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不到一个世纪前,欧洲几乎垄断了全球秩序的制定。如今,它却有可能置身于当代探索世界秩序的努力之外,把自身的建设当作地缘政治的终极目标。”这段话意在表明( )
A.欧美国家实力日趋衰落 B.国际秩序重建任重道远
C.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D.世界大国应该勇于担当
2.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这意味着( )
A.美国重视自身的安全 B.美国要控制苏联利益
C.美国要维护世界和平 D.美国要充当世界霸主
3.1946年9月,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由此可见( )
A.苏联率先挑起了冷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C.报告背景是北约的成立 D.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无法和平共处
4.1963年,肯尼迪在美利坚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今天,如果全面战争再次爆发,我们两个国家(美国与苏联)就会陷入一个恶性且危险的循环之中。因此,让我们直接关注我们的共同利益,以及可以解决分歧的方式。我们要使世界变得安全,具有多样性。肯尼迪旨在( )
A.以妥协换取世界和平 B.以合作应对世界多极化
C.以对话维护美国霸权 D.以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
5.1967年欧共体成立的时候,英国政界的主导态度是( )
A.为了实现英国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在欧洲市场的自由交流,应该积极加入欧共体
B.要借助现有的法德矛盾,推行大陆均势政策,维护欧洲自身霸主地位,不应该加入欧共体
C.欧共体的成立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体,英国不加入将会被边缘化
D.英国拥有英联邦国家的广阔市场,加入欧共体将失去对这个广阔市场的独享权
6.尼克松执政时期(1968-1974)美国外交政策发生转变,美国既要与盟国建立较为均衡的伙伴关系,以此鼓励盟国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面对苏联的核优势,美国提出要采取灵活态度,进行对话或谈判,以此实现力量平衡,这就是所谓的“尼克松主义”。这表明( )
A.美苏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C.冷战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 D.世界局势正发生重大转变
7.自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以后,不结盟运动几乎每次首脑会议都会通过《关于联合国的决议》,并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后来都被联大通过。这反映出( )
A.不结盟运动主宰联大会议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联合国成员结构发生变化 D.第三世界力量开始兴起
8.下图漫画为苏联弗米切夫创作(原载苏联《真理报》,1958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该漫画( )
A.渗透了冷战的思维色彩 B.反映出西方的阶级对立
C.讽刺了美国的社会顽疾 D.折射出国际格局的变迁
9.1957年《罗马条约》谈判期间,美国明确支持原子能共同体,大幅下调浓缩铀价格,向国外修电站提供铀原料。对于经济共同体,美国的企业界虽感到有些不安,但政府领导人认为一个更加统一的欧洲可以把联邦德国归并进来,巩固面对苏联的西方。这表明( )
A.西欧联合起来对抗苏联 B.政治缓和带动经济的发展
C.大国博弈影响世界格局 D.西欧成为美苏争夺的核心
10.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画家瓦诺克创作了漫画《最新的竞技运动》,并在作品上题词:“华尔街的战争贩子们,他们发动英国工党和社会民主党反对斯德哥尔摩和平签名运动,华尔街的主子命令他们对这个运动作竞赛。”该漫画( )
A.还原了朝鲜战争的原貌 B.反映了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
C.讽刺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D.揭示了美国垄断资本的本质
11.1947年6月,在美国的指使下,英、法建议欧洲各国就自身的经济资源提出报告……再由美国提出援助的方式和条件。苏联代表认为,这将会要求各国泄露其本国的经济情报……其“结果将不是欧洲的统一和重建,而是把欧洲分裂成两个集团”。该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美苏对援欧产生分歧 B.欧洲成为美苏争夺中心
C.美苏间冷战不断加剧 D.美苏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12.1956年9月开始,在美国新闻署的鼓励下,美国国内成立了40多个有关美术、电影、音乐、体育等独立的公民委员会。美国政府希望它们能够鼓励其成员和兴趣相投的外国人交换信息,制定亲善计划,参与美国的各种公共关系活动。美国的这一举措( )
A.服务于其霸权战略 B.服务于国内文化的发展需求
C.阻碍世界文化交流 D.说明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
13.1958年,美苏两国签署了《美国和苏联在文化、技术和教育方面交流的协议》,美国声称希望美国的文化能够直接到达苏联,使得苏联人民能够从“正面”了解美国的真实情况,接受美国文化。这表明( )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和平与发展成为美苏关系主流
14.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科幻电影流行讲述核战争的故事:《地球停转之日》(1951年)直接从核威胁入手,影片充斥着浓厚的悬疑和恐怖氛围。影片《五》(1951年)和《入侵美利坚》(1952年)的科幻设定都是未来的核大战。其中《入侵美利坚》赞同美国使用核武器,报复入侵者。由此可知,当时的科幻电影( )
A.折射了二战后核战的逼近 B.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 D.得到了美国军方的支持
15.1959年,美国新闻署在全球范围内举办林肯纪念活动,活动的宣传材料包括由30余位杰出的传记作家撰写的文章、图片和宣传手册,三套关于林肯生平与影响的相集、一幅描述林肯生活哲学的彩色卡通手册,林肯的图书亦被译成多国语言。美国举办上述活动旨在( )
A.宣传林肯伟大事迹 B.赢得对抗共产主义的胜利
