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夯实基础】(含解析)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夯实基础】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自主复习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考情分析:
本单元是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和高频考点,大题和小题出现频率高。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结合教材P107单元导读归纳本单元阶段特征。
1.资本主义国家: 和 推动经济发展;但 依然存在
2.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有成就,也经历
3.第三世界国家:为 、促进 、改变 进行着努力
4.冷战的基本特征:地缘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力量不对称;冷战格局中孕育着
考点1——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及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①基础: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②关键: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③导火线:铁幕演说;④人们渴望和平,普遍厌战。
2.过程:
①1945-1955年,形成:1947年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8年马歇尔计划与1949年的经互会;1948年的分割德国和柏林;1949年的北约与1955年的华约。
②1955-1990年,发展: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侵朝侵越战争等。
③1991年,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冷战的基本特征:①地缘政治:重点在欧洲,其次是亚洲、拉美,实质是利益之争;②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且阵线分明,但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③孕育多极化趋势。
(2)冷战的影响:
霸权主义;冷战思维;和平发展;带动科技等。
(3)启示:两虎相争;旁观者清;苏联警钟等。
【名词解释】
1.冷战: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两极格局:两极格局指的是冷战时期,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3.社会制度:是指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制度。其中社会的经济制度,即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项制度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制度,又为经济制度服务。
4.意识形态:是一个哲学范畴词汇。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5.铁幕演说: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和平砥柱》演说,又称铁幕演说。铁幕演说为冷战的兴起推波助澜,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6.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声称:世界已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治”两个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制度”的使命;“极权政治”任何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危害着美国的安全”;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政府的企图”。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土耳其,帮助两国抵制苏联的征服企图。“杜鲁门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被学者认为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7.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二战中欧洲战场胜利后,美国实力大增,于是它提出依靠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欧洲国家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希望此举来“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变质”,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马歇尔计划被认为是杜鲁门主义的实施,马歇尔计划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8.“莫洛托夫计划”与经互会: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东欧以相同的援助,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发展自身实力而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苏联和东欧国家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经济互助委员会。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总部设在莫斯科,是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共同体。
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8月2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约的成立使美国控制了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实现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
10.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14日,苏、东德、波、阿、捷、匈、罗、保八国在华沙签署了《华沙条约》。宗旨为:“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由各成员国派正、副理事各一名组成,一般由各国的财政部长或中央银行行长担任。每年9月举行一次会议,各理事会单独行使本国的投票权(各国投票权的大小由其所缴基金份额的多少决定)。
12.世界银行:简称WB。是世界银行集团的简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通称;也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自1944年成立以来,世界银行已从一个单一的机构发展成为一个由五个联系紧密的发展机构组成的集团。使命已从通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促进战后重建和发展演变成为通过与其下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和其它成员机构密切协调推进世界各国的减贫事业。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世界银行按股份公司的原则建立。1980年,中国恢复世界银行的成员国地位。
13.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14.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替代03),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1947年10月30日签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世贸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职能是调解纷争,它是贸易体制的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还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各成员贸易立法的监督者、以及为贸易提供解决争端和进行谈判的场所。该机构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其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的绝大多数,因此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15.美国“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从1991年3月到2000年2月,美国经济出现持续107个月的良好运行态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这种三高三低(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高企业效益、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利率)并存的经济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之为美国“新经济”。
16.三种阶层的划分:“白领工人”指工人阶级中从事脑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较好。“蓝领工人”指工人阶级中从事体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一般。“中间阶层”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
17.第三产业:也称服务行业,是相对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而言,并为其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部门。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教育、法律、旅游等服务行业。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
18.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本质上仍然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当70年代发生“滞涨”后,西方国家减少社会福利。
19.种族隔离制度:黑人被限制居住,不能和白人居住在同一条街,不能和白人共用公共澡堂、食堂,不能和黑人同坐在一节火车车厢里……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20.第三世界:亚非拉丁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构成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第三世界历史上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和剥削,经济上大多比较落后。尽管他们中大多数国家已宣告独立,但仍然受到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和军事威胁,面临着彻底的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的严峻任务。
21.万隆精神:1955年,由亚非国家自发举行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揭开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历史新篇章。会议在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即万隆精神,即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精神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万隆会议的召开,标志第三世界开始兴起。
22.不结盟运动:不结盟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1992年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
考点2——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
5.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国际,出现国际协调机构: (IMF)、 (W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95年改为 (WTO)。
