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
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 《尚书·康王之诰》是西周第三任君主周康王即位后向诸侯发布的诰词,其中有“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之言。据此诰词可推断出周王( )
A. 权威衰落地位已下降 B. 借助宗法观念维护统治
C. 强化对地方直接管控 D. 目的是增强文化凝聚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先王命令分封诸侯,树立蕃卫,眷顾后代子孙。现在,几位伯父希望你们互相爱护顾念王室,继续如祖先臣服于先王。虽然你们身在朝廷之外,你们的心不可不在王室,体现了周王借助宗法观念维护统治,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周王权威的衰落,排除A项;对地方直接管控,与西周历史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信息,其目的是维护统治,而非增强文化凝聚力,排除D项。故选B项。
2. 公元前36年,意大利各自治市将屋大维列为其保护神,在屋大维的鼓励下,这种做法迅速在罗马各个行省得到普及。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意为阿波罗之子。从屋大维到奥古斯都,反映了( )
A. 罗马帝国的扩张 B. 元首制的制度创新 C. 共和政体的发展 D. 元老院权力神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6--27年(古罗马)。据材料把屋大维列为保护神,元老院又授予其“奥古斯都”可知,都赋予了神化的色彩,可得出元老院权力神圣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帝国的扩张问题,排除A项;元首制是屋大维创立的,不符合材料的变化,排除B项;屋大维统治时期不是共和政体,而是元首制,排除C项。故选D项。
3.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
A. 全体人民的普选权得以实现 B. 使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丧失
C. 意味着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D. 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主要体现,它发端于18世纪,延伸到20世纪。其中19世纪三次大的议会改革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反映了英国社会变革的基本特征,适时而变,和平渐进的模式,这是英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D项正确;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并未使全体人民的普选权得以实现,排除A项;英国议会改革并未使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丧失,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完善”,排除。故选D项。
【点睛】
4. 1944年彦涵创作了版画《村选大会》,描绘了当时的村选场景。这一作品可以用来研究( )
A. 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C.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 D. 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时间“1944年”“拥护抗日民主政府”和所学可知,此时为抗日战争时期,版画《村选大会》主要是宣传抗日根据的政权建设,B项正确;此时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建设人民革命政权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人民民主专政建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项;此时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非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排除D项。故选B项。
5. 美国1787年宪法明文规定:凡在政府供职者,于其任期内,不得为国会议员。日本和联邦德国也禁止文官在职期间成为政党或议员的候选人,如要当候选人,必须先辞去公职。这些规定体现了西方文官制度的( )
A. 政治中立原则 B. 公平竞争原则
C 奖优罚劣原则 D. 职务常任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西方文官“于其任期内,不得为国会议员”和“禁止文官在职期间成为政党或议员的候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A项正确;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体现公平竞争原则,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奖优罚劣,排除C项;职务常任指的是没有重大过错职务常任,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6. 宋代立法规定,百姓砍伐桑树、剥桑条皮当柴烧的必须治罪;剥桑条皮三工(计量单位)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放三千里。该法( )
A. 体现严苛的连坐思想 B. 突出环境保护的意识
C. 背离儒家民本理念 D. 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百姓砍伐桑树、剥桑条皮当柴烧”的行为破坏了农业生产,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因而政府立法进行惩罚,所以材料法律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D项正确;材料中法律规定,对砍伐桑树、剥桑条的行为的主犯和从犯进行处罚,并非连坐,排除A项;宋朝法律对砍伐桑树、剥桑条的行为进行处罚的出发点是维护小农经济稳定,并非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体现的宋代法律对小农经济稳定的维护体现了儒家的民本理念,并非违背儒家农本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
7. 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提出各缔约国要“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1928年《非战公约》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1945年《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国际法的发展( )
A. 实现了世界长久和平 B. 有利于和平解决国际社会争端
C. 纵容了绥靖政策推行 D. 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据本题材料中《国际联盟盟约》、《非战公约》、《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可知,三者都是从国际法的层面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这有利于和平解决国际社会争端,B项正确;本题材料中三项国际法的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战争有所遏制,但从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史实看,并未实现了世界的长久和平,排除A项;本题材料中三项国际法的规定对战争一定的遏制,并非纵容了绥靖政策的推行,排除了C项;本题材料所反映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不断,这不能体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73年3月欧洲再次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方国家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这表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散
C. 美国失去了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
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每盎司黄金约等于35美元。由“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可知黄金和美元之间的固定比值不复存在,各国货币与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也不复存在,从而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故A符合题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一个国际金融组织一直存在,B不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崩溃,但并没有动摇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霸主的地位,C不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
9. 据记载,万历八年(1580年)福建人陈振龙把甘薯从海外引种到福建,当时大家对这种新作物并不了解,因此最初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万历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泉州一带水稻歉收,凡甘薯种得较多的地方,很多人以甘薯充饥,得免饥馑。自此,福建种甘薯的人越来越多。这可用于说明在我国( )