C.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D.助推全球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国务卿腊斯克和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是参与处理危机的重要人物。
材料一 美苏关于古巴的协议绝对不包括撤出在土耳其或意大利的导弹,苏联方面确实曾提出过这一要求,肯尼迪不仅拒绝讨论这一问题,甚至根本对此不予回答,危机的解决与任何形式的导弹交易都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促使赫鲁晓夫从古巴撤走导弹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很清楚面临着遭受美国核打击的可能性。
——1963年1-2月间,麦克纳马拉、腊斯克在面对国会议员有关质询时的回答
材料二 赫鲁晓夫没有坚持要求肯尼迪做出公开保证使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肯尼迪被誉为这场危机中的大胜家是因为没人知道那笔秘密交易。赫鲁晓夫从古巴撤出了我们的导弹而没有取得明显的收获,因而大失脸面。事实上……(赫鲁晓夫)得到了从土耳其撤走美国导弹的保证。
——摘编自多勃雷宁回忆录(1995年出版)
(1)比较两则材料,指出双方关于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原因的解释的异同。
(2)上述材料对于研究古巴导弹危机有何史料价值?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后初期,美国重点防止苏联向西欧和日本渗透,忙于西欧的重建,对于伊朗的援助要求,美国并没有按照杜鲁门主义给予大量援助。苏联支持的伊朗人民党空前活跃,伊朗人民支持政府对英伊石油公司采取强硬立场。1949年摩萨台政府上台,并对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英国采取了敌对手段企图推翻摩萨台政府,英国与伊朗的争执加剧了石油市场的动荡。杜鲁门政府认为摩萨台政府是人民党的替代者,支持伊朗的石油国有化并反对英国推翻摩萨台政府,条件是伊朗做出合理补偿。……但伊朗民族主义的高涨,杜鲁门政府的努力化为泡影。1953年艾森豪威尔执政,反共的麦卡锡主义肆虐美国。英国的禁运等措施加剧伊朗国内危机,摩萨台政府将求援目标转向苏联。1952年8月,美国中情局联手伊朗国王发动政变,推翻了摩萨台政府。1954年,伊朗国王与美英等国成立国际石油财团,美国资本垄断了伊朗石油。
——摘编自程群《美国对伊朗摩萨台政府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伊朗摩萨台政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推翻摩萨台政府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1年,法国国防部长马奇诺在“停战车厢”揭幕仪式上说,要追念那些伟大的逝者,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德意志帝国在这片具有历史意义的空地上吞下败果。1934年7月13~16日,前往贡比涅森林朝圣的法国老兵J.埃泰写道:“在这片森林中一个庄严的角落,可怕的噩梦得以终结……,胜利者应当自豪,失败者则应感到羞耻。”利用复仇情绪上台的德国纳粹党在1940年占领法国后,德军凯尔特将军在“停战车厢”内宣称:“对德意志民族的摧残与羞辱肇始于此。”法国投降仪式结束后,德军将这节车厢运到柏林。
20世纪50年代,“停战车厢”重回贡比涅森林,两国民众面对过往时,愈发呈现出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2018年11月10日下午,法国总统与德国总理在贡比涅森林“停战车厢”前共同参加一战停战百年的纪念活动,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了合作的新篇。
——摘编自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的形成》
根据材料,概括“停战车厢”在法德两国人民心目中象征意义的变化。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后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战后和平政治取代战争政治,联结美苏同盟的纽带不复存在,从而使两国之间的斗争重新表面化和尖锐化。 战后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为两国插手地区冲突提供了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战后初期两国的激烈对抗,是当时国际环境下的产物。 同时,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于对方的认识有主观、不符合事实的成分,从而导致双方相互不信任和猜疑。
——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二:1945-198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00 多起局部冲突和战争。 1989年,苏联军费开支为773 亿卢布,占国民收入12.1%。 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平均年度军费达3 000 多亿美元,占国民收入10%左右。 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由战后初期的60%下降到23%。 1981-1985 年,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年增长率分别为5.1%、3.1%、2.2%、1.8%。……双方不信任竟发展到1983年苏联把韩国一架偏离航道的民航客机当作从事间谍活动的军机而击落;许多文艺作品以对方为假想敌,把对方的人描绘成间谍、特务、杀人犯。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指出20 世纪40年代美国在军事方面遏制苏联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后果。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随着欧洲中心地位的丧失,作者对国际秩序重建过程中欧洲国家的缺席表示担忧,即国际秩序重建任重道远,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欧洲在国际秩序重建中的态度,而非欧美国家实力日趋衰落,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欧洲,而非世界殖民体系,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欧洲,而非世界大国,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美国。