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新教材(广西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近代史练习(含答案4份打包)

专题突破练十三 近代民族独立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3·福建厦门二模)下表内容为17—18世纪亚非拉地区较大规模的反殖民斗争,这些斗争(  )
时间 国家 斗争
17世纪中叶 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18世纪下半叶 印度 迈索尔战争
18世纪末 南非 卡弗尔战争
18世纪末 秘鲁 图帕克·阿马鲁起义
A.凸显了民主意识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凝聚力
C.形成了相互呼应
D.改变了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2.下面是罗得斯巨人漫画。这幅漫画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殖民者罗得斯建立从埃及开罗到南非开普敦的殖民帝国的设想。该漫画(  )
A.表明非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B.说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反映出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D.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缩影
3.下面是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殖民地情况统计表。下列对此情况理解正确的是(  )
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 55 3.9亿
法国 29 6 235万
德国 10 1 307万
比利时 1 1 500万
葡萄牙 8 968万
荷兰 8 3 741万
意大利 4 139万
A.顺应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说明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表明世界已经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
4.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给西班牙殖民者以毁灭性的打击。西班牙殖民帝国的瓦解,正是中古时期与近代之交的一个封建堡垒的彻底崩溃。这说明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  )
A.奠定了拉丁美洲各国的政治格局
B.促进了拉丁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
D.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5.(2023·江苏南通3月联考)“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材料论述的主题是,英国殖民侵略(  )
A.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
B.建设性远大于破坏性
C.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
D.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6.1840年7月,英国全国宪章派协会宣告成立,协会追求下院的彻底改革,同时认为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协会成员及其发动组织的工人群众在请愿途中遭到宪兵的镇压,议会也拒绝接受请愿书。随后,英国内阁下令解散协会。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B.民众反对资产阶级代议制
C.议会与内阁政治上共进退
D.工人阶级尝试建立新政权
7.19世纪初,法国思想家圣西门主张:“工业者阶级应和皇帝缔结一种联盟,好像以前和路易十五所缔结的一样。它应该和君主政权共同努力来建立工业制度,在这制度中,最出色的工业者,将成为首要的阶级,而掌理国家的经济。”这说明圣西门(  )
A.认可工业化社会中的剥削现象
B.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C.希望通过和平手段废除君主制
D.主张通过和平改造实现理想社会
8.下图为《共产党宣言》两个时期的不同版本。版本观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政体日臻完善
B.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
C.工人阶级渐趋保守
D.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9.1871年,欧洲大陆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都没有占人民的多数。巴黎公社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实际上也应代表除了富有的资本家和地主以外的全体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巴黎公社(  )
A.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应扩大革命的联盟力量
C.不可能在一个国家获胜
D.面对的反动势力很强大
10.(2023·海南五模)在第一国际实际活动的1864—1872年,它曾在欧洲、美洲、非洲等洲的18个国家建立支部,发展会员约40万人,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政治力量。这说明第一国际(  )
A.改变了国家间的力量对比
B.使各国工人阶级获得政治权力
C.提高了工人阶级的影响力
D.推动国际秩序实现了平等公正
11.(2023·山东烟台期末)法国历史学家雅克鲁热里指出,巴黎公社成为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材料表明(  )
A.巴黎公社客观上推动了共和制进程
B.巴黎公社后反动派的势力大增
C.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慌
D.巴黎公社成就彰显马克思主义价值
12.(2023·江苏连云港2月调研)1928年,美、英、德、日等国签订《非战公约》,《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不用和平之外的方法解决任何国家纠纷。这些规定(  )
A.维护了世界长期和平
B.保障了所有缔约国的安全
C.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
D.消弭了缔约国之间的矛盾
13.《红十字公约》规定:“野战医院和军医院应被承认是中立的。只要这类医院内有任何病员或伤员,它们就应受到交战各方的保护和尊重。”这反映了《红十字公约》(  )
A.能够有效制止战争
B.意在约束交战各方的行为
C.宣扬西方的价值观
D.维护交战大国的既得利益
14.有学者认为,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相反,大国作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该学者意在说明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大国主导、利益优先
B.保持克制、寻求共识
C.集体安全、欧洲均势
D.协调矛盾、强权政治
1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6.(2023·江苏连云港2月调研)199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旨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2001年,美国以“影响经济发展”为由拒绝批准并退出该议定书。此后,加拿大也宣布退出。这说明(  )
A.全球治理的进程曲折
B.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人类共识
C.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
D.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难以协调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蒙·玻利瓦尔(1783—1830)出生于委内瑞拉的一个白人贵族家庭。他少年时代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洗礼,青年时代就参加祖国独立解放事业。他主张解放黑人奴隶,给印第安人以平等权利,用法律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他虽然崇奉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但又认为绝对的民主自由和权力高度分散的联邦制都不利于新生共和国的巩固。他设计了一套介于传统的君主制和欧美共和制之间的政治体制。他认为只有新独立的拉丁美洲各国的大联合,组成足以与欧洲抗衡的均势力量,才是不可摧毁的。玻利瓦尔为争取在美洲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争取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争取被压迫群众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争取社会改革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独立战争的经验被拉丁美洲和整个第三世界人民当作反对现代殖民主义斗争的宝贵遗产。
——摘编自罗荣渠《美洲史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玻利瓦尔对拉丁美洲的历史贡献。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简表
时间 国际法举要
1625年 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指出“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法国大革命 到19世纪 后期以前 国际法主要确立和增加了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若干内容,如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
19世纪 后期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法上增添了一些反动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如所谓的势力范围、合法干涉、和平封锁等。特别是领事裁判权、租借地制度、不平等条约制度
1928年 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约》),废除战争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在订约的同时,英、美、法等大国先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
1945年 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等
1982年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为维护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和各国海洋权益规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
续表
时间 国际法举要
1994年 包括中国在内的近百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公约建立的国际合作机制有利于推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国际法依据
——据王铁崖《国际法》、李铁城等《联合国
简明教程》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专题突破练十三 近代民族独立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与国际法的发展
