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某文化遗存,有学者介绍说:“在区系内分布甚广,而以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为典型,两个遗址都保存有相对完好聚落遗迹,可以帮助学者复原新石器时代北方民居聚落的大致面貌。”据此可知,该学者介绍的文化遗存是( )
A. 兴隆洼遗址 B. 仰韶文化
C. 大汶口文化 D. 红山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仰韶文化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区系分布甚广,依据教材《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可知,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位于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再结合教材“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可知,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B项正确。兴隆洼遗址与题干所述内容不符,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位于黄河下游,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红山文化处于辽河上游,所处地理位置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 战国时期一大思想流派传布之区域,就诸子流仕所至观之,盖申不害相韩,商鞅先仕魏而后相秦,韩非入秦未及用,李斯以楚人而相秦。以这些人物为代表的这一流派思想( )
A. 保护了平民阶层的权益 B. 不适用于兼并战争需要
C. 满足了君主专制的愿望 D. 汉武帝时成为主流意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申不害、商鞅、韩非、李斯都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题中所说的战国时期大思想流派是法家,法家保护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C项正确;法家思想保护的是统治阶层的利益,而非平民阶层的权益,排除A项;法家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诸侯兼并的需要,排除B项;汉武帝时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是儒学,排除D项。故选C项。
3. 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但也最灿烂的时代。黑暗,它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朝堂之上,政权更迭;朝堂之下,群雄并起。说灿烂,整个社会在曲折中仍有发展,不同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图示,属于这一时期的经济“新现象”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汉朝时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③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
4. 《旧唐书》载:“(开元二年)时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安南市舶使,与波斯僧广造奇器,将以内进……”;《宋史》载:“提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材料表明,唐宋时期设置的市舶使(司)的职能是( )
A.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B. 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C. 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D. 掌管对外贸易事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唐宋以后,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D项正确;隋唐时期,负责宾客接待礼仪的是鸿胪寺,排除A项;负责各族朝见事宜的是礼部,排除B项;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下图为明朝疆域图(局部)。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处采取措施的表述,与明朝史实相符的是( )
A. ①处:对女真部落首领封官 B. ②处:设立盟、旗进行统治
C. ③处:设驻藏大臣实施管理 D. ④处: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官,A①项正确。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排除B②项;清朝在西藏地区设驻藏办事大臣,代表中央政府管理西藏,排除C③项;清朝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排除D④项。故选A项。
6. 观察下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反映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情状②考试内容是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③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举行④贡士经过殿试通过者为“状元”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清(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试内容多从四书五经中命题,B②③项正确。题图反映的不是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情状,贡士经过殿试通过者为进士并非“状元”,进士及第中第一名才是“状元”,排除A、C、D项。故本题选B项。
7. 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学者认为其将根本法做成了适用一人一事一时的制度规定,这一举措也就犯了“因人设法”之忌。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因人设法”的条款是( )
A.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C.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D.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因人设法”是指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而出台的条款,即以设置国务员来限制总统的权力,C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主权在民的原则,排除;B项体现的是立法权归于国会(参议员)的原则,排除;D项体现的是司法独立的原则,排除。故选C项。
8. 下边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发生四次明显变化的统计表。这其中,1928年党员成分对比之前出现了较大变化。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年份 1926年 1928年6月 1945年4月 1945年底
总数 4000人 13万余人 121万人 448.8万多人
比例 工人占70% 农民占76% 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占76% 工人占25%,农民占59.6%,军人占24%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 新的革命道路的开辟
C. 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 D. “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1949年(中国)。题表中1928年的党员成份对比之前出现了较大变化,即由工人所占比例高到农民所占比例高,结合所学可知,这与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新的革命道路,在农村发展农民力量有关,B项正确;1928年6月国民革命运动已经结束一年多,排除A项;1930年夏,随着全国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才陆续建立起来,排除C项; “三三制”原则实施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9. 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20世纪60年代前期,根据形势的发展,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问题,认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段,中国在后一个“中间地带”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是( )
