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练九 中国近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思想、科技与教育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经世思潮主要是批判社会现实、呼吁变法,用以解决社会危机;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家倡导巩固边疆海防、师夷长技,进而发展为向西方学习。经世思潮的这一演进表明( )
A.学术学风追求务实革新
B.士人阶层勇担社会责任
C.有识之士“华夷”观念淡化
D.经世思想体系走向开放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这一认识( )
A.改变了中国近代史进程
B.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C.成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D.与社会的主流思想相悖
3.(2023·广东名校2月联考)洋务运动时期的赴美幼童留学生在学习法政、工科、矿学等的同时,必须按照曾国藩、李鸿章所订章程兼学中学、小学、五经及清朝律例,并定期由正副二委员宣讲《圣谕广训》。这说明( )
A.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
B.清廷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C.留学生思想西化严重
D.汉族官僚主导洋务运动
4.“中国之亡于静”是维新思想家的共识。知识分子看待“天人之辩”时,认为他们面前是一幅机械论的宇宙图式。梁启超提出“创造、竞争”的“力的秩序”,认为免于劣败淘汰之数“于命丝毫无与者也”。这表明( )
A.儒家传统宇宙观受到全面冲击
B.维新思想依靠武力重建秩序
C.变法图强成为朝野的普遍共识
D.近代自然科学影响维新思想
5.19世纪末,某学者构想了一套“太平世”理想社会,其要旨如下:
“太平世”构想
1.无国家,全世界置一总政府,分若干区域;2.总政府及区政府皆由民选……5.儿童按年入蒙养院及各级学校;6.成年后由政府指派分任农工等生产事业;7.病则入养病院,老则入养老院……10.设公共宿舍、公共食堂,有等差,各以其劳作所入自由享用…… 12.学术上有新发明者及在胎教等五院有特别劳绩者,得殊奖。
由上图可知,当时该学者( )
A.主张引进西方民主共和政体
B.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将西方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D.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6.(2023·广东燕博园能力测试)晚清以来,自由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这反映出,知识青年( )
A.追求理想化的政治
B.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态
C.具有功利主义倾向
D.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
7.新文化运动主要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它的主要目的是反击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读经逆流,从更深层次上讲,则是一种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展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全面接受西方文化
B.鼓励人们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
C.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使知识分子的理性精神全面觉醒
8.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1913年3月27日)中写道:“自变乱以后,学堂之内禁读经书,只令学生读教科书,则圣贤之道将由是而泯焉,吾恐不久学界必更有一场大惨剧演出于世也。”材料反映出当时( )
A.课程设置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B.儒家思想已经丧失正统地位
C.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
D.共和政体备受大众质疑
9.1904年,《中美会订限制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款》期满,在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改约要求,但美国政府悍然拒绝,蛮横无理地要求续约。次年5月,上海总商会提出集体抵制美货,并致函美国领事:“不独贵国不能过问,即鄙国政府亦断不能强令购买,盖买与不买,人人自有权也。”全国各地绅商和市民纷纷响应倡议。材料说明( )
A.不平等条约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B.领事裁判权遭到中国民众反对
C.国民干预外交的观念初步形成
D.三民主义对国民的影响力扩大
10.(2023·山东泰安一模)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由此可知,孙中山这一主张( )
A.超过同时期维新思想的水平
B.具有成熟的民生主义思想
C.仍然没有跳出维新改良的窠臼
D.认识到中西方差异的根源
11.毛泽东曾指出,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他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从材料可以看出( )
A.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毛泽东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
D.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思想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12.(2023·安徽宿州一模)从20世纪20年代起,各地美术学校陆续设立“国画课”“国画科(系)”。1927年,在音乐家刘天华主持下,国乐改进社成立。1931年7月,中华医药联合会更名为中华国医学会。1931年底至1932年初,京戏大师齐如山参与创建国剧学会。这些现象反映了( )
A.国人文化自觉意识增强
B.国民政府注重科教文化
C.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潮流
D.知识精英探索国家出路
13.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攻坚的成就体现了( )
A.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B.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C.全球减贫的中国方案
D.精准扶贫的基本方法
14.(2023·福建莆田二模)1949年8月,解放区派出学生篮球队赴布达佩斯参加第十届国际大学生运动会。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运动员又多次参加在柏林、布加勒斯特、华沙、莫斯科等地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这些活动( )
A.深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B.旨在缓和与欧洲的关系
C.凸显中国体育强国地位
D.折射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15.(2023·黑龙江大庆一模)下表所示为1957年初国内权威媒体发布的部分消息。消息中的举措( )
消息内容 出处
今后在电影事业管理局加强方针政策领导的原则下,将由各制片厂和创作人员负起艺术创作的责任,以克服过去对艺术创作的过多干涉,使电影创作人员尽量发挥创作的积极性 《电影局采纳各方面意见,决定改进电影部门工作》,1957年1月,新华社文章
法国电影代表团全体人员,今天晚上在北京出席了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举行的欢迎会……(会上)放映了1956年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长片和短片一等奖的法国彩色影片 《中法电影工作者欢聚北京,两国儿童演员将合演一部彩色影片》,1957年4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文章
A.推动了中国电影业的国际化
B.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C.与国家文艺方针的要求一致
D.导致我国文艺事业遭遇挫折
16.1988年,中国政府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和“攀登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这主要表明我国( )
A.科技发展新格局逐步推进
B.优先发展航天和国防科技
C.体制改革向科技领域扩展
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二、非选择题
17.(2023·江苏南通3月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部分中小型出版社出版的马恩经典著作信息
书名 编译 出版机构 出版时间、价格
《哲学之贫困》 杜竹君 水沫 书店 1929年10月初版
《宗教·哲学·社会主义》 林超真 沪滨 书局 1929年10月初版,实价大洋6角半
《费尔巴哈论》 彭嘉生 南强 书局 1929年12月初版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 陈启修 昆仑 书店 1930年3月初版,精装道林纸银2元,平装瑞典纸银1.5元
《自由贸易问题》 邹钟隐 上海联 合书店 1930年8月初版,实价4角
《反杜 林论》 吴亮平 江南 书店 1930年11月初版
《政治经济学批判》 郭沫若 神州国 光社 1931年12月初版,实价大洋1元
《机械的唯物论批判》 杨东莼、 宁敦伍 昆仑 书店 1932年5月初版,实价1元
《自然辩证法》 杜畏之 神州国 光社 1932年初版
材料二 中国大革命之后,思想界、学术界对中国革命的反思与展望,以及中国社会性质大讨论的兴起,在社会上营造了一种理解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氛围。中小型出版社致力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彼时的出版产业生态关系密切。社会需要反映到出版行业,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著作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大出版社放弃的出版选题,成为中小出版社可能有作为的场所。
——摘编自张国伟《思想、文化与市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马克思主义著作出版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小型出版社致力于马克思主义著作出版的背景和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茂兴等《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
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成就与政策前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论题(任意一个或整体),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并谈谈你的认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专题突破练九 中国近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思想、科技与教育
1.D 解析 鸦片战争前后的经世思潮都追求务实革新的学风,都体现了士人阶层勇担社会责任的品德,但是前者更多体现的是旧式知识分子的担当,后者则将西学纳入“经世之学”,D项正确,A、B两项错误;经世思潮并不涉及“华夷”观念,C项错误。
2.D 解析 魏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他的主张只在少数的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共鸣,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仍然持有“天朝上国”的观念,故选D项,B项错误;这些思想没有阻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排除A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并非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3.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留美学生在学习西方科学的同时,还必须学习清朝的政治制度及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即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一系列通商口岸的开放,表明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政策,排除B项;题干材料“兼学中学、小学、五经及清朝律例,并定期由正副二委员宣讲《圣谕广训》”说明留学生仍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D项,排除。