1.B 解析 题干表格列举了17—18世纪亚非拉地区较大规模的反殖民斗争,体现了这些国家反对殖民侵略、捍卫国家利益的勇气和决心,这些斗争能够顺利开展,正是传统社会凝聚力的表现,故选B项;17世纪郑成功收复台湾不能凸显民主意识,排除A项;这些国家的反殖民斗争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相距甚远,没有形成相互呼应,排除C项;迈索尔战争的结果是迈索尔沦为英国的附属国,因此“改变了沦为殖民地的命运”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项。
2.D 解析 罗得斯巨人漫画反映英国殖民者建立殖民帝国的设想,也是当时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非洲、瓜分世界的缩影,故选D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几乎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但非洲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英国通过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但题干材料不能反映这一史实,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C项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3.D 解析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故选D项;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排除A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而非列强占有殖民地情况所导致,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C项。
4.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给西班牙殖民者以毁灭性的打击……正是中古时期与近代之交的一个封建堡垒的彻底崩溃”,可知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A、B两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5.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给印度“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同时推动了印度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这说明英国的殖民侵略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统一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印度文化的重构,故选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文化重构的积极作用,并未提到其破坏性,排除B项;C项以偏概全,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
6.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宪章运动的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英国已经进行议会改革,然而广大工人依然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而宪章运动的失败证明,和平斗争毫无希望,只能采取暴力手段争取自己的权益,在这样的客观需求下,马克思主义诞生,故选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工人要求通过议会改革获取政治权利,而非反对资产阶级代议制,排除B项;英国首相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英国工人要求通过议会改革获得政治权利,而不是要建立新政权,排除D项。
7.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工业者阶级应和皇帝缔结一种联盟,好像以前和路易十五所缔结的一样”,可知圣西门主张通过和平改造实现理想社会,故选D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工业化社会中的剥削现象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排除A、B两项;根据题干材料“和皇帝缔结一种联盟”,可知不是“废除君主制”,故排除C项。
8.B 解析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德国政体的信息,无法得出德国政体日臻完善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1848年英文版”“1872年德文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共产党宣言》中部分观点的修正与巴黎公社失败有关,但其主要原因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了新的认识,故选B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工人阶级渐趋保守,排除C项;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与《共产党宣言》版本内容的不同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9.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当时欧洲无产阶级都没有占人民的多数,巴黎公社还应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利益,即争取他们的支持,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论及巴黎公社的性质,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不是强调巴黎公社是否能在一个国家获胜,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巴黎公社的反动势力,排除D项。
10.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曾在欧洲、美洲、非洲等洲的18个国家建立支部,发展会员约40万人,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政治力量”,可知第一国际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发展约40万会员,把各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提高了工人阶级的影响力,故选C项;第一国际成立后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领导中心,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1876年第一国际正式解散,因此“改变了国家间的力量对比”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第一国际成立后在各国建立支部,进行经济斗争,“使各国工人阶级获得政治权力”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第一国际推动工人运动发展,追求建立平等公正的国际秩序,但是并未真正实现平等公正,排除D项。
11.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题干材料“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强调的是巴黎公社对法国民主共和制建立的推动作用,故选A项;题干材料未体现巴黎公社后反动派的势力大增,排除B项;“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慌”的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在民族矛盾诱发下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D项。
12.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是首次以缔约的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违背了《非战公约》的规定,排除A项;《非战公约》并没有对侵略者以及违反条约者规定必要的惩罚措施,因而在实践上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排除B项;签署《非战公约》的国家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和战败国,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排除D项。
13.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野战医院和军医院应被承认是中立的。只要这类医院内有任何病员或伤员,它们就应受到交战各方的保护和尊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规定出于人道主义原则,有助于约束交战各方的行为,故选B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一规定是对战争过程中的交战各方的约束,不能制止战争,排除A项;人道主义原则应用于全人类,并不专属西方,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
14.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国的行为背离了“权力政治”原则,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没有用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处理危机,作出了更多的退让,实际上是强调了保持克制、寻求共识的特点,故选B项。题干材料不是强调利益优先,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大国之间的势力均衡,排除C项;题干材料并不强调强权政治,排除D项。
15.A 解析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调整各国间的利益,国际法不断发展,故选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B项时间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是题干材料的表现,不是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16.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2001年,美国……拒绝批准并退出该议定书。此后,加拿大也宣布退出”,可知美国和加拿大是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他们退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不利于解决全球变暖这一问题,体现了全球治理的进程曲折,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的内容是关于全球环境治理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能够在联合国大会通过,说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环境治理与促进经济发展的信心充足,“难以协调”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1)历史背景: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西班牙殖民霸主地位的衰落;玻利瓦尔的个人作用。
(2)历史贡献:推动拉丁美洲地区政治民主化进程;传播欧洲启蒙思想;促进拉丁美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或社会进步);鼓舞了拉丁美洲民众的反殖民主义斗争。
18.参考答案 示例