根据所学可知,杜鲁门主义被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霸权从英国转到美国手中,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因此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要充当世界霸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对世界控制的企图,非维护自身安全,排除A项;材料与控制苏联利益无关,排除B项;美苏冷战期间,局部战争不断,因此美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苏联和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并将苏联视为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对苏联实行敌对行动和遏制政策,挑起了冷战,美苏从大国合作走向了对抗,B项正确;美国率先挑起了冷战,而不是苏联,排除A项;1949年北约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两国合作进行反法西斯战争,说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和平共处,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3年(美国)。据材料“我们两个国家(美国与苏联)就会陷入一个恶性且危险的循环之中。因此,让我们直接关注我们的共同利益,以及可以解决分歧的方式”和所学可知,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在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在美苏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中,双方无法承担直接全面战争的后果,美国希望以凭借其优势,以对话维护美国霸权,C项正确。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世界和平”演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美国的利益,并非换取世界和平,排除A项;美国并未因此放弃对抗的冷战政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美苏之间的政治问题,并未涉及经济全球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7年欧共体成立的时候,英国政界的主导态度是为了实现英国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在欧洲市场的自由交流,应该积极加入欧共体,A项正确;二战后,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欧洲的霸主地位也丧失了,排除B项;“欧共体的成立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体”的表述不当,排除C项;二战后,英国组织的英联邦对英国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英国拥有英联邦国家的广阔市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8-1974年(美国)。由材料“鼓励盟国承担更大的责任,与苏联进行对话或谈判”,可知西欧崛起,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世界局势发生重大改变,冲击原有的两极格局,D项正确;美国迫于苏联压力进行对话谈判,双方仍是对抗的局势,关系没有发生改善,排除A项;全面冷战局部热战是当时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70年代苏攻美守,仍是紧张对峙时期,美苏关系没有缓和,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不结盟运动提交的提议在联合国大会都被通过,说明20世纪7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并进入联合国,使得在联大投票时能够团结一致应对美苏的霸权主义,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不可能主宰联大会议,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第三世界力量是在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8年的苏联。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该漫画揭示了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现象,讽刺了美国的社会顽疾,C项正确;冷战思维产生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狭隘的国家主权与利益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其目的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与挤压。材料并未强调冷战思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方阶级对立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此时处于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时期。材料未涉及国际格局变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为了增强西方对抗苏联的力量,大力支持原子能共同体,可见美苏两国冷战推动了欧共体的形成,影响了世界格局,C项正确;西欧联合并不是为了对抗苏联,对抗苏联只是美国的意图,排除A项;从美国对苏联的态度看,政治没有缓和,排除B项;“西欧成为美苏争夺的核心”的说法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朝鲜战争时期(世界)。根据材料“华尔街的战争贩子们,他们发动英国工党和社会民主党反对斯德哥尔摩和平签名运动,华尔街的主子命令他们对这个运动作竞赛。”