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被称为巴格达翻译运动。阿拉伯帝国境内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学术成果,被学者们译成阿拉伯文。直到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因为文本的失传,不得不把一些翻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从阿拉伯文又重新译成拉丁文。据此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 )
A.有利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展 B.使得阿拉伯文化在欧洲广泛传播
C.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 D.造就了欧洲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
2.“帝国建立后,消灭了中亚和西亚几乎全部国家,在东西方之间建立了持久稳固的直接联系渠道,帝国因此成为东西方世界交流的可靠‘中间人’。”这里的“帝国”是指( )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波斯帝国
3.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学习“封建时代的欧洲”这一单元时的交流内容,其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是从法兰克王国开始的
B.封君与封臣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封建制度
C.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
D.“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谚语
4.15世纪,帕查库蒂开疆拓土、奠定帝国大业,重建南美洲古城库斯科。在库斯科的中央广场上,宏伟的太阳神庙耸立在金字塔形的台基上,国王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太阳祭。沿中央广场四个方向修筑的数千米驿道,把库斯科与全国连接起来。重建的库斯科( )
A.成为印加统治中心 B.是玛雅城市建筑的典范
C.见证阿兹特克文明 D.借鉴了古埃及建筑风格
5.“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这反映出
A.古埃及法老拥有至上权威 B.两河流域法典宣扬君权神授
C.古印度各种姓间的不平等 D.古罗马奴隶制度的迅速发展
6.高德步、王珏在《世界经济史》中记载:“在庄园上封建主设置房屋、仓库、马厩,置办必要的农具,喂养牲畜家禽,还有一些触及手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以使它能供应封建主一应生活所需。”该材料体现了庄园经济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7.欧洲中世纪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由此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A.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力 B.彻底摆脱了教会的影响
C.严重阻滞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D.经历了启蒙运动的思想洗礼
8.有学者认为:“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巨大的苏德沼泽地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又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但考古发现,在今坦桑尼亚的一座陵墓中有原产于15世纪左右中国的瓷器,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出土了阿拉伯、波斯的各种器物。”下列选项中对以上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使欧洲侵入非洲时间较晚 B.非洲内部的国家地区之间缺乏交往
C.非洲文明的发展环境并不孤立封闭 D.古代中国与非洲之间往来缺乏依据
9.“拜占庭帝国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存在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新力。”这段话说明了拜占庭帝国( )
A.是当时欧洲最强的国家 B.具有固步自封的特点
C.是沟通东西方间的桥梁 D.帝国内部没有创新力
10.某学习小组围绕研究主题“古代非洲文明”进行资料搜集。他们可选择的内容有( )
①班图人的炼铁遗址②玛雅波南帕克神庙壁画③印加马丘比丘城遗址④大津巴布韦的石头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13世纪初,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的是
A.斯拉夫人 B.日耳曼人 C.突厥人 D.阿拉伯人
12.日本假名字母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约从9世纪起正式使用;片假名源于汉字楷书,约从10世纪起正式使用。这说明( )
A.文化具有多样性 B.文化具有传承性 C.文化具有交互性 D.文化具有创新性
13.1215年,英格兰国王约翰被迫签订《大宪章》后,教皇英诺森三世则发布诏书宣布该文件无效。他在诏书中斥责男爵们藐视宗座、侵犯国王,且禁止国王履行文件中的内容,也禁止男爵们要求国王履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A.世俗王权高于教皇权力 B.教廷试图维护封君封臣制
C.英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 D.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
14.自11世纪以来,西欧商品经济的复苏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供需关系和社会关系,要求有新的规则进行规范,并把不同的规则如行会法、城市法综合起来,尤其亟需确立契约自由、平等互利、等价交换、诚实信用等原则。这一现象导致西欧( )
A.研究古罗马法的思潮兴起 B.人文主义思想迅速传播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 D.基督教信仰遭到了冲击
15.图是某一时期的欧亚主要贸易商路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传统商路促进东西方的交流 B.区域贸易推动整体世界形成
C.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阿拉伯人逐渐垄断大西洋贸易
16.坂本太郎在评价某幕府政策时说:“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无疑是个有力因素……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据此推断,坂本太郎评价的是( )
