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黄河中游仰韶文化中的庙底沟文化彩陶影响所及,东到辽西和山东、南到江汉平原,达大半个中国:而具有江浙地区崧泽文化特点的陶器群也广泛出现在北至山东、西抵洞庭湖东岸的广大地带。据此推断,当时中国( )
A.经济发展水平一致 B.手工技艺水平领先世界
C.礼乐制度非常完善 D.文化之间存在互动交流
2.下图所示为出土于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里程简”(局部),通简从上至下分四栏,每栏从右至左分四行(列)抄写,计17行,地县驿置名20个,记载了从长安出发到河西张掖郡氐池县的通行地县驿置名称以及各地之间的具体里程。该文物可用于研究汉代( )
A.无为而治思想 B.郡国并行制度 C.丝绸之路路线 D.盐铁官营政策
3.前赵皇帝刘曜曾在长安修建宗庙、宫殿,兴办太学和小学,努力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北魏孝文帝时期颁布的均田制,大力推动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前秦统治者苻坚重用汉族士大夫王猛,在其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如“采纳和实施中国传统的国家礼仪”。这些做法( )
A.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隔阂 B.利于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势 D.旨在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4.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官员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据此可知,卢粲就职于( )
A.门下省 B.政事堂 C.中书省 D.尚书省
5.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金朝以“猛安谋克”屯驻中原,筑寨居于汉族村落之间;西夏《天盛律令》在参照唐、宋律书的同时,给予牧业经济以特殊地位。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做法( )
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疆域范围 B.全盘照搬了中原先进文明
C.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D.重在推广本民族生活方式
6.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 D.有利于全国各地经济交流
7.隋朝在楚州(今江苏淮安)设漕运专署;宋于此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清继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这表明( )
A.南方经济与运河息息相关 B.大运河运输线路始终未变
C.漕运是国家主要经济命脉 D.漕运兴盛得益于政府重视
8.清朝初年出现了两次向台湾移民的高潮:第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量明朝遗民迁至台湾垦殖;第二次是台湾归入清朝版图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这两次移民高潮( )
A.促进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B.驱逐了西方殖民侵略势力
C.强化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D.反映出海禁政策有所放松
9.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梁启超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严复鼓吹西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谭嗣同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说明维新派都( )
A.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主张变法启迪思想
C.打破君主制度迷信 D.理性洞察西方文明
10.1926年5月,毛泽东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授中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并引导学员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农村斗争,注重农民运动理论与方法的教授。当时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利于开展农民运动支持国民革命 B.推动党的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
C.增强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D.利于提升农民群众的政治素养
11.1938年9月,延安电影团成立,其拍摄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以黄帝陵作为影片的开头,内容涉及延安丰富的教育文化活动、自然景色和风土风貌、边区的政治民主运动、自力更生的经济建设、富有激情的文艺活动等等。据此可知,延安电影团的成立旨在( )
A.鼓舞边区军民的抗战信心 B.保存边区丰富的战地资料
C.揭露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 D.丰富边区人民的文艺生活
12.1964年至1965年,一大批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和解放军官兵告别繁华的都市,举家西迁。中国在西南、西北部署新建、扩建和续建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大中型项目300多个。这些地区工业城镇开始快速发展。这些地区发展主要得益于( )
A.中国高铁建设不断发展 B.邓小平主持国民经济整顿工作
C.三线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D.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13.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先后出现了“专业协会”“农民联合购销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21世纪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到2017年全国已达193万多个。这反映出( )
A.农业合作经营成为时代主流 B.市场经济释放农民生产热情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反复 D.农村生产组织的继承与创新
14.下图为世界近代史上大西洋贸易图。据该图可以得出( )
A.西欧诸国在大西洋展开争夺 B.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野蛮性
C.世界市场的分工已初步形成 D.欧美间孤立状态开始被打破
15.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明只是少数人所有、所治和所享。一般所谓的世俗人,只知耕作和挖掘,拉车或挑着担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晚上,已是筋疲力尽,没有余力去思考。这说明文艺复兴( )
A.脱离当时时代需要 B.对教会势力软弱妥协
C.过分推崇人文主义 D.对下层民众影响有限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明清之际,儒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在一些不是理学家的志士仁人上发出了光芒。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戊戌维新后,随着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华民族形成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几千年从未中断,对形成和巩固中华多民族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政府对金融业及其相关业务管制的逐步放松,为宏观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性质的票号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早在专营汇兑业务的票号产生前,各种商业机构、银号偶然也有汇票发行,而票号则是在巨额的利润刺激下产生与发展的。在银两与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中,政府基本上不再发行纸币,而明清时期特有的经济形态和货币变革,使汇兑与汇票需求日益增长。中国历史上的票号,从康熙年间由山西商帮创办到最后被改组而退出历史舞台,共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
——摘编自燕红忠《试论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与结构》
材料二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标志着我国新式银行的诞生。1912至1927年是中国银行业发展之幼年时期,16年间共成立银行186家,但倒闭停业者就有135家。这一时期大多数银行大部分为前清时期的地方官钱局所改组,也有一部分为地方军阀所新设,主要以经理省库、为地方军阀筹办军政费用服务,滥发纸币、管理腐败,并随着地方军阀的盛衰而存亡。从192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大大加速,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尽管在地域分布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但较为完善的银行体系已经大体形成。
——摘编自燕红忠《试论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与结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票号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新式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中国近代银行业不断发展完善的主要原因。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口号(部分)
