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名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马街中学高2021级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实行“赴告”制度,即将本国或他国发生的大事公布于众,尤其是将乱臣贼子通告给诸侯。据此可知,实行“赴告”
A. 保证了各诸侯国政策一致性 B. 意警示其他诸侯防范叛乱
C. 旨在借助舆论维护统治秩序 D. 强化了各诸侯国的宗法秩序
2. 《秦律》规定,禁止在牛马经过的地方设置陷阱,即使未造成伤害也要处罚。《汉书·龚遂传》记载:“禁私杀牛马,有宰食者,杀无赦。”这些规定
A. 说明古代重视动物保护 B.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 体现了秦汉法律的严酷 D. 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3. 据统计,唐诗有作者3600余人,诗作550O0余首,其中农事诗不少于800首。宋诗约有11000多名作者,创作了20余万首诗,其中涉及农业的有10万余首,约占全诗的一半。这说明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诗歌繁荣 B. 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
C. 宋诗在文学中具有较高地位 D. 唐宋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4. 《唐六典》是中国历史上行政法规之巨典,详细规定了当时政府各部门职权及人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务,均大体以此书为典范,无多变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六典》
A. 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 B. 其内容便于封建政府行政运作
C.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标志封建法制体系的成熟完善
5. 谭嗣同把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世界大同的理想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目标来追求,即便在实践中尚无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客观力量和现实可能,也决不在精神上放弃对这一目标的追求,他主张贵知不贵行、行有限而知无限。这反映出谭嗣同
A. 找到了维新改良的现实力量 B. 试图用改良政体来解放思想
C. 用唯物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 D. 力求冲破旧思想观念的牢笼
6. 19纪中叶,沿海城市的人们在模仿西方生活方式的时候,内地城市人们的生活却基本上毫无变化。据有关研究表明,辛亥前夕,四川棉织业中洋布对土布的替代率仅为11.8%,低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替代率。这从本质上说明了
A. 四川手工棉纺织业仍然占主导地位
B. 西方生活方式成为沿海城市的主流
C. 列强商品输出迟滞内陆省份的发展
D. 西方侵略对中国经济冲击不平衡
7. 1899年清政府接到参与海牙保和会邀请时,对是否与会有所顾虑,知悉中国是否入约有自由决定权后,“即派杨儒届时赴会”。1907年在第二次保和会议订公约期间,中国代表向大会声明“中国有不置可否之权”,亦“有随时陈议或请改之权”。这说明晚清政府
A. 开始融入到近代国际社会 B. 完全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 具有一定的对外独立意识 D. 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8. 下面两则史料反映了
材料一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报道节选
12月19日
《敌人遗弃尸体八九万(南京攻城的战果)》报道说:“上海军队发布消息:在南京攻城中,敌人遗弃的尸体数量不下八九万,俘虏数千”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士兵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战地日记节选
日黑福治 日军第十三师团山炮兵第十九联队第三大队的士兵 12月17日晴南京郊外,下午5时,前去执行枪杀—万三千名敌军俘虏的任务。两天时间,山田部队枪杀了近两万人。好像所有部队都把俘虏枪杀了
远藤高明 日军第十三师团第六十五联队第八中队少尉军官 12月17日晴上午8时我和小队的十名士兵—起出发,由和平门进程。……晚上,为了处决剩下的一万多名俘虏,派出了五名士兵
A. 时代久远史料难以保证正确 B. 史料应相互佐证而得出结论
C. 史料互相混淆难以辨别 D. 官方报道更加准确
9. 如图所示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重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 注意维护陪审法官的既得利益
C. 重视协调罗马公民间的纠纷 D. 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影响巨大
10. 伏尔泰曾说:“牛顿的圆规衡量整个宇宙,揭开了巨大的帷幕,显示出世界的真面目。”他认为像牛顿这样“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人物……他认识宇宙而不是歪曲宇宙。’’这反映了伏尔泰
A. 崇尚理性的时代精神 B. 意在批判神学蒙昧主义
C. 强调科学的重要价值 D. 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素养
11.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频繁发生。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其中蔓延最广、破坏力最大的两次。美国又是危机爆发的策源地和风暴中心,下图揭示出这两次危机爆发的共同原因是
A. 金融市场的泡沫化 B. 信息传导的国际化
C. 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D. 收入分配的畸形化
12. 1958年,美国同波兰签订协议,美国向波兰出口小麦、棉花等农产品,提供2500万美元的贷款,交换条件是波兰必须向美国购买价值100万美元的图书、影片、唱片及版权。这表明,美国
A. 扩展了马歇尔计划范围 B. 企图分化社会主义阵营
C. 开始了与苏联争夺波兰 D. 加强了意识形态渗透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1月10日,中国派陆征祥、顾维钧等赴欧参加巴黎和会。抵达巴黎之后,顾维钧立即展开对国联的研究,并参与国联盟约的起草和完善工作。中国人民和政府对于中国加入国际联盟给予极大支持。根据国际联盟条约规定,虽然中国未签对德和约,不能立即加入国联,然中国若签对奥和约,仍能成为国联成员。北京政府对此十分重视,9月10日,我国签订对奥和约,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中国成为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中国寄望国联来维护弱小国家安全,期盼它成为国际正义的主持者。
