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及答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预习重点】
①重要概念: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大化改新、幕府统治。
②历史现象:日本仿照中国改革的影响。
③历史趋势:中世纪亚洲各地封建化的进程及特点。
【自主学习】
一、阿拉伯帝国
1.形成
(1)伊斯兰教:7 世纪初, 创立。
(2)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到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8 世纪中期建立跨亚非欧的帝国。
2.鼎盛
(1)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 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2)经济繁荣
① 发展,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
②城市繁多,都城 是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3)文化成就显著
①融合东西方文化,文化取得重要成就。
② 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 文化的发展。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建立
(1)13世纪,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1453 年,定都 。
(2)16世纪后期,建立跨亚非欧的帝国。
2.政治
(1)最高统治者是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3.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
(1)15~16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控制了 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印度
(1)笈多帝国
①兴起: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
②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 逐渐成为主要的宗教。
(2)德里苏丹国家
①建立:13 世纪初,突厥人建立,以 教为国教。
②政治:最高统治者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重要职位由 担任。
2.日本
(1)大化改新:646 年模仿隋唐建立 。
(2)幕府政治
①建立:随着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在 和武士集团形成的基础上,12 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
②特征:天皇为首的朝廷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 为首的幕府掌握, 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17 世纪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3.朝鲜
(1)新罗:7 世纪末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 国家。
(2)高丽王朝:10 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仿效中国 建制。
(3)朝鲜
①建立:14 世纪末李成桂建立,定都汉城。
②16世纪末,中(邓子龙)朝(李舜臣)抗击日本(丰臣秀吉)侵略。
【课堂作业】
1.下图为中古时期某帝国商业活动示意图。该帝国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俄罗斯帝国
2.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带有文化扩张的性质 B.引领当时世界文化潮流
C.为文艺复兴提供条件 D.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
3.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 )
A.独立性和包容性 B.开放性和多元性
C.东西方文化桥梁 D.包容性和领先性
4.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开辟了通往各省的大道;各地重要城市也有道路相通,沿途设有驿站,形成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驿站大臣和行省的驿站长官都由哈里发任命,并直接对他报告工作。这些举措旨在( )
A.展示帝国实力 B.推进道路建设 C.强化国家治理 D.促进文化交流
5.13-16世纪,一个新的帝国在亚非欧交界处兴起。帝国内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但对基督教文明“并不一概采取排斥、敌视的态度”。他们还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传播者。这一帝国最有可能是( )
A.西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俄罗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6.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采取开明的宗教政策,在中央政府一定程度的委任之下,帝国内少数群体以民族、社会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获准在国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物,从而可以保存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谐共存。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
A.推动了东西方的贸易沟通 B.政治统治具有灵活性的特征
C.缓和了东西方的宗教矛盾 D.强大取决于独特的地理位置
答案:
一、阿拉伯帝国
1.形成
(1)伊斯兰教:7 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
(2)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到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8 世纪中期建立跨亚非欧的帝国。
2.鼎盛
(1)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2)经济繁荣
①工商业发展,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
②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3)文化成就显著
①融合东西方文化,文化取得重要成就。
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建立
(1)13世纪,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1453 年,定都伊斯坦布尔。
(2)16世纪后期,建立跨亚非欧的帝国。
2.政治
(1)最高统治者是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3.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
(1)15~16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印度
(1)笈多帝国
①兴起: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
②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成为主要的宗教。
(2)德里苏丹国家
①建立:13 世纪初,突厥人建立,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政治:最高统治者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2.日本
(1)大化改新:646 年模仿隋唐建立中央集权制。
(2)幕府政治
①建立:随着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在庄园和武士集团形成的基础上,12 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
②特征:天皇为首的朝廷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17 世纪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3.朝鲜
(1)新罗:7 世纪末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高丽王朝:10 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制。
(3)朝鲜
①建立:14 世纪末李成桂建立,定都汉城。
