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近代史课件专题突破练(含答案4份打包)

专题突破练十一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对外殖民
一、选择题
1.15世纪的欧洲,生产技术日益革新,社会劳动分工更加细致。在1437年德国法兰克福城中仅有手工业专业行92种,到15世纪末已经增加到了190种,同时期的巴黎甚至有350种之多了。这一现象(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出现
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引起了早期殖民战争
2.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它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工业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
B.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
C.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
D.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3.有学者认为,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像后来那样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而且旧大陆的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的牲畜,特别是用于运输和耕种的马和骡,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发生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
A.导致新旧大陆间经济互补而和谐发展
B.带来的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面貌
C.使美洲人口迁移造成旧大陆人口激增
D.并未给美洲造成致命打击和巨大破坏
4.1609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发表了《海洋自由论》,最早从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公海航行自由的原则。他提出这一理论主要是为了 (  )
A.扩大荷兰自身海洋利益
B.与西班牙争夺海洋霸权
C.联合西欧国家对抗英国
D.缓和西欧各国海洋冲突
5.下面是英国棉花进口量(按原产国分列的年平均百分比)数据分布图。
据此可以推知(  )
A.美国棉花出口刺激领土扩张
B.殖民地是英国棉花进口首要区
C.英国棉花进口即将面临危机
D.英国棉纺织业的规模世界领先
6.下图为1860—1900年英、法、德、美四国年平均工业增长率情况。导致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外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
B.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善状况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D.各国对待科技革命的态度
7.新航路开辟之前,波兰和匈牙利贵族要求农民提供最低限度的劳动,因为不存在增加产量的诱因。但当面向市场的生产变得有利可图时,贵族很快就做出响应,大幅增加义务劳动的时间。最终,农民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从而成为没有迁移自由的农奴。据此可知(  )
A.贵族转变为新兴资产阶级
B.农奴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C.新航路开辟诱发价格革命
D.世界市场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8.19世纪初,英国、美国最先宣布禁止黑人奴隶贸易,丹麦、瑞典、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将已被掠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从欧美遣送回非洲。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殖民体系趋于瓦解
C.国际分工日益明确
D.黑人奴隶的权利意识觉醒
9.19世纪初,英国在世界上率先确定金本位制,19世纪下半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普遍采取金本位制,进而形成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体系。该体系的形成表明(  )
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B.工业革命不断扩展
C.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D.垄断组织初步形成
10.下表是对美国城市数目、人口等在不同时段的统计。由此推知,美国(  )
时间 2 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单位:个) 总人口(单位:百万人) 城市人口比例(%)
17世纪90年代 4 0.21 8.3
18世纪90年代 24 3.9 5.1
19世纪20年代 61 9.6 7.2
19世纪60年代 392 31.4 19.8
19世纪80年代 939 50.2 28.2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发展位居世界首位
11.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可分为教育、医疗、文娱、交通、社保、社区服务等。而且,任何人增加对这些设置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公共设施(  )
A.关系到城市政府的形象
B.反映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C.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D.关系每个居民的基本利益
12.人类与瘟疫的抗争从未停止,一些世界名画记录了“战疫史”。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在1562年绘制的木板油画《死神的胜利》,记录了欧洲的黑死病瘟疫。这场疫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是(  )
A.科学革命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B.欧洲社会从中古时期走向了启蒙运动时期
C.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方向
D.使人们更加坚定信仰天主教的说教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地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流动的特点是(  )
A.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高素质人才成为移民主力
C.难民等非法移民是移民主体
D.造成了移民国经济的动荡
14.阅读下面《欧洲移民表》,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目的地 时间 人数
美国 1821—1932年 3 420万
阿根廷 1856—1932年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年 520万
A.移民可能利用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
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C.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
D.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
15.《全球通史》中写道:“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下列关于拿破仑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
A.限制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思想的传播
B.横扫欧洲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自由独立的民主国家
C.客观上推动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独立的诉求
D.引发了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导致欧洲战场溃败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胡椒原产于印度,距离欧洲各港口有十万八千里之远,取之向来不易。欧洲商人对其供应来源不遗余力的追寻,成为世界史上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促成全球贸易的兴起,重新划定了世界经济版图。
★胡椒的全球史,一本有味道的世界史。
对胡椒味道的迷恋,让西方国家大力支持海外探险,开拓海上贸易线路。富饶东方奢华的飨宴和异域风情,吸引欧洲的冒险家九死一生、远渡重洋。这场追寻财富的探险就像他们追寻的香料一样,辛辣、刺激。
★一粒小小胡椒,窥探400年帝国扩张。
从达·伽马开启欧洲到印度的海上线路、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胡椒港,到英国、荷兰相继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依靠香料贸易充实国库,胡椒的流通见证了新航路开辟后帝国的崛起与世界贸易的发展。围绕小小胡椒,一部纷繁的贸易史就此展开。
——摘编自[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1)胡椒的全球史,见证了新航路开辟后诸多商业帝国的崛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份该时期大国崛起的解说词。(要求:选择一个国家确定主题,概括其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
(2)有人说:“‘胡椒的全球史’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17.(2022·浙江卷,29)反思资本主义扩张史,侵略与经营有如两翼,如影随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场统一的运动……是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某种扩张性体制形成的产物。
作为整体的西欧是如何通过向世界扩张获取利益的呢 ……(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一方面)区别于古代殖民行动……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中心……在不平等的关系上把西欧与世界各地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各地的产品转化为自己的物质财富。……16世纪和17世纪初是西欧国家通过殖民征服和海外贸易,使自己向世界生产中心转化的过程。
