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六安市第二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六安二中2023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或温馨提示
1.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保持答题卡卷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题3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为浙西丘陵地区的良渚古城遗址。据考古学者发现,该遗址有贵族专门的墓地,墓里有大量的玉器,祭坛;普通大众墓里,只有若干日常生活用具。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中国( )
A. 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 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
C. 氏族成员共享劳动成果 D. 文明中心在黄河流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该遗址有贵族专门的墓地,墓里有大量的玉器,祭坛;普通大众墓里,只有若干日常生活用具”可知,在良渚古城遗址的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体现了此时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差距,反映了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此时已经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共享劳动成果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排除C项;良渚文化的重心位于长江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
2. 下面为夏朝世系示意图。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 )
A. 宗法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世袭制 D. 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图示内容是夏朝世系示意图,他们之间大多是父子关系,这体现了世袭制,C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项;分封制是指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 韩非子认为,作为君主,应具备虚静之德,才能以静制动,才能用众,才能公正执法。同时他还主张“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由此可知,韩非子的主张
A. 适应了建立君主专制的需要 B. 代表了下层劳苦大众的利益
C. 传承了儒家的政治传统 D. 强调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韩非子主张强化君主的权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A正确;韩非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排除;材料与儒家思想无关,C排除;D是道家的主张,排除。故选A。
4.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据《汉书》记载,驰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始皇修建驰道的根本目的是( )
A. 改善国内交通 B. 促进经济发展 C. 改善百姓生活 D. 巩固秦朝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驰道的根本目的是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进而巩固统一,巩固秦朝统治,D项正确;改善国内交通、促进经济发展是秦朝修建驰道产生的影响,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A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驰道的修建与百姓生活改善没有直接联系,且修建驰道的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5.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将京畿以外地区划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秩六百石,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守、相两千石官和强宗豪右。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加强 B. 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C. 刺史位重权卑 D. 州部郡国力量的削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地方设置十三部刺史,刺史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巡查代表中央,体现的是“以小制大”特点,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行政体制变化无关,排除B项;州部郡国力量的削弱属于表象,排除D项。故选A项。
6. 如图所示为北魏货币,有人说它是民族交融的典型体现。下列对北魏货币历史信息推测合理的是( )
A. 从材质特点看北魏有丰富矿产资源 B. 该货币能见证北魏的对外贸易
C. 从形制特点看北魏货币取法于中原 D. 该货币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货币形制为圆形方孔钱,与秦汉以来中原汉族王朝发行的形制类似,C项正确;从图片中无法直观判断货币材质以及矿产资源情况,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知北魏货币是否能在对外贸易中使用,排除B项;北魏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7. 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
A. 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 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 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 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新科进士向主考官谢恩,结成座主、门生关系,新科进士对于主考官执弟子礼,主考官对新科进士加以教导、提携,容易发展成朋党势力,A项正确;新科进士与主考官形成特殊的亲近关系,主要是影响官场势力和风气,对于官员施政能力、官吏考核制度直接影响不大,排除B项、D项;新科进士与主考官之间的礼仪与当时官场上门生故吏关系下的礼仪相似,或是其组成部分,其主要影响是形成一种特殊的座主、门生关系和势力结合,而非影响官场礼仪,排除C项。故选A项。
8.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最全面的是
A. 使北宋完全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B. 促进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 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D. 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这次改革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C正确,A排除;BD说法片面,排除。故选C。
9. 这一制度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一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行省制 C. 三省六部制 D. 中书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这一制度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在设立之初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体现了行省的双重身份,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下没有“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且与“都省”的称谓不符,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与中书省制均为中央官制,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0. 下图分别为中国古代汉、唐、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分布图。图中商业中心分布的变化体现了
A. 商业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变化同步 B. 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C. 黄河流域的商业比长江流域发达 D. 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代商业中心在黄河流域,唐代商业中心南北趋于平衡,明清南方商业中心较多,这体现了商业中心转移和经济重心转移是一致的,D正确;明清政治中心在北方,商业中心在南方,排除A;商业中心和跨区域长途贩运无关,排除B;长江流域商业在明清时期较为发达,排除C。
11.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秦、汉、唐、宋先后有7位皇帝进行封禅,以证本朝“受命应天”。而明清两代却无一帝王封禅,明成祖以“在德不在封禅”驳回朝臣提议,清乾隆帝抨击封禅之举乃“矫诬(虚妄)侈大之事”。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A. 宗教迷信思想淡化 B. 君主集权体制空前强化
C. 理性务实政风形成 D. 以德治国观念得到实践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的皇帝认为封禅无助于国家的统治和治理,对于封禅的提议予以回绝或抨击,说明此时君主专制加强,无需借助封禅彰显帝王权威,B项正确;明清时期的宗教迷信思想并没有淡化,排除A项;明清时期没有皇帝进行封禅是因为君主专制的强化,而非理性务实政风的形成和实践以德治国的观念,排除CD项。故选B项。
12. 一出广州城,就是四亿人口的中国国内大市场。曼彻斯特的制造商们互相议论说,只要想到这件事: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材料表明英国侵华旨在( )
A. 扩大侵华权益,攫取暴利 B. 进行资本输出,瓜分中国
C. 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D. 缓解本国经济压力,资本输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有四亿人口的国内大市场,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而非扩大侵华权益,排除A项;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而此时为商品输出,排除BD项。故选C项。
13. 下列内容为某学者对近代某次事件特征的概述。该事件( )
以外部压力为启动力
以移植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为主要途径
以内外结合、新旧结合为基本方针
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为模式