——摘编自周乾、陈积敏《论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对国际联盟成立的认识和参与》
材料二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上,以76票赞成,36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法权利。基辛格在回忆录中作了这样描述:“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它们当中很多国家长期以来感到苦恼,一方面它们不愿同我们对立;另一方面讨好强大的中国又对它们有利。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时,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性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
——摘编自连海山《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政府加入国联的原因和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两次加入国际组织的相似影响。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嘉庆、道光年间 因大熊猫毛短、肉不可食,当地人视其为无用的怪物,称其“腹无五脏,唯一肠,两段差大,可作带系腰”。当时,四川汶川瓦中深沟中有很多大熊猫。
19世纪—20世纪30年代 大熊猫成为西方博物学兴起后被重新定义和“建构”的新物种,欧美国家都希望得到大熊猫,用于研究和展览的门票收入,大熊猫全球贸易兴起。外国人盗猎活动猖獗,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方便了他们的运输。瓦寺的大熊猫到20世纪30年代已被猎捕殆尽。
20世纪30年代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对外国人来华采集标本进行严格管理。1939年后,转变为“禁止采捕,以资保护”,外人在华猎捕大熊猫成为非法。
1941年—1949年 作为国家间友好关系的象征,1941年宋美龄赠送两只大熊猫表达对“美国援华联合会”的感谢。有管控的物种交流也有利于保护大熊猫物种。
1949年—1982年 1957年,新中国向苏联赠送大熊猫。1972年,随着尼克松访华,熊猫兴兴和玲玲到达美国,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1982年—1994年 为响应保护濒危动物的全球性号召,中国政府宣布从1982年开始停止赠送大熊猫出国,而采用巡展和租借方式。大熊猫成为创汇大户。
2018年 我国已建立6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工作启动,将对其栖息地进行完整系统的保护,同时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的放归研究。
——摘编自姜鸿《科学、商业与政治:走向世界的中国大熊猫(1869—1948)》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每科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每科所答第一题评分。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 年7月,艾德礼组英国工党内阁,出任首相,对英国内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内,通过创造充分就业机会,使工人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强制保险,使工人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患病和死亡时均可申请补助。实行国家补贴的公费医疗制度,政府拨款救济贫困者,发放新生婴儿补助、学生补助、食品津贴等。对英国大工业和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主要包括钢铁、煤炭、铁路、航空、电信和英格兰银行等部门。提高富人财产所得税,适当提高中等收入者所得税。对外,政府延续丘吉尔时期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发展英美特殊关系,联美抗苏成为战后初期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在殖民地问题的处理上,政府从现实主义出发,对于英属殖民地采取了顺应非殖民化潮流的政策。缅旬、印度等获得独立或自治;巴勒斯坦问题提交给了联合国;英国不再承担在希腊的政治经济责任;停止援助土耳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艾德礼政府改革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艾德礼政府改革的积极影响。
16. 材料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两天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还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以保护国民党政权。10月1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边。与此同时,美国军舰炮击我商船,美国飞机轰炸我边境城镇,形势极其危急。不仅朝鲜人民面临灭顶之灾,新中国的独立和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尽管面对世界头号强敌,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毅然做出最伟大的战略决策: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前举行的成人礼。从此,这个曾经的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建立起平视时方的心态,也学会了与强权国家打交道的本领。中国打破了资本主义中心地区国家对边缘国家的扼杀,并赢得了重大的国家利益―中国东北地区的完整主权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全套武装体系。