——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
材料二 “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是马克思在1853年以印度为例,对殖民地历史命运所作的精辟分析。
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在全球进一步展开了扩张活动,世界文学领域出现了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狄更斯对这一时代有经典的描述:“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普通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必修第三册》(人民出版社)等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
世界之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的真实内容是什么呢 它的真实内容便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资本主义贪婪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中叶,包括印度在内的殖民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境遇。综合说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是如何以笔为刃直面“最坏的时代”。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实现其“无远弗界”的手段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分析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横向发展”过程中“难以解救的矛盾”。
参考答案
专题突破练十一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
兴起与对外殖民
1.B 解析 中古时期末期欧洲劳动分工的加强,体现了劳动水平提高,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新航路的开辟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B项。A、C、D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2.C 解析 1585年至1604年,英国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中期,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列强的殖民竞争激烈,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尖锐,故出现题干材料中所述现象,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而是强调殖民扩张引发的矛盾,故D项错误。
3.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开启了欧洲和美洲之间的文明交流,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的面貌,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新旧大陆之间没有和谐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新航路开辟是否对美洲造成巨大破坏,排除D项。
4.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09年格劳秀斯发表了《海洋自由论》,主张各个国家都有公海航行的自由,其目的是通过海上自由贸易促进商业发展,以利于扩大荷兰的海洋权益和对外殖民扩张,故A项正确;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荷兰海上力量强大,与西班牙争夺海洋霸权的史实错误,故排除B项;此时的英国并未取得海上殖民霸权,“对抗英国”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格劳秀斯的《海洋自由论》本质上是荷兰扩大海洋势力范围的产物,不是为了缓和西欧各国的海洋冲突,故D项错误。
5.C 解析 根据图表中英国棉花进口量的数据,可知英国从美国进口的棉花占比越来越大,美国成为英国棉花进口的最主要国家,这说明英国棉花进口结构逐渐单一,应对危机能力减弱。根据题干材料中“1856—1860年”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1861年爆发南北战争,美国的棉花生产和出口势必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英国的棉花进口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题干图中的数据没有体现美国棉花出口与领土扩张的关系,A项错误;根据图表数据,可知英国从英属西印度群岛进口的棉花占比较小,而英国于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美国此后并非英国殖民地,B项错误;仅从图表中英国的棉花进口数据,无法得出其棉纺织业规模世界领先的结论,D项错误。
6.D 解析 题干图表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两国年平均工业增长率明显高于英、法两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对待科技革命的态度远不如美、德两国积极,因而出现图表中的状况,故D项正确;当时,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最多,市场需求量最大,但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不高,A项错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图中主要信息无关,B项错误;C项不是原因,是现象,故排除。
7.D 解析 波兰和匈牙利贵族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大幅增加农民的劳动时间,使农民变成没有迁移自由的农奴,没有形成资本主义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贵族没有变成新兴的资产阶级,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增加产量是通过延长农奴劳动时间,不能反映生产效率的提高,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价格革命,排除C项;欧洲市场需求增加,刺激贵族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农民变成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增强,生产关系发生改变,故D项正确。
8.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主义者逐渐废除黑人奴隶贸易并将非洲黑人遣送回非洲,这与该时期工业革命开展,机器生产相较于手工劳动所使用的劳动力大幅减少,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产品销售市场有关,这体现了国际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和经济的专业化发展,故选C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殖民体系趋于瓦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黑人奴隶在当时并没有主动权,故排除。
9.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及扩展,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采取金本位制,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体系,这表明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市场走向成熟,需要一种明确的原则来处理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问题,故选C项;A、B两项属于对原因的表述,而“表明”考查的是本质,排除;垄断组织初步形成于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C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2 500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人口比例迅速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选C项;题干表格未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A项;题干表格强调的是城市化而非工业化,排除B项;题干表格未涉及美国以外国家的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工业发展居世界首位,排除D项。
11.C 解析 城市公共设施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公共性,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比如城市公共图书馆,城市新增人口一样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享受其提供的借阅服务,而这种服务并不对已有人口的服务造成影响,因此,任何人增加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C 解析 14—16世纪肆虐欧洲的黑死病,使人们对天主教的说教产生了怀疑,由此成为文艺复兴产生及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文艺复兴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方向,故选C项;摧毁了天主教精神独裁的是欧洲的宗教改革,排除A项;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13.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的移民流入了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他们弥补了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14.D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后都进行了大量的移民。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故选D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还未出现汽车,故排除A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C项没有全面解释题干表格中的信息,排除。
15.C 解析 拿破仑战争一方面打碎了原有的封建秩序,另一方面宣传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重构了欧洲的文化,促进了被占领区人们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进而引发了反对拿破仑战争的民族运动,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16.参考答案 (1)解说词:
