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练习
一、单选题
1.欧洲世俗君主一般倾向是建立一种极权政治体制,兼掌俗权与教权。当然,这种企图在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是君主们不敢奢求的。这正如教皇想实现纯粹的神权政治,在当时的欧洲也只能是奢望。这说明中世纪的欧洲
A.出现了专制王权 B.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C.君主与教皇竞争共存 D.分权制衡制度确立
2.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是统一与分裂并存:统一实现于精神领域,即“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分裂体现于现实领域,也就是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庄园经济根深蒂固 B.尚未产生国家意识
C.世俗权力逐渐加强 D.契约观念开始出现
3.11世纪,英王威廉一世召开誓忠会,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宣誓效忠。“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君统辖封臣的原则不复存在。这表明( )
A.英国封建王权统治得到加强 B.西欧社会实现了转型
C.王权与教权的冲突越发激烈 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
4.领主自营地主要由服劳役的封建依附农民耕种,这些农民有不少是农奴,封建主派管家监督农奴耕种。自营地上的收获全归封建主,农奴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持生活。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是
A.罗马奴隶制 B.庄园农奴制 C.封君封臣制 D.君主立宪制
5.公元1122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按照该协定,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放弃了帝国境内的主教册封权,而教皇则承认皇帝拥有世俗册封权;公元1131年列日宗教会议上,教皇英诺森二世头戴装饰华美的三重冠,骑着白马,以罗马皇帝般的盛大仪式进入会场,德意志国王洛泰尔三世亲自为其牵马;此外还有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和“阿维农之囚”。这些史实反映出( )
A.君权神授强化王权 B.王权与教权长期的依存与斗争
C.教皇地位不断衰落 D.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
6.中世纪的欧洲,流行着一条常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此语反映当时欧洲主要国家实行( )
A.城邦民主制度 B.种姓制度
C.封建等级制度 D.城市自治制度
7.伊凡四世(1530—1584)实行“特辖领地制”,将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这些措施( )
A.加剧了地方的分裂割据 B.促进了西欧的城市自治
C.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D.有助于反抗蒙古的统治
8.某法典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它不仅成为拜占庭帝国此后历代皇帝编筹法典的依据和蓝本,而且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该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罗马民法大全》
C.《法国民法典》 D.《大宪章》
9.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妇女的“黄金时期”。黑死病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缺乏,致使很多妇女流入城市。每个城市都能看到妇女从事洗衣工、守门人和澡堂服务员的工作,妇女还可以参加行会,1319年,在伦敦的纳税人记录中,女性纳税人占4%,这说明了( )
A.妇女成为国家纳税的主体 B.社会生活中男女完全实现平等
C.传染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D.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充满活力
10.下图是14世纪英国议会的令状一则,该令状表明当时( )
主教及其他高级教士、郡守、男爵、郡属骑士、市民代表和市民议员、其他辖区的人士:遵照国王陛下的旨意,你们需赶赴议会。国王非常感谢各位前来参会,也希望大家不久便能返回各自的家园,所以诸位要抓紧时间迅速赶来,不得延误。不过主教、郡守、男爵、审判官、法官及其他王窒议事会成员如果没有国王的特别指令则不得擅自离会。你们还需要留在议事会行使职责、处理公务。
A.欧洲天主教会统治的强化 B.封君封臣制下领主权力大
C.加剧了国王与教会的矛盾 D.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潮流
11.如图所列知识结构,符合下列哪一古代地域文明的特征
农业为经济基础
人口固着于土地上
王权虚弱、地方自治
等级秩序
无民族国家概念
超稳定结构
A.古典时代的雅典 B.古代罗马 C.中世纪的西欧 D.东汉后期的中国结构
12.特许状是由国王或领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证书,用以承认城市及其市民的政治经济权利及自由。11~15世纪,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整个欧洲,国王、贵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纷纷给他们的城市颁发特许状。这一现象得益于( )
A.封君封臣制的强化 B.专制王权的衰弱 C.城市经济的复苏 D.宗教改革的进行
13.1214年,法国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布汶战役中以少胜多。整个13世纪,这一事件在法兰西的历史和记忆中不断被重塑,尤其是战役领导者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的形象不断被神化。布汶战役演化为传奇体现了
A.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欧洲政治格局变化
C.法兰西历史真实性存疑 D.民族国家初露端倪
14.到15世纪晚期,英格兰的都铎王朝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国王完成了国家统一。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一现象( )
A.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B.结束了天主教会统治
C.阻碍了自治城市发展 D.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
15.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16.伊凡四世(1530-1584)在游戏《Fate/Grand Order》中是恐怖的怪物(下图),但在历史上却对俄罗斯发展影响深远。下列关于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因其手段严厉被称为“伊凡雷帝”
B.他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C.他的改革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D.他使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以来,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导致自耕农减少,大批“国家财富”被地方官吏、蒙强所掌握。随着门阀士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庄园失去了世袭的超经济特权。与此同时,通过市场化的土地交易,富民(仅占有财富而没有任何社会特权的群体)在获得贵族土地的同时,也改变了庄园的经营方式。在中唐实施“两税法”以后,几乎所有庄园都必须按律征税,这成为国家税赋的直接承担者,逐步形成了“农夫输于巨室,巨室输于州县,州县输于朝廷”的国家财政体系。依据租佃契约,无地或少地的庄客或佃户,在交纳定额租或交分成租之后,可以享有土地增值的部分收益,劳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不再被强制来缚在某一特定的庄园之中,可以自行支配劳动时间,这便于他们更好地优化配置劳动资源,实现劳动收益的最大化。