观点:近代以来,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阐述:17世纪,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协调国家关系的国际法形成;1789年法国大革命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原则反映资产阶级国家的利益;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自身安全的考虑,法国不断构筑集体安全体系。1928年,法、美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法西斯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制裁侵略的机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战争冲突,维护了世界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家经济旧秩序,公平合理分配人类共同财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全球性问题凸显,各国又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签署公约,寻求合作。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主权国家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国际战争与战后体系的确立、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与丰富,进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专题突破练十 多样的世界古代文明
一、选择题
1.(2023·黑龙江大庆二模)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精巧的花瓶、纸草、亚麻布、珠宝等大量生产和输出……得到了欧洲金矿采出的金子,自叙利亚买进了牲畜、鱼类、酒、香,甚至船只和有轮子的车辆,自南方的努比亚输入了象牙、黄金和鸵毛。这表明古埃及(  )
A.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欧亚非各国
B.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动力
C.对外贸易起步早且种类较为丰富
D.与亚非欧国家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2023·河北唐山一模)下表是《汉谟拉比法典》关于“打人脸颊”行为的三种处理规定。
法条 规定
第202条 “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十下”
第203条 “倘自由民之子打与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则应赔银一名那”
第205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能为受害人伸张正义
B.祛除了习惯法的印记
C.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
D.保护了奴隶主的财产
3.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的共同特点是(  )
A.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C.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
D.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4.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繁衍壮大的印欧人开始分裂为多个部落,并逐渐向外迁徙。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习俗和武器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服成为当地的主人。这说明当时印欧人(  )
A.主要靠游牧渔猎为生
B.仍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C.代表了世界先进文明
D.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5.汪达尔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429年,汪达尔人的领袖盖萨里克审时度势,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前往北非,于439年以迦太基为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帝国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由此可以推知,汪达尔人的迁徙(  )
A.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
C.使西罗马帝国的古文物遭到严重破坏
D.体现出其对外扩张的本性
6.下表所示为1496—1506年威尼斯到东地中海主要港口香料贸易量的变化。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亚历山大港(埃及) 贝鲁特港(西亚)
时间 1496— 1498年 1501— 1506年 1496— 1498年 1501— 1506年
胡椒及其他 香料年均贸 易量(吨) 1 060— 1 200 335 270— 420 45
A.中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B.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
C.西欧工商业经济复兴
D.阿拉伯帝国垄断东西方贸易
7.(2023·江苏南通3月联考)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每逢要事必与元老院协商,听取意见。执政官根据咨询结果对法律草案进行修改,然后提交公民大会投票通过。元老院还对执政官职权的分配实行有效的控制。多数情况下,元老院的建议左右了执政官实施权力的领域。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罗马(  )
A.公民大会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B.共和政体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元老院的政治影响力比较大
D.权力机构的职责分工尚需明确
8.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之后蒙古汗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第一次西征征服了中亚的部分地区
B.蒙古汗国发展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C.西征客观上阻碍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蒙古在占领区建立了完全的中央集权统治
9.(2023·福建泉州三模)中世纪早期,西欧领主的过度剥削招致农民诉讼。800年,法国对西部勒芒地区发布法令,明确规定劳役种类和数量,如每人自带牲畜在自营地上犁地一天,领主不能强迫其在本周内再承担手工业劳役。这反映了当时西欧(  )
A.封君封臣制度解体
B.农奴政治权利扩大
C.庄园秩序得到维护
D.生产关系有所调整
10.有学者研究指出,中世纪的城市是商业中心,是市民从事制造业或者商品贸易的地方,所以市民就成了不同于领主、农民的第三类人。市民在从事新的经济活动的时候产生了新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由此可知(  )
A.启蒙思想在欧洲逐渐流行开来
B.市民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C.市民受到宗教改革理论的冲击
D.新经济活动有利于人文主义产生
11.(2023·河北石家庄一模)12世纪后半叶,英王亨利二世在英格兰推行司法改革,将巡回法庭、陪审制度和令状制度等引入司法审判程序中,使王室法庭承接到大量诉讼,隶属于国王的司法官员队伍得以扩展。这一改革(  )
A.加强了世俗君主权力
B.推动了“民法系”的发展
C.否定了封建教会权威
D.维护了臣民的合法权益
12.下图为《日本书纪》中的记载,它反映出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文化
B.开展商业贸易
C.获得中国珍宝
D.学习唐朝制度
13.非洲南部的大津巴布韦遗址曾出土了中国的青花瓷器。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它们的出现表明(  )
A.郑和下西洋到访了非洲
B.中非间存在贸易往来
C.麦哲伦船队曾抵达此地
D.非洲制瓷业技术发达
14.(2023·广东汕头一模)以下为某历史研究者绘制的示意图。
该研究者试图解释(  )
A.人文主义精神为何出现
B.近代民族国家如何产生
C.资本主义萌芽如何发生
D.西欧封建社会为何形成
15.(2023·福建厦门二模)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曾四次通过“议会确认”,即下议院“请愿”、上议院“同意”、君主“批准”的方式,提升《大宪章》的法律地位。14—15世纪,“议会确认”几乎成为一种常态。这表明当时(  )
A.权力博弈推动政治民主化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C.“王在法下”原则得以确立
D.传统贵族势力被不断削弱
16.马丘比丘城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该遗址反映了(  )
A.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
B.阿兹特克人国家有发达的城市化水平
C.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中心
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兵远征,直到罗马帝国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为“希腊化时代”。这时期最显著的事实,便是古希腊的文化和古代东方各国的文化因为交流融合而孕育出更为发展的文化。那些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所形成起来的各个国家,一方面具有东方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希腊的色彩。
——摘编自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
材料二  希腊文明伴随着亚历山大的步伐也直接来到印度,两种古典文明逐渐碰撞、融合,一个重要的成果便是艺术史上的犍陀罗艺术。印度佛教原来是不崇拜偶像的,自希腊文明传入后,偶像塑造也富有希腊色彩。伴随佛教的传播,犍陀罗艺术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的佛教艺术。
——摘编自裔昭印《世界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希腊化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以犍陀罗艺术为例,说明希腊化时代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
——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请你摘取材料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主题鲜明,论述合理,有理有据)
专题突破练十 多样的世界古代文明
1.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精巧的花瓶、纸草、亚麻布、珠宝等大量生产和输出”,可知古埃及对外贸易起步早;根据题干材料“得到了欧洲金矿采出的金子,自叙利亚买进了牲畜、鱼类、酒、香,甚至船只和有轮子的车辆,自南方的努比亚输入了象牙、黄金和鸵毛”,可知古埃及对外贸易种类多,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将古埃及手工业生产技术与欧亚非各国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古埃及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欧亚非各国,排除A项;15—16世纪,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材料“得到了欧洲金矿采出的金子,自叙利亚买进了牲畜、鱼类、酒、香,甚至船只和有轮子的车辆,自南方的努比亚输入了象牙、黄金和鸵毛”说明了古埃及对外贸易种类多,无法体现古埃及与亚非欧国家文化交流频繁,排除D项。
