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 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 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
C.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 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2. 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秦昭王对巴蜀地区的板桶蛮夷实行过“顷田不租,十妻不算”的优待政策。汉朝历代皇帝和郡县长官也大多强调重农,特别是在农耕不发达的边疆地区。这些措施( )
A. 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B. 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友好交流交融
C. 表明秦汉时期重视边疆地区治理
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的开拓
3. 南北朝中期以前百工需要长期服役。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年),齐明帝诏曰:“细作中署、材官、车府,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这一变化( )
A. 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一定条件 B. 使手工业管理法的体系更严密
C. 体现了政府加强了对工匠的管理 D. 反映统治者大力倡导由奢入俭
4. 忽必烈设云南行省,色目人赛典赤被任命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总揽云南军政事务。但是在设云南行省前,大理国末代国王段兴智仍被赐予金符,受命管理大理各部,在云南内仍有较高的影响力。这( )
A. 体现了“蕃汉分治”治理理念 B. 强化了中央对云南的控制力
C. 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元朝的统治 D. 反映了元朝对于治边的重视
5. 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A.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 “别黑白而定一尊”
6. 刊刻于1807年至1829年的《高厚蒙求》保存了大量的西学知识,它是徐继畬撰写《瀛环志略》初稿的主要参考书之一、但1848年正式刊刻时,《高厚蒙求》却从其参考书中消失。材料说明( )
A. 传统理念束缚作用减弱 B. 晚清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 西学东渐促进思想更新 D. 新旧思想矛盾冲突较为尖锐
7. 1901—1906年间,在督抚安排下,地方新式官报的宣传方式、技术不断创新。1907年中央官报开办后,地方官报的体例、性质逐渐与其保持一致,内容上以文牍为主,减少了地方新闻等内容,由原来的“新闻纸”转变为“官文书”。上述变化表明( )
A. 新式舆论方式占主导 B. 传统政治理念根深蒂固
C. 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 D. 新政改革违背政府初衷
8. 1942年8月《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强调在国家的性质上,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独立、统生幸福、各党合作的新中国”。这一主张( )
A. 适应了全民族抗战形势的需要 B. 为敌后抗战提供了政治理论基础
C.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 实现了民主党派政治立场的统一
9.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其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利用近现代科学成就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组织并指导全国的科学研究,以提高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 将科学技术视重要生产力
C. 以科学技术服务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D. 将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国家中心工作
10. 小说《暴风骤雨》原型地——元宝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起了铅笔厂、筷子厂等企业。2012年,该村铅笔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被称为“亚洲铅笔之乡”。昔日“光腚屯”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这说明( )
A. 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B.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C. 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D. 新型城镇化战略已全面实施
11. 汉谟拉比说:“当安努和恩利尔神让我统治苏美尔和阿卡德,他们把缰绳交到我手里,让我开挖水渠,并说:‘汉谟拉比会给人民带来富足’。”由此可见,在两河流域( )
A. 河水定期泛滥 B. 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C. 民众生活富足 D. 水利灌溉至关重要
12. 英王亨利二世向林肯城颁发“特许状”,规定:城中人民以及商人之商会,将充分而自由地保有自爱德华国王以来的司法与财政的自治权利,……凡居住于本城并参加本城市场之人,在城市贡税以及法令,一如原来。亨利二世此举旨在( )
A. 促进城市发展 B. 维护中央王权 C. 削弱地方力量 D. 强化司法建设
13. 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注重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德川家康曾亲自邀请“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为诸侯公卿讲授“四书”。这反映德川幕府( )
A. 强化统治思想基础 B. 推崇中国儒家思想
C. 重视忠义和孝行品性 D. 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14. 某时期一文献宣称“人人生面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该文就声称,政府的权力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并列举控诉了英国政府的种种言行,宣称应建立“自由独立的国家”。据此可知,该文献( )
A. 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
C. 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 推动了第一个工人政权的诞生
15. 18世纪中期,英国普通人很难买得起钟表。19世纪初,因大规模生产,钟表从“奢侈型”转向“实用型”。工人生活稍有改善会优先买表,兰开斯特织工大都有表,曼彻斯特工人也须臾离不开表。工人生计不好时,还可以将表卖掉或典当。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时期( )
A. 钟表制造业成为英国的新兴行业 B. 钟表规范了生产生活的时间秩序
C. 钟表是工人经济地位提高的标志 D. 钟表具有较高的保值和升值功能
16. 1963年,赫鲁晓夫宜称:“如果我们没有了和平,核弹纷纷落下,那么、我们究竟是资本家,或是中国人,或是俄国人,或是美国人,又有什么差别?谁会幸存下来告诉我们这一点呢?”这一言论产生的背景是( )
A. 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 B. 美苏的紧张局势暂告缓和
C. 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瓦解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祈风是宋代市舶司主持的一种典礼。南宋泉州知府真德秀曾作《祈风文》,“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而不愆(过失)者,神也。是以国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岁而再祷焉”。泉州九日山保留的十段宋代祈风摩崖石刻是全国唯一的祈风石刻群。
——摘编整理自《泉州祈风石刻考释》