A. 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B. 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C. 中英、中荷的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关系 D. 中法建交,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D项正确;到1956年中国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自1970年起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罗斯的沙皇。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因其严厉的手段被称为“伊凡雷帝”。下列关于俄罗斯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 B. 地跨了欧亚非三大洲
C. 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D. 最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俄国)。结合所学可知,在政治和文化上,基辅罗斯(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C项正确;1240年,攻陷基辅罗斯是蒙古远征军而不是奥斯曼土耳其,排除A项;俄罗斯只是地跨欧亚两洲,排除B项;俄罗斯信奉的宗教最主要的是东正教而不是伊斯兰教,排除D项。故选C项。
11.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后,伦敦成为英国国内统一市场的中心,伦敦方言成为英国全国通用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法语则成为法国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共同的法兰西文化也由此形成。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英、法两国( )
A. 割据势力遭到削弱 B. 专制王权得到加强
C. 人文主义深入发展 D. 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题干情境表明,英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法国共同文化的形成以及英语、法语成为英国、法国的通用语言,这些都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也表明英、法两国民族国家正在形成,D项正确;割据势力遭到削弱和王权得到加强的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B项;人文主义得到深入发展是在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2. 论及某部法律,有学者评述说:“它保障法律平等,所有公民拥有同样的权利。其系统地阐述了新的财产法,还提出了契约、债务、借贷、股份公司以及类似事务的法律,确立小土地所有制的法律框架。”据此可知,这部法律最有可能是( )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国民法典》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4年(法国)。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题干评述与此相符,所以这部法律最有可能是《法国民法典》,C项正确。《权利法案》涉及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美国的立国原则,没有涉及具体的财产内容,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涉及的主要是政府顶层体制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 由于商品供应不足,政府取消了支付工资的做法,根据需要向城市工人分发生活用品。所有私人商业活动均被禁止;农民生产的超出其糊口之需的一切农产品统统由国家征购。苏俄政府实行的这一政策( )
A. 集中有限力量保证了战争胜利 B.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C.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D.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俄国)。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俄政府实行这一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陷入内战的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但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甚至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也发生动摇,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维护农民的利益,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C、D项。故选A项。
14. 英国首相张伯伦决心将苏、法两国倡导的“堵”,即维护凡尔赛体系的方针,改为“疏”,即调整现存格局的方针,认为只要英国作出某些让步,英、德两国达成“全盘解决”,就能稳定欧洲局势。下列项中能体现英国这一想法的事件是( )
A.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B. 《国际联盟盟约》签署
C.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D.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结合所学可知,绥靖政策是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的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题干情境所说英国的这一想法,就是这一政策的表现,而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则是体现这一政策的突出事例,C项正确。《凡尔赛和约》是一战后针对德国的合约,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国际联盟盟约》是一战后成立国联签订的盟约,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下图是一幅题为《实在跑不动了》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说明经济全球化( )
A. 源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 B. 使得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C.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乏力 D. 南北国家发展差距日益严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漫画的题目是《实在跑不动了》,意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亚非拉国家走的“气喘吁吁”,基本停滞不前,而发达国家却在迅速前行,这在本质上说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南北国家经济发展差距日益严重,D项正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于生产力的进步,与国际格局无关,且世界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排除A项;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乏力的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史载:“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据此材料,从中无法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 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失实 B. 赋税繁多,新旧项目叠加
