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6) 影响、意义类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包括许多真知灼见,如“故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以及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本土化,与中原文化、中华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
——摘编自吴承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现实意义》等
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指出其现实意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婆者,姓黄氏,本镇人也。初沦落崖州,元贞间附海舶归。闽广多种木棉,纺织为布,名曰吉贝,而道婆最善是业。先此,乌泥泾土壤硗瘠,民多困贫,(道婆)遂觅种于闽广间。然尚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擘去子,厥功甚艰。道婆乃教以制造捍、弹、纺、织之具,既以便民矣。至于错纱、配色、综线,各有其法。织以折枝、团凤、棋局、文字,粲然若写。土人竞相仿习,稍稍转售他方以牟利,业颇饶裕。
——摘编自陈登原《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2006年,在上海“黄道婆文化国际研讨会”上,来自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进行了研讨。2007年,上海教育主管部门编制了《黄道婆——被更乌泾名天下》作为中小学的课外阅读材料。2010年,海南省三亚市主办了创建“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专题研究会,宣告将要建造黄道婆纪念馆。
——据谭晓静《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
海南黄道婆文化解读》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黄道婆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分析黄道婆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3.(2023·福建泉州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颁布于唐高宗永徽二年,《法学阶梯》制定于查士丁尼皇帝时期。这两部分别代表古代东方与西方法律秩序的著名法典,其历史命运却有所不同。在近代东亚法律变革以前,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一直是整个东亚地区实际运行的法律体系;而《法学阶梯》逐渐湮灭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尘埃中。当人类开始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它们的命运又发生了变化:《法学阶梯》以及罗马法的其他部分被重新发现并开始复兴;19世纪中后期起,中华法系从外围开始瓦解。
——摘编自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
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材料二 1911年,清政府编纂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在法典结构、原则、制度与内容等方面都与1900年《德国民法典》有诸多相似,是我国第一部近代民法典。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施行,沿袭《大清民律草案》编纂体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引入苏联民法理论,制定民法典。其后经过五次编纂修订,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完成立法程序,它在法典的体系、原则、制度与内容诸多方面都有超越之处。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百年民法典
编纂历程与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和以《法学阶梯》为代表的罗马法在古代命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棉花产业的传播活动的中心是印度。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从印度向东传入亚洲,特别是传入中国,使得亚洲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元朝时,棉花在中国农村广为普及,事实上取代了苎麻成为中国人制衣的纤维原料。到明朝时,棉花大量生产,中国的农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劳动力的地理分工已经出现: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农民用这些北方运来的原棉以及他们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其中一些纺织品还会被卖回北方。这类跨区域的贸易非常繁荣,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当时中国商业额的四分之一。到17世纪,中国的男女老幼几乎都穿着棉布衣服。当中国人口在18世纪增加到4亿时,棉花产业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
材料二 16世纪末,荷兰和英国开始挑战葡萄牙在亚洲贸易的垄断地位。他们特许设立一些合股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把它们带回欧洲消费,或者运往非洲购买奴隶送往刚刚开始扎根的种植园中工作。在一系列英荷战争后,印度纺织品贸易主要落入英国人手中。随着印度棉纺织品在18世纪更为流行,替代这些进口产品的愿望成了推动英国棉花生产强有力的激励因素,最终引起了棉纺织产业革命性的变化。到1780年,整个欧洲,尤其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一个松散、多中心的旧棉花世界转变为一个整合、集中、等级森严的“棉花帝国”,全球数百万家庭的棉纺织工人失去了纺纱和织布的能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棉花传入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欧洲人缔造“棉花帝国”的手段。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棉花传播与交流的世界影响。
题型(6) 影响、意义类
1.参考答案 特点:博大精深;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强调人格,突出人的价值;具有连续性、凝聚性与包容性。意义:有助于塑造公民人格;激发奋斗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
2.参考答案 (1)历史贡献:推广棉花种植;革新棉纺织工具;传授棉纺织技艺;增加百姓收入,造福一方。
(2)现实意义:通过召开研讨会、编写学生阅读材料、筹建纪念馆等活动,发掘黄道婆文化的价值,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召开国际研讨会,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3.参考答案 (1)《唐律疏议》: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唐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法学阶梯》: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
(2)特点: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具有开创性;实践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义: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有利于维护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参考答案 (1)作用:推动长途贩运贸易繁荣;棉纺织业迅猛发展;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促使中国棉花产业位居世界前列。
(2)手段:贩卖黑人奴隶,开展殖民贸易;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掠夺;发动战争,争夺殖民霸权;革新棉纺织业生产。
(3)世界影响:促进古代亚洲文明的繁荣;推动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改变世界格局,推动欧洲迅速崛起;美洲、非洲的发展进程被打断,亚洲受到冲击。题型(3) 变化、趋势类
1.(2023·广东深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常熟的士大夫毛晋,将“田数千亩,质库若干所,一时尽售出,即以为买书刻书之用”,他所开刻书工场规模极大,雇佣印工20多人,刻工数百人,因此家业富饶,商贾之家也出了不少名公巨卿、学者文人,如李贽先世是泉州商人,经营海上贸易,徐光启之父“尝业贾”“逐什一之利”。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明》(下)
材料二 20世纪初,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分解加剧,“士”与“商”两个判若霄壤的等级分解最为剧烈,社会上出现了三个新群体,即绅商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军人群体。“商”则大部分成为绅商集团的主体,“商”的地位的提高,“士”的消失,这两种趋向都不是清朝统治所希望看到的,“士”“商”分解及两者的溶而为一带来了新的政治内容和时代特征。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清
(1840—1911)》(下)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并说明其影响。
(2)简析材料二中“士”“商”分解加剧的原因与历史作用。
2.(2022·广东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 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材料三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周恩来选集》
材料四 1979年9月,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
(2)指出材料四中“现代化”目标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0—2015年中国务工迁移量与产业(就业)结构比重变化示意图
——据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数据与《中国
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整理
(1)指出1980—2015年中国务工迁移量与产业(就业)结构比重的变化趋势。
(2)任选一个方面的变化趋势进行原因分析。
4.(2023·河北唐山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伦敦雾如“豌豆汤”般笼罩在伦敦上空,成为伦敦“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伟芳《先行者的探索:
英国现代城市化》
材料二
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表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49年 54 167 5 765 10.64
1960年 66 207 13 073 19.75
1963年 69 172 11 646 16.84
1978年 96 259 17 245 17.92
1992年 117 171 32 175 27.46
2000年 126 743 45 906 36.22
2011年 134 916 69 927 51.83
2022年 141 175 92 071 65.22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
人口历年统计数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城市化道路的认识。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制裁越来越多地被发达国家使用。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施经济制裁的相关统计数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后各时期美国实施经济制裁案例统计图
美国对外经济制裁成败案例统计表
类别 时间 总数 成功案例数 失败案例数
单方面或参与实施的经济制裁 1945—1970年 30 16 14
1970—1990年 48 10 38
单方面实施的经济制裁 1945—1970年 16 11 5
1970—1990年 39 5 34
从上述两幅图表中提取数据变化的信息,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对图表数据的变化进行合理解读。
题型(3) 变化、趋势类
1.参考答案 (1)现象:士商相互流动。影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化。
(2)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废除;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作用: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参考答案 (1)材料一中的现代化提出于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国防领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而提出的,在性质上属于防卫性现代化。材料二中的现代化提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此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使中国摆脱落后与贫困面貌,制定并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材料三中的现代化提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2)新内涵:“四个现代化”的提法逐步被“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意义:有利于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有利于实行改革开放;有利于人民思想的解放。
3.参考答案 (1)务工迁移量:2010年前持续增长,2010年后相对减少(或先增后减)。产业(就业)结构比重:第一产业连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逐渐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2)示例一
务工迁移量增长的原因: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解放了劳动力;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发展;国企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家对务工人员政策的放宽;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等。