及所学可知,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时期的第一次局部热战,苏联画家讽刺了美国凭借其经济优势强迫西欧国家进行联合斗争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朝鲜战争的原貌,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世界和平运动高涨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国垄断资本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材料体现的是二战后,美苏对援助欧洲的方式和条件产生了分歧,“结果将不是欧洲的统一和重建,而是把欧洲分裂成两个集团”,其本质是美苏的冷战不断加剧,C项正确;美苏对援欧产生分歧是表象,非本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欧洲是美苏争夺中心的说法,排除B项;美苏之间的矛盾受国家利益影响,是可以缓和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美国政府希望它们能够鼓励其成员和兴趣相投的外国人交换信息”可知,冷战时期,美国成立公民委员会,鼓励成员和外国人交流兴趣爱好,这有助于输出美国文化,彰显美国的优越性,体现了其为美国的霸权战略服务,A项正确;国内文化发展与外国人关系不大,排除B项;“阻碍”说法错误,美国的举措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文化交流,排除C项;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8年(美苏)。1958年是美苏两国冷战时期,两国签署《美国和苏联在文化、技术和教育方面交流的协议》,这有助于美苏两国保持文化往来,这说明美苏两国既有全面的对抗也有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当时的美国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排除A项;这一时期是冷战时期,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排除B项;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对抗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由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科幻电影流行讲述具有悬疑和恐怖色彩的核战争的故事,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美苏均拥有核武器,两国处于冷战状态,冷战意识影响了美国科幻片的主题与情节,B项正确;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方阵营对核武器的使用都较为审慎,并没有爆发核战争,“二战后核战的逼近”的结论错误,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科幻电影并非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这时期的文学主要以现代主义为主,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直接推断美国军方是否支持当时的科幻电影,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年(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59年美国新闻署在全球范围内举办林肯纪念活动,林肯的图书亦被译成多国语言,旨在为冷战服务,遏制共产主义,赢得对抗共产主义的胜利,B项正确;结合时代背景,此时处于两极对峙时期,美国新闻署在全球范围内举办林肯纪念活动不是单纯宣传林肯伟大事迹,排除A项;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是对外传播文化、拒绝其他文化流入,材料强调美国美国新闻署在全球范围内举办林肯纪念活动,未涉及拒绝其他文化流入,不体现文化霸权主义,排除C项;助推全球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是美国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6.(1)相同点:苏联最终做出了较大的让步;美国在获得了较多利益;双方进行了口头交涉;不同:关于美国从土耳其撤走是否为解决古巴导弹危机条件之一,双方解释不同。
(2)价值:两则史料都属于一手史料,所涉人物均是当时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可用于研究古巴导弹危机问题,史料价值较高。注意问题:所涉人物的阶级、立场问题;时间较长,回忆是否存在偏差的问题;个人对事件的观点、态度问题;个人情感因素等。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题。时空是:1963-1995年的美、苏。相同点:依据材料“促使赫鲁晓夫从古巴撤走导弹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很清楚面临着遭受美国核打击的可能性和赫鲁晓夫从古巴撤出了我们的导弹而没有取得明显的收获,因而大失脸面”,可得出苏联最终做出了较大的让步;依据材料“肯尼迪不仅拒绝讨论这一问题,甚至根本对此不予回答,危机的解决与任何形式的导弹交易都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和肯尼迪被誉为这场危机中的大胜家是因为没人知道那笔秘密交易”,可得出美国在获得了较多利益;依据材料“肯尼迪不仅拒绝讨论这一问题,甚至根本对此不予回答和赫鲁晓夫没有坚持要求肯尼迪做出公开保证使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可得出双方进行了口头交涉;不同:依据材料“肯尼迪不仅拒绝讨论这一问题,甚至根本对此不予回答,危机的解决与任何形式的导弹交易都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和得到了从土耳其撤走美国导弹的保证”,可得出关于美国从土耳其撤走是否为解决古巴导弹危机条件之一,双方解释不同。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963-1995年的美、苏。价值:依据材料“1963年1-2月间,麦克纳马拉、腊斯克在面对国会议员有关质询时的回答和摘编自多勃雷宁回忆录”,可得出两则史料都属于一手史料,所涉人物均是当时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可用于研究古巴导弹危机问题,史料价值较高。注意问题:在解读史料时涉及人物时应注意,所涉人物的阶级、立场问题;时间较长,回忆是否存在偏差的问题、个人对事件的观点、态度问题;个人情感因素等。
17.(1)变化:由有限度、有条件的支持变成反对并通过政变推翻了摩萨台政府。主要原因:英伊矛盾加剧,伊朗摩萨台政府倒向苏联;美国国内反共的麦卡锡主义肆虐,美国对伊政策主动变化等。
