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单选题
1.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该战役( )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B.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C.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D.是抗战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2.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由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统一指挥,参战部队包括晋绥军、国民党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共计20余万人。战役历时二十一天,中国军队伤亡十余万,首创歼敌逾万的纪录。忻口战役突出反映了( )
A.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
C.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持久抗战方针产生了积极效果
3.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成立,并建立定期的新闻发布会制度,向在华的外国记者和媒体发布有利中国的新闻,还多次组织外国记者赴台儿庄等地采访,并在重庆专门建造了外国记者招待所,安排蒋介石等频繁会见。这些举措( )
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展现了中国顽强抗战的国际形象
C.推动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D.加速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
4.安徽皖优联盟2023测试]1938年4月,德国《哥龙新闻》报道:“徐州方面中国抵抗之顽强,殊出人意料,这使最慎重观察者亦不能不承认日本必遭失败。”美国《华盛顿邮报》也评论说:“这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瞩目的大惨败。”据此可推知,该战役( )
A.体现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精神 B.属于战略相持阶段的重大胜利
C.激发了中国军民抵御外侮的斗志 D.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
5.在武汉保卫战中,中国空军在苏联志愿航空队的配合下,与敌激战,取得重大成果,共击落日机62架,击伤9架,炸毁16架;炸沉日军舰船23艘,炸伤67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中国海军在长江上也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设置海岸炮,有力地迟滞了日舰沿江进攻。1938年5月至10月,侵华日本海军损失飞机136架,航空队官兵死亡116人。对该战役表述正确的是( )
A.是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B.由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
C.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D.此后抗日战争转入了相持阶段
6.有战史记载“冲进一角,虽竭力进攻,但因重庆军顽强抵抗难以突破……遂决定返转”“在返转作战中,遭到优势重庆军的侧击,并被切断退路,陷于苦战”。与此同时,蒋介石出任“中印缅战区”盟军最高统帅。这里战史记载的是( )
A.百团大战 B.忻口会战
C.皖南事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7.中共明确规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应是凡满十八周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材料说明( )
A.民主制度在解放区被广泛应用 B.中共重视探索民主政权的建设方式
C.根据地政权建设具有民主精神 D.根据地政权建设激发人民抗日热情
8.“投豆选举法”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而实行的选举方法。选举时,监票人告诉选民每个碗代表的候选人,选民轮流进屋投票。这反映了“投豆选举法”( )
A.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简化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 D.提升了选民文化素质
9.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这次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长沙会战
10.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下史实能够证明此结论的有( )
①十几万中国华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
②1938年毛泽东完成《论持久战》,思想上武装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
③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战场,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④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从20世纪40年代起,中国农民由“被启蒙”变为启蒙者,他们再也不是愚蠢落后和麻木狭隘的代表,而是获得了独立身份,有价值尊严、理想抱负的主体。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下的意识觉醒 B.国民政府进入宪政时期
C.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D.根据地民主运动的发展
12.1942年,宋美龄在《纽约时报》发文称:“西洋人必须改变他们对于东方的观念,我们中国当然也应该尊重西方国家,在我们所要兴建的未来世界里,不应当再有谁是优秀谁是低劣的思想存在,应当人人平等”。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B.谋求摆脱不平等条约制度束缚
C.抗拒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 D.确立以争取美援为主的外交方针
13.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C.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D.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14.1939年8月,周恩来在中共某次会议上转引了一位外国记者的评论:“不管他们对共产党的看法怎样,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一般轮廓。”周恩来的转引意在( )
A.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B.消除“左”倾错误的危害
C.扩大中国共产党影响 D.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15.20世纪40年代,《中华日报》(1932年由汪精卫支持创办)也顺应潮流,推出大量纪念鲁迅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节选和宣传鲁迅曾发表的“日本和中国的人们之间,是一定会有互相了解的时候”等内容;还指出因为战争导致了鲁迅全集出版的搁置,认为“鲁迅先生要憎恶这一次的战争”。《中华日报》的这些举措旨在( )
A.消除中日隔阂以实现东亚共荣 B.淡化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C.保障侵略者对中国的长期占领 D.建构伪政权统治的合法性
16.抗战胜利后,当时国内一部分民主人士提出一条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实质的方案,即“中间路线”。美国学者格里德在评论中国的自由主义(指战后的中间路线)的悲剧时这样写道:“简言之,自由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失败,乃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淹没在暴力和革命之中的,而自由主义则不能为暴力与革命的重大问题提供什么答案。”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间路线”的失败主要是缺乏武装斗争
B.“中间路线”的失败具有必然性
C.“中间路线”的失败说明它对中国民主化进程没有作用
D.“中间路线”的失败说明抗战胜利后中国缺乏和平民主可能
17.1938年1月1日,《抗战漫画》在武汉创刊,其创刊词说:“我们决以漫画宣传队为中心,集合留武汉同志,培养一个新的生命,来刺激全国同胞的抗战情绪,和敌人作殊死之战。”表明( )
A.武汉会战必将胜利 B.国民政府组织抗战
C.敌后抗战形式多样 D.文艺服务现实需要
18.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参议会( )
A.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二、材料题
19.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中国民主制度建设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则,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的根本政治制度并简析宪法颁布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共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随即通电全国,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严厉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义勇军斗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战的主要力量,活动范围遍及70余个县。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 1942年春,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败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军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联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北地区局部抗战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作用。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
材料二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1)以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史实说明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A项正确;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B项;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排除C项;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忻口战役参与作战部队有国民党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战役首创歼敌逾万的纪录 ,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重要作用 ,故选 B:材料没有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的信息 ,排除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也参与了战役 ,无法体现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排除 C:材料信息与持久抗战方针无关 ,排除 D。