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题
第三单元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023河南高一期中)下图所示为辽天赞年间(922—926年)和大康年间(1075—1084年)铸造的铜钱。这反映出辽朝(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C.金属冶炼技术高超
D.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宋史》记载,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这表明西夏( )
A.行政机构运行正常
B.官僚队伍人员庞杂
C.臣服于北宋的统治
D.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3.(2023浙江台州高一期末)金朝某一民族管理系统,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等活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该系统( )
A.提高了金朝的行政效率
B.形成了兵农合一的鲜明特色
C.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D.加速了契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4.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
B.区域间的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
D.中原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5.元朝,急递铺在传送公文时用木匣封锁,标明号码、日期等,各铺传递均要验件签押。这一举措旨在( )
A.减轻急递铺的负担
B.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C.保证急递公文安全
D.保障政务信息畅通
6.元朝对边疆的管理,开了在中央政权中设置具体管理地方机构的先河,这主要表现在元朝设立了( )
A.枢密院 B.宣政院
C.中书省 D.理藩院
7.13世纪末,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属于福建行省泉州府,主要负责巡逻和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它的设置有利于(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C.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D.行省制度在全国范围推行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8.下表所示为辽朝部分皇帝的相关记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记载 出处
(辽太宗)德光本名耀屈之,后慕中华文字,遂改焉 《旧五代史》
帝(辽圣宗)幼喜书翰,十岁能诗。既长,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 《辽史》
帝(辽兴宗)工画,善丹青,尝以所画鹅、雁送诸宋朝 《契丹国志》
A.宋辽之间的冲突逐渐消失
B.契丹人坚持民族本位观念
C.辽朝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D.汉文化对契丹人影响较深
9.金朝前期,将居于女真故地的猛安谋克迁往占领区,“凡屯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六万人,皆筑垒于村落间”。据此可知,猛安谋克的迁移( )
A.受到了游牧民族的袭扰
B.加速了女真族腐化衰落
C.促进了女真族封建化进程
D.拓展了金朝的统治区域
10.有观点指出,元朝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说明元朝的行中书省( )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C.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11.元朝有官员在担任云南平章政事期间,“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把中原地区种桑、养蚕的经验介绍过去。这些举措( )
A.加速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促进了西南边疆的开发
C.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D.瓦解了小农经济的基础
12.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
C.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13.(2023福建泉州高一期中)下表是在辽宋夏金时期有关“中国观”的观点。据此归纳最为贴切的主题是( )
观点 一 辽金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扩大到辽金统治之下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使“中国”的范围不再局限于长城以南
观点 二 辽金王朝以“中国”自居则使“中国之民”不再仅代指汉族,也包括在辽金两朝生活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观点 三 “中国”一词不再是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而是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A.国家统一 民族共生
B.多元一体 国家认同
C.实现汉化 民族交融
D.共处华夏 友好和平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北宋时期,“中国”的概念在地理上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摘编自郑炜等《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
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的“中国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元代“中国观”的新变化。
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1.B 解析 据图中信息可知,辽朝发行铜钱借鉴了中原汉族王朝铜钱的模式,这表明辽朝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单凭辽朝发行铜钱不能表明当时辽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金属冶炼技术的信息,得不出辽朝金属冶炼技术高超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辽朝社会安定的信息,排除D项。
2.D 解析 材料表明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西夏行政机构的运行情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其官僚队伍人员情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宋夏关系,推断不出西夏臣服于北宋的统治,排除C项。
3.B 解析 据材料可知,题干中的管理系统指金朝的“猛安谋克”,民户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具有兵农合一的鲜明特色,故选B项。
4.C 解析 辽人、金人都自称“中国”,体现了当时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认同,并不代表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的经济交流,排除B项;仅由材料无法得出中原经济文化始终领先,排除D项。
5.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朝对公文的传递管理严格,这样有利于保证急递公文安全,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这种做法增加了急递铺的负担,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元朝急递铺的运作,而急递铺主要传递公文,不属于行政机构,排除B项;急递铺主要传递公文,政务信息不全是通过公文传达,排除D项。
6.B 7.A
8.D 解析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辽朝皇帝对汉文化的推崇与学习,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宋辽之间的矛盾冲突逐渐消失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汉文化的学习,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辽的治国政策,排除C项。
9.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猛安谋克从东北地区迁往长城以南,女真族与汉族相互交融,加快了女真族封建化进程,故选C项;猛安谋克的迁移是配合女真族开疆拓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排除A项;女真族腐化衰落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拓展了金朝的统治区域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0.A 解析 由“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可知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错误;秦朝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C项错误;D项过于绝对,排除。
11.B 解析 元朝时期,官员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种桑、养蚕生产技术传到云南,教民播种,发展水利,促进了西南边疆的开发,故选B项;海外贸易指经海路同外国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教民播种、种桑和养蚕,巩固了小农经济的基础,而非瓦解,排除D项。
12.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原与西域互有人员往来与交流,故A项正确。
13.B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一词在辽宋夏金时期,得到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体现了多元一体和国家认同的主题,B项正确;辽宋夏金时期并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虽然辽金王朝都有汉化现象,但“实现汉化”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辽宋夏金时期有和平,也有战争,排除D项。
14.参考答案 (1)宋代“中国观”:主要指汉族及其聚居地,不包括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区。
原因: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生产方式的差异。
(2)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代疆域;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族;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