——摘编自田本相《一部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好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不得不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中国的意义。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路德适应时代的需要,系统地提出了以“唯信得救”为基础的宗教改革思想,强调人人均可阅读、思考、理解与解释《圣经》。路德还主张依靠德国的皇帝、诸侯贵族,使用暴力将罗马教廷的政治、经济势力拒于国土之外,以实现君权独立、司法独立、教会独立,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各爱国阶级与阶层,把独立运动大步向前推进。由于对诸侯的依赖,他在国内问题上有所让步和妥协,但在反对罗马教廷,争取民族完全独立方面,他强硬声明说:“我坚持这一学说,绝无改变!”在农民战争失败后,路德全力投入《圣经>的译注工作,以及制定路德宗的教规与信条,使德意志大部分地区摆脱了教皇的控制,确立了新教信仰,第一个成功地建立了改革派教会。路德教也传播到广大的西欧地区,对法国、尼德兰、瑞士、英国等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摘编自于可《关于马丁·路德评价的几个问题——纪念马丁·路德诞生五百周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丁·路德及其宗教改革思想。马街中学高2021级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实行“赴告”制度,即将本国或他国发生的大事公布于众,尤其是将乱臣贼子通告给诸侯。据此可知,实行“赴告”
A. 保证了各诸侯国政策一致性 B. 意在警示其他诸侯防范叛乱
C. 旨在借助舆论维护统治秩序 D. 强化了各诸侯国的宗法秩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公布当时发生的大事时,注重将违背君臣、宗法关系等不法行为公布于众,根本目的在于借助社会舆论维护其统治秩序,C项正确;通报已发生大事的“赴告”不能保证各诸侯国政策一致,A项错误;各国发布“赴告”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其他诸侯防范叛乱,B项错误;“赴告”等活动未能强化日趋没落的宗法秩序,D项错误。
2. 《秦律》规定,禁止在牛马经过的地方设置陷阱,即使未造成伤害也要处罚。《汉书·龚遂传》记载:“禁私杀牛马,有宰食者,杀无赦。”这些规定
A. 说明古代重视动物保护 B.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 体现了秦汉法律的严酷 D. 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中国古代牛马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严禁伤害屠宰牛马都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故B符合题意;保护牛马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不是为了保护动物,排除A;材料体现了对牛马的保护,不能体现秦汉法律的严酷和农业的精耕细作,排除CD。
3. 据统计,唐诗有作者3600余人,诗作550O0余首,其中农事诗不少于800首。宋诗约有11000多名作者,创作了20余万首诗,其中涉及农业的有10万余首,约占全诗的一半。这说明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诗歌繁荣 B. 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
C. 宋诗在文学中具有较高地位 D. 唐宋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其中农事诗不少于800首。宋诗约有11000多名作者,创作了20余万首诗,其中涉及农业的有10万余首,约占全诗的一半”可以看出,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诗,都大篇幅涉及到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生产,而不是商业,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唐诗与宋诗的地位,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排除D。
4. 《唐六典》是中国历史上行政法规之巨典,详细规定了当时政府各部门职权及人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务,均大体以此书为典范,无多变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六典》
A 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 B. 其内容便于封建政府行政运作
C.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标志封建法制体系的成熟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详细规定了当时政府各部门职权及人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务,均大体以此书为典范”可知《唐六典》规定了政府政务运作的典范,从而有利于封建政府的行政运作,故B符合题意;以《唐六典》为典范是因为它规定的内容有利于政府行政运作,并非是因为它可信度高,排除A;《唐六典》是行政法规典籍,和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C;“成熟完善”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
5. 谭嗣同把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世界大同的理想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目标来追求,即便在实践中尚无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客观力量和现实可能,也决不在精神上放弃对这一目标的追求,他主张贵知不贵行、行有限而知无限。这反映出谭嗣同
A. 找到了维新改良的现实力量 B. 试图用改良政体来解放思想
C. 用唯物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 D. 力求冲破旧思想观念的牢笼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题干“把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世界大同的理想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目标来追求”“也决不在精神上放弃对这一目标的追求”充分反映出谭嗣同力求冲破旧思想观念的牢笼,故D选项正确;A选项与题干信息“即便在实践中尚无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客观力量和现实可能”不符,A选项错误;题干只反映了谭嗣同要求解放思想,未涉及解放思想的方式,B选项错误;“即便在实践中尚无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客观力量和现实可能,也决不在精神上放弃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说明谭嗣同的思想具有唯心主义的特点,C选项错误。
6. 19纪中叶,沿海城市的人们在模仿西方生活方式的时候,内地城市人们的生活却基本上毫无变化。据有关研究表明,辛亥前夕,四川棉织业中洋布对土布的替代率仅为11.8%,低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替代率。这从本质上说明了
A. 四川手工棉纺织业仍然占主导地位
B. 西方生活方式成为沿海城市的主流
C. 列强商品输出迟滞内陆省份的发展