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所学,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已建立,A项错误;积极对外宣传中国的艰苦抗战,可以充分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军民不屈不挠英勇抗战、保家卫国的国际形象,故B项正确;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C项材料不能体现;对外抗日宣传不可能从事实上加速抗战的进程,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斗志,故C项正确;徐州会战主要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役,排除A项;战略相持阶段开始于1938年10月,排除B项;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的战役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武汉保卫战中”可知,该战役属于武汉会战,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转入了相持阶段,D项正确;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A项;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的是徐州会战,排除B项;1940年百团大战摧毁了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重庆军,指的是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上重庆国民政府的抗日军队,材料反映出日军的失败,而盟军是在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基础上建立的,其时间是1942年,对应这一时间和事件,当为第三次长沙会战,D项正确;百团大战为1940年,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排除A项;忻口会战为1937年,当时重庆陪都尚未正式确立,排除B项;皖南事变是1941年发生在国共两党之间的事件,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C由材料“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知,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具有民主精神,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错误,此时解放区的说法尚未出现,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均排除。
8.答案:A
解析: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灵活的形式保障选民行使选举权利,从而激发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提升了民众对陕甘宁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可,扩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组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中“候选人不用到场,监票人告诉选民每个碗代表的候选人,选民一个个轮流进屋投票"可看出,选举程序较为严谨,但并不等于简化,排除C项;“提升了选民文化素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B项正确;A项是在1937年,CD项在1938年,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材料“十几万中国华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是对一战期间中国人参加一战后勤保障的史实,①错误,ABC排除;②③④均体现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的巨大作用,D正确。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民有了民主独立意识,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的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故选D项。民族危机下觉醒的是民族意识,不同于民主意识,排除A项。国民政府进入宪政时期仍推行一党独裁的专制统治,与农民民主意识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1949年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决策,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从材料“1942年”“西洋人必须改变他们对于东方的观念”“不应当再有谁是优秀谁是低劣的思想存在,应当人人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中国积极要求西方国家废除近代以来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故B项正确;当时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当然也应该尊重西方国家”说明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迎接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至1928年,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排除C项。故选:D。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39年8月,周恩来在中共某次会议上转引了一位外国记者的评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位外国记者是针对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而进行的评论,周恩来的转引意在强调全党上下必须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抗战胜利一定属于人民,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思想,但真正的消除是1941年的延安整风运动,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在中共某次会议上转引了一位外国记者的评论”,并没有涉及到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是周恩来引述外国记者的评论,并没有涉及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排除,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D
解析: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鲁迅作为近代中国民族精神象征之一,在全面抗战后深受民众的拥戴,而由汪伪政府控制的《中华日报》大肆歪曲鲁迅的观点,则意在借助鲁迅建构其统治的合法性,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非其最主要的目的,均排除。
16.答案:B
解析:“中间路线”的失败是不符合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革命要求,其失败具有必然性,B项正确,A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化,中间路线对中国民主化进程有一定作用,排除;D项说法错误,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导致和平争取和平民主破灭,排除。故选:B。
1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1月(中国)。根据“我们决以漫画宣传队为中心,集合留武汉同志,培养一个新的生命,来刺激全国同胞的抗战情绪,和敌人作殊死之战。”可知,《抗战漫画》创刊的目的是宣传抗战,表明文艺服务抗战的现实需要,D项正确;1938年6-10月武汉会战,排除A项;材料没有国民政府的信息,排除B项;《抗战漫画》在武汉创刊,武汉不属于敌后战场,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采取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分析,这为后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借鉴,故选D项;材料中“参议会的选举采取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说明是代议制,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1937年9月,排除B项;据所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项。
19.答案:(1)原则:三三制原则。
意义: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此后中国民主制度建设积累经验。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背景:新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
(3)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政策调整;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井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可得出是三三制原则。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意义: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此后中国民主制度建设积累经验。
(2)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4年(中国)。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可得出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4年(中国)。结合所学归纳得出背景:新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1-1954年(中国)。据材料一抗日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推行三三制原则,而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政策调整;结合所学得出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20.答案:(1)特点: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进行武装斗争;活动范围较大,规模较大。
(2)作用: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动了民族解放,也振奋了他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1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随即通电全国,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严厉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局部抗战的主要特点有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根据材料一“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可知进行武装斗争。根据材料一“义勇军斗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战的主要力量,活动范围遍及70余个县。”可知活动范围较大,规模较大。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二“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败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军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及所学可得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根据材料二“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联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及所学可得出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战场推动了民族解放,也振奋了他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21.答案:(1)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
(2)主要原因:人民的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等。
解析:(1)结合孙中山的革命实践活动可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
(2)根据材料“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可知人民的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可知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据材料“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可知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