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检测题 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含答案解析)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D.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2.前苏联人弗·格·布洛夫曾这样评价一位思想家:研究他的著作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他的学说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他是真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以下思想主张属于“他”的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天地之化日新”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3.王守仁(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
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
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
③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
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图中的文物反映出清朝某项制度。这一制度(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确保了西藏地区安定
C.否定了藏传佛教习俗 D.保卫了领土主权完整
5.荀子曰:“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三省制的建立 B.宰相制度的创立
C.内阁制的建立 D.朝议制度的建立
6.15世纪前期,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来,远洋航行未能持续。明朝“下西洋”政策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财政负担重 B.倭寇横行沿海
C.新航路开辟 D.边防压力巨大
7.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兴起许多手工业区,如松江的棉纺织业、苏州的丝织业、浙江石门镇的榨油业、福建武夷山的制茶业。这种格局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手工业技术的革新 B.专业市镇的发展
C.地域性商人的出现 D.抑商政策的松弛
8.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太祖以赏赐、赈灾、购买米麦等名义使用宝钞达9500万贯,而同年的政府财政收入为2038万贯。明太祖这一做法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
C.反映出明初饥荒严重 D.导致了市场物价暴涨
9.《苏州府志》记载:“”邵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这种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重本抑末思想的影响 B.外国资本的入侵
C.闭关锁国政策的制约 D.封建制度的阻碍
10.他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历算,有一定的研究。对明末传入的“西学”也有所评述……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是以厚重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这里的“他”指的是
A.王夫之 B.顾炎武 C.黄宗羲 D.朱熹
11.历史学家认为,明至清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
①“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出现 ②内阁设立
③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④明清易代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2.清代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A.国家政策支持 B.清代接轨世界市场
C.商品经济发展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3.明朝中后期,“中州(河南)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今北方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海而鬻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以上材料均能反映
A.区域经济的差异性 B.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长途区间贩运发达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4.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利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剥夺其实权……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权利的不断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西周分封制;②西汉“中朝”的建立;③明朝的内阁制;④清乾隆帝建立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15.学者戴逸在评论清王朝的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材料中的“它”是指
A.丞相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16.1726年,雍正皇帝发布上谕,对140余万七十岁以上老人给与奖赏,并表示这些老人能“年登大寿”,“大抵皆居心忠厚、力行善事,即或有一二年少时未尽醇谨者,亦必中年暮齿能自悔悟”。雍正皇帝此举意在
A.呼吁民众扶贫济困 B.提升民众健康意识
C.促成良好社会风气 D.重建儒家信仰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前期由于皇帝都比较勤勉政事,内阁还只是作为一个“垂询”机构,同时为了避免内阁专权,成祖时期规定阁臣不得设立官署,不得专制诸司。阁臣的品位很低甚至不如个外省的知府。更不用说节制六部的尚书了。但是到了明仁宗朝的时候就发生了变化,内阁的职权和地位得到快速发展,其位高权重丝毫不亚于隋唐时期的宰相,《明史》载:“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太)保、(太)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摘编自徐德亮《浅析明朝的内阁制度及其作用》
材料二 尽管军机处在1732年正式成立,并且从未中断(除了乾隆元年【1736年】中断1年),但它自始至终都是“三无”机构一一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这种“三无”临时机构便于最高领导人绕开固有的行政流程,实现其在人事组织上的各种意图。在需要的时候,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现有官僚体系的冲击,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施加对现有官僚体系的打击。
——摘编自雪珥《军机处:破解集权命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阁臣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军机处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皇权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此趋势产生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政府派出使臣往东南亚诸国去“勾招进奉”,博买物货,打造海船,大力发展与当地的贸易。据《宋史》所载,当时进口的海外物品中,主要有香料、犀、琥珀、乌满、苏木等物。上述物品中的大多数为东南亚地区所产。宋代向海外出口的物品以瓷器、丝织品和铜钱为大宗,而这三大宗产品中,很多是输向东南亚地区的。三佛齐、占城等国“在南海之中,诸蕃水道之要冲也,东自阁婆诸国,西自大食、故临诸国,无不由其境而入中国者”。因此,宋代政府与东南亚诸国结成和平友好关系,推动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摘编自卢苇《宋代海外贸易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等
材料二明朝中期以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形式已由私人帆船贸易占据了主导,朝贡贸易基本停止。国内沿海地区的居民凭借着物美价廉的商品、辛勤的劳动立足于东南亚地区,并以和平自愿的方式同当地各族人民开展经贸活动。中国运出去的是丝织品、瓷器等,换回的是中国缺少和急需的白银及中国人民喜爱的东南亚特产,这些物品的输入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每年中国商船满载货物到东南亚的贸易口岸,由当地华侨、华人以最短的时间将货物卖给西方商贾和其他亚洲商人,同时购买中国所需的他国货物。西方商人和其他亚洲商人也在当地大量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这些物品后被大量转运到欧洲市场和拉丁美洲市场。总之,中国同东南亚地区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助于缓解明朝廷的财政困难。
