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名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泸县四中高2021级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设置了农官,县一级有都田啬夫,乡一级有田啬夫及其属官,里一级有田典,形成了严密的的农官体系。农官从考核监督到奖励惩罚,都要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从而使农官能够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农业命令。这一举措( )
A. 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B. 有利于提高秦国治理能力
C. 促进了郡县制的全面推广 D.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国设立了严密的农官体系,有利于提高秦国治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郡县制,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秦国设置了严密的农官体系,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 汉时宫廷常常将一些值得称许或记载的人和事,用绘画这种形式记录下来,如汉武帝时未央宫的张良画像、汉宣帝时麒麟阁功臣画像、汉明帝时云台二十八将画像等。在州郡、驿站、学堂等处墙壁上也绘有当世孝子、列女画像等。这一现象表明汉代( )
A. 朝廷注重价值观的引导 B. 绘画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C. 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出现 D. 普通民众社会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汉代宫廷将一些值得称许或记载人和事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州郡、驿站、学堂等处墙壁上绘面,这一现象表明汉代朝廷注重价值观的引导,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绘画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百家争鸣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普通民众社会地位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3. 朱熹认为“且如此灯,乃本性也,未有不光明也。气质不同,便如灯笼用厚纸糊,灯便不甚明;用薄纸糊,灯便明似纸厚者;用纱糊,其灯又明矣;撤去笼则灯之全体著见。”朱熹意在强调( )
A. 人性本善 B. 格物致知 C. 克制私欲 D. 发明本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目的题。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气质不同,便如灯笼用厚纸糊,灯便不甚明;用薄纸糊,灯便明似纸厚者……”,可知朱熹以灯为例,把灯看作人的本性,通过仔细观察灯笼外纸的厚薄,来达到认识灯的目的,体现了格物致知,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人性本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格物致知,并不是克制私欲,排除C项;发明本心是心学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4. 如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译员地域构成,对如表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地域 江苏 浙江 湖南 安徽 山东 广东
人数 24 7 2 1 1 1
A. 新式人才地域分布存在差异 B. 南北方存在较大文化差距
C. 江浙地区最早开始了近代化 D. 国人成为洋务译书的主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对如表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译员主要来自于江苏地区,其次是浙江、安徽、广东、山东最少,这说明当时翻译人才在地域分布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A项正确;山东和广东的译员人数一样,因此无法得出南北方存在较大文化差距,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最早开始近代化的地区,排除C项;材料只提供了中国的译员,没有提供外国人占译员的比重,无法得出当时国人是洋务运动译书的主力,排除D项。故选A项。
5. 据统计,长江流域原有的大中型帆船16000只左右,承担着长江客货运业务。1860年之后几年时间,“数千艘帆船便被逐入支流”。到同治年间,已是“长江轮舶横行,价贱行速,民船生意日稀,凋零日甚”。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出
A.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 内河航运主权遭破坏
C. 长江流域经济的萧条 D. 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千艘帆船便被逐入支流......长江轮舶横行,价贱行速,民船生意日稀,凋零日甚”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可分析出内河航运主权遭破坏,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民船通航情况,体现不出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状况,排除C项;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6. 1922年5月初,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62人,代表12个城市100多个工会组织、27万多名会员。大会最终通过了共同宣言,提出工人阶级要联合全国的农民以至于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这次大会
A. 宣告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 提升了党的政治影响力
C. 宣传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62人,代表12个城市100多个工会组织、27万多名会员。”可知党的政治影响力增大,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D项。故选B项。
7. 如图是创作于1954年的新年画《妈妈教我学绣花,我教妈妈学文化》。在众多“女儿教母亲识字”的官方宣传画中,该画脱颖而出,广受民众喜爱。这主要是因为它
A. 顺应了实现妇女解放的进步潮流
B. 贯彻了新时期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C. 刻画了勇担时代使命的儿童形象
D. 纾解了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年画中“女儿教母亲识字”反映的是当时的扫盲运动,传统社会中的绣花和现代社会中的读书识字结合,纾解了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矛盾,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妇女解放无关,排除A项;文艺为人民服务主要指的是文艺活动面向群众,与材料中的扫盲运动无关,排除B项;材料凸显的是母女双方而非女儿,排除C项。故选D项。
