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达一万多处,以下能够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特征的是( )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址分布图
A. 世界最早 B. 多元一体 C. 农业发达 D. 相互补充
2.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规模一般只有几千人,而战国时期的一场战役往往动员几万甚至几十万人。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军事技术的发展 B. 兵法谋略的进步 C. 兼并战争的需要 D. 小农经济的形成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地理位置上看,两晋的都城位于北方的称为西晋;位于南方的称东晋。然而,后来与两晋地理位置相近的两宋,则不称为西宋和东宋。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于北方 B. 南方经济赶上并超过北方
C. 政治中心转换东西之争 D. 文化竞争中北方落后南方
4. 唐玄宗命僧一行编撰新历法,僧一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天文实测,首次推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玄宗“为一行制碑文,亲书于石”。这( )
A.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B. 沿用了传统的科技方法
C. 源于大一统政治的推动 D. 反映了佛道融合的趋势
5. 《松漠纪闻》记载,有人为辽道宗讲《论语》,“……至‘夷狄之有君’,疾读不敢讲。道宗曰:‘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卒令讲之。”据此可知,辽统治者( )
A. 用礼来区分中国和夷狄 B. 效法中原开展封建化改革
C. 认为中原政权就是中国 D. 强调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
6. 宣政院是一个常设的中央管理机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以及藏族地区军民政务,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并立,长官由帝师(藏族)重臣(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贵族担任。该机构的设立( )
A. 践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B.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 排斥汉人造成民族矛盾激化 D. 牵制中书省形成权力的制衡
7. 明清时期,针对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政府采取的有效对策是( )
A. 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改革 B. 引进并推广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
C. “两税法”使人身控制开始松弛 D. 历届政府厉行垦荒以及围湖造田
8. 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则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英国发动对华侵略的正当性 B. 是为了实现对华的资本输出
C. 英国标榜所谓人权的虚伪性 D. 中国民众是抵抗侵略的主力
9. 依据如图,表述正确的是( )
A. 实业救国运动的产物 B.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 达成自强求富的目标 D. 诞生了第一批产业工人
10. 如表为近代某一时期当地民众的言论。与之相关的是( )
言论 出处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湾人民告中外书
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丘逢甲《往事》
吾生爱大侠,慷慨报国仇。国仇今未报,男儿死不休。 连横《招侠》
A. 全民族抗战期间民众英勇抗日 B. 台湾民众渴望结束分裂的愿望
C. 台湾民众朴素强烈民族情感 D. 台湾民众抵抗荷兰的殖民统治
11. 辛亥革命爆发之初,安徽的革命党曾敦促巡抚朱家宝宣布独立,但朱家宝说道:“家宝食清之?死清之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之后,袁世凯发来密电,让其顺应潮流,他才宣布独立。此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革命严重脱离基层人民群众 B. 辛亥革命没有结束封建帝制
C. 革命伊始即隐藏失败的危机 D. 辛亥革命没有实现移风易俗
12. 1935年1月,伍修权在参加某次会议期间作《七律·历史转折》一诗:“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此次会议( )
A. 成为了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 彻底结束了“左”倾在党中央统治
C. 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D. 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13. 西南联大开展时事讲演、壁报宣传、爱国歌曲传唱等抗战文化活动,《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等传遍了昆明大街小巷。此活动的开展旨在( )
A. 宣传中共抗日主张 B.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 丰富民众娱乐生活 D. 激发群众爱国热情
14. 1971年4月,美国国务院涌来“如洪水般的信件……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搭乘下一班飞往北京的飞机……成千上万个电话和无数的请求都是关于与中国的贸易”。这一现象表明( )
A. 民间交往主导着中美关系 B. 美国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中美已释放改善关系善意
15. 20世纪80年代初,党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十大报告宣告“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稳步提升。由此可知( )
A.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历史进程 B.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地提升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 D. 中国由革命到建设的历史画卷
16. 2022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同年,G20峰会上通过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宣言》,对多边主义和合作精神加以强调,求同存异精神再次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发挥出引领性作用。这说明( )
A. 世界各国之间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 强权政治淡出历史舞台
