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训练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2023·三明高二下期末)龙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虚拟动物,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龙图腾。它不拘于局部的像马、像狗,或像鱼、像鸟、像鹿,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据此可推知( )
A.农牧渔猎是早期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B.原始社会部落之间战争频繁发生
C.自然崇拜源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D.中华文化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2.(2023·茂名高二月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多种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不断交融,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这反映了( )
A.诸侯纷争 B.华夏认同观念诞生
C.百家争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3.(2023·肇庆高二下期末)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观点。
人物 观点
老子 “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孙子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孟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据此可知,这些思想家都主张( )
A.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B.以德治国,恢复礼制
C.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D.顺其自然,尊重规律
4.魏晋时期,佛教人士被斥责剃发出家,抛妻弃子,枉顾伦孝。佛教辩解僧尼出家并非背弃伦常孝悌,而是践行更伟大的道义,取得更卓越的成就来为家族争光。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传统观念遭到颠覆
B.儒学汲取佛学自我革新
C.佛教积极融入本土文化
D.三教合流趋势愈发明显
5.(2022·南平高二下期末)黄宗羲反对“国君视民如囊中之私物”,顾炎武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王夫之倡导“惩墨吏,纾富民”。他们把思想从超越追求提升到现实关怀,但无法开创出一条时代新路。其主要原因在于( )
A.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科举选官制影响
C.程朱理学趋于僵化
D.新经济因素薄弱
6.(2023·威海高二月考)《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材料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
A.民本思想 B.天人合一
C.崇德尚贤 D.和而不同
7.(2023·大理高二期末)“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 )
A.天人合一的精神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自强不息的态度 D.革鼎创新的思想
8.(2023·苏州高二下期末)清人顾禄《清嘉录》中记载,苏州一带拜年,“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节日里邻里间经常互赠食品,如腊八粥、饺子、粽子、月饼等。这反映出传统社会( )
A.主张敦亲睦邻 B.倡导与人为善
C.重视姻亲关系 D.崇尚以人为本
9.(2023·济南高二阶段练习)继2021年春节推出的《唐宫夜宴》“火出圈”后,河南卫视在端午节推出一场名为《端午奇妙游》的主题晚会,其中水下舞蹈节目《洛神水赋》,把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通过水下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效果“炸场”。这些节目的“火出圈”( )
A.说明创新是文化传承的第一要素
B.根源于中华文化的厚重与辉煌
C.表明媒体传播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
D.体现了青年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10.《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提道:“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摒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该论述旨在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
A.强大的凝聚力 B.潜在的创造力
C.持久的生命力 D.特有的包容性
11.唐朝王室在继承隋《九部乐》的基础上,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编制形成了燕乐、清商伎(传统音乐)、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等十部乐,推动中国古代音乐走向了高峰。这折射出当时( )
A.音乐形式的丰富多彩
B.文化上的兼容并包
C.国泰民安的盛世局面
D.统治者的生活奢靡
12.下表是明末清初部分东西方论著的翻译情况,这些著作的翻译反映了当时( )
类别 领域及书名
译为中文的西方著作 数学《几何原本》《几何要法》;物理学《泰西水法》《远镜说》;军事《海外火攻神器图说》;生物学《泰西人身说概》;采矿学《坤舆格致》;地理学《职方外纪》
译为西文的中文著作 儒学《论语》《孟子》《礼记》;哲学《老子》;文学《诗经》《赵氏孤儿》
A.中国科技全面落后于西方
B.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流
C.西学东渐成为了社会思潮
D.清朝士大夫“开眼看世界”
13.(2023·如皋高二期末)据图推知,中国古代体育( )
A.彰显社会实践的德艺相兼特征
B.融合雅俗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
C.注重贵贱尊卑的道德行为规范
D.镌刻循规守礼的传统文化烙印
14.(2023·汕头高二测试)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绝。这有利于中华文化( )
A.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D.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5.(2023·葫芦岛高二期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A.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B.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C.有利于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享有高度自治权
16.(2023·哈尔滨六中高二期末)(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材料二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大气派……隋唐皇室以胡汉混杂的血统奄有天下,胡、汉文化相交融的文化效应也相应得到最为充分的释放……盛唐人不仅气质上“大有胡气”,而且礼法颇富“胡风”。胡人礼法观念淡薄……胡曲与胡舞在唐代大为流行;唐文化还以博大的胸襟,如“长鲸吸百川”似的吸收外域文化,从其文化系统中采撷英华。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文化在唐代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8分)
训练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D [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龙图腾是由多种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体现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色彩,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龙图腾形象的来源,不是早期人类的食物来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部落战争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反映龙图腾由各种动物图腾糅合而成,与生产力水平低下无关,排除C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多个地域文化中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它们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区域文化形成,没有体现“诸侯纷争”和“百家争鸣”的局面,故A、C项错误;华夏认同观念诞生,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