8. 1953年2月3日的《人民日报》社论指出:自年初本报发表“各地群众纷纷来信报矿”的“读者来信综”后,到1月26日止,我们继续收到群众报矿的来信五十四件,报告有矿藏的地点达七十八处。人民日报的这一宣传
A. 适应了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 B. 旨在向大众普及地质科学知识
C. 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D. 有利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53年2月3日”可知,处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前夕。依据材料“我们继续收到群众报矿的来信五十四件,报告有矿藏的地点达七十八处”并结合所学可知,各地群众纷纷来信报告矿矿藏的地点,有利于推动当时经济建设的开展,D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A项;人民日报的这一宣传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并非为了向大众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排除B项;当时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开始,而且材料涉及的是“矿藏的地点”的报告,排除C项。故选D项。
9. 民众法庭是雅典日常司法机关,主要审理除杀人以外的一切公私诉讼。它还审察某项法律和政策,包括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是否违宪,如果违宪可以撤销该项法律或决议。高低级公职人员的人选资格必须由它审定。民众法庭本质上是公民大会司法权力的延伸。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度
A. 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B. 具有“法治”原则
C. 本质是立法权高于行政司法权 D. 设计缺失权限不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众法庭是雅典日常司法机关,主要审理除杀人以外的一切公私诉讼。”可分析出雅典的民主制充满法制的色彩,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轮番而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立法权,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民众法庭是雅典日常司法机关,具体负责的领域,没有出现权限不明,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出现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及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提出了独立的经济要求和工人参政的政治纲领。这
A. 表明工人运动开始走向国际同盟化 B. 宣告了无产阶级专政尝试的初步实现
C.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D.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指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促进了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与意识的觉醒,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际性,排除A项;B项是巴黎公社,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诞生,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982年,美苏开始进行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而中止;1985年,双方重开谈判,并于1991年7月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这表明
A. 美苏基本达成其战略目的 B. 苏联经济压力得以消除
C. 美国蓄意破坏谈判的进程 D. 战后紧张局势得以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苏两国从1982年开始进行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虽历经曲折,但是1991年7月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说明两国基本达成战略目的,A项正确;苏联并未摆脱经济压力,排除B项;两国最终完成了签署,排除C项;条约的签订缓和了紧张局势,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在共产国际支持下,英国共产党于1920年8月成立,其纲领和政策没有得到大型工会的有效支持。英国民众习惯于渐进性政治改革,赞同工党关于公有制和合理分配的民主社会主义主张,而对苏联式暴力革命主张持怀疑和排斥态度。材料旨在说明
A. 马克思主义略显过时 B. 民众对于政党政治的理性表达
C. 渐进性改革成效显著 D. 英国拥有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民众习惯于渐进性政治改革,赞同工党关于公有制和合理分配的民主社会主义主张,而对苏联式暴力革命主张持怀疑和排斥态度”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出英国民众对于政党政治的理性表达,B项正确;材料未强调马克思主义不符合时代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英国的改革成效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强调英国的政治环境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就提出了精彩纷呈的社会福利思想:管子认为“民为君之本”;孔子称管子所行之政为“德政”,他心目中的德政典范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即“仁政”;墨子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食”,并希望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历代政府都以赈灾济困为己任,如汉代设常平仓平抑物价、备荒赈恤;隋代的义仓在政府监督下直接承担着地方的赈恤责任;以后,养济院、慈幼局、漏泽园等社会救济与抚恤机构纷纷成立。古代福利思想体系中家庭成为实行社会保障的最直接渠道,宗族成为社会福利实施的直接网络,政府成为社会福利的主导者,整个社会则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指归。
——摘编自刘华丽、李正南《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综述》
材料二 工业化引发的现实需要和操作的可能性为现代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以及应对大萧条的实践催生了近代福利制度。二战后,西欧各国通过了《国民保险法》等一系列社会立法,使建设福利国家成为普法共识,福利制度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英国自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以来,每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已由65.7亿英镑攀升至615英镑,1951年至1986年,累计财政赤字达1209亿英镑,福利资金主要来源于高比例的税收,这严重地削弱了投资者的热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失业率和失业人数上升,据统计,欧共体的失业率到1995年平均超过11%,失业人数超过1200万。
