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 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含答案解析)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公元522年,鲁郡百姓为纪念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的功绩德行,特意刻碑铭记。该碑书体质朴方严,魄力雄强(如图),学者们认为该风格正是当时社会审美、时代风貌的体现。与此风格有关的背景是
A.胡服骑射 B.三国争锋
C.鲜卑改革 D.儒道交融
2.如图中的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为唐穆宗时唐朝与某一少数民族会盟的遗物。该少数民族是( )

A.吐蕃 B.突厥 C.鞣羯 D.回纥
3.以下史实哪一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往( )
A.汉代与匈奴的和亲
B.中央设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
C.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
D.文成公主嫁往吐蕃时带去书籍、耕作用具和蔬菜种子
4.如图为不同时期敦煌壁画的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特征
C.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创作源于艺术的想象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发展,探究其原因不包括( )
A.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B.异域文化对人们的吸引
C.佛教使百姓找到了精神解脱的道路
D.佛教适合统治者控制思想的需要
6.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百分之九十是情歌,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或表现爱情的欢乐;或表现相思之苦;或表现生死不渝的爱情。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社会战乱影响广泛 B.正统思想受到冲击
C.北朝民歌成就不足 D.南朝社会治理失控
7.唐朝在各州县设置的知院官,在所在地粮丰价跌时,高于当地市场价收购粮食,在冬春季节,或粮歉价涨时,低于市场价抛售粮食。唐朝此举旨在( )
A.抑制商业发展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稳定小农经济 D.根除地方割据势力
8.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据此可以推断,唐太宗采取了( )
A.严密的监察政策 B.公平的选官政策 C.互惠的开放政策 D.开明的民族政策
9.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谱籍成为选官的根据。唐太宗修《氏族志》则是“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以崇重当朝冠冕。材料表明唐代
A.彻底打破了延续多年的门阀观念
B.不再按照官职高低划分等级标准
C.削弱士族力量,有利于加强皇权
D.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的广泛流动
10.唐代,门下省的职责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即便是皇帝的命令,在没有得到门下省的签署之前,也不具有法律效令。这一设置意在
A.平衡三省权力 B.减少决策失误
C.提高行政效率 D.防范君主专制
11.唐朝前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但到唐朝后期,出都的御史往往受到官员的怠慢乃至谩骂、殴打。这一变化表明
A.以卑临尊无法进行有效监察 B.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C.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加剧 D.台谏合一以强化皇权
12.下表是《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中关于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
省份 朝代 秦 前255-前206 汉 前206-220 三国 220-265 晋 265-420 南北朝 420-589
江苏 … 1 3 2 8
安徽 … 1 3 … 4
湖北 … … … 1 …
江西 … 1 … 1 1
浙江 … 4 2 3 2
A.政府的行政管理宽松 B.农业逐步得到了开发
C.发展受益于轻徭薄赋 D.水旱灾害较北方严重
13.如下表所示为唐玄宗至唐代宗期间的人口变化情况(部分)。造成表中人口急刷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唐朝纪年 公元纪年 户数 口数
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8525763 48909800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年 8914709 52919309
唐代宗广德二年 764年 2933125 16920386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边防战乱
14.下图描绘了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骑马在京城游街时的志得意满之情。这得益于(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5.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屯田,第二年,下令“州郡例置田官”,把屯田推广到其他地区。政府将招募或强制迁移的流民“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司马之上逐级为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中央则为大司农总领,自成一系统,不属于郡县,政府对屯田民众收取50%到60%的田租。屯田的推行( )
A.减轻了屯田民众的田租负担 B.不属郡县不利于中央集权
C.保证了社会生产的基本进行 D.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6.“曹操始屯田许昌,而北制袁绍,南折刘表;许昌之屯,乘黄巾之乱,民皆流亡,野多旷土也,此魏争夺天下之本图也。”由此可知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前提条件是( )
A.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争霸战争已经结束 D.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比较艰难的一个时期。《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处处有寺,江南佛寺之盛,也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为证;道教的行为规范,承袭儒家伦理道德,显示了本土宗教的色彩,借用了佛教的制度仪式,超越了民间信仰的有限格局。东晋时,道教的一支——天师道盛行于滨海地区,高门如王羲之的家族,都世奉天师道。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据《北史·魏本纪》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二年,“初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北魏汉化运动进入高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改革,包括建立新制度、改姓氏、用汉语、迁都城……他曾以冯氏丧事破鲜卑旧规,为其服丧三年,大兴儒家丧服之礼。
——摘编自田照军、肖岚《魏晋南北朝儒学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艰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在西北边境设交市监管理互市,是中央派出机构。唐朝沿用隋制,继续设互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隋交市监为互市监。《唐六典》“诸市互监”云:“汉、魏以降,缘边郡国皆有互市,与夷狄交易,置其物产也。并郡县主之,而不别置官吏。”“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唐代互市监的品级相对于隋代大大提高。还规定“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其官市者,两分练,一分蕃彩,若蕃人须籴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
——摘编自李叶宏、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
