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南阳市第八中学校2022-2023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六调)历史试题(无答案)

南阳市八中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何尊(图1)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新都洛邑的重要历史事件,而其中“宅兹中国”更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这里的“中国”是指
A.行政的中枢 B.诸侯的封地 C.天下的中心 D.天子的寝宫
2.孔子在音乐方面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用礼乐调整社会风气;墨子认为音乐让国君一人独自欣赏则了无生趣,让臣子一起欣赏必然耽误政事,让劳动者欣赏必然耽误工作时间。孔子和墨子对音乐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 )
A.西周礼乐制度等级森严 B.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
C.分封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D.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3.从考古资料看,西周墓葬所见的列鼎制度有九鼎、七鼎、五鼎....单数排列,配上八簋、六簋、四籃的双数排列,显示了层级的整齐规矩。各处出土的青铜器皿,铭文的文字是一样的,铭文词句格律也一致。这表明西周的分封制( )
A.具有血缘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特点 B.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文化认同
C.通过礼乐等级实现对地方的管理 D.造就了青铜文化的繁荣发展
4.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户,上者五六百家”。到文景时代,“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这一现象说明西汉初期( )
A.经济政策适应了现实需要 B.人地矛盾开始出现
C.大一统思想促进社会稳定 D.中央集权面临挑战
5.唐代的商人中既有贩卖各种物品的大小行商,也有经营邸店、客舍、行铺、车坊的坐贾,资财雄厚的大富商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各地市场贸易的主宰人物。这反映了唐代( )
A.商业发展经营方式多样 B.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 D.市场管理为富商把持
6.汉代的夫余文化遗存(在今吉林省)榆树老河深遗址中,出土了铁27件、铁凿4件、铁镭8件、铁镰13件,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经学者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这表明汉代( )
A.农耕生产区域的扩展 B.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
C.存在大地主田庄生产 D.跨区域长途贸易兴盛
7.北齐史学家魏收所作《魏书》记载称东晋是“僭晋”,表明北魏才是正统皇朝;称宋、齐、梁为“岛夷”,把它们视为“自拟王者”的地方势力,从政治上明确表明北魏是正统皇朝的继承者。这种表述( )
A.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B.体现了南北方的文化差异
C.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D.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频繁
8.晚唐传奇小说《窦乂》讲述了商人窦乂致富的故事,书中写道"胡人米亮谓乂曰’(长安)崇贤里有小宅出卖,直二百千文,大郎速买之。’又西市柜坊,巢(意指存蓄)钱盈余,即依直出钱市之。"以上史料可以印证,当时( )
A.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B.陆上丝绸之路繁荣
C.已出现资财存储机构 D.土地买卖之风盛行
9.某史书记载:“新安朱熹,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该史书( )
A.代表了封建政府的价值立场 B.表达了心学家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C.客观评价了朱熹的学术成就 D.阐发了明清进步思潮的价值理念
10.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河南黄冶窑、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雷州、德化、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广东、福建两省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
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11.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
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12.中国古代粮食总产量整体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以下关于不同时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隋唐时期已形成两种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
C.宋辽夏金时期稻麦复种制在北方已相当普及
D.明至清前期玉米和甘薯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
13.图2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图”。其中与四个疫病流行频次比较高的节点相对应的中医药成就,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瘟疫论》
14.依据如表能够推断出有关唐朝文化政策的部分史料记述
记述 出处
唐武德年间,颁布《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 《全唐文》
唐贞观十一年,颁布《令道士在僧前诏》:“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尊祖之风,贻诸万叶。” 《唐太宗诏集》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颁布《释教在道法之上制》:“自今已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 《全唐文》
唐开元年间,颁布《禁创造寺观诏》:“天下寺观,屋宇先成。自今已后,更不得创造。”“道释二门皆为圣教,义归弘济,理在尊崇。” 《全唐文》
A.武则天时佛教成为主流文化 B.佛道正统地位之争最为激烈
C.唐始终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D.中枢政治力影响文化的发展
15.泰山封禅是古代皇帝最隆重的祀仪之一。皇帝登临泰山筑土建坛,向天地报告自己的功业。古代进行过泰山封禅的先后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这反映( )
A.泰山封禅基于国家政治大一统 B.君主借助天人观念以强化统治
C.泰山封禅取决于帝王个人功业 D.中原王朝的控制区域日益扩大
16.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反映了作者
A.改革社会矛盾的雄心 B.痛恨社会奢靡的风气
C.期望国家强盛的心态 D.发展小农经济的愿望
17.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由26个增加到564个,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经济格局的变化 C.科举制度的改革 D.儒学地位的强化
18.南宋永嘉学派学者叶适驳斥“仁人正谊(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主张“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义利合一”。这反映永嘉学派
A.维护程朱理学的义利理论 B.以务实态度改造传统思想
C.是资本主义萌芽下的产物 D.其观点蕴含人文主义思想
