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练习
一、单选题
1.明初以前,六部均隶属于丞相,凡事必须秉承宰相的意志,自撤中书省、提高六部品秩后,六部变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完整且在内阁之上。但随着内阁地位的提高,掌握票拟权的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为内阁所侵。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内阁拥有票拟权后,其职能与中书省相同
B.随着内阁地位的提高,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
C.内阁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中央一级行政决策机构
D.内阁与六部职权界限不清,影响政府行政效率
2.下图是存放于上海历史博物馆里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江海常关”四个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沿海设立四大海关,其中“江海关”便设立在上海,此碑为最早的海关地界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清政府彻底解除了海禁政策 B.康熙帝扭转了天朝上国的心态
C.上海开始成为重要的外贸城市 D.此时清政府已经平定三藩之乱
3.梁章钜《枢垣记略 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A.办事效率高
B.办理军政要务
C.极具机密性
D.参与军政决策
4.清雍正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对此,有学者这样解释.“……始于元’极盛于清’的‘塞外之一统’,实即元、清二王朝对蒙古、东北、新疆、西藏行使的直接管辖。”下列涉及上述地区管辖的清朝机构或措施有
①理藩院 ②宣政院 ③安西都护府 ④伊犁将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5.“出将入相”意思是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它是古代士人的一种仕途追求,但丞相并不好当,而且充满着危险。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是
A.西汉“中朝”形成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宋朝设参知政事
D.清朝设军机处
6.康熙曾说:我的伟大事业终于完成了。在这两年中,我栉风沐雨,三次穿越沙漠追击敌人,……连续的追击,加之百分之百的艰辛,才有了今天的胜利。这里的“胜利”是指
A.清剿明朝残余
B.派兵收复台湾
C.抗击沙俄入侵
D.平定准部叛乱
7.研讨会上,学者争论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有两类解释: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包括新疆、西藏、蒙古、关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形成统一多民族帝国。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 )
A.第一类解释的证据是实施八旗制度、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B.第二类解释的证据是动员学者编纂《四库全书》,开科取士
C.第一类学者采取多元主义观点,解释较空疏,不具学术意义
D.第二类学者站在华夏中心主义,立场相对客观,解释较可靠
8.根据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有关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军机大臣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 B.是统率内阁、六部的正式机构
C.隶属于皇帝,参与机要政务 D.对皇权形成有效制约
9.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A.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C.破坏了民族团结 D.使皇权空前强化
10.下列选项不能作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证据的是
A.宋代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了宋代,大臣上朝只能站着
B.谏官在唐朝是宰相下属专门谏诤皇帝过失,宋朝时独立于宰相并监察宰相
C.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D.清初重要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11.1727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正副二人,监督政务,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在西藏留驻川陕兵两千人、滇军一千人,分驻拉萨和昌都,归驻藏大臣指挥。这些措施
A.消除了西藏的分裂割据势力 B.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C.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D.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
12.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清政府规定其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据此推断,十三行( )
A.统揽对外贸易事务,是清政府重要的外交机构
B.与英国、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属性殊途同归
C.在清政府授权下有征缴关税、协调商贸等职能
D.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开始走向没落
13.清朝前期,形成了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这一制度( )
A.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有效的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C.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 D.促使中枢决策机构发生变化
14.军机处没有正式衙署,有值班房,在隆宗门内,靠近雍正帝寝宫养心殿,以便于军机大臣被召见议事,无专官,无衙署。这最能体现军机处的特点是
A.灵活性 B.高效性 C.集权性 D.临时性
15.十八世纪……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船舶经常装载90%,有时甚至98%的黄金,只有10%的货物是商品。1781-1790年间,流入中国白银高达1640万两。造成这种现象根本原因
A.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商品精美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 D.清朝积贫积弱,百姓生活贫苦
16.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而成为统治政权隐患时,原本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转向封闭落后。导致“海洋观念意识转向”的根本原因是( )
A.腐朽的封建专制和落后的生产方式 B.统治者缺乏海权意识