C. 中国智慧在全球治理中作用重大 D. 地缘政治仍占国际主导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题,其中17题22分,18题12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禁止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但鼓励外国以朝贡的形式前来中国进行贸易(史称朝贡贸易),这种贸易规定了贡期、限制船数、限制人数、限制商品数和必须拥有勘合者方得朝贡。1540年后,中国经济朝市场化快速发展,亟需白银作为货币,民间走私贸易因而兴起,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浙江的海商纷纷前往日本贸易。明代中国向西属菲律宾输出的货品大致可分为三类:粮食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军需品,生丝和丝织品,中国输入马尼拉的约有9成以上为丝绸,丝绸种类繁多且品质不一、中国商品的价格极具竞争力,中国运回的几乎都是白银,这导致母国的丝织工业家强烈要求西班牙政府对中国丝货输入西属美洲加以限制,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和母国的丝织工业。
——摘编自李隆生《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
材料二 曾留学美国并当过买办的容闳在1867年拟定了一个“联设新轮船公司章程”,由应宝时转呈曾国藩,再转致总理衙门。该章程强调俱用中国人合股而成,章程大致模仿外国轮船公司及其在华经营的方法。此后,官民都开始准备投资航运。第一个以华资名义经营的轮船航运企业,是李鸿章在上海正式成立的招商总局。李鸿章任用朱其昂、朱其诏兄弟筹组招商局,他们虽是以沙船为世业的淞沪巨商,但因属旧式商人,在招股集资中缺乏号召力,招股活动几乎“无人过问”。最初筹集的资本包括官款在内,实缴不到20万两。在企业经营方面,由朱其昂所购之船,不是“船大而旧”,就是“舱通而小”,而船只“购买价值反较洋行新造之头等好舱尤贵。”
——摘编自张赛美《上海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海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近代轮船业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对劳动教育的描述
中国古代史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反对“不与其劳,获其实”的行为等思想。
中国近代史 191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开设手工、家事、园艺、缝纫等课程,提倡职业养成的劳动教育。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小学课程标准》,设置专门的劳作课以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慣和精神。
中国当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将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把“勤工俭学"作为教劳结合的手段,并大力发展“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点针对学校的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
——摘编自陈南《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地位流变—兼论开展劳动教育的时空背景》
根据材料,围绕“劳动教育”,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19. 社会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又促进政治变革与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雠(使用)法则可也。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五四时期,西化程度加深,一批批的知识分子醉心西化,新文化主义者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激进偏袒,甚至以西方的文化为先进的标杆。陈序经也曾作《中国文化的出路》,得出“救治目前中国的危亡,我们不得不要全盘西洋化”的结论。在诸多的宣传和对西方文化优势的肆意夸大下,底层民众甚至形成了以吃西餐、行西式礼仪为荣的社会心理状态,街头巷尾“先生”“小姐”不绝于耳。
——摘编自黄薇薇《民国时期民众心理的嬗变及镜鉴调适逻辑》
材料三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突破了过时僵化的思维和体制束缚,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思想解放激发创造热情,制度变革释放生产活力。这场全方位的变革,深刻改变了国家、民族以及每个人的前途命运,终于使我们充满自信地大踏步赶上世界现代化潮流,曾经遥不可及的民族复兴“中国梦”变得日渐切近。
——摘编自新华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1)概括材料一的政治观点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国社会心理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其形成的社会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举例说明思想解放是如何促进改革开放进程的?庐江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达一万多处,以下能够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特征的是( )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址分布图
A. 世界最早 B. 多元一体 C. 农业发达 D. 相互补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达一万多处”可知,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同时各文化在文化特点上呈现出一些相同的特点,整体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国文明的起源,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不能得知世界最早,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和共同的特点,没有涉及农业发展的程度,不能得知农业发达,排除C项;中华文明在文明起源上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虽然各遗址体现的特点有所不同,但由于此时期文明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对其他文明的依赖较低,没有体现相互补充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规模一般只有几千人,而战国时期的一场战役往往动员几万甚至几十万人。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军事技术的发展 B. 兵法谋略的进步 C. 兼并战争的需要 D. 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规模一般只有几千人,而战国时期的一场战役往往动员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各诸侯国又加强了集权,为举国动员提供了条件,因此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形成,D项正确;军事技术的发展与动员人数关系不大,排除A项;兵法谋略的进步也与动员人数关系不大,不是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大的原因,排除B项;兼并战争的进行,也是以各国经济为重要条件,排除C项。故选D项。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地理位置上看,两晋的都城位于北方的称为西晋;位于南方的称东晋。然而,后来与两晋地理位置相近的两宋,则不称为西宋和东宋。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于北方 B. 南方经济赶上并超过北方
