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开学考试
高三历史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约8000年前,主要有内蒙古兴隆洼遗址、辽宁阜新査海遗址出土的小型玉凿工具及玉环、玉玦等装饰品,淮河下游江苏淮安市宋集乡青莲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玉斧、玉铲等小型工具及玉镯等装饰品,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玉璜、玉坠等佩饰。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的程度
C.早期玉器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
2.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墨家 互爱互助,选贤任能
道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以法为本,控制臣民
A.实现国家统一 B.变革选官制度 C.加强中央集权 D.重建政治秩序
3.“之”字是天师道徒的标志,东晋世家大族琅琊王氏“世奉五斗米道”,故祖孙父子三代名字中都有“之”字。除此之外,带有宗教性质的“道”“僧”“菩萨”等,也逐渐成为起名的热字。这一现象( )
A.受到世家大族示范的影响 B.证明道教的社会基础广泛
C.反映出正统观念受到冲击 D.体现佛教后来居上的趋势
4.如表是唐宋时代服饰的对比。由此可知,宋代( )
官员服饰 普通民众服饰 画作的物证 官员服饰
唐代 依政府规定严格按等级着朝服、公服、常服等。 流行服黄或白色衣服,崇尚戴胡帽;妇女居家装束比较开放。
宋代 北宋后期,中原百姓服饰效仿官宦人家,并且衣冠着色从鲜艳、单纯变为繁复、多样且协调;胡服流行。
A.士族制度衰落,家族观念流行 B.民族交融发展,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契约关系盛行,世袭奴婢减少 D.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对社会控制的松弛
5.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6.如图为开平矿务局在1881—1899年的原煤产量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该企业的兴办( )
A.践行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B.推动清廷自强目标的实现
C.实现了清政府“求富”理想 D.取得了“分洋商之利”效果
7.从1915年反对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抵制运动,到1919年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处理结果的五四运动,再到1925年抗议日本工厂枪杀顾正红的五卅运动,这三次事件的“危机程度”一次比一次减弱,而群众运动的规模却一次比一次增大。这主要是因为( )
A.民族资本主义持续发展 B.革命政党势力的不断推动
C.民族国家意识日益强化 D.北洋军阀的统治日益腐朽
8.下图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的漫画。这可用于研究( )
A.红军长征时期的英勇奋斗 B.中共宣传动员的方式方法
C.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 D.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
9.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创始人陈东升在回忆自己当年辞职创业的经历时说:“如果我80年代中期下海,别人肯定说我犯了错误;如果我1989年下海,别人肯定说我是混得不如意;但我1992年下海,别人的评价多是正面的。”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所有制结构不断发展完善 B.对外开放开始进入新阶段
C.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解放 D.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
1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1954年完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采纳;1997年“东盟共识”的发表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程;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凝聚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共识。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我国( )
A.借助于传统的思想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B.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
C.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D.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基础
11.公元前434—前433年,雅典首席将军伯利克里在向阵亡的将士致祭时声称,“我们虽然看不见神,但是从他们所受的崇敬,从他们赐给人类的福祉中,我们可以断定,他们的确是永生不朽的。”伯里克利的话表明,普通人通过他们的奉献可以获得神性,享受神一样的祭祀。据此可知,古雅典( )
A.民主政治深受宗教势力干预 B.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祭祀活动
C.民众对待神明崇拜非常虔诚 D.战争激发了公民的城邦意识
12.由于存在多种制约因素,欧洲封建领主在组织庄园法庭时不得不吸收和利用一些村社组织和庄民自治的形式;庄园法庭是领主控制和盘剥庄民的工具,对庄民具有保护作用的不是庄园法庭,而是其背后潜藏着的村社集体力量。据此对庄园法庭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体现领主和庄民的妥协 B.依靠村社集体力量设立
C.独立行使庄民的自治权 D.无法保护庄民合法权益
1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同时亚非拉人民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如表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概况表。表格信息反映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
拉丁美洲独立 亚洲觉醒 非洲抗争
主要途径 独立战争 民主革命 武装斗争
主要反抗对象 西班牙、葡萄牙 英国 英国、意大利等
领导阶级 大地产主 民族资产阶级 政党、宗教、皇帝等
A.英国是占有殖民地最广阔的国家 B.亚洲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C.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拉美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14.世界史上,战后所确立的国际体系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凡—华体系再到雅尔塔体系,其间政治上的创造物持续时间并不长且瓦解后没有多少遗留下来。但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制所独特创立的国际经济秩序三大支柱,却一直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 )
