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论述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两党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八年级同学们围绕“国共两党关系”进行探究,请你参与进来。
材料一 国共历史上的第一次合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取得最为突出的两项成就,其一是创办了一所新式的军事院校,其二是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有力的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自《内战百科》
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兢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1)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一“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面对侵略,中国人民英勇反抗,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迷梦的军事行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国共两党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围绕“国共两党的关系”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走西方人的路 走俄国人的路 走自己的路
守制·歧路 变制·寻路 星火·指路 实践·创新路
①:学习西方 ②:学日本,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学美国,民主共和 城市中心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③
材料二 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历史呼唤着真正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使命的承担者,这个任务光荣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肩上。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给材料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表格中①是____,②是____,③是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史实,请提炼一个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货币 到汉武帝后期,盐铁专卖已经成为国家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决了武帝时面临的财政危机。盐铁专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豪强望族对黎民百姓的肆意兼并蚕食,桑弘羊称盐铁政策“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摘编自刘再起《汉代盐铁政策对我国现阶段经济政策的启示》
材料三 《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南宋诗人陈亮亦称“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摘编自臧嵘《关于光武中兴》
材料四 “夫农,天下之本也。”这是汉文帝的名言,也是他的行政宣言,他多次下诏,劝课农桑,鼓励生产,亲自参加农耕活动,命皇后养蚕,垂范天下。为了恢复生产,文帝十二年改为三十税一,第二年,干脆免除天下田租,直到景帝三年才复收,此后维持在三十税一。一系列宽松的赋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了景帝后期,粮仓里的储粮陈陈相因,流出仓外,府库的钱太多,堆积多年,以致穿钱的绳子烂掉。因此,盛世无一例外都是历史上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摘编自赵威《中国古代的治世》
(1)材料一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作用。
(2)材料二图中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货币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时期采取的哪些举措,促成了“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的盛世名称。
(5)阅读材料四,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4.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
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围绕“改革”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5.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探究中外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进程和重要内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马克连《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在世界近代史上,思想解放潮流一浪高一浪。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材料三: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全新的政体是指什么?美国首先贯彻了孟德斯鸠的什么学说?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产生的最先进的革命理论是什么?这一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结论正确。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秦统一以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时期诸侯国控制地方手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前后期汉文化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4)中国古代史是一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后,创立于印度的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从公元前334年起,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统一,8世纪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他们传入欧洲的。
——摘编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材料二 自16世纪开始,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19世纪末,随着拥有先进技术的欧美人对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屿的殖民,世界完全联系成一个整体,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和主宰地位的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然而资本主义发展有其局限性和野蛮性,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科学理论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摘编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材料三 世界各国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系列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交往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交往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面对今天的霸权主义、民族矛盾、地区冲突等现象(如当今的“巴以冲突”、“俄乌冲突”等),你有哪些建议?(不得照抄材料)
(3)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一条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的基本线索。请结合所学知识,为上述三则材料提炼出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写一篇120-150字的小论文。
8.北京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百年巨变,某中学历史小组以“见证中国近代变迁”为主题开展对北京相关史料的考察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 五四运动大事时间轴
材料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抗战宣言:“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四 《晋绥日报》1949年2月6日援引新华社北平2月3日电称:“人民解放军进驻古都北平的庄严的入城式, 已在今日上午10时举行。”当入城式部队经过东交民巷使馆区时,官兵们个个昂首挺胸,威武雄壮。这是平津前线司令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特别安排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在旧中国是帝国主义的天地,是在中国国土上的“国中之国”,中国军警不得进入。现在北平回到了人民手中,中国人民任人宰割欺凌的时代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郑学富《从新华社报道看解放军是如何进入北平的》
(1)根据材料一,写出图1和图2对应发生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遗址带来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写出五四运动前后阶段运动中心和主力的转变。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抗日的主张。分析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指出北平解放的方式和意义。
(5)阅读上述材料,围绕“ 的见证”带来的变化或影响提炼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份 措施
1868 恢复公卿学习机构——学习院;建立“皇学所”和“汉学所”
1871 设立文部省,主管文化教育
1872 文部省颁布《学制》,学习西方,推广国民教育,设置小学、中学、大学等一整套新式学校,并向海外派遣留学生
1879 文部省颁布《教育大旨》,指出全盘西化的弊病,强调继承日本固有道德和文化的重要性
——摘编自杨洋《开创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学制)》等(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主管全国文化教育的机构。
(2)小历同学认为,日本成为与西方比肩的强国得益于明治政府实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革。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的。
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古至今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习主题 时间 史实及概括
小钱币,大历史 1918年——194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 A的国际金融地位下降。一战争期间,该国将大量资金投入军火生产及相关行业,无力维系传统的海外市场。
1945年——1998年 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认了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这就形 成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1999年一一至今 1999年1月4日,B在国际金融市场正式登场。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发行,它是一种具有独立性和法定货币地位的超国家性质的货币。被11个欧洲国家承认为官方货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A、B两处的名称。
(2)货币B的使用,说明欧盟成员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的联合影响
(3)围绕钱币,提炼一个主题,说明上述材料内容的线索。
11.阅读下列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1498年达·伽马率船队到达印度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
1883年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1897年波士顿建成第一条地铁
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
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1)从动力革新的角度指出本大事年表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事件,并说明理由。
(2)根据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该大事年表确定一个主题名称。
12.人口的迁移见证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周围农村的农奴为了摆脱领主的控制,大量的移居于城市,从而获得了市民的身份并享有自由。市民阶层的崛起不但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也为世界市场的扩大做好了铺垫,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
——摘编自蒋相泽《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材料二 15世纪末—19世纪世界人口移动简表
时间 主要流向 主要活动
15世纪末至16世纪 从西欧到美洲 殖民国家大量人口移民到美洲
16世纪至18世纪 从非洲到美洲 欧洲把非洲黑奴贩卖到美洲
