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练习
一、单选题
1.伏尔泰很赞赏中国的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种崇高旗帜。他提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材料表明伏尔泰
A.汲取儒学思想,维护法国社会秩序
B.借助中国儒家文化,打击旧制度旧观念
C.倡导文化多元性,促进东西方交流
D.受中国文化影响深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有学者认为,公元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过程。下列史实能够成为这一论断依据的是( )
A.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琉球
B.中国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逐渐传入欧洲
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D.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制度多以唐制为蓝本
3.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些反映出汉字的传播( )
A.改变了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B.消除了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障碍
C.推动了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D.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4.造纸术发明后,6世纪传到了朝鲜和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到欧洲,16世纪传到美洲,19世纪传到大洋洲。导致这一先进技术传播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道路阻隔,交通不便 B.农业文明时代相对闭塞
C.文明冲突,战争频繁 D.中国对造纸术专利保护
5.有学者指出:“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条件,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被称为“中国文化圈”。下边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朝鲜许多学者的汉文造诣深厚 ②日本曾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
③越南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谚文 ④首尔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明末,利玛窦等传教士将天主教教义用儒学的术语变通改造,提出儒教和天主教是相通的,他们自己也以儒家教条为标准处世,由此吸引了徐光启等一批儒家知识分子接受天主教。上述做法( )
A.反映出欧洲出现儒学传播热潮 B.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C.体现了传教士很精通中华文化 D.削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7.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顺治帝曾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据此可知( )
①传教士有助于中学西渐 ②西方科技明显优于中国
③明清统治者主张向西方学习 ④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双向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某一项发明,大约在14世纪末经由波斯传入欧洲后,为 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的是
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
9.下图为“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此印曾由中国赐给倭国使臣,在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该印反映出( )
A.汉朝通向日本的海上通道已经打通
B.倭国使臣回国后推动日本实行大化改新
C.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
D.日本已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本国文字
10.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认为“泰西质测(自然科学)颇精”,可以为我所用。其与传教士汤若望交往频繁,多次探讨天文学,并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哲学)”的哲学观。同时期黄宗羲撰写的《授时历故》等多部科学著作,也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科学知识。这反映出明清之际( )
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 B.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C.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 D.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相互影响
11.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两种主张都
A.强调托古改制
B.宣扬种族革命
C.动员了社会各阶层民众
D.利用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
12.有专家指出:“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异质文明之间,这些‘关系’依然严峻地关系着人类命运能否和谐共荣。”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新的中国风范是( )
A.兼济天下 B.和合共生 C.为政以德 D.天人合一
13.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的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艺术遗产,下面三幅敦煌壁画反映了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14.18世纪的日本画家铃木春信以“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绘制了一系列浮世绘。下图所示为其中之一的《智》,展现了一个年纪略长的女子,手把手地教年幼的小姑娘写字的场景。这反映了当时日本( )

A.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 B.儒学伦理的社会影响
C.科举制带动向学风气 D.天皇推动了文化专制
15.有学者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韩国的市场经济不断扩大,儒教的笃敬思想、节欲思想及修己治人精神等使其拥有了勤劳的工人、快速的资本积累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促使韩国在短时间内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该学者意在说明儒家的优秀思想( )
A.重新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 B.帮助韩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C.有利于促进韩国的经济建设 D.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6.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说:“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沌过渡时代他们正在那里横冲直撞寻觅曙光。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梁启超的这一认识
A.对中国民族文化保有自信 B.中西文化融合才能拯救中国
