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
历史学科开学考试卷
出题人:徐祯审题人:陈芳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测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王国维在评价周朝政治制度时指出:“使天子、诸侯、大夫、士各奉其制度、典礼,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于上,而民风化于下,此之谓治。”据此可知,该制度( )
A.体现了血缘关系维系的等级秩序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确立了绝对服从的权力运行原则 D.推动了民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墓中出土了大量秦简,记载了当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
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这些秦简( )
A.是研究秦朝国家治理的重要史料 B.记载了对商人征收算缗钱的情况
C.说明了秦代出现中国最早成文法 D.印证了秦朝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3.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多少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了( )
A.入仕通道趋向多元化 B.中央集权不断弱化
C.治国理念的显著变化 D.选官的客观性增强
4.东汉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郡国守相进行察举,主要根据乡党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方豪族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乡党舆论逐渐被官僚家族(同时又是豪强)所支配。这一变化导致东汉时期( )
A.地方长官失去举荐人才的权力 B.门阀政治的逐渐形成
C.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D.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
5.楚汉战争时,刘邦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余悉除去秦法。”汉朝建立之初,“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秦法)宜于时者,作律九章”。这说明汉初( )
A.关中地区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坚持法家思想的治国方略
C.宰相实现了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承袭秦朝法律并有所损益
6.贾谊《新书·忧民》载:“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汉代政府规定,壮丁,二十岁开始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到了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兵役。由此可见,这一规定( )
A.满足了军事和战争的需要 B.得益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C.表明了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D.兼顾了经济与道德的考量
7.钱穆先生评价孝文帝改革“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他的评价( )
A.采用了二重证据法 B.体现了客观辩证的思想
C.选用了多类型史料 D.摒弃了后世的否定看法
8.按唐制,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秤、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能不同,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
A.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 B.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 D.意在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9.武则天时援引“北门学士”参预重大诏敕的撰拟工作。唐玄宗时“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唐宪宗时以宦官为枢密使,与宰相“共参国政”。这些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三省运行机制退化 B.社会重学风气浓郁
C.宦官擅权现象严重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0.“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品富为差。”关于这一赋税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减轻了人身依附 B.国家一年按照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
C.赋役合并折银征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劳动时间
11.对于王安石的评价,众说纷纭。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评价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足以当之矣”;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据此可知( )
A.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B.司马光和王安石同时代所以他的观点更为可信
C.历史事实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历史学家的价值观
D.历史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生活时代背景的影响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下列选项中,关于货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8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B.宋代交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C.自清朝起,白银逐渐成为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D.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逐利增财向互补余缺转化
13.中国古代王朝与朝贡国交往时,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为上策,反对“穷兵黩武,敝中国以事四夷”。据此可知,古代中国致力于( )
A.建构稳定的天下秩序 B.传播先进的中华文明
C.追求丰厚的经济利益 D.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4.宋代的乡、耆、都、保等乡村组织被赋予了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的职责,它们也被乡民看作是国家的代表。宗族内的规约需要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护。据此可知,宋代( )
A.基层管理组织呈现多元化特征 B.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强力渗透
C.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较完善 D.中央治理和地方管理有效结合
15.据《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狩二年,浑邪王降,以其地位武威、酒泉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自此“河西四郡”成了中原王朝对外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对该地域治理状况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汉朝——设西域都护府 B.唐朝——设安北都护府
C.元朝——设立甘肃行省 D.明朝——设乌思藏都司
16.明成祖时期,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到宣宗时期,奏章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这表明明代内阁( )
A.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B.削弱了君主专制集权
C.掌握了中央行政事务决策权 D.取代了司礼监的特权
17.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 )
A.使得特务政治横行无忌 B.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
C.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
18.唐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元朝设立了宣政院统辖吐蕃事务;清朝推行“改土归流”,维护西南地区的安定。据此可知,唐至清朝的边疆治理措施( )
A.强化了边疆的军事管理 B.贯穿了“大一统”思想
C.确立了因俗而治的方针 D.消除了边疆地区的隐患
19.清代的乡饮酒礼规定主持乡饮酒礼的“司正”在开场时须举酒杯曰:“恭惟朝廷,率由旧章……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此后,再由生员“赞读律令”。这种乡饮酒礼( )
A.确立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C.削弱了政府对民间的控制力 D.冲击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20.清朝康熙时期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被传统社会视为一大“仁政”。但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财政政策是严重缺乏弹性的,只能配合着日趋保守的国家职能定位。这一观点( )
A.否认了赋税改革的积极作用 B.全面批判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C.有助于理解清朝的统治危机 D.揭露了轻徭薄赋的虚伪本质
21.户籍制度自秦汉以来便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形成三位一体,明清时期却走向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分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人身依附控制减弱 B.基层治理的失控
C.赋役征收对象扩大 D.贫富差距的缩小
22.19世纪晚期,经营铁路、轮船航运等需要大量投资、劳动力或者机器设备,企业往往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经营。与此同时,与交通运输有关的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公司纷纷兴起。据此可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A.加速工业化进程 B.带动商业经营方式发展
C.推动全球化发展 D.促进金融资本全面扩张