减少原因: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对务工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本地经济的开发增加了劳动力需求;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家庭、亲情等社会关系的影响等。
示例二
产业(就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国家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
4.参考答案 (1)表现:新兴工业城市崛起;交通网络发展;城市缺乏合理规划;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存压力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趋势:总体上升,中间有波动。原因: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科技发展的推动。
(3)认识: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进行科学规划;重视科技创新;城市化建设应符合国情;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等。
5.参考答案 变化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总体呈上升趋势。
解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战后恢复期,奉行国家干预主义。美国独霸全球市场,冷战初两大阵营对峙相对稳定,故美国对外制裁较少。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自由主义盛行,欧洲及亚洲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美国利益受到挑战,单方面经济制裁案例明显上升。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影响力增强,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市场多元化。美国伙同盟友对外经济制裁案例大幅增加(或欧盟成立后为扩大影响力,追随美国的经济制裁)。
变化2:美国对外经济制裁成功率下降。
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前,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故美国发起的制裁案例成功率相对较高。
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化发展加速,政治多极化趋势明显,世界市场多元化等因素制约了美国对外的经济制裁。美国因此拉拢盟友进行集体制裁以提高成功率。题型(1) 背景、原因类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汉武帝)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怜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天一阁为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之所,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管理措施严密,自明嘉靖年间建阁至1949年的近四百年间,获准登阁者仅黄宗羲、阮元等 10余人。清朝阮元曾记载道:“司马(范钦)殁后,封闭甚严,继乃子孙各方相约为例,凡阁厨锁钥,分房掌之。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不开锁。”范氏族约甚至规定:“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阮元还指出:“范氏以书为教,自明至今,子孙繁衍,其读书在科目学校者,彬彬然以不与祭为辱。”
——摘编自虞浩旭《阮元与天一阁藏书楼》
材料三 公共图书馆从 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它的特点是: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发展成为国际的学术中心,许多伟人、学者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其思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藏书的主要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导致上述现象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2.(2023·福建莆田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元时期,茶叶“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以北苑为代表的建安茶园被列为官茶园。北苑茶品种繁多,《东溪试茶录》中记载:“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次曰甘叶茶……三曰早茶……四曰细叶茶……五曰稽茶……六曰晚茶……七曰丛茶。”制作贡茶的茶叶取用早茶以上的茶种,其制作过程十分讲究,也特别奢靡。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大观年后,建茶岁贡的数量20余万斤。除上贡朝廷外,尚有销售,其数量也不小。南宋以后,建茶产量更是剧增。鸦片战争后,福建茶叶生产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迅猛发展。1853年,朝廷准许闽江上游茶叶改由福州海运出口。洋行买办内地收购茶叶制度的实行,直接将内地茶叶经济与沿海茶叶贸易对接起来。1858年,外商到中国内地购货出洋只要缴纳一次2.5%的子口税,极大降低了从武夷山运茶出洋的成本。19世纪70年代晚期,福州茶叶输出居全国之首,走向茶叶贸易的鼎盛时期。
——摘编自刘锡涛《试探福建茶叶生产
及近代茶叶外贸鼎盛的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时期福建茶叶“尤天下之所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福建茶叶贸易发展的背景。
3.(2023·湖南部分名校2月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银两用作交易时,不仅要计量重量和成色,还使用麻烦,制度繁杂。最早流入的银元叫作卡卢斯银元,中国俗称“本洋”,到了19世纪之后,墨西哥“鹰洋”取代了“本洋”的地位。到了道光年间,连皇帝都知晓在本国流通的外币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等。以本洋为例,“其势力逐渐蔓延至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安徽、直隶等省。直至咸丰六年(1856年)止,凡长江各地以及上海,皆有其踪迹”。18世纪到19世纪初仅“扬子江流域的芜湖地区就存在着约计四十万元没有加戳的本洋光板”。从嘉庆年间开始,广东福建一带以外币为主要贸易货币,到道光年间“凡完纳钱粮及商贾贸易,无一不用洋钱”。清地方政府自己也采用外币来收取钱粮贡税。
——摘编自谢舟《近代中国货币
法制变迁问题研究》
材料二 人民币是在统一晋察冀边区银行币、冀南银行币、陕甘宁边区银行币、西北农民银行币、北海银行币等各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1948年10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制新币问题的指示:要求“印刷必须力求精细,应由中国人民银行派人负责检查票版、票纸,切勿粗制滥造,以防假票流行”。1948年11月,首批人民币印出,毛泽东高兴地说:“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有了自己的政权,现在又有了自己的银行和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作主!”
——摘编自刘贵生《现金的魅力:
人民币雕刻之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外币在中国使用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批人民币”发行的历史条件,并简述其发行的政治意义。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辽宁省地处东北南部,粮食资源丰富,为东北粮油出入的重要门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辽宁省境内的粮食仓储设施先后有常平仓、旗仓、义仓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辽宁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但每年仍需从外省调入粮食以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各级粮食部门非常重视粮油仓储设施的建设,不断增加粮油保管能力,完善科学管理水平。1964年,国家粮食部在沈阳市第一粮库设粮食储藏研究室,并培养粮食科技人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辽宁省粮食局拨专款3 000万元用于增设粮库并加强对粮食仓储的管理。辽宁省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30多年间,随着粮食加工、粮食仓储、粮食运输和粮食科研的相应发展,全省粮油市场将更加繁荣兴盛。
——摘编自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办公室主编《辽宁省志·粮食志》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辽宁省粮食仓储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宁省加强粮食储备管理的意义。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9年,在英国议会授意下,威廉三世颁发特许状。有关规定如下:
第1条 (东印度)公司作为一个法人和政治实体……公司的一切权利和义务均在其专享名称下实现与履行;公司在海外的活动,必须为整个王国带来荣耀和财富。
第3条 公司股东会由参与公司的所有股东组成,公司董事会则由1名董事长和23名董事共同组成,董事长和董事由选举产生。
第10条 根据实际需要,公司有权在东印度任何要塞、工厂和种植园等地建立行政管理机构,有权提名和任命各地的行政官员……根据董事会的决议,公司有权为保卫其贸易领域内的要塞、工厂和种植园等组建军队,实施军事上的防卫,并宣布对这些地区拥有主权。
——摘编自[英]S.V.德西卡·恰尔
《印度宪政史资料》
材料二 在亚当·斯密等启蒙学者眼里,它是妨碍自由贸易的反面代表;而对于卡尔·马克思等学者来说,它又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但我们又不能忽略,它的确是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先驱者。
——摘编自严杰夫《东印度公司的阴影,
仍未从全球化进程中消散》
提取材料一中的有关信息,对材料二中东印度公司扮演的角色加以说明,并由此得出影响历史解释的主要因素。
6.(2023·广东汕头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美国社会学家Massey的统计,1846—1924年,总共有4 800万移民离开欧洲,约为欧洲1900年总人口的12%,其中英国向外移民占1900年英国人口的41%,其他欧洲国家依次是挪威36%,葡萄牙30%,意大利29%,西班牙23%,瑞典22%,丹麦14%,瑞士13%,芬兰13%,奥匈帝国10%,德国8%,比利时3%,俄罗斯和波兰各2%,法国1%……(这些移民)85%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其中单只美国就吸收了总数的60%。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
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材料二 2000年,全世界在出生国以外居住一年以上者,其人数已达到1.75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移民人数比1970年增加了一倍多。目前,全世界移民的60%居住在较发达区域,40%居住在较不发达区域,其中欧洲外来移民5 600万人,约占欧洲总人口的7.7%;北美外来移民4 100万人,约占北美总人口的13%;澳洲外来移民占其总人口的19.1%;亚洲外来移民5 000万人,但因亚洲人口众多,移民只占其总人口的约1%;非洲外来移民占总人口的2%,拉丁美洲为1%。
——据联合国人口署《2002年国际
移民报告》和国际移民组织(IOM)
《2003年世界移民报告》
(1)根据材料一提出一个有关1846—1924年国际移民趋势的结论,并运用材料数据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以上材料,与1846—1924年相比,2000年国际移民趋势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题型(1) 背景、原因类
1.参考答案 (1)主要情况:分官方藏书和私人藏书;以保存书籍、延续文化为目的;具有封闭性;藏书馆管理严格;官方藏书设专门官员,具有政治色彩;私人藏书具有宗族色彩等。材料一:吸取秦朝焚书坑儒的教训;建立大一统王朝的需要等。材料二:维护宗族地位的需要;重视文化传承的传统;科举制度的影响;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书籍成为重要资源等。
(2)原因: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提高;工业革命对工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英国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传统等。影响:有利于英国国民素质的提升;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之一;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利于近代科技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为人类先进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知识条件等。
2.参考答案 (1)品种丰富;制茶工艺精湛,品质上乘;种茶技术发展,产量大;茶业贸易繁荣;朝廷肯定。
(2)商品经济发展;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五口通商;关税变革;茶叶收购制度变化。
3.参考答案 (1)特点: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在东部沿海和沿长江地区;在贸易和赋税征收中受到欢迎。原因:中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口岸分布的影响;外国银元在使用上的优势;赋税货币化的推动。
(2)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国民党政府法币改革导致金融形势恶化;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货币发行经验积累。政治意义:加速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巩固解放区的人民政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4.参考答案 (1)成就:仓储管理科学;仓储技术进步;仓储数量增多;容量不断扩大。原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改革开放的推动;仓储技术的进步;相关制度的完善;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辽宁省政府和人民的努力。