A. 最早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C. 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积极尝试 D. 寄希望于未掌握实权的皇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近代”、“以移植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为主要途径”、“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为模式”并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史实可知,该事件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意义的企业,并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C项正确;“最早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的是林则徐、魏源等人,排除A项;“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排除B项;“寄希望于未掌握实权的皇帝”的是戊戌维新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 彻底实现了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B. 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C. 提出了新社会经济政策 D. 推行“自强”“求富”的新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太平天国时期想要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做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理想,故选B;太平天国的这一理想并没有真正实现,排除A;太平天国提出的这一主张属于中国传统的均贫富的思想,不是新的社会经济政策,排除C;“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D。
15.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装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由此可见,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装着泥沙的炮弹 B.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C. 明治维新促使日本实力大增 D.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清朝统治腐朽,军需局官员贪污腐化,采购劣质炮弹致使中国战败,说明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落后,B项正确;装着泥沙的炮弹这一现象折射出清朝统治的腐朽落后,属于表象,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方面失败的原因,非日本,排除C项;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变革封建制度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材料反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朝统治的腐朽,排除D项。故选B项。
16. 老舍的著名话剧《花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也确实创力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社会提倡使用国货
D. 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出现初步发展。材料中的时间“1916年”属于一战期间,这一时期清政府早已垮台,A项不属于原因,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17.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
A.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C. 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1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项正确;1905年孙中山组建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排除C项。故选D项。
18. 习近平在评价近代某一会议时指出:“(该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下列对该会议描述正确的是( )
A. 标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B. 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C. 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进行了探索 D. 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该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斗争时期,排除A项;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对创建人民军队进行了有力探索,排除C项;推动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32分)
19.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扎扎,牛驴走芸芸。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纯。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答案】(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容易破产。
(3)保证政府控制赋税,控制人民。
【解析】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材料一反映的有生产工具、有对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有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材料二中的“春耕夏耘”“四时之间,亡日休息”等信息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因此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原因的概括可以回答出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从材料二的“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可以看出负担沉重,容易破产。从材料三的“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以看出封闭保守的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自然经济的特征。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从材料二的“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可以看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保证政府控制赋税、控制人民的作用。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统治者通过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0. 1912年民国建立到1919年五四风雷,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近代沉沦到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民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无古人的变化”,请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以前的政治行动有何缺陷?与之相比,五四运动又具有了哪些新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答案】20. 措施:颁布《临时约法》。
政治制度: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封建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21. 缺陷: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
新的特点:牵动的社会面很广(或群众基础广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或彻底地不妥协)。
22. 意义: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2年的中国。措施: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指的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政治制度:据材料一“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封建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缺陷:据材料二“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可得出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 新的特点:据材料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可得出牵动的社会面很广(或群众基础广泛);据材料二“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可得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或彻底地不妥协)。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中国。意义: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意义,以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从五四运动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等角度思考即可。
三、论述题(14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对于把16世纪还是19世纪看作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这个问题上颇有分歧。即使把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我们也仍需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因为这些形态制约了中国对19世纪外来挑战所作的反应。西方的入侵可以被视为一种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确实,从历回顾的角度来看,1617世纪欧洲人和俄罗斯人的来临,为19世纪西方的强烈活动铺平了道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对于近代中国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围绕材料观点提出看法(可赞成、否定或修改),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要求:看法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看法:赞成以16世纪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
理由:从内部看,16世纪为明朝中后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出现了顺应时代趋势的新思想,且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将西学传入中国。总之,16世纪中国具备了社会转型的某些特征,因此可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
示例2:看法:赞成以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
理由: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局面,中国被迫开放,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总之,鸦片战争促使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因此可把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
