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单选题
1.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同样金人也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说明当时各民族政权( )
A.“中国”文化认同增强 B.思想观念完全趋于一致
C.“中国”文化认同形成 D.为实现统一变革了制度
2.中国古代有些统治者为加强统治,解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问题,曾经采用过类似“一国两制”的办法进行治理。下列制度中具有明显“一国两制”特征的是( )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契丹南北面官制
C.金朝猛安谋克制 D.元朝实行行省制
3.金朝“猛安谋克”是以军事需要而建立和发展的军事组织,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猛安谋克制度( )
A.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 B.具有兵民合一的鲜明特色
C.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D.保留契丹民族的游牧传统
4.据史书记载,辽朝实行“国仪”与“汉仪”、“国舆”与“汉舆”、“国仗”“汉仗”及“渤海仗”并存礼仪制度,并在庙堂之上“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契丹服饰)”。上述现象( )
A.导致了礼仪制度的混乱 B.抬高了契丹族政治地位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D.加剧了契丹文化的封闭
5.金朝1137年采纳了传统历法,1138年确立了科举考试制度,1139年采用了朝廷礼仪制度,1140年祭孔并建立太庙。这些举措( )
A.适应金朝国家治理的需要 B.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C.凸显传统政治文化的先进 D.消除了地区民族文化差别
6.下图是反映元朝某一政策的漫画。元朝的这一政策( )
A.具有强烈的民族压迫色彩 B.阻断了社会各阶层流动
C.基本隔绝了各民族间交流 D.改变了国内人口的布局
7.据《渑水燕谈录·歌咏》中记载,宋人张芸叟“奉使大辽,宿幽州馆中,有题子瞻(即苏轼)《老人行》于壁者。闻范阳书肆亦刻子瞻诗数十篇,谓《大苏小集》”。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
A.各政权间文化认同趋近 B.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C.民族之间差异不复存在 D.文化交融日益加强
8.金朝设“南官”制度,以汉制汉,采用唐宋官服旧制,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女真男服便于行动,南宋《中兴四将图》画卷中岳飞身边家将的便服已与金人男服无多大区别。这说明当时( )
A.宋与金均实行因俗而治 B.各民族矛盾已逐渐缓和
C.民族交融多因现实需要 D.少数民族服饰占据主导
9.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10.河北宣化辽墓的茶道图壁画展示了当时准备茶具、选茶、碾茶、煮茶等环节,具备宋代点茶法的基本特征。这体现了辽代( )
A.先进的制茶技术 B.民族文化缺乏特色
C.饮茶文化深入民间 D.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11.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称皇帝,年号神册。他建都城,造文字,定法律,设宫卫骑军和州县部族军等。据此可知,耶律阿保机( )
A.完成北方地区的统一 B.借鉴中原的先进制度
C.对北宋王朝颇为仰慕 D.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
12.元世祖统治前期,以汉法弥补蒙古旧制的空缺;到后期,他有感“朕左右复无汉人,可否皆自朕决”,于是重置汉人儒臣于风纪之司(监察机构),遇有大政,使其议论之,遂成为有元“家法”。元世祖创立的这一“家法”( )
A.消除了蒙汉间的差异 B.加强了中枢机构的制衡
C.适应了专制集权需要 D.巩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13.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了榷场的设置( )
A.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D.展现了中原经济的优越
1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A.行省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15.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这些现象表明( )
A.女真有自己墓葬习俗 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响
C.金人葬俗受辽人影响 D.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
16.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17.《辽史·百官志一》记载:“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朝的这一制度( )
A.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 B.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C.加剧了民族间的隔阂 D.体现因俗而治的特征
18.金朝建立后,一改原先北方少数民族“贵壮贱老”的习俗。章宗泰和年间,规定“祖父母、父母无人饲养,而子孙远游至经岁者,甚伤风化,虽旧有徒二年之罪,似涉太轻。其考前律,再议以闻。”这反映出金朝( )
A.理学正式成为国家的官方哲学 B.严刑峻法成为立法的基本原则
C.治国理念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D.法治成为政府管理的主导方式
二、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王朝的第二年即颁布诏书,申明其治边政策的主导思想是“就申好睦,静乱息民”,“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一代名君唐太宗即位之后更是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并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笼络控制)为主。
材料二 在中央,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则广设行省,岭北、辽阳、云南等边疆行省,既负责边疆行政事务,也负责少数民族的管理。此外,元朝还建立了“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设置宣政院实现对吐蕃的直接管理。为了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和移民,在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王朝怀柔、羁縻治边政策在边疆治理的具体体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边疆治理政策的历史意义。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元史》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行省制对于现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
21.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摘自《辽史 百官志一》
(1)根据所学,以唐朝为例,概括唐朝是如何让分散的民族单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
(2)材料二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辽人、宋人、金人都自称“中国”,说明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文化认同,A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以汉制治理汉人,以契丹风俗治理契丹人,实行因俗而治、区别对待的做法,体现了“一国两制”特征,B项正确;ACD三项的制度都是在一种体制之下推行的,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3.答案:B
解析:社会成员平时从事狩猎、捕鱼等劳动,遇到战争,青壮年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应征打仗,反映出猛安谋克制度具有兵民合一的鲜明特色,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猛安谋克”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排除A项;“猛安谋克”增强而非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C项;“猛安谋克”是女真而非契丹民族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纲要上册第10课所学辽朝南北面官可知,辽朝在国家礼仪、服饰等方面贯彻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是南、北面官制在礼仪制度方面的延伸,故选C项;“混乱”不合史实,与辽朝因俗而治相悖,排除A项;“抬高了”不合逻辑,与契丹族本来处于统治阶级上层相悖,排除B项;“封闭”不合史实、逻辑,与辽朝实行“汉仪”“汉舆”等相悖,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金朝学习汉族历法,建立科举制度,模仿汉族政治制度,尊崇儒学,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促进金朝的封建化,适应了金朝国家治理的需要,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金朝还没有入主中原,这些措施并不能巩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金朝学习汉文化,其目的是巩固其统治,不是凸显传统政治文化的先进,故C项错误。“消除了”的说法绝对化,故D项错误。故选:A。
