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年,河北考古人员在张家洼遗址发现西周初年四套车马器随葬的大墓,表明周人有意把势力扩展至燕南地区,将商王朝形成的北部疆域向北扩展。这一发现可说明,周代( )
A.建立了完善的宗法分封体制 B.拓展了中原文明的发展空间
C.改变了商朝的地方治理模式 D.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
2.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任职前必须宣誓他将公正、依法从政。雅典人视法律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违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包括十将军在内。公元前5世纪,雅典许多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因触犯法律或遭流放,或被罚款,或被处死。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重视利用法律维护政治生态 B.践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C.政治精英引领民主政治发展 D.民主政治借助于宣誓的形式实现
3.“投豆选举法”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而实行的选举方法。选举时,监票人告诉选民每个碗代表的候选人,选民轮流进屋投票。这反映了“投豆选举法”( )
A.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简化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 D.提升了选民文化素质
4.1907年,英国首先使用了“影子内阁”一词。影子内阁由下院中有影响力的反对党议员按内阁形式组建而成,其不附和当任内阁,对当任内阁的错处和缺点进行攻击。这反映了英国( )
A.政党政治恶性斗争 B.民主意识相对匮乏
C.政府形象不断提升 D.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5.廖伯源认为:“(西汉)郡县考课之项目,虽天下郡县大体相同,然特殊地区之长吏,其职掌除与一般郡县长吏相同外,又有特别事务之项目,该项目亦当考课。地方长吏之考课,分若干项目分别考其等第,再集中分项之等第,评定其考课之总等第。”这( )
A.反映了考课制度缺乏合理性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约束
C.实现了对官吏的全方位监督 D.利于地方治理的因地制宜
6.1870年,英国首相格莱斯顿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枢密院令: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按文官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考试;文官在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这( )
A.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进一步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C.促进了两党制发展与完善 D.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7.有学者指出:“在(汉武帝以后)汉朝,《春秋》仿佛是一部宪法。凡有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重大问题,都引《春秋》解决。”这说明,西汉中后期( )
A.先秦法律得到了延承 B.“以法治国”得到落实
C.法律制度已基本完备 D.儒家伦理得到了弘扬
8.中世纪,欧洲婚礼的仪式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只需要教士主持;17世纪起,婚礼需要家长同意并到政府登记,且一定要有证婚人。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婚礼仪式趋向复杂 B.世俗权力的加强
C.婚礼程序更加规范 D.宗教信仰的式微
9.1964年1月27日,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中法两国建交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这则消息被西方媒体称作“炸破冷战坚冰的外交核弹”。中法建交( )
A.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基础
B.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表明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
D.标志着欧美放弃对华政治上的孤立
10.下图为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拓片,据拓片内容可以推知( )
A.政府改革加速少数民族汉化 B.社会动荡导致民众生活困苦
C.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迁 D.经济发展推动饮食结构改变
11.《明史·食货志》记载某项改革:“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这一改革( )
A.确立了实物地租的征税模式 B.得益于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
C.解决了严重的吏治腐败问题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12.下表为二战后成立的世界性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这反映出二战以来( )
成立时间 1945年 1956年 1964年 1966年
银行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金融公司 非洲开发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
A.世界经济间的联系密切 B.亚非国家引领世界经济发展
C.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D.世界货币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13.如表所示为明朝不同时期法律条文的摘录(部分)。据此可知,明朝( )
时期 法律条文
明太祖时期 凡侵占街巷道路而起盖房屋及为园圃者,杖六十,各令复旧。其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
明宪宗时期 京城街道沟渠,锦衣卫官校,并五城兵马时常巡视……如有怠慢,许巡街御史参奏拏问。若御史不言,一体治罪
明世宗时期 京城内外,势豪军民之家侵占官街、填塞沟渠者,听各巡视街道官员勘实究治
A.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管理 B.城市环境治理渐趋规范化
C.利用经济手段大兴民众教化 D.坊市的时空界限已被打破
14.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这一成就( )
A.彻底摆脱了西方的经济封锁 B.实现了我国粮食的自给自足
C.提高了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 D.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5.根据下表信息可知,英国( )
时间 行业 地区
工业革命前 毛纺织业 集中在东英格兰、英国的东南部和西约克夏
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 集中在伯明翰、南威尔士、舍菲尔德和东北威尔士
工业革命后 棉纺织工业 英国西北方向的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博尔顿、贝里等城市兴起
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 伍斯特、南威尔士及蒙茅斯郡等地区形成了重要的炼铁中心
A.可开采的煤炭资源较为丰富 B.城市化进程因工业革命而加快
C.工业化推动了经济重心转移 D.棉纺织工业逐渐取代毛纺织业
16.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中关税厘金(厘金主要面向工商业群体征收)变化情况。
年份 数额(万两) 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
1891 3711 41.08