C. 土地买卖,兼并之风盛行 D. 官吏盘剥,逃户日益增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玄宗末期,唐朝由盛转衰,土地买卖,兼并之风盛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符合题意,C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可知,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失实,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从“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可推知,赋税繁多,新旧项目叠加,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从“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可推知,官吏盘剥,逃户日益增多,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7. 近代中国百年金融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许多次改革,而其中最具影响力、意义最深远当数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此次改革是中国货币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之一,促进了战时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抗战的胜利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次改革( )
①以银元为法定货币②将白银收回国有③统一了货币发行权④开始发行金圆券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35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统一了货币发行权,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通过这些措施国民政府基本上统一国内市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B②③项正确。本次币制改革是禁止银元的流通,并非把银元作为法定货币。大规模发行金圆券是在国民政府1948年进行的币制改革后,时间不符,排除A、C、D项。故本题选B项。
18. 中世纪时,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后人称之为“鸟嘴医生”。“鸟嘴医生”的出现,说明了当时( )
A. 将防疫与巫术连在一起 B. 逐渐重视公共卫生防治
C. 掌握了初步的防疫知识 D. 已经建立疫病救治机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题干情境可知,中世纪时的“鸟嘴医生”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防止被病毒感染,说明当时已掌握了初步的防疫知识,C项正确;“鸟嘴医生”采用了比较科学的手段,没有与巫术联系在一起,排除A项;题干所述情形不属于公共卫生防治和救治机构建立的范畴,排除B、D项。故选C项。
19. 下面是《1801-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城镇类型 1801年(平均人口数) 1851年(平均人口数) 年增长率(%)
首都(伦敦) 959000 2362000 1.82
郡城 6000 14000 1.61
滨水城镇 5000 19000 2.56
海港 16000 49000 2.19
制造业城镇 14000 46000 2.38
矿业与五金城镇 13000 42000 2.34
①随工业革命的推进发展出一批特色城镇②城镇中移民增长率高于人口自然增长率
③新型城镇人口增长快于传统都城和郡城④城镇人口的增长导致了贫富分化的加剧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英国。依据题表“城镇类型”可知,1801-1851年间的英国随工业革命的推进,在传统都城、郡城的基础上发展出一批特色城镇,如滨水城镇、海港、制造业城镇、矿业与五金城镇等,①符合题意;依据题表相关数据可知,新型城镇人口增长快于传统都城、郡城,③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②、④在题表中没有体现,且工业革命后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工业革命本身而不是由城镇人口城镇增长导致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以及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下列相关表述,与实际相符的是( )
A. 法国农业机械以大型农业机械为主 B. 墨西哥培育出杂交水稻并得到推广
C. 中国较早掌握了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D. 联合国设有与粮食有关的专门机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联合国设立粮食署,这是与粮食有关的专门机构,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相同,法国以中型为主,排除A项;墨西哥培育出并得到推广的是小麦新品种而不是杂交水稻,排除B项;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后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排除C项。故选D项。
21. 论及历史学家,有学者指出,他们以为是在让事实说话,但事实只是事实,它本身是不会说话的。说话的乃是掌握着所谓史实的人,即历史学家。而历史学家并不等于史实本身,只是所谓的史实的阐述者。号称是历史学家的人,并不事先考虑历史学的性质是什么,就一头钻入历史研究,便很可能钻之愈深则失之愈远。学者意在表明( )
A. 历史是历史学家们纯属主观的创造,历史并无客观的真实可言
B. 所谓历史学,就无非是一堆档案资料的堆积,而谈不到对历史的理解
C. 历史学的结论不宜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是需要深入到客观具体的个性之中
D. 我们所知的历史只可能是历史学家转手重塑的历史,不可能直接就是历史的本来面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我们所知的历史只可能是历史学家转手重塑的历史,不可能直接就是历史的本来面貌,这是题干学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D项正确;依据题干学者观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本身是客观存在并且真实可信的,而不是历史学家们纯属主观的创造,排除A项;历史学往往带有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即所谓的主观创造,而不是简单的一堆档案资料的堆积,排除B项;历史学的结论不宜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是需要深入到客观具体的个性之中,该说法与题干学者的观点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14分,第23题6分,第24题20分,第25题12分,共52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初统一时,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郡。郡设郡守为行政长官,郡尉掌武事,郡监(监御史)掌监察;县的大小不等,万户以上者长官为县令,万户以下为县长,又皆有县丞、县尉等官。郡、县主要官吏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战国时期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乡设三老、啬夫、游徽等职。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往往“只知啬夫而不得知郡县”,尚有地方自治的遗风。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视角概括郡县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地方百姓“只知啬夫”的原因。
材料二 “皇权不下县”很难解释古代基层社会的治理。中国自先秦就开始了编户入里,“里治”经历了“里长官任制、里长职役制和里治官僚化”三个阶段,越到后期,中央集权越得到加强。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是皇权下县的三条铁链,构成古代“家国政治”的制度基础,古代社区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民治于里”的结构。
附:中国古代“里治”历史发展脉胳
