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76分)
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下列哪一政治举措对打破贵族专权、推动官僚政治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刺史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强调“对打破贵族专权、推动官僚政治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说明改变过去血缘关系的按照地域关系设置,属于郡县制,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度
2. 下列描述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是:
A.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B. 提出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 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没有明确提出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D项描述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故答案为D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其他三项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A. 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B.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C. 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
D.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故B项正确。其中,世官制是在商周时期;察举制是在西汉时期;科举制是在隋唐以后实行的制度;A、C和D项顺序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西周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等,每一种制度都是把官员的品德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代的选官制度体现了由重视血缘关系和门第的高低逐渐转向考试成绩,体现了向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社会秩序,因此科举制从隋唐确立就一直延续到清末。
4. 下列最能全面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 “废除二十一条”
B.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C.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 “民主与科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伟大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所以能同时反映出反帝反封建特点的是B项,其余各项A不能同时反映出反封建的特点,C项亦是,而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考点:五四运动的性质
点评: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今天我们积极倡导的五四精神与此相联系,所以必须对其要有深刻的领会。
5. 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
A. 郡县制 B. 宗法制 C. 科举制 D. 分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宗族、家庭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海外炎黄子孙即使深处海外,但仍要返乡寻根祭祖,B项符合题意。郡县制和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涉及血缘亲情,排除AD;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涉及血缘亲情,排除C。
6. 以下史实中哪一项反映了唐代的民族交往?
A. 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 B. 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
C. 大祚荣被封为渤海郡王 D. 中央设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交往,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与孝文帝改革有关,故A选项错误;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故B选项错误;中央设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是元朝的史实,故D选项错误。
7. 中国近代的政治派别中赞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的是( )
A. 洋务派 B. 维新派 C. 革命派 D.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主张,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张民主科学,排除B、C、D项。故选A项。
8. 关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三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B. 中书省负责政令的审核
C. 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
D.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审议,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CD表述均符合史实,排除。
9. 马克思曾指出:“中国连绵不绝的起义已经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推动这次大爆炸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与此事件无关的是( )
A. 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B. 外来侵略加剧阶级矛盾
C. 仍是旧式农民斗争 D. 带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于1851年结束于186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盲目排外是义和团运动,故D符合题意;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为宣传理论,受西方影响,兴起的原因在于西方入侵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建立了农民政权,故为旧式农民斗争,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0. 北宋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
A. 中书门下
B. 通判
C. 平章政事
D. 六科给事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宋代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了通判,负责监察地方官员,B项正确。中书门下和平章政事都是中央官员,AC两项不符合题意;六科给事中是明清时期出现的监察官职,D项不符合史实。
11. 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却称赞内阁制:“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其态度的变化是
A. 为了维护民主共和
B.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C. 模仿法国政治体制
D. 形成灵活的立法机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深受西方国家政治思想影响,模仿法国政治体制,故选C;维护民主共和与材料无关,排除A;B项与材料意义相反,排除;结合史实,并未形成灵活的立法机制,排除D。
12. 陈独秀说:“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材料反映了
A. 儒家思想第一次遭到严厉的批判
B. 新文化运动时期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C. 20世纪初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
D. 向西方学习中资产阶级的困惑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但不能说明这是儒家思想第一次遭到严厉的批判,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故B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故C正确;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向西方学习中资产阶级的困惑,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儒者三纲之说……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传统道德的批判的史实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3. 中国古代某一少数民族政权“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一政权是
A. 辽朝 B. 金朝 C. 西夏 D. 元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国实行南北面官制,以汉制治理汉人,以契丹风俗治理契丹人,材料中的“北面治官帐,部族、属国之敌”“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所说的即是辽国的南北面官制,A项正确;西夏实行汉官蕃名,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 蔡锷曾这样评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北方诸省之乱”指的是