18世纪至19世纪 从农村到城市 英国、美国、法国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10世纪以来欧洲人口移动的主要方向,并指出该人口移动带来的社会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口迁移”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3.小论文题
材料 1941年底,香港被日军占领,数百名进步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滞留香港,处境极为危险。中共中央和中共南方局以及周恩来对此十分关注,相继以特急电报指示,中共南方工委、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东江纵队等党的组织和所领导的武装力量迅速部署,要求尽一切努力营救、转移滞留人士。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滞留人士分水陆两路离开香港,转送至大后方或敌后抗日根据地。为确保途中安全,在两条军事交通线上,分别设立了多处秘密交通站,派精干交通员作向导,由便衣交通队分批分段护送。1942年1月9日晚,第一批化装成难民的文化界人士数十人安全转移到九龙交通站,13日顺利到达白石龙指挥部(宝安游击区)。此后又组织多批营救行动。这次香港大营救,前后经历了3个月时间,800多名滞港的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以及他们的家属被营救,如茅盾、邹韬奋、胡绳、廖沫沙、于伶等,为中华民族、为新中国保护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意义深远,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香港大营救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党史故事】800余人脱险!香港秘密大营救》
(1)根据材料指出香港大营救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包括东莞地方史),请以“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过去,人们多以甲午战争当中和甲午战争之后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来描述这种觉醒,其实并不准确。民众的反抗,主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其中愤激的感彩居多……但在社会历史现象中,“觉醒”一词并不归结于愤激,其准确涵义应在于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了进步。
——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材料一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一例甲午战争中中国军民反抗的史实。
(2)材料二认为“184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具有两种发展趋势。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发展趋势作为观点,并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5.清政府闭关锁国,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屈辱的历史开始,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飘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860年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写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2)近代中国落伍了,落后就要挨打。请你以“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为主题,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6.在各国前进的过程中,都曾面临危机,但是它们却以不同的姿态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1)请你以《危机及解决》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①文中须包括上述图示中五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任选5个时期)所面临的危机、解决危机的措施及重大影响。②史实准确,语言流畅,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从这些国家面临的危机及解决危机的措施中,你得到了哪些启迪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他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写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选取三个不同的史实或三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8.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国共的两次合作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
——《国民革命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除军阀”国共两党做了哪些努力
材料二 “我们亲爱的将士们: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是……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各党各派的力量,以民众的总动员,去抗日救国。”
——《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
(2)材料二中的“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有何意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摘自部编版义务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请你用所学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选择两个或以上的相关史事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北伐战争;
(2)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淞沪会战
(3)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4)【示例一】观点:国共合作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论述: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使北伐顺利进行,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结论:综上所述,国共两党合则两利,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示例二】观点:国共合作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论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确立,推动北伐顺利进军,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确立。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国共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国共两党合作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稳定,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
2.(1)中国道路的探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无产阶级。
(2)示例观点: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论述:近代中国人民在挽救民族危亡的过程中,走出了不同的道路。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只是引进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这种道路注定失败。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意图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也以失败告终。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其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起义,实践证明照搬俄国革命道路在中国也行不通。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队伍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由此中国革命形成燎原之势。
总结:综上所述,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3.(1)“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作用: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或中央牢牢控制全国各地的权力;开创了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货币:五铢钱;
影响:解决了汉武帝时面临的财政危机,增加财政收入,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举措: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4)盛世名称:文景之治。
(5)示例
观点:清明适宜的统治政策是社会发展与兴盛的保证。
论述:汉文帝与景帝时期,注意农业生产,实行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注重“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在文帝和景帝统治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不断增强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采取释放奴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等一系列稳定社会的措施,在其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结论:因此,统治者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行之有效的统治政策,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4.(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措施: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
(2)特点:汉化为主(或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相互学习(或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形式多样(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
(3)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论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结论:由此可知,改革是社会发展动力。
5.(1)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学说;马克思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观点:先进的思想主张推动时代的发展。
论述:文艺复兴运动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和准备。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结论:由此可见,先进的思想主张推动时代的发展。
6.(1)变化:由分封变为设置县、郡。
影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造成社会动荡。
(2)贡献: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设置了丞相,郡县制等。
(3)变化:由汉化的不自觉到全面汉化。
原因:北魏孝文帝的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态度;政府实行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
(4)示例:观点一:民族的交往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秦朝时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又出现一次民族交往交融的高峰,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民族的交往和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我们要加强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观点二: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交流。
论述:战国时期,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使春秋时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发生了变化,走向局部的统一,各民族交往频繁,使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促进了民族交流。秦统一六国后,为民族交往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环境,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交流。
结论:综上所述,国家的统一为民族交往提供了政治条件,统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各民族进一步交流。
观点三:中原文明融合少数民族文明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论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了华夏族。北魏时,受先进汉文化影响的孝文帝,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促进了民族融合。
