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统编版二轮通史版课时夯基专题练-中国古代史1-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旧石器时代
(1)内涵:以 制作石器的时代。
(2)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学会用火。
(3)遗存代表:云南 和北京人。
2.新石器时代
(1)内涵: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生活: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稳定。
(3)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 的发展基础。
(4)文化遗存
①黄河流域: (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黑陶)。
②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良渚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
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
3.原始社会组织
阶段 特征
原始人群 群居生活
母系氏 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 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 开始出现,形成部落联盟。 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4.部落联盟与国家初始
(1)三皇五帝时代:黄帝、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尧舜禹时期, 推行“ ”继承联盟首领。
(2)“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 时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5.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后其子启继位, 代替了禅让制。
(2)国家治理
中央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 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 。
6.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经多次迁移,最终定于殷。
(2)历史遗存:殷墟遗址出土 和许多青铜器。
(3)国家治理
①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 。
②统治范围: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7.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 。
(2)制度:实行 与宗法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问题。
(3)“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暴政引发“ ”,开始“共和行政”。
(4)灭亡:公元前771年, 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8.商周的社会经济
总体特点 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表现 农业 (1)地位:主要生产部门。 (2)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3) 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二、单选题
9.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10.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
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
1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1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13.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14.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
15.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16.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17.下图是发现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姜寨文明的特征是
A.种植玉米,兼有饲养家畜 B.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明
C.阶级出现,形成早期国家 D.定居生活,形成原始聚落
18.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据此可知商朝
A.民本思想开始出现 B.天命观念不断弱化
C.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D.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19.杨宽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说∶"近人分我国古史学之派别为四∶曰信古、曰疑古、曰考古、曰释古"。其中疑古学派对东周以前的历史持怀疑态度,甲骨文出土后,对文献中关于殷商历中的怀疑基本消失。这种变化说明
A.文献记载真实可靠 B.甲骨文是商朝的记录
C.考古可以佐证文献 D.历史中有虚构的成分
20.《礼记·王制》说:“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西周对“卿”的任命与派遣
A.能够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B.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C.有利于对诸侯的控制和管理 D.突破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
21.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等相关词语;还有如“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等短句。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注重科技的实用性 D.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22.《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这反映出当时
A.耕作农业获得长足发展 B.农业精耕细作特点显著
C.政府对农业的经济剥削 D.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打制方法 元谋人
【详解】据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的内涵:以①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遗存代表:云南②元谋人和北京人。
2. 多元一体 仰韶文化
【详解】据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1)内涵: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生活: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稳定。(3)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①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4)文化遗存①黄河流域:②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黑陶)。②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良渚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
3. 不平等 私有制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①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部落联盟,②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4. 禅让 龙山文化
【详解】据所学可知,三皇五帝时代:黄帝、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尧舜禹时期,推行“①禅让”继承联盟首领。“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②龙山文化时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5. 世袭制 直接 二里头遗址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后其子启继位,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②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其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③二里头遗址。
6. 甲骨文 内外服制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殷墟遗址出土①甲骨文和许多青铜器,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②内外服制。
7. 镐京 分封制 国人暴动 犬戎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①镐京。实行②分封制与宗法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问题。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暴政引发“③国人暴动”,开始“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④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8.井田制
【详解】据所学可知,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9.A
【详解】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周王又称“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A正确;西周嫡长子孙为天下大宗,故B错误;“天下为公”指的是禅让制,故C错误;“郡”“国”并行是在汉初,故D错误。
10.A
【详解】根据材料“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通过对王族的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也拓展了周王朝的疆域,A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深远,B排除;皇权的统一是在秦朝,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11.A
【详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2.A
【详解】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13.C
【详解】依据图示可知, 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
【点睛】本题以商周青铜器为切入点,揭示了商周青铜文明与长江流域铜矿开发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结论,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认知。
14.C
【详解】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C项正确;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河南、陕西出土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
16.D
【详解】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 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
17.D
【详解】根据图片及所学可知,图中反映出姜寨文明已经修建了村落,生活逐渐稳定,形成了原始聚落,D项正确;玉米是明朝传入中国的,排除A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为“青铜文明”。材料无法体现刀耕火种,形成了青铜文明,排除B项;早期国家出现是在夏朝,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8.D
【详解】盘庚要把都城迁到殷,民众不愿搬迁,最后通过占卜的方式,要求大家遵从天命,在新都延续下去复兴先王的大业,体现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项正确;根据材料“重我民,无尽刘”可以看出是看重民众,不使我们受到伤害。有一定的民本思想,A项错在“开始”,排除A项;从“恪谨天命……罔知天之断命”,可以看出遵从天命,天命观并没有弱化,排除B项;C项错在民主化,排除。故选D项。
19.C
【详解】"甲骨文出土后,对文献中关于殷商历史的怀疑基本消失"说明甲骨文的出土佐证了商代历史的真实性,C项正确;文献记载带有一定主观性,不一定真实可靠,排除A项;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项。
20.C
【详解】材料反映了强大的诸侯国的卿大夫由周王任命,相对弱的诸侯国的卿大夫,三位中两位由周王任命,这一任命权的掌控有利于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和管理,C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西周的政治制度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D项。故选C项。
21.D
【详解】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雨量大小、多少、来向等众多词语,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气象进行仔细观测和记载,说明当时人们非常关注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一结论,排除A项;农业改革收成的多少在于生产劳动等,与祭祀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科学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22.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贡”“助”“彻”为夏商周时期施行的赋税制度。“贡”指人民使用土地而输纳一部分产出给国家,“助”指人民耕种私田的同时助耕公田,并将公田产出缴纳给国家,“彻”指国家将耕地产出按一定比例抽取并收归国有。这反映出政府对农业的经济剥削,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农业的经济剥削,未体现耕作农业发展情况、精耕细作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状况等等,排除ABD项。故选C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统编版二轮通史版课时夯基专题练(含解析)-中国古代史1-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