——改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里治”历史演变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写出秦汉、唐朝、明朝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的组织名称,并扼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基层组织之间以及两者与基层治理的关系。
【答案】22. 特点:郡县主要官吏由朝廷任免(或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中央政府通过“上计”制度考核地方官史;基层属吏职权颇重(或地方有自治的遗风);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等。
原因:因为啬夫掌狱讼、赋税(或直接管理民众)。
23. 趋势:从以民治民到民治降低、官治增强,再到以官治民。
机制:秦汉一什伍组织;唐朝一邻保组织;明朝一十家牌法。
关系:户籍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的中国。在特点上,秦朝的郡县制下,郡守县令均有朝廷任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郡、县主要官吏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战国时期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中央政府通过“上计”制度考核地方官吏。“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往往‘只知啬夫而不得知郡县’”,基层属吏职权颇重。
在原因上,秦汉时期地方百姓“只知啬夫”,是由于啬夫直接管理民众,与其生活息息相关。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据材料“‘里治’经历了‘里长官任制、里长职役制和里治官僚化’三个阶段,越到后期,中央集权越得到加强。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是皇权下县的三条铁链,构成古代‘家国政治’的制度基础”,可以得出以民治民到民治降低、官治增强,再到以官治民的发展阶段。秦汉一什伍组织,唐朝一邻保组织,明朝一十家牌法,都是这种组织。根据所学知识,户籍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权利……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引自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
——李鸿章《论试办轮船招商》(1872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李鸿章创办民用工业及“官督商办”之建议。
【答案】必要(或合理),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必要(合理)性:①洋务运动(洋务新政)推行,军事工业的创办,需用民用工业作为补充(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军事工业所需的原料、资金和交通等问题)(这点必须答到,结合所学概括)②能解决民生问题,巩固国家根本(或实现先富而后强的目标);③通商开口后洋货日增(或价廉物美),对中国传统行业产生冲击,需加以缓冲;④可“稍分洋商之利”(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来经济的侵略):⑤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或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⑥有利于助推民用股份制企业等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②-⑥点中答出其中3点,其他言之成理亦可)⑦"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于封建主义的竖冰中钻开了些裂缝(或有利于推动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守旧势力阻力大,民用工业发展的困难很大(或不可能得到健康发展);②"官督商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因“官督”带来的腐朽的官场习气,阻碍着民用工业的发展。(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晚清的中国。对于李鸿章创办民用工业及“官督商办”之建议,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又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作为补充,“ 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权利……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一定程度上引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推动民用股份制企业的产生,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官督商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24.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人类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集中的手工工场,相对于分散的作坊而言,是一种大型的生产组织,它把所有劳动力和不同工序集合在同一场所。在手工工场里,日趋细致的劳动分工已成为生产的基础。这一时期,产生很多发明,采用新的技术,改进生产工具。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对工人的训练和要求,奠定了日后工业化大生产所必备的组织秩序,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手工工场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它面向市场而进行生产。
——改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工场呈现的发展趋势,并概括手工工场的发展为日后工业革命开展而奠定的基础。
材料二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二,以“市场”为视角指出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结合所学,写出当时“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的新生产组织方式及“蒸汽和机器”催生的两样新交通工具。
材料三
第一次技术革命 从纽可门的单作用蒸汽机到瓦特的双作用蒸汽机的发明用了72年
从发明到应用:蒸汽机为84年
第二次技术革命 从法拉第的发电机模型开始,到美国人交流电动机发明用了57年
从发明到应用:电动机为65年;无线电为35年;雷达为15年
第三次技术革命 代表性技术电子计算机1946年问世,在30年时间内经历了5代;运转速度增加30多万倍;体积缩小到三分之一
从发明到应用:原子能利用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晶体管为4年;激光器为1年
科学知识增长率 20世纪50年代每年增长9.5%;60年代为10.6%;80年代为12.5%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3)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三次技术革命相对于第一、二次技术革命而言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以科技为视角概述进入20世纪以来出现这些新变化所具备的条件。
【答案】24. 趋势:从分散的手工工场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基础:劳动分工日趋细致;产生很多发明,采用新技术(或生产工具得到改进,或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良好的生产秩序的建立,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积聚;带来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或较高的发展水平):面向市场而进行生产。(答出其中4点)
25. 必要性: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形成。新生产组织方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或工厂制,或工厂)。新交通工具:汽船、火车(或蒸汽机车)。
