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卷(含解析)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卷
一、单选题
1.美国军方在1947年提出的对外援助报告指出:“一旦由于意识形态而与苏联发生战争,几乎所有可能与美国结盟的潜在强国均位于西欧。”报告将美国经济援助的前几名定为:英、法、西德、比利时。而马歇尔计划中实际援助款额前4位是英、法、意、西德。这表明( )
A.冷战的重心是争夺西欧控制权 B.美国军方主导了对外经济援助
C.马歇尔计划包含政治战略意图 D.美国经济援助推动了欧洲联合
2.1953年赫鲁晓夫指出:“1940年粮食收购量为22.25亿普特,面1953年仅为19.5亿普待,同时,由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和实际工资的提高,谷物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多。”这表明赫鲁晓夫
A.下放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B.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
C.将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 D.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3.20世纪80年代,法国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发展的规划。法国率先提出“尤里卡计划”,与欧洲国家合作开展高科技项目的研究,要在高科技领域赶上美国和日本。法国与几个欧洲国家合作生产的“空中客车”系列与美国的“波音”飞机展开竞争。据此可知
A.美法日三足鼎立经济格局的形成
B.科技进步奠定了法国强国的基础
C.法国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D.法国建立起独立防务和工业体系
4.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②华约的建立
③朝鲜内战爆发 ④古巴导弹危机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③①④②
5.雅尔塔体制的确立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下列观点不符合该体制的是
A.20世纪50年代初逐渐形成美苏争霸
B.美国用非战争手段扼杀社会主义国家
C.具有大国主义、强权政治的色彩
D.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
6.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代表团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其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推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改善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D.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7.二战后初期,法国通过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集中巨额资金对优先发展部门给予财政支持。在第一个经济计划中,法国政府把重点放在基础产业部门,将煤炭、电力、钢铁等行业确定为优先发展对象。这表明,当时法国( )
A.建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成为福利发达的国家 D.借鉴苏联经济发展模式
8.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A.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B.非洲已开始主导联合国
C.两极对峙影响席位分配 D.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9.如图漫画中的字母“NATO”构成梯子形象,其寓指
A.联合国
B.华约
C.世界银行
D.北约
10.下图是《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A.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1.联合国副秘书长苏亚雷斯曾这样评价20世纪某一国际会议,“它为后世留下了两个重要遗产,一是加快全球多边主义进程,二是为国际关系指导原则奠定了基础。”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D.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12.下表所示为1971~1977年美、日两国在新加坡制造业方面的累计投资额(单位:亿新元)。这反映了新加坡( )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7年
美国 5.01 8.4 9.92 10.82 11.18 13.66
日本 1.08 1.37 2.37 3.54 4.54 6.33
外国对新加坡制造业投资总额 15.75 22.83 26.59 30.54 33.8 41.45
A.充分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
B.殖民地化程度提高
C.坚持开放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D.经济依赖对外贸易
13.二战后,曾经担任美国副总统的华莱士说:“我们必须承认世界已经改变,除非美国和俄国(指前苏联)能找到某种共同生活的方法,就不可能有‘一个世界’……在缔造和平,建立一种持久国际秩序的工作中,不先达成一种相互信赖和依靠的空气,而只一味继续寻求许多对我们的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没有结果的。”据此判断,他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可能是
A.支持,因为马歇尔计划可以使苏联和美国人找到共同的生活方式
B.反对,因为马歇尔计划将会使苏联和美国激烈地对立起来
C.支持,因为此计划可以使美国得以维持与欧洲的经济关系进而拓展海外市场
D.反对,因为联合国的存在已经使“一个世界”成为可能
14.1953—1983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 GDP 平均增长率对比(%)
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B.美苏争霸拖垮了苏联的经济
C.苏联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端
15.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最终以苏联撤离古巴和平解决。表明( )
A.美苏争霸中优势在美国 B.美苏冷战和平与动荡相互并存
C.古巴等拉美国家的崛起 D.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方兴未艾
16.对战后国际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的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后期冷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美苏双方和东西方两个阵营都无法也无力置对方于死地而胜之,但国际形势已经从西方处于优势而苏联处于劣势的情形下转变为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的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东西方两个阵营内部都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要求摆脱苏联控制,打破苏联模式的呼声日益高涨。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首脑杜布切克开始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但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极为不满,认为它是反苏的,超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先是横加指责,继而在1968年8月20日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联镇压“布拉格之春”事件导致人们对苏联的“列宁一斯大林”模式的失望,使人们认清了在苏联控制下的社会主义不允许有与苏联认同的民主相左的模式存在。它一方面使苏联的威权达到了顶峰,为入侵阿富汗开了先例;另一方面也使与苏联关系交恶的中国认识到苏联不会容许异己的存在,与美国改善关系并对抗苏联的威胁的意愿日趋强烈,最终促使了中关建交。