4.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他们面前是一幅机械论的宇宙图式”,可知梁启超的思想受到了机械运动理论等自然科学的影响,故选D项;A项的“全面”表述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依靠武力重建秩序,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顽固派对维新思想并不赞成,排除C项。
5.C 解析 题干材料“总政府及区政府皆由民选”反映了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题干材料“蒙养院”“有等差”体现了儒家思想,故选C项;当时我国思想界主张引进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排除A、D两项;题干材料与马克思主义不符,排除B项。
6.B 解析 题干材料“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反映了知识青年以救亡图存为主的民族责任和迫切心态,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受知识青年欢迎的并非“理想化的政治”,而是“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排除A项;知识青年欢迎“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的目的是救亡图存,并非是追求某种利益的功利主义,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知识青年欢迎某种思想的目的是救亡图存,并非为了学术思想的研究,排除D项。
7.B 解析 题干材料“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展开”与独立的价值判断相符,故选B项;题干材料并未涉及西方文化,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击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读经逆流”不等于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排除C项;题干材料“理性思考的展开”不等于全面觉醒,排除D项。
8.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变乱”,可知是指辛亥革命,刘大鹏对辛亥革命后的教育极力贬低,反映了守旧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教育的变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A项错误;“儒家思想已经丧失正统地位”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题干材料与共和政体备受大众质疑无关,D项错误。
9.C 解析 针对美国的无理行为,上海总商会提出抵制美货的倡议,并得到全国各地绅商和市民的响应,说明国民以实际行动干预外交,故选C项;题干材料并未反映出美国对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压制,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领事裁判权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关,排除D项。
10.C 解析 题干材料中孙中山认为国家富强“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和“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由此可知此时孙中山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以及认识到人才培养及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这些措施没有跳出维新改良的范围,故选C项,排除A项;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时间是1905年,排除B项;此时孙中山的主张仍停留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方面,并未认识到中西方差异的根源,排除D项。
11.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B项正确;毛泽东虽然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但没有领导新文化运动,A项错误;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C项错误;当时毛泽东思想还没有走向成熟,D项错误。
12.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国画”“国乐”“国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救亡图存依然是时代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国人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B、C、D三项,均排除。
13.B 解析 脱贫攻坚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其成就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故选B项;题干材料与共同富裕无关,排除A项;全球减贫的中国方案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精准扶贫是脱贫的方法之一,排除D项。
14.A 解析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派出学生篮球队参加了布达佩斯国际大学生运动会;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运动员又参加了在柏林、布加勒斯特、华沙、莫斯科等地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而布达佩斯、柏林、布加勒斯特、华沙、莫斯科分别为当时匈牙利、民主德国、罗马尼亚、波兰和苏联的首都,这些国家当时均为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可知这些活动深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故选A项。题干材料中参加的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活动,体现了意识形态对外交活动的影响,其目的并非缓和与欧洲的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不是体育强国,排除C项;题干材料仅涉及体育活动的部分情况,并未涉及文体之间的对比,排除D项。
15.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及科技发展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相关部门减少了对电影事业的政治干涉,并与西方国家开展艺术交流,故选C项;在中国放映法国影片并不是中国电影事业国际化的表现,排除A项;到1956年底,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排除B项;“双百”方针符合国情民意,并不是后来我国文艺事业遭受挫折的原因,排除D项。
16.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些重要计划主要与国计民生有关,不仅仅局限于军事科技领域,说明中国科技发展新的格局逐步推进,故选A项,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科技项目的有关内容,并未提及体制改革,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1)特点:以哲学理论著作为主;出版社小而多;编译队伍壮大;定价较低,面向群众。
(2)背景:国民革命传播了革命思想;国统区部分民众认同马克思主义、同情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先进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前途;出版市场竞争激烈。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配合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18.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向科学进军”推动了“两弹一星”技术的发展。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现代科技基础十分薄弱,为此,我国建立研究机构,制定了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坚持自主创新,使我国在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核威胁,巩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科技取得显著成就,这表明在当今社会,我们既要树立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要优先发展教育;既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也要完善科技人才培训机制;既要优化高科技企业发展环境,也要完善科技人才相关政策,提高对科技人才吸引力。专题突破练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的变迁
一、选择题
1.下面为近代中国茶叶生产量和出口量的变化示意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近代茶叶贩卖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
B.前期茶叶出口增加根源于产量激增
C.中期茶叶出口量减少表明竞争力减弱
D.后期茶叶产量下降加速小农经济解体
2.(2023·黑龙江大庆二模)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曾多次与怡和、太古两家外资轮船公司签订“齐价合同”,统一营运价格,按比例规定划分运费收入、货源分配,乃至轮船数量及吨数。据此可以推知( )
A.洋务企业的实力有所增强
B.中国内河航行权遭到破坏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
D.轮船招商局与列强相勾结
3.1898年,朝廷颁发谕旨,指出“近来各省商务,未见畅兴,皆由官商不能联络……当此整顿商务之际,此种情弊,亟宜认真厘剔。著各直省将军、督抚,严饬各该地方官,务须体察商情,尽心保护。”这反映出( )
A.实业救国思潮风起云涌
B.清末新政扩展到经济领域
C.朝廷无力控制地方势力
D.清朝工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4.民国初年,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穆藕初,针对原棉不足、棉质退化的问题,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发起组织中华植棉改良社,强调“专以研究棉产为范围……庶将来东亚棉产成为商战健将”。穆藕初的一系列举措旨在( )
A.实现农业资本化经营
B.振兴实业挽回利权
C.推动产业布局的调整
D.抵制外国棉花输入
5.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 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总额为117 434 500元。这一变化( )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的局面
B.加剧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膨胀
C.得益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减少
D.源于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的限制
6.1914年《申报》报道,上海家庭的祭祖仪式,首先悬列祖先像于中堂之上,具体祭祖仪式如下:“一,肃立。二,向祖先行礼。三,家长献花。四,报告说明纪念意义。五,行辞岁礼,卑幼向家长鞠躬。六,合家欢宴。”这一仪式( )
A.颠覆了传统的伦理纲常秩序
B.受到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影响
C.是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产物
D.加速了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7.(2023·河北唐山一模)1906年,《广益丛报》报道,四川提倡放足数年,但“不肯释放者,总居其多数也”。1910年,四川巡警道发布告示,若不放足,“即是犯了王法”,可即便如此,仍鲜有响应。这反映了( )
A.传统观念对人性的束缚
B.政治腐朽对女性的摧残
C.辛亥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D.西学东渐对民俗的冲击
8.“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领域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革新能手和先进工作者;广大农民努力增加生产,踊跃交售粮棉;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和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纷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奔赴工业建设第一线。由此可知,“一五”计划( )