26. 新变化:新技术的发明、完善时间不断缩短;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缩短(或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知识增长率上升。原因:20世纪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具体举例亦可,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等),为新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或国家加强对科技发展的干预,或政府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趋势:根据材料“集中的手工工场,相对于分散的作坊而言”可知,从分散的手工工场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基础:根据材料“日趋细致的劳动分工已成为生产的基础”可知,劳动分工日趋细致;根据材料“产生很多发明,采用新的技术,改进生产工具”可知,产生很多发明,采用新技术(或生产工具得到改进,或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根据材料“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对工人的训练和要求”可知,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根据材料“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对工人的训练和要求,奠定了日后工业化大生产所必备的组织秩序,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可知,良好的生产秩序的建立,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积聚;根据材料“手工工场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可知,带来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或较高的发展水平);根据材料“更重要的是它面向市场而进行生产”可知,面向市场而进行生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必要性:根据材料“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形成。新生产组织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新交通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如汽船、火车(或蒸汽机车)。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新变化:根据材料“从纽可门的单作用蒸汽机到瓦特的双作用蒸汽机的发明用了72年”“从发明到应用:原子能利用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晶体管为4年;激光器为1年”可知,新技术的发明、完善时间不断缩短;根据材料“从发明到应用:原子能利用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晶体管为4年;激光器为1年”可知,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缩短(或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从科技含量来看,科学知识增长率上升。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20世纪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发展、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从南到北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亦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
此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在春秋战国、隋朝及元朝都曾经经历过大规模兴建。依据历史分段和命名习惯,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相关遗产共计58处。
——据《大运河申遗成功,成我国唯一在用世遗项目》(《扬子晚报》,2024.06.23)等整理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大运河的作用或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
主题及相关史实举例:
(1)大运河在古代史上的兴建(史论结合)
①春秋战国:吴王夫差连接江淮的运河一邗沟,为以后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奠定了基础。②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作用(略)。③元朝:对大运河截湾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便于南粮北运。
(2)大运河在古代史上的作用
①贯通南北,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或巩固国家统一)。②成为沟通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③有利于加强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日后经济重心南移起到推动作用。④促进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交融,形成有多种文化元素的中国文化。⑤便于南粮北运,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⑥推动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城镇的兴起。⑦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成为隋短期而亡的其中一个原因。
(3)大运河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①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②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③在保障当今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④成为当今中国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的基础。⑤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目前唯一在用世遗项目。(围绕①-⑤点中的其中3点论述,其它言之成理者亦可)
(4)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①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目前唯一在用世遗项目。②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③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④是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⑤有利于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更好地发挥好大运河的作用。
(5)综合类例:大运河价值的历史演变
(在古代史上的兴建:在古代史上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的作用:文化遗产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达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中关于大运河的介绍、题干要求和所学可知,可拟定论点为大运河在古代史上的兴建、大运河在古代史上的作用、大运河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大运河价值的历史演变等论点,如选择论点为大运河在古代史上的作用,关于阐释可从维护国家统一、带动运河沿线发展、促进文化交融、南粮北运、运河沿线城市发展及加重百姓负担等角度进行分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某文化遗存,有学者介绍说:“在区系内分布甚广,而以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为典型,两个遗址都保存有相对完好的聚落遗迹,可以帮助学者复原新石器时代北方民居聚落的大致面貌。”据此可知,该学者介绍的文化遗存是( )
A 兴隆洼遗址 B. 仰韶文化
C. 大汶口文化 D. 红山文化
2. 战国时期一大思想流派传布之区域,就诸子流仕所至观之,盖申不害相韩,商鞅先仕魏而后相秦,韩非入秦未及用,李斯以楚人而相秦。以这些人物为代表的这一流派思想( )
A. 保护了平民阶层的权益 B. 不适用于兼并战争需要
C. 满足了君主专制的愿望 D. 汉武帝时成为主流意识