C.认为西方文化有很大缺陷 D.得到当时知识分子广泛认同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贝尼耶撰写了《论语导读》,希望法国的王公贵族从中“汲取灵感,培养有爱、温顺、质朴和人道的精神”。这一时期,法国传教士和政治家认为,中国的儒家伦理并非教义,而是一种理性原则,它们与政治有机统一、确保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繁盛。这一观点促使法国知识阶层进一步怀疑宗教信仰和教会制度的合理性,而他们对中国政治与伦理的认识,逐渐演化为自我解放的力量,成为新的政治理念的催化剂。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擦的《论语导读》杜洋(中新社)/供图
材料二 来华法国传教士极度赞美中国的政治制度。他们认为,中国的官僚制度是基于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基于血缘和财富的政治制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腐败和权力滥用,他们相信“在中国,且唯有在中国,一个人才可以凭借其功德攀登到国家最高官位,而不是倚仗出身的优越或国王的宠爱”。经过传教士与启蒙思想家的传播……“以学识孕育政府”成为法国社会的新理念。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实行文官考试制度,传统的封建等级制逐渐发展为专家治国的官僚政治。
——整理自张慧《“中学西渐”推动近代法国政治变革》《历史评论》2023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分析《论语导读》对研究“中学西渐”的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学识孕育政府”的中国官僚制度,并概括“中学西渐”对近代法国政治变革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联结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汉朝使节到安息时,安息王派大将率领两万人马出迎数千里,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献给汉武帝大鸟卵和“犁靳善眩人(埃及、叙利亚一带的魔术师)”……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西传的影响。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他与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合译《几何原本》,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奠定了我国近代数学的基础。其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该书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然而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意见,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重视。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整个18世纪,有两部中国小说被译为法语,其中之一就是《好逑传》。《好逑传》先于18世纪初被译为英文,译者曾在东印度公司工作,后再根据英文翻译为法文。《好逑传》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多次联手挫败各种阴谋,最终成眷属的故事。在《文学通信》中,格里姆根据安森对此评论道;因传教士或冒险家的见闻不完全可靠,因此人们应采取一种较为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那些远方的文明。他认为:“为了能够核实有关中国的一些情况,在无法亲眼看到并予以检验的条件下,我们需要拥有更多的该民族的文学作品。”格里姆撰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小说故事本身,在简单介绍了两位主角后,他未叙述故事情节,便总结道:“……当您读过此书,您再行断定中国政府之仁爱以及中国风俗之高尚吧,您会懂得,我们这些可怜的欧洲同胞是否该容忍别人将这样的人视作我们的榜样。”
作为第一部完整译为法语且在法国出版的中国小说,《好逑传》使18世纪法国文人学者得到了了解中国叙事文学与写作方式的机会。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风俗的了解,他们看到了一个由中国文人描绘的中国社会,这促使他们深入思考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据查证,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
——摘编自马莉《好逑传》在18世纪法国的传播与接受和《中外历史纲要》教材
阅读材料,提取材料的主旨,得出合适的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开展论证。(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史实正确)。
参考答案:
1.B
【详解】由材料可知,伏尔泰之所以赞赏儒家文化,是因为认为儒家文化“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种崇高旗帜”,可以判断,伏尔泰借助中国儒家文化打击专制制度和宗教观念,故B项符合题意;伏尔泰借助儒家思想,不是为了维护法国现有社会秩序,而是对旧制度、旧秩序的冲击,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要把中国文化用于欧洲,把欧洲文化用于中国的文化交流,C项不符合题意;伏尔泰是利用中国儒家文化反对旧制度,是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没有“深刻”影响,目的更不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D项不符合题意。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公元第一个千年指的是公元元年到公元999年,中国文化影响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据所学,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发生于645年,能够成为这一论断依据,D项正确;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中国文化影响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不是欧洲,排除B项;天竺国是我国对古代印度的称谓,位于南亚,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文明远远领先于周边国家,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既有助于本国国内的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吸收中国文化,从而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D项正确;儒学文化圈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传播,材料内容是汉字的传播,排除A项;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汉字传播有利于邻国对中国文化的吸收,而不是相反,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造纸术发明后,6世纪传到了朝鲜和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到欧洲,16世纪传到美洲,19世纪传到大洋洲”,可知,造纸术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处于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不发达,各个文明区域间相对封闭,接触和交流都十分有限,B项正确;“道路阻隔,交通不便”也源于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排除A项;“文明冲突,战争频繁”不是造纸术传播缓慢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当时的中国没有专利保护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可知,“中华文化圈”是以汉字为承载,所以朝鲜许多学者的汉文造诣深厚,日本曾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