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两校联考九年级(下)历史开学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两校联考九年级(下)历史开学2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3分)
1.(3分)如图是1959年古人类学家根据发掘出来的头骨化石复原的某原始人类头像。这一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3分)河南安阳小屯西地的一个灰坑中,曾发现一块牛肩胛骨。卜辞原文是:“乍(疫),父乙,妣壬豚,兄乙豚,化口……”意思是疫情突发,为众人御除疠疫举行了一系列祭祀先人的行事。由此可见,我国最早的瘟疫记录可以追溯到(  )
A.西周 B.商朝
C.夏朝 D.炎黄联盟时期
3.(3分)如图为战国后期形势图,其中逐渐成为最强大诸侯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3分)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人民的敬重。下列哪一选项是孔子的主张(  )
A.兼爱、非攻 B.实行“法治”
C.“无为而治” D.“仁”和“爱人”
5.(3分)秦统一后,建立起“中央→郡→县→乡→享→里”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治理体系(  )
A.开创了我国地方行政模式
B.巩固分封制
C.显示了皇帝独尊的地位
D.确立了县制
6.(3分)董仲舒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此,他建议(  )
A.轻徭薄赋 B.无为而治 C.尊崇儒术 D.依法治国
7.(3分)如果你要考查我国早期人类种植粟和水稻的历史,应该前往的早期人类遗址是(  )
①山顶洞人遗址②北京人遗址③河姆渡遗址④半坡遗址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8.(3分)春秋墓葬蚌埠双墩1号墓是“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如图是该墓出土的青铜编钟,编钟正面都刻有“惟王正月初吉丁亥”等19个字。这些字的字体应该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楷书
9.(3分)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时期 D.夏商时期
10.(3分)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 B.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C.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
11.(3分)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表述的是秦统一的(  )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意义
12.(3分)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
①农作物的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聚落 ④城市的出现 ⑤磨制工具的发展 ⑥出现金属货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13.(3分)“礼崩乐坏”指井田制、分封制、社会等级等奴隶制度在东周时期的崩溃和瓦解,且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增多。下列关于“礼崩乐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战争多针对周边少数民族
B.周王室的衰微是根本原因
C.这一时期诸侯国数目增多
D.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
14.(3分)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变法的目的是(  )
A.兴修水利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15.(3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时间、人物都正确的一
组是(  )
A.禹 四五千年前 B.禹 公元前2070年
C.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 D.秦始皇 公元前230年
16.(3分)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一用世纪表述法应该为(  )
A.3世纪前期 B.12世纪前期 C.12世纪后期 D.13世纪后期
二.辨析题(共5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2分)
17.(2分)奠定江南地区干栏式建筑基础的是半坡居民。
错误:
改正:
18.(2分)如图反映的是商朝的文字--金文,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
错误:
理由:
19.(2分)后母戊鼎是青铜器中著名的大方鼎,因鼎腹内壁有甲骨文“后母戊”,故称“后母戊鼎”,也曾被称为“司母戊鼎”。以上表述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分)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了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错误:
更正:
21.(2分)伊尹是大禹时期的大臣。
错误:
改正:
三.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42分,每小题14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
(1)(3分)材料一中”天下为家”局面的出现表明首领更替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从哪位统治者开始的?
材料二: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李氏》
(2)(3分)“诸侯”的出现与西周推行的哪种制度有关?“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状况?
材料三:如图
(3)(4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丞相和太尉分别掌管什么事务?
(4)(4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天下者莫若尧舜,选贤能以禅让,太平大同之民主也。
--《孟子微》
材料二
材料三 据《荀子 行效》载:周初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有管、蔡、鲁、卫、晋、燕等53国,异姓诸侯有齐、宋、楚、越、陈、杞等10余国。
(1)(4分)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出由这种制度产生的三位部落联盟首领。
(2)(4分)材料二反映夏商两朝覆灭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给后世君主提供了什么启示?
(3)(6分)根据材料三周初实行什么制度?有何目的?
