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收心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24年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2月收心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2月22日上午10:30-11:45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地域广大,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地理条件多有不同。在这广大的地区内,许多地方发现了古人类的踪迹。这表明( )
A. 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B.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
C. 中华文明发展起源最早 D. 北方文明发展领先于南方文明
2. 西周政权将被征服方国和族群在政治上卷入周政与周制的管理体系中。原先以血缘为族群壁垒的状态被打破。在统一的王权政治下,各非周族群都以政治上的从周感超过了之前狭隘的“我族”心理与认知。由此可知,分封制( )
A. 推动了统一专制王权形成 B.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 带有浓厚的血缘政治色彩 D. 促进了对周朝的政治认同
3.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
A. 社会大变革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统治者的支持 D. 兼并战争的兴起
4. 下图是秦朝道路示意图。从图可知,秦朝交通体系( )
A 有利于大一统国家建立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实现了对边疆有效管理 D. 消除了民族矛盾
5. 汉初,晁错在上书汉文帝的《论贵粟疏》中提到:“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史记·平准书》:“(桑)弘羊又请令吏得入粟补官及罪人赎罪”。据此可知,“入粟拜爵”之策的实行( )
A. 有助于缓解汉初农业生产的困境 B. 减轻了农民的赋役经济负担
C. 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真正落实 D. 成为了汉代入仕的主要途径
6. 下表是关于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统计。据表可知( )
省份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
安徽 - 1 3 —— 4
湖北 - — —— 1 ——
江西 - 1 — 1 1
浙江 —— 4 2 3 2
江苏 - 1 3 2 8
——摘编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A. 南北经济均衡发展 B.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 江南地区加速开发 D. 封建经济快速发展
7. 《资治通鉴》卷226记载唐朝某一制度:“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这一制度( )
A. 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头税的彻底废除 B. 实现了赋税征收标准的货币化
C. 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税收对象 D. 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8. 从宋明开始,科举制度的“糊名易书”法流行,清廷将其发扬光大。考生试卷统一交给弥封官,弥封官封起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交与誊录生。誊录生将卷面答题内容如实誊写一遍,原始试卷存档,誊写卷交由阅卷官评卷。“糊名易书”法的实施( )
A. 意在抑制门阀士族干扰科举取士 B. 确保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C. 阻碍了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 D. 进一步推进了科举制度的建设
9. 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后虽逐渐开放海禁,但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封建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
A. 防范西方的殖民侵略活动 B. 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C. 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D. 受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10. (中国人)吸食鸦片对经济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把钱花在鸦片上,导致了对其他商品之需求停滞,其后果是市场的普遍萎缩。此外,鸦片的持续流入引起了白银的不断外流。在1828-1836年间,英国人获取了3,790万元的白银。下面对于鸦片走私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满足了英国对工业资本积累的需求 B. 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C. 使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混乱
11. 清代前期,大凡官员上奏,大都朱批“该部议奏”,反复议奏之后,才可能实施。到了晚清,这一情况有了变化,地方官员设置新的财政机构,开征新的税捐,大多是事后上奏,或者在“就地筹款”的默许下,不予上奏。这一变化的出现( )
A. 反映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崩溃 B. 有利于征税程序的简化
C. 推动了财政收入结构的调整 D. 受国内政局变动的影响
12.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穌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这表明维新运动( )
A.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 理论偏激内部意见分歧
C. 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 D. 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1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率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劾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这表明《临时约法》( )
A. 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B. 体现人民主权原则
C. 否定专制集权政体 D. 实行总统制的政体
14. 如下表为美国学者白鲁恂记录的民国时期军阀之间的300份(次)通电、公共演说、公告以及谈话的内容(部分)。该表说明( )
内容 呼吁道德规范 拥护民主共和 实施宪政 反对专制独裁 呼吁国家统一 建立法律秩序 实践民权
份数(次数) 30 37 19 26 38 37 9
A. 北洋军阀统治被削弱 B. 军人干政现象得到改变
C. 民主与专制反复斗争 D. 民主政治观念影响广泛
15. 据表,农会会员人数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省份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会员人数 占全国百分比 会员人数 占全国百分比
广东 647766 66.0 700000 7.6
湖南 38150 3.9 4517140 49.4
湖北 4120 0.4 2502600 273
全国 981442 100 9153039 100
A. 革命形势发展推动农民运动 B.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C. 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D. 两湖地区土地革命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儒学的发展与变化】
材料一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有着“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的称誉。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李大钊通过文章猛烈地攻击了尊孔复辟的谬论,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李大钊认为,不能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政体形式,而是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民主政治道路。同时还要考虑“民彝”。彝本是古代的彝器,象征着帝王的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表现为法度、权威。而李大钊则用西方进步思想中的“民主”“自由”精神来阐述“民彝”,认为“民彝”就是人民的法则、制度。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汉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学者在发展儒学方面提出哪些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大钊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17. 【海关与近代经济发展】
