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八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3年,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郑家沟文化遗址发掘出土器物150余件,其中玉器50件,包含玉猪龙(如图1所示)、三联玉璧(如图2所示)、玉环、玉斧等。出土人骨点30余处,发现祭祀坑20余处。据此可知,郑家沟文化时期
A.国家形态开始萌发 B.社会文明得到发展
C.手工业经济较发达 D.社会分工逐渐严密
2.秦朝的郡守有许多辅佐属吏,除了都尉、长史、郡丞等由中央任命之外,其他属吏则由郡守自己决定,一般都是任用本郡人士。这一做法
A.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 B.助长了地方势力膨胀
C.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D.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3.496年,孝文帝以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蒙阳郑氏和太原王氏为汉人的四大郡姓,可与皇室通婚。同时,诏令鲜卑各大族改为汉姓,以穆、陆、贺等八姓为第一等。孝文帝的这些举措
A.旨在提升汉人影响力 B.解决了国家认同问题
C.凸显了士族政治色彩 D.维持了社会长治久安
4.《隋书》记载,隋朝“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清江、襄阳、春陵、汉东、安陆、永安、义阳、九江、江夏诸郡多杂蛮左(土著民族),其与夏人(汉族)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其僻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据此可知,当时南方
A.民族隔阂已经消除 B.民族交融有所发展
C.社会秩序较为稳定 D.民族地域差距较大
5.唐代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乡贡指不在学馆或正规学校上学的私学学生,先经州县考试,合格后称之为举人,再由州县推荐送到尚书省(后改为礼部)应试。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度
A.确保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B.重视考生的素质
C.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 D.具有开放性特征
6.表1所示为南朝时期僧尼和佛寺数量的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表1
朝代 僧尼 佛寺
南朝 宋 36000人 1900 多所
齐 32000多人 2000 多所
梁 82000多人 2800多所
陈 32000人 1200多所
A.儒学正统地位被取代 B.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C.佛教发展呈繁盛之势 D.佛教完成了本土化
7.作为货品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铜钱,宋代每年铸造的数量要比唐代多几倍甚至十几倍。此外,纸币“交子”等作为辅助货币的功能在宋代不断增强。这反映出宋代
A.商品经济活跃 B.货币体系混乱
C.通货膨胀严重 D.钱荒现象缓解
8.元代行省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府,总领一方政务,各地赋税皆集中于行省以后上供朝廷,各省可以自留三分之一。对于部分边远贫穷省份,如云南、甘肃、岭北则由朝廷提供部分经费。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A.弥合了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权威性
C.给予了地方政府较大自治权 D.适应了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9.缸瓦窑(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缸瓦窑村)初创于辽代。金代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器物在类型上以碗、盘、罐、瓶、壶、盆等民间日用瓷器为主。此外,还有玩具、人物及动物雕塑等。这反映出金代
A.政府重视手工业的生产 B.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发展
C.陶瓷技术领先中原地区 D.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0.明清时期,一些商人将云南西双版纳、普洱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运送到西藏拉萨贩卖,其中部分茶叶还会从西藏拉萨转口销售到印度、尼泊尔等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商人群体大量涌现
C.长途贸易获得拓展 D.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11.清朝官员姚莹指出“古今异势,非可拘谈”“拘迂之见,误天下国家也”。他于1847年刊刻《康輶纪行》,内容涉及英、法、俄、印度等国史事,并绘有相关地图。这反映出姚莹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B.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
C.意识到中国的全面落后 D.具有开眼看世界意识
12.表2所示为 1873—19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产值及所占出口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该时期中国
表2
年份 各种商品出口总值/千元 农产品出口总值/千元 农产品所占比例
1873 148 449 2866 2.6%
1893 181 713 28 423 15.6%
1903 333 961 89 496 26.8%
1910 593 337 231 957 39.1%
A.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B.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C.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D.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13.五四时期,从 18、19世纪的欧洲民主主义到当时西方流行的新康德主义、新实证主义以及俄国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英国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日本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几乎所有外国思想流派的思想都在中国的政治思想舞台上出现过。这一现象
A.导致了新文化运动逐渐走向衰落 B.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诉求
C.拉开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序幕 D.表明五四运动已经进入了新阶段
14.1927年,毛泽东指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 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我们则应立刻坚决地树起红旗。”于是将其领导的工农武装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这一事件
A.说明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B.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推动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D.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胜利果实
15.中国远征军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解救被日军围困在缅甸仁安羌的英军7000余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起缅北滇西战役,歼灭日军三万余人。这体现了中国
A.大国地位的基本确立 B.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C.抗战反攻阶段的到来 D.逐渐成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
16.1946年7月1日,晋察冀解放区发出指示:老解放区解决土地问题的重点在于确定租种和典当地主土地的农民取得土地所有权;新解放区斗争的重点是集中解决汉奸、大地主、豪绅、恶霸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边沿区的重点是彻底剿灭匪患,反对“顽军”烧杀、勒索。这一,指示
A.顺应了人民解放战争发展需要 B.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
C.挫败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进攻 D.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的高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大夫曰:“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國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1)材料反映了 (时期)的 (经济政策)。(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特点以及影响。(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瓜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掀起了维新运动,并主导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革新运动。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举起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大旗,开展了以暴力方式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动了辛亥革命。