C.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侵扰 D.以农立国的文化大传统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成功去世后,郑经袭承王位,他声称:“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背叛了其父的立场。清政府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与郑经进行了多次谈判,并作出过重大的让步,但郑经在其要求得到满足后,却一再横生枝节,制造新的障碍。郑经倒行逆施,参加了三藩之乱,给两岸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致其众叛亲离。康熙亲政前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对台湾采取招抚政策,善待郑氏归诚者。施琅向康熙密陈攻台方略,分析攻台的重要性,从选将、练兵、筹饷、制器、造船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办法,又从守土、赋税、边防、后患等方面深入分析,得到皇帝的赞赏。郑经去逝后,台湾内部纷争不断,加之干旱等原因,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平定三藩之乱后,大陆社会安定繁荣,康熙帝得知郑经病逝的消息,即命施琅为水师提督,姚启圣督运粮饷,武力攻台。膨湖之战后,军前议和,郑克塽投降。台湾解放后,清廷大臣对台湾的弃留,有明显的分歧,关键时刻,康熙帝一锤定音:“台湾弃留,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于是,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归福建管辖,结束了台湾长期孤悬海外的局面。
——摘编自王政尧《简论清初收复台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康熙帝决定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解放台湾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蒙古族在边疆诸民族中最受清朝统治者重视。漠南蒙古在清廷入关前即已归附,清廷在其原有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再予分割,通常分一部为多旗。旗的长官由清廷任命蒙古王公担任,可以世袭。各旗都有固定地界,旗民不得越界游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从而贯彻“众建以分其力”的目的。康熙三十年,康熙帝与漠北、漠南蒙古各部王公贵族举行会盟,确立了清朝对漠北蒙古的正式管辖。后来相继平定青海、漠西蒙古,均予编旗。编旗之后保留蒙古原有若干部“会盟”传统,由皇帝在盟中诸旗指定一人担任盟长,代表朝廷监督各旗。清朝统治者反复宣称“满蒙一体”,大力发展满、蒙贵族的联姻关系,对蒙古王公百般优待,爵同宗室。又广建喇嘛庙,尊崇漠北、漠南蒙古的两大活佛,以适应蒙古百姓崇尚黄教的心理。1771年,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压迫,万里东行,回归中国。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在管理蒙古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治理蒙古的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清初,为了沟通中央和边疆的联系,清廷特设理藩院进行专管,同时又派将军、都统大臣等官员,驻扎各地,代表朝廷统筹全局,监督中央政令的推行。而一般民刑事务,如编审人丁、征收赋税等,都由经朝廷任命的所在民族头领,或土官、土司自行管理。在制度上,清政府也多依据各民族的传统,保留其原有制度,如蒙古地区实行的盟旗制度和新疆维吾尔族中实行的伯克制。在蒙藏等地区,清政府特规定:凡喇嘛寺庙、僧徒得登记注册,包括班禅在内的各大喇嘛转世,需经清廷认可才算有效。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摘编自白钢总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管理边疆民族地区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简析清朝管理边疆民族地区政策的作用。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前期边疆治理的部分措施
1683年 清政府派施琅大将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 中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727年 派遣驻藏大臣,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1759年 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 在新疆维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要务。
1793年 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从表格中提取三个有关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所提取信息准确有效,表述成文,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六部均隶属于丞相,凡事必须秉承宰相的意志”可以看出内阁与六部职权界限不清。根据“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为内阁所侵”可得出影响政府行政效率,故D项正确;明代没有中书省了,排除A;内阁不能统领六部,排除B;内阁只是临时机构,不是中央一级行政决策机构,排除C。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24年(1685年)清政府设立四大海关时已经平定了三藩之乱,D选项正确;清前期曾经放宽过海禁,但是并没有彻底解除海禁,A选项错误;康熙帝之后直到鸦片战争,中国长期保持天朝上国的心态,B项错误;上海在近代才成为重要的外贸城市,C选项错误。
3.C
【详解】依据材料“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信息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极具机密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办事效率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军机处办理军政要务的职责,故B项错误;军机大臣跪奏笔录,没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
4.C
【详解】根据材料“……始于元’极盛于清’的‘塞外之一统’,实即元、清二王朝对蒙古、东北、新疆、西藏行使的直接管辖”,结合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宣政院是元朝的一种机构,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的地方管理机构, 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加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决策机构“中朝”,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错误;参知政是为了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而增设的,故C项错误;宰相制在明太祖时就已经废除,故清朝也就没有宰相一职,故D项正确。
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地加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内容需要掌握。
6.D
【详解】材料中涉及沙漠,因此是平定准噶叛乱,故D正确;明朝残部在南方,与沙漠无关,排除A;收复台湾不会出现沙漠,故B错误;抗击沙俄在黑龙江地区,与沙漠无关,故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结合康熙时期的主要战事,依据材料中“沙漠”解答。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关于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据所学,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四库全书》,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开科取士是继承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所以,编纂《四库全书》和开科取士是采取汉化政策的表现,B项正确;八旗制度是满人的传统制度,不是汉化政策,排除A项;第一类学者没有采取多元主义观点,但其观点有学术意义,排除C项;第二类学者认为,清朝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是站在汉族立场上,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代的军机处隶属于皇帝,参与机要政务,C项正确;军机处的大臣是皇帝任命的,不是由推举任用的,而且军机处也不是正式机构,不能对皇权形成有效制约,排除AB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任用流官以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即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清朝时期通过改土归流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但不代表彻底消除地方割据的根源,A项错误;清朝时期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当地土司制度,任用流官管辖西南地区,这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和团结,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强调皇权强化的问题,D项错误。