1903 5340 50.90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近代经济转型进程艰难 B.政府陷入严重财政危机
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D.对外经济依附程度提高
17.《盐铁论》记载,西汉“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可胜用,而曹、卫、梁、宋,采棺转尸;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可胜食,而邹、鲁、周、韩,藜藿蔬食”。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
A.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化 B.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 D.各地物产流通范围有限
18.下表为1500年—1890年,中国、日本和西欧的城市化率(居民达到1万人的城镇人口百分比)变化表。导致其变化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份 中国 日本 西欧
1500 3.8 2.9 6.1
1820 3.8 12.3 12.3
1890 4.4 16.0 31.0
A.自然环境 B.价值观念 C.政治体制 D.生产方式
19.洋务运动时期,兰州创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并延及周边城市;清末“新政”时期,西北近代工业和电讯事业的发展带动了西北的城市化;抗战时期,川陕公路和陇海铁路成为重要交通干线,东部学校、企业内迁,使得西北城市进一步发展。据此可知( )
A.近代西北城市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交通发展对近代城市化起决定性作用
C.政治军事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因素
D.社会经济进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0.19世纪初期,英国城市的街道大多数是窄街小巷,没有区分专门的人行道或车道;住宅参差不齐,从贵族、金融家的豪华宅第到普通居民的后街陋室,并存于城市街区。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 工业革命弊端显现 B.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公共权力监管缺失 D.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美法系最早可追溯到由原始习惯或判例组成的日耳曼法,它认为,法则只能靠经验去摸索,人们不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理性。受洛克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它认为政府只是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协调人,故政府应该接受法治。面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着重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却忽视了对社会公道、永久和平、世界主义的博爱等这些宏伟理想的追求。
——摘编自胡娟《西方大学两大治理模式及其法治理念和思想传统》
材料二 法律应以民族为基础,即以本民族的道德、法制、风俗习惯、宗教等民族性格为法制之标准。中国法系,以人伦为本位,以理性为前提,尚礼仪,重王道,尚矜恤,慎刑罚。它以“人是宇宙的主人”和从内外两方面践履人生里程的精神,以融合民族、提升道德、维护秩序和实现大同世界理论的贡献,自占世界上法系之重要地位,为安南、朝鲜、日本、暹罗之母法。近世因经济思想之变动,政治形式之改观等,遂日渐式微。然中国法制具有独特的精神与久远的历史及光辉的价值,可以成为医治世界危机的一种药方,其复兴势在必然。
——摘编自俞荣根等《中国传统法学述论:基于国学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法系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法系的时代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建设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之多。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过去“旬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为了稳定税收,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到雍正时,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相互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摊丁入亩”的目的,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人有意把势力扩展至燕南地区,将商王朝形成的北部疆域向北打展”可知,西周初年周人有意识的扩展疆域范围,这有助于拓展周文化的发展空间,B项正确;材料现象出现于周初,宗法分封体制也建立于周初,材料没有时间信息,无从得出周王朝的疆:展是因为宗法分封体制的建立,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地方治理模式确实有所改变,但材料仅体现疆域拓展,并非治理模式变化,排除C项“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与材料无关,且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雅典人重视法律,强调依法从政,即使是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因触犯法律而遭受惩罚,这种重视法律的观念反映了雅典人重视利用法律维护政治生态,故选A项:古雅典是奴隶制社会,不可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与史实均不符,排除。
3.答案:A
解析: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灵活的形式保障选民行使选举权利,从而激发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提升了民众对陕甘宁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可,扩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组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中“候选人不用到场,监票人告诉选民每个碗代表的候选人,选民一个个轮流进屋投票"可看出,选举程序较为严谨,但并不等于简化,排除C项;“提升了选民文化素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影子内阁由下院中有影响力的反对党议员按内阁形式组建而成,其不附和当任内阁,对当任内阁的错处和缺点进行攻击”及所学可知,“影子内阁”是英国维护民主政治的产物,也是英国民主政治日渐成熟的具体表现之一,D项正确;“影子内阁”是政党政治良性斗争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众民族意识相对匮乏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英国政府形象不断提升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对郡县官员的考核大体相同,但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民风民俗等具有很大差异,不同地区官吏的职责分工也各不相同,所以“特殊地区之长吏”的考核总成绩要结合专项考核,这种相对公平的考核方式,能够调动官吏的积极性,便于地方官吏因地制宜实施行政管理,故D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西汉官吏考课既包括综合指标,也重视官吏的专长,与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约束无关,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文官的任命通过考试选拔,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同时文官在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使文官不受政党影响,推行政令实施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哪些人可以参加考试,不能说明进一步扩大了选官的范围,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文官制度的中立性,未说明政党政治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此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故出现在汉朝,《春秋》仿佛是一部宪法,凡有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重大问题,都引《春秋》解决,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先秦法律得到了延承”,没有涉及先秦法律对后世的影响,排除A项;西汉中后期治国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法律制度已基本完备”史实表述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汉中后期以礼入法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A..