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 史 试 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满分 100 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2. 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的位置贴上条形码。
3. 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
1. 据考古学研究,夏、商、西周三代中原地区政治礼制继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传播辐射。周边各区域在保持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主动接受中原的礼制文化。据此可知,中原地区礼制的传播推动了( )
A. 文化交流与认同 B. 儒家观念的形成
C. 国家机构的完善 D. 中央集权的确立
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春秋时期有楚国修建的勺陂和吴国修筑的邗沟等,战国时期有魏国的“引漳溉邺”工程、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
A. 体现古代重农经济主张 B. 实现了各国的富国强兵
C. 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建立 D. 表明交通的决定性作用
3.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枝繁叶茂时期。以下对该时期各学术流派及其提出的思想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①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③儒家——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④墨家——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 如表材料摘录自司马迁《史记》,它可以用来说明( )
武公…十年(公元前 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
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 312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赢)政代立为秦…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A. 分封制完全被郡县制取代 B. 战国时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
C. 郡县制的确立是发展趋势 D. 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
5. 汉承秦制,仍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但有所损益,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但同时“扫除烦苛,与民休息”。汉初做出以上改变的主要目的是( )
A. 巩固国家统一 B. 变革中央官制 C. 发展社会经济 D. 打击地方豪强
6.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
C. 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D. 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7. 学者陈寅恪先生曾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认为“新机重启”得益于 ( )
A. 疆域扩大 B. 文化繁荣 C. 民族交融 D. 制度创新
第1页
8. 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社会阶层的流动
C. 科举制度的实行发展 D. 门第观念的淡化
9.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时期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知这一朝代是( )
A. 汉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明朝
10.针对五代时期反复出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问题,北宋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如下列中的( )
A. 对农民进行有效编制管理 B. 以内廷司礼监控制锦衣卫
C. 增置军镇扩大节度使权限 D.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11. 据史料记载,通过王安石变法,各地兴修的较大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三十多万顷,北宋府库储存的钱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支出。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 缓解了财政困境 B. 损害了权贵利益
C. 减轻了百姓负担 D. 实现了富国强兵
12. 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 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 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C. 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 边疆地区经济较快发展
13. 有学者指出,北宋词多娱宾遣兴之作,自然感发,率性之作;多风花雪月之吟唱,无寄托可供寻觅。南宋词多黍离芰麦之悲苦,多用比兴寄托手法,以费心构思,巧妙安排为主。这反映了( )
A. 时代变化影响文学创作 B. 宋词迎合市民生活需要
C. 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D. 商品经济影响宋词发展
14. 下面为《明太祖实录》中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反映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 )
o洪武五年八月,倭夷寇福州之福宁县,前后杀掠居民三百五十。
o洪武十三年七月,倭夷寇劫广州府东莞等县。
o洪武十四年七月,己巳(年) 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o洪武十七年八月,禁民入海捕鱼以防倭故也。
A. 打击走私活动 B. 封锁日本经济 C. 限制海外贸易 D. 防御倭寇骚扰
第2页
15. 康、雍、乾三朝的几种官书中使用的“盛世”一词,在《万寿盛典初集》(康熙五十六年) 中出现73次,在《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乾隆三年)中出现52次,在《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 中出现39次,在《八旬万寿盛典》(乾隆五十七年) 中出现62次。这说明清朝( )
A. 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B. 努力构建巩固统治的舆论
C. 康乾盛世的实至名归 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
16. 明末清初,儒士颜元主张恢复封建,“非封建不能尽天下人民之治,尽天下人材之用”; 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这些主张的提出( )
A. 弘扬了民主法制 B. 批判了专制集权
C. 否定了伦理纲常 D. 体现了民本思想
17.下表为清朝官方统计的耕地面积及人口数据(部分)。据表推知,当时 ( )
时间 全国耕地面积 全国人口
顺治七年(1650年) 约6亿亩 约 1-1.5 亿
道光三十年(1850 年) 约 12.10 亿亩 约4.1亿
A. 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 人地矛盾渐趋紧张
C. 西方工业品的大量涌入 D. 财政收入日益萎缩
18. 陈旭范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 )
A. 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B.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 中国开始政治民主化
19.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 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装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由此可见,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B. 装着泥沙的炮弹
C. 明治维新促使日本实力大增 D.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20.《辛丑条约》规定,清朝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这说明(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D. 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
21. 阅读下列革命党人发布的军事命令。该命令反映的是( )
一、本军于今夜十二时举义,兴复汉族,驱除满虏。
……
八、武昌弹药枪支,暂由楚望台军械库接济。
A. 太平天国运动 B.义 和团运动 C. 武昌起义 D. 南昌起义
22.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很快结束。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
B.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本身具有较大缺陷
D.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
23. 1919 年12月,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对于传统儒学,要反对调和,因为评判的态度只有是与不是、好与不好,没有古今中外的调和。所以革新家的责任只是认定“是”的一个方向走,不要回头讲调和。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当时( )
