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甘肃省武威第四中学教研联片
七年级历史开学学情评估
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2分)传说中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下列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是( )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蓝田人
2.(2分)考古人员在回忆遗址考古时说:“当发掘到第四层时,发现一小层一小层像夹心饼干似的夹层,总厚度四五十厘米。”轻轻揭起“它们原来是稻叶、稻谷、谷壳、焦谷、稻秆等水稻的遗物”。据此可推断出该遗址位于( )
A.云南省元谋县 B.陕西西安半坡村
C.北京市周口店 D.浙江余姚河姆渡
3.(2分)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黄帝和嫘祖. C.尧和舜 D.炎帝和大禹
4.(2分)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jī),由王室直接统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各建邦国。诸侯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 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实际是其他一些较强大的部落或方国的首领。诸侯对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由此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
A.拱卫皇室,防止外族侵入 B.巩固原来商朝的地区
C.保证兵源充足 D.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5.(2分)甲骨文“王”字,像斧头,用以专称拥有镇压、宰杀权的最高统治者;“服”旁边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右上部是一只手,表示用手按住一个人头令其服从。这说明甲骨文( )
A.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对汉字形成影响深远
C.是历史上最早的文字 D.有助于了解当时政治
6.(2分)《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中提到,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铫(yáo,古代的大锄),女工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必须有斤、锯、锥、凿,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材料表明当时( )
A.铁器广泛应用 B.战争非常频繁
C.牛耕得到推广 D.青铜不再使用
7.(2分)战国时期,“(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军队因此被称为“虎狼之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确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严明法度
8.(2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的思想流派是 ( )
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墨家学派 D.儒家学派
9.(2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分别在不同地域使用(的情况) 严重阻碍着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为此,秦灭六国后,秦始皇( )
A.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 B.颁行统一的文字小篆
C.在全国推行使用纸币“交子” D.推行圆形方孔五铢钱
10.(2分)公元前207 年,秦朝灭亡。其根本原因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秦的暴政 D.统一度量衡
11.(2分)《汉书》描述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一情形,汉初统治者实行 ( )
A.严刑峻法、横征暴敛 B.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C.分封诸侯、郡国并行 D.修筑长城、开拓交通
12.(2分)董仲舒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是( )
A.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B.巩固汉朝统治
C.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D.培养儒学人才
13.(2分)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4.(2分)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 (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C.洛阳→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D.洛阳→中亚、西亚→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15.(2分)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汉两次遣使西域,《汉书》称此为“凿空”之举。 此举( )
A.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往来 B.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 D.建立了对新疆的有效管辖
16.(2分)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 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7.(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短暂统一过全国的政权是( )
A.西魏 B.东晋 C.北魏 D.西晋
18.(2分)《晋书·食货志》中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息,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铁器牛耕的出现改变了生产方式
C.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和城市繁荣
D.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19.(2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 )
A.实现了南北统一 B.削弱了北魏的实力
C.促进了对外交流 D.促进了民族交融
20.(2分) 他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著有《缀术》,创制了《大明历》,早在1000多年前没有珠算的条件下,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位数学家是( )
A.刘徽 B.郦道元 C.顾恺之 D.祖冲之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20分)
21.(6分)远古时期,我国境内生活着众多的原始人类,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又创造了怎样的远古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五蠹(dù)》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yuè)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材料四: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会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了。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打猎捕鱼……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他们能够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居民已学会纺线、织布、制衣。
(1)(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材料一描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材料二证明了什么?
(2)(2分)材料三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哪一原始人类生活的时期出现了这种变化?
(3)(2分)结合材料四回答材料所述的两个地区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共同特点?(答出两点即可)
22.(6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2分)据材料一内容指出当时称霸的诸侯是谁?为了称霸,他打出了什么旗号?
(2)(2分)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至少两点,不得摘抄原文)
(3)(2分)综合上述材料,对我国的建设有何启示?
23.(8分)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三年)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廑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
—《汉书·文帝纪》
材料二:“建安初,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元帝为晋王,课督农功。”
—《晋书·食货志》
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1)(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文帝对待农业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文帝和他的继任者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被称为什么
(2)(2分)材料二中“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反映了东汉末年以来出现的哪一历史现象
(3)(2分)材料三选自北朝时期哪本著名的农书 结合材料简要介绍作者的观点。(不得照抄材料中的原文。)
(4)(2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答案
1-10 ADADD ABAAC 11-20 BBBAA CDDDD
21.(1)群居生活: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2)已经懂得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3)共同点: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从事原始农耕生活;都居住在房子里,定居生活;都饲养家畜;都学会了制造陶器
22.(1)齐桓公;尊王攘夷(尊天子,攘四夷)。
(2)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 奖励军功。
材料三反映何历史事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是何改革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用汉语。
(3) 坚持改革、用于创新; 改革要符合国情; 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等。
23.(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文景之治。
(2)大批北方人民(中原人民》南迁。
(3)《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追德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室,不误农时。
(4)计策:政府要重视农业发展;研制新型的农业生产工具,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政府推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2024第二学期甘肃省武威市第四中学教研联片七年级历史开学学情评估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