C. 政治中心转换是东西之争 D. 文化竞争中北方落后南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地位突出,因此称作北宋与南宋,B项正确;宋朝属于汉人政权,北宋和南宋是以国都的位置定的,与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于北方,排除A项;政治中心转换是政权更迭、社会动荡造成的,但材料强调两宋与两晋称呼的不同,排除C项;宋朝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文化南移“文化竞争中北方落后南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4. 唐玄宗命僧一行编撰新历法,僧一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天文实测,首次推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玄宗“为一行制碑文,亲书于石”。这( )
A.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B. 沿用了传统的科技方法
C. 源于大一统政治的推动 D. 反映了佛道融合的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玄宗命僧一行编撰新历法,僧一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天文实测,首次推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可知,唐玄宗对僧一行的科学探索行为提供了支持,且唐玄宗在位前期,国家统一繁荣,这有助于推动科技的发展,C项正确;唐朝商品经济繁荣,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政府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僧一行对传统科技的借鉴,无从得出其“沿用了传统的科技方法”,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科技发展,未体现佛道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
5. 《松漠纪闻》记载,有人为辽道宗讲《论语》,“……至‘夷狄之有君’,疾读不敢讲。道宗曰:‘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卒令讲之。”据此可知,辽统治者( )
A. 用礼来区分中国和夷狄 B. 效法中原开展封建化改革
C. 认为中原政权就是中国 D. 强调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可知,辽道宗认为上世獯鬻、猃狁不讲礼制因此被称为夷,而其文物彬彬,不异中华,因此并非夷狄,体现了其用礼来区分中国和夷狄,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辽道宗的具体统治措施,看不出其进行了封建化改革,排除B项;辽朝并不属于中原政权,且辽朝依然认为自己是中国,排除C项;辽道宗强调的是礼,并非文化认同,且材料并未体现其巩固统治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6. 宣政院是一个常设的中央管理机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以及藏族地区军民政务,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并立,长官由帝师(藏族)重臣(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贵族担任。该机构的设立( )
A. 践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B.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 排斥汉人造成民族矛盾激化 D. 牵制中书省形成权力的制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元朝时期,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宣政院的设立有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推动青藏地区的发展,进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由中共提出,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但也并未排斥汉人,且该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元朝时期,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宣政院负责处理民族事务,并不能牵制宰相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7. 明清时期,针对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政府采取的有效对策是( )
A. 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改革 B. 引进并推广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
C. “两税法”使人身控制开始松弛 D. 历届政府厉行垦荒以及围湖造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针对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这有助于养活数量庞大的人口,B项正确;“一条鞭法”改革是赋税制度改革,其并不能直接增加人口数量,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问题,排除A项;两税法实行于唐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且赋税制度改革无从解决人口问题,排除C项;明清时期全国土地有限,垦荒并不能有效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8. 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则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英国发动对华侵略的正当性 B. 是为了实现对华的资本输出
C. 英国标榜所谓人权的虚伪性 D. 中国民众是抵抗侵略的主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7年中国。根据材料“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可知,英国在鸦片战争期间罪行累累,其标榜的人权和正义行为极具虚伪性,C项正确;英国发动侵略战争是为了倾销商品与打开中国市场,侵略行为并不具有正当性,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对外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众的抵抗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9. 依据如图,表述正确的是( )
A. 实业救国运动的产物 B.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 达成自强求富的目标 D. 诞生了第一批产业工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地图信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并结合所学可知,地图信息描绘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B项正确;实业救国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要晚于洋务运动开始的时间,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排除C项;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出现于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外国工厂,并非是洋务运动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如表为近代某一时期当地民众的言论。与之相关的是( )