2.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于不同阶层的人同样的行为所进行的处罚不同,体现出严格的等级性和阶级性,故《汉谟拉比法典》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A、B、D三项,均排除。
3.B 解析 古代希腊实行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农业经济不发达;中国古代没有出现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因此,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4.A 解析 题干材料“带着自己的家眷、习俗和武器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服成为当地的主人”体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打猎为生的生活特征,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印欧人仍过着原始群居生活,排除B项;在印欧人向外扩张时,当时世界上还有农耕文明,不能说明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先进,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D项。
5.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帝国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可知汪达尔人的迁徙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故选B项;切断了西罗马帝国在非洲的财政来源不代表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更不能说明使西罗马帝国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排除A、C两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汪达尔人对外扩张的本性,排除D项。
6.B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从威尼斯到东地中海主要港口的年均香料贸易量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这是当时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传统商路、征收重税导致的,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7.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执政官每逢要事必与元老院协商”“元老院还对执政官职权的分配实行有效的控制”“多数情况下,元老院的建议左右了执政官实施权力的领域”,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的政治影响力比较大,故选C项;根据题干材料“对法律草案进行修改,然后提交公民大会投票通过”,可知法律修改必须通过公民大会,体现了公民大会在罗马共和国政体运行中的作用,排除A项;题干材料涉及的是罗马共和政体的运行方式,并没有体现其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关于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各自的职权都有明确规定,分工较为明确,排除D项。
8.A 解析 第一次西征征服的是位于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排除D项。
9.D 解析 题干材料中由“西欧领主的过度剥削招致农民诉讼”到“明确规定劳役种类和数量,如每人自带牲畜在自营地上犁地一天,领主不能强迫其在本周内再承担手工业劳役”的变化体现了领主对农民剥削方式的调整,属于调整生产关系的范畴,故选D项;封君封臣制逐渐解体是在中世纪晚期,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为中世纪前中期,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农民被剥削的程度减轻,并未体现农奴的政治权利,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法国通过法律调整了领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没有反映C项。
10.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市民在从事新的经济活动时产生了新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这是人文主义的表现,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产生,故选D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启蒙思想的流行,排除A项;“市民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宗教改革理论,排除C项。
11.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使王室法庭承接到大量诉讼,隶属于国王的司法官员队伍得以扩展”,可知国王的权力扩大,故选A项;“民法系”就是大陆法系,而英国属于英美法系,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否定封建教会权威,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拥有绝对的权威,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判决结果,无法得出维护了臣民的合法权益,排除D项。
12.D 解析 题干中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大唐王朝制度完备先进,属于难得的发达国家,我们必须经常派人去那里学习,故选D项;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13.B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非洲南部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出土了中国的青花瓷器,说明中非之间存在贸易往来,故选B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大津巴布韦遗址出土的青花瓷器不一定是郑和船队的物品,故A项错误;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遗址中出土的是中国瓷器而不是非洲瓷器,故D项错误。
14.D 解析 根据题干示意图,可知由于“地理环境”影响了“多种经营和海外贸易”,这个地区产生了“分工协作”的庄园以及“独立的工商业”的城市,庄园和城市又构成了“国家”,与“国家”并行的是“贵族”和“教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和城市是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重要的经济政治实体,同时西欧中世纪教会影响大,形成政教二元统治结构,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5.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通过‘议会确认’……提升《大宪章》的法律地位”,可知议会的地位逐渐提升,王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有利于推动英国政治的民主化,故选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排除B项;1215年签署的《大宪章》确立了“王权有限”“王在法下”的原则,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议会分上议院和下议院,其中上议院也叫贵族院,“议会确认”说明传统贵族势力增强,并不是被削弱,排除D项。
16.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可知题干材料描述了马丘比丘城遗址的结构、形状等建筑规划,反映了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故选A项;马丘比丘城遗址是印加文化的代表,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马丘比丘城遗址在安第斯地区的地位,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印加文化与玛雅文化的关系,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1)特征:出现了兼具东西方文化特征的更为发展的文化。成因:亚历山大的武力扩张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2)影响:犍陀罗艺术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证,它既保留了传统佛教的基本特征,又吸收了希腊文化中的偶像崇拜和偶像塑造的因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佛教文化。
18.参考答案 示例
主题: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
论证: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献,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佛教向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的传播,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等。朝鲜、日本与中国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朝鲜、日本的典章制度、文字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总之,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历程证明了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专题突破练十二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一、选择题
1.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人物画,但此时的人物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由此可知,这种变化(  )
A.意在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
B.蕴含了世俗的人文精神
C.否定了宗教的地位
D.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2.据学者统计,1485年到1534年教会平均每年总共交税17 300镑,其中4 800镑交给教皇,12 500镑交给国王;而1535年到1547年,教会平均每年需交税47 000镑,全部交给国王,这使得教会的负担明显大于以前。这说明此时英国(  )
A.文艺复兴冲击了神学思想束缚
B.教会与国王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C.宗教改革增强了世俗王权力量
D.自然科学发展弱化了宗教信仰
3.在欧洲古典时代,人要么“匍匐在神的脚下”,要么服从自然,“在宇宙万物之中,人并不是最高贵的”。17世纪以后,“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渐成共识,“通过对自然的智力攻克使得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的认识逐渐凸显出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革命的兴起  
B.文艺复兴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发生
D.殖民扩张的需要
4.中国近代史学家陈衡哲在《西洋史》中用下图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冲突势力。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
英国国教 清教徒
君主专制 议会政治
贵族社会 富族(中等)社会
表示两个势力的冲突
