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演练测评(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单选题
1.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为此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
A.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B.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局面
C.保证官员清正廉洁
D.提升了寒门庶族地主的地位
2.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市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过都。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
A.长安 B.洛阳
C.应天 D.燕京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4.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人口大量南迁
C.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
5.两晋之际,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此时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由此可见,引发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是(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化
B.南方气候宜人
C.南方相对安定
D.南方统治政策宽松
6.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凋敝,土地荒芜现象十分严重。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在土广民稀之处,官府可以把土地借给百姓耕种;地狭之处,可让百姓迁徙到地广之处,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准“避劳就逸”。据此可知,北魏政府( )
A.已认识到人地矛盾突出
B.积极推广传播农耕经验
C.意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D.赞许百姓自发开垦荒地
7.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8.《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
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
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
9.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10.《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由此可见,隋文帝( )
A.崇尚节俭 B.重视农业
C.整顿吏治 D.生活奢侈
11.如图是位于吐鲁番西10千米处的交河故城遗址,唐朝安西都护府曾设置于此。下列关于西域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唐中央派驻西域的最高管理机构
B.促进西域和中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C.是为控制西突厥而设置的军事机构
D.它们分别维护天山南北地区的安宁
12.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门下省具有审议的职能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制度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13.“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削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14.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贤举能,保证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互相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
15.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下列与唐太宗言论相符合的是( )
A.知人善任 B.虚怀纳谏
C.劝课农桑 D.戒奢从简
16.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与这一“恶瘤”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黄袍加身
17.“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杜甫《历历》)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文学作品是时势及其变迁的反映
B.表现了杜甫诗作浪漫主义的特征
C.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变迁的旁证
D.作品表现出凝重沉郁的艺术风格
二、双选题
18.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
A.庸 B.调
C.徭役 D.两税法
19.唐朝疆域广阔,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明。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唐朝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
A.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
B.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C.在中央设立总理衙门管辖
D.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务
20.史书称开元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下列属于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似点的有( )
A.皇帝都勤于政事
B.都力行改革
C.都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D.都精简机构
参考答案
1.A
2.B 北魏孝文帝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故选B项;长安、应天、燕京均不是孝文帝迁都地址,排除A、C、D三项。
3.B 4.D 5.C 6.C 7.D 8.C
9.B
10.A 由题干材料“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可知,隋文帝生活作风节俭,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隋文帝重视农业生产、整顿吏治及生活奢侈的现象,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1.B 12.B 13.C
14.D 三省六部制下,实行群相制度,中央机构分工明确,互相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D项正确;三省六部并未涉及地方官员,排除A项;三省六部并未完全解决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C项描述的是科举制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16.A
17.B 文学作品是时代风貌的艺术再现,反映了当时的时势及其变迁,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变迁的旁证,杜甫的这首诗作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史实,表现出凝重沉郁的艺术风格,故A、C、D三项说法正确,排除。杜甫的诗作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征,故B项错误。
18.AD 19.AB 20.AC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复习合格演练测评(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