(2)意义:加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稳定粮食市场;促进辽宁省粮食经济的发展,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维护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参考答案 说明:材料一中英国东印度公司得到政府的特许,长期垄断着与东方的贸易,阻碍自由贸易发展;而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主张自由贸易,故会把东印度公司视为自由贸易的“阻碍者”。
材料一中东印度公司在海外活动中对财富的追求、对种植园的管理、宣布对殖民地区拥有主权等信息,反映出其带有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性质;而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阶级斗争学说和民族解放思想,故会把东印度公司定位为殖民主义的代理人。
材料一中东印度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等信息,反映股份制的现代企业经营方式,故现代企业家会把东印度公司视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先驱者。
因素:时代不同;立场不同。
6.参考答案 (1)供参考的结论:
空间角度:
趋势:移民自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
说明:工业革命后,欧洲国家加快对外殖民扩张,大量人口自欧洲迁往殖民地及美国。这一时期4 800万移民离开欧洲,85%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
时间角度:
趋势:移民数量不断增加。
说明:工业革命后,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大量底层人民为改善自身生活状况而向外迁出,这一时期欧洲向外移民占1900年总人口的12%,英国向外移民人口占1900年英国人口的41%。
(2)变化:欧洲、亚洲、北美洲成为主要迁入地区;移民主要流向发达地区;移民增长速度更快。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分工不断发展;贸易形式发生变化,国际投资和劳务承包结合,推动了国际移民增长;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劳动力的全球流动;跨国公司发展,也推动了移民增加;欧洲一体化推动欧洲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经济发展迅速,增强了地区吸引力;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对现代移民有吸引力;南北问题日益突出,贫富分化加剧,也导致人口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冷战时期和苏联解体后世界部分地区仍动荡不安,大量难民流向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等。题型(8) 启示、认识类
1.(2023·福建厦门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碰碰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也会成为市场日。之后,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摘编自[比利时]亨利·皮雷纳
《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往往于要冲设镇,派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从事商业经营。两宋之时,既裁撤旧镇,也建置新镇:盖因诸镇“人烟繁盛”“居民不啻数千家”,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还有专门的监酒、监盐等掌税收。熙宁四年(1071年),神宗下诏,“勾画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
——摘编自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影响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在宋代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2.(2023·广东重点中学2月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自钦取来京,至今二十四载,昼夜竭力,以全备理推之法、详察穷理之书,从西字已经翻译而未刻者,皆校对而增修之、纂集之;其未经翻译者则接续而翻译,以加补之,辑集成轶,庶几能备理推之要法矣。……盖历法有属法之数,有立法之理,设惟有其法之数,而无其法之理,即如人惟有形体而无灵性,亦如诸天惟有定所,而无运动之照临焉。夫历理为诸星恒动定规之所由,如泉源为水流之所自也。……孔孟之学万世不磨,理推之学亦然。
——摘编自[比利时]南怀仁《穷理学》
材料二 “西学东渐”以西学的发展为前提,而正是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相对发达的西学,使之有资格“东渐”。“西学东渐”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在向全球扩张中面对东方大国而采取的一种略区别于殖民扩张的交往形式。最早传播西学的是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
——摘编自罗本琦、方国根《明末“西学
东渐”的缘起申说》
材料三 西学中源说最初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提出的,依据孔子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可说明晚明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古代学术流传到西方后,由他们(西方人)发扬光大了的。康熙帝在御制《三角形论》中提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康熙帝的说法立即被士人所理解,天文学家梅文鼎也积极响应,“御制《三角形论》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于是,西学中源说成为清代文化思想中对待西学态度的主流。
——摘编自张西平《明清之际西
学东渐的历史反思》
(1)分别概述每则材料关于“西学东渐”的信息,并说明其对研究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价值。
(2)简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发展的原因。
(3)谈谈你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认识。
3.(2023·山东济南2月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与“和”
《申报》对中法战争进行了持续深度的关注。1882年上半年,法国攻陷河内,清廷内部战和两派争论不定。此时《申报》即开始报道法越形势,刊发社论建言清廷全面战备并入越作战。1883年底中法正式交锋后,《申报》持续跟踪战况,刊发多篇社论,仅1884年1月就刊发16篇,主张加强两广边防和海防,积极应战。1884年2月,面对主战声势持续高涨的形势,清廷一方面增加对越的援军,另一方面令李鸿章继续和谈。《申报》则表达了对和谈的忧虑,并建言坚定主战立场。5月,《中法简明条约》签署,《申报》表达了对中法和解的期待,但也质疑其对和平的实效。6月,法国的挑衅致中法战火再起,《申报》连发社论,在7月更是近乎每日一篇,暗示甚至旗帜鲜明地展现主战立场。8月马尾海战爆发,清廷谕令各军迅速进兵,严防法军入侵,中国上下主战之声进一步高涨。而《申报》却于8月31日刊发社论《闽江战事失算失援说》,指出清军在海战中有两大失误:一为“失算”,“一误于口岸炮台之不阻,再误于马江兵船之不备”;二为“失援”,“闽中有事”“奈何(江浙、粤东之船)皆存坐视之心”。认为清廷军事准备不充分,不足与法军持续对抗,其对法立场自此开始转向。
——摘编自黄飞《由“战”转“和”:中法战
争时期<申报>的舆论导向》
(1)分析指出《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前后态度不同的原因。
(2)谈谈你对《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作用的认识。
4.195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全国第二次劳动模范评选的结果,授予4 703人“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物 事迹
王崇伦 鞍钢轧辊厂工人。1953年,年仅26岁的他经过摸索,把插床垂直切削转变成刨床的水平切削,使加工卡动器的纪录连连突破,由45分钟缩短到19分钟,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至7倍,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赵梦桃 中国共产党党员,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工,是全国纺织战线的一面红旗。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号召,看纺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
孟泰 辽宁鞍钢炼铁厂工人。孟泰带领工友们奋战在一线,形成了艰苦奋斗、爱厂如家、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孟泰精神”
杨宝金 中国共产党党员。上海港务局第六装卸作业区第五组生产组长。1955年他将大连港“大关起落装两头”的先进操作经验,应用在矿石、煤炭散货装船作业上,提高工作效率27%—63%;安全生产900天无大小事故
田桂英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长铁路大连机务段副司机、司机长,是中国第一名火车女司机。1950年,她的包车组创下了安全行驶3万多千米、节煤51.76吨的纪录
——据张明师《1949—1978:共和国英模
人物群体研究》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50年代时代主旋律的认识和理解。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国历史的发展,可谓几度兴衰。德国走过的是一条分裂、统一、崛起、冒险、失败、再分裂、再统一、再崛起的曲折发展道路。德国经历了中世纪的强盛、近代的骄傲、今日的重新崛起和辉煌,也遭受过分裂的羸弱、饱受战败后欺凌的痛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通过对德国历史的学习,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摘编自齐世荣、钱乘旦《15世纪以来
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
材料蕴含了国家发展过程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英]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
材料二 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政府)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依附他们。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不能不是老样子的。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摘编自[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谈谈对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列宁观点的理解,并对西方文官制度提出你的认识。
题型(8) 启示、认识类
1.参考答案 (1)因素: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统治者授权;宗教影响;商业复兴。
(2)变化:由军事职能为主转向经济职能为主;重新设镇;镇官分工。
(3)认识: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城市发展有赖于商贸往来与社会安定;城市发展有利于提高政府财政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城市发展对国家治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2.参考答案 (1)信息及价值:材料一是当事人南怀仁的著作,可用于研究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具体内容和进程;材料二是研究者的分析,描述的是“西学东渐”的背景及刚刚出现时的情况,可用于研究“西学东渐”的缘起;材料三呈现的是当代研究者对西学中源说流行情况的梳理,可用于分析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对“西学东渐”的态度及其经验教训。
(2)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欧洲殖民主义扩张的需要;传教士的努力;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明清上层社会中西学中源说的流行。
(3)认识:西学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西学中源说表面上弘扬了中华文化,但实际上却使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沾沾自喜,丧失向外部世界学习的动力;对待不同文化需要有包容精神。
3.参考答案 (1)前期主战:越南是清朝的附属国,法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中国权益;19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严重;国人积极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增强了国人的信心。后期主和:通过马尾海战的失利认识到清政府避战求和、腐朽无能;清军军事准备不充分,清政府指挥无方,战场失利。
(2)《申报》态度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其具有一定的独立立场;其对战争的持续报道增强了国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有利于推动民众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舆论,影响了清廷的政策;但在清廷腐朽统治之下,其能发挥的作用有限。
4.参考答案 角度一:通过解读材料,说明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主旋律。如当时主要表彰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对技术或管理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等,说明当时的时代主旋律就是号召广大劳动者争做先进生产者,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角度二:可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时代主旋律产生的背景。如从社会地位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从背景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封锁新中国,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展,需要激发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以发展社会生产力;新的时代需要继续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