6.答案:A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元朝的“四等人制”,蒙古人以征服者自居,把各民族分成四个等级,种族间有很严的等级差别,这显然是民族歧视和压迫的体现,故选A项。阻断社会各阶层流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隔绝了各民族间交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该制度与人口布局无关,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认同。根据材料可知,在文学艺术上,宋代苏轼的诗在辽国地区广为流传,这是因为北宋与辽对峙时期,在汉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北方游牧民族吸收了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这反映了北宋时期宋辽之间文化交融日益加强,故D项正确。“政权文化认同趋近”是指宋代北方各游牧民族逐渐的“汉化”,材料并未提及,A项错误;宋辽当时仍处于对峙时期,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可知,金朝设“南官”制度和采用唐宋官服旧制,反映了女真人吸收汉人制度,这些措施有利于金朝的国家治理;因为女真男服便于日常行动,南宋画卷中岳飞身边家将的便服与女真人男服相似。上述材料均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多因现实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宋实行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A项错误;宋金时期民族矛盾相对尖锐,B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当时少数民族服饰占主导,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两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两宋时期,辽朝、金朝和宋朝均自称“中国”,认同中原文化,反映出当时各民族文化认同的趋势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民族生活习俗趋于一致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认同,并非经济交流,排除B项;仅有周边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不能得出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辽宋时期中国。辽墓壁画展示的茶道具备宋代点茶法的基本特征,反映辽代受到中原文化影响,D项正确;“准备茶具、选茶、碾茶、煮茶”属于沏茶饮茶的环节,而非制茶,不能反映制茶技术先进,排除A项;辽代虽然在饮茶文化方面受到中原影响,但在其他方面的文化上仍然有明显特色,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辽墓主人是平民,仅凭个例不能断定饮茶文化深入民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耶律阿保机称帝、定法律、设州县等行为均是学习汉族先进制度的表现,故选B项;耶律阿保机并未完成北方地区的统一,故排除A项;耶律阿保机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并不代表其对北宋王朝颇为仰慕,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面官制度,故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C项,根据材料“于是重置汉人儒臣于风纪之司(监察机构)。遇有大政,使其议论之”可知,材料反映了元世祖在监察机构任用汉人儒臣,遇到重大事务让他们进行议论,这有利于维护元朝的统治,适应了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故C正确。A项,“消除”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强化了中枢权力的制衡,故B错误。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周礼》《孟子》《论语》等……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可以看出,榷场的设置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B正确。A不符合史实,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不是材料主旨,均排除。故选:B。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故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女真人墓前出现中原文化的丝织品和瓷器,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这些现象表明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故D项正确。A.女真有自己墓葬习俗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响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C.金人葬俗受辽人影响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故选D。
1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制度均是当时统治者结合国情的产物,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A项正确。这些制度并不是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四等人制度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时期。根据“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可知,辽朝时期根据南北方的民族差异实行了不同的统治措施,因此是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D项正确;辽朝并不是大一统的王朝,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辽朝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但也无法说明加剧了民族间的隔阂,排除BC项。故选D项。
1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朝改变其“贵壮贱老”旧习俗,采用律法强制推行养老、敬老的做法,反映出受中原文化影响,金朝治国理念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理学在金朝正式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哲学,排除A项;严刑峻法成为立法的基本原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法治成为政府管理的主导方式与“祖父母、父母无人伺养,而子孙远游至经岁者,甚伤风化”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1)体现: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与吐蕃和亲、会盟;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历史意义:通过设置行省、都元帅府、宣慰司等机构实现了对前代王朝羁縻区域的有效行政管理,有利于疆域的稳定;实现了对西藏的直接管辖,为我国版图的奠定做出巨大贡献;建立驿站,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在边疆实行驻军戍边和移民实边等政策,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解析:(1)体现:根据“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笼络控制)为主”并结合所学进行概括。
(2)历史意义:根据“在地方则广设行省,岭北、辽阳、云南等边疆行省,既负责边疆行政事务,也负责少数民族的管理”“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设置宣政院实现对吐蕃的直接管理”“元朝还建立了‘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和移民,在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
20.(1)答案:特征: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大权,但行 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解析:提取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无不领之”回答权力;提取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无诸侯之权”回答地位。
(2)答案: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 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 担任。历史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 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 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三,可得出行省对地方行政区划标准的创新,打破山川形便划分旧制,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以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概括材料三可得出行省权力划分上的创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对当时政治、后世政治、多民族国家三方面来分析。
(3)答案:借鉴价值:注重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治理;注重 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注重处理好中央集 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解析: 作答时一定要结合第(1)(2)题,分析相关的经验和教训。行省制有利于对辽阔疆域尤其是边疆的管理,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也有其合理之处,总之要注重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21.答案:(1)对于西北的突厥先武力战争,后设置机构管理;对于东北的靺鞨和北部的回纥采取册封;对于西南的吐蕃采取和亲、会盟。
(2)政策:实行南北面官制(双轨制度,分管南北)。
原因:同一统治区域内不同民族地区间经济、政治、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