A.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B.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C.革命力量有强大优势
D.宗教改革蓄势待发
5.(2023·福建龙岩二模)18世纪中期后,德意志地区掀起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热潮。思想家赫尔德热情赞美德语,强调德意志历史的独特性;文学家格林兄弟出版了《德国英雄传说》《论德国古代民歌》等书。这反映出(  )
A.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德意志广大地区
B.宗教改革唤起民族意识的觉醒
C.启蒙运动促进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D.德意志统一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6.在美国独立之前,北美各殖民地存在以下状况。据此可知(  )
项目 北美英属殖民地 北美法属殖民地
立法 机构 有民选的立法议会 不存在难以驾驭的民选机构
行政运 行规则 委任的总督只能请求和怂恿民选的立法议会采取某种行动步骤 所有官员均由巴黎任命,命令会被部下严格执行
A.殖民地延续了其殖民国家政治传统
B.殖民方式不同影响政治发展
C.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民主进程
D.分权制衡的理念得到了贯彻
7.(2023·福建泉州三模)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重申:“过去驳杂之极的度量衡,非‘平等之友’所能忍受。对于共和主义者来说,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来丈量他们的土地!”1798年,法国等国的科学家以子午线测量新数据,最终核定米的长度为3古尺11.296寸。这表明当时法国(  )
A.工业革命推动科技创新
B.自然理性契合现实需要
C.大革命彻底颠覆君主制
D.国内统一市场最终形成
8.(2023·山东泰安一模)有学者研究发现,17世纪英国革命时期,王党和议会两个阵营在社会结构方面没有太大区别,即双方队伍中都有贵族,有乡绅,也有富商和小商人,还有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又有佃农,甚至各社会集团在两个阵营中所占的比例也大体相当。这一发现有助于(  )
A.整体认识英国革命和政体建设
B.说明小商人的政治要求最激进
C.颠覆史学界对英国革命的认识
D.证实了经济生活决定政治意愿
9.(2023·江苏连云港2月调研)1815—1818年,一支俄国占领军驻扎在法国,他们对与母国完全不同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新观点感到震惊。回国后,他们乘机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试图改造国家。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列宁声称“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据此可知,当时俄国(  )
A.群众被革命党人广泛地发动
B.本土文化遭到彻底破坏
C.革命思想获得社会普遍认同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10.(2023·广东汕头一模)学者研究发现,在拿破仑帝国所覆盖的所有欧洲国家中,总有很多当地人愿意支持拿破仑,而且这些人主要是商业界和有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许多进步贵族。这可以印证,拿破仑统治(  )
A.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
B.沉重打击了封建等级制度
C.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D.动摇了欧洲民族国家观念
11.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其中规定了立法权由帝国议会行使,行政权由帝国大臣掌握,司法权由法院支配。这表明,该宪法(  )
A.完善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B.保留了日本的君主专制政体
C.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色彩
D.延续了固有的军国主义传统
12.(2023·福建泉州三模)1909年,英国议会上院否决了下院的“人民预算”案。经过激烈斗争,1911年《议会法》规定,经下院议长认证的财政法案,上院不得加以修正或否决。由此可知,英国(  )
A.平衡了政府财政收支
B.实现了社会的公正
C.改进了国家治理方式
D.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13.(2023·湖南名校2月联考)《独立宣言》中写道:“人人生而平等。……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人权宣言》中写道:“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否则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这两个文件都(  )
A.促使封建专制束缚被打破
B.体现出启蒙运动弘扬的理性精神
C.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D.奠定了欧洲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14.(2023·广东梅州一模)《唐宁街岁月》中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  )
A.导致了政党分肥制现象的出现
B.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建立的
C.有利于政府对政党的监督制衡
D.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15.(2023·山东济南2月调研)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无义务向政治基金会捐款或提供政治服务,也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无权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些规定(  )
A.导致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
B.推动了美国的文官制度发展完善
C.有利于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D.确保了美国文官队伍的公正廉洁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普遍的、法的统治,树立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是古希腊法治论的基本追求。苏格拉底誓死捍卫法律尊严的思想和行动,表达了他坚定的法律信仰。柏拉图晚年从人性的贪婪与自私、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角度出发,提出以法律对统治者加以约束。他说:“我现在要以‘法律的仆人’这一术语来称呼那些通常被称为统治者的人。”……他把法治的有无提升到国家存亡兴衰的高度来认识,在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权力已经被套上了法律的枷锁。
——摘编自孙季萍《民主·共和·法治
——古希腊、罗马权力制约三大要义》
材料二 在拿破仑帝国终结之后,19世纪的欧洲发现自己面对着在上一个世纪中由孟德斯鸠和卢梭理论化了的两种宪法模式:英国模式和法国革命的模式。前者,英国模式,具有自由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倾向,人们确认它是来源于日耳曼的,但实际上,如同我们已经看到的,它包含了不少罗马宪法的原则;后者,即法国模式,具有民主的倾向,与共和制的罗马宪法有更直接的联系。当然,这一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喜欢第一种模式。
——摘编自[意]阿尔多·贝特鲁奇
《罗马宪法与欧洲现代宪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哲学家关于法律的认识,分析它对古希腊文明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政体的模式,归纳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规范的罗马法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罗马的法治精神对当代建设法治社会的启示。
17.(2023·广东名校2月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近代科学成果进行定量分析时发现,从16世纪至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5次大的变迁,即意大利(1540—1610年)、英国(1660—1730年)、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10—1920年)、美国(1920年至现在),转移周期大约为80年,科学史界称为“汤浅现象”。
——摘编自吴满意主编《网络媒体导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知识,就“汤浅现象”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专题突破练十二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1.B 解析 “人物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不能表明“神是人造的”,故A项错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体现了世俗社会中的人文精神,故B项正确;“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人物画”不能体现反宗教的精神,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宗教改革,故D项错误。
2.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宗教改革后,教会交给国王的税收明显增加,这说明宗教改革增强了世俗王权力量,故选C项;文艺复兴强调的是人性解放,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英国通过宗教改革强化了王权,排除B项;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3.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欧洲古典时代“人要么‘匍匐在神的脚下’,要么服从自然”,但17世纪以后“人类是宇宙的中心”逐渐成为共识,这种共识的出现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的智力攻克”,“对自然的智力攻克”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即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改变了对自然、宇宙的认识,逐渐突破了宗教神学观念,故选A项;文艺复兴虽然强调人文主义,但文艺复兴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不符合题干材料“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排除B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了人的地位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D项。
4.B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英国革命中兼有宗教、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目的,这说明英国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故选B项;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排除A项;图中没有涉及革命力量强大与否,排除C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中期,而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排除D项。