——摘编自郭立珍《明清时期中国同东南亚地区贸易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南亚地区在宋代航海贸易中的地位及宋代航海贸易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相比,明代和东南亚地区航海贸易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蝗灾是我国古代仅次于水旱灾害的自然灾害。徐光启认为,蝗灾的破坏性比水旱灾害更为强烈。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蝗灾记录。中国古代蝗灾的发生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2世纪,蝗灾的发生次数相对较少。公元2世纪达到第一个高峰,共发生21次,平均5年发生一次。从公元9世纪开始,蝗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到公元14世纪又达到一个高峰,共发生38次,平均3年发生一次。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中国历代政权对粮食安全问题是相当重视的,而且有一系列制度对粮食安全进行保障从土地政策来说,汉代早期,政府曾给无业流民发放林地,供其耕种、安居;从经费支持来说很多朝代都有减免赋税的政策,并发放贷款给农民购买耕牛、种子等农用品;从技术来说,政府组织编写图书来推广农业技术、发展水利等。从土地到资金到技术,政府都推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特别难得的是,在传统自然经济时代,政府就开始有意识地对粮食市场进行调节和干预。在丰年,以平价收购粮食进行储备,到荒年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农民,以平抑危机。
——摘编自洪蔚《古代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危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蝗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蝗灾对中国古代统治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历代政权重视粮食安全的表现。
材料三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勾画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的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7,18世纪的中西方新思想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理有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四幅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代的内阁制和清代的军机处的相关情况。由中枢权力机构内部关系来看,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不断削弱。因此B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
2.B
【详解】由材料信息“因为他的学说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可知,这位思想家是王夫之,他主张“天地之化日新”,故B正确;“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思想,“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的思想,故ACD错误。
3.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王阳明和陆九渊都是心学,所以受陆九渊影响,因此①正确;内心反省,是心学的特征,因此②正确。“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说明不盲从孔子,有一定独立自主精神,因此④正确。心学是儒学发展的阶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所以不可能否定孔子的地位,因此③错误。故排除③,A、C、D三项不选,本题答案为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4.A
【详解】根据材料图中清朝的文物,可知为乾隆皇帝颁发给西藏的金瓶,用以确定达赖、班禅接班人的人选,这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西藏地区的稳定不能只依赖这一制度,还需要其他条件的保障,说法绝对,排除B项;这一制度是对西藏社会习俗的尊重,排除C项;材料所述是民族关系,不涉及保卫领土主权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材料意为:如果君主善于提纲挈领,那么百事都会做得十分周详;如果君主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那么什么事情都会荒废。这一思想反对过分集权,明朝设立内阁,使皇权得到高度集中,符合题意,故选C;隋唐三省制的建立、宰相制度、朝议制度一定程度上对皇权产生制约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联系所学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分析解答。
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不计较经济利益,给明朝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最终昙花一现,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项。
7.B
【详解】材料“松江的棉纺织业、苏州的丝织业、浙江石门镇的榨油业、福建武夷山的制茶业”体现的是明中叶后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专业市镇兴起,B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地域性商人商帮的出现,C排除;明清时期仍然厉行抑商政策,D排除。故选B。
8.D
【详解】本题考查明初的货币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明政府借助宝钞所征收的经济资源已经相当于政府赋税水平的几倍,这种征收水平是农业社会条件下所不可能承受的,这就决定了宝钞必然会迅速贬值,从而造成市场物价暴涨,故选D项;明政府这种滥发纸币的措施会导致通货膨胀,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项:滥发纸币不能减轻农民负担,反而会降低人民生活水平,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不能直接反映明初饥荒严重,故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题干所说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萌芽,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故D项正确;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AC都只涉及了一方面,不全面;B不符合史实。
1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特征,因此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干限制,排除。故选A。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迈向近代文明的曙光,①符合题意;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助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③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明清易代属于传统王朝的更迭,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汉口、佛山、景德、朱仙等因交通等方面的因素崛起为四大名镇,C项正确;清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四大名镇的崛起不是国家政策“支持”的产物,A项排除;闭关锁国的形势下,清代四大名镇的崛起与世界市场的关联不大,B项排除;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D项排除。
13.A
【详解】材料中“中州”“半植木棉,率从贸易”,说明商品经济发达;“吉贝则泛海而鬻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体现长途区间贩运,两则材料均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故A项正确;排除C项;自然经济瓦解即耕织分离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而学术界一般把雇佣关系的出现作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故排除BD。故选A项。
14.C
【详解】西周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的划分不是中央机构的分化,①错误;②与材料中“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相符;③中内阁制就是采用新宠的近侍帮助政务;④是在早已废除了丞相制度后皇帝控制了所有大权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故C项正确,ABD选项排除。