(2)国家的变化
①借鉴罗斯福新政,制度、政策调整 ;新阶层出现
②经济结构: 和知识经济
③思想:
④文化:科教兴国
(3)共性原因: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4)启示:危难促改变;改变促发展;资本存活力;未雨而绸缪……
2.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
(1)苏联解体:
①解体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根本原因;三夫改革脱离实际或局势失控是重要原因。
②斯大林模式弊端:政治专制,经济单一,重视重工业,轻视农业和商业。
③三夫改革:赫鲁晓夫——平反;收购制;改体制等;勃列日涅夫——自主权;小修补,竞军事等;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政治失控等。
④启示:切合实际;依据国情;党的领导等;……
(2)东欧剧变:
①东欧剧变原因:东欧受制于苏联且经济困难,戈-给东欧松绑,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②东欧剧变方式:合:东德并入西德;分:捷克、斯洛伐克;碎:南斯拉夫一分为七;血:罗马尼亚。
平: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③影响:西方很多学者认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布热津斯基:“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
(3)中国腾飞:
①原因:国家独立;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全球化浪潮;……
②表现:2010年以来替代06居世界第二;举世瞩目的国之重器相继问世;……
③启示:党的领导;适时调整;融入世界;……
3.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
(1)变化原因: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出现一系列民族独立(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探索适合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2)成就:劳动密集型;石油繁荣型;自然资源型;民族工业型等。
(3)问题:国际经济旧秩序及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遗留问题如边界、民族等矛盾;自身政策、人口、腐败等问题。
(4)启示:争取新秩序;适合国情;化解矛盾;……
【重难突破】
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集中体现;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样,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美苏冷战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①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②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③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④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3.对两极格局(冷战)评价
(1)积极
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有利于缓和世界的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的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客观上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
①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导致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横行。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⑤美苏“冷战”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形成两大经济体系,不利于经济全球化)。
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局部战争不断,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4.20世纪国际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认识
原因
①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原因是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等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级格局的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而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认识
①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②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工作的中心。而遏制霸权主义的最有力的措施就是使更多的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
③追求本国利益同时也应该兼顾他国的利益;建立平和、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超越意识形态,和平相处相互尊重;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思维),实现合作共赢;以对话解决争端,用协商化解分歧。结伴而不结盟,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5.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规律及第三次演变与前两次的不同
项目 内容
演变 第1次 19世纪早期出现的维也纳体系,欧洲大陆各国“势力均衡”,英国占优势。
第2次 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国实力增强,但受英国抵制。
第3次 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形成美苏两极争霸格局。
第4次 20世纪80—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
规律 世界格局变动的根本动因是大国力量的对比和消长。政治格局的变动的根源是经济格局;
与前两次不同 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不是在削弱战败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多极化格局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三世界国家在新格局确立过程中占重要地位;
当今国际格局仍然是多极化趋势,新的国际格局仍未形成。这利于国际和平、稳定与发展。
6.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
①重商主义:16-17世纪,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在法国产生的一种经济思想,其核心思想是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象征。这一经济思想在欧洲的盛行,加速了英、是法等国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本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它为英国的崛起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②自由主义:17-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代表人物英国的亚当·斯密,核心思想是反对国家干涉、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这一思想一直盛行到20世纪20年代,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欧洲各国都放弃重商主义政策,由此形成“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此政策后来导致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
③凯恩斯主义:也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自我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经济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国家干预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二战后这一思想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主流,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模式。
④新自由主义:20世纪70年代至今,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一种经济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主张在国家干预下注重经济的自由发展。其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由黄金时期转入滞涨时期,它是资本主义自我调整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思潮。
7.苏联三次改革比较及启示
同:都式为了消除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都在工农业方面进行了调整;都脱离了苏联实际;改革都失败了。
异:赫鲁晓夫重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都没有突破原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了原体制,彻底否定原体制,但缺乏配套措施,没有控制住局势。
启示:改革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课堂提升案
基础巩固1
6.排列下列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然后指出苏联的应对措施
基础巩固2
7.指出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归纳两极格局下孕育的多极化因素
基础巩固3
8.案例:结合《经济与社会生活第9课》究竟该找谁求助?
①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韩国政府不得不向某国际组织申请贷款来稳定货币?
②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需要大笔资金用于震后重建?
③2010年?执行董事会已经批准了三笔贷款,分别用于“综合林业发展项目”、“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项目”和“云南城市环境项目二期”,共计3.6亿美元助力中国改善环境
④2008年身陷严重金融困境的冰岛政府10月24日宣称,其已初步同?达成一揽子救助协其包括将在2年内接受20亿美元的贷款
基础巩固4
9.指出下列图片和材料对应的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基础巩固5
10.结合材料,简洁概况苏联四个时期的阶段特征,并指出国家解体的原因及启示
新编苏联四幕历史剧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最后,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于是苏联解体了。
基础巩固6
11.对比苏联解体,分析中国腾飞的原因
能力提升1
(2021江苏南京)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
冷战阶段分期 重要史实
第一阶段冷战的开始 雅尔塔体系确立、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杜鲁门主义、新中国诞生
第二阶段冷战的扩展 华约组织建立、中苏友好合作、朝鲜战争
第三阶段冷战中的缓和 西欧和日本的发展、中美关系的解冻与正常化
第四阶段冷战再现 中国对外开放并采取独立自主外交、美苏进入新一轮军备竞赛
第五阶段冷战的结束 核裁军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依据刘金质《冷战史》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给材料的整体或局部提取3条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能力提升2