10.D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强调“不能”、“君主专制不断加强”,A体现了大臣在皇帝面前由坐到站,体现了地位的下降,体现了皇权的加强;B中谏官由谏诤皇帝到监察宰相,也体现皇权的加强;C明显是皇权加强的表现。D议政王大臣会议象征着亲贵权力,易与皇权产生矛盾,故选D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注意否定项的理解,题目难度不大,可用排除法做题。还可以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或评价等。
11.D
【详解】由材料信息“清政府设驻藏大臣正副二人,监督政务,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在西藏留驻川陕兵两千人、滇军一千人,分驻拉萨和昌都,归驻藏大臣指挥”可知,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巩固了统一,故D正确;尽管如此,西藏地区仍然有分裂势力,故A错误;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故B错误;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地方政权,故C错误。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规定其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在清政府授权下有征缴关税、协调商贸等职能,C项正确;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并不是外交机构,排除A项;十三行与英国、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十三行属于封建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而东印度公司本质上是为了资本原始积累,排除B项;《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开始走向没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依据材料“清朝前期,形成了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可以看出清朝通过奏折制度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有效的防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一制度加重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排除C项;材料的奏折没有经过中枢决策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年间,最初始于西北用兵需要,材料中的“没有正式衙署……便于……召见议事,无专官,无衙署。”等处反映出军机处具有临时性的助理性质,故D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其灵活性,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高效性确实是军机处的特点,但不是该材料的主旨,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突出的是军机处没有固定的官员和衙署,更不能说明其集权,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
15.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西方的商品需求不高,而中国的手工业品却大受西方国家欢迎,因此出现白银大量流入的现象,故选C;ABD都是一定的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D。
16.A
【详解】明朝政府逐渐实行封闭的海禁政策,根本原因是明朝腐朽的封建专制和自然经济的落后生产方式,故选A;BD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殖民扩张至亚洲,为防范殖民困扰,维护沿海社会稳定,明代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这是客观原因,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根本原因”,联系所学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分析解答。
17.(1)原因:郑经背叛郑成功的政治立场/郑经企图将台湾分割于中国版图之外;郑经不断制造障碍阻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郑经参加三藩之乱,众叛亲离/郑经倒行逆施,给两岸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康熙帝重视施琅建议/施琅攻台方略得到康熙赞赏;郑经病逝,台湾岛内矛盾不断激化/郑经病逝,台湾内部纷争和自然灾害,使社会矛盾激化;平定三藩之乱后,社会安定繁荣/康熙帝判断攻台时机成熟。
(2)影响:结束了台湾长期孤悬海外的局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国防,有利东南沿海的安定团结/为今后以及其它国家解决类似的历史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利于台湾的开发/促进台湾的发展;有利于台海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
【详解】(1)根据材料“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背叛了其父的立场”得出:郑经企图将台湾分割于中国版图之外;根据材料“制造新的障碍”得出:郑经不断制造障碍阻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根据材料“参加了三藩之乱,给两岸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致其众叛亲离”得出:郑经倒行逆施,给两岸人民造成巨大灾难;根据材料“施琅向康熙密陈攻台方略”得出:施琅攻台方略得到康熙赞赏;根据材料“郑经去逝后,台湾内部纷争不断,加之干旱等原因”得出:郑经病逝,台湾内部纷争和自然灾害,使社会矛盾激化;根据材料“平定三藩之乱后,大陆社会安定繁荣”得出:平定三藩之乱后,社会安定繁荣。
(2)根据材料“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归福建管辖,结束了台湾长期孤悬海外的局面”得出:结束了台湾长期孤悬海外的局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今后以及其它国家解决类似的历史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的稳定有利于台湾的开发,促进台海两岸交流,促进民族统一。
18.(1)措施:对蒙古各部重新编旗,“众建以分其力”(推行盟旗制度);任用蒙古王公担任盟旗首领;保留蒙古“会盟”传统,加强管理;笼络、优待蒙古上层贵族;发展满、蒙贵族联姻关系;尊重蒙古宗教信仰。
(2)意义: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基础上,改造了蒙古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蒙古的有效管辖;密切了蒙古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
【分析】(1)