3. 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但也最灿烂的时代。黑暗,它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朝堂之上,政权更迭;朝堂之下,群雄并起。说灿烂,整个社会在曲折中仍有发展,不同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图示,属于这一时期的经济“新现象”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 《旧唐书》载:“(开元二年)时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安南市舶使,与波斯僧广造奇器,将以内进……”;《宋史》载:“提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材料表明,唐宋时期设置的市舶使(司)的职能是( )
A.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B. 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C. 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D. 掌管对外贸易事务
5. 下图为明朝疆域图(局部)。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处采取措施的表述,与明朝史实相符的是( )
A. ①处:对女真部落首领封官 B. ②处:设立盟、旗进行统治
C ③处:设驻藏大臣实施管理 D. ④处: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6. 观察下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反映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情状②考试内容是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③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④贡士经过殿试通过者为“状元”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7. 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学者认为其将根本法做成了适用一人一事一时的制度规定,这一举措也就犯了“因人设法”之忌。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因人设法”的条款是( )
A.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C.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D.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8. 下边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发生四次明显变化的统计表。这其中,1928年党员成分对比之前出现了较大变化。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年份 1926年 1928年6月 1945年4月 1945年底
总数 4000人 13万余人 121万人 448.8万多人
比例 工人占70% 农民占76% 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占76% 工人占2.5%,农民占59.6%,军人占24%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 新的革命道路的开辟
C. 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 D. “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9. 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20世纪60年代前期,根据形势的发展,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问题,认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段,中国在后一个“中间地带”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是( )
A. 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B. 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C. 中英、中荷的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关系 D. 中法建交,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10.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罗斯的沙皇。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因其严厉的手段被称为“伊凡雷帝”。下列关于俄罗斯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 B. 地跨了欧亚非三大洲
C. 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D. 最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11.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后,伦敦成为英国国内统一市场的中心,伦敦方言成为英国全国通用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法语则成为法国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共同的法兰西文化也由此形成。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英、法两国( )
A. 割据势力遭到削弱 B. 专制王权得到加强
C. 人文主义深入发展 D. 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12. 论及某部法律,有学者评述说:“它保障法律平等,所有公民拥有同样的权利。其系统地阐述了新的财产法,还提出了契约、债务、借贷、股份公司以及类似事务的法律,确立小土地所有制的法律框架。”据此可知,这部法律最有可能是( )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国民法典》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 由于商品供应不足,政府取消了支付工资的做法,根据需要向城市工人分发生活用品。所有私人商业活动均被禁止;农民生产的超出其糊口之需的一切农产品统统由国家征购。苏俄政府实行的这一政策( )
A. 集中有限力量保证了战争胜利 B.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C.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D.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4. 英国首相张伯伦决心将苏、法两国倡导的“堵”,即维护凡尔赛体系的方针,改为“疏”,即调整现存格局的方针,认为只要英国作出某些让步,英、德两国达成“全盘解决”,就能稳定欧洲局势。下列项中能体现英国这一想法的事件是( )
A.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B. 《国际联盟盟约》签署
C.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D.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5. 下图是一幅题为《实在跑不动了》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说明经济全球化( )
A. 源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 B. 使得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C.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乏力 D. 南北国家发展差距日益严重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史载:“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据此材料,从中无法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 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失实 B. 赋税繁多,新旧项目叠加
C. 土地买卖,兼并之风盛行 D. 官吏盘剥,逃户日益增多