(2021湖南十校联考)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上面两个图描述的都是1947年发生的事情,请给上面每一幅图配上一个简要的文字说明。(要求:每一个描述都要有时间、内容、评价三要素)
【易错易误】
14.冷战是美国挑起的美苏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状态
15.冷战深刻的根源是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不同
16.冷战开始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17.马歇尔计划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实施
18.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北约的建立
19.欧共体发展和日本“起飞”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20.东欧国家反控制的斗争和中苏关系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21.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22.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冷战思维结束
23.两极格局下孕育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4.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25.二战后,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持续发展
26.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7.二战后,科技的新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8.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
29.福利国家的建立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30.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改革效果有限
31.戈尔巴乔夫改革出现根本的方向性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
32.东欧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后来改革又迷失方向最终发生了剧变
33.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34.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艰辛曲折,任重道远
高考自测案
(2021·全国乙卷·35)
3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2021·广东高考·16)
36.如表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 比较单位:百万美元,如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年份 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 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
1948年 397 582
1949年 145 765
1950年1—6月 41 268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 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
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2021浙江高考·23)
37.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在铁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A.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B.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
C.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2021·山东高考·15)
38.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
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2021·湖南高考·16)
39.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
A.修改宪法无法阻挡 B.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C.大国主义思潮抬头 D.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2020·上海高考·20)
40.小明同学要制作以“美苏冷战”为题的展板,可利用的材料是
A.欧洲集体安全政策 B.慕尼黑协定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马歇尔计划
(2020.1·浙江高考·24)
41.二战后,美苏争锋,冷战局面出现。如图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示意图,结合所学,分析判断
①美苏核赌博造成的危机是冷战背景下第一次“特种战争”
②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华盛顿、纽约处在导弹射程之内
③美苏对抗与危机虽不时发生,但双方力图寻求途径达成妥协
④美国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0.7·浙江高考·24)
42.1951年,西欧六国政府签订《巴黎条约》,建立了一个管理煤钢事务的超国家机构。这个机构有权决定六国的煤钢生产、投资、价格和原料分配,以至发展或停闭某些企业。该机构的设立有利于( )。
①奠定欧洲一体化基础②促进六国经济发展
③推动法国与联邦德国和解④建立独立防务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全国Ⅱ卷高考·35)
43.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2020·全国Ⅲ卷高考·35)
44.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
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
(2020·山东·15)
45.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
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2020·海南高考·20)
46.如图是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A.受到了印象画派的影响 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
C.展现了古巴导弹危机的全貌 D.凸显了“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2020·天津高考·15)
47.20世纪60年代末,基辛格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对世界事务大概会坚持一种特别的欧洲的观点——这就是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的另一种说法。”这一看法出现的深层背景是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欧洲威胁到美国全球霸权
C.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D.美国与欧洲关系发生变化
(2020·海南·19)
48.20世纪70年代以前,拉美各国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一直很浓。70年代,拉美大多数国家承认国际关系中的多种意识形态,主张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开展“多元外交”。这一变化
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B.推动了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C.表明了“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
D.旨在应对欧盟国际地位提高带来的挑战
(2021·山东高考·14)
49.1952年,美国有1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电视机1.4亿台,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美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这反映出
A.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B.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
C.战争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2020.7·浙江高考·23)
50.1929年,资本主义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翌年美国提高近900种商品关税。随之,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1932年增加到76国以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为避免新的贸易壁垒,二战后各国开始协商并建立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与程序。此即( )。
A.《布雷顿森林协议》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经济展望声明》
(2020.1·浙江高考·23)
51.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日本学者注意到这种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企业进行高积累。最优先的是发展经济”。这种观点表明战后的日本
①政府积极推行微观调控政策 ②形成独具一格的市场经济模式
③掀起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浪潮 ④政府拥有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决策权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2020·海南高考·18)
52.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持续的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在1952年和1958年出现两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轻,衰退后都继之以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
A.“自由放任”政策推行 B.“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
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新经济”增长模式出现
(2020·全国Ⅱ卷高考·35)
53.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2020·天津高考·9)
54.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2021·全国甲卷高考·41)
5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尽管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港澳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资料选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021·浙江高考·29)
5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在日本投掷的原子弹使远距离战胜敌人的梦想变为现实。不久,苏联也研制出了核弹,开启了核竞赛的危险游戏。20世纪50年代,一方面人们只在所谓的“代表战”(冷战时期的词汇)中进行“低强度”的战斗,另一方面美苏都加强核武器研制。1952年,美国研制出了第一枚比1945年原子弹威力还强1000倍的氢弹。一年后,苏联也制造出氢弹。60年代开始研制的弹道导弹最具毁灭性。为此,美苏还上演了一起惊心动魄的事件。70年代,双方都对对方持有的近万枚弹道导弹十分忌惮,因此建立了直接联系的热线,防止灾难发生。