3.D [老子认为顺应自然而不敢为,孟子认为人道应该遵循天道,孙子强调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荀子认为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都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故选D项;“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属于道家的主张,不是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排除A项;B、C两项都是儒家的主张,排除。]
4.C [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晋时期佛教人士因“枉顾伦孝”而被批判,佛教辩解这种行为是为家族争光,这种观念与印度佛教相比发生很大变化,融入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观念,体现出佛教积极融入本土文化,故选C项;“颠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佛学汲取儒学进行自我革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佛教和儒教的融合,并未涉及道家思想,排除D项。]
5.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发展壮大,导致了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难以超越传统儒学的范畴,故选D项;上层建筑的发展主要由经济基础决定,所以君主专制的强化也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排除A项;科举制的盛行只是传统儒学盛行的客观保障,并非新思想难以超越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程朱理学的逐步僵化在客观上有利于新思想的萌发,排除C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圣人行事的准则是符合天地间的规律和法则的,做人要仁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以民为本、崇德尚贤、和而不同的思想,故A、C、D三项错误。]
7.B [“目极千里兮,伤心悲”说明屈原远离故国,担忧国家的悲伤情感;“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大意是心中的誓言比海还要深,怎能使我们的国土遭受沉沦?“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臣子恨……踏破贺兰山缺”充分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即爱国忧民的情怀,故选B项。]
8.A [根据题意可知,苏州一带拜年时,亲族邻里相互庆贺、互赠食品,以联络彼此感情,构建和谐的关系,故选A项;“与人为善”指善意对待别人,帮助别人,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姻亲关系,排除C项;以人为本指把人类的生存作为根本,而题干未涉及,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文化节目“火出圈”在于节目的编排根源于中华文化的厚重与辉煌,通过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使节目得到了不同群体的喜爱,故选B项;创新有利于文化传承,但是“第一要素”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媒体传播有利于文化传承,但不是根本途径,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青年的主体作用,排除D项。]
10.A [据材料中华民族面对外敌的表现可知,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故选A项;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的一系列伟大发明中,材料中并未提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没有断绝,材料中没有提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对周边民族和外来族群、文化的吸收能力上,材料中没有提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
11.B [唐朝音乐继承了传统音乐的部分,又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发展繁荣,因此体现了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故选B项;材料没有强调音乐形式多样,音乐形式仍然是乐舞形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指明唐朝音乐的具体时间段,也就不能推断出盛世局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者的生活奢靡,排除D项。]
12.B [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西方著作主要是科技方面的著作,传入西方的中文著作主要是思想方面的著作,这体现了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并存,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流,故选B项;明末清初中国科技进入到总结阶段,中国科技并未“全面”落后于西方,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当时西学东渐成为“社会思潮”,排除C项;清朝士大夫“开眼看世界”是在鸦片战争后,并非明末清初,排除D项。]
13.A [根据图片信息,左侧图片反映了礼仪为先的道德品质,右侧图片反映了强健体魄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相结合彰显了社会实践的德艺相兼的特征,故选A项;礼仪规范和射箭活动属于贵族活动,不属于民间娱乐,排除B项;图片中道德礼仪所反映的道德教化适用于所有人,所以道德行为本身不存在等级色彩,排除C项;图片中的礼仪规范和射箭活动主要强调的是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修史的传统成就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故选C项;“传承文明”符合题意,但是“开拓创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是“易代修史”的目的所在,排除B项;“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5.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根本,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选C项;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才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排除A项;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排除B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民族自治地方享有民族自治权,而不是高度自治权,排除D项。]
16.(1)内容:孝悌仁爱、以民为本、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政治背景: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乱频繁,各国急需新的思想重建社会秩序。
文化背景: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士阶层崛起。
(2)新变化:唐代文化出现了胡、汉文化的交融;唐文化吸收外来文化。
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文化政策开放、兼收并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强;民族交融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时训练(答案)2024春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