A.殖产兴业 B.忠君爱国 C.锁国政策 D.重农抑商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 城市居民主要都是从富裕的农民阶层走来的,但也包括流浪者、逃跑的农奴,还有小贵族们那些野心勃勃的子女。总之,就是快速增长的人口中多余的人全都聚集到城市里。城镇最初也受其地区内的贵族、主教或修道院的管制,因此,地主可以向城市居民征收各种赋税,也可以维持城镇的秩序。但是,城市里最富有的居民——商人们,早早地就开始反对这样的操作。他们强烈希望能够拥有更适合商业人士的特权:免付一些费用、行动上的自由、免费过路(过桥费和过堡费)拥有城镇财产,以及自治的自由。到12世纪时,地主们已经开始赋予商人们上述权力的一部分,甚至全部。这些规矩被写进“自由特许令”里,或称“城市特许令”。有的贵族是迫于城市暴动和反抗的压力;有的认识到他们辖地内这些繁荣的商业中心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而自愿发布这些法令;还有的贵族则主动在新城镇发布特许令,通过给予优惠条件的形式吸引商人们的到来。要求城市自治的呼声如此之高,有的历史学家甚至写道,在12世纪发生过一次“自治运动”。实际上,每一个城市特许令都造就了一个半自治的政法实体,在欧洲的许多地方被称为“市自治体”。市自治体有自己的政府、法庭、税务机构和关口。城市居民通过他们自己的法庭来实施他们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税收方式,简单地说,他们有了处理自己事务的权力,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摘编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著《欧洲中世纪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城市自治的原因并指出城市获得自治权的方式。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城市自治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大事年表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1944年法国学者马勒莱发掘越南南部古海港奥克.艾奥遗址,认为其为东西海上交通的中继站。发掘出的中国物产包括西汉的规矩镜、东汉三国时期的八凤镜等,罗马特产包括152年和161~180年发行的罗马金币,这些金币以及罗马或仿罗马式金银装饰品、雕像中安敦时代的风格,表明二世纪中后期是罗马帝国与东方交往的高潮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①—⑤各时期中国与罗马历史发展的共性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交流的影响。
19.土地上的人们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没有主人的同意不能离开土地。如果变更给新主人,他们也随之被转让。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作为其一生劳作的回报,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他们用粮食、水果、蜂蜜、鸡蛋、家禽等实物按比例支付一年的收成。在和平无事的安宁岁月里,他们常常经营集市。
(1)根据材料中判断“他们”是什么人?简要叙述“他们”从4到14世人身地位的演变过程?
(2)结合材料概括“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形态特征。
(3)中国东汉的豪强地主与“他们”的主人相比有哪些共同之处?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中世纪大事记
1020年,西班牙城市莱昂首次获取城市自治特许状。
1057年,米兰市民武装起义,反对作为城市领主的大主教。
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向教皇“忏悔罪过”。
1088年,“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
1096年,英国牛津大学成立。
1108年,法国琅城市民向城市领主购买了城市自治权。
1171年,意大利设立威尼斯银行,从事存、放款业务。
12世纪后半期到13世纪中叶,《列那狐传奇》完成,欧洲城市文学发展。
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因征税问题绑架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1313年,教皇克莱蒙五世公开发行花钱就能得到的“赎罪券”。
1367年,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最终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1492年,西班牙“光复运动”胜利,建立了欧洲最早的统一中央王权国家。
有西方学者称“中世纪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根据材料,对这一观点作出解释。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在中世纪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又在文艺复兴时期传承了东西方文化,A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因为文本的失传,不得不把一些翻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从阿拉伯文又重新译成拉丁文”,因此巴格达翻译运动主要传承了欧洲文化,而非阿拉伯文化,排除B项;希腊化时代不符合“文艺复兴时代”,排除C项;巴格达翻译运动所保留下来的文化成果,对欧洲的文化有利,而非“造就了”,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帝国建立后,消灭了中亚和西亚几乎全部国家,在东西方之间建立了持久稳固的直接联系渠道,帝国因此成为东西方世界交流的可靠‘中间人’。”可知,描述的是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人通过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以及伊比利亚半岛地区的广大领土,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B项正确;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帝国疆域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3年 )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帝国极盛时疆域达亚欧非三大洲,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波斯帝国是位于西亚伊朗高原地区以古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国。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的攻陷波斯波利斯,帝国灭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封建时代的欧洲”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即国王把土地赐给贵族,即“封臣”,但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形成了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题意。