主题:“日不落”的殖民帝国——英国。
英国在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逐渐成为新兴的海上强国,控制了主要的海上贸易航线,并开始不断扩张海外殖民地。之后,英国在17世纪的英荷战争中打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又在18世纪中叶的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法国,并夺取了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建立了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究其原因是由于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并且这些殖民地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英国是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它们把从黑人奴隶身上赚来的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从胡椒的全球史与西欧国家联系的角度:胡椒贸易的丰厚利润刺激了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和进行早期殖民扩张;使欧洲国家获得巨额财富,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新了经济与法律制度,使人类进入大变革时代,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推动了荷兰、英国等商业帝国的崛起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文明交流的加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等。
从胡椒的全球史与殖民地国家联系的角度:胡椒贸易冲击了胡椒产地(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中断了其原有社会的发展历程,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17.参考答案 (1)表现:野蛮掠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2)境遇: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说明:用文学作品真实反映殖民者掠夺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弊端;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列强的殖民扩张。
(3)手段:军事和经济双重暴力。
结果: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
矛盾: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专题突破练十二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一、选择题
1.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人物画,但此时的人物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由此可知,这种变化(  )
A.意在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
B.蕴含了世俗的人文精神
C.否定了宗教的地位
D.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2.据学者统计,1485年到1534年教会平均每年总共交税17 300镑,其中4 800镑交给教皇,12 500镑交给国王;而1535年到1547年,教会平均每年需交税47 000镑,全部交给国王,这使得教会的负担明显大于以前。这说明此时英国(  )
A.文艺复兴冲击了神学思想束缚
B.教会与国王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C.宗教改革增强了世俗王权力量
D.自然科学发展弱化了宗教信仰
3.有学者评价十六七世纪的科学革命时认为,科学革命使得自基督教兴起后的每件事情都相形见绌。它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降低到这样的程度,就好像它们只不过是几段插曲,只不过是中古时期基督教内部的嬗变。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B.中古时期基督教蕴含着现代精神
C.科学革命推动社会转型的重大意义
D.科学革命否定了宗教神学体系
4.18世纪,法国某学派编撰《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在这本书里,他们为读者介绍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史料,可以用来研究西方(  )
A.近代科学的产生
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理性时代的到来
D.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5.中国近代史学家陈衡哲在《西洋史》中用下图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冲突势力。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
 革命的目的物 革命的主动力
英国国教 清教徒
君主专制 议会政治
贵族社会 富族(中等)社会
表示两个势力的冲突
A.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B.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C.革命力量有强大优势
D.宗教改革蓄势待发
6.法国大革命期间,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把高个儿截短,把矮个儿拉长,大家个头一般高。”罗伯斯庇尔甚至指出,实现公民经济上的实质平等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反映了(  )
A.法国革命彻底消灭了不平等
B.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C.革命者对平等的片面理解
D.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得以实现
7.在美国独立之前,北美各殖民地存在以下状况。据此可知(  )
项目 北美英属殖民地 北美法属殖民地
立法 机构 有民选的立法议会 不存在难以驾驭的民选机构
行政运 行规则 委任的总督只能请求和怂恿民选的立法议会采取某种行动步骤 所有官员均由巴黎任命,命令会被部下严格执行
A.殖民地延续了其殖民国家政治传统
B.殖民方式不同影响政治发展
C.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民主进程
D.分权制衡的理念得到了贯彻
8.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有如下规定:以后的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而应该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成员继承;非经议会两院奏请,国王不得免除终身任职的法官职务;国家的一切法律与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均属无效。该法案的颁布(  )
A.标志着英国宪政制度的完善
B.使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C.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
D.推动了内阁制形成
9.有学者认为,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一个强势总统弱势议会的权力格局,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这是君主派和共和派互相妥协的产物
B.表明法国资产阶级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C.在这部宪法中,议会对法国总统负责
D.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对参议院负责
10.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中产阶级要求变革,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于是英国(  )
A.发生了“光荣革命”
B.颁布了《权利法案》
C.形成了责任制内阁
D.改革了议会选举制度
11.近代俄国出现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改革。第一次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还有一次是斯托雷平改革。后者准许农民退出村社,每个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这两次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
A.废除了存在已久的农奴制
B.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C.破坏了村社的土地公有制
D.成为十月革命的导火线
12.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其中规定了立法权由帝国议会行使,行政权由帝国大臣掌握,司法权由法院支配。这表明,该宪法(  )
A.完善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B.保留了日本的君主专制政体
C.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色彩
D.延续了固有的军国主义传统
13.1912年5月,当威廉二世威胁要将在阿尔萨斯—洛林实行的新宪法“击成碎片”时,全国各地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个人政府”的运动,甚至自由党、中央党和保守党的许多报刊也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这一事件表明德国(  )
A.民众宪法意识的增强
B.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民主制度
C.政府决策被民意左右
D.皇帝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4.美国南北战争后,北方的很多企业家,从政府手中租赁了曾经的种植园,信心满满地来了。当时一位企业家保证:“凭借我们……的本领和能力,雇用这些人种植棉花,给他们合理的报酬,产出的棉花价格要比把他们当奴隶,强迫他们干活便宜四分之一。”但现实是棉花产量大幅度下降,曾经欣欣向荣的南方种植园越来越穷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  )
A.没有废除奴隶制
B.种族问题根深蒂固
C.国内市场关卡林立
D.企业管理效率低下