和首尔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都体现了以汉字为承载的中华文化圈,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越南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是喃字,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③的AC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利玛窦等传教士将天主教教义用儒学的术语变通改造”有利于减少中国士大夫的敌意和反感,不仅有利于天主教思想的传播,也有利于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来华传教士通过接受儒学的部分主张而传播天主教,不能说明欧洲出现儒学传播热潮和传教士“很精通”中华文化,排除AC项;来华传教士通过接受儒学的部分主张而传播天主教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材料“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体现的是传教士有助于中学西渐,并且通过传教士,中华文化也输往西方,说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双向特点,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明朝时期科技并不落后西方,②错误,排除AC项;清朝时期的统治者闭关锁国,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说法不符合史实,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在14世纪末经由波斯传入欧洲“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项 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的发明是印刷术,故选C;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指南针和火药在12至13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排除ABD。故选C。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汉委(倭)奴国王”“曾由中国赐给倭国使臣,在1784年出土于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早在汉朝时期。日本就遣使者来到了中国,而中日是隔海相望的,可以推出汉朝通向日本的海上通道已经打通,A项正确;大化改新发生的时间对应着中国的隋唐时期,排除B项;只依据一则史料不能得出“不断发展”且材料的主旨不是中华文化的发展,而是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排除C项;早在公元前1世纪,汉字确实已传入了日本,但是该金印不能反映出日本“已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本国文字”,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黄宗羲等人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结合所学,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反传统的倾向,同时传教士等将外国科技传入中国,方以智、黄宗羲等思想家一方面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另一方面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积极学习西方科技,反映出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相互影响,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肯定明清之际思想家学习西方科技的做法,而非指出其局限性,排除A项;当时认可和学习西方科技的主要是少数进步思想家或科学家,“普遍认可”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清之际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潮流,但中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因此“全面融合”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和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和革命派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都是为了减少改革或者革命的阻力,D选项符合题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是为凝聚国民团体服务的,不属于改制,A选项排除。维新派主张改良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属于种族革命,B选项排除。维新派和革命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群众基础,C选项排除。
12.B
【详解】依据材料“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异质文明之间,这些‘关系’依然严峻地关系着人类命运能否和谐共荣。”,可以看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新的中国风范是和谐共荣,国际合作,共同生存与繁荣,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和谐共荣,和合共生,未涉及兼济天下,为政以德以及天人合一,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三幅敦煌壁画的宣传内容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传善行悲苦体现了是魏晋的社会动荡,宣传幸福祥和体现了盛唐的强大繁荣,世俗场景渗入佛界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的活跃,这些变化突出体现了佛教艺术内容具有其时代性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在研究佛教艺术,不是市民生活,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出中外在“艺术”方面的交流和融合,D项错误。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世纪(日本)。据材料“《智》,展现了一个年纪略长的女子,手把手地教年幼的小姑娘写字的场景”,可知该浮世绘的主题是“五常”,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手把手地教年幼的小姑娘写字的场景”,则说明儒家思想对日本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B项正确;仅从图示中,无法判定女性的社会地位状况,排除A项;仅从图示,无法得出科举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图示中,并未提及天皇对文化专制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儒教的笃敬思想、节欲思想及修己治人精神等……促使韩国在短时间内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可知,儒家文化传统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式的政治秩序和社会传统使得国家政策得以有效贯彻执行,并在强有力的资源动员和调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儒家的家族共同体主义、重视诚信道德等传统伦理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韩国经济建设受到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韩国民族文化被重塑,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经济危机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根据材料“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沌过渡时代他们正在那里横冲直撞寻觅曙光。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可知,梁启超认为,西方先觉之士想讲东方文化输入到欧洲,进行东西调和,这一任务要靠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来完成,说明梁启超对中国民族文化保有自信,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西方输入东方文化,而非中西文化融合才能拯救中国,排除B项;西方文化有很大缺陷,在材料中没有描述的信息,排除C项;知识分子广泛认同,“广泛”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7.(1)价值:《论语导读》是文献史料,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反映法国学者关注中国儒家“仁爱、和谐、关注民生”等政治伦理理念,可与其他史料结合,用于研究其对17-18世纪近代法国政治变革思想的影响。