——摘编自林文勋、崔永盛《中国古代庄园的类型及历史演进》
材料二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包括国王在内的各级封建主以“特恩权”的形式把领地“当作私人意志的专有领域,在它的支配上排斥着一切其他的人”,国王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在直领地以外的权力(行政权、司法权、征收租税权等),而把土地的所有权和庄园上的公法权交给了各大小庄园领主。领主们在庄园这个“王国”里有着绝对的统治权,其他任何人(包括国王)都不能干涉其内部事务。为了统治庄民,处理各种纠纷,庄园主们大多建立了庄园法庭(处于庄园之内)。从历史记录来看,庄园法庭主要处理农奴之间,农奴与封建主之间的案件。农奴只有份地的使用权,其后代继承份地时要向领主交纳继承金;作为使用“领主土地”的代价,农奴要无偿到领主自营地上劳动,并对领主履行各种政治、经济义务。除劳役外,西欧的庄民也要向领主交纳一定的实物,尤其是在节日或领主的喜庆之日。
——摘编自王文杰、左学德《论中世纪日本与西欧庄园制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世纪西欧庄园与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庄园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世纪西欧庄园与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庄园明显不同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打破了唐代以来的坊市制度,经商的时间限制也被取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工商业者成为城市中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城市的文化也受到冲击,呈现出多元性、丰富性,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重大改变,追求实际、逐利求富的价值观逐渐形成,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商人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新兴的市民阶层对休闲娱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种娱乐场所呈现出兴盛的趋势。北宋中期,瓦子已相当盛行,汴京城内有50多家瓦子,茶坊也遍布城中,这为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提供了场所。
——摘编自况鹏《宋代商品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新气象,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
——摘编自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城市相比,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呈现的新特征,并分析其对西欧历史演进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
——摘编自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二 在罗马法方面,不仅有举世公认的罗马私法,也有与私法相比毫不逊色的罗马公法制度。例如现代宪政制度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就是以罗马宪法为滥觞,在罗马共和宪法中,不仅存在同僚之间的分权(双执政官制),也存在执政官和其他行使积极权力的长官与行使消极权力的保民官之间的分权和制衡,最后还有五大宪制机关:人民大会、元老院、长官、保民官、祭司团彼此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罗马的这些制衡机关也在后世逐渐发展成为议会、参议院、监察机关等政权机构。
——摘编自蒋安杰《正确认识希腊法与罗马法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的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背景差异浅析》整理
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并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欧洲世俗君主一般倾向是建立一种极权政治体制,兼掌俗权与教权。当然,这种企图在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是君主们不敢奢求的。这正如教皇想实现纯粹的神权政治,在当时的欧洲也只能是奢望。”可知,中世纪的世俗君主希望兼掌俗权与教权,但就如教皇一样,他们都知道这只是一种奢望,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君主与教皇竞争共存,C项正确;专制王权的出现是在民族国家出现后,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国家日益发展,材料描述的是教权和王权之争,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分权制衡的信息,体现的是教权和王权之争,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我的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可知,欧洲封建社会中民众只知有其领主不知有其国家,还未对国家产生归属感,即国家意识尚未产生,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庄园经济,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封君封臣制度下的社会意识,无法看出世俗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就产生了契约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所有等级的领主宣誓效忠‘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君统辖封臣的原则不复存在”可知,11世纪,英王让所有等级的封臣到场行誓忠礼,宣誓效忠国王,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的原则,说明威廉一世具有一国之君与封建宗主的双重权威,任何人都须服从,这是中世纪后期英国王权得到加强的体现,A项正确;西欧社会实现了转型,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教权,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封君封臣制度开始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庄园农奴制,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2世纪(欧洲)。据材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放弃了帝国境内的主教册封权,而教皇则承认皇帝拥有世俗册封权……德意志国王洛泰尔三世亲自为其牵马……”,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王权和教权关系的不断演变,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教皇为皇帝加冕,两者相互利用,互相推动,“卡诺莎之辱”体现了教权高于王权,“阿维农之囚”体现了王权高于教权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并未提及君权神授对王权的影响,排除A项;“不断衰落”,表述错误,并不符合欧洲中世纪教皇的地位发展状况,排除C项;仅从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无法判定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依据材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结合所学可知是中古西欧的封君封臣制,是一种封建等级制度,C项正确;城邦民主制是古希腊文明,排除A项;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文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欧的封君封臣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6世纪(俄罗斯)。