——摘编自王彩波、李艳霞《西欧福利国家的理论演变与政策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福利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其困境。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中国福利思想相比,分析近代西方福利制度的进步所在。
【答案】(1)特点:产生时间早,以“民本”和“德政”为基础;内容丰富多彩;影响封建社会的福利实践;形成三位一体的福利体系;福利思想儒学化。
(2)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引发工业化反思;两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实践;人权、民生意识的增强;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社会矛盾的缓和。
表现:造成政府财政的巨额赤字;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热情;造成“奖懒罚勤”的社会不公。
(3)进步:注重社会公平,逐渐常态化、制度化;将享受福利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将福利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依据材料“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就提出了精彩纷呈的社会福利思想”可以得出产生时间早;依据“民为君之本”、“德政”、“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即‘仁政’;墨子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食’,并希望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可以得出以“民本”和“德政”为基础;内容丰富多彩;依据“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历代政府都以赈灾济困为己任”可以得出影响封建社会的福利实践;依据“古代福利思想体系中家庭成为实行社会保障的最直接渠道,宗族成为社会福利实施的直接网络,政府成为社会福利的主导者,整个社会则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指归”可以得出形成三位一体的福利体系;福利思想儒学化。
【小问2详解】
原因:依据材料“工业化引发的现实需要和操作的可能性为现代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引发工业化反思;依据“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以及应对大萧条的实践催生了近代福利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的实践;结合所学从人权、民生意识的增强;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社会矛盾的缓和等角度进行补充。表现:依据材料“每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已由65.7亿英镑攀升至615英镑,1951年至1986年,累计财政赤字达1209亿英镑”可知,造成政府财政的巨额赤字;依据“这严重地削弱了投资者的热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失业率和失业人数上升”可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热情;结合所学从造成“奖懒罚勤”的社会不公角度进行补充。
【小问3详解】
进步:对比材料信息,结合近代西方福利制度的作用分析,如注重社会公平,逐渐常态化、制度化;将享受福利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将福利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等。
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该陈列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据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介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的八个部分中任选2~3个部分,拟定一个主题,并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达顺畅)
【答案】示例一 选择部分: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
主题:国家分裂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炼的主题与所选内容部分形成合理的逻辑联系,只有“选择部分”,没有提炼主题不给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华夏认同”扩大,华夏族主体形成,统一趋势加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权并列,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和中原人口南迁,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辽宋夏金元时期,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重建大一统,边疆各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的交融,基本己没有什么区别,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
(说明:围绕提炼的主题,运用“选择部分”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每个“选择部分”。)三个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选择部分”整体的角度进行阐述)
示例二 选择部分:秦汉、隋唐、明清
主题:大一统政权是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提炼的主题与所选内容部分形成合理的逻辑联系,只有“选择部分”,没有提炼主题不给分。)
阐述: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隋唐时期,在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了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的局面。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走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说明:围绕提炼的主题,运用“选择部分”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每个“选择部分”。)三个时期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政权,建立或发展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疆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从“选择部分”整体的角度进行阐述)
