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高考历史考向核心卷 山东地区专用(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历史考向核心卷—山东地区专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基于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物性的变化,中国文明的演化可以分为玉石、青铜、铁器三个阶段。玉石礼器的大量使用,意味着政治权力的崛起,孕育出国家组织雏形。据此可知,与玉石时代相对应的文化遗存是( )
A.仰韶文化 B.良渚文化 C.殷墟遗址 D.蓝田人遗址
2.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告缗”,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商贾中家以上几乎都被告发。武帝派遣御史和廷尉正、监等分批前往郡国清理处置告缗所没收的资产,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地大县达数百顷,小县也有百余顷。从汉武帝实行“告缗”的结果可推知,西汉初期( )
A.有效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 B.扶植商业的政策走向瓦解
C.解决了国家军费不足问题 D.休养生息促进了经济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明帝规定法律只能采汉代儒学家郑玄之说,不能杂用其他解释;晋律也规定“凡为驳议,当合经传”;北朝凡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经义成为法律条文 B.儒家正统地位空前强化
C.国家律令的儒学化趋向 D.社会教化重于法律建设
4.唐宋文献中用“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外国香货及海南客旅所在”来描述广州的外贸盛况,而清代文献中的广州更多是“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景象。这反映出清代( )
A.出口在外贸中地位提升 B.朝廷放弃朝贡贸易
C.关税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D.外贸成为主要税源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洋税的四成作为财政专款之一,其先后被用作偿赔专款、解部专款(机动资金)和海防专款。除偿赔专款因关系“国家大信”落实较好外,其他用途都没有完全按照中央的计划执行,最终出现“专款不专”的结果。晚清政府的财政专款( )
A.开启了财政近代化的进程 B.沦为服务列强侵略的工具
C.维护了国家的信誉和尊严 D.难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
6.下图是1908年的漫画《嫁接》,图中文字为“立宪”“专制”,图中反映的事件( )
A.主要因为革命爆发而失败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使清政府摆脱了统治困境 D.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7.1941年顾颉刚主持《文史杂志》的工作后,开始撰写通俗商周历史,并表示要使“没福享受高等教育的国民能看我们的正史”,使大学生“看了我们的注释,自己去寻找史料,作深入的研究”。从此《文史杂志》在知识界和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顾颉刚撰写通俗商周历史意在( )
A.呼吁以史为鉴从而结束战争 B.宣传中共全面抗战的主张
C.推动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到来 D.激发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
8.1956年12月,毛泽东指出允许私人与国家订立条约开厂,10年甚至是20年不予没收。1958年,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必要。究其原因主要是( )
A.适应三大改造的调整 B.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认识到市场的积极性 D.纠正当时严重冒进风气
9.表2000-2005年中国不同经济成分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国有企业 42.6 35.4 31.5 28.8 26.6 24.3
民营企业 57.4 62.9 66.3 68.9 71.3 75.7
个体 6.0 6.1 5.9 5.1 4.7 4.5
上述数据可以用来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国有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形成 D.私营企业发展比较缓慢
10.公元前432年,罗马通过法律,强调在选举中要检查不法行为。公元前358年,保民官佩特利乌斯提出反贿赂法,禁止在竞选中行贿受贿。公元前204年,罗马通过法案,禁止被庇护者接受主人的礼物。这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B.法律净化社会风尚作用凸显
C.行政事务受到贵族严格控制 D.民主政治建设面临崩溃危机
11.从1275年开始,英国温切斯特市较低级别的官员便一直由市民和市议会共同指派;高级别官员如市政官的4名候选人虽然由市议会与市长推荐,但最终哪两位能担任,还是由市民投票决定。这表明当时英国( )
A.王权扩大趋势被压制 B.封君封臣制趋于瓦解
C.城市自治权得到保障 D.城市治理方式分权化
12.14—16世纪,英国议会制订了11部禁奢法令,详细规定了全国各阶层的饮食标准,以及各等级尤其是乡绅和城乡资产阶级的服饰消费标准。新兴资产阶级对禁奢法令大多采取了服从态度,法庭诉讼很少发生。禁奢法令的颁布( )
A.促进了人文主义在英国的传播 B.削弱了封建旧贵族的统治基础
C.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迎合了英国清教徒的价值取向
13.大化改新后,日本政府颁布“三世一身法”,鼓励民间积极垦荒。随后又对“三世一身法”进行修改,加入限制皇室和贵族的占田数额,最多不得超过500町步的规定。其目的在于( )
A.限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缓和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
C.遏制皇室和贵族的垦荒 D.增强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
14.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 D.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15.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拉美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这反映了美国( )
A.战略重心从拉美转向世界 B.冷战策略作出战略调整
C.构筑利己的国际关系秩序 D.制造统治拉美的合法性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无籍之徒”,专指那些没有在户籍上登记而游荡于社会中,为了维持生计或满足私欲,不惜违背法律条例的相关规定在社会上为非作歹的流氓、无赖阶层。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无籍之徒与明代社会秩序的关系密不可分。
材料一:
史料1:近年以来,各处有等无籍之徒,投托权豪势要之家,充为家人伴当,恣肆强虐良善。
史料2:京城内外附近关厢市镇去处,有等无籍军民人等,不务本等生业,三五成群,白昼在街撒泼、殴打平人、抢夺财物。
史料3:内一件:宛、大二县,多有玩法之徒,诈称各衔门差来人役说事,挟要准行。
——以上史料均摘自刘海年、杨一凡总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皇明条法事类纂》
史料4:武臣自总戎而下,即为副将及参将,体貌素崇,与司道同列。近来多黠卒及游棍滥居之。
史料5:谓京城有号风流汉子者,专以嫖赌致钱,充花酒费。
——以上史料均摘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材料二:有明一代,如据一些官书作个约略的统计,则王府庄田可用顷亩计算的部分大约是213000多顷,勋戚贵族庄田可用顷亩计算的部分大约是263000余顷左右。又如以景泰至成化这几十年为例,王府庄田比洪武宣德时增加5.7倍,勋戚贵族庄田比洪武宣德时增加4.7倍。