角度三: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表彰全国劳模的影响并得出历史认识。如凝聚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激发了劳动者建设中国的热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等。
5.参考答案 启示: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说明:德国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大的统一,统一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历经坎坷,在曲折中缓慢发展。第一次是在1871年,由于德意志国家的分裂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威廉一世任用“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完成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第二次是在1990年,在两极格局的国际形势下,民主德国社会制度剧变,联邦德国实力强大;苏联放弃对民主德国的控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民主德国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完成统一。德国两次统一都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扩大了德国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认识:国家统一符合德国人民的心愿;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6.参考答案 理解:玛格丽特·撒切尔高度肯定和赞扬文官制度,认为英国的文官制度具有纯粹的职业性,有利于确保政府的稳定交替,并能保持政府的最高效率。列宁批判和否定西方文官制度,认为西方的文官制度是反民主的,文官队伍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僵化、保守陈旧,官僚习气严重,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认识:对西方文官制度应采取辩证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一方面西方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文官的考试、录用、职责、晋升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使文官具有较高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它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西方文官制度具有阶级性,文官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执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工具;这种制度也容易滋生官僚习气、机构膨胀、争权夺利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题型(10) 素养、创新类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北京城中 轴线示意图 北京中轴线南北划定,对应的是子午线,子位是正北,午位是正南,意喻自然界天时万物的运行有着内在的规律,即“天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帝王作为统治者,把自己的统治看作是“人道”,“人道”即“天道”,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 中轴线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中轴线正是这三个“中”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北 京市文史研究馆 编著《古都北京 中轴线·上册》
材料二 都城中轴线的格局在中国的延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是密不可分的。这表明了中轴线蕴涵的民族文化特色,也许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的内涵,虽然冲淡了中轴线最原始的意义,但也加强了这一形式的延续与传播。
——摘编自周润山《试论中国古代
都城的中轴线布局》
根据明清时期北京都城建设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2023·江苏南京一模)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小颜同学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对该结论进行历史解释。
材料一 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若不稍变成法,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晓,将来即有防海万全之策,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
材料二 1894年7月1日,美国《呼声晨报》记者弗兰克·卡彭特直接用“与清朝伟大政治家的对话”为题,称赞李鸿章为“当今清朝最进步的人物”,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是一个纯粹的清朝人,但也采纳了许多现代的方法”。
——摘编自汤伏祥《海外史料中的李鸿章
——读<西洋镜:海外史料看李鸿章>有感》
材料三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四 李鸿章创办军事工业的开创阶段完全是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后来又把发展洋务运动作为扩张其军阀势力的手段。他所主持兴办的民用企业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垄断性,是中国出现官僚主义雏形的开端。
——摘编自乔还田、晋平编《洋务
运动史研究叙录》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评析其价值。
(2)指出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中学者对李鸿章评价的倾向,结合史实简述各自的依据。
(3)通过上述研究,小颜初步学会了通过史料研读进行历史解释。试指出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
3.(2023·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2年10月10日,湖南衡阳《大刚报》登载举办民调的公告:“鉴于内外局势瞬息万变,致重要时事发生,各方见解常不一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竟民意趋归如何,常无客观标准,兹因择当前重要问题十项,举行民意测验。”此次调查参与者几乎涉及各个领域、各年龄段。下表为民意调查部分统计结果。
序号 问题及统计结果
1 你认为中国抗战,究竟能不能得到最后胜利
能:11 206人,占99.5% 不能:0人,占0% 未置可否:56人,0.5%
2 你主张联合国家,应该先以全力解决德国,还是先以全力解决日本
日本:7 819人,占69.4% 德国:3 443人,占30.6%
5 一旦获得最后胜利,我们应否与日本和平相处
应:6 534人,占58% 否:4 687人,占41.6% 未置可否:41人,占0.4%
7 在联合各国未以全力打击日本之前,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先行反攻
要:5 724人,占50.8% 不要:5 424人,占48.2% 未置可否:114人,占1%
——摘编自杨天宏、宋仕宏《抗日战争
转机与社会心理变化——以1942年
<大刚报>民意调查为中心的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参与民调的民众对待时局的意向。
(2)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补充一个民意调查问题,并说明理由。
4.(2023·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阳供销合作社:过往与新生
1950年7月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后,我国开始建立各级合作社,全国总社、河南省社、南阳专区社先后成立,1950年10月,南阳县供销社系统逐步形成。
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供销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1950—1953年南阳县供销社系统向农村供应了小麦、玉米、食盐、土布、肥皂、火柴等27种生活资料,供应铁锨、镰刀、犁辕等15种生产资料,并开始供应农药、化肥、药械及新式农具等。同时,为国家收购和为农民推销农副产品如土布、活猪、棉花共20余种。1953年南阳县遭受罕见霜灾,供销合作社系统受国家委托,以低价向灾民供应粮食。下图为1951—1954年供销社、私商、国营在南阳县商品流转额中的比重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初期,在市场化大潮冲击下,供销社经营出现困境。1995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根本目标是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南阳供销系统先后通过设立村级综合服务站等机构,不断完善供销社“支农”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急需的服务。下表为1994—1998年南阳县供销社系统支农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组织 名称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综合服 务站(个) 62 110 150 193 193
庄稼 医院(个) 13 13 21 44 44
机防 队(个) 7 7 13 14 14
专业合 作社(个) 1 2 5 14 39
科技示 范田(亩) — 13 961 28 169 25 000 25 000
——摘编自李建中《南阳县供销
合作社研究(1949—20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不同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职能作出合理解释。
5.(2022·全国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
——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
《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6.(2023·福建厦门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变化表(年均%)
时间 国民 收入 工业 产值 农业 产值 投资额 社会劳 动生 产率
1951— 1955年 11.4 13.1 4.1 12.0 9.6
1956— 1960年 9.1 10.4 5.7 13.0 7.4
1961— 1965年 5.7 8.6 2.3 6.2 3.9
1966— 1970年 7.8 8.5 3.9 7.3 6.8
1971— 1975年 5.7 7.4 2.5 6.7 4.5
1976— 1980年 4.3 4.4 1.7 3.7 3.3
1981— 1985年 3.2 3.6 1.0 3.7 2.7
1986— 1990年 1.8 2.6 0.5 0.3 2.0
1990年 -4.0 -1.2 -2.3 -19.0 -3.0
——王金存《苏联剧变深层原因初探》
从上表中选取一个或多个经济指标,对战后苏联经济发展进行历史分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划分依据。(要求:历史分期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题型(10) 素养、创新类
1.参考答案 示例一
观点:都城中轴线格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说明:我国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中央集权观念,秦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政治理念被历代王朝贯彻并逐渐强化。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明清北京城建筑呈中轴线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整个皇城大体对称,所有建筑依附在紫禁城周围,体现皇权独尊、皇权中心的理念。唐都长安、北宋都城开封以及元明清都城北京,都采用中轴线布局。因此,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性也体现传统政治文化的一脉相承。
示例二
观点:中轴线蕴涵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说明:从北京城中轴线建筑可以看出,其建筑中多有“天”“地”“安”“定”“文”“武”等名称,体现“天人合一”“安定和谐”“文武兼备”等传统文化思想。中轴线贯穿南北,紫禁城位于中心,则体现地方服从中央,民众服从政府,以皇权为中心、尊卑有序的文化观念。这也吻合了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礼教制度,体现出中轴线蕴涵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示例三
观点:都城中轴线布局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内涵。
说明:随着历代王朝对都城的建设,中轴线布局被赋予许多文化内涵。传统中华文化中,“中”讲居中、正中、向心、凝聚,“和”讲亲和、仁和、和谐、和平,“中和”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待人处事方法或生活方式。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北京城的中轴线布局体现了皇权至尊、文武并重、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念、适中的哲学理念、国家安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2.参考答案 (1)类型及价值:材料一属于个人文书;作为洋务运动的创办者,其言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需要考证和辨别。
(2)倾向及依据:
材料二,充分肯定。李鸿章发起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材料三,理性中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制度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
材料四,基本否定。创办军工企业主要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发展壮大了淮军;创办的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3)基本原则:孤证不立,史料相互印证。
3.参考答案 (1)意向:支持抗日战争并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多数参调民众主张先全力打败日本;超过半数参调民众主张战后与日本和平相处;约半数参调民众认为中国有能力单独反攻日本。
(2)示例
问题:你认为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活动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如何