根据材料可知,伊凡四世通过“特辖领地制”,打击了大贵族,扩大了君主的权力,同时笼络了小贵族,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C项正确; “特辖领地制”有助于打击地方分裂,排除A项; “特辖领地制”实行地区在俄罗斯,而非西欧,前者和西欧城市自治无关,排除B项; “特辖领地制”和反抗蒙古并无直接因果联系,而且这一时期的蒙古早已衰落,伊凡四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处于扩张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拜占庭帝国此后历代皇帝编纂法典的依据和蓝本,……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符合这一描述的应该是《罗马民法大全》,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排除A项;《法国民法典》的颁布是在拜占庭帝国灭亡以后,排除C项;《大宪章》是英国封建时期的重要宪法性文件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后期黑死病的流行一定程度为妇女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提供了契机,反映了妇女的自立自强和对经济独立的追求,为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D项正确;虽然妇女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实现了男女平等、成为纳税的主体不符合事实,排除A、B两项;传染病带给社会的主要是痛苦,推动社会的发展是客观方面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该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4世纪英国。据材料“主教及其他高级教士、郡守、男爵、郡属骑士、市民代表和市民议员、其他辖区的人士:遵照国王陛下的旨意,你们需赶赴议会”可知,14世纪英国议会成为中古英国的重要议事机关,英国国王在国家政权中处于主导,结合所学可知,中古中后期,英国国王与贵族、教会斗争中强化权力,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支持,专制王权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中古中后期欧洲教会权力遭到削弱,而不是强化,排除A项;中古中后期领主的权力被削弱,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王权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王权得以增强,教权遭到削弱,不会激化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王权虚弱、地方自治”“等级秩序”“无民族国家概念”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在地方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臣有较大独立性,导致王权衰微,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C项正确;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排除A项;古代罗马制定了完备的法律制度,排除B项;东汉后期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15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特许状维护了城市及其市民的利益,11~15世纪为中世纪中晚期,特许状盛行反映了城市经济实力增强,促使国王和封建领主调整政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契约关系,没有体现封君封臣的附庸关系,排除A项;此时,国王权力逐步加强,排除B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到宗教改革时期,具有共同历史、语言、文化和利益的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法国国王的胜利战争不断被渲染强化甚至神化,体现了此时期王权与教权斗争、民族国家开始出现的现象,D项正确;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世纪,排除A项;此次战争的胜利并未改变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排除B项;这场战争不断被神化、被赋予新内涵的过程反映了时代需求,并非虚构了国家历史上的事件,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到15世纪晚期,英格兰的都铎王朝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国王完成了国家统一。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一现象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这些王国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15世纪王权的加强并未结束天主教会统治,排除B项;王权的加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治城市的发展,排除C项;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18世纪,王权的加强并未导致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见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故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16.D
【详解】17世纪,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时间不符合伊凡四世,D项符合题意;伊凡四世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他的改革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因其手段严厉被称为“伊凡雷帝”,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17.(1)相同:都是封建社会的经济经营模式;都有自给自足的特点;都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并从农田租金、劳动力租赁中获得收益。不同:欧洲庄园主对其大地产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中国古代的庄园主对其地产具有完全的私有权;中世纪西欧庄园农奴受到严格的人身束缚,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庄园,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欧洲中世纪庄园主在自己的庄园有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如同一个独立王国,但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庄园权力没有欧洲庄园宽泛。
(2)因素:欧洲中世纪教皇权力较盛,中国是中央集权国家;欧洲中世纪是国王把土地分封给臣下形成,属于封建领主制,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庄园是土地兼并形成的,属于封建地主制;欧洲崇尚法制,中国古代崇尚德治。