结论:强大的文明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会主动吸纳落后民族的依从,因此,中原文明融合少数民族文明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7.(1)交往方式:文化交流、战争、商旅往来。
共同作用和影响: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态。
(2)建议:大国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家要积极拥抱全球化;珍爱和平,远离战争;尊重文明的不同、取长补短;各国应该用对话来解决矛盾冲突等。
(3)观点;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论述:从古代到近代,人类社会形态大体上是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古代东方亚非文明要早于西方欧洲文明,但是近代西方文明领先于东方文明、文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世界从相对孤立闭塞到逐渐连成一个整体;文明因开放交流而繁荣发展。
结论:人类文化存在多元性,文明交往方式多样,和平交往是主流。(言之有理即可)
8.(1)战争:图1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图2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历史价值:警示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让后人深刻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转变。: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后期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3)主张:全民族实行抗战。
原因: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
(4)方式:和平解放。
意义:北平回到人民手中,中国人民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5)【示例一】观点:屈辱的见证: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
论述:鸦片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日甲午战争后,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结论:由此可见,近代中国因为落后而饱受列强欺凌,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质的改变,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时刻警示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示例二】观点:抗战的见证:中国人民的不屈与坚决抵抗。
论述: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以惨重的伤亡,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1938年台儿庄战役打响,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激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振奋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结论:14年的浴血奋战,正是英雄先辈们以他们的血肉之躯,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我们要向那些不屈抗争的人们致以敬意,同时也要传承他们精神,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9.(1)机构:文部省。
(2)【答案一】判断:同意。
理由:明治政府重视教育改革,通过学习西方,把旧有的教育,改造成资本主义教育,同时注重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不仅提高了本民族文化水平,也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近代亚洲强国。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
理由:明治政府除了进行教育改革,还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富国强兵,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10.(1)名称:A:英镑。B:欧元。
(2)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3)主题:在一定程度上,货币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阐述:英镑、美元、欧元在不同时期,成为其国家的实力的象征。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一战前,英镑是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一战争期间,该国将大量资金投入军火生产及相关行业,无力维系传统的海外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1999年,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发行,被11个欧洲国家承认为官方货币。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结论:所以,不同时期的货币,象征着其国家实力地位。
11.(1)事件及理由:事件一: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瓦特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的重要人物,改进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蒸汽机作为动力机首先应用于生产部门,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事件二:1883年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2)主题:科技创新方便人类出行。
12.(1)方向:城市。变化:市民阶层的崛起;为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孕育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等。
(2)观点:人口迁移影响社会发展。论述: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宗主国的人口与非洲的黑奴流入美洲,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美洲等殖民地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也使城市规模得以发展,推动了欧洲的城市化进程。综上,人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
13.(1)意义:为中华民族、为新中国保护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意义深远。
(2)
1941年底为营救滞留香港的数百名进步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中共南方工委、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东江纵队等党的组织和所领导的武装力量迅速部署,制定了缜密的营救计划。最终,这场秘密大营救共营救出滞困在港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进步人士及家属800余人。 为中华民族、为新中国保护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意义深远,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和引领未来。“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红色基因”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我们应坚定革命理想,树立远大志向,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让勤奋学习、坚韧不拔成为青春远航的动;以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磨炼自己,将来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14.(1)原因: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因此开始。史实:平壤战役中左宝贵奋起反击,壮烈牺牲;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壮烈殉国;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迎敌,壮烈牺牲。(任举一例)
(2)观点一:从遭受侵略的角度来说,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向下沉沦。史论1: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论2: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史论3: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史论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结:从1840年以来,中国遭受外来侵略,被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发展向下沉沦。观点二:从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来说,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取得了进步。史论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进行了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史论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动光绪帝进行了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开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史论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史论4:1915年开启的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思想近代化发展。总结:18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逐步进行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方面的近代化探索,不断发展进步。
15.(1)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殖民掠夺。(或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主题: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论述: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1840年对华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独立主权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综上所述: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1)短文可按下列所述线索撰写
美国:奴隶制—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
日本:民族危机—明治维新—日本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统治危机—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德国: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俄国:农奴制—1861年改革—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启迪:面对危机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才能走出危机;改革与革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等。(其他符合题意的表述亦可)
17.(1)秦始皇(或嬴政)。
(2)示例:观点:杰出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论述: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后期,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秦王嬴政历时十年,先后攻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综上所述,杰出人物推行的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要求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他观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等。
18.(1)努力:创办黄埔军校;开展北伐战争;
(2)事件:西安事变;
意义: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合作抗日的序幕,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3)示例: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最早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②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最早提出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由此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
③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
④七七事变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⑤进行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决定性作用,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论述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