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八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西方列强的“一巴掌”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所期待的那样迅速上升,甚至还有所下降。据此可以判断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谋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B.进一步修改殖民条约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割占更多的中国领土
3.选取关键信息是识记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下列信息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的是
A.金田起义
B.洪秀全
C.“扶清灭洋”
D.《天朝田亩制度》
4.有人说:西方侵略者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列强获取大量赔款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签订《北京条约》
5.日本取得了在重庆开埠通商的权利,使得重庆的平静被彻底打破了,被送到了政治、经济和外交的风口浪尖,与材料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导致( )
A.打破闭关锁国局面 B.列强在华开设工厂
C.列强侵略深入沿海 D.清政府禁止人民反帝
6.戊戌政变后,除下列哪项措施外,各项变法措施均随之被取缔
A.奖励创造发明 B.改科举,废八股
C.取消旗人特权 D.设立京师大学堂
7.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义和团民谣“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义和团运动
A.盲目排外 B.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
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D.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8.“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B.准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9.孙中山事后回忆:“欲救武汉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汉之一著,而在各省之响应也。”并对上海的响应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引发“各省之响应”的事件是( )
A.广州起义 B.同盟会成立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
10.1912年1月6日,《时报》发表了一幅名为《元宵庆贺灯》的漫画,其中一个灯笼上写着“总统万岁、共和万岁”。这是为了庆祝
A.同盟会成立
B.武昌起义成功
C.中华民国建立
D.新文化运动开始
11.“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斗争锋芒直指传统礼教和孔孟儒学。”该材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
A.原因
B.性质
C.内容
D.影响
1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先生说:“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直接导致了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辛亥革命的爆发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3.小明同学在复习时整理了下面表格的内容,他学习的主题是( )
主题
五四火炬、开天辟地、面貌革新
A.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14.“国民政府秉总理之遗嘱出师北伐……革命成功唯一之要素,在得民众扶助。”这次革命的重任是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反对袁世凯独裁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打败日本侵略者
15.读下图,我们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D.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16.童小鹏在《离开老家的一天》一文中写道:“这次离开根据地,当然是为了实现新的战略……反攻敌人,深入到敌人的深远的后方去消灭敌人……”这说明长征的目的是( )
A.实现红军战略转移 B.宣传党的政治主张
C.建立新革命根据地 D.摆脱“左”的错误路线
17.“妥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究或争执”。下列事件通过 “妥协”方法解决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西安事变
D.卢沟桥事变
18.“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表明哪一战线正式建立( )
A.爱国统一战线 B.革命统一战线
C.民族统一战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约7亿美元;美国援华8.4亿美元,仅占其对外援助的1.8%;英国对华援助也是有限的。中国实际所获外国援助与所需相距甚远。这反映了
A.中国抗日战争无需外援
B.中国单独抗击日军
C.中国抗战主要依靠自己
D.中国经济实力强大
20.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
A.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B.打击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C.合作成立国民政府 D.签订《双十协定》
21.下图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奋斗历程的时间轴。符合其中第③阶段特点的是( )
A.初露锋芒,腥风血雨 B.燎原星火,战略转移
C.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D.命运抉择,日月新天
22.毛泽东1946年夏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材料中毛泽东认为
A.战争胜利的关键取决于人心向背
B.决定战争胜败的是新式武器
C.美国的支持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战术决定战争的胜败
23.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24.“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自由恋爱,神位被删……”这表明
A.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不平衡 B.社会习俗的变化带有强迫性
C.自由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25.“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通令兴办学堂,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促进了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段文字叙述中,包含了( )
A.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 D.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
二、辨析改错(10分)
26.历史文献往往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推动着社会进步。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正确;错误的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表明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强烈愿望。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它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思想。
(4)1917年李大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5)聂耳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表现了黄河“历经沧桑”的宏伟形象。
三、材料解析(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2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简表
阶段 名称 内容 时间
第一阶段 器物阶段 器物设想 1840年—1895年
器物实践
第二阶段 制度阶段 君主立宪设想 19世纪70年代—1927年
君主立宪实践
民主共和设想
民主共和实践
第三阶段 思想阶段 欧美资本主义思想 1915年起
苏俄社会主义思想 1918年起
——改编自邓俊民、孙立舟《历史时间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意义》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1)材料一表格中的“制度阶段”的实践有哪些?1915年后,中国为学习欧美和苏俄,先后宣传了哪些思想?