言论 出处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湾人民告中外书
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丘逢甲《往事》
吾生爱大侠,慷慨报国仇。国仇今未报,男儿死不休。 连横《招侠》
A. 全民族抗战期间民众英勇抗日 B. 台湾民众渴望结束分裂的愿望
C. 台湾民众朴素强烈的民族情感 D. 台湾民众抵抗荷兰的殖民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民众纷纷表达守卫台湾的意图,体现了当地民众朴素强烈的民族情感,C项正确;“失台、让台”等信息表明当时处于甲午中日战争后,当时全民族抗战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慷慨报国仇”等表达的是对日本占据台湾的愤慨,并非渴望结束分裂的愿望,排除B项;抵抗荷兰侵略发生于明清时期,丘逢甲是晚清时期人物,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辛亥革命爆发之初,安徽的革命党曾敦促巡抚朱家宝宣布独立,但朱家宝说道:“家宝食清之?死清之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之后,袁世凯发来密电,让其顺应潮流,他才宣布独立。此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革命严重脱离基层人民群众 B. 辛亥革命没有结束封建帝制
C. 革命伊始即隐藏失败危机 D. 辛亥革命没有实现移风易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袁世凯发来密电,让其顺应潮流,他才宣布独立”可知,安徽巡抚朱家宝代表了旧官僚,对袁世凯的密电进行遵从,体现了当时辛亥革命中旧官僚势力庞大,隐藏着失败的危机,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革命派对群众的态度,只是敦促晚清旧官僚,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且该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935年1月,伍修权在参加某次会议期间作《七律·历史转折》一诗:“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此次会议( )
A. 成为了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 彻底结束了“左”倾在党中央统治
C. 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 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35年1月”“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了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项正确;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统治地位,但“彻底”说法错误,排除B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遵义会议并未出现这一作用,排除C项;“解决了”说法错误,遵义会议后,党内依然存在分歧和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3. 西南联大开展时事讲演、壁报宣传、爱国歌曲传唱等抗战文化活动,《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等传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此活动的开展旨在( )
A. 宣传中共抗日主张 B.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 丰富民众娱乐生活 D. 激发群众爱国热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西南联大开展时事讲演、壁报宣传、爱国歌曲传唱等抗战文化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之后,因长沙连遭日机轰炸,学校又西迁昆明,1938年4月,学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成立于全民族抗战时期,对爱国歌曲的传唱有助于增强群众的民族认同,宣传爱国情怀,有助于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D项正确;西南联大与中共没有直接关系,当时并未归属中共管辖,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1924—1927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传唱爱国歌曲可以丰富民众生活,但并非主观目的,而是客观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71年4月,美国国务院涌来“如洪水般的信件……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搭乘下一班飞往北京的飞机……成千上万个电话和无数的请求都是关于与中国的贸易”。这一现象表明( )
A. 民间交往主导着中美关系 B. 美国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中美已释放改善关系的善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成千上万个电话和无数的请求都是关于与中国的贸易”可知,1971年4月,美国国内一些人已经关注到了中美关系改善情况,且当时尼克松尚未访华,但美国国内已经有了改善关系的信号,体现了中美已释放改善关系的善意,D项正确;“主导”说法错误,中美关系还是由政府主导的,排除A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时美国才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且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5. 20世纪80年代初,党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十大报告宣告“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稳步提升。由此可知( )
A.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历史进程 B.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地提升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 D. 中国由革命到建设历史画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二十大报告宣告‘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稳步提升”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并且人均GDP稳步提升,反映了人民生活改善,综合国力提升,直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C项正确;中共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内发展取得的成就,无从体现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排除B项;中国由革命到建设的历史画卷出现于改革开放前,排除D项。故选C项。
16. 2022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同年,G20峰会上通过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宣言》,对多边主义和合作精神加以强调,求同存异精神再次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发挥出引领性作用。这说明( )