理由: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活动,引导民众与舆论对敌后战场的关注;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工人运动,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军事上,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4.参考答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物资匮乏,生产经营分散。农村供销合作社提供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建立了物资供销和收购网络,在生产、生活、防灾、减灾等方面为农民纾困。供销社重塑了农村商业格局,建立了稳定的农产品价格体系,推动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合作化,支援工业化建设;有助于培养民众的团结互助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改革开放初期,在市场化大潮冲击下,供销社一度出现经营困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供销社发挥平台优势,供应农业生产资料,收购农副产品,组织专业合作社,成立综合服务站、庄稼医院,科技服务、综合服务成为供销服务的重要内容,加速了科技成果应用,提高了农民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合作意识,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进步。
农村供销合作社是立足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促进经济发展、体现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巨大贡献。
5.参考答案 略。
解析 本题考查国家发展的维度。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发展“面向”指一定阶段内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可知国家发展面向还有航海国家、殖民国家、工业国家等,结合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6.参考答案 示例一
分期:第一阶段,1951—1960年;第二阶段,1961—1985年;第三阶段,1986—1990年。
说明:本分期以苏联农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变化为依据。第一阶段,针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发展长期落后等问题,赫鲁晓夫在斯大林逝世后采取了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制等举措,推进农业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有所提升。第二阶段,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勃列日涅夫侧重在工业领域进行改革,且效果有限,农业增长更趋缓慢。第三阶段,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改革收效甚微,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导致社会混乱、经济滑坡,农业产值趋向负增长。
纵观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历程,农业发展的长期落后制约苏联经济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之一。
示例二
分期:第一阶段,1951—1965年;第二阶段,1966—1985年;第三阶段,1986—1990年。
说明:本分期以苏联国民收入和投资额的年均增长率变化为依据。第一阶段,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但并没有真正改善苏联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其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呈恶化趋势并出现了混乱局面,投资额和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急剧放缓。第二阶段,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放缓,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第三阶段,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改革收效甚微,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导致社会混乱、经济滑坡。生产投入要素特别是投资枯竭,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滑到崩溃边缘。
纵观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历程,改革未能在深层触动苏联经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潜力渐趋枯竭,成为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之一。题型(5) 特点、特征类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品 内容
甲 西周中期《遂公盨铭文》 “天命禹敷土……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
乙 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小雅》《孔子家语》《孟子·滕文公》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禹掘地而注之海……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为民父母……兴六师以征不序。四极之民,莫敢不服。”“禹疏九河……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
丙 汉武帝时期《史记·夏本纪》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1)根据材料,概括大禹传说传播的特点。
(2)以“大禹传说”为探究主题,对三则史料进行辨析。
2.(2023·广东深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年7月,该月上旬一共有4篇关于新文物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年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年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年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
——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文物保护:基于政府、学界与公众视角》
材料二 1950年,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 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
——摘编自唐海清《论1954年<海牙公约>
对于文化遗产的国际保护》等
(1)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
(2)概述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从美洲到亚洲实现直航。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行至北纬38°—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尔科港。通航初期,大帆船还从墨西哥港口驶向秘鲁的卡亚俄港口。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地区建立循环贸易体系:先通过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商人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尔科,然后,西班牙人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用这些白银采购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
——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
——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以张骞通西域为开端,是西汉王朝官方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是它的“副产品”。同时期大规模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海洋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进行“大型”与“官民”兼具的外交与商贸活动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同为国家行动,是以“和合文化”为特色的外交活动。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文明,通过和亲等方式与周边政权和平共处,建立友谊。
——摘编自刘庆柱《关于“海丝”与“陆丝”
对比研究——兼谈“丝路”与“大航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丝绸之路与太平洋丝绸之路的不同特点。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中期,当工业革命刚刚起步时,德国的第一条铁路——富尔特—纽伦堡铁路便建成通车了。从19世纪40年代起,铁路建筑业迅速发展,到1872年,全国铁路总长度达到22 426千米,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大规模的铁路修建给予采矿、冶金、煤炭和机器制造业以巨大推动,促使德国工业发展的重心较早地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从1848年至1875年,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始终领先于消费资料的生产。1870年,德国的煤产量达到3 400万吨,生铁产量139万吨,钢产量17万吨,分别比1850年增长了4.1倍、5.6倍和28倍。机器制造厂在1861年时已达300家,雇佣工人近10万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材料二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对英国经济产生了持久、深刻的影响。据统计,每建设1英里的铁路,铁轨、机车、车辆和道岔就需要金属制品5 000多普特。从19世纪70年代起,钢取代熟铁做路轨后引起炼钢业大发展。世界各国钢的产量从1870年的50万吨猛增到1900年的2 800万吨。更值得关注的是,运输业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了提供运输的意义。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工业革命进程的特点及工业重心较早地转向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交通运输业革命的社会影响。
题型(5) 特点、特征类
1.参考答案 (1)特点:流传时间长;传播载体多样(口耳相传、历史典籍等);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传播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大禹的形象不断丰富;承载着公而忘私、自强不息、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中华优秀文化特质。
(2)史料类型:甲是出土文献,能证明西周中期出现了关于大禹的记载;乙、丙是传世文献,被不断加工、润色。史料记载者的地位、立场:甲是西周中期的礼器铭文,体现的是西周统治者“敬天保民”和礼治的思想;乙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体现的是儒家为政以德、“仁政”的主张;丙是封建官员的著作,体现的是封建统治者的意志和个人的追求。史料记载内容:三则史料记载的关于大禹传说的内容,随着古代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丰富,反映了中华民族认同感(或中华文化)不断形成的过程。史料形成的时代背景:甲是西周宗法制、分封制、青铜文明影响下的产物;乙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百家争鸣的产物;丙是汉武帝时全国统一,中央集权发展,儒学占统治地位的产物。
2.参考答案 (1)特点:重视法制建设;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新闻媒体积极参与。
(2)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各国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协作;国际法的完善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保障;大众传媒的发展。
3.参考答案 (1)背景: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白银需求量大;中国手工业发达。影响:促进了西方国家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强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白银流入中国,加大了明朝白银货币的流通;有利于美洲的经济作物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加快了美洲社会经济的转型。
(2)不同特点:时间上,前者历史悠久,后者兴起于新航路开辟之后。航线上,前者横贯欧亚,后者连接亚洲和美洲。性质上,前者以政治交往为主,涉及经济、文化交流;后者以经济交往为主。交流方式上,前者主要以和平方式为主,后者以殖民掠夺为主。规模和形式上,前者规模大,以官方交往为主;后者规模小,以民间交往为主。
4.参考答案 (1)特点:交通运输业革命处于领先地位;重工业发展迅速;各行业全面发展。原因: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的推动;当时德国政治形势的影响。
(2)影响:提供了更为廉价、快捷、便利的运输方式;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重心的转移;连接了城市和乡村,打破了农村的封闭状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增加了社会效益。题型(7) 评价、评述类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诗人及唐诗 内容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李白《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杜甫《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综合以上信息,对材料所涉及的唐朝历史进行探究。(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的中国,一位读书人的日记描述了当时的学堂生活:
某日晨起温课,早膳毕,上国文科,先生为讲史记游侠传,慨想古时朱家、郭解振人之困……中心怦怦然。次算术颇有所悟,次地理愤日人之并吞朝鲜,弱肉强食,野心勃勃,思有以惩之。时钟鸣已十二下矣。过午膳,小憩,阅各报纸,不觉悲从中来。旋上格致科,先生口讲指画,令学生近前审视,所以重实验也。次图画,偶绘一虎,舞爪张牙,栩栩欲活。次体操,强国强种,救时上策也。一日之课于焉告毕,晚膳后随意温习,有疑误处向同学质之,如冰之释,十句钟就寝。
——摘编自瞿骏《民初童蒙教育的变与不变
——以商务版共和国教科书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初教育的“变”与“不变”。
3.(2023·广东深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波斯帝国统治范围从印度河到巴尔干,从多瑙河到尼罗河瀑布,帝国内部政治传统、经济状况和宗教文化差异巨大。波斯国王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修建驿道、重用近臣等。但波斯境内亚美尼亚村庄和希腊人城市的历史似乎表明,村庄和城市内部的事务,例如公民权的授予,治理方式的选择,都由村庄或者城市自主决定。波斯帝国的统治好似一个矛盾集合体。
——摘编自晏绍祥《波斯帝国的
“专制”与“集权”》
材料二 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相距遥远,对殖民地的治理模式如下表所示:
模式名称 代表型殖民地 具体内涵
公司模式 印度 政府特许、殖民公司运作
移民模式 北美 由探险家、民众、公司和业主发起,得到政府支持
国家模式 非洲 英国政府全程掌握对殖民地的争夺、取得和治理
——摘编自潘兴明《英帝国政治治理评析
——差异化治理模式及效应考察》
材料三 新的组织和技术力量赋予欧洲帝国世界霸权,让它们的势力能渗透全球。欧洲的陆军和海军、武器和军事组织、工业和交通通信手段——铁路、蒸汽轮船、电报和电网——赋予了欧洲统治地位。挑战摆在了各国人民面前:要么接受和适应欧洲的方式,要么维持软弱和落后的现状。
——摘编自[美]克里尚·库马尔《千年帝国史》
(1)指出材料一中“矛盾集合体”的具体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斯帝国统治措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的殖民地治理进行简要评析。
4.(2023·海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原文除序言外,共7条组成。第1条规定立法权,比其他各条均为详尽,占全宪的一半;第2条规定行政权;第3条规定司法权,立法、行政、司法三条,占全宪的80%;第4条规定各州相互关系和义务;第5条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第6条主要规定联邦宪法和按照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第7条规定本宪法经9州制宪会议批准后生效。
——摘编自李昌道《美国宪法200周年
——美国法制见闻之四》
材料二 美国第十三、十四、十五宪法修正案
项目 内容 生效日期
第十三修正案 废除奴隶制和强迫劳动,除非是作为犯罪的惩罚 1865年12月6日
第十四修正案 定义公民权利,包含特权或豁免权条款、正当程序条款、平等法律保护条款,并处理美国内战后的问题 1868年7月9日
第十五修正案 选举权不能由于种族、肤色或曾服务劳役受剥夺(此时尚不包括性别——只容许男性) 1870年3月30日
——摘编自[美]埃里克·方纳《第二次建国:
内战与重建如何重铸了美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上述美国宪法修正案。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6年,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同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画上了帆船时代的句号,也开启了海军的汽船时代。1859年,法国包铁巨轮“光荣”号试航,英国也开始制造铁船,世界范围内的海军军备竞赛由此拉开了序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之间对于海外殖民地的瓜分与争夺愈加激烈,英国皇家海军所追求的不只是微微领先于身后的竞争者。而是要让排名第二、第三国家的海军力量加起来,也无法企及英国海军的整体实力,这就是英国所谓的“两强标准”。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18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海军防务法案》,海军的建造规模扩大。
20世纪初,英国开始在铁甲舰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制造出一种火力更猛、体积更大、防御力更强的新型战舰——“无畏号”战列舰。1905年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下水服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海军总吨位为271.4万吨,排名世界第一。而排名第二的德国为130万吨,排名第三的美国为98.5万吨,英国海军的总吨位比德国和美国加起来都多。至于日本海军,总吨位不过70万吨,还不到英国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英]布莱恩·莱弗里《海上
帝国:海军如何“锻造”现代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英国海军的发展加以评述。
6.(2022·全国乙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
——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题型(7) 评价、评述类
1.参考答案 探究:材料反映了盛唐时期全面繁荣的社会状况。
唐朝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达到新高度。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圈不断扩大。统治者调整政策,轻徭薄赋,推动小农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至唐朝开元年间出现盛世局面。唐诗是唐朝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证,有利于探究唐朝历史的真相。
2.参考答案 民初教育的“变”与“不变”体现了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变:救亡图存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表明当时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课程设置适应了近代化的需要;西学东渐也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变革。不变:利用古代典籍,传承古代先贤的优秀精神品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为培养新式人才服务。这些“变”与“不变”顺应了近代社会的需要,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和社会进步。
3.参考答案 (1)内涵: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波斯帝国的统治;调动了地方积极性;整合了境内文化,推动了文化交流与交融;对后世帝国治理有一定影响。
(2)分析:经过殖民扩张,英国获得了世界殖民霸权,为统治幅员辽阔、文化各异的殖民地,英国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模式。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进步,增加了英国的统治手段。
评价:
对世界:密切了全球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对英国:巩固了对殖民地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殖民地: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现代化,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发展道路。
4.参考答案 (1)特点:条文简洁;注重分权与制衡;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忽视公民的自由权利(重视公权,忽视私权)。原因:美国独立战争后亟需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启蒙思想的影响;吸取欧洲君主专制教训,注重防范独裁专制。
(2)评价: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确定公民权利,将平等原则引入美国宪法中,弥补了1787年宪法的不足;促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选举权仅限于男性,且未能消除种族歧视。
5.参考答案 示例
评述: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革命为英国海军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使其拥有强大的造船能力。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殖民地的争夺逐渐白热化,进一步刺激英国海军建设。
英国海军发展以技术为支撑,追求军舰的作战能力,引领世界军舰的发展潮流;英国制定了富有压制性的海军发展策略,极大地推动了海军建设。
英国海军的发展是当时复杂国际形势的必然结果,彰显了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美、德为代表的新兴国家逐渐在经济上赶超英国,英国走向衰败是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6.参考答案 (1)中国技术引进的特点: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开展国际合作时力求自力更生;大量引进苏联和东欧的设备、科技、人才和管理经验等;中苏关系恶化后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优先发展重工业。日本技术引进的特点:借助法规加强管理;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把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技术相结合;鼓励企业引进欧美先进技术,企业承担引进过程中的风险。
(2)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视政策。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战后美国等国家的扶持;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影响。
(3)以自力更生为主发展科技;注重引进外来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发展的项目。题型(4) 异同、比较类
1.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世称贾生。其生平在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中均有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生年二十余……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当更秦之法,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于是天子(汉文帝)后亦疏之。……后岁余,贾生征见,拜为梁怀王太傅。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宜当改正朔,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于是天子(汉文帝)后亦疏之。……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文帝思贾生之言(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乃分齐为六国。
——摘编自[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1)概括两则史料记载内容的异同。
(2)简要分析两则史料对同一历史事件记载不同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公元前145— )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
3.(2023·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凡尔赛宫:标志与象征
材料一 凡尔赛位于巴黎西南郊。17世纪60年代,为远离暴乱频发的巴黎,路易十四在此兴建凡尔赛宫,王室成员和贵族在其中极尽奢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三级会议在此召开,第三等级的代表们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1789年10月,路易十六在巴黎民众的压力下返回首都,凡尔赛宫作为法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就此终结。
在王室离开以后,围绕凡尔赛宫的命运曾产生过争论,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其中的宫殿和花园,以示对专制统治的打击,但最终被议会以“凡尔赛宫是祖国的财产”为由制止。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法国大革命以来长达十年的混乱状态。拿破仑提过对凡尔赛宫的规划:(我)将使其成为我们取得的胜利和我们民族的荣耀的永恒丰碑,雄踞于欧洲首都的大门前,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参观。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下令恢复凡尔赛宫的最初用途——王室的居所,招致巨大阻力,同时复辟王朝无力对凡尔赛宫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使这一计划搁置下来。
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法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国王路易·菲利普在1833年颁布法令,将凡尔赛宫改造为一座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博物馆”,用来记录能够体现法国光辉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摘编自荆文翰《从破坏到保护:法国大
革命以来国家遗产政策研究(1789—1848)》
材料二 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普法战争后,威廉一世选在凡尔赛宫登基,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议和条约也被选在凡尔赛宫签订,埋下了德国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简析法国大革命以来人们对凡尔赛宫的不同态度。
(2)结合材料二中法德关系的史实,对凡尔赛宫遗产价值进行解读。
题型(4) 异同、比较类
1.参考答案 (1)相同点:贾谊得到汉文帝喜爱;升迁迅速;被东阳侯等人陷害;曾为梁怀王太傅。不同点:贾谊遭别人陷害后汉文帝对贾谊态度的转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仅仅是叙述,没有任何感彩,《汉书·贾谊传》一个“思”字表达了贾谊在汉文帝心中的地位;汉文帝是否接受了贾谊的削藩建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汉文帝未接受削藩的建议,《汉书·贾谊传》中记载汉文帝有了削藩的行动。