时间 口号 出处
1922年 “打倒军阀,打倒(除)列强”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的发言
1928年 “工农武装割据” 毛泽东论述中国革命
1935年 “停止内战,争取民主,实现抗战” 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1943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解放日报》社论
1947年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中共中央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1949年 “将革命进行到底!” 毛泽东新年献词
——整理自《中国共产党各时期历史口号》
根据材料,任意选取一个口号,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对该口号进行解读。(要求:写出选取的口号,从口号提出的背景、影响等方面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黄河中游仰韶文化中的庙底沟文化彩陶影响所及,东到辽西和山东、南到江汉平原,达大半个中国:而具有江浙地区崧泽文化特点的陶器群也广泛出现在北至山东、西抵洞庭湖东岸的广大地带。”可见中华文化在多元交汇中发展,文化之间存在互动交流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一致,且经济发展水平受制于诸多因素,无法一致,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世界其它国家的手工技艺如何,无法得出当时中国手工技艺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礼乐制度无关,且“完善”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该文物记载了从长安出发到河西张掖郡氏池县的通行地县驿置名称以及各地之间的具体里程,结合所学知识,河西张掖郡在河西走廊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可用于研究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理念,通简内容没有体现无为而治的思想,即与该文物无关,排除A项;郡国井行制度是汉初的地方政治制度,与该文物所反映的内容无关,排除B项;盐铁官营政策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盐铁行业的经营收归中央,与该文物所反映的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学习儒学和重用儒生,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改革的重要体现,这有利于促进北方民族交融,A项正确;“消除了”表述绝对化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只是巩固其政权的手段,排除C项;这一时期国家处于政权并立的分裂阶段,并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及所学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批驳,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地方,谓之政事堂,排除C项;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排除D项。故选:A。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面官”猛安谋克”、西夏《天盛律令》均是当时统治者结合国情的产物,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项正确;A与材料无关,并且此时中国并没有建立大一统王朝,排除A项;少数民族政权在学习中原先进文明的同时,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排除B项;D项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这种行政区划制度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据所学知识,行省制度的确立,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标志是秦朝统一,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排除A项;与前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最大区别是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更利于经济交流,排除D项;郡县制的确立,使得官僚制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隋朝在楚州(今江苏淮安)设漕运专署; 宋于此设江淮转运使.....明清继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可以看出,政府都直接对漕运进行了管理,故选D项;仅根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A、B、C三项的结论,故排除。
8.答案:C
解析:向台湾移民有利于台湾的开发,有利于两岸人民的交流,增强了台湾地区的民族认同感,强化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A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排除B项;两次向台湾移民,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无关,排除A项;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对台湾移民不是对外实施的海禁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鼓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谭嗣同以独特的洞察力,反思传统文明”可以看出,维新派主张对传统体制进行批判,提倡变法启迪思想,B项正确:A项是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西方文明的理性洞察,排除D项;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并不反对君主制,也不是打破君主制度迷信,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26年5月,毛泽东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授中注重....注重农民运动理论与方法的教授。”可知,1926年处于国民革命时期,教授农民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和方法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支持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教授给农民的斗争理论与方法等内容,重点不是对党的宣传,排除D项;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不是中国共产党当时考虑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讲授马克思主义内容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政治素养,但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抗战时期中共通过拍摄纪录片从多个方面宣传抗战,有利于增强边区军民的抗战信心,A项正确;边区人民的文艺生活只是纪录片拍摄的一个方面,无法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D项;材料强调纪录片的内容来自多个方面,并未提到边区战地资料,排除B项;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中国在西南、西北部署新建、扩建和续建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大中型项目300多个。这些地区工业城镇开始快速发展。”可得出西南地区的铁路事业及工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三线建设的开展,把部分工业转移到西南地区,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的铁路只是普通的铁路,不是高铁,排除A项;邓小平主持国民经济整顿工作是在文革时期,排除B项;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是从1984年才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C。