②16世纪末,中(邓子龙)朝(李舜臣)抗击日本(丰臣秀吉)侵略。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商业繁荣,同时成为东西方沟通的桥梁,结合所学可知是阿拉伯帝国,B项正确;拜占庭帝国领土集中在环地中海区域,与图示不符,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并没有占领阿拉伯半岛,排除C项;俄罗斯帝国的疆域是地跨欧亚,与图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的中亚。材料“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继承了古希腊的理性传统,12世纪后,经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希腊哲学著作又重新推动了欧洲的文化和思想解放,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文化助推欧洲思想解放,非文化扩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当时世界文化潮流的引领,排除B项;阿拉伯起到的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并非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可知,阿拉伯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这体现文化的开放性,同时材料提到阿拉伯文化在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均取得成就,这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B项正确;据材料“融合东西方文化”可知,阿拉伯文化具有包容性特点,但是阿拉伯文化的独立性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C项表述只体现材料的一部分,材料除了体现阿拉伯文化的桥梁特点以外,还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排除C项;材料能体现阿拉伯文化的包容性,但是不能体现阿拉伯文化的领先性,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可知,阿拔斯王朝修建和完善全国交通,各驿站大臣和行省的驿站长官都由哈里发任命,并对他负责,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哈里发对国家的治理,C项正确;材料这些举措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治理,不是为了展示国家实力,排除A项;推进道路建设只是手段,而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促进文化交流是这些举措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16世纪(奥斯曼帝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帝国在亚非欧交界处,信奉伊斯兰教,不排斥、敌视基督教文明,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传播者,结合所学知识,奥斯曼帝国13世纪兴起,信仰伊斯兰教,地跨欧亚非,是东西方交流的必经之路,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在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依据材料“帝国内少数群体以民族、社会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获准在国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物,从而可以保存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谐共存”,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给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体现其管理的灵活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宗教政策,无法得出东西方贸易沟通状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国内的宗教政策,无法得出对东西方宗教的影响,排除C项;地理位置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作业纸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强调了伊斯兰教在帝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B.突出了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C.强调了伊斯兰教和帝国建立在同一个年份
D.突出了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创立的宗教背景
2. 它曾经灭亡了拜占庭帝国,它曾经为西欧的文艺复兴做出了传承的贡献,它到了近代遭到了来自几乎所有列强的入侵。它是( )
A.清王朝 B.奥斯曼帝国 C.蒙古帝国 D.阿拉伯帝国
3. 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地域辽阔,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这个帝国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俄罗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4. 下列符合奥斯曼帝国说法的是( )
①13世纪兴起于小亚细亚半岛
②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
③16世纪建跨亚非欧三洲帝国
④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5. 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下列选项中准确描述幕府统治特点的是( )
A.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实权 B.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
C.模仿隋唐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
6. 在社会危机严重的前提下,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文化和典章制度,对日本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后的日本( )
A.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全盘引进了先进制度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维护其统治 D.开始建立镰仓幕府政权
7.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归国后,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看出了日本与中国的差距,而后他们要求仿效中国,开始了( )
A.农奴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建立政教合一
8. 下图为德川幕府创立者德川家康肖像。德川家康虽然是靠武力掌握实权,但在广为流传的德川家康画像中,他穿着朝廷衣冠,以体现他统治的合法性是来自天皇所赐的将军一职。由此可知,当时的日本( )
A.天皇权力名副其实 B.武士集团效忠天皇
C.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D.幕府政治特色明显
9. 从公元7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在对外征服的过程阿拉伯人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关于阿拉伯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政教合一的苏丹制度统治全国
B.发明了“0到9”的数字计数法
C.《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
D.创立了自给自足的庄园与农奴经济体制
10. 有学者认为:“日本统治集团中的革新势力……将豪强贵族占有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变为国家‘公地’、‘公民’。然后班给‘公民’一定数量的土地,国家征得‘租’(稻谷)、‘庸’(劳役)、‘调’(土物产品)。”这反映出日本在大化改新后( )
A.建立了奴隶制井田制度 B.逐步确立封建租佃关系
C.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11.有学者指出,“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该学者意在强调日本( )
A.积极地融入中华文化圈 B.成为东西文化传播的桥梁
C.选择性的接受外来文化 D.竭力摆脱外来文明的影响
12.下图为日本“大化改新”前后的统治结构示意图,由此可知,“大化改新”后( )