(2)原因:作者不同,他们参考的史料不同;作者的立场不同;作者所处时代不同。
2.参考答案 (1)共同之处:注重多方搜集史料和比较鉴别;如实记述历史,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探究历史的来龙去脉,为后世提供借鉴;注重史书的文辞修饰,有很高的文学性。
(2)《历史》产生的背景:之前希腊把神话当成历史,缺乏真正的历史记载;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在希波战争中获胜;希腊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期,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历史、地理、民族等人文因素的关注和重视增加。
《史记》产生的背景:政治上,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经济上,经过汉初的努力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思想上,汉武帝尊崇儒术,重视文化教化,重视修史的传统;民族关系上,凿通西域,北击匈奴;对外开通丝绸之路;司马迁个人的抱负、经历等。
(3)要素:体例、史料、史观、史识、史法。
3.参考答案 (1)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凡尔赛的宫殿和花园。凡尔赛宫是王权的象征,摧毁其以示对专制的打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民众的民主意识提高。
国王路易十八主张恢复其为王室的居所。专制王朝复辟,以此彰显王权。
拿破仑和路易·菲利普主张将凡尔赛宫改造为历史博物馆。通过凡尔赛宫体现法国历史,构建民族认同;展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凡尔赛宫是法德对抗的标志与象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德在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地问题上矛盾尖锐,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导致法德之间长期仇视和战争,给欧洲带来深重的灾难。凡尔赛宫成为人们敬畏历史、向往和平的记忆之场。保护凡尔赛宫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缅怀历史、珍惜和平,警示人们唯有合作才能共享繁荣。题型(9) 开放、探究类
1.(2023·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平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曾问学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32—92)在《汉书·武帝纪》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调整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普通高中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必修③》 (2004年版) 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 纲要(上)》(2019年 版2022年印刷)
(1)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
(2)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义
2.(2022·湖南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
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2023·山东临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萧甬铁路建设
1898年,清政府与英商怡和洋行订立《苏杭甬铁路草约》。
1905年,浙江商绅在上海斜桥推举两淮盐运使汤寿潜为总理,发起招股修路,抵制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借款合约。
1908年,浙江与海外华侨又集新股535万银元,先后共集资1 019万银元,清廷迫于内外压力,铁路由“商办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兴建。
1909年,甬曹段(宁波至曹娥)铁路开工。
1913年12月,宁波至曹娥江东岸77.9千米铁路线筑成。
1936年,萧曹段(萧山至曹娥)铁路动工,1937年11月建成,曹娥江大桥建成桥墩、桥台,全桥未建成。
1937年底,为阻止日军进犯,通车不满一月的萧甬线钢轨全部拆除。
1953年7月,重建萧甬线。
1959年,萧甬铁路全线通车。
——摘编自任桂全总纂《绍兴市志》
以“从萧甬铁路看近现代中国”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2023·广东梅山一模)历史事件(现象)发生的时间无论长短,主观意图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表中10个重大历史事件(现象)及其发生的时间,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个重大历史事件
序号 历史事件
1 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30年,埃及法老统治长达3 130年
2 公元前7世纪—1568年,中国长城的建造长达2 000余年
3 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为503年
4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首次到达美洲
5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4年3个月零15天
6 1922—1991年,苏联存在的时间为69年
7 1929年10月24—29日,纽约股市崩盘,历时6天
8 1945年,记者拍摄到美军攻占日本硫磺岛后升旗的一瞬间,用时1/400秒
9 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用时16分零1秒
10 2001年,“9·11”恐怖袭击,持续1小时42分5秒
解读表中任意两项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现象),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相互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列宁对全世界劳动者描绘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时,威尔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计划”……陈独秀在1918年底所作的《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曾称威尔逊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巴黎和会后,以前颇吹捧威尔逊的陈独秀也不得不认为他“好发理想的大议论”,其实又“不可实行”,决定“叫他作威大炮”。到1923年12月,北大进行民意测量,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居第一,威尔逊则得51票居第二。……吴宓慨叹道,几千年来孔夫子在中国人心中的神圣地位,“已让位于马克思和列宁”。
——摘编自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
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界认知的变化作出合理的解释。
题型(9) 开放、探究类
1.参考答案 (1)我认为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资料①,可知与董仲舒同时代且关系较密切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述及此事。根据资料②,可知董仲舒的思想实际上已融汇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据资料③,可知晚于汉武帝百年的班固,将汉武帝的措施概括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根据资料④,可知依《史记》《汉书》《三国志》所载,终两汉之世,诸子之学并未废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说法是近代学者面对民族危机,根据自身需要对《汉书》相关内容的阐释,为其反对封建专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服务。
(2)意义:历史表述更加客观,有助于还原历史;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了教材表述与时俱进;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自信。
2.参考答案 (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需求量基本持平,人均粮食占有量略有下降。影响因素:秦汉时期政治统一,社会稳定;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隋唐至宋辽金元时期,粮食总产量超出粮食总需求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上升。影响因素:隋唐至宋辽金元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北民南迁,南方得到开发。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农业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日渐南移,增加了粮食总产量。明清时期,粮食总产量略有增加,粮食总需求量大幅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下降趋势。影响因素: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传入,使得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但明清时期社会稳定,调整了赋税制度,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下降趋势。
(2)示例: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论述:隋唐时期社会稳定,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都出现了新的发展,而且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开发,粮食产量逐步增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唐朝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藩镇割据,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唐朝也随之走向衰落。由此说明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3.参考答案 示例
萧甬铁路近百年的建设历程,是近现代中国交通建设和工业发展的缩影。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为筹建萧甬铁路向洋行借款,是西方国家扩大资本输出的体现;浙江爱国商绅和华侨积极筹措资金,是中国人实业救国、保护路权的表现;清末新政中发展经济的各种举措,为铁路开工提供了一定政策支持。中华民国建立后鼓励兴办实业,甬曹段铁路线在此建成。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通车不满一月的萧甬线钢轨全部拆除,是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萧甬铁路得以重建并很快建成通车。
可见,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4.参考答案 示例一
论题:新航路开辟对明朝的双重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中国人口的增加。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统一征收银两,致使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所有这些使明朝有人力和财力修筑长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但北方长城的修筑并不能阻止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从海上的侵略,如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占据台湾,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
总之,新航路开辟给明朝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长城不能抵御来自海上的殖民侵略。
示例二
论题: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开启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与竞争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雅尔塔体系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以及美苏冷战,对战后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维护作用。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都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如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综合以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示例三
论题:世界市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标志性成果,欧洲各国开始殖民扩张,历经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贸易也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从美国纽约股市崩溃到席卷资本主义世界,说明世界市场已经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间各国实行货币贬值,进行汇率战、贸易战,激化了国际、国内矛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战后,西方国家吸取教训,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新航路开辟和经济大危机都是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因素,世界市场的形成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5.参考答案 示例
五四运动前,中国知识界长期以英、美为学习榜样。面对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进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试图效仿欧美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中国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全盘肯定西方的文化,在知识界造成了较大影响;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中国知识界幻想在巴黎和会上挽回被侵占的利权,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反对既存的帝国主义国际秩序,倡导民族自决,受到中国知识界的欢迎。
