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外交活动的重大事件
时间 事件
1922年 与德国恢复外交关系,开展经贸往来
1924年 英、法承认苏联,苏联与英法恢复外交关系
1934年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担任国联行政院常设理事
这说明苏俄(联)( )
A.逐步放弃意识形态上的对抗 B.坚持维护战后凡尔赛体系
C.灵活调整与西方的外交关系 D.力图团结欧洲与美国争霸
2.德国统治集团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这一政策的转变加剧了
A.德美矛盾B.英德矛盾C.德法矛盾D.德日矛盾
3.一战后成立国际联盟,二战后成立联合国,这两个世界性国际组织的相似之处是
①都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②都确立"大国一致"原则
③都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④成立后都受美国的操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图与哪一国际体系有关?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系 D.布雷顿森林体系
5.如果1914年以100计,1916年美国对英、法、俄的输出则为389.7,达32亿美元;同期美国对德、奥匈同盟国输出为0.68,为115.9万美元。以上情况说明参战前美国
①放弃中立主义政策
②奉行国家利益优先战略
③已倾向协约国
④综合国力世界第一。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有( )
①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②少数大国操纵会议,充满矛盾 ③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④涉及中国问题,侵犯中国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7.1899年德国外长在一次演说中提到,“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该演说可直接说明
A.列强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C.英德矛盾是列强间最主要矛盾 D.“一战”是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结果
8.巴黎和会后,新的民族国家的涌现满足了民族主义对国家自主的渴望,人们希望国际联盟的成立裁决争端,也可阻止未来战争。但实际情况是,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于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
A.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 B.国际联盟基本成为了傀儡
C.国际关系体系相对比较脆弱 D.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
9.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国家都在寻求同盟者。20世纪初,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下图中组成“三国协约”的国家为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1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女性填补了男性作参战后遗留下来的劳动力空白,女性服役也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如图是战场上英国皇家女子空军机械师在维修Avro-504飞机。这反映了( )
A.妇女广泛参战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B.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C.军工业发展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 D.战争促使社会成员角色转变
11.1925年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下图为会议关于欧洲安全问题的成果。据此可知( )
〇德、法、比互相保证不破坏《凡尔赛和约》,德比、德法之间保持边界现状,互不侵犯,英、意充当保证国; 〇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间的《仲裁条约》,规定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 〇法国同波、捷分别签订在遭到德国进攻时相互给予支援的条约。
A.德国的政治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B.法国的安全利益得到有效保证
C.欧洲的和平安全机制建立起来 D.巴黎和会勾画的格局得以强化
12.下面地图反映的是一战后的欧洲领土的变化,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丹麦和挪威因战争而获得新生并保持了领土的完整
②俄国作为战胜国在凡尔赛会议上获得了了大量领土
③美国控制下的国联为维护欧洲战后的新秩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④战后的奥地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区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
A.②③④ B.①② C.③ D.④
13.19世纪中叶,美国发起了女性选举权运动,之后半个多世纪女权运动席卷世界各国,直到一战爆发前女权运动收效甚微;1917年到1920年,俄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美国等先后给予妇女选举权。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女性属于家庭的观念受冲击
B.政党政治需要女性选民的支持
C.女权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D.一战推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14.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这一说法强调( )
A.英德矛盾激化埋下战争隐患 B.领土争端恶化列强间的矛盾
C.商业竞争必然引发争霸战争 D.集团对抗利于缓解国际局势
15.1914年马恩河战役后,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沮丧地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这是因为( )
A.德军的主力遭到了重创 B.协约国军队由防御转入了反攻
C.德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 D.德国难以承受长期的战争消耗
16.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表,这一状况直接导致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抢夺殖民地的斗争白热化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英美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初期,同盟国集团(德、奥、土、保)人口有一亿四千五百万,协约国集团主要作战国(英、法、俄、意)就有二亿八千八百五十万。德奥集团虽在军队人数上稍弱于协约国,但是兵力集中,动员迅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协约国比较分散,装备(特别是俄国)远不如德国。在经济力量方面,协约国远远超过了同盟国,协约国除本国资源外,可榨取广大殖民地资源来支持战争,又可凭借其海军优势,充分利用美、日及拉丁美洲的工农业产品。德国早在1905年就制订了作战计划,这个计划是由德国总参谋长老毛奇,瓦德西和斯里芬等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才最后制订的,称为“斯里芬计划”。德国军国主义的战略家们估计,俄国经济落后,铁路交通不发达,军队集中缓慢,所以这个计划设想在同俄法集团发生战争后,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战场上,打击法国,预定以四到六个星期的时间击溃法国,然后挥师东进与俄军交锋,在三四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
——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里芬计划”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里芬计划”的战略构想及其执行结果。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 52%消耗与战争,还欠了美国40 亿的债,损失了 70%的船只。……
战争结束时欧洲欠下美国战债100 亿美元,美国的海外投资从35 亿美元上升到70 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的40%近 45亿美元集中在美国手中。就美英力量对比而言,战前美国欠英国债务20亿美无,战后英国反欠了美国 42.77 亿美元,同时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摘 自《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岳麓版)》等
材料二 此外,东亚问题的关键是中国问题。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也成为紧迫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美国倡议召开国际会议进行讨论。
——摘自《选修 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岳麓版)》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经济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华盛顿会议内外在围绕中国议题上产生的结果并分析对中国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在当时40个国际制造业卡特尔中有22个是英德联合公司。在大战爆发前4个月,英国《泰晤士报》刊登长文说:“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就是有责任规范和约束那些最大胆、最不计后果的人。”
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1916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正在酝酿。但它会在哪里爆发?
