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种现象表明
A.美洲新兴工业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欧洲的殖民扩张加剧
D.工业革命在美洲的扩展
2.1530年让·斐纳说:“大洋被横渡了,新岛屿被发现了,印度的一些僻远隐蔽的地方揭露出来了。”斐纳所叙述的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是
A.引起“价格革命” B.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C.亚非沦为殖民地 D.欧洲商业中心转移
3.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的征服活动在当时(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殖民地产生的最明显结果是“失去整个……旧世界,而未产生一个新世界”。这说明西方的征服活动( )
A.瓦解了殖民地封建的剥削关系 B.给当地人民再度套上了枷锁
C.无法为殖民地创造新生的契机 D.给殖民地社会造成人才断层
4.美国著名汉学家彭慕兰在《大分流》一书中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在西欧对中国的胜出过程中,新大陆起的作用是
①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提供了西欧的工业原料来源
③为工业革命提供技术支持
④为手工工场提供大量劳动力。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5.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一现象被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亚洲人口的膨胀
6.西欧航海家们的探险活动最直接的意义不包括:
A.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B.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
C.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D.澳大利亚成为荷兰的殖民地
7.有统计显示,1500年,欧洲人口约为8000万,而到了1700年,欧洲人口已经达到了1.2亿。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欧洲人减少了对外殖民 B.物种的全球大交流
C.外来移民的涌入 D.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
8.有学者说,15世纪欧洲大航海的主要成就,一是“发现了新航路”,二是“发现了新大陆”。这两个“发现”
A.都导致了政治革命的发生 B.都体现了对欧亚贸易垄断
C.都结束了欧亚的隔绝状态 D.都加速了商业革命的形成
9.12世纪至15世纪,大西洋沿岸出现了大量西欧银行,总计投资海外探险几十次,资金达几十万公斤黄金。这些活动( )
A.加速欧洲贵金属的外流 B.助推了海外殖民活动的开展
C.导致世界价格体系波动 D.强化了欧洲封建王室的权力
10.有学者认为: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两者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吨或10000吨。因此在那一百年间,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表明当时中国
A.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 B.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C.传统手工业具有优势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1.16—18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创造了各种扩张理论(见如表)。“二战”后,现代国际法否定了这些理论,但仍将自然界视为可占有、可商品化的资源。据此可知,这些理论( )
“发现论” 完全否定土著的事实占有,以攫取殖民地的土地等自然资源。
“无主地论” 无视土著的事实占有,以攫取尚未被“有效占有”的土地。
“无主领土论” 承认土著的事实占有,却否定土著法律上的占有,以剥夺土著的财产权。
“优先权论” 部分承认土著事实上和法律上对土地的占有,但欧洲殖民帝国将自身作为土著土地的唯一受让人。
①根源于文明等级论和种族主义 ②服务于殖民者之间的利益争夺
③成为新兴民族国家的法律基础 ④对当代国际法仍存在一定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引起的“价格革命”是指( )
A.欧洲商品运往美洲导致物价上涨 B.美洲货物运到欧洲导致物价上涨
C.美洲金银涌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 D.欧洲金银运往美洲导致物价下降
1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进行征服和掠夺,使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里的“曙光”指的是
A.资本原始积累 B.殖民时代来临
C.世界市场形成 D.工业革命开展
14.下图是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开辟航线②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5.在西欧中世纪,香料和糖只有高贵的人才能享用。到17世纪中期,香料在精英的食谱上不再流行,18世纪普通人也可以在茶水中添加糖改善口味。据材料可知,当时西欧
A.自由平等思想传播 B.崇尚东方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初步建立全球联系
16.在葡属巴西,最初发展出口农业经济,先后经历了“巴西红木周期”、“蔗糖周期”两个阶段,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巴西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糖国。1693年在米纳斯地区发现了黄金富矿后,巴西进入了“黄金周期”,采矿业得以迅速发展。这说明葡萄牙
A.将巴西作为原料产地 B.重视巴西的产业升级
C.屠杀了大量土著居民 D.限制当地的市场需求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记载,哥伦布在结束第一次的航海返回西班牙时,玉米被不经意间带回了欧洲,但当时美洲的玉米饮食文化却没有相应地传入欧洲。由于玉米的种收比是小麦的5至20倍,所以16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在威尼斯平原规模种植玉米当作粮食,而不再是观赏作物。到16世纪末人们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玉米从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较早的发源地出发,以扇形阵势向巴尔干地区扩展。从 17 世纪早期,玉米被引种到俄国和周围地区。玉米传开后,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推行,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度。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约等于玉米的两倍,故有学者称,“在十七世纪,尤其是在十八世纪,由于玉米充当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由于稻米在欧洲栽培很少,故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这一点不同于亚洲。它与从美洲传入的其他粮食饲料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甘薯一起,支撑起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等
(1)结合材料绘制一个有关玉米在欧洲传播的时间轴(要求:用黑色中性笔作图,包含时空等信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玉米传播对欧洲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叶官员丘濬向皇帝上《大学衍义补》,其中对货币问题的专门论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现实的思考,折射出民间白银货币化的现实。15世纪末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已促进了海外贸易和移民潮的出现,使得货币和财产进一步活跃起来,唤起了人们新的、更大的白银货币需求。16世纪初,是钱与银的最后较量达到白炽化的时期。嘉靖年间,白银在社会现实中已经占据主币的地位。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将寻求的视野投向海外是很正常的。隆庆初年,明朝不仅以法权形式确立了白银的主币地位,而且还在福建漳州开海和在广东澳门开港。同时明代的赋役改革虽然名称不一,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