24.(14分)历史学家黄仁宇将秦汉时期称为中国的“第一帝国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
材料三 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外事四夷……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资治通鉴》
(1)(3分)秦完成统一大业是在何时?比较材料中秦汉疆域图,指出西汉开始对今天哪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2)(3分)材料二反映了西汉的哪一治世局面?对西汉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3)(4分)材料三认为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请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
(4)(4分)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2023-2024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两校联考九年级(下)历史开学2月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3分)
1.
【考点】北京人.
北京人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原始人类是北京人。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巴前伸。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人,不是元谋人、蓝田人,排除AB;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人。
2.
【考点】文字的演变;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甲骨文和青铜器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最早的瘟疫记录可以追溯到的朝代、甲骨文的相关史实。“河南安阳小屯”“牛肩胛骨”“卜辞”“意思是疫情突发,为众人御除疠疫举行了一系列祭祀先人的行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据“河南安阳小屯西地的一个灰坑中,曾发现一块牛肩胛骨。卜辞原文是:‘乍(疫),父乙,妣壬豚,兄乙豚,化口……’意思是疫情突发,为众人御除疠疫举行了一系列祭祀先人的行事。”可见,我国最早的瘟疫记录可以追溯到商朝。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最早的瘟疫记录可以追溯到的朝代、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3.
【考点】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战国七雄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秦国位于最西面,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C符合题意;①是齐国,②是楚国,④是燕国,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秦国位于最西面,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
【考点】老子和孔子.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的有关知识。
【解答】A.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
B.实行“法治”是韩非的思想。
C.“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
D.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故选:D。
【点评】孔子的知识是历年中考的考点,应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深入掌握好。
5.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及其作用。
【解答】根据材料“中央→郡→县→乡→亭→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A正确;
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分封制,不存在巩固分封制的说法,排除B;
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显示了皇帝独尊的地位,但本题材料主要为郡县制,排除C;
县制并非秦统一之后才得以确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就确立了县制,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及其作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6.
【考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故C符合题意;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不是轻徭薄赋,排除A;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依法治国是韩非的思想主张,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7.
【考点】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北京人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以考查我国早期人类种植粟和水稻的历史为切入点,考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相关知识。
【解答】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浙江余姚市,是世界上最早种植了水稻的原始居民,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展现了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北京人时期、山顶洞人时期原始农业尚未出现,所以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不能反映农耕文化。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基础题。通过遗址遗物还原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8.
【考点】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和青铜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周时的金文。
【解答】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金文,它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有重要价值。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再现能力。要注意区分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出现的时期。
9.
【考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知道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解答】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先后确立了封建制度,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10.
【考点】儒家.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的知识。
【解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从此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表明班固评价历史人物以儒家标准为准绳,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11.
【考点】秦灭六国,建立秦朝.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建立,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的功绩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制度。故这表述的是秦统一的结果,C符合题意;背景、过程和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建立,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
【考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点。
【解答】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定居生活,出现了聚落,使用磨制石器等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农业的出现,所以①②③⑤是正确的选项;原始居民生活的时期城市还没有出现,世界上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是我国商朝晚期制造的一种铜贝,排除选项④⑥。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原始农耕生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3.
【考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春秋争霸1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历史现象思考作答。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出现并开始得到推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分封制和礼乐制走向崩溃和瓦解,因此材料中“礼崩乐坏”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材料“且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增多”可知,战争多发生于诸侯国之间,排除A项;周王室的衰微是表现,而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随着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持续,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14.
【考点】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目的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实现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B符合题意;商鞅变法与兴修水利不符,排除A;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缓和社会矛盾不是商鞅变法的目的,排除C;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增强东周王室实力与商鞅变法不符,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目的等知识。
15.
【考点】秦灭六国,建立秦朝.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以“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切入点,考查秦朝建立和统一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重点掌握秦朝的统一,难度较小。
16.