D. 西方侵略对中国经济冲击的不平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民众的生活方式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较大,内地由于受西方的影响较小,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较慢,民众的生活相对比较传统,D正确;A项只是材料的表象,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7. 1899年清政府接到参与海牙保和会邀请时,对是否与会有所顾虑,知悉中国是否入约有自由决定权后,“即派杨儒届时赴会”。1907年在第二次保和会议订公约期间,中国代表向大会声明“中国有不置可否之权”,亦“有随时陈议或请改之权”。这说明晚清政府
A. 开始融入到近代国际社会 B. 完全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 具有一定的对外独立意识 D. 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政府在参加海牙保和会期间,声明有“不置可否之权”“随时陈议或请改之权”,可知清政府具有一定的主权意识,故选C;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中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暴露出其卖国的反动性,故D项错误。
8. 下面两则史料反映了
材料一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报道节选
12月19日
《敌人遗弃尸体八九万(南京攻城的战果)》报道说:“上海军队发布消息:在南京攻城中,敌人遗弃的尸体数量不下八九万,俘虏数千”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士兵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战地日记节选
日黑福治 日军第十三师团山炮兵第十九联队第三大队的士兵 12月17日晴南京郊外,下午5时,前去执行枪杀—万三千名敌军俘虏的任务。两天时间,山田部队枪杀了近两万人。好像所有部队都把俘虏枪杀了
远藤高明 日军第十三师团第六十五联队第八中队少尉军官 12月17日晴上午8时我和小队的十名士兵—起出发,由和平门进程。……晚上,为了处决剩下的一万多名俘虏,派出了五名士兵
A. 时代久远史料难以保证正确 B. 史料应相互佐证而得出结论
C. 史料互相混淆难以辨别 D. 官方报道更加准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一中《东京日日新闻》称中国军队遗弃的尸体不下八九万,战俘仅仅数千人;材料二中日军士兵的战地日记记录了日军在南京屠杀战俘的场景,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其对自身屠杀中国大量战俘行为的记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而且不同士兵的日记都有屠杀中国大量战俘记载,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印证,从而说明《东京日日新闻》的报道有不实之处,所以史料应相互佐证而得出结论,故B项正确;时代久远不是史料失真的原因,故A项错误;两则史料各有各的记录,没有互相混淆,故C项错误;官方报道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为掩盖日军的侵略罪行不会如实报道,故D项错误。
9. 如图所示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重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 注意维护陪审法官的既得利益
C. 重视协调罗马公民间的纠纷 D. 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影响巨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等信息可以得出判决重视人的基本权利,重视证据,而且判决还依据理性的原则而不是习俗更加符合法治精神,这有利于协调罗马公民间的纠纷,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维护奴隶主阶级、陪审法官的利益,故A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对欧美法律的影响,故D项错误。
10. 伏尔泰曾说:“牛顿的圆规衡量整个宇宙,揭开了巨大的帷幕,显示出世界的真面目。”他认为像牛顿这样“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人物……他认识宇宙而不是歪曲宇宙。’’这反映了伏尔泰
A. 崇尚理性的时代精神 B. 意在批判神学蒙昧主义
C. 强调科学的重要价值 D. 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素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他认识宇宙而不是歪曲宇宙”体现的是伏尔泰对理性精神的认同,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1.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频繁发生。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其中蔓延最广、破坏力最大的两次。美国又是危机爆发的策源地和风暴中心,下图揭示出这两次危机爆发的共同原因是
A. 金融市场的泡沫化 B. 信息传导的国际化
C. 社会矛盾尖锐化 D. 收入分配的畸形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经济危机爆发前,美国最富1%家庭的收入占据了整个国民总收入的24%左右,收入分配的畸形发展导致美国贫困人口急剧增加,消费不足,生产过剩,从而引发经济大危机,故选D项。金融市场的泡沫化是引发危机的直接诱因,但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信息传导的国际化加重了危机的破坏程度,而非危机爆发的共同原因,排除B项;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是因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拉大引发的,但材料并未反映,且其是经济危机的影响和结果,排除C项。
【点睛】
12. 1958年,美国同波兰签订协议,美国向波兰出口小麦、棉花等农产品,提供2500万美元的贷款,交换条件是波兰必须向美国购买价值100万美元的图书、影片、唱片及版权。这表明,美国
A. 扩展了马歇尔计划范围 B. 企图分化社会主义阵营