——摘编自侯立、董小川《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及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造成的影响。
18.材料 1926 年,美国武装进驻尼加拉瓜并支持保守党建立迪亚斯政府,引起许多地方起义。
1927年5月,自由党领导的立宪政府同美国签订投降协定,其中参与起义的将军桑地诺拒绝投降,在山区建立根据地,走上了抗美游击战争的道路。桑地诺在军队中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严惩一切违反纪律的行为,在军队内部保持平等关系,官兵之间互称兄弟;出版刊物加强对军队的历史教育,军队和人民的关系也相当密切。美国对尼加拉瓜的干涉,引起世界舆论的抗议,1933年,美国撤出尼加拉瓜,美国在尼加拉瓜进行了6年侵略战争,最终仍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摘编自(美)布拉德福德·伯恩斯《在尼加拉瓜的战争》
(1)根据材料,概括桑地诺对军队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概括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斗争的特点。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8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禁止向苏联、东欧各国出口战略物资,拉开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经济遏制战略的帷幕。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1952——1960),美国的经济遏制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1954年8月,美国政府决定此后“专注于对苏联战争潜力有重大意义的物资和设备,不再要求管制那些次要战略物资”,对中国则“继续维持现行管制水平”。从60年代起,直到冷战时代结束,美国冷战战略的打击的对象逐渐从中国转向苏联,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逐渐从禁运战略物资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
——摘编自崔丕《美国经济遏制战略与高新技术转让限制》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经济遏制战略在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调整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经济遏制战略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从图1、图2中提取三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如果要增加一幅历史地图以更全面地展现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新增的地图中应重点标注哪些内容,试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军方对外援助报告是从安全角度援助欧洲的必要性的,而马歇尔计划中实际援助款额的排序与军方建议大体相当,表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目的是培育一个政治上、军事上对抗苏联阵营的西方集团,C项正确;A项与主旨无关,排除A项;美国军方并未主导对外经济援助,排除B项;材料强调马歇尔计划,而欧洲联合强调欧洲内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赫鲁晓夫认为1953年的粮食收购量尚不及1940年,而随着苏联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粮食,由此可知,赫鲁晓夫对农业较为重视,即将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C正确;A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并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题干未涉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态度,排除B;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上台后就基本结束了,而且赫鲁晓夫口中的“收购”意味着当时依然是国家行政命令指导经济,排除D。
3.B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法国的大飞机与美国可以同时竞争,体现了法国科技进步,促进了法国强大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足鼎立应该是美日欧而不是美法日,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法国的市场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特征,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法国建立其防务和工起独立体系,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4.A
【详解】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在1947年; ②华约的建立是1955年;③朝鲜内战爆发是1950年;④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故A①③②④项正确,排除BCD。
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没有出现美苏争霸,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冷战就是采用非战争的手段打击对方,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雅尔塔体系主要是由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协议构成,是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具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但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有一定积极作用,故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D
【详解】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故D正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是日内瓦会议的影响,排除;推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是亚非会议的影响,不属于“共同影响”,排除AB;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与“20世纪50年代”不符,故C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共同影响”,根据所学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的知识分析解答。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法国)。根据材料“在第一个经济计划中,法国政府把重点放在基础产业部门,将煤炭、电力、钢铁等行业确定为优先发展对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法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制定了经济计划,B项正确;法国仍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没有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福利制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苏联模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看出,亚洲、非洲、拉美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达到7个,超过了东欧、西欧及其他国家的数量,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故选D;A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主导”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两极对峙对非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影响,排除C。