措施:由材料“漠南蒙古在清廷入关前即已归附,清廷在其原有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再予分割,通常分一部为多旗”“各旗都有固定地界,旗民不得越界游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从而贯彻“众建以分其力”的目的”得出,清廷对蒙古各部重新编旗,“众建以分其力”(推行盟旗制度);由材料“旗的长官由清廷任命蒙古王公担任,可以世袭”得出,任用蒙古王公担任盟旗首领;由材料“编旗之后保留蒙古原有若干部‘会盟’传统,由皇帝在盟中诸旗指定一人担任盟长,代表朝廷监督各旗”得出,保留蒙古“会盟”传统,加强管理;由材料“朝统治者反复宣称‘满蒙一体’,大力发展满、蒙贵族的联姻关系,对蒙古王公百般优待,爵同宗室”得出,笼络、优待蒙古上层贵族,发展满、蒙贵族联姻关系;由材料“又广建喇嘛庙,尊崇漠北、漠南蒙古的两大活佛,以适应蒙古百姓崇尚黄教的心理”得出,尊重蒙古宗教信仰。
(2)
意义:由材料“漠南蒙古在清廷入关前即已归附,清廷在其原有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再予分割,通常分一部为多旗。旗的长官由清廷任命蒙古王公担任,可以世袭。各旗都有固定地界,旗民不得越界游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从而贯彻‘众建以分其力’的目的”得出,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基础上,改造了蒙古的社会政治面貌;由材料“康熙三十年,康熙帝与漠北、漠南蒙古各部王公贵族举行会盟,确立了清朝对漠北蒙古的正式管辖。后来相继平定青海、漠西蒙古,均予编旗。编旗之后保留蒙古原有若干部“会盟”传统,由皇帝在盟中诸旗指定一人担任盟长,代表朝廷监督各旗”得出,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蒙古的有效管辖;由材料“清朝统治者反复宣称“满蒙一体”,大力发展满、蒙贵族的联姻关系,对蒙古王公百般优待,爵同宗室。又广建喇嘛庙,尊崇漠北、漠南蒙古的两大活佛,以适应蒙古百姓崇尚黄教的心理”得出,密切了蒙古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
19.特点:
(1)中央集权与地方部分自治相结合;尊重少数民族传统;借肋宗教强化管理。(中央专管与派出管理相结合;中央监管与地方部分自治相结合;传承历史与时代更新相结合;行政管理与宗教管理相结合。)
(2)作用: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边防,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详解】(1)由材料“代表朝廷统筹全局,监督中央政令的推行”“民族头领,或土官、土司自行管理”“依据各民族的传统,保留其原有制度”“喇嘛寺庙、僧徒得登记注册,包括班禅在内的各大喇嘛转世,需经清廷认可才算有效”,由此可以归纳出清朝管理边疆民族地区政策的特点。
(2)清朝管理边疆民族地区政策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军事等方面归纳,可以答为: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边防,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0.示例1
1683-1684年,清政府先后“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加强中央政府对东南海疆的管辖;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不仅巩固了国家统一,也促进了台湾的发展;这有力说明台湾历史上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689年,中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认了中俄东段边界线;保证了东北边疆的基本安定;阻止了沙俄的进一步的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
18世纪,清政府先后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这些举措强化了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清政府确立了对西藏地区的直接统治(管辖权)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西藏历史上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系列经略边疆的举措,使清朝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也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示例2
1683-1684年,清政府先后“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加强中央政府对东南海疆的管辖;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不仅巩固了国家统一,也促进了台湾的发展;这有力说明台湾历史上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689年,中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认了中俄东段边界线;保证了东北边疆的基本安定;阻止了沙俄的进一步的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
清政府在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在西藏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在不同的边疆地区设立不同的行政机构,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处理边疆问题;既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分子或分裂势力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又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施恩笼络,实行恩威并施的策略;有效协调了民族关系,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一系列经略边疆的举措,使清朝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也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题干要求,从表格中提取三个有关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依据材料“清政府派施琅大将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结合所学可知,11683-1684年,清政府先后“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加强中央政府对东南海疆的管辖;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不仅巩固了国家统一,也促进了台湾的发展;这有力说明台湾历史上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依据材料“中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并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中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认了中俄东段边界线;保证了东北边疆的基本安定;阻止了沙俄的进一步的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依据材料“派遣驻藏大臣,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清政府先后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这些举措强化了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清政府确立了对西藏地区的直接统治(管辖权)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西藏历史上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系列经略边疆的举措,使清朝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也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可提取其他信息,结合清朝的边疆政策及其影响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