第3页
A. 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 B.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
C. 民族资产阶级的逐渐壮大 D.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影响
24. 陈独秀早期推崇英雄主义观念,对华盛顿、拿破仑、蔡松坡、曾国藩…一概加以敬佩。1920年,他则认为“今日的世界,不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乃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这一变化表明( )
A.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社会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C. 国人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25. 1936 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意义是( )
①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②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④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6. 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肩章。这一时期应该是(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27. 抗战时期,中国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试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这些举动( )
A. 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基础 B. 有效地牵制日本军队在华的兵力
C. 配合了敌后抗日根据的游击战争 D. 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28. 1949 年5 月解放军占领上海,胜利之师在雨夜露宿街头。土木工程专家,时任上海工务局副局长的徐以枋后来追忆道“…解放军这样军纪严明,对人民如此秋毫无犯,历史上哪有这样的好军队!”。这反映出( )
A. 全中国的解放已经基本完成 B. 党领导的军队赢得了民心
C.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宣告结束 D.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29.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上中国倡导的方针( )
A. 标志我国外交走向成熟 B. 成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C.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政治解决
30. 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旧中国最高年份相比,钢相当于5 倍多,原煤相当于2倍多,机床相当于4倍多。1957年与 1949年相比,原油产量相当于12倍,发电量相当于4.5倍,新增工业固定资产214亿元。这反映了( )
A.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城市物价
C.“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积极性
第4页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 31题24分, 32题16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生产和输入香料的国家之一。 由于中国仅能生产麝香、 肉桂等部分香料,因此从汉代开始,所需的大量香料就从阿拉伯、非洲等地区进口。至唐代,香料在医药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获得更为广泛的使用。唐代从域外输入的香药更多,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大食(阿拉伯) 地区。与此同时,沉香等中国特色的香料也对外广泛输出。源源不断的香料船,使广州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之一。由于广州市舶税收数额相当大,已在唐代财政收入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香料在内的诸多来自阿拉伯等地区的货物已逐渐成为唐政府不得不进口的特需商品,进一步刺激了中阿间香料等互补性商品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景兆玺《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海路香料贸易初探》
材料二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请座使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时期香料贸易盛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历史意义。(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8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所示是戊戌变法时期推行的措施。
措施
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裁汰冗员,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裁撤驿站
军事 改习洋操, 扩建海军, 实行征兵制; 裁撤绿营
文教 开办京师大学堂, 兼习中西科; 开设经济特科;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摘编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1日第1版材料二 1898年,晚清时期维新派依托光绪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针对变法运动的形式,变法者的缺点有三:其一、 “卷入经学纷争之无益” “徒然增加了意识形态的争议性,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加大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而且“学术不正又引发人品不端的联想,继而又使人对康有为改革的动机产生了怀疑”;其二、“全变战略之失宜” “徒然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和加大了反对派的力量”; 其三、 “躁进举措之不当”,增加了对立面,削弱了改革派的力量……戊戌维新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占重要地位。戊戌变法时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摘编自近代史研究编辑部《戊戌维新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座谈会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措施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8分)
第5页正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10 A A B C A A C C B D
11—20 A B A D B B B C A B
21—30 C B A D D C D B C C
选择题详解: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夏、商、西周三代,中原地区政治礼制向周边地区传播辐射,而周边各区域在保持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主动接受中原的礼制文化,由此可知,中原地区礼制的传播推动了文化交流与认同,A项正确;夏、商、西周时期,儒家思想还未出现,排除B项;只是政治礼制的向外传播,无法推动国家机构的完善,排除C项;中央集权的确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各国加大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视力度,为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各国兴修水利。因此水利工程的兴建体现了古代重农经济主张,A项正确;水利灌溉工程有助于富国,但不一定能强兵,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水利工程的兴建并不能体现出交通的决定性作用,而且交通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为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属于道家思想,①正确;法家主张加强君权,以吏为师,因此“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符合法家思想,②正确;墨家主张非攻,“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符合墨家主张,④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项正确;“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体现了辩证法思想,是道家主张,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伐邦、冀戎,初县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推行县制,说明郡县制的确立是发展趋势,C项正确;郡县制完全取代分封制是在秦朝,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秦国的个别情况,不能放大为“各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是在兼并地区推行县制,并未提到推行限制的范围,在秦国是否占主导地位无法说明,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汉代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