材料二 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力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贷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摘编自马克·格里格拉斯《企鹅欧洲史1517—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白银大量流入欧洲的原因及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未能推动社会近代化转型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早期欧洲殖民者对东南亚贸易的影响的两种认识
角度 内容
角度一 近代早期,欧洲殖民者已逐步取代东南亚本土势力掌握了东南亚关键海域的制海权,同时控制着绝大部分的香料,排斥其他海商势力,从而成为东南亚与其他地区海上贸易的主要经营者。这样,一种全新的东南亚海上贸易格局已基本形成,在这种格局中,海上贸易的主导权已落到了欧洲殖民者的手中
角度二 欧洲殖民者不仅促使东南亚与欧洲、美洲的直接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而且以新的竞争者身份出现在东南亚与中国—日本、印度—波斯—阿拉伯的贸易中,从而极大密切了东南亚与这些地区间的市场联系
——摘编自赵文红《试论近代早期欧洲殖民者东来对东南亚海上贸易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1620~1621年大帆船贸易部分商品的价格情况
商品 在马尼拉的售价(比索) 在秘鲁利马的售价(比索) 比价(倍)
生丝(担) 200 1950 9.75
广东缎子(匹) 5 50 10
织锦(匹) 4 40 10
天鹅绒(巴拉) 0.5 4 8
(注:“马尼拉大帆船"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是一种木制帆船,一般载重量在几百吨到一两千吨。)
——摘编自赵文红《17世纪上半叶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评价角度的侧重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简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是一个大变革时期,自近代早期变化便已经开始,随后发生的不过是这些变化的延续。对于那些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特别是东欧和南欧,甚至包括西欧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重心仍旧是农业、陆上财产和拥有土地的贵族的政治权利。在这个世纪,即便是富于变化的社会(包括英国、荷兰和法国)也显示出一些顽固不变的结构要素,如宗教行为、政治理念和领导体制,以及传统社会精英的延续不断的影响。
——【美】伊塞·沃洛克、格雷戈里·布朗《现代欧洲史》
依据上述材料,自拟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从命名方式上看,均是以欧洲地名加上“新”字,说明这是某个欧洲国家在美洲大陆的殖民地。随着这种新地名的增多,表明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扩张加剧。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的新地名并非都是新兴工业城市,更不是独立国家,排除A、B项;工业革命在美洲的扩展是在19世纪,排除D项。
2.B
【详解】斐纳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开辟,联系所学可知,这一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是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故答案为B项;“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排除A项;亚非沦为殖民地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影响,排除C项;欧洲商业中心转移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属于欧洲“商业革命”的内容,排除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亚非拉殖民地)。据题意和所学可知,西方的征服活动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打断了亚非拉地区的历史进程,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因此是给当地人民再度套上了枷锁,B项正确;瓦解了殖民地“封建剥削关系”不符合史实,美洲和非洲大多还未进入封建社会,排除A项;西方的殖民活动为非洲和美洲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人才”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西欧对美洲大陆的殖民掠夺,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故①正确;西欧对美洲大陆的殖民掠夺,提供了西欧的工业原料来源,故②正确;18世纪中叶的美洲大陆还处于一种原始落后的生产状态,③说法与史实不符,故③错误;西欧的殖民统治导致美洲土著居民锐减,劳动力极度匮乏,④说法与史实不符,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点睛:注意题干中的“新大陆”是指美洲新大陆。
5.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以及随之而来的贸易使得美洲大量的高产作物流入中国,产生的“餐桌革命”,A项正确;工业革命与材料中“明朝末年”不符,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人口膨胀是“餐桌革命”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新航路开辟之后开启了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澳大利亚成为荷兰的殖民地属于殖民扩张时期,不是西欧航海家们的探险活动最直接的意义,故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新航路开辟中众多新航线,世界大洲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A、B和C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7.B
【详解】从题干时间可以看出,这期间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导致了美洲大量的高产农作物引进到了欧洲,促进了欧洲人口数量的变化,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西欧不断扩大殖民扩张,而非“减少了”,排除A项;题干中欧洲人口的增加主要是自己繁衍的结果,移民的影响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项;生育观念的变革题干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A两个“发现”都不符合,排除;“发现了新大陆”指开辟通往美洲的航线,B、C不符合“发现了新大陆”,排除;两个“发现”都促进了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都加速了商业革命,故D正确。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前后,西欧各国热衷海外探险,助推了海外殖民活动的开展,B项正确;探索新航路的活动并未导致欧洲贵金属外流,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前,世界联系较少,价格体系尚未形成,排除C项;欧洲封建王室权力加强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而非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可知在当时的银丝贸易中,中国的手工业品在美洲和欧洲广受欢迎,导致世界白银持续流入中国,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依然具备一定的优势,C项正确;16-17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兴起,欧洲已经在向近代社会转型,而中国依然处于发达的小农经济发展时期,排除A项;16-17世纪的中国一度很长时间内盛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出现了雇佣关系,排除D项。