A.雅尔塔体系仍具有生命力 B.国际关系以经济秩序主导
C.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可逆转 D.帝国斗争激烈且长期存在
15.1963年,赫鲁晓夫宣称:“如果我们没有了和平,核弹纷纷落下,那么、我们究竟是资本家,或是中国人,或是俄国人,或是美国人,又有什么差别?谁会幸存下来告诉我们这一点呢?”这一言论产生的背景是( )
A.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 B.美苏的紧张局势暂告缓和
C.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6.G20即二十国集团成立于1999年,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包括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阿根廷,印度…。它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平等地位在一起商讨问题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G20的建立( )
A.发达国家丧失经济主导地位 B.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
C.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D.使国际社会贫富差距缩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材料一
阿保机建国后,不少汉族农业人口流入,对流入汉民筑城以居之,“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契丹人渐渐由原先“衣皮食肉”变得喜好穿着丝、麻制品。辽朝境内的陶瓷制造业兴起,产品风格与造型多样,有中原式器型,也有极具契丹特色的契丹式器型。在唐代时已经有渤海人衣汉族服饰情况,在同契丹族接触后,也出现穿着带有契丹族服饰风格的渤海人。契丹统治者以儒家经典教授诸生,还开科取士。圣宗更是将以儒家政治学说为指导的《贞观政要》奉为圭臬。辽朝统治者效法汉人制定相关礼仪,逐渐将本民族特有之礼制与汉人礼制相结合,形成新的符合实际需要的礼仪制度。
——摘编自李蕊怡《从辽朝内民族交融看“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雍正认为如果没有国家“大一统”,民族之间就会充满矛盾,以致彼此诋毁,相互排斥,“北人诋南为岛夷,南人指北为索虏”。各民族只有在统一政权之下,“交相儆勉,共遵荡平正直之王道”,才能形成新的民族“大一统”意识。雍正认为“柔远之道,分疆与睦邻论,则睦邻为美。畏威与怀德较,则怀德为上”。雍正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观念深有体悟,认为“生民之道,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德足以君天下,则天锡佑之以为天下君”。在雍正看来,清朝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一统”,“海隅日出之乡,普天率土之众,莫不知大一统之在我朝”。
——摘编自官岩、武雪彬《雍正民族“大一统”思想与清代国家治理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朝内民族交融的特点及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民族“大一统”思想的主要内容。(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代的商业贸易在丝绸之路以后有了飞跃的发展,长安城中外客商云集,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都在商市上做生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汉经济文化的开放性。伴随着商人的增多,商市也由原来的东西两市扩大到有九市可供交易,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等传播到国外,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助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在这以后,我国的丝织工艺品开始出现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并享誉盛名,同时,丝绸之路也开辟了一条先进技术传播的通道。当时我国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领先世界的技术以及四大发明随着这条通道开始传播到西方,而在丝纲之路的辐射带动下,西域的一些特色农作物如核桃、石榴等被带到中原,并逐渐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
——摘编自郭博涵《丝绸之路对西汉文化经济及后期的影响》
材料二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对汉代经济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设想的国内可行性条件。(6分)
19.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中,以文化建设引领前进方向、提供精神支撑、凝聚奋斗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具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它应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材料二
相比较于封建主义落后文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先进、健康的文化。毛泽东基于探索与思考,围绕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理论,如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等。新中国文化建设沿着这一正确方向前进,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在破旧立新上取得巨大成就,为后来的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夏春涛《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及深刻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文化建设方针在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国家治理关系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东西方各国因国情不同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措施。
——改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从上图中任选两个影响国家治理的因素,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