法律制度,但是在治国策略上将秦朝的严刑峻法调整为休养生息,这种转变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汉代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发展社会经济是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C项;与民休息并不能起到打击豪强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A项正确;水利工程的修建、自然条件优越及政府的重视是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之一,非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可知,李唐王朝容纳塞外和中原文化,民族交融促进李唐王朝的盛世,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疆域扩大与“新机重启”无关,排除A项;民族交融促进文化繁荣,故文化繁荣是“新机重启”的结果,排除B项;制度创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以后,在统治集团中的寒门子弟占比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为寒门子弟提供了通过相对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的机会,C项正确;西汉时期确立的儒学正统地位,并非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流动是材料体现的现象,并非其产生的原因,排除B项;门第观念的淡化是材料现象产生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朝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很发达,且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登州、扬州等地,因此这是唐朝时期的对外路线,B项正确;汉朝时期,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元朝的首都在大都,排除C项;明朝的首都前期在南京,后迁移到北京,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针对五代时期反复出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问题,北宋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及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唐末以来的繁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初期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削弱地方权力,如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削弱了地方军事力量等,D项正确;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针对的是“兵强马壮者为之”体现的繁镇割据的局面,对农民的编制管理与繁镇割据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锦衣卫是明朝时期设置,宋朝时期没有锦衣卫,排除B项;增置军镇扩大节度使权限是唐朝晚期繁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根据材料“北宋府库储存的钱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支出”可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困境,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损害权贵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没有涉及农民的负担问题,无法得出减轻了百姓负担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没有涉及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无法得出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 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辽宋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依据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所以这些制度均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B项正确;这些制度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创设的,“沿袭了唐朝的 政治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元朝的“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排除C项;“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多娱宾遣兴之作,而南宋多黍离芰麦之悲苦,因为北宋是局部统一的王朝,商品经济发达,国家安定,而南宋偏安一角,国民的抑郁心情通过作品体现出来,可见时代变化影响文学创作,A项正确。B体现的北宋南宋词的共同点,排除B项;北宋与南宋词表达的是不同情感,没有落后先进之分,排除C项;商品经济影响宋词发展反映的是表象,不是北宋和南宋词不同的根本,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依据材料信息,“洪武五年,倭夷寇边杀害百姓”、“洪武十三年,倭夷寇劫广州府东莞等县。”、“洪武十七年,禁民入海捕鱼以防倭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禁的意图是防御倭寇,D项正确;明朝海禁的目的是防御倭寇,不是打击走私活动,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封锁日本经济,排除B项;明朝海禁的目的是防御倭寇,不是限制海外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清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盛世”一词主要出现在当时的官书之中,这是官方的舆论宣传,其目的是巩固统治,B项正确;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的是清朝的文字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官书对盛世的舆论宣传,无法体现“实至名归”,排除C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颜元主张恢复传统的分封制,以实现民治,而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众治,说明两者的思想中都批判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法制观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顾炎武和颜元都没有否定儒家伦理纲常,排除C项;两位思想家没有强调民的重要性,因此无法体现出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从1650年至1850年,全国耕地面积和人口都在增加,但是人口增幅远远超过土地增幅,这意味着人均土地面积在减少,人地矛盾渐趋紧张,B项正确;通过人口数据和土地数据并不能看出当时农业经营方式,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中国,但是这与材料提供的数据并无关联,排除C项;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增加,为国家财政提供了税源,因此财政收入并非日益萎缩,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C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B项;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于戊戌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清朝统治腐朽,军需局官员贪污腐化,采购劣质炮弹致使中国战败,说明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落后,A项正确;装着泥沙的炮弹这一现象折射出清朝统治的腐朽落后,属于表象,非原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方面失败的原因,非日本,排除C项;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变革封建制度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材料反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朝统治的腐朽,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根据材料“清朝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帮助列强镇压反帝事件,说明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B项正确;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并未导致社会性质改变,排除A项;仅从《辛丑条约》禁止反帝相关规定不能断定中国国内阶级矛盾情况,排除C项;《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 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体现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非中外和好,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暴动。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兴复汉族,驱除满虏”“武昌弹药枪支,暂由楚望台军械库接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运动,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排除B项;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 “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经济得到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因此可以看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是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B项正确;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并未揭示其本质问题,排除A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本身具有较大缺陷”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19年(中国)。据材料“因为评判的态度只有是与不是、好与不好,没有古今中外的调和”,可知,当时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因此胡适的思想反对调和,主张矫枉过正,采取激进的文化态度,宣传新思想,抨击旧思想,A项正确;胡适并不认同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属于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胡适强调的是抨击封建思想,两者无关,排除C项;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已经失败,排除D项。故选A项。