A. 虎门销烟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深重。在此背景下,山东爆发反帝爱国运动,即义和团运动。材料“甲午一役后”“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可知此处北方诸省之乱是指义和团运动,B符合题意;虎门销烟发生于1839年,与材料时间地点不符,A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年到1864年,时间地点不符,B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不符合题意。
15.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14年。其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A. 平型关大捷
B. 淞沪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D正确;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A错误;淞沪会战是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战役,B错误;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最大胜利的战役,C错误。
16. “唐、宋时宰相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初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材料中的“此”指的是
A. 枢密院 B. 宣政院 C. 理藩院 D. 政事堂
【答案】D
【解析】
【详解】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故答案为D;枢密院在宋朝时候分管军事,起到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力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宣政院是元朝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的中央官署,不符合题意,排除B;理藩院是清朝主管边疆事务的机构,不符合题意,C错误。
17. 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长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该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题中“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反映的是一种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故选A。B与行政制度无关,它是分封制实行的原则。C、D出现于秦朝和元朝时期,而材料的点、线说明了当时并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故本题选A。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8.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
A. 大化改新 B. 1861年改革 C. 王安石变法 D. 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文化,封建化的过程,故D正确。
19. 下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吴国所辖地区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魏主要在长江、秦岭以北 ;蜀汉主要在四川、贵州、云南 ; 东吴主要在长江以南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这体现了当时
A. 重农抑商的要求 B. 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 工商食官的要求 D. 抑制土地兼并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从材料“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可以看出这是体现的重视工商业的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B。A项重农抑商的思想明显与材料意思相反;C项是商周时期实行工商业政策,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经营的政策;D项说的是土地政策,材料并未体现。
21. 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 自然规律
B. 社会现实
C. 人与社会和谐
D. 人的生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出自《周易·系辞》,意思是说从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目的地。结合所学,诸子百家虽然学派林立,观点各异,但是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诉求,故B符合题意;只有道家强调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故A项不符合题意;法家主张的是君主集权,以权威来震慑臣民,并没有追求一种和谐,故C项不符合题意;诸子百家关注的不仅只有人的生活,更是国家治理,故D项不符合题意。
22.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和成功识读使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端。下列对“甲骨文”的研究和描述,还不够确切的是:
A. 甲骨文主要出土“殷墟”
B. 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商朝社会
C. 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前身
D. 甲骨文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以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作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D项不正确,故选D;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主要出土“殷墟”,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研究甲骨文便于了解商朝社会情况,我国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A、B、C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3. 《仪礼.乡饮酒礼》记录了周代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宾席要设于窗前,面向南,而主人席设于阼阶上,面向西。众宾皆独坐,设席有主次之分,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席位不能连接。这些规定
A. 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B. 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
C. 遵循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D. 体现了理想化政治诉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所述为周代聚会宴饮的礼仪。在宴饮中,严格按照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就坐,礼仪有着严格的限制.这些规定意在维护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出现于春秋末期,创始人是孔子,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神权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了理想化政治诉求,排除D项。故选C项。
24. 商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远近之别,祭祀用品也有简单与隆重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人的祭祀。这说明商代
A. 男性与女性均成为受祭对象
B. 形成了宗法等级制和贵族分封制
C. 是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D. 注重借助人伦秩序维护专制王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表明商代已经有了祭祖体系,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体现,C项正确;“男性与女性均成为受祭对象”不是材料的中心内容,A项并非本题的主旨;材料中没有涉及“分封制”,B项错误;商代还没有形成“专制王权”,D项错误。
25. “冲击——反应”棋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 八国联军侵华——五四运动 D. 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午战争促使国人民族意识觉醒,掀起戊戌变法运动,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排除AD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排除C项。故选B项。
26. 有学者评述汉武帝,在思想层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国家的操作层面上仍执行法家的势、术、法那一套。据此,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贯彻不力 B. 迎合大一统需要的思想得以重用
C. 汉武帝倡导的“有为”政策已实施 D.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存在着弊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思想层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国家的操作层面上仍执行法家的势、术、法那一套”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大一统局势,凡是“迎合大一统需要的思想得以重用”,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在思想层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国家的操作层面上仍执行法家的势、术、法那一套”,故A说法不符题意,排除A项;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存在着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