19.马克斯·韦伯指出: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它所造成旳“非人格性”一旦定型,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权力,“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业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这说明
A.制衡机制得到逐步完善 B.专制君主不多理性成分
C.官僚政治削弱君主专制 D.君权受到到儒家道德约束
20.康熙皇帝曾谕令在乡试、会试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改试策、论、表、判。五年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乾隆皇帝时,朝臣中也有废除八股文的声浪,却也最终作罢。这表明当时( )
A.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 B.西学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
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八股取士有深厚社会基础
21.1873年,上海租界管理者在报刊上刊登告示:“租界各处马路,原多车马来往,行人宜走两旁,庶免彼此碰撞,特谕老幼男女,各宜遵守莫忘,切勿中道冲行,临时不急避让。”这一告示反映了当时上海( )
A.现代交通推动社会生活变革 B.最早引进了现代交通工具
C.西式道路频繁发生交通事故 D.殖民统治渗透到交通领域
22.某时期,北京城内"凡卖洋货者均皆逃闭",人们纷纷将家里的洋货自行销毁,"各种煤油灯砸掷无数,家家户户尤恐弃之不及,致贻祸患"。时人记述,"城内商铺招牌‘洋药局’改为‘土药局’,‘洋货’改为‘广货’,‘洋布’改为‘细布’,诸如此类甚多"。作为直接证据,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民众反应 B.清末农民运动的民族义愤情绪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残酷暴行 D.反帝爱国运动中群众抵制洋货
23.欧战(一战)后,很多中国人几乎形成一种共识—世界将进人一个全新的时代,故"新文明""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人"逐渐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思想运动推动观念更新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泛接受
C.一战成为思想变革根源 D.当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24.下列为1926年《北华捷报》(上海租界内英文报纸)投书人的言论交锋,这反映了当时( )
“把洋人拉到和不受保护的中国人一样的境地,对可怜的人民丝毫没有用处!”——署名“Ajax”的读者,1926年1I月27日《北华捷报》“在中国百姓心目中,‘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才是正义和平等的象征……些压迫百姓的军阀并未骚扰享有特权地位的洋人。我以为,这将会使农民们更加憎恨洋人,而洋人显然是和这些军阀结为同盟的。——暑名“F.D.Z."读者的回应,1926年12月4日《北华捷报》
A.反帝反军阀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B.租界居民积极支持北伐战争
C.农民成为当时革命战争的主力 D.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25.某时期,中共强调在土地政策上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地主也同样分得一份土地。一时间粮食产量提高一二成,农民生活改善,能吃饱饭,踊跃参军支前。这一举措( )
A.得益于国共两党的政治合作 B.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群众基础
C.彻底变革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有助于团结一切力量抗击日寇
26.1986年,深圳出台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试验条例,决定在六家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试点。1987年以后,各地股份制企业的试点迅速增多。截至1988年底,全国已有股份制企业6000家,股份集资额60多亿元。这表明我国(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不断深入
C.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27.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爆发,江南地区每包棉花的价格从9元大涨至28元。20世纪初期,江南地区的绝大多数农民需要购买肥料。上述现象表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A.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C.生产部门已卷入世界市场 D.近代工业逐渐发展
28.1904年,清政府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1911年,清政府召开学部中央教育会议,正式将“官音”定名为“国语”,并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这些举措
A.顺应了强化君权的趋势 B.根源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C.缓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D.有利于加强民族的认同
29.1938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的马列学院成立了编译部,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共32种。编译部的成立
A.促进了马列主义广泛传播 B.巩固了毛泽东思想的地位
C.贯彻了“双百”文化方针 D.提高了边区群众知识水平
30.学界一般认为,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轫于古希腊。约公元前6世纪后,古希腊的地理学家们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一套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这主要源于古希腊
A.民主政治的发达 B.对外贸易的活跃 C.传播宗教的动力 D.地理位置的独特
31.倪学勇在《雅典民主的多元解读》中说:“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意在说明雅典民主制具有
A.鲜明的专制色彩 B.深厚的群众基础 C.维护真理的作用 D.充分的民主思想
32.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粮食产量获得较大增长,成为粮食净出口国。但到了19世纪,英国却逐渐从粮食出口国转化为粮食进口国。到19世纪中期.进口粮食占了消费的六分之一以上。这反映了英国( )
A.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B.技术革新未延伸到农业领域
C.经济的脆弱性显现 D.工业革命引发经济结构变化
33.19世纪,印度向世界大量出口小麦、棉花等产品,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但印度的纺织等制造业并没有发展起来,且新增的人口也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印度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流产的现代化”。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发展落后 B.经济基础薄弱 C.社会矛盾尖锐 D.西方殖民统治
34.1866年春,伦敦和爱丁堡的制衣工人举行大罢工,资本家从德国、丹麦招募大量工人;同年10月,英国编筐工人举行罢工时,资本家又从荷兰、比利时招募工人。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性 B.国际工人运动联合的必要性
C.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紧迫性 D.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可能性
35.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这一协商建立的民主制度( )