“趋向复杂”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根据“中世纪,欧洲婚礼的仪式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只需要教士主持;17世纪起,婚礼需要家长同意并到政府登记,且一定要有证婚人"分析可知,材料中婚礼需要得到政府的认可,体现了王权的加强,正确;C.程序更加规范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1964年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炸破泠战坚冰”喻为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B项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由中苏关系恶化及美国实力衰退、中美两国利益决定的,中法建交是中法两国独立自主外交的体现,是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威胁所致,不可能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基础,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排除C项;“标志着欧美放弃对华政治上的孤立”与史实不符,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A.材料中的图片反映的是汉族人接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没有体现出政府改革的作用;B.材料看不出人民生活的困苦;C.从材料可以看出,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所以汉族人开始接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D.材料看不出饮食结构改变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故选:C。
1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悉并一条”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改革是明朝张居正改革中的一条鞭法,即赋役征银,其实行主要得益于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故B项正确;一条鞭法确立了货币地租的征税模式,故A项错误;一条鞭法无法做到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C项说法绝对化和夸大化,故C项错误;一条鞭法是张居正改革的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缓解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错误。故选:B。
12.答案:A
解析:二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密切,资金、项目等方面合作的客观需求,推动了世界性和地区性银行组织的成立,故选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在城市环境管理方面,不仅有明确的立法,而且还实行了相当严格的监察制度,强调巡视官员在城市环境管理中的职责和御史检查执法的作用,这说明明朝城市环境治理渐趋规范化,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利用经济手段大兴民众教化,排除C项;宋朝时期坊市界限已被打破,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产量增长较快,有利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项正确;材料只讲了我国农业粮食产量的增长问题,并不涉及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由于缺乏其他数据的对比支撑,且根据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中国已实现谷物供应基本自给,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粮食产量的增加,没有涉及监管水平的高低,排除C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后,一系列中小城镇兴起。表格中信息显示,英国工业革命前后,纺织业、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可开采的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符合英国的史实,但材料内容未体现,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排除B项;D项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
16.答案:A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891年至190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晚清财政收入中,关税厘金占比逐渐上升,而厘金主要面向工商业群体征收,这说明当时政府并未对工商业发展进行税收优惠,近代经济转型较为艰难,A项正确;厘金在财政收入中占比上升并不能证明当时政府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排除C项;厘金面向工商业群体征收,属于国内税,这并不能说明当时的中国经济对外依附严重,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可知,“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能贩运到“曹、卫、梁、宋”,且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能为“邹、鲁、周、韩"地区所食用,说明当时各地物产流通不畅,流通范围有限,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物产流通受限,不能说明市场管理的规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商品流通受阻,无法得出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手工业区域分工,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D
解析:
1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清末“新政”时期和抗战时期,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西北地区城市不断发展,因此可得出结论:社会经济进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交通发展对近代城市化有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排除B项;政治军事需要也不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期(世界)。19世纪初期的英国正值工业革命,材料信息体现了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及管理服务水平无法与工业化同步发展,导致“城市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贫富差距扩大,排除B项;工业革命后英国建立文官制度,“公共权力监管缺失”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等级观念明显淡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1.答案:(1)特征:遵循先例原则(注重习惯法或判例法);崇尚经验主义;注重法治;注重实用。(答出其中3点即可)