27.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精神,1941年11月至1942年3月,晋西北军区主力部队由3.9万人精简为3.5万人,裁减公务人员731名,八路军第120师和新军部队共减少伙食单位118个。这些举措( )
A.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C.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不利于团结各党民主人士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加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为了应对困局,减轻百姓负担,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精兵简政,B项正确;材料举措没有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民的积极性,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不利于团结各党民主人士”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8.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举对北魏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并能起到同样效果的是 ( )
A. 开通巩固统一的大运河 B. 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C. 广修寺庙,推崇佛教 D. 颁布均田令,实行三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严禁在朝堂上说鲜卑语,必须说汉语,有利于民族融合。禁穿胡服,改穿汉服也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B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是为了沟通南北经济,并不是为了民族融合,排除A项;广修寺庙,推崇佛教,颁布均田令,实行三长制都不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不能起到同样的效果,排除CD项。故选B项。
29.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 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 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 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实质上是主张效法古制,依照旧礼,反对变法革新。因此A项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项歌颂了商鞅 变法的成效和C项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三项均未体现出反对商鞅变法的含义;联系史实可知,反对变法的为旧贵族势力,故此题选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评价
30. 官吏诈病现象成为东汉政治文化特色,诈病期间官吏们在行政程序上能够合理地拒绝进入或退出官僚队伍。下表是有记录的东汉“诈病官员”人数统计,表格现象反映了东汉( )
任职区域 地方 中央
东汉前期 30 44
东汉后期 91 84
(注:部分官员任中央官与地方官期间均出现诈病现象)
A. 统治者清除异己势力 B. 士人消极避世
C. 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 D. 政治渐趋衰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外戚宦官专权是东汉政治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东汉王朝走向衰落的要因。面对此种社会现实,部分官吏借助“患病”,或间接地表明态度,或离开政治舞台。故东汉后期“诈病官员”人数激增,反映了东汉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D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东汉官吏“诈病”现象增多是源于统治者清除异己势力,东汉后期政局混乱影响一部分官员成为隐士,排除A项;题干仅涉及东汉官僚队伍,“士人消极避世”属于以偏概全,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以后,儒学逐渐成为主流,并未发生嬗变,排除C项。故选D项
31. 北宋哲宗时期(1086年),开始设立“平章军国重事”“同平章军国事”两个职务。宁宗时,韩侂胄任平章军国事,立班在正宰相丞相之上。度宗时,贾似道任太师、平章军国重事,独揽军政大权。这些做法
A. 有利于完善监察制度 B.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 提升了地方行政效率 D. 剥夺了宰相行政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平章军国重事”“同平章军国事”两个职务实际上都是丞相之外的官职,这两个官职的权力源于皇权,所以材料中的这些做法有利于削弱相权,从而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这些做法和监察制度以及地方行政无关,排除AC项;这些做法并没有剥夺宰相的行政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32. 距今约3800~35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其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据此可知,二里头文化( )
A. 具有鲜明的早期国家特征 B. 基本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手工业技术呈现高超水准 D. 国家机构的设置渐趋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二里头文化遗址都城中心由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包括手工业作坊区等,由此可知,二里头文化具有早期国家特征,A项正确;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存在手工业作坊区但不能说明手工业技术呈现高超水准,排除C项;二里头文化遗址存在大型宫殿建筑,但不能体现其国家机构的设置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33. 李时珍在药典《本草纲目》中,将生物药材分为八大部分(种类),且大都是依照动物的外形来划分,比如水下的鱼和路上的蛇被分人鳞部,有壳的动物被分人介部。不过,这对于生物分类的帮助并不大,因为长得像并不一定就是一类生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本草纲目》
A. 总结了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B. 未能推动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C. 对生物药材的分类不尽科学 D.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李时珍在药典《本草纲目》中,将生物药材分为八大部分(种类),且大都是依照动物的外形来划分……不过,这对于生物分类的帮助并不大……”,可得出,李时珍将生物药材依照动物的外形来划分对于生物分类的帮助并不大,这说明李时珍对生物药材的分类不尽科学,故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前人的药物学成就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李时珍进行的生物分类对于研究生物的亲缘关系和生物进化有帮助,故B项错误;“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的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故D项错误。
34. 1936年6月,经过中国共产党安排,美国《每日先驱报》记者斯诺到达陕北采访。其稿件通过美国的《亚洲》《纽约太阳报》、上海的《大美晚报》等报刊传向世界。中国共产党此举意在
A. 为中国局部抗日战争寻求外援
B. 借国际舆论来嘲讽国民党
C. 宣传共产党对国际时局的分析
D. 扩大红军长征的国际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红军长征。1936年6月,红军长征即将取得胜利。让美国记者到陕北采访并通过中美报刊宣传红军长征经历及故事等,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扩大长征的影响力,故D项正确。美国记者到陕北采访的是关于红军长征及中共的发展状况而非宣传抗日战争,A项错误;宣传红军长征,并非为了嘲讽国民党,故B选项错误;让美国记者到陕北采访并通过中美报刊宣传红军长征经历及故事等,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扩大长征的影响力,而不是阐明中共对国际时局的认识,故C项错误。
35. 如表为汉代文献史料节选,这些史料可以印证( )
史料 出处
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盐铁论》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后汉书·仲长统传》
A. 强化政府管控的必要性 B. 放松“抑商”政策的可行性
C. 豪强士族专权的危害性 D. 推行“推恩令”的必然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汉朝地方存在王国问题,商人的问题,豪强大族的问题,这些势力的不断发展都不利于地方秩序的稳定,因此政府必须强化管控,打击豪强和商人,解决王国问题,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人因盐铁酒类,获利巨大,政府实行盐铁专营、推行均输平准是“抑商”的表现,而不是放松“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豪强的经济实力的强大威胁地方秩序,没有专权的信息,排除C项;推恩令解决的是王国问题,只能解决材料中部分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36. 687年,武则天派人向刘祎之宣读太后的诏书,刘袆之说:“没有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的文书能叫诏令吗?”武则天大怒,认为他藐视自己的权威,于是将其赐死。对该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 诏敕经门下省审核方合规制
B. 三省运行机制受到干扰破坏
C. 三省机制目的在于抑制皇权