A.铲除了法国封建残余势力 B.源于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使总统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平息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
36.1921年10月4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做出决议,重建国家银行,责成财政人民委员部要求国家银行至迟在11月15日前开业。同时,扩大公私商业网点,1922年下半年,全国公私零售商业已达47万多家。这些措施(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推动了社会主义过渡实现
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 D.奠定了苏俄工业化的基础
37.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的出现说明英国( )
A.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病比较严重 B.城市遭到战争严重破坏
C.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发生改变 D.扩大内需缓解经济危机
38.欧共体成立后不久,美国工商界便提出“把工厂迁到欧洲去”的口号,以避免欧共体的歧视性关税降低其产品的竞争力;北美自由贸易区刚刚运作,日本跨国公司便把投资重点转向墨西哥,企图通过这个跳板来减少关税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出现这些现象说明区域集团组织( )
A.成为发达国家利用的工具 B.具有一定封闭性和局限性
C.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会导致世界贸易摩擦加剧
39.七十七国集团成立于1964年,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2004年4月,七十七国集团举行了首届“南方首脑会议”。中心议题是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加速全球化给众多南方国家带来的严峻挑战和重大风险,积极有效地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等问题,并发表了《哈瓦那行动纲领》。这表明发展中国家( )
A.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联合发展应对美国霸权政策
C.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新形势 D.加强南北对话缩小经济差距
40.下表为1990-2000年美国经济数据(部分)。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类别 年份 增长率或产值 备注
通货膨胀率 1990 4.3%
1999 1.1% 60年来最低
失业率 1991 6.8%
2000 4%左右 30年来最低
国内生产总值 1991 -0.2% 1991.3--2000.12持续高增长
2000 4.1%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江南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苏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苏州的繁华带来了奢侈消费的风尚.使它成为当时的时尚之都,邻近的地区纷起仿效,奢侈消费风尚逐渐弥漫于苏松杭嘉湖诸府所属各县各市镇,并通过频繁往返于各地的商人为媒介,很快向各地散播。在奢侈性消费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王公贵族和上层士绅。他们集特权和财富于一身,成为晚明奢侈商业的最大受益者,并在权力的庇护下,抢占商机,与此同时,商人通过与士大夫相结交攀附,逐渐跻身士绅之列。这一潮流催生出晚明乃至整个帝制晚期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那就是绅商,这个阶层将权力与财富相结合,成为明清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士大夫热衷于奢侈商业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可谓利弊兼有,而绅商形成的另一途径,即由商入仕,则可帮助我们解读何以中国商人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阶级意识。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等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英国消费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预示着现代社会给人类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和精神愉悦。各种奢侈品如茶、咖啡饮品、食糖、郁金香、衣帽、珠宝、银质盘碟、精致家具以及其他新潮商品充斥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领域。一种感官和精神上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也被前所未有的刺激起来,弥漫着整个英国社会。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奢侈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不断由贵族阶层下移到富有的中产阶级及社会下层。由于奢侈品多是与人们追求优雅、精致以及愉悦生活方式分不开的,所以奢侈消费追求直接刺激了奢侈行业的发展。18世纪英国奢侈品制造业有丝绸行业、陶瓷工业,甚至到制鞋业、帽子业以及马车制造业等。18世纪英国最有名的两个金属制品中心是伯明翰和谢菲尔德,伯明翰以五金制品和小玩意闻名欧洲,谢菲尔德以刀叉制品闻名,其中伯明翰制造的各种工业品在欧洲和美洲市场深深烙上了“英国制造”的特性。
——摘编自曹瑞臣《论海外奢侈品消费对近代英国社会的推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以来督侈消费风尚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与近代英国暂侈风尚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和下层最贫穷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的轴心逐渐由过去以资产为特征。转化为以职业为特征。1970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例为5:4,1980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同时,以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学历的白领雇员、一部分蓝领雇员以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结构的中产阶级群体逐渐形成。
——摘编自石庆环《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及其特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人数与规模有所萎缩。在英国,20世纪90年代滑落到社会底层的中产人士约有380万人。约占中产阶层总数的14%。同时,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剧,1974年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的财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已经扩大到23.5%。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使中产阶级的生活极不稳定。在美国,1981-1984年,《财富》杂志前500强企业共裁掉了300万份工作,1989年的48.5万失业者中,有65%是管理者、专业人士和办公室职员,20世纪90年代初,大企业的雇佣率从1970年的21%下降到10%。
——摘编自沈瑞英《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出现困境的背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南阳市第八中学校2022-2023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六调)历史试题(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