15.19世纪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陆续建立起文官制度。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西方文官制度(  )
A.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D.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普遍的、法的统治,树立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是古希腊法治论的基本追求。苏格拉底誓死捍卫法律尊严的思想和行动,表达了他坚定的法律信仰。柏拉图晚年从人性的贪婪与自私、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角度出发,提出以法律对统治者加以约束。他说:“我现在要以‘法律的仆人’这一术语来称呼那些通常被称为统治者的人。”……他把法治的有无提升到国家存亡兴衰的高度来认识,在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权力已经被套上了法律的枷锁。
——孙季萍《民主·共和·法治——古希腊、罗马权力制约三大要义》
材料二 在拿破仑帝国终结之后,19世纪的欧洲发现自己面对着在上一个世纪中由孟德斯鸠和卢梭理论化了的两种宪法模式:英国模式和法国革命的模式。前者,英国模式,具有自由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倾向,人们确认它是来源于日耳曼的,但实际上,如同我们已经看到的,它包含了不少罗马宪法的原则;后者,即法国模式,具有民主的倾向,与共和制的罗马宪法有更直接的联系。当然,这一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喜欢第一种模式。
——摘编自[意]阿尔多·贝特鲁奇《罗马宪法与欧洲现代宪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哲学家关于法律的认识,分析它对古希腊文明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政体的模式,归纳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规范的罗马法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罗马的法治精神对当代建设法治社会的启示。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年,熊彼特在《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他突破了西方传统经济学认知经济发展的模式,试图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的作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和认知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在不连续性假设基础上,把动态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认为创新就是新组合对旧组合加以破坏或颠覆的过程。对此,他曾这样形象地比喻:多少辆马车相加,都不能得到一辆火车;沿着旧地图,一定找不到新大陆。
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专题突破练十二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
运动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1.B 解析 “人物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不能表明“神是人造的”,故A项错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体现了世俗社会中的人文精神,故B项正确;“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人物画”不能体现反宗教的精神,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宗教改革,故D项错误。
2.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宗教改革后,教会交给国王的税收明显增加,这说明宗教改革增强了世俗王权力量,故选C项;文艺复兴强调的是人性解放,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英国通过宗教改革强化了王权,排除B项;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3.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科学革命使得自基督教兴起后的每件事情都相形见绌……只不过是中古时期基督教内部的嬗变”,可知该学者认为科学革命比思想解放更重要,突出科学革命对社会转型的重大影响,故选C项;题干材料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而不是强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历史局限性,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中古时期基督教蕴含着现代精神,排除B项;题干材料也未涉及科学革命否定了宗教神学体系,排除D项。
4.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18世纪”这一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17—18世纪),再根据题干材料中提到的“他们为读者介绍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可知这些史料可用来研究西方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和理性时代的到来,故选C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16—17世纪,排除A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B项;法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初,排除D项。
5.B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英国革命中兼有宗教、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目的,这说明英国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故选B项;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排除A项;图中没有涉及革命力量的强大与否,排除C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中期,而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排除D项。
6.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大家个头一般高”“实现公民经济上的实质平等”,可知革命者认为大家一般高、经济上平等就实现了人人都平等,这是对平等的片面认识,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法国革命彻底消灭了不平等,而且“彻底消灭”的表述也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实现公民经济上的实质平等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说明的是政府的责任,不能说明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平等已经实现,排除D项。
7.A 解析 题干表格对比了北美英属殖民地、北美法属殖民地政治情况的不同,且点明为美国独立前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已实行君主立宪制,法国仍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题干表格也体现了北美英属殖民地的民主性,可见殖民地实际上延续了其殖民国家的政治传统,故选A项;题干表格只涉及英、法殖民方式的差异,未涉及之后的政治发展,排除B项;英、法都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排除C项;题干表格只涉及殖民地同母国的政治关系和殖民地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并未涉及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的分立,排除D项。
8.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王位继承法》对国王的继承权、立法权、行政权均进行了限制,故选B项;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1701年英国还未进行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还未诞生,排除C项;内阁制开始出现是在1721年,且题干材料未涉及内阁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9.A 解析 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赋予总统较大权力,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是君主派和共和派互相妥协的产物,故选A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B项,排除;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可知内阁对议会负责,排除C、D两项。
10.D 解析 “光荣革命”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在工业革命之前,故B项错误;1721年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故D项正确。
11.B 解析 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斯托雷平改革则加速了农民的分化,它们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两者都有利于俄国的近代化,故选B项;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排除A项;破坏传统村社土地公有制的是斯托雷平改革,排除C项;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斯托雷平改革与十月革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2.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规定了立法权由帝国议会行使,行政权由帝国大臣掌握,司法权由法院支配”,可知这部宪法体现了一定的资本主义民主色彩,故选C项;该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和废除了君主专制政体,排除A、B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延续了固有的军国主义传统”,排除D项。
