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18常见选择题问法解读与技巧分析
【问答解读】
【高分技巧】
1、绝大多数题考察的都是特征识别,表明、说明、反映、体现其实就是模糊问法故意增加难度,不代表只能选材料的直接信息,有时候也要进行一定的推论分析。类似于材料题的特点类题目做题方式。
2、有问法指代词的一定要细品选项中现象和评价的区别,一般直接描述材料现象本身的都是错误的。
3、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都有可能是主要原因,前者决定事件一定要发生,后者决定发生的时空和方式。现在很少有题需要进行两者的区分,所以刻意复习的价值不大。
4、多元思维类选择题中,“侧面反映”和“客观上”相对常见,否定式选择偶见于地方卷。
【限时检测】(建议用时:40分钟)
【特征识别】
1.1842年10月,道光皇帝听闻广东仿造了一艘西式战舰,颇为欣赏,命大臣将图样交闽、浙、苏三省官员参考。然而,造西式战舰有材料、技术、经费等方面的困难,各地官员假词推托,道光皇帝也没有追究。这反映出晚清政府
A.意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 B.权威受到地方严重挑战
C.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 D.囿于实际困难改革受阻
2.1904年在成都成立的官办川汉铁路公司,其股本主要来源于“田亩加赋”,-般是随粮征收,值百抽三,四川的贩夫走卒,大都被迫参与,不足部分基本是靠外债弥补。迫于民间收回利权运动的压力,该公司于1907年改为商办。1908年.清政府又委派军机大臣加以督办,进而在1911年突然宣布“国有”。清末川汉铁路公司的变迁
A.折射出国内社会矛盾的复杂尖锐
B.反映了清政府对铁路建设的重视
C.印证了国人对近代化的积极探索
D.表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走向破产
3.1958年2月,全国外贸局长会议提出“大力加强对日贸易,积极开展对亚非国家的易货平衡贸易,打开加拿大市场并开展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应区别对待;开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材料说明我国( )
A.积极探索自身建设道路 B.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
C.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D.不断缓和与欧美国家关系
4.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呈现出“介”字型布局。“撇”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捺”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竖”分别指“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和“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经济走廊”。这反映出当代我国外交
A.致力发展周边国家关系 B.综合国力优势开始凸显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努力推进大国国际合作
5.有学者在分析启蒙思想时做出了一个比喻:“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下列言论中与“设有栏杆”含义最为接近的是( )
A.“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
B.“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
C.“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生而平等”
D.“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6.19 世纪,很多英国旧的经济法规已经不再适应英国发展的需要。例如曾经保护过本国航运业的《航海条例》,在此时会导致垄断英国航运业的大商人、大船主任意提高进口原料的价格,牟取暴利。上述现象表明,当时的英国( )
A.需要强化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干预力度
B.面临着生产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新挑战
C.早期殖民扩张的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
D.国内的阶级矛盾逐步趋向于不可调和
7.有学者认为:从斯大林时期起,历届苏朕领导人不顾生产力水平,只凭人为的生产关系变革向共产主义过渡。这种超前的“穷过渡”的社会主义模式必然难以维持长久。材料认为斯大林模式
A.由于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而存在弊端 B.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自然形成的
C.通过排斥资本主义以变革生产关系 D.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
【原因背景】
8.为扩大红军的社会影响力,1936年8月—1937年2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动参与长征的全军干部积极投稿,编制了一部关于长征的集体作品《两万五千里》。但该作品完成以后,并没有大量公开刊印,只是在党内高级干部中小范围传阅。这主要是因为( )
A.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B.西北地区印刷技术较为落后
C.中国共产党的处境日益恶化 D.红军致力于反“围剿”的斗争
9.1935年7月,清华大学召开学生大会,通过了“爱国有心,救亡乏术”的决议,提醒学生不要“受人利用”,对上街游行的主张不做任何表示。同年12月,听闻“冀察政务委员会”即将成立.清华学生再次开会,通过了“通电全国,反对一切伪组织、伪自治的决议”,并决定联络北平各校同学参加学联组织的请愿。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救国热情 B.国民政府采取对日退让政策
C.进步学生受到共产党的感召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0.据统计,上海原有工厂4050家,至1946年底,倒闭3160家,其中民营工厂倒闭3/4;工厂开工,1947年仅为平时的2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经营不善 B.美国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挤压
C.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失败 D.战争使上海经济中心地位丧失
11.如图是中国东北地区工业指数变化情况。该时期东北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是
A.新中国的成立推动了工业化 B.基于国家安全的重点投入
C.国家一五计划的着力打造 D.生产关系调整释放经济活力
12.伯里克利时代,葬礼演说内容以赞颂民主政治和雅典的强大为主。公元前4世纪初,民主政治在演说中仍受关注,但雅典作为自己和希腊人自由维护者的身份,日渐占据演说内容的中心。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精神的萌发 B.公民政治的衰落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雅典城邦的发展