5.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18世纪中期后,德意志地区掀起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热潮。思想家赫尔德热情赞美德语,强调德意志历史的独特性;文学家格林兄弟出版了《德国英雄传说》《论德国古代民歌》等书”,可知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排除。
6.A 解析 题干表格对比了北美英属殖民地、北美法属殖民地政治情况的不同,且点明为美国独立前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已实行君主立宪制,法国仍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题干表格也体现了北美英属殖民地的民主性,可见殖民地实际上延续了其殖民国家的政治传统,故选A项;题干表格只涉及英、法殖民方式的差异,未涉及之后的政治发展,排除B项;英、法都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排除C项;题干表格只涉及殖民地同母国的政治关系和殖民地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并未涉及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的分立,排除D项。
7.B 解析 18世纪90年代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启蒙思想传播,因此共和主义者认为度量衡不统一不符合革命精神,在此背景下,法国等国的科学家以子午线测量新数据,制定了新的长度单位,科学测量和度量衡的统一是自然理性的体现,同时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科学家以子午线测量数据核定米的长度,统一度量衡,这一测量和核定与工业革命成果无关,排除A项;1795年处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并没有彻底颠覆君主制,排除C项;题干材料只能说明度量衡统一,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但不能说明国内统一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项。
8.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有学者研究发现,17世纪英国革命时期,王党和议会两个阵营在社会结构方面没有太大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观点认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因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但题干材料却反映了革命期间封建王党和议会成员结构相当,因此增加了我们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革命后政权建设的整体认识,故选A项;题干材料反映小商人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组成王党和议会阵营,没有表明小商人最为激进,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学者的认识冲击了英国革命的传统说法,而不是颠覆,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该学者对英国革命期间两个阵营社会构成的研究,没有体现经济生活的决定性作用,排除D项。
9.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1815—181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俄国处于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时期,根据题干材料“一支俄国占领军……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试图改造国家”,可知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反对当朝的俄国政府,说明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故选D项;题干材料“一支俄国占领军”说明发动起义的是军队士兵而不是群众,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起义军是利用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改造本国现存的政权,未体现对本土文化的破坏,排除B项;起义失败说明革命思想并未获得社会普遍认同,排除C项。
10.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帝国存在的时间是1804—1815年,这一时期,拿破仑对内将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并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对外横扫欧洲封建国家,以上措施都打击了封建势力,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题干材料中“商业界”“专门职业的人”“进步贵族”都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关系密切的人,故选C项;题干材料未体现“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的“进步贵族”既支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又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他们支持拿破仑是因为拿破仑满足了他们的经济需求,而不是因为拿破仑打击封建等级制度,排除B项;拿破仑统治在欧洲传播了民族国家观念,排除D项。
11.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规定了立法权由帝国议会行使,行政权由帝国大臣掌握,司法权由法院支配”,可知这部宪法体现了一定的资本主义民主色彩,故选C项;该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和废除了君主专制政体,排除A、B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延续了固有的军国主义传统”,排除D项。
12.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1909年,英国议会上院否决了下院的‘人民预算’案……1911年《议会法》规定,经下院议长认证的财政法案,上院不得加以修正或否决”,可知英国议会上院的权力缩小,下院权力扩大,体现了英国改进了国家治理方式,故选C项;题干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财政法案的通过与否决,没有涉及财政法案的具体内容,不能体现政府财政收支的平衡与否,排除A项;上院不能否决下院议长认证的财政法案与社会的公正无关,且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材料涉及的是议会上院和下院立法权的问题,并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的完善,排除D项。
13.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可知两份文件都体现了人权至上的理念,都是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精神的体现,故选B项;美国不存在封建专制统治,排除A项;《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发表时,美国和法国正在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项;欧洲宗教改革爆发于16世纪,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分别爆发于18世纪、19世纪,排除D项。
14.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文官制度……政府在交替过程中”“脱节减到最小”“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文官制度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党分肥制是文官制度产生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A项;题干材料只谈及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而非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是文官制度产生的原因,排除B项;文官制度下,事务官坚持政治中立,不监督政党,排除C项。
15.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883年美国出台的《彭德尔顿法》规定公务员要保持政治中立,不受党派更迭的影响,这有利于在两党政治下保持行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故选C项;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力并不会因文官制度而削弱,文官制度弥补了政党政治的不足,排除A项;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而不是发展完善,排除B项;“确保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参考答案 (1)认识:法律至高无上,统治者应受法律约束。
影响:为雅典民主政治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模式: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民主共和制。
原则: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3)启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权力应在宪法之下运行;立法要符合规范,反映大多数人民的意志。
17.参考答案 示例一
观点:科技发展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
阐述:14世纪以来,意大利出现了一大批善于创新的科学巨匠,如伽利略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经济发展。17世纪以来,英国人牛顿发现了三大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者大多是英国人。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进入繁荣时期,成为“世界工厂”。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科技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国家力量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举德国、法国、美国的例子均可)
示例二
观点:社会环境影响科技中心的转移。
阐述:14世纪以来,意大利商品经济兴盛,资本主义萌芽,城市经济繁荣。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代表,如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及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出现了一大批善于创新的科学巨匠,如伽利略、布鲁诺等。随着文艺复兴的扩展以及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相继开展,德意志科技迅速发展。19世纪中期,德国工业迅速崛起,为科技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德国的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综上所述,有利的社会环境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科技中心的转移。(举英国、法国、美国均可)专题突破练十一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对外殖民
一、选择题