——摘编自李洵《下学集》
(1)说明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代“无籍之徒”泛滥现象进行评价。(要求:逻辑清晰,论从史出)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从未涉足过广袤的东方土地,却都写作过大量有关东方社会的著作,并对其时代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他认为,中国人信仰的是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中国文人的宗教也是令人钦佩的。他们没有任何迷信和荒谬的传说,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以及被僧侣们给予了上千种不同意义的那类教条”。这种以自然神观念为基础孕育出来的理性精神,使中国人把关注焦点放在了“当世”和“人”上,而非西方的“来世”和“上帝”。
伏尔泰还认为,中国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具有强大的感化力量,是“立国的大本”。这一点在《中国孤儿》中体现得最为典型。《中国孤儿》取材于元悲剧《赵氏孤儿》,被伏尔泰改编成一部有关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邪恶、理性与偏执的喜剧。经由《中国孤儿》的塑造,中国人被赋予了崇尚自由、正义、真理、法律的现代公民形象。
在伏尔泰看来,“正因为全国一家是根本大法,所以在中国比在其他地方更把维护公共利益视为首要责任”。甚至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论证,认为中国人为了建立一个以团结的力量“推进公共利益”和“防御敌人”的政府,而将自己的权利转让给了国家,国家利益因此高于个人利益。
——摘编自郭忠华《现代公民观念建构中的“东方社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下图当中①—⑤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伏尔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中国的描述。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看画报掉眼泪”
材料:下图为《北京画报》第16期(1906年9月上自)刊发的《看画报掉眼泪》。
附录:
看画报掉眼泪
最容易感动人的,第一是戏曲,第二就是图画。北城慧照寺乐众阅报社门口,贴着我们《北京画报》,见天有许多人,围着观看。那天有一个老者,看到华工受苦那段,不由得大哭。本来是啊,同是中国人,看见同胞的那样苦情,再要是不动心,那还算是人吗
注:老北京城的基本格局是东富西贵南贫北贱。
结合所学知识,以“《看画报掉眼泪》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的近现代国家要求其他国家或者组织实现自己政治诉求所采取的常用方法:
(1)提供一种模式,以便对方模仿 (2)采用外交手段,说服对方同意 (3)自愿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 (4)采取经济或军事等援助、激励措施 (5)使对方加入一个受法规约束的体系,并加以控制 (6)使用强制性的惩罚措施(如经济制裁) (7)直接使用武装力量
——摘编自[英]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欧洲》
指出一个至少采用了上述两种方法的近现代历史现象,分析并标明其所使用的方法,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所使用的方法标明序号即可。)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玉石礼器的大量使用”“政治权力的崛起”“孕育出国家组织雏形”,并结合所学可知,良渚文化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阶级分化明显。良渚文化时期,人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取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B项正确。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是彩陶,排除A项;殷墟遗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商代,当时青铜器取得一定发展,排除C项;蓝田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下令“告缗”,商贾中家以上几乎都被告发。“告缗”所得民财以亿计,还有大量的奴仆、田地,政府得到了大量财富。由此可知,汉初国家的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藏富于民”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D项正确。“告缗”打击的对象是商人,与地方豪强势力关系不大,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解决了国家军费不足问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注律只能采汉代儒学家郑玄之说”“凡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儒家学说解释法律和裁决案件,反映了国家律令的儒学化趋向,C项正确。材料本意是使用儒家学说解释法律和裁决案件,也即儒学经义与法律条文关系密切,而非混同,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排除B项;材料反映社会教化与法律建设相结合,看不出孰轻孰重,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香药珍宝”“外国香货”可知,唐宋时期的广州进口贸易繁荣,清代“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说明当时的丝绸出口贸易繁荣,白银大量流入,反映了出口在外贸中的地位提升。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朝廷并没有放弃朝贡贸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关税的重要性,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外贸在国家税收中的占比情况,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设立专款是为了应对时局的变化,但出现“专款不专”的结果,说明财政专款的运用在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背景下,难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D项正确。晚清财政专款的设立确实具有财政近代化的含义,但不能成为财政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财政专款除偿赔之外还有其他用处,专款沦为服务列强侵略的工具这一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中的“国家大信”与一般意义上的国家信誉和尊严不可相提并论,更多的是国家屈辱的证明,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08年的漫画《嫁接》,图中文字为‘立宪’‘专制’”和所学可知,一个象征晚清的人,试图把象征“立宪制度”的绿枝“嫁接”到象征“君主专制”的老桩上去,图中反映的事件是清政府被迫预备立宪,颁布了维护封建专制的《宪法大纲》,其中规定了广大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财产、居住、人身自由等权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D项正确。1911年,“皇族内阁”的设立暴露出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骗局,造成统治集团的分裂,由此宣告失败,排除A项;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排除B项;预备立宪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加速其灭亡,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 顾颉刚撰写通俗商周历史意在(主要目的是什么)
第二步,提取材料关键信息 1941年(时间);“国民能看我们的正史”“去寻找史料,作深入的研究”