13.在16世纪,史学家称之为“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开始露出一线曙光,由此产生了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带来“一线曙光”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王室的宗教狂热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C.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D.西欧海外殖民扩张
14.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有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普遍推行这种作息时间。到中世纪晚期和近代初期,欧洲人的劳动日在法律上依然是指白天的时间。近代早期开始,一些行业和工场的劳动时间向夜间延伸。决定性的变革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在那些采用了机器生产的行业,夜幕降临后仍要劳作,成为不可抵挡之势。夜间劳动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照明技术的进步 B.世界市场的扩大
C.资本主义的扩张性 D.工业革命的推动
15.英国学者伊恩·肖克在《地狱之行1914—1949》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欧洲,欧洲在“二战”中险些毁掉自己,它最终存活了下来,但变得迥异于前。导致欧洲“迥异于前”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战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大战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
C.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空前壮大 D.多极化趋势已成为世界的潮流
【实质本质】
16.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了一些区域性的或全国性的经济都会,如定陶因交通发达被推为“天下之中”,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雒邑“东贾齐、鲁,南贾梁、楚”。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分封制的瓦解促进了经济发展 B.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了商业发展
C.诸侯争霸兼并推动了商业发展 D.各国的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失败
17.黄宗羲在《原臣》中说,父子是先天的血缘关系,君臣则是后天的契约关系,是在“为天下”的前提下结成的君臣共同体,君主若不能“为天下”,臣可视君为路人。这说明黄宗羲思想的实质是( )
A.倡导君臣平等的契约关系 B.抨击君主专制
C.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 D.信守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
18.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这一转变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
A.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
C.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 D.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转变
19.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格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上述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皇帝用人制度完善
20.有学者对上海博物馆所藏东汉画像砖、画像石进行整理。对以建筑对主题的汉画像砖石展开了分类研究(如下表)。由此推知,这在实质上体现了
出土地 类型 滇北与四川 陕北与晋西 江苏 山东
住宅 8 29 64 86
门阙 46 10 23 49
水榭 0 0 1 8
桥梁 0 0 4 23
(注:门阙是指古代宫殿、官府、祠庙、陵墓前由双座塔楼组成的出入口)
A.山东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B.汉代民间厚葬之风盛行
C.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变动 D.田庄经济模式较为普遍
21.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空袭行动,即科索沃战争战争表面上看来是北约东扩遇到了南联盟挡路,实际上更是美国轰炸欧元的一场金融战争,即在欧洲制造紧张局势,阻止欧洲全融资本的回流,使欧元贬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要
A.保障南联盟的人权 B.将南联盟纳入北约
C.经济上打击欧盟 D.维护美国的霸权
【目的影响】
22.1856年12月,《北华捷报》详细梳理并刊载了当时发生在广州的一系列事件,公开了十多篇英国领事与两广总督来往书信全文,并在评论中有意突出中国官员的“傲慢”,以佐证其“外国人长期受到中国人的蔑视和侮辱”的立场。此举旨在
A.向在华洋人介绍中国时局进展 B.指责中国外交上的傲慢行为
C.配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 D.为英法火烧圆明园进行辩护
23.魏源在1842年撰写的《海国图志》中,牵强地以中国传统的“三坟五典”为依据,论证外国人所说的亚欧非三洲应为一洲,即典籍中所说“南赡部洲”,然后又论证“南赡部洲”为诸洲之冠,中国当为“南赡部洲”的“东方人主”。魏源的做法意在
A.否定传统的夷夏差异 B.提出近代主权国家观念
C.论证器物变革合理性 D.以历史来掩饰现实窘境
24.1904年,清政府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1911年,清政府召开学部中央教育会议,正式将“官音”定名为“国语”,并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这些举措
A.顺应了强化君权的趋势 B.根源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C.缓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D.有利于加强民族的认同
25.“拜谒中山(孙中山)陵”现象在国民党的政治生活中经常出现,如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获胜要谒陵,宁粤和议共赴国难要谒陵,召开五中全会以示团结要谒陵,西安事变归来要谒陵。国民党的做法意在( )
A.崇拜和尊敬孙中山先生 B.宣示合法地位,巩固统治地位
C.加强国民党党内的团结 D.认可和践行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