A. 世界各国之间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 强权政治淡出历史舞台
C. 中国智慧在全球治理中作用重大 D. 地缘政治仍占国际主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说明中国智慧在全球治理中作用重大,C项正确;当今世界世界各国之间分歧并未消除,排除A项;美国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具有影响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际合作,“地缘政治仍占国际主导”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题,其中17题22分,18题12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禁止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但鼓励外国以朝贡的形式前来中国进行贸易(史称朝贡贸易),这种贸易规定了贡期、限制船数、限制人数、限制商品数和必须拥有勘合者方得朝贡。1540年后,中国经济朝市场化快速发展,亟需白银作为货币,民间走私贸易因而兴起,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浙江的海商纷纷前往日本贸易。明代中国向西属菲律宾输出的货品大致可分为三类:粮食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军需品,生丝和丝织品,中国输入马尼拉的约有9成以上为丝绸,丝绸种类繁多且品质不一、中国商品的价格极具竞争力,中国运回的几乎都是白银,这导致母国的丝织工业家强烈要求西班牙政府对中国丝货输入西属美洲加以限制,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和母国的丝织工业。
——摘编自李隆生《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
材料二 曾留学美国并当过买办的容闳在1867年拟定了一个“联设新轮船公司章程”,由应宝时转呈曾国藩,再转致总理衙门。该章程强调俱用中国人合股而成,章程大致模仿外国轮船公司及其在华经营的方法。此后,官民都开始准备投资航运。第一个以华资名义经营的轮船航运企业,是李鸿章在上海正式成立的招商总局。李鸿章任用朱其昂、朱其诏兄弟筹组招商局,他们虽是以沙船为世业的淞沪巨商,但因属旧式商人,在招股集资中缺乏号召力,招股活动几乎“无人过问”。最初筹集的资本包括官款在内,实缴不到20万两。在企业经营方面,由朱其昂所购之船,不是“船大而旧”,就是“舱通而小”,而船只“购买价值反较洋行新造之头等好舱尤贵。”
——摘编自张赛美《上海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海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近代轮船业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17. 特征:明初,以朝贡贸易为主,私人贸易受到严格限制;明中后期,走私贸易兴起: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对外贸易中以丝绸等生活必需品为主,有较强的竞争力,对贸易处于出超地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用重要地位。(任3点即可)
原因:明初实行海禁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江南地区的丝织业等发展较快,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8. 原因: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进出口贸易占比大:地理位置优越,是内陆水道与海上航线的交汇点:外资企业获利丰厚的刺激,洋务运动支持引导。
影响: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对外资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特征:据材料“明初禁止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但鼓励外国以朝贡的形式前来中国进行贸易(史称朝贡贸易)”可知,明初,以朝贡贸易为主,私人贸易受到严格限制;据材料“1540年后,中国经济朝市场化快速发展,亟需白银作为货币,民间走私贸易因而兴起,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浙江的海商纷纷前往日本贸易”可知,明中后期,走私贸易兴起,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据材料“中国输入马尼拉的约有9成以上为丝绸,丝绸种类繁多且品质不一、中国商品的价格极具竞争力,中国运回的几乎都是白银”可知,对外贸易中以丝绸等生活必需品为主,有较强的竞争力,对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据材料“,这导致母国的丝织工业家强烈要求西班牙政府对中国丝货输入西属美洲加以限制,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和母国的丝织工业”可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用重要地位。 原因:据材料“明初禁止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可知,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海禁之后仍旧基本能够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据材料“中国输入马尼拉的约有9成以上为丝绸,丝绸种类繁多且品质不一、中国商品的价格极具竞争力”可知,中国丝织业较为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的丝织业等发展较快,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据材料“第一个以华资名义经营的轮船航运企业,是李鸿章在上海正式成立的招商总局”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进出口贸易占比大,具有发展近代轮船业的物质基础;其次,地理位置优越,是内陆水道与海上航线的交汇点,具有发展近代轮船业的地理条件;据材料“李鸿章在上海正式成立的招商总局”及所学知识可知,外资企业获利丰厚的刺激,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支持引导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近代轮船业。 影响:据材料“第一个以华资名义经营的轮船航运企业,是李鸿章在上海正式成立的招商总局”可知,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据材料“官民都开始准备投资航运”及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建立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洋利”的目的,对外资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对劳动教育的描述
中国古代史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反对“不与其劳,获其实”的行为等思想。
中国近代史 191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开设手工、家事、园艺、缝纫等课程,提倡职业养成的劳动教育。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小学课程标准》,设置专门的劳作课以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慣和精神。
中国当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将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把“勤工俭学"作为教劳结合的手段,并大力发展“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点针对学校的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