A.政府机构更加精简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豪族地主转为官僚 D.武士集团力量壮大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在6世纪末部民制出现危机,起义斗争频起。646年孝德天皇即位后颁布《改新之诏》,一场向“法式备定”的大唐帝国全面学习的社会变革运动——大化改新,全面展开。废除世袭氏姓贵族制度,仿效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包括:召集群臣盟警“天覆地载,帝道唯一”,确立中央集权行政改革指导思想;在中央仿效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八省百官”制,在地方仿效唐朝州县制实行“国郡里”制。废除贵族土地私有制和部民制,仿效唐朝推行班旧制和租庸调制。政府先将贵族手中的私地和私民变成“公地”和“公民”,以此为基础推行类似唐朝均田制的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政府每隔6年给6岁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奴婢为“公民”的三分之一;受田人死后,口分田归公。班田农民负担租庸调:受田每段缴纳租稻2束2把;每户缴纳庸米5斗,庸布1丈2尺。军事上中央设五卫府,各地置军团及镇守府等。仿中国唐朝府兵制,正丁中轮服兵役,战时作战,平时农耕。“以唐为师”的日本,封建社会得到迅速的发展,中日之间的关系密切,中日人民长期友好地往来。
——根据孙立祥《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刘明翰、陈月清《论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对日本及东亚的影响》等改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特征及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请你摘取材料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主题鲜明,论述合理,做到有理有据。
1.【答案】C 根据题干可知,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称呼,伊斯兰教是由程罕默德为了统一阿拉伯半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故伊斯兰教并非与其帝国建立于同一年份,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题干反映了伊斯兰教创立对统一阿拉伯半岛的作用及帝国政教合一的特点,故ABD均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答案】B 结合所学可知,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亡了拜占庭帝国,故选B;ACD均不符合“灭亡了拜占庭帝国”,排除。
3.【答案】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在巴格达,故B正确;
拜占庭帝国的都城是君士坦丁堡,俄罗斯帝国的都城是莫斯科,奥斯曼帝国的都城是伊斯坦布尔,故A、C、D三项均不符合。
4.【答案】D 奥斯曼帝国在13世纪兴起于小亚细亚半岛,是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到16世纪建立了跨亚非欧三洲帝国,故①②③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故④项错误。
5.【答案】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进入幕府统治后,大部分的幕府将军,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权,实为军事统治,进行分封采邑给诸有力的武士,凌驾正规的文人中央集权政府,即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D项正确;日本进入幕府统治后,天皇只是形式上授权,这时期幕府掌握国家实权,而不是天皇,A项错误;这时期幕府掌握国家实权,不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B项错误;公元7世纪的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而不是这时期的日本,C项错误。
6.【答案】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模仿唐制进行变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A正确;B错在“全盘引进”,排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在幕府统治时期,C排除;镰仓幕府是将军权力过大的结果,D排除。
7.【答案】B 遣唐使学习唐朝政治文化、归国后实行了大化改新,B正确;A是俄国,排除;C是近代,与唐朝无关,排除;大化改新建立的不是政教合一国家,排除D。
8.【答案】D
9.【答案】 A 依据所学可知,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内忧外患,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610年,穆罕默德出家隐修,潜心创教。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贵族担心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故A符合题意;印度人发明“0”到“9”的数字计数法,故B不合题意;基督教把《圣经》作为经典,故C不合题意;日本大化改新后,实行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答案】B 根据材料“将豪强贵族占有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然后班给‘公民’一定数量的土地,国家征得‘租’(稻谷)‘庸’(劳役)‘调’(土物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是日本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材料中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这属于封建租佃关系,故B正确;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日本人在借用汉字、儒家学说以及接受佛教时,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变通,这说明日本发展文化注重结合实际,又善于创新,选择性的接受外来文化,C项正确;材料中日本主要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融入中华文化圈,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把外来文化为己所用,并没有充当桥梁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积极吸收外来文明,为己所用,而不是摆脱外来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世纪(日本)。根据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大化二年,孝德天皇进行改革,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学习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体制,建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推动日本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B项正确;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大化改新后天皇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体现政府机构更精简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图片主要体现了大化改新后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没有强调豪族地主转化为政府官僚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武士集团力量的变化无法得出武士集团力量不断壮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3.(1)内容: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仿效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八省百官”制;推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军事上中央设五卫府,各地置军团及镇守府;推行律令治国。
(2)特征:结合国情学习唐朝;改革内容广泛;内外压力下的主动改革;自上而下的改革。(任答2点)
影响:日本由部民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日本唐风盛行;推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日之间友好往来。
14.示例:主题: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论证:随着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公元前4世纪,佛教开始向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传播,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各个方面。朝鲜、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朝鲜、日本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总之,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