1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进入21世纪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到2017年全国已达193万多个”可知,21世纪初,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材料反映了市场经济释放农民生产热情,故D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已经出现,因此“创新”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非存在反复,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出21世纪初,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并不能就此得出“时代主流"的结论,故B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用成品换取非洲黑人,将美洲的棉花、糖和烟草等贩运到欧洲等,这些都是对非洲和美洲的掠夺,严重损害了非洲和美洲的利益,说明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具有野蛮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西欧诸国的争夺,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分工初步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欧美间的孤立状态在新航路开辟后就开始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明只是少数人所有、所治和所享。一般所谓的世俗人,只知耕作和挖掘,拉车或挑着担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晚上,已是筋疲力尽,没有余力去思考”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影响受众有限,对于社会上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对于下层普通民众的影响有限,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艺复兴脱离当时时代需要,文艺复兴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文艺复兴对教会势力软弱妥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文艺复兴过分推崇人文主义,排除C项。故选:D。
16.答案:(1)历程:先秦儒学完善了对人的探讨;汉代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天人感应理论;唐代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思辨哲学;宋代儒学在三教合流基础上形成了理学;明清之际的新儒学,强调经世致用和社会责任感。
(2)变化: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文化发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文化领域出现中西调和、新旧融合的意识。
意义: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唤起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3)特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连续性;中华文化能够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可得出先秦儒学完善了对人的探讨;据材料一“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可得出汉代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天人感应理论;据材料一“唐代.....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可得出唐代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思辨哲学;据材料一"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可得出宋代儒学在三教合流基础上形成了理学;据材料一”明清之际,儒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和‘国格’观念”可得出明清之际的新儒学,强调经世致用和社会责任感。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前期的中国。变化:据材料二“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据材料二“戊戌维新后,随着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可得出文化发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据材料二“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可得出文化领域出现中西调和、新旧融合的意识。意义:据材料二"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上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可得出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据材料二“调和中西、融合新旧”可得出唤起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据材料二"戊戌维新后,随着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可得出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据材料一“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和材料二“调和中西”等信息可得出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材料二“调和中西、融合新旧”、材料三“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等信息可得出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连续性以及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据材料一"宋明理学吸收过佛教的部分思想"和材料二“调和中西”可得出注重把外来文化中国化,具有本土性。
17.答案:(1)社会条件: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或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大量流通(或白银的货币化发展);票号巨额商业利润的诱惑;地域性商帮的推动。
(2)主要特点:新式银行数量不断增加;以官办为主,体制落后;地域分布不平衡;在曲折中发展壮大,银行体系不断完善。
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境和捍卫金融权利;西方列强在华开设银行等资本输出行为的刺激;地方军阀和政府的利用及支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明清时期,政府对金融业及其相关业务管制的逐步放松,为宏观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性质的票号的产生提供了前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根据材料一“早在专营汇兑业务的票号产生前,各种商业机构、银号偶然也有汇票发行,而票号则是在巨额的利润刺激下产生与发展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或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以及票号巨额商业利润的诱惑;根据材料一“在银两与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中,政府基本上不再发行纸币,而明清时期特有的经济形态和货币变革,使汇兑与汇票需求日益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银的大量流通(或白银的货币化发展);根据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的票号,从康熙年间由山西商帮创办到最后被改组而退出历史舞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域性商帮的推动。
(2)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标志着我国新式银行的诞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式银行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大多数银行大部分为前清时期的地方官钱局所改组,也有一部分为地方军阀所新设,主要以经理省库、为地方军阀筹办军政费用服务,滥发纸币、管理腐败,并随着地方军阀的盛衰而存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官办为主,体制落后;根据材料二“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尽管在地域分布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但较为完善的银行体系已经大体形成。”与“1912至1927年是中国银行业发展之幼年时期,16年间共成立银行186家,但倒闭停业者就有135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域分布不平衡并
且在曲折中不发展壮大,银行体系不断完善。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标志着我国新式银行的诞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境和捍卫金融利权;根据材料二“1912至1927年是中国银行业发展之幼年时期,16年间共成立银行186家,但倒闭停业者就有135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在华开设银行等资本输出行为的刺激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大多数银行大部分为前清时期的地方官钱局所改组,也有一部分为地方军阀所新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军阀和政府的利用及支持。
18.答案:示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汪精卫集团“分共”,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在极其危急的时刻,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会上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的发言后来形成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口号,强调了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的重要性。这个口号的提出为党的工作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为以后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