17. 近代中国百年金融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许多次改革,而其中最具影响力、意义最深远的当数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此次改革是中国货币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之一,促进了战时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抗战的胜利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次改革( )
①以银元为法定货币②将白银收回国有③统一了货币发行权④开始发行金圆券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8. 中世纪时,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后人称之为“鸟嘴医生”。“鸟嘴医生”的出现,说明了当时( )
A. 将防疫与巫术连在一起 B. 逐渐重视公共卫生防治
C. 掌握了初步的防疫知识 D. 已经建立疫病救治机构
19. 下面是《1801-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城镇类型 1801年(平均人口数) 1851年(平均人口数) 年增长率(%)
首都(伦敦) 959000 2362000 1.82
郡城 6000 14000 1.61
滨水城镇 5000 19000 2.56
海港 16000 49000 2.19
制造业城镇 14000 46000 238
矿业与五金城镇 13000 42000 2.34
①随工业革命的推进发展出一批特色城镇②城镇中移民增长率高于人口自然增长率
③新型城镇人口增长快于传统都城和郡城④城镇人口的增长导致了贫富分化的加剧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0.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以及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下列相关表述,与实际相符的是( )
A. 法国农业机械以大型农业机械为主 B. 墨西哥培育出杂交水稻并得到推广
C. 中国较早掌握了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D. 联合国设有与粮食有关的专门机构
21. 论及历史学家,有学者指出,他们以为是在让事实说话,但事实只是事实,它本身是不会说话的。说话的乃是掌握着所谓史实的人,即历史学家。而历史学家并不等于史实本身,只是所谓的史实的阐述者。号称是历史学家的人,并不事先考虑历史学的性质是什么,就一头钻入历史研究,便很可能钻之愈深则失之愈远。学者意在表明( )
A. 历史是历史学家们纯属主观的创造,历史并无客观的真实可言
B. 所谓历史学,就无非是一堆档案资料的堆积,而谈不到对历史的理解
C. 历史学的结论不宜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是需要深入到客观具体的个性之中
D. 我们所知的历史只可能是历史学家转手重塑的历史,不可能直接就是历史的本来面貌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14分,第23题6分,第24题20分,第25题12分,共52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初统一时,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郡。郡设郡守为行政长官,郡尉掌武事,郡监(监御史)掌监察;县的大小不等,万户以上者长官为县令,万户以下为县长,又皆有县丞、县尉等官。郡、县主要官吏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战国时期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乡设三老、啬夫、游徽等职。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往往“只知啬夫而不得知郡县”,尚有地方自治的遗风。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视角概括郡县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地方百姓“只知啬夫”的原因。
材料二 “皇权不下县”很难解释古代基层社会的治理。中国自先秦就开始了编户入里,“里治”经历了“里长官任制、里长职役制和里治官僚化”三个阶段,越到后期,中央集权越得到加强。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是皇权下县的三条铁链,构成古代“家国政治”的制度基础,古代社区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民治于里”的结构。
附:中国古代“里治”历史发展脉胳
——改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里治”历史演变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写出秦汉、唐朝、明朝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的组织名称,并扼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基层组织之间以及两者与基层治理的关系。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权利……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引自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
——李鸿章《论试办轮船招商》(1872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李鸿章创办民用工业及“官督商办”之建议。
24.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人类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集中的手工工场,相对于分散的作坊而言,是一种大型的生产组织,它把所有劳动力和不同工序集合在同一场所。在手工工场里,日趋细致的劳动分工已成为生产的基础。这一时期,产生很多发明,采用新的技术,改进生产工具。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对工人的训练和要求,奠定了日后工业化大生产所必备的组织秩序,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手工工场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它面向市场而进行生产。
——改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工场呈现的发展趋势,并概括手工工场的发展为日后工业革命开展而奠定的基础。
材料二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二,以“市场”为视角指出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结合所学,写出当时“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的新生产组织方式及“蒸汽和机器”催生的两样新交通工具。
材料三
第一次技术革命 从纽可门的单作用蒸汽机到瓦特的双作用蒸汽机的发明用了72年
从发明到应用:蒸汽机为84年
第二次技术革命 从法拉第的发电机模型开始,到美国人交流电动机发明用了57年
从发明到应用:电动机为65年;无线电为35年;雷达为15年
第三次技术革命 代表性技术电子计算机1946年问世,在30年时间内经历了5代;运转速度增加30多万倍;体积缩小到三分之一
从发明到应用:原子能利用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晶体管为4年;激光器为1年
科学知识增长率 20世纪50年代每年增长9.5%;60年代为10.6%;80年代为12.5%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3)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三次技术革命相对于第一、二次技术革命而言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以科技为视角概述进入20世纪以来出现这些新变化所具备的条件。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从南到北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亦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
此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在春秋战国、隋朝及元朝都曾经经历过大规模兴建。依据历史分段和命名习惯,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相关遗产共计58处。
——据《大运河申遗成功,成我国唯一在用世遗项目》(《扬子晚报》,2024.06.23)等整理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大运河的作用或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