【点睛】
9.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NATO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是一个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于1949年成立,故D项正确;A项,联合国缩写为U.N,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华约英文缩写为WT O,排除;C项,世界银行即World Bank,与题干不符合,排除。
10.C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现代科技文明在世界各个地区扩展,外蒙古、肯尼亚、埃及、巴布亚、日本、越南的物质文明和文化都受到现代科技文明的巨大影响,体现了文明的同质化趋势,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文明的同质化,不是多样化趋势,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以特定时代的新闻标题为材料,考查时代特征和重大事件的影响,材料的关键信息在于物质文明和文化的趋同性的现象,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1.B
【详解】1955年万隆会议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故B符合题意;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排除A;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召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排除C;第一届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于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举行,时间不符合,故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71~1977年美、日两国在新加坡制造业方面的累计投资额在不断的增加,而外国对新加坡的投资总额也在不断的增长,突出反映了新加坡对外资的利用来发展本国的经济,C项正确;材料表格反映的是外国对新加坡的投资额变化,未涉及新加坡国内的自然资源,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已经实现了国家独立,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内引进外资,不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在缔造和平,建立一种持久国际秩序的工作中,不先达成一种相互信赖和依靠的空气,而只一味继续寻求许多对我们的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没有结果的。”可得出材料强调马歇尔计划会加剧美苏间的对抗,因此持反对态度,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并不能使苏联和美国人找到共同的生活方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美国的海外市场,排除C项;材料与联合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1953—1983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 GDP 平均增长率对比”可以看出,苏联的经济增长慢于世界,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主要是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C项正确;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小,排除A项;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苏联的经济受到的是体制的影响,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材料中“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最终以苏联撤离古巴和平解决”并结合所学,当时美国拥有核优势处于攻势,肯尼迪总统采取强硬立场,命令对古巴实行封锁,迫使赫鲁晓夫作出让步从古巴撤回苏联的导弹,危机才随之化解,可得出这表明美苏争霸中优势在美国,A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虽和平解决了,但它也是动荡的表现,材料没涉及和平,不能表明“和平与动荡并存”,排除B项;美苏在古巴的领土上争夺利益,不能说明古巴等拉美国家的崛起,排除C项;材料要突出的是“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的妥协告终”,是为了表明美苏争霸中优势在美国,不是为了表明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方兴未艾,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二战后期的1945年,美国、英国和苏联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决定战后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欧战结束后对日作战,会议对战后国际政治关系产生最深远影响,C正确;开罗会议由中华民国、英国、美国在埃及开罗召开,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德黑兰会议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以及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交换了意见,波茨坦会议致力于战胜日本帝国及履行开罗宣言等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等问题,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7.(1)背景:冷战进入新阶段,苏攻美守;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严重束缚了捷克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苏联的大国霸权主义。
(2)影响: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严重分裂;助长了苏联的霸权主义;客观上促进了中美关系的缓和和中美建交。
【详解】(1)由材料“20世纪60年代后期冷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美苏双方和东西方两个阵营都无法也无力置对方于死地而胜之,但国际形势已经从西方处于优势而苏联处于劣势的情形下转变为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的状况”、“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要求摆脱苏联控制,打破苏联模式的呼声日益高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