第三步,分析选项 A项 撰写历史虽可以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但不可能结束战争,排除
B项 材料信息与中共全面抗战的主张没有直接关联,排除
C项 抗日救亡新高潮到来的标志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项 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此时顾颉刚撰写通俗商周历史的目的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故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指出允许私人与国家订立条约开厂……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必要”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主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应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通过商品交换既可以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又可以换回等价物质,可见其认识到市场的积极性,C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与材料“私人与国家订立条约开厂”“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必要”不符,排除A项;1959—1961年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困难,排除B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严重的冒进风气,与材料“私人与国家订立条约开厂”“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必要”不符,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2000—2005年中国不同经济成分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中,民营企业占据绝大部分,这表明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繁荣,民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A项正确。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排除B项;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私营企业发展缓慢与材料数据相冲突,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规范公民的不法行为,引导公民提高道德水平。这表明此时法律凸显了其净化社会风尚的作用,B项正确。这一系列法律的制定并不能表明罗马共和国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表明罗马共和国的行政事务受到贵族的严格控制,排除C项;材料并不能表明罗马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面临崩溃,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275年”“市民和市议会共同指派”“市民投票决定”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时的英国,城市中各级官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市民阶层意志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英国城市自治权得到保障,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权在城市中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世纪城市的自治,而非封君封臣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介绍了城市官员的产生办法,并未介绍各权力间的关系及分权趋势,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资产阶级服从禁奢法令,这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经营规模,C项正确。人文主义者提倡追求物质享受,这与禁奢是矛盾的,排除A项;禁奢是禁止奢侈消费,并非剥夺个人财产,更没有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不可能削弱旧贵族的统治基础,排除B项;禁奢法令的内容与清教徒提倡节俭的思想相一致,但英国清教徒最早形成于16世纪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化改新前日本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日本政府鼓励开荒、限制皇室和贵族的占田数额,均是缓和当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的表现,B项正确。鼓励民间垦荒并不能限制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日本政府此举限制的是皇室和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并不是要遏制他们垦荒,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整个非西方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现代化历程都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度过的,B项正确。A项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项;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只是西方文明衍生的体制之一,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与命题意图,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独立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推出“新干涉主义”来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目的都是扩张美国的势力,构筑美国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C项正确。材料提及美国扩张势力的方式和策略有所调整,未提及战略重心转移,排除A项;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的“新干涉主义”已不属于“冷战策略”,排除B项;“制造统治拉美的合法性”不能概括“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等信息,且美国也并没有直接“统治”拉美地区,排除D项。
16.答案:(1)史料价值:材料一的史料是研究明代“无籍之徒”泛滥现象的重要文献史料,直接反映了明代无籍之徒在社会上的主要活动和不良社会影响,已然成为明代一大社会问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示例:
论点:明朝无籍之徒泛滥现象与明代的社会秩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论述: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盛行,大量农民丧失土地,人地矛盾尖锐,自然灾害严重,使得“无籍之徒”数量不断增多。这些人没有户籍,没有家庭,没有文化素养,为了谋生他们行为乖张,与官吏豪强勾结,抢夺盗窃民众财物,冒名作弊,搅扰商市,不仅毒化了社会风气,还给善良的人们造成伤害,严重腐化了当时的社会秩序。
结论:所以当代中国社会要吸取其教训,加大社会治安管理,同时加强对民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治安,构建和谐社会。
解析:第(1)题,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一的出处,可确定其为研究明代“无籍之徒”的重要文献史料,史料分别反映了明代“无籍之徒”的社会活动及其危害影响,说明“无籍之徒”的泛滥已经成为明朝一大社会问题。