1.15世纪的欧洲,生产技术日益革新,社会劳动分工更加细致。在1437年德国法兰克福城中仅有手工业专业行92种,到15世纪末已经增加到了190种,同时期的巴黎甚至有350种之多了。这一现象(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出现
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引起了早期殖民战争
2.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它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工业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
B.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
C.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
D.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3.有学者认为,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像后来那样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而且旧大陆的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的牲畜,特别是用于运输和耕种的马和骡,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发生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
A.导致新旧大陆间经济互补而和谐发展
B.带来的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面貌
C.使美洲人口迁移造成旧大陆人口激增
D.并未给美洲造成致命打击和巨大破坏
4.(2023·广东汕头一模)16世纪早期,意大利的热那亚人开始从葡萄牙人那儿购买胡椒,甚至威尼斯人在1515年为了完成老客户的订单也被迫在葡萄牙的里斯本购买胡椒。这一事实表明,当时(  )
A.葡萄牙已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B.欧洲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C.地中海沿岸对香料需求增长
D.成功开辟跨大西洋航路
5.下图为1860—1900年英、法、德、美四国年平均工业增长率情况。导致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外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
B.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善状况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D.各国对待科技革命的态度
6.新航路开辟之前,波兰和匈牙利贵族要求农民提供最低限度的劳动,因为不存在增加产量的诱因。但当面向市场的生产变得有利可图时,贵族很快就做出响应,大幅增加义务劳动的时间。最终,农民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从而成为没有迁移自由的农奴。据此可知(  )
A.贵族转变为新兴资产阶级
B.农奴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C.新航路开辟诱发价格革命
D.世界市场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7.(2023·山东泰安一模)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
A.全球横向交流不断扩展并更加频繁
B.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成熟
D.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
8.(2023·江苏南通3月联考)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每天要工作13—14小时,步伐须紧跟上机器的单调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这一变化(  )
A.有利于优化手工工场的管理
B.反映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C.表明传统的农业已不复存在
D.导致人们逐渐摆脱了体力劳动
9.下表是对美国城市数目、人口等在不同时段的统计。由此推知,美国(  )
时间 2 500人以上 的城市数目 (单位:个) 总人口(单 位:百万人) 城市人口 比例(%)
17世纪 90年代 4 0.21 8.3
18世纪 90年代 24 3.9 5.1
19世纪 20年代 61 9.6 7.2
19世纪 60年代 392 31.4 19.8
19世纪 80年代 939 50.2 28.2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发展位居世界首位
10.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可分为教育、医疗、文娱、交通、社保、社区服务等。而且,任何人增加对这些设置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公共设施(  )
A.关系到城市政府的形象
B.反映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C.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D.关系每个居民的基本利益
11.(2023·福建厦门二模)柚木是重要的造船木料。1805年,在东印度公司的推动下,英国在印度马德拉斯“禁止私人砍伐柚木”。1815年,马德拉斯总督以妨碍自由原则为由,停止该禁令的实行。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汽船制造工业迅速发展
B.殖民体系有所松动
C.殖民利益影响法律推行
D.自由主义大行其道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地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流动的特点是(  )
A.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高素质人才成为移民主力
C.难民等非法移民是移民主体
D.造成了移民国经济的动荡
13.阅读下面《欧洲移民表》,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目的地 时间 人数
美国 1821—1932年 3 420万
阿根廷 1856—1932年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年 520万
A.移民可能利用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
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C.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
D.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
14.《全球通史》中写道:“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下列关于拿破仑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
A.限制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思想的传播
B.横扫欧洲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自由独立的民主国家
C.客观上推动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独立的诉求
D.引发了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导致欧洲战场溃败
15.(2023·河北唐山一模)下面是工业革命发明简表。
工业革命 主要发明
第一次 工业革命 1765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
1779年,英国人克隆普顿发明骡机
1785年,英国人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第二次 工业革命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1875年,法国人建成第一座发电厂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机
1884年,英国人帕森斯发明多级式汽轮机
据上表可知(  )
A.技术革新依赖于理论突破
B.生产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C.生产组织从大工厂到垄断
D.各国的发明成果相对均衡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胡椒原产于印度,距离欧洲各港口有十万八千里之远,取之向来不易。欧洲商人对其供应来源不遗余力的追寻,成为世界史上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促成全球贸易的兴起,重新划定了世界经济版图。
★胡椒的全球史,一本有味道的世界史。
对胡椒味道的迷恋,让西方国家大力支持海外探险,开拓海上贸易线路。富饶东方奢华的飨宴和异域风情,吸引欧洲的冒险家九死一生、远渡重洋。这场追寻财富的探险就像他们追寻的香料一样,辛辣、刺激。
★一粒小小胡椒,窥探400年帝国扩张。
从达·伽马开启欧洲到印度的海上线路、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胡椒港,到英国、荷兰相继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依靠香料贸易充实国库,胡椒的流通见证了新航路开辟后帝国的崛起与世界贸易的发展。围绕小小胡椒,一部纷繁的贸易史就此展开。
——摘编自[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
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1)胡椒的全球史,见证了新航路开辟后诸多商业帝国的崛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份该时期大国崛起的解说词。(要求:选择一个国家确定主题,概括其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
(2)有人说:“‘胡椒的全球史’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17.(2023·福建龙岩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内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
图2 外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综合上述材料,提取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信息关联,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专题突破练十一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对外殖民
1.B 解析 中古时期末期欧洲劳动分工的加强,体现了劳动水平提高,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新航路的开辟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B项。A、C、D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2.C 解析 1585年至1604年,英国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中期,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列强的殖民竞争激烈,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尖锐,故出现题干材料中所述现象,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而是强调殖民扩张引发的矛盾,故D项错误。