——【西班牙】马尔瓦莱斯《从投石索到无人机:战争推动历史》
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中“代表战”及“惊心动魄的事件”名称。关于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利弊,众说纷纭,浪漫主义思潮的观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三与所学,从人类向“距离”挑战的角度论证此观点。
(2021.6·浙江高考·27)
5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
(2021.6·浙江高考·27)
5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
“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
59.材料 表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最新模拟题
(2021江西重点中学联考)
60.下表所示是1949年美国政府相关机构拟定的文件。据表可知,当时美国
时间 主要内容
1949年3月29日 美国国务院认为东南亚的资源丰富、地缘位置重要,应将其“视为由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和日本构成的巨大新月形地带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9年12月23日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定题为“美国对亚洲的立场”的文件,认为美国目前对东方的基本战略是战略防御:“阻止共产党在亚洲进一步扩张”
A.国力相对下降,调整对外战略 B.推行遏制政策,谋求世界霸权
C.改变扶蒋政策,维护在华权益 D.调整对日政策,应对苏联威胁
(2021广东联考)
61.美国的外交倾向往往不受总统更换的影响。1955年初,美国正式在亚洲地区实施海外教育项目,强调“通过分享知识、技能和技艺,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要“促进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更好的理解;增进美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间的相互了解”。该项目
A.旨在扩大北约的势力范围 B.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延续
C.表明冷战的重心转向亚洲 D.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崛起
(2021北京西城区)
62.马歇尔计划规定西欧国家必须在集体拟订复兴规划后才能得到美援,而且将它们在生产和流通方面协调合作定为整个复兴计划的指导原则。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的一体化 B.实现了从军事上遏制苏联
C.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D.意在缓和各国之间的争端
(2021浙江湖州)
63.下图漫画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某一对外政策,该政策
A.是美对苏发动冷战的标志 B.对欧洲联合具有决定作用
C.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 D.标志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2021修改)
64.“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个侧重经济领域,—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主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元地位确立
B.民族意识增强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两极格局瓦解
(2021山东聊城)
65.有学者认为,与现代早期开始的欧洲扩张有所不同的是,莫斯科和华盛顿的目标不是剥削和征服,而是控制和进步。该学者说的是
A.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冷战的发生和发展
C.联合国的建立 D.美苏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
(2021广东深圳)
66.1980年,西方60多个国家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抵制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苏联认为美国社会有人煽动反苏运动,亦号召19个国家和地区抵制洛杉矶奥运会。这体现出该时期
A.冷战发展到全方位对抗 B.美苏反思战争教训
C.和平演变成为主要战略 D.两大阵营势均力敌
(2021河北省级联测)
67.观察如图,对其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 B.西方阵营趋向于分化
C.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舞台 D.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2021全国卷联测)
68.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有“一票否决权”。1946年至1991年苏联共使用110次,多数是为报复美国,拒绝接受美国提议的新成员。由于过度使用,当时苏联的外交部长也被称为“摇头先生”。这体现
A.美苏的关系持续紧张 B.“冷战”的特点
C.苏强美弱的国际格局 D.美苏外交均势
(2021河北保定)
69.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苏联封锁水路通道却开放空中走廊;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两国首脑秘密来往,信件达25封,且事后架设“热线”电话,这反映出美苏
A.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战略 B.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对峙中规避风险自我节制 D.放弃核威慑以维持均势
(2021山东日照)
70.下图为某高校世界史教材中部分内容的子目。该部分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A.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B.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和冷战局面的形成
C.旧国际格局的动摇和美苏争霸的演变 D.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的影响
(2021广东湛江)
71.如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曲线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A.阶段①一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减少
B.阶段②一出现“滞胀”、物价下跌
C.阶段③一国家大规模增加福利支出
D.阶段④一一处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021北京东城区)
72.阅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曾取得一定成效
B.赫鲁晓夫、勃列日列夫改革突破了斯大林经济模式
C.苏联的经济改革使得GDP增长率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D.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得苏联的经济出现负增长率
(2021北京西城区)
73.下表统计的是《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1951—1985年)》。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1951—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官方统计 10.1 6.5 7.8 5.7 4.4 3.5
美国中央情报 局的估计 5.6 4.9 5.1 3.0 2.3 0.6
A.苏联经济始终呈现下滑态势 B.苏联模式制约了战后经济发展
C.二战后的改革没有任何成效 D.美方情报数据不具有参考价值
(2021山东聊城)
74.下表中③代表的经济部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①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②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③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服务业
(2021广东深圳)
75.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多次抛售黄金换取外汇,用以采购粮食。自1975年到1988年,苏联的粮食进口量从1590万吨增长到3900万吨,为此不得不大规模向西方国家举债。这表明苏联
A.深受西方封锁政策影响 B.经济体制弊端积重难返
C.融入世界市场过程艰辛 D.优先保障民众日常生活
(2021浙江绍兴)
7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中政府部门中的行政人员,公共部门的就业人数和国家公务员,企业中的中间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它领域的普通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大幅增加。这导致
A.“中间阶层"扩大 B.“福利国家”建成
C.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D.民权运动不断高涨
(2021山东诸城)
77.高频词汇往往反映时代特征,1969年美国《时代周刊》中最可能出现的高频词汇包括
A.遏制人权“非洲年” B.和平发展一超多强
C.通货膨胀缩减福利自由主义 D.反越战运动福利国家中间阶层
(2021高考冲刺压轴卷)
78.下面是关于欧盟的漫画,这表明
A.欧洲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尚未完备 B.“福利国家”使欧盟不堪重负
C.欧洲必须发挥福利国家正面效用 D.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021江苏南京)
79.西方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对于二战后的国策方针,美国政府用在避免另一场经济大萧条袭击所花费的心血,更胜于为防止另一场战争发生所做的努力。”基于此,二战后的美国
A.推行“冷战”政策,遏制社会主义
B.实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国家
C.主导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国际协调
D.倡导建立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
(2021广东肇庆)
80.下表为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变化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年) 1945 1950 1955 1960 1970 1990
国家(个) 51 60 76 99 127 170
A.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联合国内部改革的推动
C.新兴独立国家的增多 D.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
(2021广东汕头)
81.从1917~198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64倍,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589倍,消费品生产增长91倍。这说明,苏联
A.农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 B.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偏慢
C.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功 D.国营企业长期效率低下
(2021山东济南)
8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表为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家国在二战前后三个时期的平均经济增长率。
(单位:%)
增长率 1913—1929 1930—1950 1951—1977
① 3.1 2.9 4.3
② 3.9 0.6 12
③ 0.4 1.9 6.3
④ 0.8 1.6 2.3
