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
一、单选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1988年,在太原市南郊区金胜村发现了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赵简子墓。赵卿基共出土三套“升鼎”,显然墓主人享用了诸侯之礼。这一发现可以佐证春秋晚期
A.礼崩乐坏 B.分裂割据 C.诸侯争霸 D.王权衰微
2.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宋朝
3.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多年里,一共用了十三个丞相,善终者极少,要么被杀、要么被迫白杀。以至于到了汉武帝统治后期,公孙贺听说他要被皇帝任命为承相,直接吓得痛哭流涕。下列属于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设立中朝 C.实行察举制 D.推行刺史制度
4.颜真卿是唐朝书体的真正创造者,后人称其楷书“带汉人石经遗意,故祛虞、褚娟媚之习”,书法一改秀丽之风,凸显厚重之势。下列作品与这一风格最相符的是( )
A. B.
C. D.
5.唐朝负责起草诏令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六部
6.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采用《齐民要术》的生产经验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7.宋代知州的设立经历了从文武臣僚作为临时差造,权知某州(包括战略上的军事要地)事,到以文臣知州为主作为常设的州级长官的渐变过程。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B.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
C.文官势力得到了增强 D.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
8.观察下面图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秦朝开启中央集权制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C.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 D.宋代实行的“二府三司”
9.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
察举制 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
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
科举制 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③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据相关县志记载,明末清初重庆地区引进了玉米并得到广泛种植,巴县"半倚包谷为活,..其功实居稻麦之半”,长寿县百姓所产包谷可“代半岁之粮"。据此可知,上述地区引进和推广玉米( )
A.改变了饮食结构 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加快了人口增长 D.造成了水土严重流失
11.以下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果,出现于汉代的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重大革命
②《齐民要术》记录黄河中下游的生产经验
③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④《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相似之处在于
A.都是唯物主义 B.强调天理与人欲对立
C.强调本心体悟 D.认识事物的方法
13.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大力倡导经世致用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4.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界奋起抗争与探索。下列文件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的有
①《天朝田宙制度》 ②《资政新篇》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15.在探究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激进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没有合格的共和国国民没有“多数国民"的觉悟,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要造就合格的共和国国民,首先必使国民具有“国民之思想人格"。为此,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打出的旗号是
A.变法维新 B.师夷长技 C.自强求富 D.民主科学
16.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这次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吕英勇牺牲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B.黄海战役中 C.威海卫战役中 D.淮海战役中
18.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会议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9.“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A.挺进大别山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0.“1948~1949年冬季的几次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1949年4月23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材料揭示出蒋介石政府迅速倒台的重要原因是( )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国共军事力量的逆转
C.国民党失去西方支持 D.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21.1972年《人民画报》增刊页发布下图这一消息,意在告诉世人尼克松总现访可中国
A.美国决定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关系可能步入正常化轨道
C.美国赞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将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
22.“在这以后,中国革命开始摆脱不真正了解中国情况的共产国际的干预和束缚,展示出无穷的生命力.从此以后,红军一路向前创造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战绩。”材料中“这”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会宁会师
23.邓小平曾说:“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该言论主要强调
A.香港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一国两制”理论遭到了质疑
C.“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D.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大陆
24.新民主主义时期出现了很多仍需要我们来弘扬的时代精神。下列精神按出现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五四精神 ②井冈山精神 ③长征精神 ④延安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25.20世纪20年代后期,毛泽东指出:“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
A.主张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C.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明确了农民阶级的革命领导权
26.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共和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等。”这些建设项目的新建
A.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C.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D.工业生产出现了冒进倾向
27.中共某次会议强调:“要将已经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并从中来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统一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次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28.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等地,在视察途中主要阐述了
A.“汇农武装割据”理论 B.“科教兴国”战略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9.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主要任务——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30.漫画《三代人赶集》形象地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不能反映出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C.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D.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31.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制度,阅读材料,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国君之姓 地理位置
晋 姬 今山西
卫 姬 今河南北部
鲁 姬 今山东南部
齐 姜 今山东北部
宋 子 今河南南部
燕 姬 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之国五十三——《荀子》
秦汉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制度架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夏、商、周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材料四: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归纳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8分)
(2)材料三和材料四认为秦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32.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的历史人物是近代中国第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书中的哪一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2分)
(2)图二所示著作作者的政治主张是什么?(2分)
(3)上述三图见证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内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各是什么?分别是通过哪些相应的活动完成的?(14分)
三、论述题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八七会议上集中讨论了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等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毛泽东提出“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这次会议,解决了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分清了一些人的功过,纠正了一批冤案、错案、假案。这是解放思想的需要。目前正是为了向前看,正是为了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摘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发展的伟大历程中经历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其中某一次工作重心转移的理解。(要求:观点正确,史实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