材料一清前期的海关制度多是前代市舶制度的继续,海关全部事务由海关监督管理。它对于正在开辟世界市场的西方资产阶级的侵略活动曾经起过一定的抵制作用。鸦片战争之后,情况出现变化,尤其是1866年,英国人赫德开始着手建立近代中国海关制度,首先他建立了比较严密的会计制度;其次他建立了完备严谨的人事管理制度。这些改造确实使中国海关变成了一个近代资本主义式的海关,但更加有利于赫德彻底掌控中国海关,也便利了西方商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渗透。1906年,清政府毅然谕令设立税务处取代外务部统辖海关。赫德认识到“中国人治中国”的局面即将到来。1927年时任中国海关第三任总税务司的英国人安格联因违抗北洋政府的命令,被顾维钧内阁罢免。同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宣告关税自主。随后,美、英、日等国虽然与国民政府相继签署了新的关税协定,但是运行中仍然享有特权。
——摘编自杨燕《论近代中国海关的变迁》
材料二在民国的前10年间,中资现代工业的增长很快。1913年有698家工厂,拥有创办资本为330824000元;1920年有1759家工厂,拥有创办资本为500620000元,欧洲列强忙于战时军火生产,又缺乏船只运输,减少了对中国的出口。这为中资工业的扩大提供了机会。外资和中外合资的企业也有增加。这些工厂(和矿场),多是面粉、纺织等轻工业,并且大都集中在上海、天津以及江苏、辽宁、河北、广东、山东和湖北等地。
——摘编自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海关主权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18. 【中国共产党的道路选择】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这其中党多次面临着道路和政策的争论和选择。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
材料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工农红军第四军于1929年6月22日在福建省龙岩县城召开会议,讨论红四军建军原则和制度的问题。会议发生激烈的分歧——“前委”和“军委”之争。(毛泽东主张坚持“前委”的领导地位,实际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中共中央军事部派遣来的刘安恭主张设立“军委”,也就是强调军事领导至上的方针。)针对这种分歧,中共中央于9月28日由周恩来、陈毅签发《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对争论问题进行裁决。简而言之,归结为讲两话:一是“前委下不需要成立军委”;二是“毛泽东同志依然为前委书记”。……1929年12月,红四军进驻福建上杭古田,于28~29日召开古田会议。
——根据余伯流《红四军的七大纷争与古田会议》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观点,指出其分歧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红四军七大纷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分析这场纷争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19.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其演进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国家制度建设
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 认同中华优秀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请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主题,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年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2月收心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2月22日上午10:30-11:45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地域广大,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地理条件多有不同。在这广大的地区内,许多地方发现了古人类的踪迹。这表明( )
A. 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B.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
C. 中华文明发展起源最早 D. 北方文明发展领先于南方文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在这广大的地区内,许多地方发现了古人类的踪迹”可知,我国文明起源分布广泛,呈现多元化的特征,B项正确;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有一定影响,非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同世界其它地区文明的对比,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文明之间的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
2. 西周政权将被征服的方国和族群在政治上卷入周政与周制的管理体系中。原先以血缘为族群壁垒的状态被打破。在统一的王权政治下,各非周族群都以政治上的从周感超过了之前狭隘的“我族”心理与认知。由此可知,分封制( )
A. 推动了统一专制王权形成 B.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 带有浓厚的血缘政治色彩 D. 促进了对周朝的政治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打破了以血缘为族群壁垒的状态,并且各非周族群都以政治上的从周感超过了之前狭隘的“我族”心理与认知,突出的是对周朝的政治认同,D项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与实现巩固周王室的目的无关,材料强调的是政权的认同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血缘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
3.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
A. 社会大变革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统治者的支持 D. 兼并战争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使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A项正确;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但不是最全面的,排除B项;“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并不意味着统治者支持,排除C项;兼并战争的兴起是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但不是最全面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下图是秦朝道路示意图。从图可知,秦朝交通体系( )
A. 有利于大一统国家建立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实现了对边疆有效管理 D. 消除了民族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道路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全国,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发挥重要作用,B项正确;秦朝道路的修建是在国家大一统之后,排除A项;秦朝的道路不光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同时对内地也实现了有效管理,排除C项;受当时特殊国情的影响,民族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D项。故选B项。
5. 汉初,晁错在上书汉文帝的《论贵粟疏》中提到:“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史记·平准书》:“(桑)弘羊又请令吏得入粟补官及罪人赎罪”。据此可知,“入粟拜爵”之策的实行( )
A. 有助于缓解汉初农业生产的困境 B. 减轻了农民的赋役经济负担
C. 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真正落实 D. 成为了汉代入仕主要途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初,受战乱影响,社会经济凋敝,为缓解农业生产困难,晁错主张入粟拜爵、纳粟赎罪等措施,对于恢复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具有重要意义,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农民赋役负担的减轻说法,排除B项;汉朝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汉朝入仕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下表是关于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统计。据表可知( )