⑤ 1.7 0.0 5.3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87,1997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①和③所对应的国家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 高科技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详解】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和高科技推动经济发展;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艰难曲折
【详解】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有成就,也经历艰难曲折。    
3. 维护国家主权 社会发展 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详解】第三世界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社会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着努力。
4.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详解】根据所学,冷战的基本特征:地缘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力量不对称;冷战格局中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世界贸易组织 加大公共事业开支、经济计划、政策宏观调控等 中间阶层 第三产业 新自由主义
【详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国际,出现国际协调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95年改为世界贸易组织(WTO)。
(2)国家的变化
①借鉴罗斯福新政,制度、政策调整加大公共事业开支、经济计划、政策宏观调控等;新阶层出现中间阶层。
②经济结构:第三产业和知识经济
③思想:新自由主义    
④文化:科教兴国
(3)共性原因: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4)启示:危难促改变;改变促发展;资本存活力;未雨而绸缪……
6.事件: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分割柏林;北约。
苏联应对: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参与分割柏林;华约。
【详解】事件:根据所学,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马歇尔计划是在杜鲁门主义之后;分割柏林是1945年;北约是1949年。苏联应对:根据所学可得出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互会;同时参与分割柏林;建立华约。
7.事件:欧洲共同体;不结盟运动;中苏交恶;日本崛起;中国和平崛起多极化因素:欧洲的联合;日本崛起;中国崛起;第三世界兴起。
【详解】事件:从图一中的英文单词可得出是与欧洲有关,结合所学可得出是欧洲共同体;从图二的标志可得出是1961年兴起的不结盟运动;从图三中的中国龙向俄国熊喷火可得出是中苏交恶;从“最近流行崛起”可得出是日本崛起;从材料中的文字内容可得出是中国和平崛起。多极化因素:根据所学和材料可得出主要有欧洲的联合;日本崛起;中国崛起;第三世界兴起。
8.国家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详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提供短期的贷款,保证汇率的稳定。
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用于国家发展和灾后的重建工作。
9.新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科技的新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
【详解】新变化:
依据所学结合图示世行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得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依据图示“知识经济,科教兴国”,得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科技的新发展。
依据图示“中产阶层”,得出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依据图示“欧洲高福利,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得出“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
10.阶段特征: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未经调查,盲目追求效果,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补;勃列日涅夫--停滞不前;戈尔巴乔夫--放弃社会主义,苏联解体
原因: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
启示: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详解】阶段特征:根据“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得出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据“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得出赫鲁晓夫--未经调查,盲目追求效果,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补;根据“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得出勃列日涅夫--停滞不前;根据“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得出戈尔巴乔夫--放弃社会主义,苏联解体
原因:依据材料“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结合苏联的体制,得出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
启示:从本国国情的角度分析,得出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角度分析,得出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11.原因:政策符合国情;与时俱进,不走僵化或是错误的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
【详解】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改革的政策符合国情,苏联最后的改革,走了错误的方向,搞自由化和民主化,最终脱离苏联实际国情;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改革与时俱进,不走僵化或是错误的路线,切合实际,而且是有限度,循序渐进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在政治和国家稳定上,没有丝毫动摇,而苏联的改革,各时期的改革方向都不尽相同,都没有突破原有的体制束缚;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改革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2.评分标准如下:①提取三条或以上信息②主题(围绕信息,确立主题)
主题示例从整体上看:冷战的发生发展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或冷战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美苏冷战的特征是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并存(缓和与紧张并存)。
从局部上看:新中国外交在冷战过程中逐渐成熟(维护国家利益);或多极化趋势在冷战后期逐渐出现。③阐释:结合所提取的信息,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给分。④结论:根据主题,总结相关阐释,得出启示。(不得与主题雷同)
【详解】根据材料中中美苏三个国家的关系可知,冷战的发生发展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中苏关系以及20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冷战的发展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
13.图A:1947年6月(写解放战争时期也可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国统区,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
图B:1947年(或者写二战后),“二战”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这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西欧经济恢复和稳定资本主义。
【详解】图A:根据途中标识以及地名可知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因此文字说明为: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国统区,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
图B:根据图B,“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以及用美元符合放在欧洲地图上,与之对应的是共产党的标志,因此可以判断出是有关马歇尔计划的漫画,因此说明文字为:1947年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这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西欧经济恢复和稳定资本主义。
14.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冷战是美国挑起的美苏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状态。题干表述正确。
15.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冷战深刻的根源是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不同,因此正确。
16.错误
【详解】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7.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马歇尔计划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实施,分别是经济与政治方面。
18.错误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华约成立标志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故题意说法错误。
19.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发展和日本“起飞”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题干表述正确。
20.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东欧国家反控制的斗争和中苏关系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题干表述正确。
21.错误
【详解】不结盟会议是第三世界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题干表述错误。
22.错误
【详解】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冷战思维并未结束。
23.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两极格局下,美苏对峙,但孕育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正确。
24.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25.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二战后,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持续发展。题干表述正确。
26.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因此正确。
27.错误
【详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技的新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8.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中间阶层发展壮大。