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达顺畅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要求,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的八个部分中任选2~3个部分,拟定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如选择: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可拟定论题:国家分裂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可知三个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详细说明三个历史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史实和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如选择:秦汉、隋唐、明清,可拟定论题:大一统政权是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可知三个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政权,可从三个历史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最后从整体上概括,可知三个时期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政权,建立或发展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疆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等等。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每科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每科所答第一题评分。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百姓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的百无四五。建中元年(780),杨炎向德宗建议并实行了“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实行两税法“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存在弊端;社会矛盾尖锐;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2)意义:推动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资产为主转变;有利于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一定程度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 ”,可知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存在弊端;
根据材料“ 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百姓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的百无四五”,可知社会矛盾尖锐;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可知推动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资产为主转变;有利于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根据材料“ 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可知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一定程度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结合史实可知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5 年,美国破坏《日内瓦协议》,在南越扶持成立傀儡政府。 1961 年,美国派遣特种部队进入越南,发动特种战争。越南决定立即扩编武装部队,中国也应越方要求,向越南无偿提供可装备230个营的武器装备,对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援助不断加强。
1964 年,美国开始筹划扩大侵越战争,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更加密切关注越南的形势。6月24 日,毛泽东在接见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长文进勇时说:如果美国冒险打到北越,中国军队就应该开过去。 7月 10日,周恩来也表示,如果美国要打一场朝鲜式的战争,我们要有准备。 除此之外,中国还在1964年下半年至 1965 年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动员和军事部署,在广东、广西等省先后派驻了几十万军队。 美国在扩大侵越的同时,又在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时声明说:扩大轰炸仅限于北越,美国绝无意同中国作战。 侵越战争最终没有打成一场“朝鲜式”的战争。
——据章百家《“抗美援朝”与“抗美援越”—中国如何应对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动的侵越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侵越战争没有打成一场“朝鲜式”战争的原因。
【答案】16. 特点:扶持傀儡政府;直接派兵作战;战争范围仅限北越。
17. 原因:美国朝鲜战争的失败;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部署;中国对越南进行了军事援助。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5--1965年(美国)。根据材料“1955 年,美国破坏《日内瓦协议》,在南越扶持成立傀儡政府。”可得出,美国扶持傀儡政府;根据材料“美国派遣特种部队进入越南,发动特种战争。”可得出,美国直接派兵作战;根据材料“美国在扩大侵越的同时,又在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时声明说:扩大轰炸仅限于北越”可得出,美国战争范围仅限北越。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55--1965年(美国)。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美国角度分析得出,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失败,使美国势力下降;从中国角度可知,中国军事实力不断增强;根据材料“中国还在1964年下半年至 1965 年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动员和军事部署,在广东、广西等省先后派驻了几十万军队。”可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部署;根据材料“中国也应越方要求,向越南无偿提供可装备230个营的武器装备,对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援助不断加强。”可得出,中国对越南进行了军事援助。