A.激发了民众的建设热情
B.照搬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
C.使工农业生产增长迅速
D.依靠群众智慧进行技术创新
9.(2023·山东泰安一模)1945年7月,一位民主人士延安之行后感触到:他们(中国共产党)知道贫农不一定在乎自有其田,只在乎有田可耕,于是减轻租额;他们知道贫民要求有钱可借,于是不禁止债主放债,但严定减息保息。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抛弃“耕者有其田”的纲领
B.实事求是地调整了土地政策
C.鼓励民主党派人士建言献策
D.肯定并保障地主的民主权利
10.(2023·河北唐山一模)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作出“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战略决策,遵循“分散、隐蔽、靠山”的指导原则。很多三线企业坐落在交通不便、远离原材料以及相关上下游企业的地方。据此推知,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平衡地区经济发展
B.调整国家工业布局
C.完善经济发展链条
D.应对国际紧张局势
11.(2023·江苏连云港2月调研)20世纪80年代,学者费孝通总结了不同区域小城镇发展的模式,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苏南模式”;兴办家庭工厂生产小商品、供销全国大市场的“温州模式”;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珠江模式”等。据此可知,当时( )
A.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B.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建立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走出去”战略得以实施
1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也出现通货膨胀加剧等问题。面对严峻形势,党和政府探索新路子进行治理整顿,全面深化改革。到1991年底,经济过热明显改善,物价涨幅全面回落,市场秩序好转。治理整顿工作( )
A.激发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生机活力
B.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突破了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
D.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13.(2023·河北石家庄一模)1979—1990年,某制药厂开展企业转轨变型,实行经营承包,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并逐步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合。至1990年,产品品种累计增加到98种,抗生素总产量较1978年增加54%,有紧密型联营企业25家。该制药厂的发展( )
A.健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助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C.得益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D.加快了中医药业的开放步伐
14.20世纪80年代初,以新潮、时髦为形象标签的“广货”迅速风靡全国,众多国人第一次享用的国产方便面、夹心饼干、易拉罐饮料,第一次穿上的国产牛仔服、健美裤、蝙蝠衫,都是来自广东。这说明当时( )
A.广东国企改革率先垂范
B.广东最早试行市场经济体制
C.城镇个体经济发展迅猛
D.改革开放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15.下表为我国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的初次分配关系演变
年份 国家 企业 居民
1978年 33.9% 11.1% 55.0%
2007年 24.1% 18.4% 57.5%
据上表可知,收入分配改革( )
A.有利于调动企业和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B.因让利于民而导致国家财政收入下降
C.推动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D.促进了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部分年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 矿产品 (机采) 手工 机器 手工 机器
1893 年 15.6 — — 28.4 0.1 53.4 2.5
1910 年 39.1 0.2 0.5 13.1 11.9 28.3 6.9
1920 年 36.4 0.9 2.8 8.2 12.3 31.2 8.2
1930 年 45.1 1.2 3.4 3.5 12.2 27.1 7.5
1936 年 44.1 2.5 1.6 6.7 5.6 32.4 7.1
——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
资料选辑》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个时期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7.下表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各产业附加值及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项目 1952— 1978年 1978— 1995年 1995— 1999年
国内生产 总值(GDP) 6.1% 9.9% 8.3%
农业 2.1% 5.1% 3.7%
工业 11.5% 12% 10.3%
服务业 5.5% 11.8% 8.2%
劳动生产率 3.5% 7.1% 7.3%
——摘编自《建国以来经济发展记录
(1949—2001)》等
根据材料,绘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各产业附加值及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的折线图,并对三个时间段的数据变化分别加以说明。
专题突破练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的变迁
1.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茶叶产量和出口量增加,两者高度关联,这说明茶叶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外销。随着印度等地茶叶的量产,中国茶叶的垄断地位被打破,竞争力减弱,C项正确,A项错误。海外市场需求的扩大是茶叶增产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基本不与市场发生联系,D项错误。
2.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与外资企业签订协议,在营运价格、运费收入、货源分配等方面维护了自身利益,反映了洋务企业实力有所增强,故选A项;1858年《天津条约》使中国内河航行权遭到破坏,排除B项;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怡和、太古两家外资轮船公司签订‘齐价合同’”说明轮船招商局与外资企业签订协议,维护自身利益,并非与列强相勾结,排除D项。
3.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政府颁发谕旨整顿商务,联络官商之情,保护商业和商人的利益,以促进商务畅兴,改变了以往的“抑商”政策,故选D项;实业救国思潮强调以实业挽救国家危亡,而题干材料仅能反映清政府重视实业,未体现“救国”,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初,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反映地方官对朝廷谕令的执行情况,无法得出朝廷无力控制地方势力的结论,排除C项。
4.B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穆藕初一方面保证民族纺织业的原料供给,另一方面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旨在振兴实业,B项正确。题干材料仅仅涉及棉种问题,没有体现“农业资本化经营”,A项错误。题干材料仅仅涉及农业和纺织业,这两项不能改变中国的产业布局,C项错误。穆藕初的目的在于解决原棉不足问题,并非抵制外国棉花输入,排除D项。
5.C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项正确;仅根据新注册公司的数量及资本总额无法推知中国对外贸易状况,排除A项;这一时期新注册的公司主要是民营公司,而非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项;清政府在1912年被推翻,排除D项。
6.B 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新式生活方式,主张移风易俗,题干材料中的现象正是受到其影响而产生的,故选B项;举行祭祖仪式本身就是传统的伦理纲常秩序的体现,题干材料中的仪式与传统社会相比稍有不同,但并未颠覆,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开始于1915年,排除C、D两项。
7.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20世纪初,虽然政府提倡和命令放足,但固守缠足的传统观念、不肯放足的人仍然很多,反映了传统观念对人性的束缚,故选A项;20世纪初政府提倡放足,符合进步潮流,不能体现政治腐朽对女性的摧残,体现的是旧传统旧观念对女性的摧残,排除B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提倡放足是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
8.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工业领域涌现出劳动模范,农民踊跃交售粮棉,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和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工业建设第一线,可知“一五”计划激发了民众的建设热情,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模式、工农业产值和技术创新,排除B、C、D三项。
9.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贫农……只在乎有田可耕,于是减轻租额”“不禁止债主放债,但严定减息保息”,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这种土地政策的调整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故选B项;中国共产党提出“耕者有其田”的纲领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的土地政策是针对农村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政策,没有涉及民主党派人士,排除C项;肯定并保障地主的民主权利的措施是实行“三三制”,排除D项。
10.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20世纪60年代”“遵循‘分散、隐蔽、靠山’的指导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资本主义阵营敌视中国,而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当时中国工业主要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因此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军事需要,应对国际紧张局势,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1.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20世纪80年代……不同区域小城镇发展的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故选C项;根据题干材料“不同区域小城镇发展的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城镇的发展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A项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的内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2.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面对严峻形势,党和政府探索新路子进行治理整顿,全面深化改革”,可知治理整顿工作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故选D项;激发现代企业制度的生机活力是国企改革的意义,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针对通货膨胀加剧所采取的治理整顿工作,而非对外开放,排除B项;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突破了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排除C项。