24.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陈独秀早期推崇英雄主义观念,1920年陈独秀认为资本主义应该被抛弃,认识到创造世界的是工人,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性,联系所学可知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项正确;陈独秀对资本家的批判,对工人的肯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之一,而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只能让陈独秀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而不一定能认识到资本家的局限,排除A项;通过陈独秀一人的思想转变并不能看出当时主流思想是何种思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国人民族意识的变化并无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25.D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在行军途中,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国民大革命时期,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为早日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随后,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C项正确;国名革命时期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军队是国民革命军,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时间是1927年至1937年,军队名称是中国工农红军,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时间是1946年至1949年,军队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排除D项。故选C项。
2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工业向后方迁移,高校师生也转移至西南西北等大后方,这些壮举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D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排除B项;抗战时期的工业内迁不属于战争,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8.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49年(中国)。1949年5月解放军占领上海,胜利之师在雨夜露宿街头,徐以枋追忆“……解放军不入民宅睡马路……国民党回不来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与国民党有根本不同,其不扰民的行动赢得了民心,B项正确;解放上海以后,大陆依然有大片区域未完成解放,排除A项;1949年4月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排除C项;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故选B项。
2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55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新中国代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赢得了与会各国的肯定,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C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走向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排除AB项;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政治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
3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推动了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提升,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工业成就,而非农村土地改革成果,排除A项;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城市物价,发生在1949年至1950年,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分析题
31.(1)原因:中国生产有限,需求量的增加;医药与生活的大量使用;中国特色香料出口;国际贸易的繁荣。(8分,言之有理即可)
(2)意义: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丰富了中国的佛教文化资源。(8分,言之有理即可)
(3)途径:使节往来、派遣游学、经商、和亲、战争等。(8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原因:根据材料“由于中国仅能生产麝香、肉桂等部分香料,因此从汉代开始,所需的大量香料就从阿拉伯、非洲等地区进口。”可知,中国生产有限,需求量的增加;根据材料“至唐代,香料在医药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获得更为广泛的使用。”可知,医药与生活的大量使用;根据材料“沉香等中国特色的香料也对外广泛输出。源源不断的香料船,使广州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之一。”可知,中国特色香料出口;根据材料“由于广州市舶税收数额相当大,已在唐代财政收入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香料在内的诸多来自阿拉伯等地区的货物已逐渐成为唐政府不得不进口的特需商品,进一步刺激了中阿间香料等互补性商品贸易的发展。”可知,国际贸易的繁荣。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意义:根据材料“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可知,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根据材料“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知,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文化传播方式以及途径,主要有使节往来、派遣游学、经商、和亲、战争等方式。
32.(1)自上而下;内容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等;向西方学习,受西学影响。(8分)
(2)守旧势力强大,光绪帝缺乏实权;维新思想激起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变法理论体系有缺陷,增加了改革难度;变法操之过急,增加了变法阻力;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8分)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措施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时期推行的措施”具体内容可知,内容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等;根据材料“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开设经济特科”可知,向西方学习,受西学影响。
(2)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材料“晚清时期维新派依托光绪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守旧势力强大,光绪帝缺乏实权;根据材料“卷入经学纷争之无益”“徒然增加了意识形态的争议性,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加大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可知,维新思想激起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根据材料“全变战略之失宜”“徒然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和加大了反对派的力量”可知,变法理论体系有缺陷,增加了改革难度;根据材料“躁进举措之不当”“增加了对立面,削弱了改革派的力量”可知,变法操之过急,增加了变法阻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