——摘编自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从人类起源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概括分析,一战前夕欧洲盛行“战争不可能爆发论”出现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中“最不计后果的人”预测一战不会爆发,可现实则是“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那么它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3)一战结束后,战胜国通过缔结一系列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丘吉尔这一观点的理解。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苏俄(联)与德国、英国、法国先后建立外交关系。苏联加入国联。结合所学可知,苏俄(联)成立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封锁,而材料反映了苏俄(联)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改善,体现了苏俄外交政策的灵活性,C项正确;苏俄(联)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不能得出意识形态对抗就放弃了,排除A项;一战后西方排斥苏俄(联),因此苏联不会维护凡尔赛体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苏联灵活挑战与西方的外交关系,而不能得出团结欧洲与美国争霸,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德国统治集团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同日不落帝国英国争夺世界霸权,从而分别形成了以德国为中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中心的三国协约,疯狂扩军备战,最终一战爆发。所以这一政策的转变加剧了英德矛盾,因此B选项正确。德国由“大陆政策”转向“世界政策”加剧的是德国和英国的矛盾,不是德国和美国、法国及日本等国家的矛盾,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B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联盟和联合国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①③正确,B项正确;联合国确立“大国一致”原则,但国联是大会一致原则;国联受英法等国操纵,②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了主要列强战列舰总吨位限额。美、英两国各为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为17.5万吨,与题干中数据相符,而《五国海军条约》是华盛顿体系下的条约,B项正确;凡尔赛体系是英法主导,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分世界,当时日本是战败国,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参加一战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投放在协约国一方战债和贷款远远超过同盟国一方,协约国一旦失败,战债和贷款均无法收回,将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材料没有明确表明美国放弃中立政策,故排除① ;结合所学,当时美国军事实力不如传统西欧强国,故排除④;②③材料中均有体现,故排除BCD,选A。
考点:20世纪以来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6.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战的理解。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会议的继续,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点: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新的国际体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①②③④是正确的。A正确,所以本题选A。
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7.D
【详解】据题意可知,德国不能接受被排除在能够瓜分世界之外,说明德国意图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因此“一战”是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结果,D项正确;该演说说明一战的爆发是列强为了争夺殖民地,不能体现列强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德国是一战的罪魁祸首,排除A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英德矛盾是列强间的最主要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于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可知,国联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说明国联的实际作用有限,国际关系体系相对比较脆弱,C项正确;巴黎和会后,欧洲暂时相对和平,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国联成为傀儡,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大国支配小国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图中的地理位置, ①是英国;②是法国;③是德国;④是奥匈帝国;⑤是俄国;⑥是意大利;“协约国”是英国、法国和俄国,属于图中的①②⑤,根据选项组合,故C项说法正确;④是奥匈帝国,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③是德国,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⑥是意大利,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女性填补了男性作参战后遗留下来的劳动力空白,女性服役也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女性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填补了男性作参战后遗留下来的劳动力空白,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女性角色的变化,D项正确;女性广泛参与战争是战争影响,而不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原因,排除A项;是战争增加了女性的就业机会,而不是工人运动,排除B项;是战争导致了女性广泛参与社会劳动,而不是军工业的发展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洛迦诺公约的签订表明,德国已摆脱战败国地位,开始与欧洲大国平起平坐,并迈出了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第一步,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洛迦诺公约暂时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德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显现出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但是,该公约极大地削弱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从此,法国丧失了对德国的制裁权,排除B项;《洛迦诺公约》暂时解决了欧洲安全问题,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但该机制并不稳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这次会议是对凡尔赛体系的一次调整,德国的政治地位得到较大提升,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丹麦和挪威均是中立国,故①不正确,不符合题意;苏俄没有参加凡尔赛会议,故②不正确,不符合题意;一战后的国联受英国控制,故③不正确,不符合题意;一战后奥匈帝国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人为的分割导致该地区的民族矛盾日益突显,故④说法正确,与题意相符,故选D;ABC均不正确。
13.D
