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练习 (含解析)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练习
一、单选题
1.苏联一五计划期间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在西方的帮助下建立的。苏联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斯克钢铁厂和扎波罗热钢铁厂是在美德两国的援助下建造的。苏联三大汽车厂也都是在西方专家帮助下用西方设备更新装备的。这说明
A.意识形态的分歧已经弥合 B.经济危机影响了国际关系
C.经济全球化改变世界格局 D.新经济政策依然发挥效用
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出现了这样的奇怪现象:农民不去翻晒麦垛,而任由小麦发霉。因为发了霉的小麦国外就不会需要,农民还能自己吃。这种现象表明苏联( )
A.逐渐被世界经济边缘化 B.集权体制弊端日益明显
C.余粮收集制应尽快废除 D.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力
3.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年)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据此可知苏联
A.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C.试图调整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D.农业和轻工业衰退未能增长
4.如表是1922-1933年苏联对德国进出口的主要商品种类及价值情况统计表(单位:亿卢布)。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出口商品 种类 食品 毛皮 粮食 石油产品
价值 10.5 9.9 5.3 4.6
进口商品 种类 机器设备 黑色金属 有色金属 化工产品
价值 41.7 14.9 2.9 6.6
A.苏联工业化依赖德国的支持 B.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C.德国对苏联的贸易逆差巨大 D.贸易是推进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5.列宁指出:“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苏俄(联)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符合生产力实际的是( )
A.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 B.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建立大规模集体农庄
6.列宁认为,俄国有这样一个有利条件,可以依靠工兵“苏维埃”先掌握政权,然后通过政权来发展科技,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政治文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下列与此不相吻合的是( )
A.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C.实施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 D.亲自领导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7.如表为1913~1928年苏(俄)联西伯利亚粮食生产情况表(单位:万吨)。表中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B.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国家工业化建设的促进
8.1921年10月,苏俄政府允许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自由买卖。政府还从信贷税收等方面鼓励和促进私营商业发展。另外,在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成立中央商业局和商业调节管理局,加强对私营商业活动的监督管理。苏俄此举意在
A.争取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B.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C.加快恢复国民经济步伐 D.迅速实现工业化
9.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当时苏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重商主义政策 D.自由主义政策
10.下表 是1937-1950年美、苏、英、德四国经济数据表。据此判断,表中①是( )
年份 项目 国家
① ② ③ ④
1937年 原油产量 28.5 0.5 172.9 —
钢产量 17.7 19.8 51.4 13.2
1950年 原油产量 37.9 1.1 266.7 —
钢产量 27.3 12.1 87.8 16.6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苏联
11.下图中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建于1927至1939年,是苏联工业化中的重要工程,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修建该水电站时,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12.有人说苏联是让斯大林的偏重重工业的发展模式给解体的。但也有人认为如果苏联不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话,恐怕等不到二战结束就会崩溃。对于这两种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的唯一原因是斯大林模式
B.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国情的必然选择
C.二战的爆发延缓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D.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偏重重工业发展
13.1917年4月21日,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在讨论列宁《四月提纲》的报告时,16个委员中只有2人赞成,其余13人持反对意见,另有1人弃权。据此可推知( )
A.布尔什维克党出现分裂 B.社会主义革命艰难曲折
C.列宁主义缺乏社会基础 D.《四月提纲》没能实施
14.下图是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时的一张场景。该场景所反映的事件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到了广泛支持 B.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
C.列宁为消除大饥荒采取新经济政策 D.苏联社会主义工农业发展长期滞后
15.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欧洲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其中“不同的办法”是: ( )
A.创办《火星报》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建立苏维埃政权 D.优先发展重工业
16.1920~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到: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
B.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
C.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
D.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苏维埃政权的初期,主要颁布了关于土地、和平和成立苏维埃政府的一系列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保证全部政权属于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列宁在政权夺取过来的十个星期时说:“我们在十个星期所做的事情,比临时政府在八个月里所做的事情多过千倍。”这是对苏维埃政权极大的肯定,同时苏维埃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翻开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篇章。
——摘编自张晓芳《俄国十月 革命与苏维埃》.