26.1932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赣东北省劳动部布告-关于雇用辅助劳动临时条例》,对最低工资限额、拖欠工资要加息限期偿还、节假日需付双倍工资及工伤、产假、带薪休假制度等作出规定。这一条例的颁布旨在
A.鼓励开展雇用辅助劳动 B.服务土地革命的现实需求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提高工人阶级的工资待遇
27.14世纪,英王爱德华统治时期,咨议会被牢牢地掌握在王室权威手中。内廷在跟随国王迁移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一个小型的王室管理机构,有着自己的文书员,由掌管王玺的大臣监督。通过自己内廷的管理,国王就可以在巡游中处理政务,而不必凡事都通过威斯敏斯特来处理。这些措施旨在( )
A.推动议会形成 B.加强国王权力 C.否定宗教神权 D.发展庄园经济
28.1884年,《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规定:“今后占据目前在其领地外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的国家……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以便使后者在必要时有可能申述自己的要求。”这一规定旨在
A.镇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B.巩固列强瓜分非洲的成果
C.维护非洲各国的独立和完整 D.协调列强殖民扩张中的矛盾
【多元思维】
29.司马迁青年时即开始游历(路线①),后出使西南(路线②),前110年又随汉武帝巡游(路线③)。图1为司马迁游历路线图,此图可以从侧面印证( )
图1 司马迁旅行路线图
A.汉武帝时江南经济已初步开发 B.汉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C.《史记》作为信史的史学价值 D.两汉水路交通的高度发达
30.南北朝时期,南方高僧可以公开和统治者讨论“沙门(佛家)不礼王者”,而且受到大部分士人官员支持:而北方,佛家子弟提出“皇帝即如来”,甚至还出现“拜天子即为礼佛”的说法。这折射出
A.北方佛教与皇权融为一体 B.传统伦理遭到极大地挑战
C.君主集权程度的南北差别 D.世家大族在南方势力稳固
31.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客观上( )
A.扭转天津混乱的治安局面 B.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
C.趁机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 D.捍卫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32.1948年,全国多数城市流通着美元、英镑、法郎、越币、葡币、印度卢比、缅币等各式各样的外币,除苏联及东北亚国家外,几乎周边国家和华侨较多国家的货币在中国市场流通中都被派上用场。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列强加紧了对华侵略 B.西方的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
C.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 D.国民政府开始融入世界体系
33.教皇尼古拉五世时期(1447--1455)组织人力,着力建立一所教廷图书馆,派许多学者到雅典、君士坦丁堡等地,全力收集古典手稿,翻译抄写各种书籍,这些书籍内容广泛,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哲学著作,各类宗教和神学著作。这些活动客观上
A.加剧了与资产阶级矛盾 B.压制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C.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发生 D.扩大文艺复兴运动成果
34.16世纪,意大利人马基雅维利在《佛罗伦萨史》中常常站在阿尔俾斯山的角度论述问题。如“意大利政情”“采用意大利惯例”“意大利的武装力量”等,井指责罗马教皇是导致意大利分裂的罪魁祸首。这折射出当时的意大利
A.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强烈 B.教皇专制统治导致国家分裂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 D.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时代潮流
35.18世纪中期,西班牙国王卡洛斯进行改革。政治上削减拉美本土白人在政府的任职人数、驱逐拉美本土教士;经济上规定美洲只能同西班牙进行商贸往来。这些措施的实施客观上( )
A.导致了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 B.使拉美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C.强化了西班牙对美洲的控制 D.稳定了拉美地区的社会秩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材料反映从皇帝到官员对西方技术都是轻视的,认识不到西方的先进以及自身的落后,说明晚清政府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故C项正确;材料中各地官员假词推托,道光也没有追究,并非无法追究,不能体现晚清政府权威受到地方严重挑战,排除B项;材料中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官员对西方技术都是轻视的,更没有意识到学习西方,也就不存在改革的问题,排除AD项。故选C项。
【点睛】
2.A
【详解】川汉铁路原本是官办,但是其股本主要来自田亩加赋,基层百姓多为被迫加入,但是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压力,公司改为商办,但是政府通过督办依然想要控制该公司,在1911年突然宣布为“国有”,结果引发危机,最终导致清王朝灭亡,川汉铁路的整个过程体现了清末社会矛盾的尖锐复杂,A项正确;清政府收回川汉铁路是为了满足列强的需要,而非重视铁路建设,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国人对近代化的积极探索,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1958年2月,全国外贸局长会议提出‘大力加强对日贸易,积极开展对亚非国家的易货平衡贸易,打开加拿大市场并开展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应区别对待;开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及所学可知,反映出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重视对外贸易的信息,这说明我国在努力探索自身的建设道路,A项正确;“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属于改革开放后对外交往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新中国不断缓和与欧美国家的关系,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领域十分宽广,与不同类型的国家深化交流合作,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坚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外交对象不只是周边国家,也不只有大国,排除A项、D项;材料并未提及综合国力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开始凸显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故选C项。