(2)打击了苏联对伊朗的影响,加剧美苏在该地区的矛盾;扶植了亲美势力,减弱了英国对伊朗的影响;强化美国垄断资本对伊朗石油的控制等。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 杜鲁门政府认为摩萨台政府是人民党的替代者,支持伊朗的石油国有化并反对英国推翻摩萨台政府”与“1952年8月,美国中情局联手伊朗国王发动政变,推翻了摩萨台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化为由有限度、有条件的支持变成反对并通过政变推翻了摩萨台政府。
第二小问主要原因,根据材料“ 英国与伊朗的争执加剧了石油市场的动荡”可知,英伊矛盾加剧;根据材料“ 摩萨台政府将求援目标转向苏联。”可知,伊朗摩萨台政府倒向苏联;根据材料“1953年艾森豪威尔执政,反共的麦卡锡主义肆虐美国。”可知,美国国内反共的麦卡锡主义肆虐;根据材料“ 美国中情局联手伊朗国王发动政变,推翻了摩萨台政府”可知,美国对伊政策主动变化。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摩萨台政府将求援目标转向苏联。”与“美国中情局联手伊朗国王发动政变,推翻了摩萨台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击了苏联对伊朗的影响,加剧美苏在该地区的矛盾;根据材料“ 1954年,伊朗国王与美英等国成立国际石油财团,美国资本垄断了伊朗石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化美国垄断资本对伊朗石油的控制等;根据材料“英国采取了敌对手段企图推翻摩萨台政府,英国与伊朗的争执加剧了石油市场的动荡”与“1954年,伊朗国王与美英等国成立国际石油财团,美国资本垄断了伊朗石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扶植了亲美势力,减弱了英国对伊朗的影响。
18.二战前,法国政府和民间持续在“停战车厢”兴建纪念设施、举办纪念活动;二战时,随着二战法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于同一节车厢中再次上演;在经历了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后,如今针对“停战车厢”的纪念,更多反映着人们面对过往的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原本象征对抗与复仇的“停战车厢”,也在朝着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了合作的新篇转向。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材料“1921年,法国国防部长马奇诺在‘停战车厢’揭幕仪式上说,要追念那些伟大的逝者,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胜利者应当自豪,失败者则应感到羞耻”可得出,二战前,法国政府和民间持续在“停战车厢”兴建纪念设施、举办纪念活动;据材料“对德意志民族的摧残与羞辱肇始于此”“法国投降仪式结束后,德军将这节车厢运到柏林”可得出,二战时,随着二战法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于同一节车厢中再次上演;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停战车厢’重回贡比涅森林,两国民众面对过往时,愈发呈现出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可得出,在经历了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后,如今针对“停战车厢”的纪念,更多反映着人们面对过往的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据材料“2018年11月10日下午,法国总统与德国总理在贡比涅森林‘停战车厢’前共同参加一战停战百年的纪念活动,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了合作的新篇”可得出,原本象征对抗与复仇的“停战车厢”,也在朝着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了合作的新篇转向。
19.(1)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际环境的变化;美苏两国领导人之间的误判与猜疑。表现: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主要后果:局部冲突和战争频繁;军备竞赛激烈;美苏国家经济负担沉重,经济地位下降;信任危机加深;意识形态对立严重。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原因:根据材料一“战后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为两国插手地区冲突提供了机会。”得出:国际环境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同时,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于对方的认识有主观、不符合事实的成分,从而导致双方相互不信任和猜疑。”得出:美苏两国领导人之间的误判与猜疑;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国家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主要后果:根据材料二“1945-198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00 多起局部冲突和战争。”得出:局部冲突和战争频繁;根据材料二“1989年,苏联军费开支为773 亿卢布,占国民收12.1%。 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平均年度军费达3 000 多亿美元,占国民收入10%左右。”得出:军备竞赛激烈;根据材料二“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由战后初期的60%下降到23%。 1981-1985 年,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年增长率分别为5.1%、3.1%、2.2%、1.8%。”得出:美苏国家经济负担沉重,经济地位下降;根据材料二“双方不信任竟发展到1983年苏联把韩国一架偏离航道的民航客机当作从事间谍活动的军机而击落”得出:信任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二“许多文艺作品以对方为假想敌,把对方的人描绘成间谍、特务、杀人犯。”得出:意识形态对立严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下学期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