材料二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民族和宗教信仰,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苏维埃政权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财产收归国有。
——摘编自 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苏俄苏维埃政权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在建立过程中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的特征,说明其成立的重大意义。
1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16年上半年,列宁写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书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卡特尔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之一”,“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操纵国家政权和整个社会生活”。资本家不会用“过剩的”资本来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输出到落后的国家去,以此将他们的统治扩展到全世界,“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但是这种发展更加不平衡了”,“使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尖锐化”,“加速着崩溃”。同时,这种不平衡“使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还指出:马恩的学生、德国政治理论家卡尔·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理论,实质是在粉饰帝国主义侵略的反动政治特性。
——摘编自陈征《对帝国主义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揭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闹危机,苏联获良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苏联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家的美梦,而被认为是发展中的事业。1933年11月16日,美苏宣布恢复邦交。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际联盟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国。然而,苏联后来却错误地总结“经验”,走上单一的计划经济道路。而西方国家则加强了国家管制,逐步在经济发展上超过苏联。
——摘编自孙力周《苏联曾是经济萧条中的大赢家》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政府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保护队可以把青年集合在保护营中,他们在这里衣食无忧,远离了那种容易违法犯罪的城市环境。自从1933年来,少年管教所里所下降的收容者之数,其中有25%与保护队的成立有关。“许多军事生活必需的条件——纪律、医疗、主要的训练——这些都包含在保护队的项目里面”。在大萧条时期加入保护队的成员,后来有90%的人在部队中服役。尽管民间资源保护队在20世纪30年代以其出色的表现而颇得众望,但罗斯福从来没有能够说服国会宣布其为永久性的机构。1942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结束了该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使苏联成为大萧条时期“大赢家”的因素。简述苏联成为“大赢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间资源保护队的历史作用。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针对有人将唯物史观歪曲为“技术经济史观”或社会宿命论的挑战,思格斯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合力论”,他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人作为历史主体及其合力的结果,“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它表明历史进程就是物质条件与个人意志及其合力的统一,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但它不是唯一的因素,个人及其主体合力对历史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都对社会发展作出了各自独特的历史贡献。
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知识,围绕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因此这一时期苏联利用西方国家输出过剩设备的有利时机,加快了本国的工业化进程,B项正确;当时意识形态对抗仍然十分严重,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C项;此时新经济政策已经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依据材料“农民不去翻晒麦垛,而任由小麦发霉……农民还能自己吃”,结合时间20世纪30年代,可知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问题,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余粮收集制在列宁时期就已经废除,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体制的弊端,未涉及机械化对农业的发展推动,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二五”计划的目标增长可知,这个时期苏联有意发展消费品和农业生产,即试图改变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的状态,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故C项正确;苏联在工业化建设时期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没有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故B项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此时苏联农业和轻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并没有衰退,故D项错误。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2-1933年(苏联)。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苏联向德国出口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进口工业所需的机器设备、重工业原料及工业制成品,体现了它利用经贸往来推动工业化进程,D项正确;苏联工业化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而不是依赖德国,排除A项;“长期落后”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当时史实,排除B项;贸易逆差指的是进口额大于出口额,材料不能看出德国与苏联的整体进出口额的对比情况,不能得出“德国对苏联的贸易逆差巨大”,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C项正确;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排除A项;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和建立集体农庄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推行的,排除B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俄国有这样一个有利条件,可以依靠工兵“苏维埃”先掌握政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领导了苏联工业化建设,选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D项正确;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列宁领导实施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表格中1925年至1928年的苏联西伯利亚粮食生产呈上升趋势,这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故选A项;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于1929年,故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形成于1936年,且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农业服务于工业建设,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故排除C项;苏联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6年,无法解释1925年至1926年粮食生产增长的情况,故排除D项。
8.C
【详解】在政府监管下,鼓励促进自由贸易和私营商业发展,属于俄共(布)十大以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旨在恢复苏俄国民经济,C项正确;此时苏俄国内外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1928年,苏联开始“一五”计划,开始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迅速实现工业化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本题从苏俄政府采取的商业举措切入,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选取典型史料对重点主干知识进行针对性考查是本题的亮点。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9.A
【详解】根据“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可得出这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故A项正确;BCD项与主旨无关。
10.D
【详解】从表格的内容可得出,1937年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原油产量和钢铁产量都很高,而到50年代,随着冷战的开始,苏联也强调重工业,特别是军用工的发展,因此原油与钢铁产量仍然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却不高,主要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此①是苏联,D项正确;②③④分别是德国,美国,英国,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列宁于1924年逝世,这与题干中“1927年至1939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至1939年当政的苏联领导人为斯大林,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于1953年执政,这与题干中“1927年至1939年”不符,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执政,与题干中“1927年至1939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27年至1939年”,联系所学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史实分析解答。
12.B