【详解】根据材料“直到一战爆发前女权运动收效甚微”“1917年到1920年,俄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美国等先后给予妇女选举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女工投入“一战”军工企业等,为一战作出了贡献,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从而带动政治权利的改善,D项正确。材料强调一战推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不是女性属于家庭的观念受冲击,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政党政治的内容,而是强调一战推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B。材料体现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而不是彻底的胜利,排除C。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7年(英国)。根据材料“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可知,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一战前的英德矛盾在全球每个角落都在发生,这为一战埋下隐患,A项正确;材料强调商业矛盾,不涉及领土争端,排除B项;“必然”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集团对抗,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依据材料“1914年马恩河战役后”、“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役标志着德国速胜计划的失败,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德军的主力遭到了重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协约国军队由防御转入了反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德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表”可知,美德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利时机,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和其占有的殖民地极度不协调,因此争夺殖民地成为当时西方国家斗争的焦点,B选项符合题意。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A选项排除。一战爆发的标志是1914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C选项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D选项排除。
17.(1)法德矛盾由来已久;“一战”前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德国面临同时与法俄作战的形势;协约国在人力资源、经济军事实力和海外殖民地等方面处于优势;同盟国战争准备充分,军备和军事动员能力强。
(2)战略构想:速决战;力求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或采取先西后东的作战方案)。执行结果:协约国取得马恩河战役的胜利,稳定了西线,“斯里芬计划”破产。
【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中“德奥集团……兵力集中,动员迅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协约国比较分散,装备(特别是俄国)远不如德国”、“在经济力量方面,协约国远远超过了同盟国,协约国除本国资源外,可榨取广大殖民地资源来支持战争”、“俄国经济落后,铁路交通不发达,军队集中缓慢”信息结合所学从由来已久的法德矛盾、“一战”前德国面临的战争态势、协约国和同盟国各自的优势等方面说明“斯里芬计划”制定的背景。
(2)战略构想:依据材料中“预定以四到六个星期的时间击溃法国……在三四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信息从速战速决、先西后东等角度简述“斯里芬计划”的战略构想。
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协约国取得了马恩河战役的胜利,稳定了西线,“斯里芬计划”破产。
18.(1)大战使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英国等国从债权国沦为债务国),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或战后世界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
(2)在会外,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影响:这是对《凡尔赛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这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与会九国签订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
影响: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战争结束时欧洲欠下美国战债100 亿美元,美国的海外投资从35 亿美元上升到70 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的40%近 45亿美元集中在美国手中”可知,大战使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根据材料“英国国民生产总支的 52%消耗与战争,还欠了美国40亿的债,损失了70%的船只”可知,英国等国从债权国沦为债务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使得英国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根据材料“同时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可知,英国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
(2)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会外,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凡尔赛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这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会九国签订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9.(1)主要原因: 交战国之间存在紧密的经济联系;大家都意识到战争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大灾难等因素使大家认为战争不可能发生。
(2)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影响人们的观念,推动和平运动日益高涨。
(3)理解:丘吉尔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是对战败国的掠夺;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否定丘吉尔的观点,一战后通过签订一系列条约,建立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维系了一段时间和平;一战后建立的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等。
【详解】(1)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中“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可知,交战国之间存在紧密的经济联系;根据“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可知,意识到战争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大灾难等因素,使大家认为战争不可能发生。
(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东西方政治、思想、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等方面分析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影响人们的观念,推动和平运动日益高涨。
(3)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丘吉尔的观点,先表明个人认知,如肯定丘吉尔观点正确等,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凡尔赛体系的产生、发展和瓦解等方面进行解读,如指出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是对战败国的掠夺,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等,说明其观点有道理;若否定丘吉尔的观点,也需以史实为依据,客观分析,如明确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维系了一段时间和平,而维系该体系的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等。
20.【示例】
论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一战中,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一战后,民族自决的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如俄国的西部领土上出现了芬兰、爱沙尼亚等国家;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捷克斯洛伐克等新的国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还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重创了英法等老牌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综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殖民主义势力;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详解】根据图一可得出苏联取代俄国;奥匈帝国分裂等信息,联系所学凡华体系的主要内容,可将论题拟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阐述时,围绕凡华体系的内容及一战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进行说明,最后回扣论题,升华认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