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重新确立世界秩序的分赃会议,威尔逊维护美国利益优先的原则,他所倡导的民族自决等主张根本无法实现;巴黎和会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对威尔逊寄予厚望的中国知识界大失所望,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五四运动爆发;中国知识界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由效仿英、美转向学习苏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列宁在中国知识界的地位开始高于威尔逊。
总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时代影响,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走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题型(2) 内容、措施类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韶(1030—1081),北宋名将。宋神宗曾派王韶对西北地区进行治理。熙宁三年(1070年),王韶向朝廷建议在秦州成纪至渭源的沿渭水一带地区招募弓箭手营田,用所收物产来辅佐军费,被朝廷采纳。到了熙宁五年(1072年)初,营田已取得了开闲田百顷的初步成效。熙宁三年,王韶建议在秦凤路边缘地区设置市易司,将蕃汉贸易的部分利益收归朝廷,“借官钱为本,稍笼商贾之利,即一岁之入亦不下一二十万贯”。这一提议在朝廷内外引起了争议,由于王安石的支持,宋神宗最终采纳了王韶的建议,在古渭寨设置了市易司。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王韶言:“通远军自置市易司以来,收本息钱五十七万余缗,乞下三司根磨,推奖官吏。”熙宁五年五月,王韶建议在通远军设置蕃学,以汉法教育蕃酋子弟;熙宁八年(1075年),“知河州鲜于师中乞置蕃学,教蕃酋子弟,购地十顷,岁给钱千缗,增解进士为五人额。从之”。王韶对西北地区的开拓经营,对北宋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对当今的边疆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编自王连旗《论王韶对西北
地区的开拓经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韶治理西北地区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韶治理西北地区的影响。
2.(2023·江苏南京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南侵。自明中期以后,下游淤高,河成悬河,黄、淮、运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明廷开始设立“总理河道”一职,全权负责黄淮事宜,各地文武官员均受其节制,紧急情况下可调动军队参与治河。明朝河防所需费用主要是政府负担,但后期随着河工日繁,也自地方民间摊派筹措,河工民夫多出自徭役,按地亩征发民夫。明朝总河由朝廷直接委任,视其治河成效决定升迁去留。总河离任前,可以推荐一批熟悉河务、勤勉能干的官员,使之受到封赏或优先补缺升迁。最迟在明末就有了具体的河防失职官员处罚条例,崇祯年间的总河周鼎被流放,依据的就是“故决河条例”。
——摘编自卢勇、王思明《明清时期黄淮河
防管理体系研究》等
材料二 治理淮河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水利工程。1950年夏季淮河遭到全流域水灾,党和政府直接领导淮河治理,启动淮河根本治理工作。同年,政务院发布《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两项重要原则:一方面尽量利用山谷及洼地拦蓄洪水,一方面在照顾中下游的原则下,进行适当的防洪与疏浚。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3.3亿元。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广大技术人员制定出主动地控制和利用洪水的治淮计划草案。水利部负责人指出,不但要使淮河流域2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永绝水患,同时还要发展5 000万亩的农田灌溉,改善2 000千米的航道系统,并建造若干水力发电工程。
——摘编自王瑞芳等《蓄水还是排水:
新中国治水思想的新突破
——以淮河治理为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为构建黄淮河防管理体系而采取的举措。
(2)对比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治淮手段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治淮成功的时代价值。
3.(2023·江苏南通3月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市从和平解放之日起就开始着手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建立了生产救灾办公室。1950年11月,北京市委提出畜力、农具互助合作之外,应“试办土地入股合作社”的设想,年底发动爱国增产运动。1952年,北京市召开第一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在推广农业信贷措施的同时,北京市还结合农贷大力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率先确定了先普遍推行牲口保险,重点试办棉花保险的方针。
——摘编自范明《新中国初期
北京市农业政策述评》
材料二
1949—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1949—2019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
——据王宏广等《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过渡时期北京市农业政策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原因。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辽宁手表厂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57年 辽宁手表厂建立。 一段时期内,企业只要完成产值计划即可
1979— 1981年 手表产量完成466.3万只,为国家创造积累2.7亿元,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20世纪 80年代 该厂既抓国内情报又抓国外情报,通过学习和借鉴大力发展新种类。丹东孔雀表享誉全国
20世纪 90年 代初 国外进口的廉价却美观的电子表迅速占领了手表市场,丹东手表生产还停留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上,卖不出去,职工接连下岗
2000 年起 搞起研发,引进技术,不断加大科研技改力度,取得授权专利26项
2012年 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成立
——摘编自商意《丹东手表工业公司为
什么能实现产销两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宁手表厂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辽宁手表厂20世纪90年代衰落的原因及带来的启示。
5.(2023·辽宁鞍山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虐待我们,不仅剥夺了我们应有的权利,而且使我们对公共事务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在的地区掌管自己的内部事务,那么,我们一定会了解公共事务及其一套机构,我们一定也会享有个人的威望。美洲人在社会中只能当奴隶,最多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者。连劳动也受到种种限制:不准生产西班牙国王所垄断的产品,不准建立西班牙本身所没有的工厂,连生活必需品的贸易都被西班牙人专门控制。在美洲各省之间设置了种种障碍,使省与省之间互不接触、不了解、不往来。我们的地只准种植蓝靛、谷物、咖啡、甘蔗、可可和棉花。
——摘编自西蒙·玻利瓦尔《牙买加来信》
材料二 尽管革命后拉丁美洲各国宪法均明确规定了选举程序和制度,但并未得到真正遵守。通过兵变等非宪法方式上台的做法十分普遍。如墨西哥在1824—1848年,曾发生250次兵变,更换了31个总统。 尽管各国均声称主权在民,但所谓的人民实际上只是极少数上层精英。各国宪法均将财产、教育程度、性别、种族作为政治参与的条件,政治体制的寡头特征十分突出。
——摘编自刘波《拉丁美洲政治发展进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采取的殖民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归纳拉丁美洲独立后的政治发展特征。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6.(2023·山东菏泽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革命”的内涵与变形
革命 内涵
英国 革命 在17世纪中期英国内战的背景下,“革命”延续了以往的含义,意指一种政治变动。它不是发动革命,而是阻止革命,没有损害君主制的传统
续表
革命 内涵
法国 大 革命 法国大革命赋予了革命观念新的内涵:国家政权、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发生的全面的、彻底的、剧烈的变革。自1789年以来,“变化”已经成为现代革命观念的一个核心内涵,变化意味着新纪元。新纪元的到来,也意味着与过去的断裂和重新开始等。“变”与“新”的内涵,最终赋予法国大革命及后来的所有革命一种时间向度,即革命是向前发展的,指向了未来。不过,对于法国大革命及其所孕育的现代革命的普遍原则的大多数理解,基本都是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展开的
海地 革命 海地革命的真正贡献在于它为现代革命提供了全新的内涵。它是历史上唯一成功的奴隶起义,是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先声。这不仅是以往发生在民族国家内部或具有“内战”性质的革命所不具备的,而且也伴随着革命影响的扩散,成为19世纪以来发生在欧洲各国内部以及欧洲之外的革命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张旭鹏《“革命”的内涵与变形:
一项全球思想史的考察》
(1)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革命内涵的变化。
(2)如果让你续写20世纪“‘革命’的内涵与变形”,谈谈你的设计和理由。
题型(2) 内容、措施类
1.参考答案 (1)主要措施:营田辟土(或军队屯田),开垦闲田;设置市易司;设置蕃学。
(2)影响: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保证了西北地区军需供给;促进蕃汉贸易的发展(繁荣边贸);增加朝廷的收入,减轻军费负担;为王安石变法积累了新的经验;推动了西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2.参考答案 (1)措施:设立专职官员;军队参与治理;多方筹措治河经费;按赋役制度征调人力;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2)不同之处:苏联援助;科技支撑;国家投入;体制优势;拦蓄与疏浚并重;控制与利用。时代价值: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大的组织能力;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3.参考答案 (1)内容:救灾与生产相结合;推进土地改革,实行农业互助;以爱国政治运动促进农业生产,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借助现代金融手段保障农业。
(2)主要成就: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人均占有量增长;粮食安全能力提升。原因: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科技进步。
4.参考答案 (1)举措:顺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以创新促发展。
(2)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外产品的冲击,市场竞争激烈;观念落后;产品未跟上时代潮流。启示:提升市场竞争意识;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适时改革,与时俱进。
5.参考答案 (1)措施: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剥夺拉丁美洲人民的政治权利;经济上发展种植园经济,推行农奴制,实行贸易垄断;社会治理上强化管控,制造隔绝。
(2)特征:民主制度有名无实,政权更迭频繁,寡头特征突出。
(3)积极作用:推翻了殖民统治,建立了新兴国家,打击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势力,鼓舞了其他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局限性:没有铲除封建主义,革命果实被寡头窃取,建立起的资产阶级政体与国情不符,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6.参考答案 (1)①近代以来,源于欧洲的“革命”一词不断发展变化。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英国的“光荣革命”延续了以往政治变动的革命含义,英国革命最后以温和的形式完成了变革,保留了君主制的传统,英国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革命”开始具有现代革命的内涵。
②法国大革命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启蒙思想广泛传播。现代革命的内涵基本具备,即强调变化、新纪元、革命是向前发展的,与过去的彻底决裂。大革命以猛烈的斗争,较为彻底地破坏了旧的社会,建设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与英国革命一样,这一时期的革命还是指民族国家内部的革命。
③随着欧洲的对外扩张,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其中较早的海地革命在原有革命的基础上为现代革命提供了全新的内涵,就是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种族主义的革命理念。这次革命是由欧洲的对外殖民扩张引起的。这一新内涵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说明:从三个国家对革命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的角度回答,要结合史实并加以说明)
(2)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革命不断发展,首先在俄国取得成功,增加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内涵。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斗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新教材(广西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非选择题题型练(含答案10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