省份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
安徽 - 1 3 —— 4
湖北 - — —— 1 ——
江西 - 1 — 1 1
浙江 —— 4 2 3 2
江苏 - 1 3 2 8
——摘编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A. 南北经济均衡发展 B.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 江南地区加速开发 D. 封建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至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未在江南地区有治水活动,从汉朝开始到南北朝治水活动越来越多,说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速度加快,C项正确;受国情影响,中国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单从治水活动的发展状况看,无法得出“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7. 《资治通鉴》卷226记载唐朝某一制度:“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这一制度( )
A. 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头税的彻底废除 B. 实现了赋税征收标准的货币化
C. 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税收对象 D. 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是对两税法的描述,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该制度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税收对象,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C项正确;摊丁入亩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头税的彻底废除,排除A项;两税法并未实现赋税征收标准的货币化,排除B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8. 从宋明开始,科举制度的“糊名易书”法流行,清廷将其发扬光大。考生试卷统一交给弥封官,弥封官封起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交与誊录生。誊录生将卷面答题内容如实誊写一遍,原始试卷存档,誊写卷交由阅卷官评卷。“糊名易书”法的实施( )
A. 意在抑制门阀士族干扰科举取士 B. 确保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C. 阻碍了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 D. 进一步推进了科举制度的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清廷将其发扬光大。考生试卷统一交给弥封官,弥封官封起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交与誊录生。誊录生将卷面答题内容如实誊写一遍,原始试卷存档,誊写卷交由阅卷官评卷”和所学可知,科举制度自隋唐诞生起,虽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奈何舞弊之风日盛,而“糊名易书”法作为科举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宋明开始不断发扬光大,有利于大范围内杜绝舞弊行为,尽量确保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D项正确;“糊名易书”法的实施有抑制贵族之意,但宋朝以来的门阀士族已衰落,排除A项;“糊名易书”法虽能在大范围内杜绝舞弊行为,但不能完全保证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排除B项;“糊名易书”并未阻碍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
9. 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后虽逐渐开放海禁,但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封建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
A. 防范西方的殖民侵略活动 B. 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C. 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D. 受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相继东来,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元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因此防范西方的殖民侵略活动是海禁政策推行的直接原因,A项正确;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是海禁政策推行的根本目的,排除B项;自然经济的影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儒家思想有一定影响,非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中国人)吸食鸦片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把钱花在鸦片上,导致了对其他商品之需求停滞,其后果是市场的普遍萎缩。此外,鸦片的持续流入引起了白银的不断外流。在1828-1836年间,英国人获取了3,790万元的白银。下面对于鸦片走私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满足了英国对工业资本积累的需求 B. 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C. 使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混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走私并未引发国内金融市场混乱,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鸦片走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的现象,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同时使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满足了英国对工业资本积累的需求,AB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1. 清代前期,大凡官员上奏,大都朱批“该部议奏”,反复议奏之后,才可能实施。到了晚清,这一情况有了变化,地方官员设置新的财政机构,开征新的税捐,大多是事后上奏,或者在“就地筹款”的默许下,不予上奏。这一变化的出现( )
A. 反映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崩溃 B. 有利于征税程序的简化
C. 推动了财政收入结构的调整 D. 受国内政局变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前期,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但晚清时期,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地方实力增强,中央权力下移。由此可知,材料变化的出现受国内政局变动的影响,D项正确;“反映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崩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未体现征税程序的简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与财政收入结构的调整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穌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这表明维新运动( )
A.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 理论偏激内部意见分歧
C. 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 D. 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遭到顽固派反对,维新派内部也难以形成统一意见,说明的是理论偏激,内部意见分歧严重,B项正确;材料与缺乏社会基础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改革措施,无法体现急于求成,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改革派内部也反对,非保守派,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率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劾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这表明《临时约法》( )