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世界南美洲)。据材料“15世纪,帕查库蒂开疆拓土、奠定帝国大业,重建南美洲古城库斯科。”帕查库提是南美印加国第九任君主(1438年~1471年在位),在他统治期间,库斯科由一个小国逐步发展成一个广阔的帝国-“塔华廷苏育”(Tahuantinsuyu),意为“四方之国”,A项正确。材料体系的是城市建筑和城市的道路系统,B的描述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印加文明,排除C项;库斯科宏伟的太阳神庙耸立在金字塔形的台基上,国王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太阳祭,这和埃及的建筑风格不同,古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都是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故C项正确,ABD与种姓罐 无关,排除。
6.A
【详解】从材料中“以使它能供应封建主一应生活所需”可知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项。
【点睛】
7.A
【详解】根据“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城市通过各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自治权,拥有了一定的自由的空间,故A符合题意;城市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但并没有彻底摆脱教会的影响,排除B;中世纪欧洲国家的国王尚未开始统一事业,排除C;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出现启蒙运动,排除D。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正确的是”,可知这是正向题。题干的主要意思为非洲有着撒哈拉沙漠、苏德沼泽地和平直的海岸线,这些地理环境客观上不利于非洲与外界的往来,但是考古发现非洲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和联系是存在的,非洲文明的发展环境并非孤立封闭,C项正确;材料不体现欧洲入侵非洲时间早晚,排除A项;材料重点是非洲与其他大陆的交流,而不是非洲内部的交流,排除B项;非洲出土了古代“中国的瓷器”,说明当时中国和非洲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存在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新力”,可得出,拜占庭帝国具有固步自封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拜占庭帝国是当时欧洲最强的国家,故A项错误;沟通东西方桥梁的是阿拉伯帝国,不是拜占庭帝国,故C项错误;“帝国内部没有创新力”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反映其实质,故D项错误。
10.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非洲。据所学可知,班图人和大津巴布韦都属于非洲文明,①④正确;玛雅波南帕克神庙壁画和印加马丘比丘城遗址都属于古代美洲文明,②③项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故选C;建立德里苏丹的是突厥人,而非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阿拉伯人,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约从9世纪起正式使用;片假名源于汉字楷书,约从10世纪起正式使用。”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中国汉字,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体现出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借鉴,反映出文化的交互性特征,C项正确;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体现了文化具有交互性,“多样性”“传承性”“创新性”都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215年,因国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起兵反抗,迫使约翰签署《大宪章》。《大宪章》调整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对王权进行了限制。但教皇英诺森三世则发布诏书宣布该文件无效。他在诏书中斥责男爵们藐视宗座、侵犯国王,且禁止国王履行文件中的内容,也禁止男爵们要求国王履行。这反映了教廷试图维护封君封臣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俗王权高于教皇权力,排除A项;《大宪章》虽然对王权进行了限制,但国王仍是最高统治者,英国封建制度并未走向瓦解,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11世纪以来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完善法律制度,结合所学,罗马法中有很多关于商品经济的内容,于是西欧出现了研究古罗马法的热潮,A项正确;人文主义思想迅速传播主要是在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排除B项;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在14世纪,排除C项;材料强调商品经济的复苏要求有新的法律规范,与基督教信仰受冲击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系信息可知,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的贸易,伴随着东西方贸易的进行,也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整体世界形成与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地中海地区是欧洲的贸易中心,并非世界的贸易中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大西洋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户时代即中世纪后期,日本幕府为加强和巩固其封建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虽有效保持了国内和平,但压制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探索精神,不利于日本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殖产兴业是明治维新时期的经济政策,并非江户时代的维稳措施,排除A项;忠君爱国与“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并非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人口的增长;城市工商业者与封建领主的斗争;城镇受贵族、教会的管制以及地主的剥削;国王的支持。
方式:与封建领主(贵族)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和反抗;封建领主(贵族)的主动让与。