(2)根据材料二,为了实现革命目标,要进行哪些革命?“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你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得到什么感悟?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朱博康、施正康据徐中约《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12—1920年,中国新建万元以上工矿企业1048家,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长;1913—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从约50万增加到260多万。……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发展,代表着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官员开展洋务运动的“实际行动”。如何理解“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2)材料二中“新的政治力量”开展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史实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四、活动与探究(本题16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革命纪念馆是纪念革命先烈丰功伟绩,了解光荣革命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某校为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精神探究活动。
主题:________
①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由中共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建展馆等部分组成,展览聚焦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到成立、从孕育到诞生的历史进程
②井冈山会师纪念馆 是一座反映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两支革命队伍在党的领导下胜利会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专题陈列馆
③________会议纪念馆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而建立
④________革命纪念馆 是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它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被誉为“革命圣地”
⑤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展示八路军和人民抗战时期的贡献,再现了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激励中国人民继承和发扬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
⑥西柏坡纪念馆 馆藏革命文物2000多件,通过文物、文献、图片、资料,系统反映了中共中央和领袖们在西柏坡期间的革命实践活动
(1)综合上述材料,请为该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指出③④两处纪念馆的名称:③ ;④ 。
(2)根据材料④⑤这两个纪念馆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一观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试卷第8页,共8页
1.A
【详解】根据提供“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C
【详解】据题干“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所期待的那样迅速上升,甚至还有所下降。”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C项正确;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又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排除A项;虽然英国等西方国家希望通过修改殖民条约来获取更多的利益,但这并不是他们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排除B项;英国等西方国家希望通过割占更多的中国领土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但这只是他们发动战争的手段之一,并非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兴起,故A不符合题意。洪秀全称天王,是太平天国领导人,故B不符合题意。“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故C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颁布的土地制度为核心的革命纲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否定型选择题,亦称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方法:①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②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③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故C正确。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有利于外国对中国的控制,但是对文明没有影响,故排除A项。获取大量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与中国文化无关,故排除B项。《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是与题目要求无关,故排除D项。故选C。
【点睛】本题的中心词语是“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根据这一限定词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排除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5.B
【详解】根据材料中“日本取得了在重庆开埠通商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有条款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列强获得在华开设工厂的权力,B项正确;打破闭关锁国局面的是《南京条约》,排除A项;《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排除C项;“清政府禁止人民反帝”出自《辛丑条约》,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采取的措施,戊戌政变后,没有被取缔,故D正确。ABC在戊戌政变时期被取缔,故排除ABC项。故选D。
7.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材料“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可知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维护清政府的统治,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根据材料“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可知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排除AB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中“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说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条款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D项正确;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便利了帝国主义通过外交途径控制清政府侵略中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准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大本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据题干“不在武汉之一著,而在各省之响应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引发“各省之响应”的事件是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政府陷于土崩瓦解局面,C项正确;广州起义是1927年中共发动的反抗国民党右派的起义,排除A项;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与“各省之响应”不符,排除B项;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北洋军阀,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11.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斗争锋芒直指传统礼教和孔孟儒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原因、性质、影响,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A
【详解】据材料“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协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可知,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直接导致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3.A
【详解】根据表格主题“五四火炬、开天辟地、面貌革新”,结合所学可知,涉及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辞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所以所示内容归纳单元主题,最适合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A正确;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是指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1926年开始北伐,1927年四一二政变标志国共两党开始走向对立。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与主题“五四火炬”“开天辟地”等不符,排除C项,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与主题“五四火炬”“开天辟地”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国民政府秉总理之遗嘱出师北伐……革命成功唯一之要素,在得民众扶助。”可知,这次革命指的是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时期出师北伐,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C符合题意,ABD项不是国民革命时期的重任,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5.D
【详解】据材料地图中“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部队走向井冈山,创建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D项正确;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排除A项;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排除B项;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从材料中“这次离开根据地,当然是为了实现新的战略……反攻敌人,深入到敌人深远的后方去消灭敌人”可以看出这是要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保存红军力量,1934年开始长征,A项正确;宣传党的政治主张从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建立新命根据地是实现战略转移最终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摆脱左倾错误路线从材料看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周恩来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是放他,以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再加上宋美龄和国际友人等多方调停斡旋,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共产党也得以在抗战中发展壮大,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是日本发动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8.D
