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单选题
1.下图是15-16世纪某古代帝国的领土扩张示意图。通过这一时期的扩张,该帝国( )
A.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 B.建立起完整的法律体系
C.把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内海 D.大规模传播扩散希腊文明
2.6世纪中叶以前佛教“公传”(通过朝廷传人)日本时,日本人将佛视为与日本“百八十神”相同的“神”,相对于日本的“百八十神”而言,佛是来自外域的“蕃神”。佛教传入日本后,日本人不久就将其纳人自己的信仰体系中,甚至对佛教达到痴迷的程度。这说明( )
A.印度文明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B.日本重视保留自身文化独特性
C.日本善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 D.佛教的本土化推动文明的交融
3.笈多王朝军队的主力由各地藩臣提供,中央的军事管理机构也不健全,不能控制全部战象和军马,地方行政措施也都交于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进行。这说明笈多王朝( )
A.实行中央集权制 B.君主的权力不断加强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
4.有学者指出,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的原因 B.阿拉伯文化具有融合性特征
C.阿拉伯帝国政治与文化的不协调性 D.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5.如表反映了印度数字发明和传播的概况,材料表明( )
笈多帝国时期 古代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符号确立起来,印度数字首先被印度周邻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汲取。
大约公元五世纪 印度数字经由商人传至欧洲,但并未产生很大影响。
公元七世纪 随着阿拉伯势力崛起,印度数字始为西亚一些国家所接受。
七世纪末、八世纪初 一些阿拉伯学者逐渐采用并修改补充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后来这种阿拉伯人修改的印度数字又经由他们之手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 欧洲许多地区开始比较普遍地学习和运用印度数字。
A.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 B.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于世界
C.文明传承助推社会转型 D.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
6.8世纪中期,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建立起来了。它商业发达,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一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7.阿拉伯帝国对古希腊的哲学、科学著作推崇备至。他们尤其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感兴趣,并把他们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加以注释。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与古希腊文明有密切交流 B.科技水平曾长期领先世界
C.延续了希腊化时代的进程 D.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8.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主要体现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D.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9.10世纪时,庄园在日本遍布全国。庄园主大多为中央贵族、地方豪门和大寺院,他们委派代理人——庄官管理庄园。庄园出现之初尚须向政府交纳租税,但自9世纪中叶以后,有权势的庄园主获得“不输不入”的特权,从而使庄园摆脱了政府的财政控制。地方中、小贵族为逃避国家赋税和徭役,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寄进给中央权贵,自己则变成庄官。这些现象的出现( )
A.稳定了国家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人身控制
C.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D.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10.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掀起了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日本废除了世袭姓氏贵族制度,确立“八省百官”制及“国郡”制,并赐给大夫以上官吏“食封”,赐给大夫以下官吏“俸禄”。由此可见,这场变革运动旨在( )
A.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B.壮大武士阶层的力量
C.理顺统治阶层内部关系 D.适应中国移民的需要
11.《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反映阿拉伯文化( )
A.直接推动了阿拉伯帝国建立 B.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C.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世界文化 D.造成河流文明衰落
12.8世纪末,日本天皇以与天皇及其一族的远近关系为原则制定了“八色姓”。大量在学问、技术等方面有所专长的中国移民被赐予的主要是八色姓中的“总寸”“连”以及编造的其他新姓。这一举措旨在( )
A.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B.缓和同中国的关系
C.促进日本社会转型 D.完善封建等级制度
13.东非沿海地区城邦文化的真正发展与繁荣,是在公元7世纪之后。因为自那以后,印度洋贸易文化圈才真正发展起来,并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地中海贸易文化圈而成为中世纪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B.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C.班图人的民族大迁徙 D.拜占庭帝国的衰亡
14.15世纪,朝鲜世宗大王组织学者创造朝鲜拼音文字——谚文,并编成《训民正音》,以教导百姓发音识字。朝鲜大儒崔万里上书世宗大王,表示“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另做文字者,唯蒙古、日本、西蕃之类……今作谚文,是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谚文在朝鲜遭到反对是因为( )
A.士大夫竭力维护文化垄断地位 B.中华文化主导了朝鲜社会生活
C.朝鲜认可宗藩体系的身份定位 D.西学东渐之风激发了民族意识
15.公元5世纪以来,(阿拉伯)古莱氏人从游牧部落转化为专门从事经营商业的部落,他们从胡扎阿人手中夺取了麦加,其中的商人贵族操纵了麦加的管理机构“马拉”。麦加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对立日益加剧,氏族制度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外壳。这说明( )
A.商业发展推动阿拉伯的社会变革 B.麦加地区区国际商业易迅速发展
C.南北阿拉伯人进行了深度的融合 D.各部落更大规模联合的发展趋势
16.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专门收藏文化珍品以供学者研究的缪斯神庙,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创建了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之宫”,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这两个机构( )
A.源于古希腊城邦民主的发展 B.助推了欧洲文化发展
C.体现政府对科学研究的重视 D.加速了封建经济发展
