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大量类似的誓言出现于中世纪西欧贵族的宣誓仪式中。这可以印证当时西欧( )
A.基层治理出现分权与自治特点 B.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地位平等
C.世俗王权从教权控制下回归 D.有限王权的理念被逐步接受
2.中世纪西欧国家封建贵族因为继承权问题战争频发,而战争又会导致国家疆域的不稳定。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便是法国王位继承问题,战争后英国基本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领土。这反映出中世纪西欧( )
A.世俗王权亟需加强 B.英法文化的趋同性增强
C.民族国家尚未发轫 D.封建势力斗争影响巨大
3.《庄园敕令》是法兰克王国于公元8世纪末颁行的整顿王室领地经济的条例。敕令规定管家应该把庄园上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一类供应战争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干酪等,还指示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这反映出庄园( )
A.拥有较大生产规模 B.呈现出政治管理上的独立性
C.自营程度相对较高 D.依旧受制于国王的经济管理
4.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曾在他的长诗中写道:“我看见石砌的古老建筑物镶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间。激流自风雨侵蚀了几百年的城堡奔腾下泄。”这首诗描写的是( )
A.墨西哥的浮动园地 B.印加的马丘比丘遗址
C.玛雅的波南帕克神庙 D.大津巴布韦都城遗址
5.在世界历史上。5—10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这一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不包括
A.封君封臣制度 B.庄园制度 C.农奴制度 D.民族国家的形成
6.日本学习唐制的改革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
A.贵族世袭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7.观察下图,反映的是( )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印度的种姓制度
C.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D.罗马的奴隶制度
8.13世纪,西欧封建领主普遍将自营地租给条件还过得去的农奴;到15—16世纪,领主已普遍将整个庄园都出租给较为富裕的农民或包买商人。这( )
A.说明领主在向资产阶级转型 B.为西欧农业近代化奠定基础
C.稳定了西欧小农经济的发展 D.使得庄园经济能够长期维系
9.据《高丽史》记载;“光宗九年(958年)五月,双冀献议,始设科举。试以诗、赋、颂及时务策,取进士。兼取明经、医、卜等业。”这一记载表明,当时高丽
A.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 B.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C.推行“以儒治国”的政策 D.积极发展科技文化事业
10.阅读下表“法兰克王国大事记摘编”,这表明当时( )
时间 概况
511年 国王克洛维召开奥尔良宗教会议,制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宗教法则
6世纪中叶 法律规定主教可以修改法官判决和处分渎职法官
7世纪初 主教开始参加法兰克王国的立法,并规定最高神职人员犯罪只能由教会处理
A.基督教会的影响力增强 B.王权依附于教权
C.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扩大 D.封君封臣制完善
11.9世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有组织地翻译了大量来自印度、希腊、罗马等地的典籍,内容覆盖了哲学、医学、建筑学、科学等诸多领域,持续百余年,被称为“百年翻译运动”。由此可知,“百年翻译运动”( )
A.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C.不利于阿拉伯文化的传承 D.带有鲜明的文化扩张性质
12.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下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美洲文明具有多源共生的特点 B.中南美洲产生了世界最早的文明
C.美洲文明都有完善的国家治理 D.自然环境决定美洲文明的独特性
13.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文化和古代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
①创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 ②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留下了辉煌的建筑和艺术 ④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14.15世纪东非的桑给巴尔用黄金、象牙、奴隶等,换取从中国、印度等地输入的纺织品、瓷器等各种手工业品。这反映了桑给巴尔
A.手工技术先进 B.文化昌盛 C.对外贸易繁荣 D.农业发达
15.有一学习小组在搜集某邻国的资料时获得如下信息∶“一衣带水”“学习中国文化”“天皇诏书”“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由此可知该邻国为
A.印度 B.越南 C.朝鲜 D.日本
16.据下图可知,阿拉伯商人( )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A.推动奴隶贸易的发展 B.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C.缓和各区域宗教争斗 D.见证东西传统商路的兴衰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而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因而帝国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过宗教原则体现出来的。对非阿拉伯人实行安抚政策,这一安抚政策集中体现在阿拉伯军队在对外扩张时与当地人订立的合约上。对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祆教徒等异教徒的宽容。穆罕默德在传教之初即承认犹太教徒、基督徒为“有经典的人”。统治者对先进民族的文化高度重视。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这是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在文化领域的直接体现,尽管在帝国统治时也发生过多次对“文化人”的杀戮与迫害,但只要文化与学术活动不涉及王权与哈里发统治,统治者是大力提倡的。
材料二 民族政策使非阿拉伯人中诞生了如此众多的文化名人,而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帝国境内各民族族类渊源相似、习俗相知、往来已久。其次,帝国伊斯兰化的宏伟目标与有序管理庞大帝国的政治现实成为这一政策的客观需要。最后,帝国强大,思想开阔。这是帝国民族宽容政策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帝国采取上述民族政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18.【史料表象与实质】解读史料,获得历史知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
材料一 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摩洛哥】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
材料二 中国瓷器
这件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
请分别说明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19.艺术高中高一(3)班正在开展“中古时期的欧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制度建立】
材料一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11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乡村形式】
材料二 一个领主单独管辖的特别区域的农业种植园叫做庄园……领主作为地主,他收农民的地租,并受到农民的服侍……领主还具有对农奴的人生控制而衍生而来的权力,限制农奴离开出生的庄园。
(1)材料一中的说到的是什么制度?形成的纽带是什么?