A. 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B. 体现人民主权原则
C. 否定专制集权政体 D. 实行总统制的政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大总统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参议院可以弹劾大总统,最高法院可以审判大总统,这些措施可以防止大总统专权,否定了专制制度,C项正确;大总统的权利受到制约,属于三权分立原则的一点表现,不能全面反映三权分立原则,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不能体现人民主权原则,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大总统的权利受到制约,属于责任内阁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如下表为美国学者白鲁恂记录的民国时期军阀之间的300份(次)通电、公共演说、公告以及谈话的内容(部分)。该表说明( )
内容 呼吁道德规范 拥护民主共和 实施宪政 反对专制独裁 呼吁国家统一 建立法律秩序 实践民权
份数(次数) 30 37 19 26 38 37 9
A. 北洋军阀统治被削弱 B. 军人干政现象得到改变
C. 民主与专制反复斗争 D. 民主政治观念影响广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军阀之间的300份(次)通电、公共演说、公告以及谈话内容涉及的是民主共和、宪政、国家统一、反对独裁等内容,说明的是当时民主政治观念影响深远,D项正确;当时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统治并未削弱,排除A项;军阀掌握军队,依靠军队混战,军人干政现象严重,排除B项;材料涉及民主同专制之间的斗争仅是题干的部分内容,概括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据表,农会会员人数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省份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会员人数 占全国百分比 会员人数 占全国百分比
广东 647766 66.0 700000 7.6
湖南 38150 3.9 4517140 49.4
湖北 4120 0.4 2502600 27.3
全国 981442 100 9153039 100
A. 革命形势发展推动农民运动 B.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C. 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D. 两湖地区土地革命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26年至192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26年6月到1927年6月,湖南、湖北农民运动迅猛发展,而广东农民运动却发展速度较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进行到湖南、湖北,这些地方的农民运动就发展迅速,体现的是革命形势对农民运动的影响,A项正确;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抵达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排除B项;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排除C项;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儒学发展与变化】
材料一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有着“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的称誉。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李大钊通过文章猛烈地攻击了尊孔复辟的谬论,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李大钊认为,不能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政体形式,而是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民主政治道路。同时还要考虑“民彝”。彝本是古代的彝器,象征着帝王的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表现为法度、权威。而李大钊则用西方进步思想中的“民主”“自由”精神来阐述“民彝”,认为“民彝”就是人民的法则、制度。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汉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学者在发展儒学方面提出哪些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大钊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答案】16. 理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主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或道家)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君权神授”等主张。
17. 评析: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辩证 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开创了综合创新 的新形态;开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风;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转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主张:结合董仲舒的新儒学进行作答,如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或道家)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君权神授”等主张。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评析:根据材料“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而李大钊则用西方进步思想中的‘民主’‘自由’精神来阐述“民彝”,认为‘民彝’就是人民的法则、制度”和所学可知,可从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开创综合创新的新形态、开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风、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转型及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等角度进行分析。
17. 【海关与近代经济发展】
材料一清前期的海关制度多是前代市舶制度的继续,海关全部事务由海关监督管理。它对于正在开辟世界市场的西方资产阶级的侵略活动曾经起过一定的抵制作用。鸦片战争之后,情况出现变化,尤其是1866年,英国人赫德开始着手建立近代中国海关制度,首先他建立了比较严密的会计制度;其次他建立了完备严谨的人事管理制度。这些改造确实使中国海关变成了一个近代资本主义式的海关,但更加有利于赫德彻底掌控中国海关,也便利了西方商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渗透。1906年,清政府毅然谕令设立税务处取代外务部统辖海关。赫德认识到“中国人治中国”的局面即将到来。1927年时任中国海关第三任总税务司的英国人安格联因违抗北洋政府的命令,被顾维钧内阁罢免。同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宣告关税自主。随后,美、英、日等国虽然与国民政府相继签署了新的关税协定,但是运行中仍然享有特权。
——摘编自杨燕《论近代中国海关的变迁》
材料二在民国的前10年间,中资现代工业的增长很快。1913年有698家工厂,拥有创办资本为330824000元;1920年有1759家工厂,拥有创办资本为500620000元,欧洲列强忙于战时军火生产,又缺乏船只运输,减少了对中国的出口。这为中资工业的扩大提供了机会。外资和中外合资的企业也有增加。这些工厂(和矿场),多是面粉、纺织等轻工业,并且大都集中在上海、天津以及江苏、辽宁、河北、广东、山东和湖北等地。
——摘编自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海关主权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答案】17. 过程: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拥有独立的海关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海关主权遭到破坏,被列强控制;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做了收回海关主权的努力;南京国民政府并未完全收回关税主权。