材料二 元代泉州被非洲大旅行家白图泰称之为“世界大港之一”。马可·波罗就是从泉州返回意大利的。在海外贸易的带动下,泉州周围的柑橘、甘蔗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并大量出口。据考古发现,泉州一地属于元代的瓷器窑址,就多达几十处。随着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大批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商人来到泉州长期定居,被当地居民称为“南海蕃客”。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热那亚商人建立“商站”,在官方的监护下聚族而居,并享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治。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几乎所有世界性的宗教都传到泉州,使泉州发展成不同宗教和谐共存的一个“圣地”。
——摘编自周中坚《梯航万国,誉播遐方——元代泉州港的极盛》
(1)概括指出材料一文物、文献有哪些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世界大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泉州海外贸易发展的历史意义。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叶扁舟起家的叶澄衷叶澄衷(1840–1899),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1岁时,迫于生活压力被母亲送至邻近油坊做帮工,受尽欺凌辱骂,坚持3年后离开油坊。
1853年,14岁的叶澄衷身无分文地闯入上海滩,先在法租界的一家杂货铺当学徒。17岁时,叶澄衷决心离开杂货铺独自经营。起初他驾着一叶扁舟在黄浦江上漂泊叫卖,还经常以食品和杂货,到外国商船上换回一些船用五金工具和零件,然后设摊售卖。
1862年,叶澄衷在虹口美租界开设了近代上海第一家五金行号“老顺记”。由于注重信誉,得到外商信任,业务不断扩大。1870年以后,他陆续在上海开设若干新商号,经营范围扩大到五金、煤油、机器、钢铁、洋烛、罐头食品等。
随着实力增强,叶澄衷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先后在汉口、九江、天津、烟台等商埠开设“老顺记”分号。他还不断开拓新的投资领域,1890年开始陆续创办火柴厂、纱厂、地产公司、钱庄、船舶运输公司等。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与奋斗,叶澄衷成为实力雄厚的宁波帮首富,是当时上海商界的顶尖富豪,人称“五金大王”。
叶澄衷经商致富后,热心于赈济救贫和发展教育事业。每遇灾荒,他都踊跃输财劝赈;还在上海设立怀德堂,赡养故友及同业中无所依靠的家属;建“义庄”“忠孝堂”,周济族内的贫困者;创办牛痘局施药救贫;设义塾教育同族子弟;捐出土地、白银,用于创办“蒙学堂”。
——据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提取树料信息,对叶澄衷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商贾和企业家的奋斗品质加以阐释。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认同国家,是因为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这种转变“根植于对荣耀过去的颂扬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这一政治话语相比“民主”“法治”“群众”而言增长趋势更明显。在党代会报告文本中,有“全国各族人民”“带领人民”“造福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摘编自殷冬水、范京京《“人民”话语与国家认同当代中国国家认同话语建构的政治学分析》
材料二 亨廷顿的《我们是谁?》(2004年发表),通过考察“国家认同危机”的现实,揭示出因移民问题导致的“次国家认同”和“跨国认同”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正如该书扉页强调:美国面临着自身安全的空前挑战,重新估价“之所以使我们成为美国人”的核心价值极为重要,因为没有什么比我们的“国家认同”对国家安全来说更为重要的了。在他看来,宗教虽是国家认同的最主要因素,重建宗教信仰对建立美国认同至关重要,但这还不足以确保国家安全,况且“仅靠信念无法立国”“美国面临易受外来攻击的新局面”,为此他把关注的侧重点转向了在国际上“寻找敌人”。
——摘编自余潇枫《“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
(1)指出材料一、二论述“国家认同”的不同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认同”增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亨廷顿解决“国家认同”危机方案。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 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 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
C.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 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原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春秋时 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 为“华夏”,华夏认同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排除A项;当时中原地区和周边戎狄蛮夷之间的差异和隔阂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只能直接体现文化融合,不能看出民众希望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2. 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秦昭王对巴蜀地区的板桶蛮夷实行过“顷田不租,十妻不算”的优待政策。汉朝历代皇帝和郡县长官也大多强调重农,特别是在农耕不发达的边疆地区。这些措施( )
A. 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B. 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友好交流交融
C. 表明秦汉时期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
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的开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巴蜀等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皇帝和地方官重视推广农耕,通过农耕化来强化基层治理,增进政权认同,因此材料所述措施表明秦汉时期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C项正确;农耕化有助于政府加强边疆管理,但仅因农耕化“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力量通过农耕化来开发边疆,未涉及边疆与内地的交流,排除B项;秦汉时期强化边疆管理与治理,旨在强化“现有疆域”的认同,而非“开疆拓土”,排除D项。故选C项。
3. 南北朝中期以前百工需要长期服役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年),齐明帝诏曰:“细作中署、材官、车府,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这一变化( )
A. 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一定条件 B. 使手工业管理法的体系更严密
C. 体现了政府加强了对工匠的管理 D. 反映统治者大力倡导由奢入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南北朝中期以前百工需要长期服役”,而南齐时,“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这就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一定条件,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手工业管理法体系”,“手工业管理法的体系更严密”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放松对工匠的控制,不是”加强”,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政府放松对工匠的控制,不能说明统治者大力倡导由奢入俭,排除D项。故选A项。
4. 忽必烈设云南行省,色目人赛典赤被任命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总揽云南军政事务。但是在设云南行省前,大理国末代国王段兴智仍被赐予金符,受命管理大理各部,在云南内仍有较高的影响力。这( )
A. 体现了“蕃汉分治”治理理念 B. 强化了中央对云南的控制力