13.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1979—1990年,某制药厂开展企业转轨变型,实行经营承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是改革开放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该制药厂的发展就是得益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选C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抗生素不属于中医,排除D项。
14.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题干材料表明改革开放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故选D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广货”风靡全国,不能说明广东国企改革率先垂范,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广东最早试行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题干材料所述“广货”不一定是城镇个体经济所生产,排除C项。
15.A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初次分配国家所占比重下降,企业和居民所占比重都有所上升,这有利于调动企业和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收入分配比重的变化,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国家财政收入不一定下降,排除B项;题干材料并不涉及国家财政的支出情况,无法与社会保障体系联系起来,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D项说法片面,故排除。
16.参考答案 论题一:20世纪早期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阐述: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倡导创办工商企业,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民族工业初步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得到了更快发展。机器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机器生产的程度提高,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20世纪早期,中国市场经济比较活跃,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工业化程度有所提高。
论题二:民国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仍呈现半殖民地化的特点。
阐述: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半殖民地化性质的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从1920年到1936年,中国出口商品以农产品原料、手工制品和半制品为主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中国仍然是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外贸易受列强控制,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受列强控制,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化色彩。民族独立是工业化发展的前提。
17.参考答案 示例
说明:1952—1978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的实施,我国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农业和工业生产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工业生产突飞猛进,服务业水平也大大提高,带动社会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的增长。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6.1%的水平高速增长。1978—199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我国各项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1995—1999年,随着中国经济体量持续增大以及国际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国经济有关指标发展有所放缓,但仍然高位平稳发展。专题突破练六 民国时期中国民主民族革命的不断高涨
一、选择题
1.毛泽东青年时曾著文指出,辛亥革命只是留学生、会党、新军等所为,与“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还算不上是一种“民众的联合”,而五四运动则产生了全国民众“大联合”的动向和趋势。毛泽东旨在( )
A.肯定民众力量 B.批判国内舆论
C.反省辛亥革命 D.推进五四运动
2.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学界一直讨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A.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D.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
3.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规定:“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要派我党党员二人到该工会去工作。”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 )
A.注意建立与工人阶级的密切联系
B.确定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C.重视发动工人参加国民革命运动
D.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
4.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工会运动与共产党》《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少年运动问题》《妇女运动》等决议。这说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成为国民革命运动的中流砥柱
C.找到实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依据国内外形势制定革命政策
5.(2023·辽宁沈阳一模)1926年8月,瞿秋白在题为《国民革命中之农民问题》的演讲中提出,必须将“耕地农有”“武装农民”“农民参加政权”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农民问题。这可以看作是( )
A.对中国特色革命理论的探索
B.对北伐战争的配合
C.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吸收
D.对外来经验的借鉴
6.(2023·江苏南京一模)20世纪30年代,鹤峰革命根据地各县各类学校均用政府编印的《苏维埃政府宣传提纲》、油印的歌本及教师自编的“工农兵三字经”等作为教材,规定“各县均不定时地办有教师训练班”,强调“以前那些有严重封建思想的‘学究先生’不许再当教员”。这些措施旨在( )
A.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激发人民大众的民族意识
C.推动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
D.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7.1929年至1932年春,中央根据地流传一首民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民谣体现了苏区干部( )
A.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
B.惩治腐败、崇尚廉洁
C.艰苦奋斗、建立政权
D.从严治党、加强监督
8.1931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的宣言》提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实行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主张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同步
C.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已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
9.下面为1933—1944年四川省内工厂数量变化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年份 1933—1937年 1940年 1942年 1944年
企业数量 约23—100家 847家 1 153家 2 071家
A.中西部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导致工业布局变化
C.政治形势变化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D.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得到了根本改变
10.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的指导下,人民军队( )
A.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胜利
11.(2023·山东济南2月调研)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提出的具体时期应是( )
○它在政治上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帝国主义和汉奸反动派的专政,反对把中国社会造成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
○它在经济上是把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反动派的大资本大企业收归国家经营,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同时保存一般的私人资本主义的企业,并不废除富农经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2023·江苏南京一模)“工合运动”是抗战时期以合作社方式在大后方从事工业生产的群众性经济互助救亡运动。工合组织协会先后组成了两千多个生产合作社,其业务涵盖制革、造纸、制瓷、针织、棉纺、机器、化工等各种门类。该运动的发展( )
A.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B.推动了战时工业的内迁进程
C.积累了发展国营经济的经验
D.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13.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环节”“应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该指示( )
A.延续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B.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C.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变化
D.意图彻底消灭农村的封建势力
14.(2023·广东名校2月联考)下表为晋冀鲁豫解放区下辖的河北武安县五个村的土地变动情况。表中数据反映出( )
时间 40户地主 667户贫农
面积 比重 面积 比重
1946年5月4日前 4 874亩 20% 3 222亩 6.1%
1946年5月4日后 1 508亩 6.1% 7 174亩 29%
A.统一战线范围扩大
B.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5.(2023·广东深圳一模)1947年,解放区各地普遍召开农民控诉大会,首先是让农民谈身世、谈生活、谈苦处,紧接着就是挖穷根,清除各种听天由命的思想,然后商量翻身办法。这一运动( )
A.旨在缓和农村的社会矛盾
B.体现了民族革命的高涨
C.加强了对农民的政治动员
D.重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非选择题
16.《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于1937年出版的纪实文学作品。真诚而全面地阐释了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物和经历,是讲述“中国故事”的经典范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色中国”采访片段