5.B
【详解】据材料“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可知,材料中的“设有栏杆”目的是让对人“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这说明“设有栏杆”对人们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有了这种限制,反而让人的活动空间更广阔,也就是更加自由和安全,所以自由不是毫无限制的,而是应当受到一定的限制,B项正确;“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体现的是人民主权思想,排除A项;C项是人人平等思想,,与材料“自由是受限制的”不符,排除C项;D项强调人的价值“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19世纪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重商主义背景下制定的《航海条例》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这说明生产力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给英国现有的经济法规带来了新的挑战,B项正确;这一时期的英国并不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排除A项;早期殖民扩张已经结束,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从斯大林时期起,历届苏联领导人不顾生产力水平,只凭人为的生产关系变革向共产主义过渡”可知,学者认为苏联的发展有超越生产力水平的嫌疑,只依靠主观的生产关系变革来向共产主义过渡,这脱离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难以持久,即由于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而存在弊端,A正确;斯大林模式在题干中认为更多的是人为调整生产关系导致的,而非自然形成,排除B;题干中未提及斯大林模式排斥资本主义,排除C;题干观点认为斯大林模式存在超越生产力水平的问题,说明这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之路,排除D。
8.A
【详解】长征的出现是国共两党对峙的表现。而1935年华北事变以来,中日民族矛盾已经取代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并且1936底以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此时不再适宜宣传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因此没有大量公开刊印的原因是因为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A项正确;主要是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该作品没有大量公开刊印,而非印刷技术落后,排除B项;当时中共的处境并没有日益恶化,排除C项;原因是国内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而非红军致力于反“围剿”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35年12月,清华学生号召学生联合组织游行请愿。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10月日本开始制造华北事变,分裂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A项正确;民族危机的加剧主要是由于日寇侵略,国民政府的退让政策是次要原因,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一直对进步学生有政治引导,并不是导致变化的因素,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上海原有工厂4050家,至1946年底,倒闭3160家,其中民营工厂倒闭3/4;工厂开工,1947年仅为平时的20%。”可知,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民营工业大量破产倒闭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是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美国加大对华经济侵略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经营不善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失败,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战争使上海经济中心地位丧失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东北地区工业指数在1952年指数较高,主要原因是当时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基于国家安全的重点投入,促进了东北工业发展,B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A项;1953-1957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C项;1950-1952年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生产关系调整,但这不是当时东北工业指数大幅度提升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D
【详解】从“公元前4世纪初”和“雅典作为自己和希腊人自由维护者的身份,日渐占据演说内容的中心”可知,至公元前4世纪初,雅典在希腊城邦的地位得到提高,故这一时期的民主演说更多突出雅典城邦的贡献,D项正确;西方人文精神萌发于公元前5世纪,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雅典在希腊城邦中的地位,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雅典商品经济持续繁荣,不能作为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的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6世纪“欧洲社会开始露出一线曙光"指的是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离的状态.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化过程。推动这一进程的巨大力量,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根本原因”的限定,排除。