(2)上图反映了欧洲出现的哪一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有何特征?
20.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什么是“中世纪”?这个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才使用,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根据材料,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得,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可知,欧洲中世纪的王权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说明当时西欧有限王权的理念被逐步接受,D项正确;选项A强调政治上基层治理的特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选项B错在“平等”,排除B项;王权与教权的关系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中世纪西欧。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封君封臣制度下,王位继承问题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封建势力斗争甚至影响国家版图和国际关系变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西欧封建势力的斗争,未出现世俗王权亟需加强的表述、未体现英法文化的趋同,排除AB项;英法百年战争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但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封建势力的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一类供应战争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干酪等,还指示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可知,材料中所述庄园拥有各类产品,除了供给国王还能满足庄园内部的日常需求,依据题意,庄园的特点即是具有高度自营的程度,C项正确;材料侧重类别丰富而非总量庞大,并不是规模问题,排除A项;庄园在政治管理上与国王之间的关系依旧存在,不能表达为独立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国王通过敕令管理庄园经济的信息,但不符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马丘比丘是印加人建造的古城,位于安第斯山脉的山脊上,遗址中的宫殿、神庙等充分展现了印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5.D
【详解】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社会尚未形成民族国家,D符合题意;西欧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经济上实行庄园制,在人身关系上主要体现在农奴制,排除A、B、C。
6.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废除贵族世袭制,加强中央集权,从此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故C符合题意,A排除;“城市自治机构”是中世纪后期欧洲出现的历史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政教合一国家”是指古代阿拉伯帝国,故D不符合题意。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授予土地的为封君,领取土地的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C项正确;雅典民主制下没有帝王,排除A项;印度种姓制度包含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排除B项;材料为封君封臣制度,为西罗马灭亡后西欧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3至16世纪(西欧)。中世纪西欧的庄园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兴盛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黑死病的流行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14、15世纪逐渐瓦解。庄园制的瓦解促进了西欧近代早期资本主义农场的兴起、地租形态的更替、市场体系的孕育、农奴的解放等,为西欧农业近代化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劳动价值等因素,不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领主在向资产阶级转型,排除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会逐渐破坏小农经济,排除C项;领主将整个庄园出租不利于庄园经济的长期维系,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材料中“始设科举”“取进士”表明,高丽王朝实行了以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科举制,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建立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高丽推行“以儒治国”的政策,也不能体现积极发展科技文化事业,排除C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6世纪至7世纪初(法拉克王国)。据材料“制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宗教法则”,“主教可以修改法官判决和处分渎职法官”,“主教开始参加法兰克王国的立法”,可以看出6世纪至7世纪初,法拉克王国制定宗教法则,规定主教的权力以及主教对王国立法的影响,说明基督教会的影响力逐渐增强,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教会影响力增强,无法得出王权与教权的依附关系,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罗马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教会影响力,并未提及封君封臣制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据本题材料信息“‘智慧馆’有组织地翻译了大量来印度、希腊、罗马等地的典籍,内容覆盖了哲学、医学、建筑学、科学等诸多领域,持续百余年。”可知,“百年翻译运动”涉及诸多领域,融合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翻译典籍的来源国、领域问题,无法就此得出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排除B项;阿拉伯文化的传承评价问题,从翻译运动的介绍信息中是无法推断的,排除C项;百年翻译运动涉及诸多国家及领域,对阿拉伯帝国的文化进行了丰富,而非文化扩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美洲文明包括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有多元性,同时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美洲文明,具有多元共生的特点,A项正确;“最早”表述错误,排除B项;“都有”表述错误,排除C项;“决定”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古代埃及有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①正确;古埃及有豪华的陵墓建筑和神庙,古代西亚有泥偶雕像和规模宏大的王宫,③正确;②符合西亚,西亚的古巴比伦王国留下了《汉谟拉比法典》;④符合古代埃及文化。故选A;排除BCD。
14.C
【详解】材料反映出15世纪桑给巴尔帝国与中国、印度等国有着密切的商贸来往,这说明桑给巴尔对外贸易繁荣,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桑给巴尔从中国、印度进口手工业品,说明其手工技术不先进,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桑给巴尔的贸易情况,未涉及文化和农业领域的发展情况,故排除BD。
15.D