示例3:看法:赞成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开端,否定以16世纪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
理由:如明朝时期的耶稣会士虽传入了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西方科学,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小撮士大夫。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中国仍然是传教士到来之前的那种模样。而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之,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比16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因此把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更为合理。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解析】六安二中2023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或温馨提示
1.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保持答题卡卷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题3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为浙西丘陵地区的良渚古城遗址。据考古学者发现,该遗址有贵族专门的墓地,墓里有大量的玉器,祭坛;普通大众墓里,只有若干日常生活用具。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中国( )
A. 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 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
C. 氏族成员共享劳动成果 D. 文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
2. 下面为夏朝世系示意图。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 )
A. 宗法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世袭制 D. 分封制
3. 韩非子认为,作为君主,应具备虚静之德,才能以静制动,才能用众,才能公正执法。同时他还主张“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由此可知,韩非子的主张
A. 适应了建立君主专制的需要 B. 代表了下层劳苦大众的利益
C. 传承了儒家的政治传统 D. 强调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4.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据《汉书》记载,驰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始皇修建驰道的根本目的是( )
A. 改善国内交通 B. 促进经济发展 C. 改善百姓生活 D. 巩固秦朝统治
5.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将京畿以外地区划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秩六百石,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守、相两千石官和强宗豪右。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加强 B. 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C. 刺史位重权卑 D. 州部郡国力量的削弱
6. 如图所示为北魏货币,有人说它是民族交融的典型体现。下列对北魏货币历史信息推测合理的是( )
A. 从材质特点看北魏有丰富矿产资源 B. 该货币能见证北魏的对外贸易
C. 从形制特点看北魏货币取法于中原 D. 该货币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产物
7. 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
A. 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 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 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 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8.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最全面的是
A. 使北宋完全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B. 促进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 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D. 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9. 这一制度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一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行省制 C. 三省六部制 D. 中书省制
10. 下图分别为中国古代汉、唐、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分布图。图中商业中心分布的变化体现了
A. 商业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变化同步 B. 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C. 黄河流域商业比长江流域发达 D. 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11.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秦、汉、唐、宋先后有7位皇帝进行封禅,以证本朝“受命应天”。而明清两代却无一帝王封禅,明成祖以“在德不在封禅”驳回朝臣提议,清乾隆帝抨击封禅之举乃“矫诬(虚妄)侈大之事”。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A 宗教迷信思想淡化 B. 君主集权体制空前强化
C. 理性务实政风形成 D. 以德治国观念得到实践
12. 一出广州城,就是四亿人口的中国国内大市场。曼彻斯特的制造商们互相议论说,只要想到这件事: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材料表明英国侵华旨在( )
A. 扩大侵华权益,攫取暴利 B. 进行资本输出,瓜分中国
C. 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D. 缓解本国经济压力,资本输出
13. 下列内容为某学者对近代某次事件特征的概述。该事件( )
以外部压力为启动力
以移植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为主要途径
以内外结合、新旧结合为基本方针
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模式
A. 最早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C. 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积极尝试 D. 寄希望于未掌握实权的皇帝
14.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 彻底实现了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B. 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C. 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D. 推行“自强”“求富”的新政
15.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装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由此可见,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装着泥沙炮弹 B.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C. 明治维新促使日本实力大增 D.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16. 老舍的著名话剧《花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也确实创力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C. 社会提倡使用国货
D. 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17.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
A.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C. 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18. 习近平在评价近代某一会议时指出:“(该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下列对该会议描述正确的是( )
A. 标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B. 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C. 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进行了探索 D. 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32分)
19.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扎扎,牛驴走芸芸。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纯。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20. 1912年民国建立到1919年五四风雷,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近代沉沦到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民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无古人的变化”,请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以前的政治行动有何缺陷?与之相比,五四运动又具有了哪些新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论述题(14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对于把16世纪还是19世纪看作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这个问题上颇有分歧。即使把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我们也仍需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因为这些形态制约了中国对19世纪外来挑战所作的反应。西方的入侵可以被视为一种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确实,从历回顾的角度来看,1617世纪欧洲人和俄罗斯人的来临,为19世纪西方的强烈活动铺平了道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对于近代中国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围绕材料观点提出看法(可赞成、否定或修改),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要求:看法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六安市第二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