A. 外来物种传播有赖于人们认识的深化 B. 物种交流完善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C. 人地矛盾是影响物种推广的主要因素 D. 物种传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当时大家对这种新作物并不了解,因此最初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泉州--带水稻歉收,凡甘薯种得较多的地方,很多人以甘薯充饥,得免饥……越来越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由于对外来物种认识的不断深化,促进了其传播,A项正确;“经济结构”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排除C项;D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材料主要说明了
A. 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 世界贸易量的增长 C. 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 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的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反映的是商品种类增多、商品贸易范围扩大,故A项正确;B项贸易量材料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
11. 某学者认为“北朝胜于南朝”:“(北朝)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 法与承袭”。据此判断北朝胜于南朝主要是在于( )
A. 经济体制更为先进 B. 自身体制的不断创新
C. 民族成分更为单一 D. 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 法与承袭”可知,北朝胜于南朝主要是制度的创新为隋唐政府所承袭。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朝与南朝经济体制的比较,排除A项;北朝是各民族交融,成分复杂,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26—1931年,苏联的进口额中90%左右是机器设备的进口。至1937年,除了一些起样品作用的设备外,苏联几乎不再进口一般的机器设备。这一变化表明苏联( )
A. 独立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B. 新经济政策取得很大成效
C. 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 已跃升为世界工业的头号强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至1937年,除了一些起样品作用的设备外,苏联几乎不再进口一般的机器设备。”可知,1926——1931年,苏联的进口额九成左右是机器设备,但是到了1937年,苏联不再进口一般的机器设备,说明到了1937年,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独立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已经结束,排除B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排除C项;已跃升为世界工业的头号强国,不符合史实,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A. 对天命观持排斥态度 B.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可知,周统治者具有“唯德是辅”“敬天爱民”的德治思想,D符合题意;A与材料不符;材料体现的是德治思想而非对天的理性认识,B错误;材料未涉及天子权力,C错误。
14. 朱熹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据此可知,朱熹
A. 强调求理方式的主观性 B. 主张“格物致知”
C. 思想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D. 强调“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主张通过对世间万物的探究来明理,主要是明道德之善,非求科学之真,即格物致知的主张,B正确;朱熹求理的方法具有客观性,A排除;朱熹的思想具有唯心主义的特征,C排除;D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故选B。
15. “他们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热带雨林的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后便会迁徙到别处。居住的圆形公共居所内也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区域。”据此推断,同属于该地区创造的文明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美洲。材料是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描述,其中马丘比丘被称为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C项正确;浮动园地是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人所创,排除A项;莎草纸与古埃及文明有关,排除B项;羽蛇神金字塔与玛雅人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 泰勒斯的学生毕达哥拉斯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抽象的数是万物的本质,数构成了现实的每一部分,有些数字甚至和神一样神圣,毕达哥拉斯本人也被追随者们当成神来崇拜。这反映了古希腊
A. 人文精神开始觉醒 B. 科学探索取代宗教迷信
C. 重视人的社会价值 D. 人的自主意识有所萌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毕达哥拉斯本人也被追随者们当成神来崇拜”可得出人成为了崇拜的对象,突显了人的地位,故D项符合题意;开始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取代太绝对,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价值,排除C。
二、材料分析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57年是新中国城市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在此时期取得显著成效:城镇数量迅速增加,1957年年底全国建制市增至176个;城镇人口迅速增长,8年内由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年均递增率高达7.05%……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均得到较大发展……但是,城市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施行导致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动力严重不足;1949~1957年,城市和农村的户口登记、管理及相应的办法已初步定型,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法律框架已基本定型,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格局初步形成。这些均在客观上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摘编自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仅用了120年的时间。美国城市化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19世纪后期大规模铁路建设带动城市的兴起;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汽车的广泛使用推动城市的发展;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网的修建,使得城市向郊区发展,带动了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使美国城市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美国城市化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化,出现过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也导致了过度郊区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等问题。
——摘编自周正祥、张平《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我国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新中国初期城市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城市化进程与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答案】(1)有利因素: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出现富余。(答出两点即可)
不利因素: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形成城乡二元体制;交通业的相对落后;现代户籍制度的建立。(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美国是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是产业发展的结果;新中国初期的城市化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
启示:培养城镇主导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化;实施城市组群发展战略;进一步放宽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政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有利因素:根据材料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施行.......”及所学知识,可得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出现富余。不利因素:根据材料一“城市和农村的户口登记、管理及相应的办法已初步定型,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法律框架已基本定型,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格局初步形成”及所学知识,可得到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形成城乡二元体制;交通业的相对落后;现代户籍制度的建立等。