材料二 唐初,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川西北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到武德二年(619年),“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对于封授的羁縻府都督、刺史等职,唐朝明确规定“皆得世袭”,“其部落代袭刺史等官”,仅“天宝中国家所赐官告共三十九通”。同时,唐朝还对这些内附的“首领”们厚于赏赐,其中包括官秩很高的虚衔。同时,唐朝还积极吸收当地的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对参与和配合出征打仗的地方首领还授予军职。通过积极采取羁縻措施,设置羁縻府州和大量封授、赏赐,唐朝强化了对川西北地区的政治领属。宋朝沿袭唐朝旧制并使用唐朝的封印,宋朝予以默认。
——摘编自黄辛建、次旦顿珠《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的羁縻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西北边境互市的贸易特点,并分析边境互市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的表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以他官与三省长官共同参议政事,即为宰相会议。唐初建立政事堂,自此以迄五代,宰相会议始有制度化的决策方式。宰相会议的内容十分广泛,举凡军国事务,都可以进行讨论。宰相会议对于各种政事在讨论后所作出的决策,一般即以中书门下奏状的方式上报皇帝批准后,作为与诏令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文件颁布,或者转交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起草正式诏令颁发。如果皇帝对于中书门下的奏状不予批准,则其所议即作罢论。反之,皇帝的诏令,在一般情况下也要经过宰相会议讨论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始正式第一次。
材料二 唐五代,在宰相会议中实行集体决策的制度。在政事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同意见时,不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通过,而是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对于决定的决策向皇帝上奏状时还必须有全体宰相的联合署名。如果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为废状。如果宰相意见未取得一致,各以己见上奏,则属于违反联署制度,往往要被解除职务。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宰相会议的特点。
(2)概括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的宰相会议制度。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之统一,实为中古前期转入后期之枢纽。其情势颇为似于秦,为期皆甚短促。秦承先代之遗产以垂诸汉,隋则承北朝之遗产以垂诸唐。李唐大一统之局,实大有资于隋也。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信息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由材料“公元522年”“鲁郡百姓为纪念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的功绩德行”“该碑书体质朴方严,魄力雄强”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刻于北魏孝明帝时期的“张猛龙碑”,其书体风格也体现了魏碑的书体特征,而与这一风格相关的时代背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即鲜卑改革,C项正确;胡服骑射发生在战国赵武灵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国争锋发生在公元3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儒道交融主要发生在魏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唐朝与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该少数民族是吐蕃,A项正确;唐朝通过武力征服了突厥,排除B项;唐时一支鞣羯族,形成了黑水鞣羯和粟末鞣羯两个部,唐玄宗时,册封粟末鞣羯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C项;唐玄宗时,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故C正确;汉代不属于南北朝时期,排除A;元朝设立宣政院,不符合“南北朝时期”,排除B;唐朝文成公主嫁往吐蕃,不符合“南北朝时期”,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南北朝时期”,联系所学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史实分析解答。
4.B
【详解】根据三幅敦煌壁画的宣传内容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传善行悲苦体现了是魏晋的社会动荡,宣传幸福祥和体现了盛唐的强大繁荣,世俗场景渗入佛界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的活跃,这些变化突出体现了佛教艺术内容具有其时代性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在研究佛教艺术,不是市民生活,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艺术创作受到现实的影响,D项错误。故本题选B。
5.B
【详解】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发展,原因应该从社会背景和佛教本身的特点分析,并非因为佛教是异域文化,B不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发展的原因,符合题意,故选B;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使百姓找到了精神解脱的道路,所以百姓容易接受佛教,AC是佛教兴盛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佛教具有麻痹百姓反抗、是百姓安于现状,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所以统治者的支持也是佛教兴盛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排除。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朝时期,由于佛道思想的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表达爱情的民歌得以流行,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相对安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朝民歌,没有涉及北朝民歌的成就,排除C项;材料内容为南朝的情歌较多,与社会治理失控没有直接联系,且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整体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依据材料“在所在地粮丰价跌时,高于当地市场价收购粮食,在冬春季节,或粮歉价涨时,低于市场价抛售粮食”,可知唐朝设置知院官的目的是平抑物价,稳定小农经济,进而维护统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稳定物价,未涉及财政收入,排除B项;“根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对少数民族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政策,与监察、选官及开放政策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9.C
【详解】依据材料中“谱籍成为选官的根据”、“止取今日官爵高下做等级”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削弱了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中“彻底”一词过于绝对,不符合材料;B选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选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故选C。
10.B
【详解】根据“即便是皇帝的命令,在没有得到门下省的签署之前,也不具有法律效令”可以看出这么做主要是能更好地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失误,B项正确;AC项都不是其意图,排除AC;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排除D。
11.B