29.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工人阶级及民众不断斗争,要求提高福利,因此福利国家的建立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30.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效果有限,因此正确。
31.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戈尔巴乔夫改革出现根本的方向性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32.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欧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后来改革又迷失方向最终发生了剧变。
33.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因此正确。
34.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艰辛曲折,任重道远。
35.D
【详解】从材料“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利用纽约画派自由创作的风格,进行对外宣传,意在渗透其崇尚自由,民主的思维,反映出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国的态度,排除A;纽约画派本身并没有意识形态色彩,只是美国政府利用其进行宣传,排除B;美国政府旨在利用其进行冷战对抗,排除C。
36.D
【详解】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二战后,受冷战的影响,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出口减少。而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出口由增加到减少,则反映出西欧在站队资本主义阵营后,减少了对东欧与苏联的出口,故能反映出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D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启动,表格中的材料不能作为背景,排除A;滞胀出现于70年代,排除B;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于1944年,排除C。
3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有力的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D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尚在形成之中,A排除;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是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38.B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不结盟运动成立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的宣言,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致力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选B;不结盟运动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合作,排除A;根据不结盟运动颁布的一系列宣言可知其并不单单是为了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还有为了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C;不结盟运动的目标并非是为了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组织,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39.C
【详解】材料信息是,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态度,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肯定和拥护到80年代越来越多人的否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是随着日本经济崛起急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反映,故C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修改宪法,故A错误;材料没有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故D错误。
40.D
【详解】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抗苏联的经济举措,D项正确;欧洲集体安全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为制止法西斯国家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而提出的重要外交政策,排除A项;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结果,与美苏对抗无关,排除B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事关欧洲一体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1.D
【详解】由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示意图可以看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华盛顿、纽约处在导弹射程之内,美国也对古巴实行了海上封锁,故②④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背景下第一次“特种战争”指的是越南战争,故①错误;由结果来看,双方力图寻求途径达成妥协,故③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②③④,故D正确,ABC错误。
42.A
【详解】1951年西欧六国签署《巴黎条约》,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故①正确;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使六国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的管理之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六国经济发展,故②正确;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使法德逐渐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推动了法德和解,故③正确;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没有涉及防务,故④错误,因此选择A项符合题意,排除包含有④的BCD。
4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两国关系由战时同盟走向了敌对,形成了战后两极对峙的格局。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可以判断出美苏两国在战后对抗的格局下又存在交流,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双方之间的交流协议,并非是单纯的美国一方,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之间的交流,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排除;D说法明显不符合美苏之间对抗的史实,排除。故选C。
44.B
【详解】亚非拉国家为了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变动地位而成立了七十七国集团,在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上,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安全,因此七十七国集团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作出了贡献,故选择B项,世界多极化目前还是一种趋势,排除A项;“遏制了”过于绝对,七八十年代美苏冷战,正进行军备竞赛,排除C项;“改变了”与当时两极格局的阶段特征不符,排除D项。
45.D
【详解】根据“1969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逐渐失灵,在和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整体国家实力相对衰落,因此美国迫切希望改善国际环境,所以此时美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故选D;此时美国同苏联的关系依然紧张,排除A;同西欧竞争加剧和陷入侵越战争泥潭都是导致美国国家实力相对衰落的部分因素,不能全面涵盖题意,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BC。故选D。
46.B
【详解】该漫画反映出了当时美苏争霸过程中,美国处于优势,苏联处于劣势,因此与客观事实相符,属于现实主义风格,B项正确;本画不属于印象派,排除A;C项太绝对,排除C;材料中所体现的内容并不魔幻,不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排除D。
47.C
【详解】15. “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意味着欧洲实力日渐强大,结合题干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可知,这一时期欧共体成立,同时日本逐渐发展、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而欧洲对美国在大西洋霸权的挑战只是多极化的表现之一,C是深层次背景,属于最佳选项;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是多极化趋势的一部分,是基辛格提出欧洲挑战美国大西洋政策的表层原因,不是最佳选项,排除A;20世纪60年代,美苏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未确立起全球霸权,B错误,排除;通过题干可以看出随着欧洲的崛起,美国和欧洲的关系势必发生变化,D只是对现象的描述,未挖掘深层次原因,不是最佳选项,排除。
48.A
【详解】根据“主张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开展“多元外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故A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已经形成,排除B;C项是在冷战之后,排除C;D项不是其目的,排除。
49.D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通过电视人们能够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而美国家庭收看电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说明科技发展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故选D;“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无法体现,排除A;电视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但并不能据此说明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纽带,材料中没有凝聚家庭关系的内容,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电视的影响,和战争无关,排除C。
50.B
【详解】1947年10月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故选择B项,《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是构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排除A项;1993年11月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志着欧盟正式诞生,排除C项;《经济展望声明》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1993年发表的,排除D项。