13.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自由党、中央党和保守党的许多报刊也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可知民众认为法律地位至高无上,故选A项;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可知当时的德国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排除B项;《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威廉二世的行为是专制,不是政府决策,排除C项;按照《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帝国皇帝握有实权,排除D项。
14.B 解析 南北战争后,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仍十分严重,黑人奴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导致积极性不高,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奴隶制在南北战争后被废除,排除A项;国内市场关卡林立是南北战争前的特征,南北战争后这种情况已大有改善,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不能得出企业管理效率低下的结论,排除D项。
15.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可知当时的西方文官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故选A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无法消除,排除C项;西方文官制度是工业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16.参考答案 (1)认识:法律至高无上,统治者应受法律约束。
影响:为雅典民主政治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模式: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民主共和制。
原则: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3)启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权力应在宪法之下运行;立法要符合规范,反映大多数人民的意志。
17.参考答案 论题: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创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阐释: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打破了封建王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局面,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政权,君主立宪制政体逐步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8世纪初,英国内阁制开始形成。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创造了政治条件。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国内政治派系林立,再加上反法同盟的威胁,法国政局异常动荡,政体更迭频繁。后来经过君主派和共和派的妥协,于1875年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制,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综上可知,西方民主政治不断创新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主要保障。专题突破练十三 近代民族独立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选择题
1.1840年7月,英国全国宪章派协会宣告成立,协会追求下院的彻底改革,同时认为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协会成员及其发动组织的工人群众在请愿途中遭到宪兵的镇压,国会也拒绝接受请愿书。随后,英国内阁下令解散协会。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B.民众反对资产阶级代议制
C.议会与内阁政治上共进退
D.工人阶级尝试建立新政权
2.19世纪初,法国思想家圣西门主张:“工业者阶级应和皇帝缔结一种联盟,好像以前和路易十五所缔结的一样。它应该和君主政权共同努力来建立工业制度,在这种制度中,最出色的工业者,将成为首要的阶级,而掌理国家的经济。”这说明圣西门(  )
A.认可工业化社会中的剥削现象
B.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C.希望通过和平手段废除君主制
D.主张通过和平改造实现理想社会
3.下图为《共产党宣言》两个时期的不同版本。版本观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政体日臻完善
B.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
C.工人阶级渐趋保守
D.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4.1871年,欧洲大陆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都没有占人民的多数。巴黎公社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实际上也应代表除了富有的资本家和地主以外的全体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巴黎公社(  )
A.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应扩大革命的联盟力量
C.不可能在一个国家获胜
D.面对的反动势力很强大
5.下表反映了拉丁美洲部分国家特定时期的外贸数据(部分)。这些数据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  )
时间 国家 产品 产量 占世界产量比重
19世纪中期 乌拉圭 肉牛 100多万头 —
1880年 智利 硝石 25万吨 —
1897年 智利 铜 — 38%
1900年 乌拉圭 肉牛 700多万头 —
1900年 智利 硝石 140万吨 75%
1912年 巴西 橡胶 — 90%
A.发达国家原料市场被抢占殆尽
B.拉丁美洲民族国家的现代化成就突出
C.拉丁美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工业革命促进了拉丁美洲经济的独立
6.下图是罗得斯巨人漫画。这幅漫画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殖民者罗得斯建立从埃及开罗到南非开普敦的殖民帝国的设想。该漫画(  )
A.表明非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B.说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反映出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D.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缩影
7.下面是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殖民地情况统计表。下列对此情况理解正确的是 (  )
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 55 3.9亿
法国 29 6 235万
德国 10 1 307万
比利时 1 1 500万
葡萄牙 8 968万
荷兰 8 3 741万
意大利 4 139万
A.顺应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说明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表明世界已经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
8.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给西班牙殖民者以毁灭性的打击。西班牙殖民帝国的瓦解,正是中古时期与近代之交的一个封建堡垒的彻底崩溃。这说明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  )
A.奠定了拉丁美洲各国的政治格局
B.促进了拉丁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
D.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9.学者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世纪初亚洲革命虽遭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不可估量的意义”主要是指 (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B.无产阶级开始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
C.启发了广大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
D.亚洲国家相互配合联合斗争的精神
10.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提拉克曾经说:“自治,就是自己的统治,要把全部管理权拿到自己手里,我要房子的钥匙。”对提拉克主张的“自治”,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印度强烈要求殖民当局改革政治
B.印度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
C.英国殖民当局应让国大党管理印度
D.英国应改善英印两国关系
11.某学者指出,非洲的反殖民斗争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初到19世纪后半期,反帝斗争表现为局部和零星的斗争;第二个时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帝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几乎燃遍了整个大陆。造成两个时期不同的原因是(  )
A.奴隶贸易愈演愈烈
B.非洲深受不结盟运动的影响
C.帝国主义侵略程度不同
D.西方殖民扩张性质发生变化
12.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
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
13.《红十字公约》规定:“野战医院和军医院应被承认是中立的。只要这类医院内有任何病员或伤员,它们就应受到交战各方的保护和尊重。”这反映了《红十字公约》(  )
A.能够有效制止战争
B.意在约束交战各方的行为
C.宣扬西方的价值观
D.维护交战大国的既得利益
14.有学者认为,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相反,大国作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该学者意在说明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大国主导、利益优先
B.保持克制、寻求共识
C.集体安全、欧洲均势
D.协调矛盾、强权政治