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人民劳动时间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转变为工业革命之后夜间仍要劳动,故夜间劳动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性,追求最大限度地生产产品,获取最大利润,故C项正确;照明技术的进步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扩大,对产品需求增加,也是夜间劳动的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直接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深层次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期,导致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削弱了欧洲实力,B项正确;大战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具体表现,并非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空前壮大是客观环境,并非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出现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分封制瓦解是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错误;争霸兼并战争不利于商业发展,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错误。
17.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君臣则是后天的契约关系,是在‘为天下’的前提下结成的君臣共同体,君主若不能‘为天下’,臣可视君为路人。”可知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契约关系,君主如果不能为天下,臣可以视君为路人,这就否定了君主的权威,抨击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倡导君臣平等契约关系的背后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A项说法非黄宗羲思想的实质,排除A项;“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此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反叛,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结束了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在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B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排除A项;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全面展开,排除C项;政治协商会议职能发生转变是具体表现,不是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根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格的考绩制度……”可以看出,秦到清对官员考核的日益严密,反映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并不涉及君主专制,排除A项;B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20.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画像砖、画像石多出土于富家大族墓葬。表格中以建筑为主题的统计情况多为住宅、门阙、水榭等富豪之家才具备的建筑样式,且分布于不同地区,说明当时的庄园经济模式普遍存在,故D项正确;仅从画像砖石无法说明山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A项错误;从画像砖、石多出土于富家大族墓葬,确实反映了厚葬之风盛行,但这只是表象而非实质,排除B;汉代时经济重心尚在北方,C项错误。
21.D
【详解】材料“实际上更是美国轰炸欧元的一场金融战争,即在欧洲制造紧张局势,阻止欧洲全融资本的回流,使欧元贬值”体现的是美国借助科索沃战争来维护其金融霸主地位,打压欧洲的崛起,D正确;AC属于表象,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22.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评论中有意突出中国官员的‘傲慢’,以佐证其‘外国人长期受到中国人的蔑视和侮辱’的立场”是为了将战争的责任推卸到中国人身上,由此可知是在配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C项正确;此举是为了配合英国的侵略战争,而非介绍中国时局和指责中国外交上的傲慢行为,排除AB项;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96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源用中国传统的“三坟五典”解析亚欧非三洲,牵强附会地把中国当为“南赡部洲”的“东方人主”,这是典型的天朝上国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已经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魏源的做法是以历史来掩饰现实窘境,D项正确;材料不是否定传统的夷夏差异,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近代主权国家观念的信息,此时清政府没有主权国家观念的意识,排除B项;洋务派论证了主张学习器物,排除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清政府在20世纪初倡导“官音”,统一天下的语言,说明清政府力图通过统一语言加强民族认同,这与当时西方思想传播中的民族国家观念相关,D项正确;A项与当时的时代趋势相违背,排除A项;清政府统一语言,这非出于民主思想的传播,而是出于巩固统治的目的,排除B项;“统一国语”并不能缓解社会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25.B
【详解】根据材料“‘拜谒中山(孙中山)陵’现象在国民党的政治生活中经常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谒陵主要是为了宣示国民党秉承三民主义,借助孙中山的地位和威望巩固统治,B项正确;崇拜和尊敬孙中山先生是表象,主要目的是借助孙中山先生的威望和地位来维护统治,排除A项;加强国民党党内的团结只是目的之一,最终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C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三民主义并未得到真正的践行,排除D项。故选B项。
26.B
【详解】根据材料“1932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对最低工资限额、拖欠工资要加息限期偿还、节假日需付双倍工资及工伤、产假、带薪休假制度等作出规定”及所学知识可得,1932年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该条例的内容维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土地革命的现实需求,B项正确;“鼓励开展雇用辅助劳动”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1932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未建立,排除C项;“提高工人阶级的工资待遇”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7.B