(2)制度:科举制度。
影响:冲击法国宗教特权制度;滋养法国启蒙思想;启迪“开明专制”理论;催生法国近代文官制度;推动法国政治变革。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由材料“1688年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贝尼耶撰写了《论语导读》”及所学可得出《论语导读》是文献史料,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由材料“希望法国的王公贵族从中‘汲取灵感,培养有爱、温顺、质朴和人道的精神’。这一时期,法国传教士和政治家认为,中国的儒家伦理并非教义,而是一种理性原则,它们与政治有机统一、确保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繁盛”及所学可知,《论语导读》反映法国学者关注中国儒家“仁爱、和谐、关注民生”等政治伦理理念,可与其他史料结合,用于研究其对17—18世纪近代法国政治变革思想的影响。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第一小问制度:由材料“中国的官僚制度是基于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基于血缘和财富的政治制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腐败和权力滥用”“在中国,且唯有在中国,一个人才可以凭借其功德攀登到国家最高官位”及所学可得出科举制度。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在中国,且唯有在中国,一个人才可以凭借其功德攀登到国家最高官位,而不是倚仗出身的优越或国王的宠爱”及所学可得出冲击法国宗教特权制度;由材料“经过传教士与启蒙思想家的传播……‘以学识孕育政府’成为法国社会的新理念”及所学可得出滋养法国启蒙思想;启迪“开明专制”理论:由材料“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实行文官考试制度,传统的封建等级制逐渐发展为专家治国的官僚政治”及所学可得出催生法国近代文官制度;由材料“《‘中学西渐’推动近代法国政治变革》”可得出推动法国政治变革。
18.(1)作用:外来艺术、宗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形成中华文化开放兼容并包的特征;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任答3点)
(2)影响:有利于东西方平等友好的交流(文化交流);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提供了思想武器;为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供借鉴;有利于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任答3点)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作用:据材料“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得出外来艺术、宗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结合所学,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外交通和联系,促进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有利于形成中华文化开放兼容并包的特征;结合所学,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影响:据材料“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得出有利于东西方平等友好的交流(文化交流);据材料“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得出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提供了思想武器;据材料“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得出为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供借鉴;据材料“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结合所学得出儒家思想为启蒙思想家提供了精神营养,有利于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19.(1)成就:介绍西方科技思想(或翻译《几何原本》,推动中国数学发展或介绍哥白尼的学说或在《农政全书》中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编写《农政全书》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只写《农政全书》算第二条);修订历法(或编纂《崇祯历书》)。特点:涉及领域广;注重(经验)总结;实用性强(或指导农业生产,或体现农业文明特征);融合中西方科学文化。
(2)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耶稣会士的传播。
【详解】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他与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合译《几何原本》,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而且……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以及“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等信息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二“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等信息分析。
20.观点:近代中国文化传入欧洲,在欧洲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中国小说《好逑传》被译成法文传入法国,加深了法国人对中华文明,尤其是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习俗的了解,中国传统思想中重现世、重人道的特质, 特别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为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提供了思想武器,甚至启蒙运动的泰斗伏尔泰都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借鉴。体现了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也表明文明交流能够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详解】材料描述了中国小说《好逑传》在18世纪法国的传播和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文化传入欧洲,在欧洲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欧洲的启蒙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借鉴。这说明中国与欧洲文明的相互借鉴早已有之,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以及文明交流对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从上述角度选取合适的观点,结合“文化交流与传播”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