1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蒙·玻利瓦尔(1783—1830)出生于委内瑞拉的一个白人贵族家庭。他少年时代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洗礼,青年时代就参加祖国独立解放事业。他主张解放黑人奴隶,给印第安人以平等权利,用法律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他虽然崇奉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但又认为绝对的民主自由和权力高度分散的联邦制都不利于新生共和国的巩固。他设计了一套介于传统的君主制和欧美共和制之间的政治体制。他认为只有新独立的拉丁美洲各国的大联合,组成足以与欧洲抗衡的均势力量,才是不可摧毁的。玻利瓦尔为争取在美洲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争取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争取被压迫群众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争取社会改革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独立战争的经验被拉丁美洲和整个第三世界人民当作反对现代殖民主义斗争的宝贵遗产。
——摘编自罗荣渠《美洲史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玻利瓦尔对拉丁美洲的历史贡献。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简表
时间 国际法举要
1625年 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指出“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法国大革命 到19世纪 后期以前 国际法主要确立和增加了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若干内容,如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
19世纪 后期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法上增添了一些反动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如所谓的势力范围、合法干涉、和平封锁等。特别是领事裁判权、租借地制度、不平等条约制度
1928年 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约》),废除战争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在订约的同时,英、美、法等大国先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
1945年 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等
1982年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为维护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和各国海洋权益规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
1994年 包括中国在内的近百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公约建立的国际合作机制有利于推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国际法依据
——据王铁崖《国际法》、李铁城等《联合国简明教程》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专题突破练十三 近代民族独立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与国际法的发展
1.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宪章运动的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英国已经进行议会改革,然而广大工人依然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而宪章运动的失败证明,和平斗争毫无希望,只能采取暴力手段争取自己的权益,在这样的客观需求下,马克思主义诞生了,故选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工人要求通过议会改革获取政治权利,而非反对资产阶级代议制,排除B项;英国首相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英国工人要求通过议会改革获得政治权利,而不是要建立新政权,排除D项。
2.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工业者阶级应和皇帝缔结一种联盟,好像以前和路易十五所缔结的一样”,可知圣西门主张通过和平改造实现理想社会,故选D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工业化社会中的剥削现象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排除A、B两项;题干材料主张与皇帝结盟,显然不是“废除君主制”,故排除C项。
3.B 解析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德国政体的信息,无法得出德国政体日臻完善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1848年英文版”“1872年德文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共产党宣言》中部分观点的修正与巴黎公社失败有关,但其主要原因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了新的认识,故选B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工人阶级渐趋保守,排除C项;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与《共产党宣言》版本内容的不同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4.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认为当时的欧洲无产阶级都没有占人民的多数,巴黎公社还应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利益,即争取他们的支持,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论及巴黎公社的性质,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不是强调巴黎公社是否能在一个国家获胜,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巴黎公社的敌人强大与否,排除D项。
5.C 解析 拉丁美洲部分国家所产原料产品占世界份额高,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对原料产品需求量大,因此拉丁美洲地区殖民地成为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原料产地,拉丁美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C项;题干表格仅列出了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和部分产品,“抢占殆尽”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拉丁美洲国家占据大份额的均为原料产品,无法体现拉丁美洲民族国家的现代化成就突出,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西方国家工业文明的发展,西方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差距进一步扩大,拉丁美洲经济并未迎来独立,而是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剥削压榨,排除D项。
6.D 解析 罗得斯巨人漫画反映英国殖民者建立殖民帝国的设想,也是当时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非洲、瓜分世界的缩影,故选D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几乎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但非洲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英国通过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但题干材料不能反映这一史实,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C项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7.D 解析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故选D项;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排除A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而非列强占有殖民地情况所导致,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C项。
8.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给西班牙殖民者以毁灭性的打击……正是中古时期与近代之交的一个封建堡垒的彻底崩溃”,可知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A、B两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9.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亚洲的觉醒意义重大,对亚洲来说,这场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它宣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0.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提拉克的态度非常明确,“全部管理权”“钥匙”等信息表明其明确主张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印度独立,故选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是否“改革”,排除A项;自治不等同于让国大党管理印度,排除C项;D项未能充分体现提拉克要求印度独立自主的主张,排除。
11.C 解析 从整个非洲来看,第一个时期的斗争是局部的、零星的,这与当时殖民主义侵略的目标仍局限于非洲沿海和局部地区有关,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非洲人民也纷纷掀起了反侵略斗争,故选C项;奴隶贸易于19世纪中后期基本停止,故排除A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B项;西方殖民扩张的性质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性质的行为,没有发生改变,排除D项。