11.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6—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完全否定土著的事实占有,以攫取殖民地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与“承认土著的事实占有,却否定土著法律上的占有,以剥夺土著的财产权”可知,殖民国家的扩张理论有明显的文明等级论色彩和种族主义色彩,①正确;根据材料“完全否定土著的事实占有,以攫取殖民地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可知,扩张理论的目的主要服务于殖民者之间的利益关系,②正确;根据材料“但仍将自然界视为可占有、可商品化的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扩张理论对当代国际法仍存在一定影响,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根据材料“现代国际法否定了这些理论”可知,这些扩张理论被现代国际法否定,其并不是新兴民族国家的法律基础,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其中价格革命是指西班牙从美洲掠夺大量的贵金属到欧洲,引起欧洲的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主义的衰落,故C项正确;价格革命是美洲金银输入欧洲导致欧洲商品价格上涨,ABD说法与价格革命明显不符,排除。故选C。
13.A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在殖民资本主义时代,通过各种肮脏的手段包括但是不限于奴隶贸易攫取和掠夺财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A正确;殖民时代的来临从新航路开辟就开始了,故排除B;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故排除C;工业革命的开始是从18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故排除D。故选择A。
14.C
【详解】据图示内容可知,②航线是从欧洲抵达美洲,所以开辟②航线的是哥伦布,故选C;迪亚士抵达好望角,是航线①,达·伽马抵达印度,是航线③,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是航线④,排除ABD。
15.D
【详解】材料反映了到18世纪,香料和糖不再是欧洲贵族的专享,普通民众也普遍使用。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全球各地联系,丰富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进而出现了材料所述现象,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物质生活的变化,没有涉及思想传播,排除A项;材料中香料在精英阶层不再流行,不能体现欧洲人崇尚东方生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18世纪欧洲物质生活的丰富与充裕,没有体现贫富差距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6.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葡萄牙殖民者为榨取利润将巴西作为原料产地,使巴西严重依赖某种或几种农矿产品,故A项正确,B项错误;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屠杀了大量印第安人是史实,但材料不能直接反映这一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直接反映葡萄牙在巴西殖民地的生产情况,并未涉及当地的市场消费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项A。
17.(1)
(2)影响:提高了欧洲的粮食产量,使欧洲人口激增;改变了欧洲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欧洲的粮食种类(或者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促进了欧洲农业的进步(或者推动轮种的推行);推动了欧洲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详解】(1)时间轴:根据材料“哥伦布在结束第一次的航海返回西班牙时,玉米被不经意间带回了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开辟传入西班牙。根据材料“所以16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在威尼斯平原规模种植玉米当作粮食,而不再是观赏作物。”可知16世纪中期,玉米作为粮食作物在意大利种植。根据材料“到16世纪末人们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玉米从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较早的发源地出发,以扇形阵势向巴尔干地区扩展。”可知16世纪末,玉米的传播路径开始向巴尔干地区扩展。根据材料“从17世纪早期,玉米被引种到俄国和周围地区。玉米传开后,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推行,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度。”可知17世纪早期,玉米传播至东欧等地区。
(2)影响:根据材料“由于玉米的种收比是小麦的5至20倍,所以16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在威尼斯平原规模种植玉米当作粮食,而不再是观赏作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了欧洲的粮食产量,使欧洲人口激增。根据材料“到16世纪末人们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可知改变了欧洲人们的饮食习惯。根据材料“玉米传开后,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推行,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度。”“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可知丰富了欧洲的粮食种类(或者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促进了欧洲农业的进步(或者推动轮种的推行)。根据材料“它与从美洲传入的其他粮食饲料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甘薯一起,支撑起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可知推动了欧洲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18.(1)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的发展;白银在民间的流行;政府推动。(任答3点)
影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货币体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赋役制度的变革;影响了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密切了中国同世界的经济联系。(任答3点)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影响:促进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体系的变化;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增强了欧洲社会的竞争力;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引发通货膨胀,影响民众生活(任答3点)