——摘编自陈南《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地位流变—兼论开展劳动教育的时空背景》
根据材料,围绕“劳动教育”,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劳动教育的主体由民间转变到官方。
阐述:具体阐述围绕以下三个时期相关史实进行论证
春秋战国时期的劳动观念提出的主体在民间。
民国以后教育主体向官方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力发展和推广劳动教育。
论题: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阐述:首先说明墨子思想的涵义,指明其蕴含尊重劳动人民与劳动成果的现实意义。
其次说明民国的劳动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借鉴和启示价值
最后说明当今劳动教育得到重视和推广,培养了建设国家的人才、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国家教育体系的完善。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与近现代中国。首先,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墨子”“民国教育部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并结合所学拟定论题:劳动教育的主体由民间转变到官方。其次,展开阐述,围绕不同时期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如春秋战国时期,据材料“墨子提出……行为等思想”可知,劳动观念提出的主体在民间;据材料“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小学课程标准》”可知,民国以后教育主体向官方发展;根据材料“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发展和推广劳动教育。最后总结,对论题进行升华,如从古至今,我国劳动教育的主体从民间逐步上升为国家,体现了劳动教育得到重视和推广,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推动个人和国家发展。如拟定论题为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阐述时言之有理即可。
19. 社会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又促进政治变革与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雠(使用)法则可也。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五四时期,西化程度加深,一批批的知识分子醉心西化,新文化主义者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激进偏袒,甚至以西方的文化为先进的标杆。陈序经也曾作《中国文化的出路》,得出“救治目前中国的危亡,我们不得不要全盘西洋化”的结论。在诸多的宣传和对西方文化优势的肆意夸大下,底层民众甚至形成了以吃西餐、行西式礼仪为荣的社会心理状态,街头巷尾“先生”“小姐”不绝于耳。
——摘编自黄薇薇《民国时期民众心理的嬗变及镜鉴调适逻辑》
材料三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突破了过时僵化的思维和体制束缚,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思想解放激发创造热情,制度变革释放生产活力。这场全方位的变革,深刻改变了国家、民族以及每个人的前途命运,终于使我们充满自信地大踏步赶上世界现代化潮流,曾经遥不可及的民族复兴“中国梦”变得日渐切近。
——摘编自新华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1)概括材料一的政治观点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国社会心理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其形成的社会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举例说明思想解放是如何促进改革开放进程的?
【答案】19. 观点:法治思想、实行君主专制。
影响:有利于诸侯国实现富国强兵,取得争霸优势;奠定了中国法治思想基础,影响深远。(任1点即可)
20. 特征: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因素:西方文化的传入;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影响;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等广泛传播。(任2点即可)
21. 意义: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现代化进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复兴。
举例:如: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成为思想解放的又一次宣言书,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观点:据材料“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可知,法治思想;据材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可知,实行君主专制。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主张进行变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当时来看,法家思想有利于诸侯国实现富国强兵,取得争霸优势;从长远来看,法家思想奠定了中国法治思想的基础,影响深远。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征:据材料“一批批的知识分子醉心西化,新文化主义者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激进偏袒,甚至以西方的文化为先进的标杆”“底层民众甚至形成了以吃西餐、行西式礼仪为荣的社会心理状态”可知,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因素: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西方生活方式推崇的前提是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人能够了解西方的生活方式;同时,西方生活方式受到了政治运动的影响,如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有利于推动西方文化的传播;同时,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认同。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意义:据材料“改革开放突破了过时僵化的思维和体制束缚,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据材料“深刻改变了国家、民族以及每个人的前途命运,终于使我们充满自信地大踏步赶上世界现代化潮流,曾经遥不可及的民族复兴‘中国梦’变得日渐切近”可知,推动了现代化进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复兴。
举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解放促进改革开放的例子可以选择南方谈话解放人们的思想对十四大的推动作用,可进行说明如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成为思想解放的又一次宣言书,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