C. 开始了与苏联争夺波兰 D. 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渗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中美国要求波兰购买美国的文化产品,这实际上是美国计划通过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宣扬,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故D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援助计划,而材料反映的美国与波兰的双边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企图“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分化社会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虽然美国的举措带有争夺波兰的性质,但这并非开始,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1月10日,中国派陆征祥、顾维钧等赴欧参加巴黎和会。抵达巴黎之后,顾维钧立即展开对国联的研究,并参与国联盟约的起草和完善工作。中国人民和政府对于中国加入国际联盟给予极大支持。根据国际联盟条约规定,虽然中国未签对德和约,不能立即加入国联,然中国若签对奥和约,仍能成为国联成员。北京政府对此十分重视,9月10日,我国签订对奥和约,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中国成为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中国寄望国联来维护弱小国家安全,期盼它成为国际正义的主持者。
——摘编自周乾、陈积敏《论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对国际联盟成立的认识和参与》
材料二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上,以76票赞成,36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法权利。基辛格在回忆录中作了这样描述:“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它们当中很多国家长期以来感到苦恼,一方面它们不愿同我们对立;另一方面讨好强大的中国又对它们有利。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时,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性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
——摘编自连海山《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政府加入国联的原因和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两次加入国际组织的相似影响。
【答案】(1)原因:中国参与了国联盟约的起草与完善;北京政府希望能借助国联维护国家利益;广大民众对中国加入国联的支持;国联标榜维护世界安全正义的吸引。条件:按照国际联盟条约签订了对奥和约。
(2)背景:中国国力增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对华政策调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崛起
(3)相似影响:都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都有利于中国借助国际组织维护国家利益;都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抵达巴黎之后,顾维钧立即展开对国联的研究,并参与国联盟约的起草和完善工作。”可知,中国参与了国联盟约的起草与完善;根据材料“中国寄望国联来维护弱小国家安全,期盼它成为国际正义的主持者。”可知,北京政府希望借助国联维护国家利益、国联标榜维护世界安全正义的吸引;根据材料“中国人民和政府对于中国加入国际联盟给予极大支持。”可知,广大民众对中国加入国联的支持。条件:根据材料“根据国际联盟条约规定,虽然中国未签对德和约,不能立即加入国联,然中国若签对奥和约,仍能成为国联成员。”可知,按照国际联盟条约签订了对奥和约。
(2)背景:根据材料“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它们当中很多国家长期以来感到苦恼,一方面它们不愿同我们对立;另一方面讨好强大的中国又对它们有利。”“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时,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性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对华政策调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崛起等方面进行分析。
(3)相似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入国联和联合国都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都有利于中国借助国际组织维护国家利益、都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等方面进行回答。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嘉庆、道光年间 因大熊猫毛短、肉不可食,当地人视其为无用的怪物,称其“腹无五脏,唯一肠,两段差大,可作带系腰”。当时,四川汶川瓦中深沟中有很多大熊猫。
19世纪—20世纪30年代 大熊猫成为西方博物学兴起后被重新定义和“建构”的新物种,欧美国家都希望得到大熊猫,用于研究和展览的门票收入,大熊猫全球贸易兴起。外国人盗猎活动猖獗,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方便了他们的运输。瓦寺的大熊猫到20世纪30年代已被猎捕殆尽。
20世纪30年代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对外国人来华采集标本进行严格管理。1939年后,转变为“禁止采捕,以资保护”,外人在华猎捕大熊猫成为非法。
1941年—1949年 作为国家间友好关系的象征,1941年宋美龄赠送两只大熊猫表达对“美国援华联合会”的感谢。有管控的物种交流也有利于保护大熊猫物种。
1949年—1982年 1957年,新中国向苏联赠送大熊猫。1972年,随着尼克松访华,熊猫兴兴和玲玲到达美国,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1982年—1994年 为响应保护濒危动物的全球性号召,中国政府宣布从1982年开始停止赠送大熊猫出国,而采用巡展和租借方式。大熊猫成为创汇大户。
2018年 我国已建立6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工作启动,将对其栖息地进行完整系统的保护,同时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的放归研究。