第(2)题,评价无籍之徒泛滥的现象,要从背景原因、主要活动及其危害和启示综合来谈。
17.答案:(1)内容:①理性主义;②人本主义;③谦逊、孝悌等;④自由、正义等;⑤公共利益
(2)伏尔泰通过对中国等东方社会的考察,为现代公民观念提供了诸多素材,这些素材构成了现代公民观念的核心要素。虽然,这些素材未必为东方社会真正拥有,但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欧洲,它们却来得恰逢其时。可见欧洲现代公民观念的理论建构与中国等东方社会存在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国人信仰的是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可得出①理性主义,根据材料“中国人把关注焦点放在了‘当世’和‘人’上”,可得出②人本主义;根据材料“中国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可得出③谦逊、孝悌等;根据材料“中国人被赋予了崇尚自由、正义、真理、法律的现代公民形象”,可得出④自由、正义等;根据材料“中国比在其他地方更把维护公共利益视为首要责任”,可得出⑤公共利益。
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伏尔泰通过对中国等东方社会的考察,为现代公民观念提供了诸多素材,这些素材构成了现代公民观念的核心要素。根据材料“伏尔泰从未涉足过广袤的东方土地”并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相关知识,可以得出他的结论不能代表东方社会的现实,但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欧洲,它们却来得恰逢其时。可见欧洲现代公民观念的理论建构与中国等东方社会存在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根据材料进行评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一)信息提取
信息举例:
(1)材料性质类信息:1906年,画报、报社、北京、北城、慧照寺。
(2)经济生活类信息:华工受苦等。
(3)政治寓意类信息:老者、和尚、围观者等。
(4)场景主题类信息:感人、围着观看、老者的大哭、作者的呼吁等。
层次要求:
层次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
(二)历史阐述
(1)结合报社、画报及画报自言内容感人等信息,联系西学东渐,报刊业发展,竞争激烈,报刊以各种方式宣传自己的角度阐述。
(2)结合老者的大哭、作者的呼吁等信息,联系近代中国社会的状况,从社会矛盾突出、社会期待变革的角度阐述。
(3)结合画报出现在较为落后的北城而且被围观、老者及慧照寺和尚的参与等信息,从画报对下层民众影响的角度阐述。
(若从其他角度论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结论:从总结规律的角度(或从分析史料价值角度)。
(三)历史表述
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词不达意。
层次2: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流畅。
层次3: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化,侧重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素养的考查,以及对知识信息整合、语言表达和演绎推理能力的考查,涉及西学东渐、大众传媒的发展、社会变革等内容。解题时关键在于对“画报”和“赏析”的分析解读,联系1906年的基本史实加以论证;此外还要注意借用美术鉴赏的格式要求,对画报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另外,注意历史小论文的格式要求。
19.答案:示例一:二战后,美国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欧洲的控制,以对抗苏联
使用方法:(4)(5)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国迫切需要在欧洲施加更强的影响力以便对抗苏联。为此,美国于1947年提出了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援助的手段加强了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同时扩大了美国在西欧地区的影响力;随后,美国牵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众多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加入,受到美国的军事庇护,同时也受到美国的军事控制,成为美国抗衡苏联的工具。
综上,二战后,美国通过多种手段巩固了资本主义阵营,加强了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以便对抗苏联。
示例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
使用方法:(1)(2)(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成立“亚投行”等倡议,说服沿线国家以互利共赢的方针进行自愿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也积极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帮助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同时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探索特色发展道路,为更多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有益经验,同时也展现了自身的制度优势,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综上,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正以和平手段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表格中列举的实现政治诉求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历史现象并加以论述。可按如下步骤进行作答。第一步:确定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中的实现政治诉求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确定历史现象,比如材料中“采取经济或军事等援助”“使对方加入一个受法规约束的体系,并加以控制”等描述非常符合二战后,美国控制西欧资本主义阵营的手段。第二步: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形成论题。根据我们确定的历史现象,可以初步确定论题为二战后,美国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欧洲的控制,以对抗苏联。第三步:对所选现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为了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取得优势,美国急需加强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根据表格列举的手段来看,美国于1947年实施马歇尔计划,通过对西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加强了对西欧地区的经济渗透,扩大了自身影响力;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军事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人,美国利用“使对方加入一个受法规约束的体系,并加以控制”的手段,加强了对北约国家的控制,以便达成对抗苏联的根本政治诉求。第四步:综合概括,即二战后,美国通过多种手段巩固了资本主义阵营,加强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以便对抗苏联。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高考历史考向核心卷 山东地区专用(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