(3)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束缚。(任答3点)
【详解】(1)背景:据材料一“折射出民间白银货币化的现实”,可知明朝时期白银在民间的流通已经得到了相关官员的重视;据材料一“人们将寻求的视野投向海外是很正常的”,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当时中国与西班牙、葡萄牙之间的海外贸易兴盛,使大量白银流入我国;据材料一“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可知明朝时期实行的一条鞭法改革采用赋役征银的方式也间接促进了白银的流通;最后,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为白银货币化的推行创造了市场条件。
影响:据材料一“已促进了海外贸易和移民潮的出现”,可知明朝白银货币化使社会对白银的需求大增,促使明朝政府进一步放开海禁政策,进而导致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使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据材料一“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可知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化的实现为赋役折银的赋税制度改革提供了客观条件;最后,白银货币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长期币制紊乱的货币体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在新航路开辟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导致广大的亚非拉地区遭受了深重的灾难,大量的贵重金属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
影响:据材料二“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可知大量的金银涌入欧洲是建立在欧洲殖民者对外扩张的基础上,也间接强化了欧洲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据材料二“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可知信贷和信托的发展促进了欧洲金融体系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可知白银大量流入欧洲为资产阶级积累了丰厚的资本原始积累,为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材料二“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可知金银大量涌入欧洲使社会产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加速了教会的腐败,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材料二“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可知大量金银涌入欧洲导致社会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沉重打击了征收货币地租的封建贵族,加速了社会财富向资产阶级的流动,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明代白银货币化未能促使中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需要从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建立起高度集权的社会政治体制,使商业发展缺乏政治保障,而且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失去了海外市场和资本积累,严重影响到了扩大再生产,成为阻碍社会转型的社会障碍;其次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失去了市场、劳动力和原料;最后思想上,传统儒家的轻商思想强调重义轻利,使商人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缺乏正面的社会环境。
19.(1)侧重点:角度一侧重贸易的主导力量;角度二侧重贸易联系的空间范围。
(2)影响:建立了新的贸易格局和路线;拓展了欧洲的贸易范围;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快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刺激了列强在亚洲的争夺;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解】(1)侧重点:根据“欧洲殖民者已逐步取代东南亚本土势力掌握了东南亚关键海域的制海权,同时控制着绝大部分的香料,排斥其他海商势力,从而成为东南亚与其他地区海上贸易的主要经营者”可知角度一侧重贸易的主导力量;根据“欧洲殖民者不仅促使东南亚与欧洲、美洲的直接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而且以新的竞争者身份出现在东南亚与中国—日本、印度—波斯—阿拉伯的贸易中”可知角度二侧重贸易联系的空间范围。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建立了新的贸易格局和路线;拓展了欧洲的贸易范围;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加快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刺激了列强在亚洲的争夺;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0.示例:
论题:18世纪欧洲现代化在传统与变革的交织中发展。
论述:欧洲近代早期变化推动了18世纪的大变革。1500年以后,欧洲主导的全球性贸易不断发展,为18世纪全球性通航与贸易奠定基础。这一切都为西欧在18世纪开启工业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发展进程。随着人文主义的传播和近代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兴起,为法国大革命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这一变革时期,基督教、君主专制以及封建势力等传统社会因素在欧洲仍然存在。
总之,欧洲现代化既是早期现代化的延续,也是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论题角度参考示例)
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诸多因素发展的结果;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的基础;18世纪的欧洲处于大变革时代;18世纪法国大革命是17世纪以来各种社会矛盾积累的结果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题目要求学生依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结合材料“ 18世纪是一个大变革时期,自近代早期变化便已经开始,随后发生的不过是这些变化的延续......在这个世纪,即便是富于变化的社会(包括英国、荷兰和法国)也显示出一些顽固不变的结构要素,如宗教行为、政治理念和领导体制,以及传统社会精英的延续不断的影响。”可确定论题18世纪欧洲现代化在传统与变革的交织中发展。论述:结合世界近代史进行论述,从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对18世纪的大变革进行阐述,1500年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主导的全球性贸易不断发展,为18世纪全球性通航与贸易奠定基础。这一切都为西欧在18世纪开启工业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发展进程;再从近代思想方面的变革进行论述,例随着人文主义的传播和近代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兴起,为法国大革命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这一变革时期,基督教、君主专制以及封建势力等传统社会因素在欧洲仍然存在。总之,欧洲现代化既是早期现代化的延续,也是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单元检测(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