【详解】根据“大化改新”这一信息可得出,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大化改新”与ABC项的国家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范围跨越了东方和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B项正确;奴隶贸易的发展是殖民活动推动的,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宗教斗争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出静态的贸易范围,无法看出贸易的兴衰动态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7.(1)政策:以伊斯兰教为主;对新征服地区人民采取安抚政策,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对当地先进文化高度重视等。
积极作用:传播了伊斯兰教文化,使之成为世界性宗教;减少了扩张的阻力,使阿拉伯迅速发展为地跨三洲的帝国;保存先进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多元的世界文明。
(2)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历史上这一区域多次遭受不同族群的征服,出现文化相融的局面;伊斯兰教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帝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统治者开放的政治胸怀。
(3)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例: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将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阿拉伯数字”等传入西方,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
【详解】(1)政策:根据材料“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而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因而帝国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过宗教原则体现出来的”可知,以伊斯兰教为主;根据材料“对非阿拉伯人实行安抚政策”“统治者对先进民族的文化高度重视。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可知,对新征服地区人民采取安抚政策,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对当地先进文化高度重视等。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而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因而帝国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过宗教原则体现出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播了伊斯兰教文化,使之成为世界性宗教;根据材料“对非阿拉伯人实行安抚政策,这一安抚政策集中体现在阿拉伯军队在对外扩张时与当地人订立的合约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减少了扩张的阻力,使阿拉伯迅速发展为地跨三洲的帝国;根据材料“统治者对先进民族的文化高度重视。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存先进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多元的世界文明。
(2)根据材料“帝国境内各民族族类渊源相似、习俗相知、往来已久”可知,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历史上这一区域多次遭受不同族群的征服,出现文化相融的局面;根据材料“帝国伊斯兰化的宏伟目标与有序管理庞大帝国的政治现实成为这一政策的客观需要”可知,伊斯兰教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根据材料“帝国强大,思想开阔。这是帝国民族宽容政策的物质与精神基础”可知,帝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统治者开放的政治胸怀。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明的桥梁。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将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阿拉伯数字”等传入西方,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举例。
18.材料一是旅行家个人游记,属于文献史料。对于研究古代非洲的经济、地理、人文风俗具有重要一手史料价值。
材料二是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在非洲出土的中国瓷器对于研究非洲经济和古代中非经济交流具有重要的一手史料价值。
两则史料论证了在靠近商业要道的东非地区对外贸易繁荣,与外界文化交流相对频繁。
在历史研究中,对历史资料要注意一手优先、多元互证、去伪存真。
【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首先,对史料进行分类,根据材料一“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可知,这是旅行家自身游历经历所写的游记,虽为文献史料,但亲身经历,可算作一手史料。其次,分析其价值,根据材料一“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可知,《伊本·白图泰游记》对于研究古代非洲的经济、地理、人文风俗具有重要一手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二“这件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可知,材料二是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且在非洲出土的中国瓷器对于研究非洲经济和古代中非经济交流具有重要的一手史料价值。最后总结,两则史料论证了在靠近商业要道的东非地区对外贸易繁荣,与外界文化交流相对频繁。且在历史研究中,对历史资料要注意一手优先、多元互证、去伪存真。
19.(1)土地的封赐。实质:封建等级制度。
(2)西欧庄园。特征:自给自足。
【详解】(1)根据“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可知制度是封君封臣制度,纽带是土地的封赐。
(2)根据“ 一个领主单独管辖的特别区域的农业种植园叫做庄园……领主作为地主,他收农民的地租,并受到农民的服侍……领主还具有对农奴的人生控制而衍生而来的权力,限制农奴离开出生的庄园”可知反映的是西欧庄园。特征则是自给自足。
20.例:
观点:西欧中世纪是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黑暗时代的说法是片面的。
论述:西欧中世纪暗中有光,政治上,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使欧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加强,议会兴起;经济上,西欧实行大庄园和农奴制维持着传统的封建经济,但是中古后期城市兴起,市民自治,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国王的统一事业;思想上,中世纪的欧洲受基督教会的影响,神权至上,束缚了人性,但是中古后期大学兴起,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3个角度8分)
综上所述:西欧的中世纪并不是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中世纪的西欧在缓慢发展中孕育着新的因素,承接着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
【详解】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对“中世纪”这个概念的解读,认为中世纪就是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黑暗时代。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考生可以赞同其观点,也可反对其观点。 不管选择哪个观点,论述的时候都是结合史实从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去阐述,论证你的观点,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