12.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而不使用武力”,可知该规定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从而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故选A项;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是为了削弱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排除B项;这一规定只是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范例,但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欧洲各国间的矛盾,排除C项;《万国公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13.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野战医院和军医院应被承认是中立的。只要这类医院内有任何病员或伤员,它们就应受到交战各方的保护和尊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规定出于人道主义原则,有助于约束交战各方的行为,故选B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一规定是对战争过程中的交战各方的约束,不能制止战争,排除A项;人道主义原则应用于全人类,并不专属西方,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
14.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国的行为背离了“权力政治”原则,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没有用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处理危机,作出了更多的退让,实际上是强调了保持克制、寻求共识的特点,故选B项。题干材料不是强调利益优先,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大国之间的势力均衡,排除C项;题干材料并不强调强权政治,排除D项。
15.A 解析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调整各国间的利益,出现题干材料中国际法不断调整的现象,故选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B项时间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是题干材料的表现,不是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16.参考答案 (1)历史背景: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西班牙殖民霸主地位的衰落;玻利瓦尔的个人作用。
(2)历史贡献:推动拉丁美洲地区政治民主化进程;传播欧洲启蒙思想;促进拉丁美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或社会进步);鼓舞了拉丁美洲民众的反殖民主义斗争。
17.参考答案 示例
观点:近代以来,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阐述:17世纪,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协调国家关系的国际法形成;1789年法国大革命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原则反映资产阶级国家的利益;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自身安全的考虑,法国不断构筑集体安全体系。1928年,法、美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制裁侵略的机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战争冲突,维护了世界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家经济旧秩序,公平合理分配人类共同财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全球性问题凸显,各国又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签署公约,寻求合作。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主权国家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国际战争与战后体系的确立、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与丰富,进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专题突破练十 多样的世界古代文明
一、选择题
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业和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2.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的共同特点是(  )
A.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C.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
D.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3.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繁衍壮大的印欧人开始分裂为多个部落,并逐渐向外迁徙。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习俗和武器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服成为当地的主人。这说明当时印欧人(  )
A.主要靠游牧渔猎为生
B.仍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C.代表了世界先进文明
D.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4.汪达尔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429年,汪达尔人的领袖盖萨里克审时度势,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前往北非,于439年以迦太基为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帝国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由此可以推知,汪达尔人的迁徙(  )
A.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
C.使西罗马帝国的古文物遭到严重破坏
D.体现出其对外扩张的本性
5.(2022·山东卷,10)下图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面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支持城市公社。
○改组御前会议,吸收若干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参加。
○当阿基坦公爵去世时,让儿子娶公爵的女继承人为妻,借此控制阿基坦的领土。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6.下表所示为1496—1506年威尼斯到东地中海主要港口香料贸易量的变化。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亚历山大港(埃及) 贝鲁特港(西亚)
时间 1496—1498年 1501—1506年 1496—1498年 1501—1506年
胡椒及其他香料年均贸易量(吨) 1 060—1 200 335 270—420 45
A.中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B.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
C.西欧工商业经济复兴
D.阿拉伯帝国垄断东西方贸易
7.有学者指出,当今全球化趋势主要在城市、语言、教育、艺术、科学、货币、观念的一体化上,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可追溯到希腊化时代。下列关于希腊化时代的“全球化”和“一体化”理解最合理的是(  )
A.“全球化”始于古代希腊城邦的出现
B.希腊化时代终结于亚历山大去世
C.古代希腊文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D.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与交融中发展
8.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之后蒙古汗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第一次西征征服了中亚的部分地区
B.蒙古汗国发展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C.西征客观上阻碍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蒙古在占领区建立了完全的中央集权统治
9.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出(  )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10.有学者研究指出,中世纪的城市是商业中心,是市民从事制造业或者商品贸易的地方,所以市民就成了不同于领主、农民的第三类人。市民在从事新的经济活动的时候产生了新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由此可知(  )
A.启蒙思想在欧洲逐渐流行开来
B.市民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C.市民受到宗教改革理论的冲击
D.新经济活动有利于人文主义产生
11.在德里苏丹国统治时期,印度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印度教成为国教
B.最高统治者称哈里发
C.地方实行行省制
D.官职均由穆斯林担任
12.下图为《日本书纪》中的记载,它反映出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文化   B.开展商业贸易
C.获得中国珍宝 D.学习唐朝制度
13.非洲南部的大津巴布韦遗址曾出土了中国的青花瓷器。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它们的出现表明(  )
A.郑和下西洋到访了非洲
B.中非间存在贸易往来
C.麦哲伦船队曾抵达此地
D.非洲制瓷业技术发达
14.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他们将自然界中的很多植物培育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农作物,如玉米、番茄、可可豆、烟草等,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这些作物的栽培技术才逐渐传入东半球。这则史实可用于佐证,15世纪以前(  )