3.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开启了欧洲和美洲之间的文明交流,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的面貌,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新旧大陆之间没有和谐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新航路开辟是否对美洲造成巨大破坏,排除D项。
4.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6世纪早期居住在意大利的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都从葡萄牙人那里购买胡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椒这一东方香料,之前经传统商路传入欧洲,而现在却经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传入欧洲,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A、C、D三项,均排除。
5.D 解析 题干图表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两国年平均工业增长率明显高于英、法两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对待科技革命的态度远不如美、德两国积极,因而出现图表中的状况,故D项正确;当时,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最多,市场需求量最大,但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不高,A项错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图中主要信息无关,B项错误;C项不是原因,是现象,故排除。
6.D 解析 波兰和匈牙利贵族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大幅增加农民的劳动时间,使农民变成没有迁移自由的农奴,没有形成资本主义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贵族没有变成新兴的资产阶级,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增加产量是通过延长农奴劳动时间,不能反映生产效率的提高,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价格革命,排除C项;欧洲市场需求增加,刺激贵族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农民变成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增强,生产关系发生改变,故D项正确。
7.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市场海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之间的商贸联系加强,推动了全球横向交流,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真正连成一个整体,而题干材料不能表明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步伐须紧跟上机器的单调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可知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劳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故选B项;根据题干材料“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可知此时为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工厂的转变,题干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优化工厂的管理,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工厂制度下,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仍旧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排除D项。
9.C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2 500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人口比例迅速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选C项;题干表格未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A项;题干表格强调的是城市化而非工业化,排除B项;题干表格未涉及美国以外国家的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工业发展居世界首位,排除D项。
10.C 解析 城市公共设施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公共性,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比如城市公共图书馆,城市新增人口一样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享受其提供的借阅服务,而这种服务并不对已有人口的服务造成影响,因此,任何人增加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1.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禁止私人砍伐柚木”的规定根据不同时期英国的殖民利益需求有所调整,这表明殖民利益影响法律推行,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A、B、D三项,均排除。
12.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的移民流入了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他们弥补了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13.D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后都进行了大量的移民。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故选D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还未出现汽车,排除A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C项没有全面解释题干表格中的信息,排除。
14.C 解析 拿破仑战争一方面打碎了原有的封建秩序,另一方面宣传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重构了欧洲的文化,促进了被占领区人们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进而引发了反对拿破仑战争的民族运动,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15.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生产动力由人力到蒸汽动力再到电力,生产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故选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主要依赖于理论突破,而题干材料还涉及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项;题干材料只反映了生产动力的变化,没有反映生产组织的变化,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发明成果最突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的发明成果比较突出,各国发明成果不平衡,排除D项。
16.参考答案 (1)解说词:
主题:“日不落”的殖民帝国——英国。
英国在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逐渐成为新兴的海上强国,控制了主要的海上贸易航线,并开始不断扩张海外殖民地。之后,英国在17世纪的英荷战争中打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又在18世纪中叶的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法国,并夺取了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建立了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究其原因是由于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并且这些殖民地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英国是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它们把从黑人奴隶身上赚来的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从胡椒的全球史与西欧国家联系的角度:胡椒贸易的丰厚利润刺激了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和进行早期殖民扩张;使欧洲国家获得巨额财富,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新了经济与法律制度,使人类进入大变革时代,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推动了荷兰、英国等商业帝国的崛起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文明交流的加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等。
从胡椒的全球史与殖民地国家联系的角度:胡椒贸易冲击了胡椒产地(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中断了其原有社会的发展历程,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17.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不同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动力机制等促成不同的现代化进程。
阐述:内源型现代化国家,如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英国社会出现一系列社会变革。同时,随着国力的增强,英国加紧进行殖民扩张,并通过开展海外贸易,不断开辟海外市场,最终促使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而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如日本,19世纪日本资本主义缓慢发展,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给日本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摆脱民族危机,日本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开展维新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工业文明,实现了工业化。
结论:总之,内源型现代化主要由于内部孕育动力实现了创新性巨变,而外源型现代化则主要由外来异质文明的冲击而引发变革,这也体现了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
角度提示:亦可从两种现代化类型的相互关系,如内源型现代化对外源型现代化的示范和冲击、外源型现代化对内源型现代化的挑战和竞争;两种现代化类型进程的不同之处;内涵和衡量标准的一致性等角度进行论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新教材(广西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近代史练习(含答案4份打包)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