苏区采 访提纲 见闻 语言描写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自称是在实现土地革命,反对帝国主义 苏区 陕北解放区的苏维埃是一个“工农政府”,经济改革措施是重新分配土地、消灭特权阶级、取消苛捐杂税、取消高利贷。由于民主制度的实行,“农村无产阶级”的民主专政使农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民主选举的公平公正,真正参与到政治中去
毛泽东是怎样的人 毛泽东 毛泽东作为一位中共政治局委员,吃穿用度都与普通红军战士一样。毛泽东本有出国留学的机会,当时很多同学都选择去巴黎求学,接受国外的先进思想,但毛泽东却认为他对于中国还不够了解,因此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而留在中国
续表
苏区采 访提纲 见闻 语言描写
红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农民 一位农民说:“如果让我们选择,我们当然要红军。我的一个儿子就在红军里,是我自己把他送去的。国民党军队来了要粮食,从来不说一句付钱的话。” 事实上,除了参加红军的男人,剩下的妇女、儿童、老人也都自愿加入春耕的队列中来,帮助除草或积肥等辅助工作
红军 战士 红军战士说:“这里的工作值得干。穷人的军队在为被压迫者打仗,你说是不是 ” 在中国共产党苏区的生活中,我(斯诺)一次都没有见到过红军战士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争吵或是打架,年轻人总是喜欢打架,但他们却从没有过
提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内外 政策 中国共产党愿意停止内战,与国民政府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在与毛泽东的谈话中(斯诺)了解到:日本帝国主义所实施的大陆政策和海上政策不仅针对中国,也是针对在太平洋有利害关系的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等国家。因此,中国共产党希望其他国家能够积极帮助中国抵抗侵略和征服,这也是全世界的利益所在
——摘编自[美]埃德加·斯诺《红星
照耀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苏区采取的措施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斯诺“红色中国”采访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7年12月,陈毅来到舍会山(位于安徽省祁门县),传达中共中央决议,随后国共双方经协商达成了舍会山协议。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此协议内容的展板
舍会山协议
国民党当局停止向皖赣边区红军游击队进攻,撤退在红军游击根据地周围的武装。准许游击队派人联络各地红军人员。红军人员过境应通行无阻。
国民党当局解除“移民并村”,恢复群众生产的自由。
释放一切政治犯。
红军游击队停止打土豪,停止对国民党当局的敌对行动。全部给养可以自购。
——摘编自高永中《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为展板内容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从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专题突破练六 民国时期中国民主民族革命的不断高涨
1.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毛泽东肯定了全国民众“大联合”的必要性,指出五四运动不同于辛亥革命的特点,旨在肯定民众力量在五四运动中的积极作用,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毛泽东旨在总结五四运动的成功经验,并非反省辛亥革命,其观点与五四运动后的国内舆论环境是一致的,B、C两项均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可知中国共产党是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而诞生的,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而题干材料突出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故排除。
3.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要派我党党员二人到该工会去工作”,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已注意要深入到工人阶级中,故选A项;题干材料侧重要与工人阶级建立联系,并不是对革命道路、革命对象的探讨,排除B项;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国民革命于1924年开始,排除C项;题干材料只涉及加强与工人阶级的联系,并不是对国情的分析,排除D项。
4.D 解析 中共二大通过的决议涉及世界大势、第三国际、国际帝国主义等国际问题,还涉及国内的联合战线、工会运动、少年运动和妇女运动,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政策是依据国内外形势制定的,故选D项。
5.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瞿秋白强调的解决农民问题的要素“耕地农有”“武装农民”“农民参加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瞿秋白的观点与后来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1926年8月,中国尚处于国民革命后期,这说明早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萌发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故选A项;题干材料“耕地农有”“武装农民”“农民参加政权”,强调的是解决农民问题,而北伐战争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排除B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没有“耕地农有”“武装农民”“农民参加政权”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材料内容源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是外来经验的借鉴,排除D项。
6.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根据地各县各类学校均用政府编印的《苏维埃政府宣传提纲》……‘工农兵三字经’等作为教材”“各县均不定时地办有教师训练班”“以前那些有严重封建思想的‘学究先生’不许再当教员”,可知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政策有利于削弱封建思想的影响,宣传革命理论,推动革命斗争深入开展,故选C项;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实行革命统一战线,时间上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不断加剧,激发人民大众的民族意识,但题干材料不涉及这一信息,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已经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7.A 解析 题干材料“自带干粮去办公”“着草鞋”,体现了苏区干部廉洁奉公;“夜打灯笼访贫农”则体现了苏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C、D三项,排除。
8.B 解析 题干材料“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体现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同时进行的要求,故选B项,排除A项;1931年9月,中国共产党尚未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也未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故排除C、D两项。
9.C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1933—1944年四川省内工厂数量增加。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因此四川省内工厂数量增加,故选C项;沿海工业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促进了西部工业发展,但当时东部地区依然是我国经济重心,排除A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未改变我国的工业布局,排除B项;东南沿海工业向西南大后方迁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工业不合理的布局,但是“根本改变”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0.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毛泽东的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故B项正确。A、C两项发生于1937年之前,与题干材料时间“1937年”不符,故排除。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不符合题干材料信息,故排除D项。
11.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它在政治上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帝国主义和汉奸反动派的专政”“同时保存一般的私人资本主义的企业,并不废除富农经济”,可知这种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即1940年提出的,即全民族抗战时期,故选C项。
12.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工合运动”是抗战时期的群众性经济互助救亡运动,且工合组织数量多、业务门类齐全,涉及重、轻工业各个方面,表明“工合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A项;“工合运动”是在大后方掀起的群众性经济互助救亡运动,与战时工业的内迁无关,排除B项;工合组织属于合作社性质,属于集体经济,不是国营经济,排除C项;“工合运动”是建立合作社经济而不是官僚资本,其与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没有关系,排除D项。
13.C 解析 1946年是中国革命由民族革命转向民主革命的时期,这一时期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相比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A项错误。此时,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农村,B项错误。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提出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张,D项错误。
14.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从1946年5月起,河北武安县五个村的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情况发生变化,即此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A、C、D三项,均排除。
15.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控诉大会”“农民”“翻身”得出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召开控诉大会发动农民积极投身革命赢得解放,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民翻身解放需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这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非旨在缓和农村的社会矛盾,排除A项;194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仅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进行民族革命,也要反对国内的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民主革命,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农民的“穷根”并非因为生产效率低,而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重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6.参考答案 (1)措施:
对内:建立“工农政府”;实行民主制度;进行经济改革(或土地革命);严明军纪;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对外:抵抗日本侵略;提倡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特点:立足国情;依靠群众;以工农为主体;重视国内外力量的联合;军纪严明。