【详解】根据材料“出都的御史往往受到官员的怠慢乃至谩骂、殴打”,可知唐朝后期御史的地位明显下降,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监察官始终存在以轻制重、位卑权重的特点,排除A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主要体现在中央各部门之间,排除C项;台谏合一出现在宋代,排除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至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统计表”可知,在此期间,江南地区治水活动,江苏14次,安徽8次,湖北1次,江西3次,浙江11次,说明在秦朝至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逐步得到了开发,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治水活动,没有体现政府的行政管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赋税制度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水旱灾害的对比,无法判定南北方哪里更严重,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从表中数据可知道,天宝十四年(755年)后,唐朝人口急剧减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安史之乱的爆发,B项正确;黄巢起义是黄巢领导的农民运动(878年爆发),排除A项;藩镇割据并不会导致人口快速减少,排除C项;边防战乱不是此时人口急剧新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代诗人之所以能够在考中进士得益于当时的选官制度为科举制度,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是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武帝到东汉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曹操通过强制手段屯田,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恢复,保证了社会生产的基本进行,C项正确;政府对屯田民众收取50%到60%的田租,屯田民众的田租负担较重,排除A项;不属郡县有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由于田租较高,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曹魏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黄巾军起义,百姓流亡,土地荒芜,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前提条件,D项正确;东汉末年军阀分裂割据,排除A项;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曹操实行屯田制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排除B项;此时仍是地方军阀争霸,排除C项。故选D项。
17.(1)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儒学理论粗糙,不适应时代发展;佛教兴盛和道教发展冲击儒学;士人阶层儒学信念的动摇。
(2)特点:具有一定继承性;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汉化、封建化);顺应民族交融趋势;涉及范围广。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处处有寺,江南佛寺之盛”、“道教的行为规范,承袭儒家伦理道德,显示了本土宗教的色彩,借用了佛教的制度仪式,超越了民间信仰的有限格局”和所学知识,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儒学理论不适应时代发展、佛教兴盛和道教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2)特点:根据“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北魏汉化运动进入高潮”得出具有一定继承性,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根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改革,包括建立新制度、改姓氏、用汉语、迁都城”得出顺应民族交融趋势,涉及范围广。
18.(1)特点: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吏负责;贸易受到地方政府监督;帛练和蕃彩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作用:促进了边境和内地的贸易交往;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
(2)表现:在西北地区设置众多的羁縻府州;厚赐少数民族首领财务和虚衔;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和部落参与作战,并加授官职。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隋朝在西北边境设交市监管理互市,是中央派出机构”可归纳出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吏负责;根据材料“唐朝沿用隋制,继续设互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可归纳出贸易受到地方政府监督;根据材料“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可归纳出帛练和蕃彩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作用:结合上述分析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促进边境和内地的贸易交往、促进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促进各民族间的交融等角度进行分析。
(2)表现:根据材料“在川西北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可归纳出在西北地区设置众多的羁縻府州;根据材料“唐朝还对这些内附的‘首领’们厚于赏赐,其中包括官秩很高的虚衔”可归纳出厚赐少数民族首领财务和虚衔;根据材料“唐朝还积极吸收当地的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对参与和配合出征打仗的地方首领还授予军职”可归纳出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和部落参与作战,并加授官职。
【点睛】
19.(1)特点:会议讨论内容广泛;实行集体协商决策;决策结果实行集体负责制;具有制度化的管理规定。
(2)评析:有利于提高国家决策的合理性;对皇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宰相会议决策最终由皇帝决定是否采纳,体现了对皇权的依附性。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一“宰相会议的内容十分广泛,举凡军国事务,都可以进行讨论。”可知,会议讨论内容广泛;根据材料二“在政事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同意见时,不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通过,而是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可知,实行集体协商决策;根据材料二“对于决定的决策向皇帝上奏状时还必须有全体宰相的联合署名。如果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为废状。”可知,决策结果实行集体负责制;根据材料二“唐五代,在宰相会议中实行集体决策的制度。”可知,具有制度化的管理规定。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评析:根据材料一“皇帝的诏令,在一般情况下也要经过宰相会议讨论通过”可知,对皇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实行集体协商决策,有利于提高国家决策的合理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分工明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宰相会议决策的结果还需要呈报皇帝,最终由皇帝决定是否采纳,最终决定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体现了对皇权的依附性。
20.评分说明:
(1)信息:信息源自材料,符合材料主旨,表述明确,以论题的形式呈现。如:秦隋都是短命的朝代,但都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前后的分界线等。
(2)阐述:运用知识全面准确,史论结合o
(3)逻辑:信息提取与阐述的逻辑关系一致o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性论述题,依据材料中的信息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证即可。材料中观点可以从“秦隋都是短命的朝代,但都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前后的分界线”提取,第二小问论证可以从秦朝和隋朝创立的重大政治制度、经济措施和水利工程等思考回答即可。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 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