17.对图中地区文明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建立以土地为纽带的等级制度 B.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
C.德里苏丹国实行政教合一统治 D.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18.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鼎盛期出现在阿拔斯帝国(公元750—1258年)时代。当时的首都巴格达是一座繁荣的国际城市,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犹太教、基督教等文化模式和宗教思想都在这里汇合。这反映出当时阿拉伯( )
A.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B.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C.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D.注意借鉴世界各国的文化
19.古代世界的许多国家各具特色。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 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
B 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哈里发,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 14世纪中期,奥斯曼人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 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D 高丽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A.A B.B C.C D.D
20.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逐步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大量当地土著人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阿拉伯人通婚,讲阿拉伯语,广泛吸收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荣。由此可见,阿拉伯人的统治( )
A.以促进文化多元化为宗旨 B.以文化殖民为主要方式
C.造成当地民族意识的消泯 D.推动了区域文化的重构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5-16世纪世界。根据图中时间15-16世纪,以及伊斯坦布尔等重要时空信息,可以判断本题所示地图应为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控制了 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 易受到一定影响,A项正确;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 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 律体系,排除B项;罗马帝国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 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 形成的一些国家,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排除C项;亚历山大帝国在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 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6世纪中叶(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佛教传入日本后,日本人不久就将其纳人自己的信仰体系中,说明日本善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对佛教的态度,不是印度文明的辐射力,排除A项;据材料“日本人不久就将其纳人自己的信仰体系中,甚至对佛教达到痴迷的程度”可知材料说的是吸收外来文明,而不是保留自身文化独特性,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日本善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不是强调佛教本土化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印度。材料概括可知:中央军事机构不健全,地方行政措施交于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可知当时地方割据势力颇为强大,D项正确;实行中央集权制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项;君主的权力不断加强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在文化上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其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具有融合性特征,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特点,没有提及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没有体现其政治情况,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阿拉伯文化的兼容性,没有描述阿拉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印度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对其进行修改(又称阿拉伯数字),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因此,材料表明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印度数字发明和传播的概况,未体现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对不同古文明进行对比,不能体现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表明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未涉及社会转型,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亚洲)。据材料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建立,其商业发达,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C项正确;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公元395年,拜占庭帝国建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1299年,奥斯曼帝国建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借助叙利亚基督教学者大量翻译古希腊著作,目的在于借鉴吸收,为己所用,这说明阿拉伯帝国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阿拉伯帝国与古希腊文明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阿拉伯人科技水平长期领先世界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并未延续希腊化时代的进程,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据题意可知,虽然高丽王朝的大臣主张遵守华夏制度,但也主张要遵循高丽的地方风俗,由此可知该官员是强调要保持主体的选择性,D项正确;该官员也强调要遵循高丽的地方风俗,并不是全盘吸收中国文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内容并不是承认本国的藩属地位,排除B项;根据“华夏之制,不可不遵守”可知该官员并不是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庄园摆脱了政府的财政控制……自己则变成庄官”可知,庄园不向政府交税,且土地寄进给中央权贵不利于政府管理,大贵族势力更加庞大,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C项正确;庄园摆脱政府财政控制体现了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稳定”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寄进给中央权贵”表明中、小地主受中央权贵控制,人身控制加强而非减弱,排除B项;地方中、小贵族与中央权贵勾结,并不利于抑制地方豪强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日本。