【点睛】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李济(1896—1979)又名李济之,湖北钟祥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始终将考古学视为历史学的分支,认为考古学的责任是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真实可靠的历史,最终推动健全的民族意识形成。针对上古史研究文字记录严重不足的状况,李济认为应关注地质、气象、古生物、人类文化遗址、民族学、人类体质学等各涉及多门学科的资料。他主张采取比较法,做到中国与外国比,国内各区域相互比,“比较各处的事实”“认识各处实物的真正价值”。他赞成在考古资料收录方面应详细记载出土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的做法,认为这体现了史学家求真的态度与素养,此外还要保持有控制的想象力。
——摘编自杨天通《考古和人类学视野下的古史重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济的学术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考古学对史学研究的价值。
【答案】17. 主张:考古学是史学组成部分;考古成果推动形成民族意识;运用跨学科(或多学科)探索历史;史学研究需要广泛比较;史学家应具备求真素养与合理想象力等。
18. 价值:拓展史料形态与来源;填补文字记录空白;提供历史事实考辩的实物依据;丰富了史学研究手段、方法与思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中国)。据材料“李济始终将考古学视为历史学的分支”可知,考古学是史学组成部分;据材料“最终推动健全的民族意识形成”可知,考古成果推动形成民族意识;据材料“李济认为应关注地质、气象、古生物、人类文化遗址、民族学、人类体质学等各涉及多门学科的资料”可知,运用跨学科(或多学科)探索历史;据材料“他主张采取比较法,做到中国与外国比,国内各区域相互比”和所学可知,史学研究需要广泛比较;据材料“他赞成在考古资料收录方面应详细记载出土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的做法,认为这体现了史学家求真的态度与素养,此外还要保持有控制的想象力。”和所学可知,史学家应具备求真素养与合理想象力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中国)。据材料“认为考古学的责任是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使用”可得出,拓展史料形态与来源;据材料“针对上古史研究文字记录严重不足的状况”和所学可得出,填补文字记录空白;据材料“认识各处实物的真正价值”和所学可得出,提供历史事实考辩的实物依据;据所学可得出,丰富了史学研究手段、方法与思维。泸县四中高2021级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设置了农官,县一级有都田啬夫,乡一级有田啬夫及其属官,里一级有田典,形成了严密的的农官体系。农官从考核监督到奖励惩罚,都要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从而使农官能够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农业命令。这一举措( )
A. 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有利于提高秦国治理能力
C. 促进了郡县制的全面推广 D.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2. 汉时宫廷常常将一些值得称许或记载的人和事,用绘画这种形式记录下来,如汉武帝时未央宫的张良画像、汉宣帝时麒麟阁功臣画像、汉明帝时云台二十八将画像等。在州郡、驿站、学堂等处墙壁上也绘有当世孝子、列女画像等。这一现象表明汉代( )
A. 朝廷注重价值观的引导 B. 绘画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C. 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出现 D. 普通民众社会地位提高
3. 朱熹认为“且如此灯,乃本性也,未有不光明也。气质不同,便如灯笼用厚纸糊,灯便不甚明;用薄纸糊,灯便明似纸厚者;用纱糊,其灯又明矣;撤去笼则灯之全体著见。”朱熹意在强调( )
A. 人性本善 B. 格物致知 C. 克制私欲 D. 发明本心
4. 如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译员地域构成,对如表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地域 江苏 浙江 湖南 安徽 山东 广东
人数 24 7 2 1 1 1
A. 新式人才地域分布存在差异 B. 南北方存在较大文化差距
C. 江浙地区最早开始了近代化 D. 国人成为洋务译书的主力
5. 据统计,长江流域原有的大中型帆船16000只左右,承担着长江客货运业务。1860年之后几年时间,“数千艘帆船便被逐入支流”。到同治年间,已是“长江轮舶横行,价贱行速,民船生意日稀,凋零日甚”。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出
A.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B. 内河航运主权遭破坏
C. 长江流域经济的萧条 D. 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
6. 1922年5月初,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62人,代表12个城市100多个工会组织、27万多名会员。大会最终通过了共同宣言,提出工人阶级要联合全国的农民以至于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这次大会
A. 宣告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 提升了党的政治影响力
C. 宣传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7. 如图是创作于1954年的新年画《妈妈教我学绣花,我教妈妈学文化》。在众多“女儿教母亲识字”的官方宣传画中,该画脱颖而出,广受民众喜爱。这主要是因为它
A. 顺应了实现妇女解放的进步潮流
B. 贯彻了新时期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C. 刻画了勇担时代使命的儿童形象
D. 纾解了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矛盾
8. 1953年2月3日的《人民日报》社论指出:自年初本报发表“各地群众纷纷来信报矿”的“读者来信综”后,到1月26日止,我们继续收到群众报矿的来信五十四件,报告有矿藏的地点达七十八处。人民日报的这一宣传
A. 适应了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 B. 旨在向大众普及地质科学知识
C. 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D. 有利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9. 民众法庭是雅典日常司法机关,主要审理除杀人以外的一切公私诉讼。它还审察某项法律和政策,包括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是否违宪,如果违宪可以撤销该项法律或决议。高低级公职人员的人选资格必须由它审定。民众法庭本质上是公民大会司法权力的延伸。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度
A. 基本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B. 具有“法治”原则
C. 本质是立法权高于行政司法权 D. 设计缺失权限不明
10.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出现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及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提出了独立经济要求和工人参政的政治纲领。这
A. 表明工人运动开始走向国际同盟化 B. 宣告了无产阶级专政尝试初步实现
C.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D.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指导