(2)由材料“苏联镇压‘布拉格之春’事件导致人们对苏联的‘列宁一斯大林’模式的失望,使人们认清了在苏联控制下的社会主义不允许有与苏联认同的民主相左的模式存在。它一方面使苏联的威权达到了顶峰,为入侵阿富汗开了先例;另一方面也使与苏联关系交恶的中国认识到苏联不会容许异己的存在,与美国改善关系并对抗苏联的威胁的意愿日趋强烈,最终促使了中美建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
18.(1)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严惩违纪行为;实行军队内部关系平等;出版刊物对军队进行教育。
(2)特点:采用游击战的方式进行;依靠工农独立进行抗战;改革军队,提高战斗力。
【详解】(1)根据“桑地诺在军队中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严惩一切违反纪律的行为”得出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严惩违纪行为;根据“在军队内部保持平等关系”得出实行军队内部关系平等;根据“出版刊物加强对军队的历史教育”得出出版刊物对军队进行教育。
(2)特点:根据“走上了抗美游击战争的道路”得出采用游击战的方式进行;根据“在山区建立根据地”得出依靠工农独立进行抗战;根据“桑地诺在军队中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得出改革军队,提高战斗力。
19.(1)调整的内容:管制政策上从禁运战略物资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管制对象上从重点关注中国转向苏联。政策调整原因: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实力相对衰弱,中美关系逐渐缓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冲击战略物资禁运体系;高新技术领域竞争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加剧了二战后冷战局面;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加强了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有效联系。
【详解】(1)内容: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经济遏制战略内容上调整为“专注于对苏联战争潜力有重大意义的物资和设备”,重点在打击苏联发动战争的能力,在国家主体上,重点是对中国的遏制,目的是遏制战争潜力的同时阻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60年代以后,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逐渐从禁运战略物资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打击对象从中国转向苏联。原因:美国遏制战略在50年代进行调整的原因在于赫鲁晓夫执政后,调整对外政策,缓和紧张局势,美国注意力转移,而新中国成立后增强了亚洲的社会主义力量,且与美国在朝鲜发生直接的战争对抗,所以中国成为其重点管制的对象;60年代以后,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相对实力衰弱,逐渐认识到在两极格局中苏联是资本主义阵营的主要战略对手。
(2)影响:美国的经济遏制战略首先从性质上看是冷战的重要手段,加剧了冷战局面的形成,对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20.(1)
信息 阐释
北约、华约对峙。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有大量亚非拉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
冷战期间爆发多次局部战争和军事对峙。 冷战期间激烈的对抗加剧了世界的动荡、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但并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美苏两国在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驻有军队。 世界上许多国家被迫卷入了美苏对抗,他们的安全与主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中国、印度、埃及等亚非国家参加了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的国际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体现出冷战期间和平力量的增长,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列出以上任意三个信息,并进行阐释。其他符合要求的信息亦可得分。 表述成文,持论有据,逻辑清晰,可。 阐释充分,逻辑清晰可;阐释相对合理即;不阐释或阐释错误不得分。
(2)
内容 理由
用色块标注出欧共体成员国;用图标展示西欧国家和日本的经济增长情况。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在地图中标注出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两德统一等重大事件。 80年代中后期,苏联在冷战中进行了大幅度的退让和妥协,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冷战逐渐走向结束。
在地图用不同颜色中标注出,联合国的创始国与不同年代加入联合国的国家。 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战后不同地区的国家陆续加入联合国,可以反映出二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和新兴国家登上国际舞台的历程。
在地图中标注出中国拥有“两弹一星”、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等重大事件。 伴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实力增强,使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在地图中用不同色块标注出苏联境内的独立国家,如俄罗斯、立陶宛、乌克兰等。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在地图中用不同色块标注各个层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随着冷战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区域集团化也在发展,各国经济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写出任意一个标注内容。其他符合要求的标注内容亦可得分。 理由充分,表达清晰可;理由相对合理即;无理由或理由不通不得分。
【详解】(1)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首先,分析材料内容,两幅图片阐述了二战后美苏冷战以及新兴力量的崛起等史实,根据材料“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可得出北约、华约对峙;根据材料“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可得出冷战期间爆发多次局部战争和军事对峙;根据材料“苏联主要空军基地、美国主要导弹基地”可得出美苏两国在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驻有军队;根据材料“万隆会议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可得出中国、印度、埃及等亚非国家参加了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其次,结合二战后美苏对峙以及冷战下的战争与冲突、万隆会议、不结盟会议的召开等史实,阐释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
(2)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首先,分析材料内容,两幅图片阐述了二战后美苏冷战以及新兴力量的崛起等史实,缺少欧洲、日本的崛起、各个层级的经济组织的出现等史实;以日本、欧洲的崛起为例,结合战后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等相关史实。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