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 同步分层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分层练习
【基础篇】
选择题
1.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
2.推开斑驳厚重的历史大门,翻检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我们触摸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脉搏。其中有这么一部典籍,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典籍是(  )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资治通鉴》
3.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
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4.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  )
A.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持续强化 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C.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条件 D.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
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6.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7.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8.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9.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气候条件变化
C.西北少数民族崛起 D.南方经济发达
1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② 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③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④ 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A.②③①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11.
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13.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这表明此时(  )
A.官吏升迁基本依据考课 B.统治思想追求儒法杂糅
C.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功绩 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
14.《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  )
A.推行科举制 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
【拔高篇】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表2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 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候”“千年史策耻无名”,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
——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中国古代国家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念在中国秦、汉政治中分别是如何实现的?(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6分)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B C C B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C D A B
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可知,孔子是无神论者,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反映儒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作出调整,故选D项;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而不是背离儒家思想,排除A项;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排除C项。
2.【答案】B【解析】略
3.【答案】D【解析】略
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中的“教化、视民如子、好儒雅”等信息可知,汉代地方治理引用了儒家思想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结合题目时间“汉武帝之后”及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选官标准和条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思想奠定了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6.【答案】C【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
7.【答案】B【解析】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防止长官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监察制度才可以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9.【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实边;西汉末年起,随着西北少数民族崛起,阻挡了移民方向,移民方向转向东南,故选C项;汉代政治中心还在北方,没有发生转移,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急剧变化,出现五胡内迁现象,与材料“西汉末年”不符,排除B项;此时南方尚未开发,“发达”说法错误,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①成就都出现在元代;②成就都出现在宋朝;③成就都出现在汉朝;④成就都出现在明朝。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
11.【答案】C【解析】汉景帝时,因削藩而引起七国之乱,使诸侯王国与朝廷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七国之乱的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所以汉景帝以后诸侯王与朝廷矛盾并不是渐趋激化,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郡国属于地方行政机构,而非中央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使直接管辖的郡国迅速增多,中央集权更加巩固,为解决边患问题奠定基础和解除后顾之忧,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直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结合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可知王国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小,故D项错误。
1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一方面王、侯多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另一方面,封国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由中央任命的封国国相手中,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受中央任命而又隶属于王国的高层官员,在汉高祖时辅佐诸侯王国建立政权,文景时期偏重执掌王国兵权,宣帝后则以地方郡守的职能管辖王国,国相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
13.【答案】A【解析】题干提到汉朝时各级官吏都要接受考课,用实例说明“以功迁”占比很高,这说明考课结果是汉代官员升迁的基本依据,故选A项;题干体现的是官员升迁的标准,而不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官员升迁问题,而不是官员选拔问题,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是官员升迁标准,而不是治国理念问题,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故选B项;汉武帝推行察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为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汉武帝改变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重新”说法错误,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

【解析】
先依据材料拟定一个题目,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和仁人,受到推崇,而不符合儒家仁政思想的的暴君夏桀、商纣受到批判。同时也要看到班固的历史观也有所突破,如在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也被称为智人,得到肯定。言之有理即可。
16.【答案】
(12分)略
【解析】
首先,读懂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据“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可知,题目要求是发现现象,提出结论。其次,认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尤其注意相同的地方,如从良吏的事迹来看,都通过修德政、施仁政,消除了虎患,结合所学,汉代儒家思想盛行,其仁政理念影响地方官吏的治理行为,因此,可以选取这个角度作为现象进行阐释,如现象:东汉时期四位官员通过实施仁政、修德政解决了当地虎患;
结论:儒家思想影响了地方官员的治理行为和历史记载。最后,依据所选结论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例如: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尊崇,从而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进而对官员的政治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材料中的虎患,大多依靠官员多采用修德政的方式加以解决。同时《后汉书》以“群虎出境”和“虎患稍息”作为材料中四位坚持仁政和民本官员的奖励和荣耀,称赞他们治理地方的功绩,说明历史叙述和历史记载,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
17.【答案】
(1)理念:大一统。(2分)
实现: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6分)
(2)特点:体现家国一体观念;具有浓厚的忠君色彩;强调大一统;报效国家与获取功名相联系。(任三点,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理念,据材料一“大一统也”“春秋大一统者”得出理念是大一统。第二小问实现,注意从政治角度回答,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朝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据材料二“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得出体现家国一体观念;据材料二“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得出具有浓厚的忠君色彩;强调大一统;据材料二“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得出报效国家与获取功名相联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 同步分层练习(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