【详解】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纠正是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说法错误;苏联之所以偏重重工业是当时苏联国内国际环境决定的,即基于苏联国情的必然选择,故B项正确。
13.B
【详解】从材料看到,《四月提纲》刚开始提出时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委员的认可,据此可推知当时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并非一帆风顺,充满着艰难曲折,因此B项说法正确;A项“出现分裂”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从材料无法推出,且其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说法“没能实施”错误,排除。
14.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时期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服务,B项正确;反映的是斯大林时期,而不是列宁时期,排除AC项;工业发展迅速,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与欧洲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而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的是与之相反的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故选C。
16.D
【详解】“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说明俄国当时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签约通商,显然要改变国内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随之应运而生,故D正确;此时只有苏俄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主导,故A错误;签约并不是建交,故B错误;此时还没有经济危机爆发,故C错误。
17.(1)共性: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依靠工农兵的力量。区别:前者利用了“一战”的机会,从城市开始逐步夺取全国政权;后者是通过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逐步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2)特征:以下农为主体,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用法律保护民众基本权利,工农民众在苏维埃法律而前一律平等;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在华一切特权和一切不平等条约。
意义: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质政权的一次重要尝试,积累了政权建设经验;对各根据地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政权以工农民众为主,鼓舞了群众革命的斗志,推动革命斗争的发展。
【详解】(1)共性:综合两则材料可知,从斗争的方式看,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从领导阶级力量来看,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从依靠力量来看,依靠工农兵的力量。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利用了“一战”的机会,从城市开始逐步夺取全国政权;后者是通过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逐步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2)特征:根据材料“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可归纳出以下农为主体,实行工农民主专政;根据材料“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归纳出用法律保护民众基本权利,工农民众在苏维埃法律而前一律平等;根据材料“苏维埃政权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财产收归国有”可归纳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在华一切特权和一切不平等条约。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质政权的一次重要尝试,积累了政权建设经验;对各根据地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政权以工农民众为主,鼓舞了群众革命的斗志,推动革命斗争的发展。
18.(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垄断资产阶级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社会主义可以率先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突破。
(2)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俄国革命,推动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在马恩逝世后,第二国际内部修正主义思潮开始泛滥的背景下,进行了有力的斗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20世纪初期(世界)。关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由材料“卡特尔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之一”、“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操纵国家政权和整个社会生活”可知,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垄断资产阶级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由材料“资本家不会用“过剩的”资本来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输出到落后的国家去”可知,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由材料“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了”可知,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由材料“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但是这种发展更加不平衡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据所学可知,社会主义可以率先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突破。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20世纪初期(世界)。关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意义,由材料“这种不平衡‘使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可知,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指导了俄国革命,推动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由材料“马恩的学生、德国政治理论家卡尔·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理论,实质是在粉饰帝国主义侵略的反动政治特性。”可知,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在马恩逝世后,第二国际内部修正主义思潮开始泛滥的背景下,进行了有力的斗争;据所学可知,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19.(1)因素: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苏联实行正确的对外经济政策(或苏联善于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苏联人民的艰苦努力。
影响: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忽视了苏联模式的消极因素;推动了西方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2)历史作用:解决就业,缓解危机,减少犯罪率,稳定社会秩序;保护了环境,为二战储备国防力量
【详解】(1)因素:依据材料一中“西方闹危机……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信息结合所学从经济危机对西方国家的冲击、苏联正确的对外经济政策和苏联人民的努力等方面归纳因素。
影响:依据材料一中“……美苏宣布恢复邦交……苏联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际联盟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国”、“苏联后来却错误地总结‘经验’,走上单一的计划经济道路”、“而西方国家则加强了国家管制”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忽视了苏联模式的消极因素、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等方面简述其影响。
(2)作用:依据材料二中“资源保护队”、“衣食无忧,远离了那种容易违法犯罪的城市环境”、“少年管教所里所下降的收容者之数”、“许多军事生活必需的条件……这些都包含在保护队的项目里面”、“后来有90%的人在部队中服役”等信息结合所学从解决就业,缓解危机、减少犯罪率,稳定社会秩序、保护了环境、为二战储备国防力量等方面概述其历史作用。
20.论题: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论证:伴随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完成,俄国开始逐步走上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是,俄国的帝国主义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色彩,沙皇专制统治造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同时俄国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903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政党诞生。1914年俄国参加一战更使其国内形势雪上加霜。二月革命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为满足人民群众要求的和平、民主与面包的愿望,最终列宁领导发动了十月革命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结论:由此可见,十月革命是当时俄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与国际局势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从材料“历史进程就是物质条件与个人意志及其合力的统一,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但它不是唯一的因素,个人及其主体合力对历史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都对社会发展作出了各自独特的历史贡献”中可以归纳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观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练习 (含解析)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