——摘编自姜鸿《科学、商业与政治:走向世界的中国大熊猫(1869—1948)》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范例一:主题:中国大熊猫走向世界的过程反映了近现代科学、殖民扩张和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论证:①鸦片战争前,大熊猫不为世界所知。②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西方博物学兴起,大熊猫被定义为新的物种。博物学的蓬勃发展,各国都希望得到大熊猫用于研究和展览,从而使大熊猫走向了世界。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改善更加方便了他们运输大熊猫。③伴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中国大熊猫被迫大量“出口”和走向世界。随着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势力逐渐由沿海深入到内地,更多通商口岸被开放,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外国探险家们在各自政府的支持下纷纷来到中国探查和掠夺中国的各种物资和资源,许多中国的珍稀物种被发现和盗猎,以至于中国国宝大熊猫被猎捕殆尽。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是中国的盟友,中美相互帮助,共同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为国家间友好关系的象征,也为了表达对“美国援华联合会”的感谢,1941年宋美龄赠送美国两只大熊猫。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政策,新中国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表达这种友谊,中国向苏联赠送大熊猫。70年代,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正常化,熊猫兴兴和玲玲赠送给美国,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总结:中国国宝大熊猫走向世界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结果,是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发展的缩影。
范例二:主题: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和殖民扩张推动了大熊猫不断走向世界。
论证:①鸦片战争前,大熊猫不为世界所知;②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西方博物学兴起,大熊猫被定义为新的物种。博物学的蓬勃发展,各国都希望得到大熊猫用于研究和展览,从而使大熊猫走向了世界。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改善更加方便了他们运输大熊猫;③伴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中国大熊猫被迫大量“出口”和走向世界。随着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势力逐渐由沿海深入到内地,更多通商口岸被开放,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外国探险家们在各自政府的支持下纷纷来到中国探查和掠夺中国的各种物资和资源,许多中国的珍稀物种被发现和盗猎,以至于中国国宝大熊猫被猎捕殆尽。
总结:综合以上中国大熊猫走向世界的历程,反映出虽然近代科学、交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大熊猫被世界所认识,但伴随着西方殖民扩张,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无法维护国家主权,致使大量大熊猫被盗猎,甚至灭种。说明国家无独立,就无法维护国家主权。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在表格中关于大熊猫的表述中提取信息,拟定论题;例如根据材料清嘉庆、道光年间“因大熊猫毛短、肉不可食,当地人视其为无用的怪物”、19世纪-20世纪30年代“大熊猫全球贸易兴起。外国人盗猎活动猖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外人在华猎捕大熊猫成为非法”、20世纪80年代“大熊猫成为创汇大户”等信息,拟定论题“中国大熊猫走向世界的过程反映了近现代科学、殖民扩张和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其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前、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后、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70年代等几个时期对大熊猫地位和价值的变化情况进行说明,并分别阐明当时推动大熊猫地位、价值变化并走向世界的因素。最后,强调大熊猫走向世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此外,还可以从“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和殖民扩张推动了大熊猫不断走向世界”等角度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每科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每科所答第一题评分。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 年7月,艾德礼组英国工党内阁,出任首相,对英国内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内,通过创造充分就业机会,使工人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强制保险,使工人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患病和死亡时均可申请补助。实行国家补贴的公费医疗制度,政府拨款救济贫困者,发放新生婴儿补助、学生补助、食品津贴等。对英国大工业和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主要包括钢铁、煤炭、铁路、航空、电信和英格兰银行等部门。提高富人财产所得税,适当提高中等收入者所得税。对外,政府延续丘吉尔时期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发展英美特殊关系,联美抗苏成为战后初期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在殖民地问题的处理上,政府从现实主义出发,对于英属殖民地采取了顺应非殖民化潮流的政策。缅旬、印度等获得独立或自治;巴勒斯坦问题提交给了联合国;英国不再承担在希腊的政治经济责任;停止援助土耳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艾德礼政府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艾德礼政府改革的积极影响。
【答案】(1)背景:
二战对英国的严重破坏;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苏冷战﹐世界格局变动。
(2)积极影响:
促进了英国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英国的大国地位;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1)背景:根据“1945 年7月”,结合所学得出二战对英国的严重破坏;根据“对英国大工业和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得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对于英属殖民地采取了顺应非殖民化潮流的政策”得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根据“联美抗苏成为战后初期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得出美苏冷战﹐世界格局变动;根据所学,还可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分析总结。