23.20世纪初,出现了一股兴办学堂的高潮。如仪董学堂于1902年创立,是扬州第一所官立中学,“学堂初开,中西并重,引领江淮风气”。这种现象的出现( )
A.解决了人才匮乏的问题 B.标志着科举制度被废除
C.引发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得益于清末新政的实行
24.20世纪初,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录制度、议员选举制度等成为选官制度的主体,但生员补考优贡、拔贡与考职,举贡会考,截取选官,封赠和荫典,保举,捐纳等选官方式仍然沿袭了下来。这一现象表明( )
A.选官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B.新式文官制度已然形成
C.民主选举成为时代潮流 D.新式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25.1931年11月,中共在江西瑞金成立了工农民主专政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7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苏区代表会议,正式提出了“新的民主共和国”的概念,它的成分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一切国内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共革命目标的根本变化 B.中共的工作重心出现转移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6.1942年,中共胶东根据地政府强调:“一切运动都应当合乎抗战利益,小资产者、地主富农也是支持抗战的,对其打击过甚会造成革命阵营混乱,是要出问题的。”这一做法( )
A.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发展了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
C.推动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符合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需要
27.开国大典前一天,周恩来对外事组强调:“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中国政府)均不承认其外交地位。今后的建交工作,要通过谈判进行,要他们表明与台湾断绝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予承认。”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28.1950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要求对失业现象最为严重的上海、南京等地建立失业工人救济处,拟定救济计划和预算;1951年,政务院颁布《劳动保险条例》,经1953、1956年两次修订,适用于全国范围所有企事业单位和职工。这说明( )
A.劳动保障从应急性救济走向制度化 B.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形成
C.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 D.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9.13世纪中期,在收成不好的时候,英国一些主教会赠给穷人每天1/4便士和所需要的鞋子。在伦敦,教士会为短期失业者和即将成年的孤儿提供职业培训服务。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教会( )
A.权威高于世俗王权 B.核心任务是社会救济
C.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D.顺应工商业发展需要
30.元李东垣《食物本草.谷部》记载:“玉蜀黍:一名玉高粱,种出西土。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出三四尺,六七月开花出穗,如秕麦状。苗腋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粽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下列关于这一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宋朝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B.乾隆、嘉庆年间种植遍布全国
C.因其高产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 D.原产美洲,由英国人带到欧洲
31.1524年,在德意志自治城市纽伦堡,市政府要求关闭圣奥古斯丁修道院,修道院的所有财产由市政府接管。院长弗里德里希·皮斯托瑞斯于次年结婚,马丁·路德特意写信祝贺,称其从此“走进乐园”。这体现了( )
A.信仰自由得以实现 B.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
C.神学迷信彻底消除 D.资本主义的发展诉求
32.从格劳秀斯开始,几乎所有的国际法学者都把国际法主体锁定在欧洲国家这个范围——当时的国际法学术界普遍认为欧洲以外的民族和国家尚处在“野蛮状态”或“半野蛮状态”中。而1856年的巴黎会议却将土耳其加入欧洲国际法体系,此举使得( )
A.国际法迈出了其走向世界性的第一步 B.土耳其成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
C.国际法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手段 D.欧洲国家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3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议会的弹劾活动达到历史的高潮。1667年弹劾政府首席大臣克拉伦顿,指控出卖敦刻尔克。1674年弹劾卡巴尔政府,政府自动解散。1678年弹劾丹比财政部长,最后被监禁5年。英国议会这一系列做法( )
A.缓和了国王和议会的矛盾 B.保证了英国议会的立法权
C.使国王和政府听从于议会 D.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34.1875年,美国密苏里州宪法宣布授权人口在十万以上的市可制定宪章,实施地方自治;至一战前共有12个州实行地方自治。市政府权力涉及到饮用水供应、健康和卫生、城市建设、警察、消防、教育和福利、娱乐等领域。推动美国地方自治的主要因素是( )
A.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B.国内工人运动的有力推动
C.乡镇自治的历史传统 D.城市化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35.15世纪中期,西葡两国以法律手段主张对尚未被发现的近海岛屿享有管辖权、财产权。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在形成 B.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彻底消失
C.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原则确立 D.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受到削弱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
——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
(1)据材料概括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9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1904年1月,张之洞等人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史称“癸卯学
制”。“癸卯学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
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清末“癸卯学制”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12分)
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
历史学科开学考答案
出题人:徐祯审题人:陈芳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测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C D D B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A B C A C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D A D D D A C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A D D A
二.材料题
36.【答案】(15分)
(1)认识:欧洲各国与中国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欧洲各国在各领域近百年的相互竞争是其领先世界的原因。(6分)
(2)评价:严复这一论点是在近代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产物,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严复对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认知相对较为客观,这一思想对于开拓国人视野、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同时在民族危机日益加重背景下,通过对欧洲国家发展认知,抨击国内守旧势力,激励国人进行革新变法图强,服务于维新变法政治改良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影响较深,对欧洲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变革的作用强调不足。(9分)
37.【答案】(15分)
(1)不同: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内容单一,西方文官制度考试内容灵活多样;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忽视对录取的考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西方文官制度对录取的考生进行分类及职前培训,并根据考生的专业所长分配岗位。(3分)
(2)示例:(12分)
主题:癸卯学制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2分)
论述: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希望以教育改革笼络民心。而随着近代工业发展,西学的传播和影响不断扩大,僵化的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有识之士提出要改变中国的旧有学制。在此基础上,清政府于1904年颁行了“癸卯学制”。(4分)
“癸卯学制”注重教育法制化建设,教育体系较为完善,注重实用人才的培养;学习年限长;实行分科教育,人文与自然科学并举。但新旧教育内容并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儒家色彩,仍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且没有设立女子学堂。(4分)
“癸卯学制”的颁行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它毕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学制,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时代的要求,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1905年科举制废除。(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