【详解】根据材料,英王爱德华统治时期,内廷逐渐发展成一个小型的王室管理机构,由国王控制,协助国王在巡游中处理政务,加强了国王权力,B项正确;内廷是服务国王的王室管理机构,体现王权的强化,而议会是在贵族限制王权的斗争中形成的,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实行神权统治,加强国王权力不等于否定宗教神权,排除C项;内廷的出现属于政治体制变化的范畴,与发展庄园经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84年在德国柏林召开的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列强经过讨价还价,达成协议。其中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该规定和该会议旨在协调列强殖民扩张中的矛盾,D项正确;材料是针对非洲,没有涉及亚洲、拉丁美洲,排除A项;材料强调协调列强殖民扩张中的矛盾,而不是巩固列强瓜分非洲的成果,排除B项;非洲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沦为英法德等国的殖民地,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9.C
【详解】根据图片所示,司马迁一生多次游历,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联系所学可知,司马迁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后来创作《史记》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印证《史记》为何被后世评为“信史”,C项正确;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魏晋时期的人口迁移,排除 A;司马迁的游历经历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B;“高度发达”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D。故选C项。
30.C
【详解】从材料中“南方高僧可以公开和统治者讨论‘沙门(佛家)不礼王者’,而且受到大部分士人官员支持;而北方,佛家子弟提出‘皇帝即如来’,甚至还出现‘拜天子即为礼佛’的说法”可以看出,南朝佛教受政治约束较小,北朝佛教对皇权高度尊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君主集权程度高,对佛教制约性强,南朝君主集权程度低,对佛教制约较小,C项正确;材料涉及南北方,A项表述不全面,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佛教对传统伦理的挑战,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世家大族在南方的稳固与否,D项排除。故选C项。
3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列强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明显侵犯了中国主权,袁世凯将军队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行使中国对天津城市的主权,客观上维护了国家对天津的主权,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天津治安状况,排除A项;北洋军阀主要存在于民国初期,而且天津本身属于直隶总督的控制范围,排除C项;袁世凯将军队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明显削弱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D项。故选B项。
32.C
【详解】据题意可知,苏联的货币被排除在外,说明这些外币流通的地区应该多是国统区;各种外币在中国的流行说明本国货币的疲软,由此可说明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C项正确;各种外国货币在国统区的流行并不能说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排除A项;此时西方没有出现经济危机,排除B项;“开始融入”的说法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C项。
33.D
【详解】据题意可知,尼古拉五世时期已经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此时他建立教廷图书馆收集古希腊、罗马的各种精神文明成果,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扩大文艺复兴运动的成果,D项正确;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是扩大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成果,并不是加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压制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AB项;尼古拉五世建立教廷图书馆并不是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34.A
【详解】马基雅维利站在阿尔卑斯山(意大利北部最高山)的角度论述问题,即站在意大利的角度探讨意大利的问题,并希望意大利完成统一大业,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步形成与发展,故选A项;B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属于片面观点,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意大利的经济,排除C项;16世纪的文艺复兴,核心是人文主义,但材料无法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时代潮流,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站在阿尔俾斯山的角度论述问题”“指责罗马教皇是导致意大利分裂的罪魁祸首”,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5.A
【详解】根据材料“政治上削减拉美本土白人在政府的任职人数、驱逐拉美本土教士;经济上规定美洲只能同西班牙进行商贸往来。”并结合所学可知,卡洛斯改革意在加强对拉美殖民地的统治,但改革措施严重阻碍了拉美政治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导致了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材料包括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措施,B项说法片面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西班牙国王是想通过改革加强对其占有的拉美殖民地的控制,而非整个美洲,排除C项;这些措施激化了西班牙与拉美殖民地的矛盾,因此无法稳定拉美地区的社会秩序,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重难点18常见选择题问法解读与技巧分析(含解析)-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