【考点】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年份换算为世纪,去掉后两位,余下的数字加一。每个世纪前三十年为前期,中间四十年为中期,后三十年为后期,因此1279年是13世纪后期,故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1279年是13世纪后期。
二.辨析题(共5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2分)
17.
【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
【解答】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奠定了江南地区干栏式建筑基础。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
故答案为:
错误:半坡居民;改正:河姆渡居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
18.
【考点】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和青铜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商朝文字。
【解答】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效的文字。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它比甲骨文规范。
故答案为:
错误:金文;理由: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是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商朝文字的相关史实。
19.
【考点】青铜器.
甲骨文和青铜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以后母戊鼎是青铜器中著名的大方鼎,因鼎腹内壁的文字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述不正确。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铭文(也称为钟鼎文或金文),所以鼎腹内壁有甲骨文“后母戊”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不正确。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铭文(也称为钟鼎文或金文),所以鼎腹内壁有甲骨文“后母戊”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的相关史实。
20.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的郡县制.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答】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错误:县制;更正:郡县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21.
【考点】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答案】大禹,商汤
【分析】本题考查商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
【解答】伊尹是商朝初期的大臣,他辅助商汤,发展农工商业,使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因此错误:大禹;改正:商汤。
故答案为:
错误:大禹;改正:商汤。
【点评】本题以商朝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三.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42分,每小题14分)
22.
【考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历史开放性问题;夏商周的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局面的出现,表明首领更替制度由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这种变化是从启开始的,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是我国的早期国家。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诸侯”的出现与西周推行的分封制有关,“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状况。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丞相和太尉分别掌管行政和军事。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制度创新要与时俱进,制度创新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制度创新促进了社会发展等。
故答案为:
(1)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启。
(2)分封制;春秋时期。
(3)郡县制;行政和军事。
(4)制度创新要与时俱进,制度创新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制度创新促进了社会发展等。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3.
【考点】尧舜禹的“禅让”;夏朝的灭亡;商朝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禅让制、夏朝和商朝的灭亡、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禅让制,据材料一“公天下者莫若尧舜,选贤能以禅让,太平大同之民主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禅让制产生的三位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
(2)材料二反映夏商两朝覆灭的共同原因是夏商王朝后期国王末昏庸残暴,荒淫无度,给后世君主提供的启示是要爱惜民力,勤于政事.
(3)据材料三“据《荀子 行效》载:周初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有管、蔡、鲁、卫、晋、燕等53国,异姓诸侯有齐、宋、楚、越、陈、杞等10余国”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
故答案为:
(1)禅让制;尧、舜、禹.
(2)夏商王朝后期国王末昏庸残暴,荒淫无度;要爱惜民力,勤于政事.
(3)分封制;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夏朝和商朝的灭亡、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灭六国,建立秦朝;文景之治;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答案】(1)公元前221年;新疆。
(2)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稳定了政局,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3)汉武帝与秦始皇在政治上,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经济上,二者都统一了货币。秦始皇发行了秦半两,汉武帝则发行了五铢钱;在思想上,二者都实行了文化专制措施,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在民族关系上,秦: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四者任选其二即可)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统一、西域都护的设置、文景之治以及出现的原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公元前60年,汉代设置西域都护。主要职责是颁行汉朝的法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标志着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根据“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反映了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包括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这些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根据所学可得出,文景之治稳定了政局,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3)根据所学,分析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方面的具体措施即可,如汉武帝与秦始皇在政治上,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经济上,二者都统一了货币。秦始皇发行了秦半两,汉武帝则发行了五铢钱;在思想上,二者都实行了文化专制措施,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在民族关系上,秦始皇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
(4)综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故答案为:
(1)公元前221年;新疆。
(2)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稳定了政局,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3)汉武帝与秦始皇在政治上,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经济上,二者都统一了货币。秦始皇发行了秦半两,汉武帝则发行了五铢钱;在思想上,二者都实行了文化专制措施,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在民族关系上,秦: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四者任选其二即可)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一、西域都护的设置、文景之治以及出现的原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等知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2024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两校联考九年级(下)历史开学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