18. 特点:现代工业增长迅速;受一战影响较大;集中在轻工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等。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影响;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过程:根据材料“清前期的海关制度多是前代市舶制度的继续,海关全部事务由海关监督管理”可知,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拥有独立的海关主权;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之后,情况出现变化,尤其是1866年,英国人赫德开始着手建立近代中国海关制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海关主权遭到破坏,被列强控制;根据材料“1906年,清政府毅然谕令设立税务处取代外务部统辖海关”“1927年时任中国海关第三任总税务司的英国人安格联因违抗北洋政府的命令,被顾维钧内阁罢免。同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宣告关税自主”可知,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做了收回海关主权的努力;根据材料“美、英、日等国虽然与国民政府相继签署了新的关税协定,但是运行中仍然享有特权”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并未完全收回关税主权。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资现代工业的增长很快”可知,现代工业增长迅速;根据材料“欧洲列强忙于战时军火生产,又缺乏船只运输,减少了对中国的出口”可知,受一战影响较大;根据材料“这些工厂(和矿场),多是面粉、纺织等轻工业”可知,集中在轻工业;根据材料“并且大都集中在上海、天津以及江苏、辽宁、河北、广东、山东和湖北等地”可知,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等。原因:根据材料“在民国的前10年间”“欧洲列强忙于战时军火生产”和所学可知,可从中国的社会性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影响、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及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18. 【中国共产党的道路选择】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这其中党多次面临着道路和政策的争论和选择。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
材料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工农红军第四军于1929年6月22日在福建省龙岩县城召开会议,讨论红四军建军原则和制度的问题。会议发生激烈的分歧——“前委”和“军委”之争。(毛泽东主张坚持“前委”的领导地位,实际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中共中央军事部派遣来的刘安恭主张设立“军委”,也就是强调军事领导至上的方针。)针对这种分歧,中共中央于9月28日由周恩来、陈毅签发《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对争论问题进行裁决。简而言之,归结为讲两话:一是“前委下不需要成立军委”;二是“毛泽东同志依然为前委书记”。……1929年12月,红四军进驻福建上杭古田,于28~29日召开古田会议。
——根据余伯流《红四军的七大纷争与古田会议》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观点,指出其分歧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红四军七大纷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分析这场纷争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答案】18. 不同观点:一种主张以乡村为中 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另一种主张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19. 核心内容:红四军的建军原则;党对军队的领导还是军事领导优先。 影响:有利于明确红四军的建军原则;为古田会议召开创造条件;进一步确立党的绝对领导,建立新型人民军队;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军事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不同观点:根据材料“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可知,主张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根据材料“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可知,主张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分歧的实质: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二者区别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核心内容:根据材料“讨论红四军建军原则和制度的问题”可知,红四军的建军原则;根据材料“‘前委’和‘军委’之争”可知,党对军队的领导还是军事领导优先。 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明确红四军的建军原则、为古田会议召开创造条件、建立新型人民军队、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及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军事基础等角度进行分析。
19.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其演进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国家制度建设
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 认同中华优秀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请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主题,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论题: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主体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阐述:汉族是一个人口规模庞大、发展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和内部发展差异较大的民族群体。在这一民族群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以封建政治制度的完善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性和农耕文化的发达而深刻地影响了周边民族,与此同时,汉民族的发展也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社会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汉民族以华夏人们集团形成为起点,历经 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铸就发展基础,而 秦汉封建国家的形成,特别是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策略的实施,大大推进了汉族的整合,为汉民族人们共同体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秦汉之后,周边民族人口由于融入汉民族的时代不同,方式、规模、融入方向上都有一定的 差别,这些人口犹如新鲜血液,为汉民族发展带来 活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民族之间的融合程度大大加深。又经历了辽、宋、夏、金、元时 期的民族战争和民族融合,到清朝形成了以汉族为 主体的中华民族。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互动,,无论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战争、压迫,还是民间人士为讨生活而进行的迁移或流徒,都使汉族与周边民族结成不同层级或深度的关系。汉民族社会的 吸纳力成就了其辉煌和持久的发展。当然,汉民族社会的吸纳力并非一朝形成,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总之,正是汉族与 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奠定了今 日中国各民族关系的历史基础,也奠定了汉民族现代发展中的无限活力,成为当代中国统一多 民族国家形成了重要历史和现实条件。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的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内涵和所学来看,可拟定论点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主体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关于阐释可从汉民族建立政权的先进性、对少数民族的向心力影响、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时期的民族迁徙融合及政府政策推动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收心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