【详解】据题干“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和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在民族危机严重的局势下,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D项正确;爱国统一战线,建立和完善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重要保障。 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但与本题的材料无关,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战争无关,是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两党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排除B项;民族统一战线不仅仅针对日本侵略者,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苏联援华约7亿美元;美国援华8.4亿美元,仅占其对外援助的1.8%”、“英国对华援助也是有限的。”、“中国实际所获外国援助与所需相距甚远”可知,中国抗战主要依靠自己,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0.A
【详解】根据题干“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后,国内人民渴望重建家园,希望实现国内和平民主,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也正是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努力争取国内民主和平,A项正确;题干体现毛泽东感叹天下苍生,表明赴重庆谈判不是打击国民党的嚣张气焰,排除B项;合作成立国民政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为了争取国内民主和平,签订《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轴第③阶段指的是1937-1945年。该阶段体现了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C项正确;“初露锋芒,腥风血雨”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A项;“燎原星火,战略转移”是指1927年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长征,排除B项;“命运抉择,日月新天”是指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详解】根据“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可知,材料中毛泽东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取决于人心向背。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3.D
【详解】根据“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可知,题干反映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4.D
【详解】依据“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自由恋爱,神位被删……”,结合课本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了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了改变。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择D。
【点睛】“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自由恋爱,神位被删……”是解题的关键,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被推翻以后,引发了旧伦理和价值改变,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
2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历史上发生的史实,题干中“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通令兴办学堂,统一全国学制”的论述属于历史史实,是对清末新政史实的客观阐述;历史解释是阐明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轨迹及其原因、意义等,带有解释者的主观色彩,题干中“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促进了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的论述体现了清末新政的政策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A项正确;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采取的态度、持有的看法,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作的判断,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历史评价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所评定的价值,一般表现为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正反两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历史理解是历史地理解和认识过去的思想方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6.(1)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改为《资政新篇》
(2)错误,《中华民国约法》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正确
(4)错误,李大钊改为胡适
(5)错误,聂耳改为冼星海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故原题错误,将《天朝田亩制度》改为《资政新篇》。
(2)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族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故原题错误,将《中华民国约法》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根据所学可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故原题正确。
(4)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故原题错误,将李大钊改为胡适。
(5)根据所学可知,冼星海在延安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故原题错误,将聂耳改为冼星海。
27.(1)实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民主、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
(2)革命: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或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创立了中华民国。
(3)特点: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设想到实践,由被动到主动;探索群体具有广泛性;探索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探索的过程也是民族觉醒和爱国热情不断激发的过程。感悟: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详解】(1)实践:根据材料一表格“制度阶段”“君主立宪实践”“民主共和实践”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进行了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发动了辛亥革命;因此材料一表格中的“制度阶段”的实践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思想: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中国开始学习欧美的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开始学习苏俄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2)革命:根据材料二“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得出,为了实现革命目标,要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理由:依据材料三“……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或者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民族主义实现,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权主义实现。
(3)特点:依据以上材料“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所学概括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设想到实践,由被动到主动;探索群体具有广泛性;探索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探索的过程也是民族觉醒和爱国热情不断激发的过程。
感悟: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最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诞生,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由此得出感悟: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28.(1)军事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
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理解: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3)推动了中国工业化;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推动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和干部基础。
【详解】(1)实际行动: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军事企业方面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民用企业方面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史实:根据材料二“新的政治力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史实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3)影响:根据材料“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和“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发展,代表着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可知,推动了中国工业化;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推动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和干部基础。
29.(1) 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 ③遵义会议 ④延安革命纪念馆
(2)观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阐述: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1940年8月至次年1月,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详解】(1)填空:根据材料图表中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图表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中共一大、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延安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所以可以将活动主题拟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
根据材料“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而建立”“革命圣地”结合所学可知,两处纪念馆的名称分别为:③遵义会议;④延安革命纪念馆。
(2)根据材料④延安革命纪念馆⑤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结合所学,可以结合抗日根据地的敌后抗日活动,以及抗日根据地的著名战役百团大战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做到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观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阐述: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1940年8月至次年1月,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答案第10页,共11页
答案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