【小问2详解】
不同:根据材料二“第一次高潮是19世纪后期大规模铁路建设带动城市的兴起......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网的修建......美国城市化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化”及所学知识,可得到美国是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是产业发展的结果;新中国初期的城市化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启示:根据材料一“城市和农村的户口登记......城镇建设无序等问题”及材料二“第一次高潮是19世纪后期大规模铁路建设带动城市......出现过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也导致了过度郊区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等问题”及所学知识,可得到培养城镇主导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化;实施城市组群发展战略;进一步放宽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政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
——摘编自(日本)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是太平洋海域早期全球经济的产物。1565~1815年的250年中,坚固、快捷、装备精良而且载货量大的西班牙大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着亚洲的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大部分的贵金属流入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繁荣,白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白银是中国的基础货币。……他们(欧洲殖民者)满载着马匹和欧洲工业品——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尤其是火药武器——到非洲交换奴隶;第二段航程则是运送奴隶到加勒比。到达之后,商人将活人货物以在非洲买入时两至三倍的价格卖给种植园主,有时以现金交易,而在蔗糖产区则更多地以蔗糖或糖浆进行交换。然后,他们用美洲的产品填满船舱,启程返回欧洲。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和商品流通的表现。
【答案】(1)影响:推动三角贸易(世界市场)的发展;蔗糖的价格下降,成为欧洲民众日常生活消费品;破坏了拉美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洲文明的倒退(黑奴贸易兴起)。(任答三点)
(2)人口迁移:欧洲人到美洲;非洲人到美洲。(任答1点)
物种交换:欧亚大陆物种(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麦类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物种(甘薯、马铃薯、玉米、花生、南瓜、可可等)流向世界各地。(任答1点)
商品流通:欧洲的手工制品到美洲、非洲;美洲蔗糖、贵金属到亚欧;亚洲(中国)的生丝、瓷器、丝绸等流向欧洲、美洲。(任答1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三角贸易(世界市场)的发展、成为欧洲民众日常生活消费品、破坏拉美地区的生态环境及造成非洲文明的倒退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移方面主要是欧洲人到美洲,非洲人到美洲;物种交换方面主要是欧亚大陆物种(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麦类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物种(甘薯、马铃薯、玉米、花生、南瓜、可可等)流向世界各地;商品流通方面主要是欧洲的手工制品到美洲、非洲;美洲蔗糖、贵金属到亚欧,亚洲(中国)的生丝、瓷器、丝绸等流向欧洲、美洲。
19.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正是“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丝路精神穿越千年,正绽放出愈发夺目的光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岭外代答》和《诸蕃志》等记载,当时和南宋通商的有50多个国家,南宋商人到达的国家也有20多个。输出的商品以瓷器和各类丝织品为主,品种多达300多种,其海外贸易之繁荣前所未有。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制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梦梁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
材料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的重大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答案】(1)特点:贸易范围广;商品种类多;空前繁荣;政府管理规范。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的重视和鼓励。
(2)重大意义:促进中国和周边国家经济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国周边和平环境;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任2点即可)
核心理念:共商、共建、共享。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当时和南宋通商的有50多个国家,南宋商人到达的国家也有20多个”可知,贸易范围广;根据材料“输出的商品以瓷器和各类丝织品为主,品种多达300多种,其海外贸易之繁荣前所未有”可知,商品种类多;空前繁荣;根据材料“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制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可知,政府管理规范。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当时和南宋通商的有50多个国家,南宋商人到达的国家也有20多个”“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可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输出的商品以瓷器和各类丝织品为主,品种多达300多种”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制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可知,政府的重视和鼓励。
【小问2详解】
重大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13年(中国)。根据材料“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可从促进中国和周边国家经济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国周边和平环境;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等方面分析意义。核心理念: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13年(中国)。根据材料“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
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 《尚书·康王之诰》是西周第三任君主周康王即位后向诸侯发布的诰词,其中有“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之言。据此诰词可推断出周王( )
A. 权威衰落地位已下降 B. 借助宗法观念维护统治
C. 强化对地方直接管控 D. 目的是增强文化凝聚力
2. 公元前36年,意大利各自治市将屋大维列为其保护神,在屋大维的鼓励下,这种做法迅速在罗马各个行省得到普及。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意为阿波罗之子。从屋大维到奥古斯都,反映了( )
A. 罗马帝国的扩张 B. 元首制的制度创新 C. 共和政体的发展 D. 元老院权力神圣化
3.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
A. 全体人民的普选权得以实现 B. 使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丧失
C. 意味着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D. 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4. 1944年彦涵创作了版画《村选大会》,描绘了当时的村选场景。这一作品可以用来研究( )
A. 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C.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 D. 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
5. 美国1787年宪法明文规定:凡在政府供职者,于其任期内,不得为国会议员。日本和联邦德国也禁止文官在职期间成为政党或议员的候选人,如要当候选人,必须先辞去公职。这些规定体现了西方文官制度的( )
A. 政治中立原则 B. 公平竞争原则
C. 奖优罚劣原则 D. 职务常任原则