(2)意义: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向世界展现了真实的“红色中国”(延安、陕甘宁边区);有利于赢得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17.参考答案 示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1937年12月,陈毅向江南红军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方针政策。随后江南红军与国民党达成此停战协议。
根据协议,当地国共双方结束对立,停止内战;国民党取消对红军的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停止在农村的土地革命。
此协议的签订落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实现了这一地区的国共合作。专题突破练五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与救亡图存运动
一、选择题
1.关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史学家陈旭麓则认为是“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对此不同认识解读准确的是( )
A.两人阶级立场相同,观察角度不同造成认识不同
B.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的亲历者,认识更准确
C.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
D.史家与事件无利害关系,结论不带主观因素
2.1810年,《大清律例》首个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后,西方人主要关注刑事的法律规定。鸦片战争后,欧美人开始关注《大清律例》中有关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定。这一变化反映出欧美国家( )
A.已获得在华特权和利益
B.弱化了民族优越意识
C.开始插手中国司法审判
D.侵华方式发生了改变
3.某学者认为,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
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4.1859—1861年,人们可以看到太平天国的兴起,同时也可以看到清朝对西方列强的政策从敌对转向妥协。清政府的这一政策调整( )
A.加快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主题
C.加速了农民运动的失败
D.旨在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5.(2023·广东燕博园能力测试)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的崛起,珠江上游等地区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骤然消亡,不少以此为生的乡民走投无路,杨秀清等人趁机联结有类似境遇的民众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A.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B.受到外贸格局变化影响
C.源于第三产业的衰败
D.得益于农民阶级的支持
6.(2023·江苏南通3月联考)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对清朝腐朽权贵势力的打击和清政府与洋人共同镇压太平军的合作,清政府便不会有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迫切愿望和行动。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向西方学习思潮的萌发
B.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C.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D.洋务运动的逐步兴起
7.(2023·安徽合肥一模)洋务企业的创办者和领导者坚持“主权在我”的立场,如左宗棠、沈葆桢认为“购置者权操于人,何如制造者权操诸己”,坚决主张自己创办船政,实现自主。这( )
A.反映了强烈的民族主权意识
B.阻滞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C.说明了洋务企业的举步维艰
D.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的基础
8.(2023·山东泰安一模)下面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示意图。该图表明( )
A.洋务企业走出了发展困境
B.清政府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
C.洋务派的强国梦初步实现
D.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9.1898年,湖南率先建立培养新式官僚的课吏馆,其课程分学校、农工、工程、刑名、缉捕、交涉六类,戊戌政变后被废止。清末新政时期,清廷下令各省设立课吏馆。据此可知( )
A.课吏馆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在湖南确立
C.课吏馆是地方官制改革的标志
D.湖南率先引入了近代官僚制度
10.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清朝宗室大臣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主要是由于( )
A.革命运动的高涨
B.清末新政的失败
C.黄花岗起义爆发
D.革命派积极推动
11.辛亥南北战事相持不下,为了避免因战祸延长给国家社会带来重大危机,促使清帝退位成为首要选项。袁世凯力图借清帝逊让之名,主导南北政府合并。孙中山表示为了中华民国的前途,让位的手续应当慎重。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政体制度的选择
B.革命最终主导权
C.社会发展的走向
D.临时大总统人选
12.(2023·江苏南通3月联考)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提出:“中国积弱使然,亦以未列公法之故。又无深谙公法之人,据理与争,故遇有交涉事件,往往受屈于西人而末如何。”这表明,维新派部分人士主张( )
A.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
B.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
C.建立近代化外交机构
D.维护传统的宗藩关系
13.(2023·江苏南京一模)1900年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上奏:“盖长江商务,英国为重,各国觊觎已久,惧英而不敢先发,英亦虑各国干预而不敢强占,以启各国戎心。在我正可就其所忌而羁縻牵制之。”此举客观上有利于( )
A.遏制列强在北方的侵略
B.激化列强之间的矛盾
C.维护清政府的中央权威
D.保障东南经济的发展
14.“是役(甲午中日战争)败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本形成独自控制中国局面
B.“三国干涉还辽”旨在维护中国主权
C.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国家利益
15.(2023·福建泉州三模)1898年7月4日,张之洞、陈宝箴联名呈递《妥议科举新章折》,主张废八股、改进科举。7月19日,光绪帝发布上渝,认为张之洞、陈宝箴的方案“剀切周详,颇中肯綮”,并以此为蓝本进行改革。据此推知,该方案( )
A.推动新旧势力间的合流
B.颠覆了“中体西用”的理念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否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面对大国地位的衰落和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改良派和革命派以各自的方式展开救亡运动。1895年发生或萌发的诸多事件,加速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对近代中国有着多重意义。
——摘编自孔亭《1895年:近代中国的
多重意义》
材料二 曾经是顽固保守的官员、对国家积弱状况并无深切了解但是有切肤体会的平民百姓,以及始终自觉承负着使命的知识阶层,似乎在1895年的刺激中,一下子都成了“改革者”。1895年以后,西方文化在转型时代有着空前的扩散。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分野,《万国公报》的言论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前大多没有超出通商筑路、改革科举的范围,以后便转向“不变法不能救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
史上的象征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1895年发生或萌发的诸多事件”。
(2)1895年对近代中国具有转型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种转型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专制独裁政治被宣布为罪恶的、黑暗的、“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公开声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一个根本颠覆。人民被宣布为国家的主人。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又一个根本颠覆。这两条虽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没有立即实现,但至少在法律上、观念上得到了认可,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对后来政治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十分深远。辛亥革命使人们迈出了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李文海《辛亥革命百年的
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辛亥革命的社会价值”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专题突破练五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与救亡图存运动
1.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陈旭麓对鸦片战争战败原因的解读更符合唯物史观,作为地主阶级的林则徐只能认识到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军事技术落后,体现了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C项正确。
2.A 解析 鸦片战争前,西方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华输出鸦片,触犯的是清朝的刑法;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已经获得在华特权,打开了中国大门,与中国人的纠纷主要集中在民事方面,A项正确。西方人关注中国司法领域的变化不能体现其民族优越意识、插手中国司法和侵华方式的改变,故B、C、D三项均错误。
3.C 解析 题干材料“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对土地和产品的平均分配,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的内容,故排除A项;B项不是题干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故排除;《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D项错误。
4.C 解析 为集中精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政策逐渐转向妥协,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C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始于两次鸦片战争后,A项“加快”说法错误。清政府将矛头对准太平天国不能体现救亡图存,B项错误。清政府政策的变化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但其目的不是改变中国社会性质,D项错误。