51.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企业进行高积累”说明战后日本采取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企业进行高积累”体现了政府对具体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与控制,这说明政府积极推行宏观调控政策,故①错误;这一模式是独具一格的市场经济模式,故②正确;掀起了大规模国有化浪潮的是战后的英国和法国,故③错误;这种经济模式下,政府拥有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决策权,故④正确。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
52.C
【详解】从材料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有所恢复与发展,结合所学,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的发展,故C项正确;自由放任此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已经被抛弃,排除A;此时福利国家规模扩大,排除B;D项是90年代,排除D。
5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两国关系由战时同盟走向了敌对,形成了战后两极对峙的格局。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可以判断出美苏两国在战后对抗的格局下又存在交流,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双方之间的交流协议,并非是单纯的美国一方,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之间的交流,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排除;D说法明显不符合美苏之间对抗的史实,排除。故选C。
54.A
【详解】中国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随后又进行了十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78年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故选择A项;对外开放在1978年开始,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1992年才明确提出,排除C项;城乡差别缩小是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成就的表现,排除D项。
55.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
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的态度与策略。
【详解】同的原因:根据时间可得出是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异的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根据“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结合二战后英国的实力可得出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的态度与策略。
56.“代表战”:朝鲜战争。
事件:古巴导弹危机。
观点: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
论证:“缩短”人类的空间距离,推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大大加速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也使人类面临许多的共同问题,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详解】“代表战”: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得出朝鲜战争。
事件:依据材料“60年代开始研制的弹道导弹最具毁灭性。为此,美苏还上演了一起惊心动魄的事件”,得出古巴导弹危机。
观点:结合所学可知,浪漫主义思潮的观点是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
论证:从科技对人类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角度分析,得出“缩短”人类的空间距离,推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大大加速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也使人类面临许多的共同问题,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57.改变: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渡。
价值:找到了一条俄国向社会丰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详解】本题中“根本改变”一问,从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两个角度作答。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建设方法看,它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并未改变苏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从建设形式看,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发现:从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渡。第二小问“价值”,根据材料所给信息“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见: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启示就在于:它使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丰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58.启示: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表现: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详解】本题中“启示”一问,应从国情角度出发。苏联模式从当时苏联面临的内外困境出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长远看,它存在诸多弊端,最终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而苏联也在1991年宣告解体。所以,对中国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一是苏联模式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二是中国必须与自身国情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小问从经济角度分析该模式不成功的主要表现,实际上就是要求回答出苏联模式在经济领域的弊端。结合所学,苏联在斯大林执政上台后,实行工业化之时,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但从长远看,苏联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59.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详解】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个国家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产量快速增长,其原因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化建设及“一五”计划的影响回答。美国的也在增长,主要是受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但是要考虑到20世纪70年代因滞胀所带来的下降。苏联数据也在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放缓。原因主要在于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改革仍然以重工业为主,但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勃涅日列夫改革放缓而慢了下来。日本主要是因为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20世纪70代年受到美国滞胀的影响而放缓。
60.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为谋求世界霸权,推行遏制政策,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1949年3月29日美国国务院提出的对亚洲国家实施的新月形封锁战略,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定的“阻止共产党在亚洲进一步扩张”的对东方的基本战略,都是美国二战后推行遏制政策,谋求世界霸权的表B项正确;当时美国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排除A项;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美国失去在华权益,排除C项;成立未涉及调整对日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61.B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其他地区进行的经济援助,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美国杜鲁门主义在经济方面的运用,B项正确;北约是军事方面的,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冷战中心还在欧洲,排除C项;D项不是美国的真实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欧国家必须在集体拟订复兴规划后才能得到美援,而且马歇尔计划强调在生产和流通两方面的合作协调,这种指导原则和限制条件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的合作,有助于西欧的一体化,A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援助计划,而非军事,排除B;华约的建立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C;马歇尔计划意在遏制苏联,排除D。
6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在复兴欧洲经济的名义下,来实现恢复欧洲经济秩序,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及遏制苏联的目的,C正确;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的标志,A排除;欧洲联合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B排除;D是1955年华约成立的影响,排除。故选C。
64.D
【详解】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文字“过去的50年”是指“二战”后至苏联解体的50年,侧重经济领域的联盟应该是欧洲的一体化组织,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联盟是北约组织,在美苏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北约居于主导地位,苏联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追求经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从而使两大联盟的主次关系发生变化,D项正确;ABC三项均排除。故选D。
65.B
【详解】根据“莫斯科和华盛顿的目标不是剥削和征服,而是控制和进步”可得出美国与苏联想要各自控制西欧与东欧,这是冷战中二者的对抗方式,故B项正确;A项是在二战时期,排除A;联合国的建立与控制无关,排除C;美苏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不属于控制,排除D项。
6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苏相互找借口抵制对方举办奥运会,反映了美苏冷战冲击力体育运动,这体现出该时期冷战发展到全方位对抗,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美苏反思战争教训,排除B项;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手段诱压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两大阵营势均力敌,排除D项。故选A项。
67.D