6. 宋代立法规定,百姓砍伐桑树、剥桑条皮当柴烧必须治罪;剥桑条皮三工(计量单位)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放三千里。该法( )
A. 体现严苛的连坐思想 B. 突出环境保护的意识
C. 背离儒家的民本理念 D. 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7. 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提出各缔约国要“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1928年《非战公约》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1945年《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国际法的发展( )
A. 实现了世界的长久和平 B. 有利于和平解决国际社会争端
C. 纵容了绥靖政策推行 D. 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潮流
8. 1973年3月欧洲再次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风潮。西方国家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这表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散
C. 美国失去了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
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
9. 据记载,万历八年(1580年)福建人陈振龙把甘薯从海外引种到福建,当时大家对这种新作物并不了解,因此最初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万历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泉州一带水稻歉收,凡甘薯种得较多的地方,很多人以甘薯充饥,得免饥馑。自此,福建种甘薯的人越来越多。这可用于说明在我国( )
A. 外来物种传播有赖于人们认识的深化 B. 物种交流完善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C. 人地矛盾是影响物种推广的主要因素 D. 物种传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0. 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材料主要说明了
A. 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 世界贸易量的增长 C. 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 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11. 某学者认为“北朝胜于南朝”:“(北朝)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 法与承袭”。据此判断北朝胜于南朝主要是在于( )
A. 经济体制更为先进 B. 自身体制的不断创新
C. 民族成分更为单一 D. 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
12. 1926—1931年,苏联的进口额中90%左右是机器设备的进口。至1937年,除了一些起样品作用的设备外,苏联几乎不再进口一般的机器设备。这一变化表明苏联( )
A. 独立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B. 新经济政策取得很大成效
C. 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 已跃升为世界工业的头号强国
13. “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A. 对天命观持排斥态度 B.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14. 朱熹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据此可知,朱熹
A. 强调求理方式的主观性 B. 主张“格物致知”
C. 思想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D. 强调“知行合一”
15. “他们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热带雨林的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后便会迁徙到别处。居住的圆形公共居所内也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区域。”据此推断,同属于该地区创造的文明是( )
A. B.
C. D.
16. 泰勒斯的学生毕达哥拉斯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抽象的数是万物的本质,数构成了现实的每一部分,有些数字甚至和神一样神圣,毕达哥拉斯本人也被追随者们当成神来崇拜。这反映了古希腊
A. 人文精神开始觉醒 B. 科学探索取代宗教迷信
C. 重视人的社会价值 D. 人的自主意识有所萌发
二、材料分析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57年是新中国城市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在此时期取得显著成效:城镇数量迅速增加,1957年年底全国建制市增至176个;城镇人口迅速增长,8年内由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年均递增率高达7.05%……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均得到较大发展……但是,城市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施行导致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动力严重不足;1949~1957年,城市和农村的户口登记、管理及相应的办法已初步定型,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法律框架已基本定型,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格局初步形成。这些均在客观上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摘编自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仅用了120年的时间。美国城市化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19世纪后期大规模铁路建设带动城市的兴起;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汽车的广泛使用推动城市的发展;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网的修建,使得城市向郊区发展,带动了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使美国城市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美国城市化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化,出现过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也导致了过度郊区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等问题。
——摘编自周正祥、张平《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我国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新中国初期城市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城市化进程与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
——摘编自(日本)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是太平洋海域早期全球经济的产物。1565~1815年的250年中,坚固、快捷、装备精良而且载货量大的西班牙大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着亚洲的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大部分的贵金属流入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繁荣,白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白银是中国的基础货币。……他们(欧洲殖民者)满载着马匹和欧洲工业品——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尤其是火药武器——到非洲交换奴隶;第二段航程则是运送奴隶到加勒比。到达之后,商人将活人货物以在非洲买入时两至三倍的价格卖给种植园主,有时以现金交易,而在蔗糖产区则更多地以蔗糖或糖浆进行交换。然后,他们用美洲的产品填满船舱,启程返回欧洲。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和商品流通的表现。
19.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正是“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丝路精神穿越千年,正绽放出愈发夺目的光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岭外代答》和《诸蕃志》等记载,当时和南宋通商的有50多个国家,南宋商人到达的国家也有20多个。输出的商品以瓷器和各类丝织品为主,品种多达300多种,其海外贸易之繁荣前所未有。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制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梦梁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
材料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的重大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