15.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指的是军机处,它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紧急军务和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所以D正确;丞相制度在明朝时被废除,所以A错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不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所以B错误;内阁是明朝时期的中枢机构,所以C错误。
16.C
【详解】依据材料这些老人能“年登大寿”,“大抵皆居心忠厚、力行善事,即或有一二年少时未尽醇谨者,亦必中年暮齿能自悔悟”,可以看出雍正皇帝通过对老人进行奖赏来促进社会对老人的尊重和爱护,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扶贫济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众的健康意识,排除B项;此时仍然是儒家主流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变化:由备皇帝咨询到参与决策;由官位品级较低到位高权重。原因:皇帝的政务繁重;为保证国家政治事务的及时解决;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特点:长期是临时性机构;没有固定的编制和人员。
(3)趋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原因:前代中枢体制不断变革的影响;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的需要。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明前期由于皇帝都比较勤勉政事,内阁还只是作为一个‘垂询’机构”“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可知,由备皇帝咨询到参与决策;根据材料“阁臣的品位很低甚至不如个外省的知府”“到了明仁宗朝的时候就发生了变化,内阁的职权和地位得到快速发展,其位高权重丝毫不亚于隋唐时期的宰相”可知,由官位品级较低到位高权重。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务繁重、为保证政务及时解决、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
(2)特点:根据材料“它自始至终都是‘三无’机构一一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这种‘三无’临时机构便于最高领导人绕开固有的行政流程”可知,长期是临时性机构、没有固定的编制和人员。
(3)趋势:根据材料中明朝内阁职权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等信息可知,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原因:结合所学,从前代中枢体制不断变革的影响、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
18.(1)地位:与东南亚的贸易在宋代海外贸易中占重要地位。原因: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发展;两宋政府积极支持开展对外贸易;当时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应用到航海上;民族政权并立,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部开辟商路,从客观上为两宋的对外经济交流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商业环境。
(2)特点:贸易形式已由私人帆船贸易占据主导,朝贡贸易基本停止;输入商品主要是白银及中国人民喜爱的东南亚特产。意义:有助于缓解明朝廷的财政困难;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详解】(1)地位:根据“宋代向海外出口的物品以瓷器、丝织品和铜钱为大宗,而这三大宗产品中,很多是输向东南亚地区的”,概括得出与东南亚的贸易在宋代海外贸易中占重要地位。原因:根据“宋代向海外出口的物品以瓷器、丝织品和铜钱为大宗”得出手工业发展;根据“大力发展与当地的贸易”得出两宋政府积极支持开展对外贸易;根据“海外贸易”得出当时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应用到航海上;根据所学,还可从经济重心南移;民族政权并立,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部开辟商路,从客观上为两宋的对外经济交流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商业环境等角度进行总结。
(2)特点:根据“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形式已由私人帆船贸易占据了主导,朝贡贸易基本停止”得出贸易形式已由私人帆船贸易占据主导,朝贡贸易基本停止;根据“换回的是中国缺少和急需的白银及中国人民喜爱的东南亚特产”得出输入商品主要是白银及中国人民喜爱的东南亚特产。意义:根据“有助于缓解明朝廷的财政困难”得出有助于缓解明朝廷的财政困难;根据“这些物品的输入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出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根据“西方商人和其他亚洲商人也在当地大量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这些物品后被大量转运到欧洲市场和拉丁美洲市场”,概括得出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19.(1)特点:历史悠久,自古有之;发生具有周期性,破坏性大;呈现增多的趋势,且频率越来越高。危害:农业减产,税粮难收,粮价飞涨;流民四逃,村落一空;饥民遍地,治安恶化,盗贼蜂起。
(2)表现:政府发放给农民林地耕种;减免赋税、发放贷款等;总结经验编写图书,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发展水利;政府有意识地对粮食市场进行调节和干预,保障粮食安全。
(3)特点: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地区性分工明确;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详解】(1)特点:根据“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蝗灾记录。中国古代蝗灾的发生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公元2世纪达到第一个高峰,共发生21次,平均5年发生一次。……到公元14世纪又达到一个高峰,共发生38次,平均3年发生一次”等信息可知我国古代蝗灾的特点是历史悠久,自古有之;发生具有周期性,破坏性大;呈现增多的趋势,且频率越来越高。危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会造成农业减产,税粮难收,粮价飞涨;流民四逃,村落一空;饥民遍地,治安恶化,盗贼蜂起等。
(2)表现:根据“汉代早期,政府曾给无业流民发放林地,供其耕种、安居;从经费支持来说很多朝代都有减免赋税的政策,并发放贷款给农民购买耕牛、种子等农用品”得出政府发放给农民林地耕种;减免赋税、发放贷款等;根据“,政府组织编写图书来推广农业技术、发展水利等”得出总结经验编写图书,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发展水利;根据“政府就开始有意识地对粮食市场进行调节和干预”得出政府有意识地对粮食市场进行调节和干预,保障粮食安全。
(3)特点:根据“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得出官营手工业衰落;根据“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得出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根据“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得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地区性分工明确;根据“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得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
20.观点: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是一种“时代性的缺陷”。论证: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脆弱,早期启蒙思想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带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明清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统治,但主要是揭露君主暴政,主张限制君权等,并未上升到制度批判层面,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构想。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没能突破古代统治模式(修补封建专制制度),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而欧洲启蒙思想则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详解】本题是开放是论文撰写题型,首先通过“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概括出材料的信息,提出观点: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是一种“时代性的缺陷”。论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论证明清进步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欧洲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检测题 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