5.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的崛起冲击了珠江上游等地区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让许多乡民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杨秀清等人便在这种情况下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受到东南沿海外贸格局变化的影响,故选B项;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并非源于第三产业的衰败,排除C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与东南沿海外贸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未体现其与农民阶级支持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6.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没有太平天国……的打击”“与洋人共同镇压太平军的合作”“清政府便不会有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迫切愿望和行动”,可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和英法军队合作让清政府认识到西方军事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愿望和行动,兴起了洋务运动,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排除A项;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可以反映“清朝腐朽权贵势力……与洋人共同镇压太平军的合作”,但不能反映“清政府……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迫切愿望和行动”,排除B项;清廷权力结构的变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而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排除C项。
7.A 解析 洋务派官员认为“‘购置者权操于人,何如制造者权操诸己’,坚决主张自己创办船政,实现自主”,这是主张由购置外国的船舰到自己仿造,这样就可以不受制于外国人,所以反映出洋务派官员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D 解析 根据示意图,可知1861—1891年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故选D项;示意图中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的数量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并未体现洋务企业发展的困境,排除A项;“中体西用”指的是在不改变中国传统伦理纲常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科技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可能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富国强兵的梦想并未实现,排除C项。
9.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课吏馆课程“分学校、农工、工程、刑名、缉捕、交涉六类”,种类丰富,实用性强,清廷设此馆说明对新式专业型人才有需求,这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故选A项;1904年清廷颁布的“癸卯学制”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现代学制,排除B项;课吏馆是教育近代化的表现而非官制,排除C、D两项。
10.A 解析 1905—1911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高涨的时期,清政府为维护统治,不得不实行一些改革,顺应时代的要求,A项正确。清末新政的失败发生于1911年,排除B项;黄花岗起义爆发是在1911年,排除C项;革命派的任务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非推动立宪,排除D项。
11.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袁世凯力图通过促使清帝逊位,由自己主导革命权力,而孙中山为了中华民国前途不愿轻易放弃资产阶级对革命的主导权,故选B项;双方和谈已确定袁世凯赞成共和政体,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因此双方在制度选择和临时大总统人选上已达成一致,排除A、D两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双方对社会发展走向的看法,排除C项。
12.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维新派人士认为中国之所以“积弱”“往往受屈于西人”是因为“未列公法”和“无深谙公法之人,据理与争”,所以维新派部分人主张运用“公法”即国际法来维护国家主权,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3.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盖长江商务,英国为重,各国觊觎已久,惧英而不敢先发,英亦虑各国干预而不敢强占,以启各国戎心”,可知在长江一带,欧美列强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相对维持了这一地区的平衡和安宁,有利于保障东南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材料强调列强在长江流域的相互制衡,没有涉及其对北方的态度,排除A项;清政府采取措施让欧美各国相互牵制,有利于维持其平衡,而不是激化矛盾,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00年6月26日”,可知当时正处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排除C项。
14.C 解析 题干材料描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因获得赔款而国力日升,“三国干涉还辽”后帝国主义抢占租借地,强化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C项正确。
15.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张之洞和陈宝箴联名上书“主张废八股、改进科举”,就废八股之后如何改进科举制度,提供了全面的方案,光绪帝认为“剀切周详,颇中肯綮”,由此可知正是由于该方案规划周详,是一种渐进式的变革,在改革中被光绪帝所采纳,体现了该方案采取了灵活的方式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6.参考答案 (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会,积极策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三国干涉还辽”。
(2)表现:改革在一定层面上成为共识;西方文化广泛传播;维新变法思想走向成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逐渐兴起;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17.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的斗争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推动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专题突破练八 近现代中国民主与法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唐山一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政党政治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引进中国的。据此可知,中国政党的产生是( )
A.民主政治的产物
B.选举扩大的结果
C.救亡图存的选择
D.政治传统的影响
2.(2023·江苏连云港2月调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陆续颁行《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条例》等诸多选官法律条例,又制定了命题、阅卷和监考等方面的诸多规则。但是,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46 266人公务员队伍中,仅510人是通过考试录取的。这一结果表明( )
A.政局动荡迟滞制度变革
B.制度与运作的分途
C.选官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D.立法程序日益完善
3.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说明,相较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的特点是( )
A.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B.更加顺应了民主化的趋势
C.体现了全民参政的时代特点
D.激发了民族意识的高涨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这一规定( )
A.旨在推进根据地的工业化
B.体现了共和国政府的性质
C.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趋势
D.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5.(2022·湖南卷,8)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7.1949年,毛泽东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我们必须……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这一外交方针的实行( )
A.有利于清除帝国主义残余
B.体现了政策的包容性
C.体现了全方位外交的理念
D.是为了团结亚非国家
8.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至1993年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上述材料主要表明“文化大革命”后我国( )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法治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C.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9.(2023·安徽合肥一模)在基本权利的规定上,1982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明确了基本权利的内涵,重新调整了基本权利体系,并且增加了新的基本权利类型,如退休人员生活受保障、残疾公民受帮助等权利。这些调整( )
A.突出了主权在民 B.彰显了人文精神
C.构建了法制体系 D.规范了公民行为
10.(2023·福建龙岩二模)下表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制定的若干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 )
年份 法律法规文件
198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 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A.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表明我国立法程序日益规范
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1.201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定拟建宪法宣誓制度,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向宪法宣誓。这一改革的作用是( )
A.培养对法律的敬畏,维护宪法权威
B.杜绝腐败现象,维护廉政局面
C.提高法官个人素质,实现司法公正
D.推进科学立法,保障良法善治
12.下表是1978—2011年我国部分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内容。这些改革( )
时间 内容
1978—1986年 明确提出干部“四化”的方针
1987—1999年 提出分类管理改革,颁布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2000—2011年 制定实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A.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
B.促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成
C.变革了党管干部的组织原则
D.逐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建设
13.“新时期中国外交进行了重大调整。按照是否有利于共同发展和繁荣来决定中国的外交政策,而不是单纯从社会制度出发,不再简单以意识形态划线,不再继续划分敌、我、友。”影响新时期中国外交选择的根本因素是( )
A.不结盟外交方针
B.单纯的意识形态划线
C.和平外交的思想
D.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4.(2023·广东名校2月联考)1962—1969年,为了对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和填补生产技术空白,我国从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利、奥地利、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国引进技术和设备84项,累计用汇金额14.5亿美元。其中成套设备52项价值3亿多美元。这反映出我国( )