A.美洲的农业技术比亚洲更加发达
B.粮食贸易得到广泛推崇
C.亚洲和美洲几乎不存在经济交流
D.美洲文明只重视经济作物
15.马丘比丘城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该遗址反映了(  )
A.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
B.阿兹特克人国家有发达的城市化水平
C.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中心
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兵远征,直到罗马帝国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为“希腊化时代”。这时期最显著的事实,便是古希腊的文化和古代东方各国的文化因为交流融合而孕育出更为发展的文化。那些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所形成起来的各个国家,一方面具有东方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希腊的色彩。
——摘编自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
材料二  希腊文明伴随着亚历山大的步伐也直接来到印度,两种古典文明逐渐碰撞、融合,一个重要的成果便是艺术史上的犍陀罗艺术。印度佛教原来是不崇拜偶像的,自希腊文明传入后,偶像塑造也富有希腊色彩。伴随佛教的传播,犍陀罗艺术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的佛教艺术。
——摘编自裔昭印《世界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希腊化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以犍陀罗艺术为例,说明希腊化时代产生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
世界文明之交流》
请你选取材料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主题鲜明,论述合理,有理有据)
参考答案
专题突破练十 多样的世界古代文明
1.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导致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故选D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人类文明产生的曲折性和长期性,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农业和畜牧业在各生产部门中的地位,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阶级和国家是文明产生的标志,排除C项。
2.B 解析 古代希腊实行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农业经济不发达;中国古代没有出现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因此,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3.A 解析 题干材料“带着自己的家眷、习俗和武器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服成为当地的主人”体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打猎为生的生活特征,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印欧人仍过着原始群居生活,排除B项;在印欧人向外扩张时,当时世界上还有农耕文明,不能说明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先进,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D项。
4.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帝国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可知汪达尔人的迁徙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故选B项;切断了西罗马帝国在非洲的财政来源不代表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更不能说明使西罗马帝国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排除A、C两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汪达尔人对外扩张的本性,排除D项。
5.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国王支持城市自治运动,吸收忠于国王的市民和教士等参加御前会议,并且通过联姻控制大封建主的领土,这些做法使国王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从而加强了国王的权力,故B项正确;A项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故错误;建立民族国家强调摆脱教会对国家事务的控制,材料并未体现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庄园经济,故D项错误。
6.B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从威尼斯到东地中海主要港口的年均香料贸易量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这是当时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传统商路、征收重税导致的,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7.D 解析 希腊化时代是随着亚历山大远征,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而出现的一个时代,其“全球化”和“一体化”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产物,故选D项;希腊化时代的“全球化”始于亚历山大远征,排除A项;希腊化时代在亚历山大去世后继续发展,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古代希腊文明居于主导地位无关,排除C项。
8.A 解析 第一次西征征服的是位于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排除D项。
9.A 解析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实际上否定了君主任命本国或本地区主教的权力,这是教权高于王权的反映,故选A项。
10.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市民在从事新的经济活动时产生了新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这是人文主义的表现,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产生,故选D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启蒙思想的流行,排除A项;“市民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宗教改革理论,排除C项。
11.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12.D 解析 题干中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大唐王朝制度完备先进,属于难得的发达国家,我们必须经常派人去那里学习,故选D项;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13.B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非洲南部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出土了中国的青花瓷器,说明中非之间存在贸易往来,故选B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大津巴布韦遗址出土的青花瓷器不一定是郑和船队的物品,故A项错误;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遗址中出土的是中国瓷器而不是非洲瓷器,故D项错误。
14.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这些作物的栽培技术才逐渐传入东半球”,可知15世纪以前,亚洲和美洲地区几乎不存在经济交流,故选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亚洲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能得出美洲比亚洲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粮食贸易,排除B项;玉米属于粮食作物,排除D项。
15.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可知题干材料描述了马丘比丘城遗址的结构、形状等建筑规划,反映了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故选A项;马丘比丘城遗址是印加文化的代表,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马丘比丘城遗址在安第斯地区的地位,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印加文化与玛雅文化的关系,排除D项。
16.参考答案 (1)特征:出现了兼具东西方文化特征的更为发展的文化。成因:亚历山大的武力扩张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2)影响:犍陀罗艺术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证,它既保留了传统佛教的基本特征,又吸收了希腊文化中的偶像崇拜和偶像塑造的因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佛教文化。
17.参考答案 示例
主题: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
论证: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献,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佛教向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的传播,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等。朝鲜、日本与中国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朝鲜、日本的典章制度、文字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总之,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历程证明了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近代史课件专题突破练(含答案4份打包)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