(2)意义:冲击了农奴制度;有利于城市经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扩大了市民阶级,推动近代议会政治的形成;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大学的兴办和世俗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详解】(1)本题第一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总之,就是快速增长的人口中多余的人全都聚集到城市里”可知原因是人口的增长;根据材料“城镇最初也受其地区内的贵族、主教或修道院的管制,因此,地主可以向城市居民征收各种赋税,也可以维持城镇的秩序”可知原因是城镇受贵族、教会的管制以及地主的剥削;根据材料“城市里最富有的居民——商人们,早早地就开始反对这样的操作”可知原因是城市工商业者与封建领主的斗争;根据所学城市自治的原因还有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是前提;还有商业的繁荣;最后少不了国王的支持。本题第二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有的贵族是迫于城市暴动和反抗的压力”可知方式有武装暴动和反抗;根据材料“有的认识到他们辖地内这些繁荣的商业中心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而自愿发布这些法令”可知方式有封建领主(贵族)的主动让与;根据所学还有与封建领主(贵族)谈判;以及金钱赎买。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城市自治使得城市摆脱了农奴制度的压迫;城市自治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自治使得城市中的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近代议会政治的形成;城市自治还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城市自治使得世俗教育有所发展;最后也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18.(1)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都进入国家强盛时期④都出现了国家混乱分裂,但最终又都走向统一⑤都有外族迁入。国家再次出现分裂。
(2)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贸易往来推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解析】(1)
由材料①中古代中国商鞅变法和古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历史特征为两者都制定法律;由材料②阶段关键词“统一”可以看出,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由材料③中关键词“强盛”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进入强盛时期;由材料④中两个阶段“混乱”到“统一”,“危机”到“中兴”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由材料⑤中“南下”“十六国”“入侵”“分裂”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
(2)
根据材料“发掘出的中国物产包括西汉的规矩镜、东汉三国时期的八凤镜等,罗马特产包括152年和161~180年发行的罗马金币,这些金币以及罗马或仿罗马式金银装饰品、雕像中安敦时代的风格,表明二世纪中后期是罗马帝国与东方交往的高潮时期”可知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贸易往来推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19.(1)西欧中世纪的农奴。在日耳曼人征服过程中,罗马帝国的隶农和日耳曼人中的下层者,两者相互影响,互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农奴阶层。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使原来土地上的农民也成为封臣下的农民,这就加快了农奴化的进程。11世纪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兴起,部分农奴为摆脱庄园主的控制,走出庄园,到城市居住,成为城市中的市民。
(2)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庄园有农业、手工业和集市交换。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的土地;使用当地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他们常常经营市集。
(3)经济上:都控制大量的土地和农民,都是自然经济。政治上:掌握着地方大权。军事上:拥有自己的武装。
【详解】(1)“他们”:根据材料“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没有主人的同意不能离开土地。如果变更给新主人,他们也随之被转让”,可得出“他们”是西欧中世纪的农奴。
演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不同的历史阶段可得出新农奴阶层的产生—农奴化进程的加速—市民的出现。
(2)特征:根据材料“在和平无事的安宁岁月里,他们常常经营集市”,可得出他们常常经营市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庄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庄园有农业、手工业和集市交换;“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作为其一生劳作的回报,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可得出们有权耕作自己的的土地;使用当地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
(3)共同之处:根据材料及所学主干知识的特征,从政治(大权在握),经济(自给自足),军事(武装割据)等角度切入分析。
20.观点:中世纪黑暗中孕育着光明。
解释:进入11世纪,黑暗的欧洲中世纪孕育着曙光。经济上,庄园经济受到冲击,城市兴起,并获得自治权,市民阶层逐渐形成,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银行,贸易不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政治上,王权不断加强,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常备军队,征收税收,制定法律,发展外交等手段,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与教会争夺最高权威,为近代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与新兴的资产阶级结成了同盟;思想文化上,一些大学兴起,城市文学发展冲击着中世纪文化,出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因此,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可知,中世纪的黑暗也孕育着近代的曙光。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分析材料内容,材料中是欧洲中世纪的大事记,结合史实,对“中世纪黑暗中孕育着光明”进行解释。根据材料“西班牙城市莱昂首次获取城市自治特许状”可得出城市自治;根据材料“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可得出王权加强;根据材料“博洛尼亚大学成立”可得出大学的出现;其次,结合城市自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王权加强、大学兴起等相关史实,对一观点进行解释。要注意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达清晰,表述成文,紧扣观点。最后,对所解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