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姓氏贵族制度,建立八省百官和国郡制,仅仅给官吏一定的俸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可知变革的目的是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A项正确;材料没涉及武士阶层,排除B项;变革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和统治阶层内部关系无关,排除C项;大化改新是日本学习唐朝的制度,和中国移民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根据材料“《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推动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吸收外来文化,不是向外传播文化,排除B项。河流文明被阿拉伯吸收,不会导致文明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末(日本)。据材料的时间,可知当时的日本是封建社会,推行封建的专制统治,日本天皇以与天皇及其一族的远近关系为原则制定了“八色姓”,其目的是维护天皇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和日本的关系问题,排除B项;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促进日本社会转型,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姓氏的改革,没有体现D项,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由于阿拉伯帝国重视商业贸易,这极大地推动了印度洋贸易的发展,提高了印度洋贸易圈的经济、文化地位,B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可以追溯到西汉,排除A项;班图人的迁徙对印度洋贸易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灭亡于15世纪中期,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据材料信息可知,推广谚文本有利于普通民众接受文化教育,但由于汉文学习难度高,已经习得汉文的朝鲜读书人得以垄断文化教育,进而维护自己在朝鲜的地位,因此他们反对推广适合平民的谚文,A项正确;中华文化对朝鲜各阶层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尚未达到主导的程度,排除B项;在中国的宗藩体系下,朝鲜同样属于番邦,自诩异于夷狄是朝鲜士人单方面的想法,是反对谚文的借口,排除C项;明朝时期的西学东渐没有激发朝鲜的民族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阿拉伯)古莱氏人从游牧部落转化为专门从事经营商业的部落,……麦加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对立日益加剧,氏族制度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外壳”,可知商业发展推动阿拉伯半岛旧氏族制度的解体和社会变革,A项正确;商业发展不能概括材料中“贫富分化和对立日益加剧”“氏族制度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外壳”等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古莱氏人,未提及南北阿拉伯人融合和部落大规模联合,7世纪以前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相 互混战,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原因题,时空是托勒密王朝、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缪斯神庙,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和“‘智慧之宫’,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城创办的缪斯神庙收藏了文化珍品,推动了包括欧洲在内的地中海周边地区学术的发展,阿拉伯帝国的“智慧之宫”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东方文化向欧洲传播,所以两者都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希腊城邦的典型特点是“小国寡民”,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与古希腊城邦有明显区别,排除A项;选项对科研的重视与材料提及的综合性学术中心不相符,排除C项;缪斯神庙建立于公元前290年前后,此时埃及正处于奴隶社会,没有刺激封建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图示中的区域是南亚区域,在这一区域建立的德里苏丹国实行了政教合一的统治,C项正确;建立以土地为纽带的等级制度的是中世纪的欧洲,排除A项;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的是古代美洲的阿兹特克人,排除B项;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的是古代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亚洲)。在阿拔斯帝国时代,“首都巴格达是一座繁荣的国际城市,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犹太教、基督教等文化模式和宗教思想都在这里汇合”,这反映出当时阿拉伯文化受到多种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内涵丰富多彩,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阿拉伯对沟通东西文化的作用,排除B项;仅凭阿拉伯文化的丰富内容看不出其经济文化领先世界,排除C项;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的说法太绝对,且这点材料也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哈里发,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可知,这个史实主要表述了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特色,与结论“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不符,B项正确;从史实“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根据史实“14世纪中期,奥斯曼人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可知,在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的疆域已经横跨亚非欧三洲,可得出结论“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排除C项;根据史实“高丽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可知,高丽王朝学习唐朝制度,可得出“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材料“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大量当地土著人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阿拉伯人通婚,讲阿拉伯语,广泛吸收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荣”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在对外征服过程中,推动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及区域文化重构,D项正确;阿拉伯人的统治宗旨是维护自身利益,非促进文化多元化为目的,排除A项;阿拉伯人以武力扩张为主,非文化殖民为主,排除B项;民族意识消泯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