【详解】材料主要体现了亚投行的建立,体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国际影响力提高,冲击了传统欧美国家关系,推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D项正确;图片内容寓意是亚投行冲击了美欧关系材料不能体现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强,A项内容与寓意不符,排除A项;西方阵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出现分化趋势,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初期就已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C项。故选D项。
68.B
【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逐渐形成“冷战”局面,表现为双方除直接军事冲突之外的一切对抗,联合国中的外交对抗也是“冷战”的表现之一,B项正确;“冷战”期间,美苏关系有紧张也有缓和,苏联使用否决权作为对美国的报复,能够体现美苏矛盾,并不能说明“冷战”期间美苏关系持续紧张,排除A项;苏联频频使用“否决权”,体现其外交上处于劣势,排除CD项。故选B项。
69.C
【详解】材料中的三个事件都反映出美苏双方在冷战过程中的妥协,在对峙中规避风险自我节制,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有双方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战略,排除A;国际战略平衡的说法错误,排除B;放弃的说法错误,排除D。
70.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局势缓和与紧张并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空前打击,资本主义暂时占据优势,出现东西方力量失衡的现象、各国经济联系加强,更加注重经济安全的重要性,D项正确;“冷战”的概念出现于二战之后,排除A项;材料提出经济“冷战”,“东西方力量失衡”说明政治军事上的冷战已经结束,苏联已经解体,排除BC项。故选D项。
71.D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平稳发展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新经济政策,美国迎来新一轮经济的扩张,D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美国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大对经济的干预,A项排除;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物价上涨,B项排除;20世纪80年代,里根上台后,实行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动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C项排除。故选D项。
7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83年苏联的领导人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这一时期苏联的GDP除个别年份,均呈现增加的态势,说明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曾取得一定成效,A项正确;二者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时尚未进入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73.B
【详解】根据材料统计表可知苏联经济增长率苏联官方统计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统计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制约了战后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是增长率呈下降,只能说增长速度放缓,并没有始终下滑,故A错误;材料看不出二战后改革的成效,故C错误;美方情报是有参考性的,故D错误。
7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三产业兴起并不断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实现产业的转型,服务业比重上升,故D项正确;①是农业,②是重工业,轻工业没有显示 ,排除ABC。
75.B
【详解】根据“苏联多次抛售黄金换取外汇,用以采购粮食。自1975年到1988年,苏联的粮食进口量从1590万吨增长到3900万吨”可得出苏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主要是受到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影响,B项正确;从贷款来看,西方并没有封锁苏联,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融入世界,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7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企业和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属于社会中的“中间阶层”,其人数增加必然会导致“中间阶层”扩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A正确;材料与福利国家无关,B排除;是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C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材料与民权运动无关,D排除。故选A。
7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9年,关注时事的美国《时代周刊》中最可能出现的高频词汇包括,反映当时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反越战运动、福利国家和中间阶层,D项正确;遏制人权“非洲年”是1960年代初的高频词汇,A项错误;一超多强的概念出现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B项错误;通货膨胀、缩减福利和自由主义是1970年代的热词,C项错误。
78.B
【详解】漫画中“欧洲高福利”已经让欧洲这个巨人面临灭顶之灾和21世纪以来“福利”负担使欧盟正从白银时代跌至青铜时代等,表明了“福利国家”使欧盟不堪重负,B项正确;社会保障体系还尚未完备、必须发挥福利国家正面效用和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等,均与漫画内容不符,ACD三项错误。
79.C
【详解】根据“避免另一场经济大萧条袭击”可知二战后美国极力避免出现新的经济危机,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美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导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和加强国际协调,故选C;ABD都是美国在冷战和维护国际和平方面的举措,并不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避免……经济大萧条袭击”的内容不符,排除。
80.C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45—1990年联合国的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反映了二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新兴民族国家获得独立,C项正确;“区域集团”与材料“联合国成员国数量”不符,排除A项;联合国内部改革主要体现在联合国的职能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排除B项;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81.B
【详解】材料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迅速说明苏联重工业发展迅速,消费品生产增长缓慢说明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即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偏慢,B项正确;材料从侧面说明苏联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而不是长期滞后,排除A项;材料数据不能说明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功,排除C项;材料没有国营企业效率低下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82.国家:①是美国,③是德国
解释:
1913—1929年: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迅速发展,工业产值跃居资本主义第一。一战时期,美国本土没受战火影响且大发战争财。加之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等原因美国在五国中经济发展优势明显。
德国在一战中损失惨重。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英法等战胜国的严厉制裁所以这一阶段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五国中最低。
1930—1950年:1929年经济大危机打击了美国经济,使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较上一阶段有所下降。但这一阶段受罗斯福新政的推动,二战战火没有波及美国本土以及战争中美国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五国中居首位。
受经济大危机和二战影响,五国的经济增速普遍不高,但德国在二战前夕吞并工业基础雄厚的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大肆对外扩张且不断扩军备战,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所以德国在这一阶段增速较快。
1951—1977年:受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国际协调机制)建立的影响,这一阶段美国经济增长迅速,超过前两个阶段。
这一阶段德国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推动下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由于德国的工业基础雄厚,欧洲一体化的推动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德国在五国中经济增长速度居前列。
【详解】国家:①是美国,③是德国
解释: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3—1929年: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迅速发展,工业产值跃居资本主义第一。一战时期,美国本土没受战火影响且大发战争财。加之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等原因美国在五国中经济发展优势明显。1930—1950年:1929年经济大危机打击了美国经济,使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较上一阶段有所下降。但这一阶段受罗斯福新政的推动,二战战火没有波及美国本土以及战争中美国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五国中居首位。1951—1977年:受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国际协调机制)建立的影响,这一阶段美国经济增长迅速,超过前两个阶段。因此①是美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一战中损失惨重。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英法等战胜国的严厉制裁所以这一阶段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五国中最低。受经济大危机和二战影响,五国的经济增速普遍不高,但德国在二战前夕吞并工业基础雄厚的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大肆对外扩张且不断扩军备战,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所以德国在这一阶段增速较快。1951—1977年,这一阶段德国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推动下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由于德国的工业基础雄厚,欧洲一体化的推动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德国在五国中经济增长速度居前列。因此③是德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夯实基础】(含解析)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下)》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