D. 皇帝权威遭到挑战并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武则天的诏令未经中书省起草及门下省审核,说明三省运行机制受到干扰破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诏敕要经中书省起草和门下省审核方合规制,不只是门下省审核;C选项错误,三省机制目的在于强化皇权;D选项错误,武则天赐死该大臣,表明皇帝权威仍然稳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7.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下列主张选项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 天人感应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隆礼重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知,材料中为道家学派老子的主张,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A项;“兼爱”“非攻”为墨子的思想,排除C项;隆礼重法为荀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38. 在董仲舒看来,天不仅是神,而且是诸神之主,最高的神。"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董仲舒强调天是人类的始祖。董仲舒此主张的根本点在于
A. 宣传天人合一思想 B. 敬告君主要为善政
C. 强调大一统重要性 D. 使君主权力神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其根本点在于宣扬统治者获取政权的合理性和神圣性,故答案选D项;宣传天人合一是手段,非目的 ,可排除A项;敬告君主要为善政的是天人感应,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大一统,可排除C项。
二、材料分析题
39. 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
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摘自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三: “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材料四:1917年11月,一声炮响,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也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也即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内容?
(2)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是谁?他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是什么?
【答案】(1)材料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材料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材料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解析】
【详解】(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根据材料“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可知,材料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根据材料“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可知,材料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代表作: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孔子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答案】(1)内部压力:夏商周时期丰厚的文化积累。
外部条件:诸侯争霸,礼贤下士;学术环境宽松;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主张上下有序,维护等级制度。
原因:春秋晚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缺乏实施的社会环境;各国重视优先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
【解析】
【详解】(1)内部压力:根据“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得出夏商周时期丰厚的文化积累。外部条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诸侯争霸,礼贤下士;学术环境宽松;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根本原因则是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思想:根据“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得出为政以德;根据“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出主张上下有序,维护等级制度。“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由于春秋晚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缺乏实施的社会环境;各国重视优先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丹江口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76分)
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下列哪一政治举措对打破贵族专权、推动官僚政治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刺史制
2. 下列描述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是:
A.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B. 提出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 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A. 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B.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C. 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
D.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
4. 下列最能全面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 “废除二十一条”
B.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C.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 “民主与科学”
5. 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
A. 郡县制 B. 宗法制 C. 科举制 D. 分封制
6. 以下史实中哪一项反映了唐代的民族交往?
A. 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 B. 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
C. 大祚荣被封为渤海郡王 D. 中央设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
7. 中国近代的政治派别中赞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的是( )
A. 洋务派 B. 维新派 C. 革命派 D.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8. 关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三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B. 中书省负责政令的审核
C. 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
D.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9. 马克思曾指出:“中国连绵不绝的起义已经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推动这次大爆炸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与此事件无关的是( )
A. 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B. 外来侵略加剧阶级矛盾
C. 仍是旧式农民斗争 D. 带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10. 北宋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
A. 中书门下
B. 通判
C. 平章政事
D. 六科给事中
11. 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却称赞内阁制:“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其态度的变化是
A. 为了维护民主共和
B.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C. 模仿法国政治体制
D. 形成灵活的立法机制
12. 陈独秀说:“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材料反映了
A. 儒家思想第一次遭到严厉的批判
B. 新文化运动时期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C. 20世纪初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
D. 向西方学习中资产阶级的困惑
13. 中国古代某一少数民族政权“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一政权是
A. 辽朝 B. 金朝 C. 西夏 D. 元朝
14. 蔡锷曾这样评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北方诸省之乱”指的是