A.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B.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强化意识形态的对抗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选举法》。1979年《选举法》与1953年《选举法》相比较……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由未改变成分的地主、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缩小为依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将直接选举从人民公社、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扩大到县和自治县一级。在选区划分上,将按选民居住情况划分选区,改为可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和居住状况划分选区。将只有不属于党派、团体的选民或代表才能联合或单独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的规定,改为任何选民或代表只要一人提出,三人以上附议即可提名推荐候选人。
——摘编自宋学成《人大代表
选举制度论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选举法》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实行的意义。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2008年立法简表
时间 法律
1949— 195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 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
1954— 1958年 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共60 件,主要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1959— 1978年 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 除1975年、1978 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第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共通过6部法律,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
1979— 1992年 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 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件。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相继出台了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1993— 2003年 除宪法修改2 件外,共通过法律153 件。制定出台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
续表
时间 法律
2003— 2008年 除宪法修改1 件外,共通过法律72 件,相继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等一批法律,同时还制定出台了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
——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
回顾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专题突破练八 近现代中国民主与法制的发展
1.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政党政治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引进中国的”,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中国的政党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陆续颁行……诸多选官法律条例,又制定了命题、阅卷和监考等方面的诸多规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出台法律法规规范选官,根据题干材料“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46 266人公务员队伍中,仅510人是通过考试录取的”,可知除了正规的考试录取还有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等现象,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A、C、D三项,均排除。
3.A 解析 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权力和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不是一个概念,与民主化、全民参政和民族意识无关,排除B、C、D三项。女子能够参加公务员考试说明文官体系对女子的开放,有利于男女平等的发展,A项正确。
4.B 解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的内容,意在维护劳动人民的权益,体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专政的性质,B项正确。
5.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可知这反映了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可,从而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B项正确;1937年,苏维埃国家政权形式结束,排除A项;群众政治觉悟的提高和乡村士绅社会权威丧失等现象属于上层建筑,并不能说明这一状况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排除C项;这一状况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排除D项。
6.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对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监管和约束,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选A项。对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管理,可以区别不同性质的社会团体,对不同团体采取不同的措施,B、C、D三项不属于其政治动机,排除。
7.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一外交方针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一外交方针有利于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A项正确。
8.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我国一方面制定了大量新的法律,另一方面修订了一部分法律,B项正确,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C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于2010年底,D项错误。
9.B 解析 1982年宪法增加的新的基本权利类型,如退休人员生活受保障、残疾公民受帮助等权利,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这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彰显了人文精神,故选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82年宪法的内容,体现的是人文精神,而主权在民指的是公民具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权力,两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题干材料仅提到1982年宪法这一部法律,没有体现构建了法制体系,排除C项;题干材料仅是对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的规定,并不属于规范公民行为的范畴,排除D项。
10.D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立足于经济发展颁布了若干法律法规,从税收到企业等各个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立法工作与此时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故选D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题干材料仅涉及法律法规的设计与调整,没有明确立法的具体程序,排除B项;题干材料涉及的法律法规大部分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没有反映其他方面的法律规定,排除C项。
11.A 解析 这一改革主要是通过这一形式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法治教育,培养对法律的敬畏,维护宪法权威,A项正确。
12.A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干部选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故选A项;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改革完成”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上述变革也是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下进行的,C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反映D项,排除。
13.D 解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外交工作需要紧密围绕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进行调整,D项正确。不结盟外交方针是外交选择变化的具体表现,而非原因,排除A项;B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和平外交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外交思想,并未发生转变,排除C项。
14.B 解析 1962—1969年,我国与西方国家经贸发展迅速,是我国主动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结果,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5.参考答案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左”的思想的束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完善民主制度;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2)意义: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参政意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的进行;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的推进、实现国家的繁荣与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意义。
16.参考答案 示例一
看法: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说明: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为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制定了1982年宪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又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改,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之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示例二
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说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国家立法工作全面展开。1982 年宪法的颁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大为增加。一方面我国加强了经济立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 针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制定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