—摘编自刘奎杰、王公伟《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历史回顾与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运动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维新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不同(指出一点即可),并对此进行说明。(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国共关系正式进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准备时期。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直至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由此结束。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国共关系走向对抗。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共关系开始好转。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于次日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直到1946年6月国共全面内战的爆发而结束。
2005年4月26日,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国共关系趋于改善。之后,国共两党领导人多次会面,国共关系进一步发展。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篇章,也为国共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国共关系将会朝合作方向演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受某些现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这是国共两党在发展双方关系时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摘编自王少泉《国共关系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40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20 世纪20—40年代国共关系演变的因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复兴的角度,说明国共合作应遵循的原则。(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清时期(1840年之前)的思想领域,一方面是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是以李贽为代表的反理学思潮。被称作“异端之尤”的李贽,已有较为鲜明的市民反对派气息,他对封建独断论的怀疑和否定是空前的;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从不同侧面与理学展开了论战,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统治。他们抨击宋明理学中的禁欲主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的观念。
—摘编自刁国庆《试论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的递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选一个角度,并予以阐述。(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2023一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开学检测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B2.A3.C4.B5.D6.C7.A8.D9.B10.C11.D12.D13.B14.C
15.B16.A
17.(1)汉武帝:(2分,答出西汉或汉代可给1分)平准均输。(2分)
(2)特点:国家参与并垄断经营商业贸易。(2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抑制和打击了工商业者。(8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资本
主义政治思想的不断传入(西学东渐的逐渐深人)。(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示例一
不同:辛亥革命主张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统治,挽救民族危机。(2分》
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虽然清政府试图通过维新变法以及“新政”进行“自救”,但由于政
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而以孙中山为
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认识到只有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
治,中国才有出路和希望。(4分)
示例二
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改变了中国的政体。(2分)
说明:维新运动时期守旧势力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
托在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手中,因此这场运动以失败告终。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
命派成立了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一同盟会,并拥有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
命纲领一一“三民主义”,以及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目标一创立民国。这些因素共同促成
了武昌起义的成功,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4分)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指出不同给2分,进行说明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
有理亦可)
19.(1)演变历程:1924一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7一1937年: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
1937一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1945一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4分)
(2)因素:阶级立场;国家和民族利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外环境:国共两党的指导思
想的差异。(6分,答出三点即可)
(3)原则: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以实现国家统一为使命;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4分,答
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
角度:明清时期(1840年之前)思想领域的新变化。(2分)
阐述:明清时期(1840年之前),封建专制统治高度强化,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禁锢了人们的
思想,逐渐失去活力。为此,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
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了陆王心学,该理论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为准
则,隐含了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在此基础上,明朝后期的思想家李贽提倡追求个性自
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明末清初,社
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顾炎
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8分)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1840年之前)思想领域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这一
新变化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
·24-343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