A. 虎门销烟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15.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14年。其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A. 平型关大捷
B. 淞沪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16. “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初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材料中的“此”指的是
A. 枢密院 B. 宣政院 C. 理藩院 D. 政事堂
17. 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长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该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18.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
A. 大化改新 B. 1861年改革 C. 王安石变法 D. 孝文帝改革
19. 下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吴国所辖地区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这体现了当时
A. 重农抑商的要求 B. 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 工商食官的要求 D. 抑制土地兼并的要求
21. 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 自然规律
B. 社会现实
C. 人与社会和谐
D. 人的生命
22.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和成功识读使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端。下列对“甲骨文”的研究和描述,还不够确切的是:
A. 甲骨文主要出土“殷墟”
B. 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商朝社会
C. 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前身
D 甲骨文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23. 《仪礼.乡饮酒礼》记录了周代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宾席要设于窗前,面向南,而主人席设于阼阶上,面向西。众宾皆独坐,设席有主次之分,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席位不能连接。这些规定
A. 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B. 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
C. 遵循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D. 体现了理想化政治诉求
24. 商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远近之别,祭祀用品也有简单与隆重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人的祭祀。这说明商代
A. 男性与女性均成为受祭对象
B. 形成了宗法等级制和贵族分封制
C. 是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D. 注重借助人伦秩序维护专制王权
25. “冲击——反应”棋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 八国联军侵华——五四运动 D. 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
26. 有学者评述汉武帝,在思想层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国家的操作层面上仍执行法家的势、术、法那一套。据此,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贯彻不力 B. 迎合大一统需要的思想得以重用
C. 汉武帝倡导的“有为”政策已实施 D.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存在着弊端
27.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精神,1941年11月至1942年3月,晋西北军区主力部队由3.9万人精简为3.5万人,裁减公务人员731名,八路军第120师和新军部队共减少伙食单位118个。这些举措( )
A.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C.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 不利于团结各党民主人士
28.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举对北魏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并能起到同样效果的是 ( )
A. 开通巩固统一的大运河 B. 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C 广修寺庙,推崇佛教 D. 颁布均田令,实行三长制
29.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
A.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 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 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 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30. 官吏诈病现象成为东汉政治文化特色,诈病期间官吏们在行政程序上能够合理地拒绝进入或退出官僚队伍。下表是有记录的东汉“诈病官员”人数统计,表格现象反映了东汉( )
任职区域 地方 中央
东汉前期 30 44
东汉后期 91 84
(注:部分官员任中央官与地方官期间均出现诈病现象)
A. 统治者清除异己势力 B. 士人消极避世
C 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 D. 政治渐趋衰颓
31. 北宋哲宗时期(1086年),开始设立“平章军国重事”“同平章军国事”两个职务。宁宗时,韩侂胄任平章军国事,立班在正宰相的丞相之上。度宗时,贾似道任太师、平章军国重事,独揽军政大权。这些做法
A. 有利于完善监察制度 B.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 提升了地方行政效率 D. 剥夺了宰相行政权力
32. 距今约3800~35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其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据此可知,二里头文化( )
A. 具有鲜明的早期国家特征 B. 基本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手工业技术呈现高超水准 D. 国家机构的设置渐趋完善
33. 李时珍在药典《本草纲目》中,将生物药材分为八大部分(种类),且大都是依照动物的外形来划分,比如水下的鱼和路上的蛇被分人鳞部,有壳的动物被分人介部。不过,这对于生物分类的帮助并不大,因为长得像并不一定就是一类生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本草纲目》
A. 总结了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B. 未能推动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C. 对生物药材的分类不尽科学 D.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34. 1936年6月,经过中国共产党安排,美国《每日先驱报》记者斯诺到达陕北采访。其稿件通过美国的《亚洲》《纽约太阳报》、上海的《大美晚报》等报刊传向世界。中国共产党此举意在
A. 为中国局部抗日战争寻求外援
B. 借国际舆论来嘲讽国民党
C. 宣传共产党对国际时局的分析
D. 扩大红军长征的国际影响
35. 如表为汉代文献史料节选,这些史料可以印证( )
史料 出处
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盐铁论》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后汉书·仲长统传》
A. 强化政府管控的必要性 B. 放松“抑商”政策的可行性
C. 豪强士族专权的危害性 D. 推行“推恩令”的必然性
36. 687年,武则天派人向刘祎之宣读太后的诏书,刘袆之说:“没有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的文书能叫诏令吗?”武则天大怒,认为他藐视自己的权威,于是将其赐死。对该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 诏敕经门下省审核方合规制
B. 三省运行机制受到干扰破坏
C. 三省机制目的在于抑制皇权
D. 皇帝权威遭到挑战并被破坏
37.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下列主张选项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 天人感应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隆礼重法
38. 在董仲舒看来,天不仅是神,而且是诸神之主,最高神。"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董仲舒强调天是人类的始祖。董仲舒此主张的根本点在于
A. 宣传天人合一思想 B. 敬告君主要为善政
C. 强调大一统重要性 D. 使君主权力神圣化
二、材料分析题
39. 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
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摘自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三: “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材料四:1917年11月,一声炮响,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也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也即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内容?
(2)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是谁?他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是什么?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