【详解】(1)相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与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庄园都是封建社会的经济经营模式,都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根据“交纳定额租或交分成租”“除劳役外,西欧的庄民也要向领主交纳一定的实物”,概括得出都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并从农田租金、劳动力租赁中获得收益。不同:根据“国王……把土地的所有权和庄园上的公法权交给了各大小庄园领主”,结合所学,得出欧洲庄园主对其大地产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根据“通过市场化的土地交易”得出中国古代的庄园主对其地产具有完全的私有权;根据“农奴要无偿到领主自营地上劳动,并对领主履行各种政治、经济义务”得出中世纪西欧庄园农奴受到严格的人身束缚,根据“他们不再被强制来缚在某一特定的庄园之中,可以自行支配劳动时间”得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庄园,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根据“国王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在直领地以外的权力(行政权、司法权、征收租税权等)”,分析得出得出欧洲中世纪庄园主在自己的庄园有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如同一个独立王国,但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庄园权力没有欧洲庄园宽泛。
(2)因素: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具体可从欧洲中世纪教皇权力较盛,中国是中央集权国家;欧洲中世纪是国王把土地分封给臣下形成,属于封建领主制,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庄园是土地兼并形成的,属于封建地主制;欧洲崇尚法制,中国古代崇尚德治等角度进行回答。
18.(1)相同点:兴起都缘于工商业的发展;都形成了市民阶层;市民的思想意识都有较大变化;世俗文化均得到发展。
(2)新特征:形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支持王权,反对封建割据;市民参与政治;打破了教育垄断,世俗教育产生。
影响:工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促使城市与王权结盟,强化王权;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中世纪(欧洲)。
相同点:根据材料“宋代打破了唐代以来的坊市制度,经商的时间限制也被取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工商业者成为城市中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可知,兴起都缘于工商业的发展,都形成了市民阶层;根据材料“城市的文化也受到冲击,呈现出多元性、丰富性,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重大改变,追求实际、逐利求富的价值观逐渐形成,......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可知,市民的思想意识都有较大变化;根据材料“新兴的市民阶层对休闲娱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种娱乐场所呈现出兴盛的趋势。......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可知,世俗文化均得到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中世纪(欧洲)。
特征:根据材料“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活动”“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如:形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支持王权,反对封建割据;市民参与政治;打破了教育垄断,世俗教育产生。
影响:在第一小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分析。如:工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促使城市与王权结盟,强化王权;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19.(1)因素:政局稳定;领土扩张;民族交往的频繁;商品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平等权利的发展;自然法思想的影响。
(2)意义:缓和矛盾,巩固罗马统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境内各民族的发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为现代宪政制度提供借鉴;其自然法理念具有永恒价值。
【详解】(1)根据材料一“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可以概括出政局稳定;领土扩张;根据材料“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可以概括出民族交往的频繁;根据材料“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可以概括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使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可以概括出各族人民平等权利的发展;根据材料“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可以概括出自然法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现代宪政制度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就是以罗马宪法为滥觞”“在后世逐渐发展成为议会、参议院、监察机关等政权机构”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上的巩固统治、缓和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民族上的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对后世的为近现代法律和制度提供渊源和借鉴;思想上的自然法理念具有永恒价值等方面回答。
20.示例:论题:中西方传统节日体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论述: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节日往往与农业社会所实行的历法和中国历法中所规定的节气密切相关。同时节日的演变也受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互叙亲情等道德和风尚的影响。西方传统节日体现出较强的宗教色彩在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精神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其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以基督教的精神教育感化民众。
东西方传统节日的内涵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在文化的交流中,它们彼此渗透相互交融。要保持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竞争力。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然后,根据信息自拟一个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论题”,由表格中的中国节日“春节、元旦、中元节、七夕节”的来历和西方节日“圣诞节、元旦、万圣节、情人节”的来历可以得出:中西方传统节日体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论述”,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和宗法色彩;西方节日国体现出较强的宗教色彩等角度论证分析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