(2)积极影响:根据“通过创造充分就业机会,使工人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出促进了英国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根据“延续丘吉尔时期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英国的大国地位;根据“对于英属殖民地采取了顺应非殖民化潮流的政策”得出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点睛】
16. 材料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两天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还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以保护国民党政权。10月1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边。与此同时,美国军舰炮击我商船,美国飞机轰炸我边境城镇,形势极其危急。不仅朝鲜人民面临灭顶之灾,新中国的独立和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尽管面对世界头号强敌,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毅然做出最伟大的战略决策: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前举行的成人礼。从此,这个曾经的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建立起平视时方的心态,也学会了与强权国家打交道的本领。中国打破了资本主义中心地区国家对边缘国家的扼杀,并赢得了重大的国家利益―中国东北地区的完整主权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全套武装体系。
——摘编自田本相《一部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好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不得不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中国的意义。
【答案】(1)原因: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支援朝鲜人民,维护中国周边和平;美国企图封锁孤立新中国;两极格局的影响。
(2)意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粉碎了美国扼杀新中国的图谋,巩固了新生政权;.维护了国家安全,加快了国防建设;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边。与此同时,美国军舰炮击我商船,美国飞机轰炸我边境城镇,形势极其危急”得出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根据“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得出支援朝鲜人民,维护中国周边和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企图封锁孤立新中国;同时还有两极格局的影响。
(2)意义根据“中国打破了资本主义中心地区国家对边缘国家的扼杀,并赢得了重大的国家利益―中国东北地区的完整主权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全套武装体系”得出抗美援朝战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粉碎了美国扼杀新中国的图谋,巩固了新生政权;.维护了国家安全,加快了国防建设;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路德适应时代的需要,系统地提出了以“唯信得救”为基础的宗教改革思想,强调人人均可阅读、思考、理解与解释《圣经》。路德还主张依靠德国的皇帝、诸侯贵族,使用暴力将罗马教廷的政治、经济势力拒于国土之外,以实现君权独立、司法独立、教会独立,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各爱国阶级与阶层,把独立运动大步向前推进。由于对诸侯的依赖,他在国内问题上有所让步和妥协,但在反对罗马教廷,争取民族完全独立方面,他强硬声明说:“我坚持这一学说,绝无改变!”在农民战争失败后,路德全力投入《圣经>的译注工作,以及制定路德宗的教规与信条,使德意志大部分地区摆脱了教皇的控制,确立了新教信仰,第一个成功地建立了改革派教会。路德教也传播到广大的西欧地区,对法国、尼德兰、瑞士、英国等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摘编自于可《关于马丁·路德评价的几个问题——纪念马丁·路德诞生五百周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丁·路德及其宗教改革思想。
【答案】(1)思想:信仰得救;个人有权解读圣经;用暴力革命驱逐罗马教廷;建立德意志民族教会。
(2)简评:欧洲划时代的宗教改革思想家和实践家;德意志早期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政治思想家和爱国者;把宗教改革与民族独立有机地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加速了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并影响到全世界。
【解析】
【分析】
【详解】(1)思想:根据“唯信得救”得出信仰得救;根据“强调人人均可阅读、思考、理解与解释《圣经》”得出个人有权解读圣经;根据“使用暴力将罗马教廷政治、经济势力拒于国土之外”得出用暴力革命驱逐罗马教廷;根据“司法独立、教会独立”得出建立德意志民族教会。
(2)简评:根据“系统地提出了以‘唯信得救’为基础的宗教改革思想”“第一个成功地建立了改革派教会”得出欧洲划时代的宗教改革思想家和实践家;根据“实现君权独立、司法独立、教会独立,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各爱国阶级与阶层”得出德意志早期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政治思想家和爱国者;根据“把独立运动大步向前推进”得出把宗教改革与民族独立有机地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根据“路德教也传播到广大的西欧地区,对法国、尼德兰、瑞士、英国等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加速了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并影响到全世界。
【点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名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