11. 1982年,美苏开始进行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而中止;1985年,双方重开谈判,并于1991年7月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这表明
A. 美苏基本达成其战略目的 B. 苏联经济压力得以消除
C. 美国蓄意破坏谈判的进程 D. 战后紧张局势得以稳定
12. 在共产国际支持下,英国共产党于1920年8月成立,其纲领和政策没有得到大型工会的有效支持。英国民众习惯于渐进性政治改革,赞同工党关于公有制和合理分配的民主社会主义主张,而对苏联式暴力革命主张持怀疑和排斥态度。材料旨在说明
A. 马克思主义略显过时 B. 民众对于政党政治的理性表达
C. 渐进性改革成效显著 D. 英国拥有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就提出了精彩纷呈的社会福利思想:管子认为“民为君之本”;孔子称管子所行之政为“德政”,他心目中的德政典范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即“仁政”;墨子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食”,并希望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历代政府都以赈灾济困为己任,如汉代设常平仓平抑物价、备荒赈恤;隋代的义仓在政府监督下直接承担着地方的赈恤责任;以后,养济院、慈幼局、漏泽园等社会救济与抚恤机构纷纷成立。古代福利思想体系中家庭成为实行社会保障的最直接渠道,宗族成为社会福利实施的直接网络,政府成为社会福利的主导者,整个社会则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指归。
——摘编自刘华丽、李正南《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综述》
材料二 工业化引发的现实需要和操作的可能性为现代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以及应对大萧条的实践催生了近代福利制度。二战后,西欧各国通过了《国民保险法》等一系列社会立法,使建设福利国家成为普法共识,福利制度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英国自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以来,每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已由65.7亿英镑攀升至615英镑,1951年至1986年,累计财政赤字达1209亿英镑,福利资金主要来源于高比例的税收,这严重地削弱了投资者的热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失业率和失业人数上升,据统计,欧共体的失业率到1995年平均超过11%,失业人数超过1200万。
——摘编自王彩波、李艳霞《西欧福利国家的理论演变与政策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福利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其困境。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中国福利思想相比,分析近代西方福利制度的进步所在。
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该陈列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据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介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的八个部分中任选2~3个部分,拟定一个主题,并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达顺畅)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每科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每科所答第一题评分。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百姓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的百无四五。建中元年(780),杨炎向德宗建议并实行了“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实行两税法“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实行两税法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改革的意义。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5 年,美国破坏《日内瓦协议》,在南越扶持成立傀儡政府。 1961 年,美国派遣特种部队进入越南,发动特种战争。越南决定立即扩编武装部队,中国也应越方要求,向越南无偿提供可装备230个营的武器装备,对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援助不断加强。
1964 年,美国开始筹划扩大侵越战争,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更加密切关注越南的形势。6月24 日,毛泽东在接见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长文进勇时说:如果美国冒险打到北越,中国军队就应该开过去。 7月 10日,周恩来也表示,如果美国要打一场朝鲜式的战争,我们要有准备。 除此之外,中国还在1964年下半年至 1965 年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动员和军事部署,在广东、广西等省先后派驻了几十万军队。 美国在扩大侵越的同时,又在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时声明说:扩大轰炸仅限于北越,美国绝无意同中国作战。 侵越战争最终没有打成一场“朝鲜式”的战争。
——据章百家《“抗美援朝”与“抗美援越”—中国如何应对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动的侵越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侵越战争没有打成一场“朝鲜式”战争的原因。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李济(1896—1979)又名李济之,湖北钟祥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始终将考古学视为历史学的分支,认为考古学的责任是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真实可靠的历史,最终推动健全的民族意识形成。针对上古史研究文字记录严重不足的状况,李济认为应关注地质、气象、古生物、人类文化遗址、民族学、人类体质学等各涉及多门学科的资料。他主张采取比较法,做到中国与外国比,国内各区域相互比,“比较各处的事实”“认识各处实物的真正价值”。他赞成在考古资料收录方面应详细记载出土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的做法,认为这体现了史学家求真的态度与素养,此外还要保持有控制的想象力。
——摘编自杨天通《考古和人类学视野下的古史重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济的学术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考古学对史学研究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名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