原因:传统法学的影响(日耳曼法的影响);启蒙思想的传播;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答出其中3点即可)
(2)价值:是融合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成果;礼法合一的特质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提供了价值参考;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为国家发展提供保障;利于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中国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中华法系是世界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的有序和谐、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答出其中4点即可)
(3)认识:法律建设应在人民主权原则下发挥人民群众主力军的作用;法律建设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基础;法律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法律建设应遵循本土性、适时性、开放性等原则;国际法的建设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课题。(答出符合题意的2点即可)
解析:(1)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美国家。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英美法系最早可追溯到由原始习惯或判例组成的日耳曼法,它认为,法则只能靠经验去摸索,人们不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理性”及所学可得出遵循先例原则(注重习惯法或判例法),崇尚经验主义;由材料“它认为政府只是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协调人,故政府应该接受法治”可得出注重法治;由材料“它着重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可得出注重实用。
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英美法系最早可追溯到由原始习惯或判例组成的日耳曼法”可得出传统法学的影响(日耳曼法的影响);由材料“受洛克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及所学可得出启蒙思想的传播;结合所学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中国法系,以人伦为本位,以理性为前提,尚礼仪,重王道,尚矜恤,慎刑罚”“它以人是宇宙的主人’和从内外两方面践履人生里程的精神,以融合民族、提升道德、维护秩序和实现大同世界理论的贡献”及所学可得出是融合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成果;礼法合一的特质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提供了价值参考,利于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由材料“自占世界上法系之重要地位,为安南、朝鲜、日本、暹逻之母法”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中国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中华法系是世界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材料“然中国法制具有独特的精神与久远的历史及光辉的价值,可以成为医治世界危机的一种药方,其复兴势在必然”及所学可得出为世界的有序和谐、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世界。由材料“受洛克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它认为政府只是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协调人,故政府应该接受法治”及所学可得出法律建设应在人民主权原则下发挥人民群众主力军的作用,法律建设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基础,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由材料“法律应以民族为基础,即以本民族的道德、法制、风俗习惯、宗教等民族性格为法制之标准”及所学可得出法律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律建设应遵循本土性、适时性、开放性等原则;由材料“自占世界上法系之重要地位,为安南、朝鲜、日本、暹逻之母法”及所学可得出国际法的建设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课题。
22.答案:(1)影响: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等。(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目的:稳定财政收入,巩固国家统治。
评价:积极:摊丁入亩的实施使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有利于商业的发展;税制的简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隐瞒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促进了人口增长。局限: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社会中的阶级矛盾,从根本上讲,它维护的仍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3.答案:示例论题: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华文明特性。阐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形成了友好和平、开放交流、兼收并蓄、互利共赢、开拓进取的丝路文化。丝路文化是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有效诠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友好和平交流。唐朝时,玄奘西行天竺求佛法,鉴真东渡传播佛教,都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东西方交流赋予丝绸之路友好和平的文化内涵,这反映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与传统。在丝绸之路兴盛与繁荣进程中,丰富多彩的敦煌文化形成,众多的石窟、多彩的壁画与形态各异的雕塑,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汇聚,彰显了丝绸之路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涵。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放情怀与包容的胸怀。丝绸之路为中亚、欧洲带去先进的冶铁技术,为中亚带去先进的水利灌溉技术,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西亚、中亚、欧洲的很多物产、工艺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丝绸之路上的这些经济文化交流使东西方出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发展的局面。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且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含有中华文化特性的丝路精神对当今世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