C. 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元朝的统治 D. 反映了元朝对于治边的重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在云南地区的管理上,元代既派出了中央官员,但又重用大理国末代君主参与云南的治理,这体现了元代统治者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怀柔政策,有利于巩固元朝的统治,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云南地区实行行省制,并没有体现出与元朝控制下的其他地区不一样的国家治理方式,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强化对云南的控制,而是云南地区的管理上,元朝既排除中央官员又让原云南少数民族首领参与管理,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云南一个边疆地区,不能得出元朝对所有边疆地区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 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A.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 “别黑白而定一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这表明军机处的实际职能是跪受笔录,只是秘书班子而已,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故A正确;“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反对“独治”、主张“众治”的思想,故B错误;“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指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后,各部相互制约,便于皇帝加强皇权,故C错误;“别黑白而定一尊”指的是君主专制,故D错误。
6. 刊刻于1807年至1829年的《高厚蒙求》保存了大量的西学知识,它是徐继畬撰写《瀛环志略》初稿的主要参考书之一、但1848年正式刊刻时,《高厚蒙求》却从其参考书中消失。材料说明( )
A. 传统理念束缚作用减弱 B. 晚清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 西学东渐促进思想更新 D. 新旧思想矛盾冲突较为尖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徐继畬在编撰《瀛环志略》的时候主要参考了刊刻于1807年至1829年的《高厚蒙求》,但等到1848年《瀛环志略》正式刊印的时候却几乎没有参考该书,这说明到1848年,由于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日益发展,国人在介绍西方的时候能利用更多更新的知识,因此以前介绍西学知识的书籍逐渐不被重视,C项正确;对西方的介绍在当时并没有真正减弱传统理念的束缚作用,排除A项;晚清社会性质根本变化是因为鸦片战争,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新思想的传播,没有体现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
7. 1901—1906年间,在督抚安排下,地方新式官报的宣传方式、技术不断创新。1907年中央官报开办后,地方官报的体例、性质逐渐与其保持一致,内容上以文牍为主,减少了地方新闻等内容,由原来的“新闻纸”转变为“官文书”。上述变化表明( )
A. 新式舆论方式占主导 B. 传统政治理念根深蒂固
C. 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 D. 新政改革违背政府初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新政时期地方新式官报由之前呈现“不断创新的方式和技术”的特点,转变为受到中央官报的影响而趋同,这表明传统政治理念根深蒂固,受到传统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报受中央官报的影响,据此不能得知“主导地位”的舆论方式是什么,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革命形式的发展,排除C项;晚清政府的新政中存在强化中央政府权力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42年8月《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强调在国家的性质上,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独立、统生幸福、各党合作的新中国”。这一主张( )
A. 适应了全民族抗战形势的需要 B. 为敌后抗战提供了政治理论基础
C.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 实现了民主党派政治立场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42年(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42年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独立、各党合作的新中国,这有利于联合当时全国各个群体,适应了全民族抗战政治局面的需要,A项正确;《论持久战》等著作是敌后抗战的理论基础,排除B项;1937年国共合作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排除C项;材料是中共的主张,而不是民主党派政治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9.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其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利用近现代科学成就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组织并指导全国的科学研究,以提高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 将科学技术视为重要生产力
C. 以科学技术服务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D. 将发展科学技术作国家中心工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题意可知,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利用近现代科学成就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希望利用近现代科学成就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也就是这一时期中国将科学技术视为重要生产力,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A项;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是在1956-1966年,排除C项;当时国家中心工作是巩固人民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小说《暴风骤雨》原型地——元宝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起了铅笔厂、筷子厂等企业。2012年,该村铅笔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被称为“亚洲铅笔之乡”。昔日“光腚屯”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这说明( )
A. 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B.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C. 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D. 新型城镇化战略已全面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据材料“元宝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起了铅笔厂、筷子厂等企业”“亿元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发展起来,农村经济结构由建国初期单一的抓农业、抓粮食生产,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整,并且调整成效显著,B项正确;据材料“乡镇企业”“亚洲铅笔之乡”等信息可得出,材料只涉及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对企业的推动作用,不涉及“人才”,排除A项;城乡经济尚未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排除C项;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战略才全面实施,而材料时间则是截止在2012年,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汉谟拉比说:“当安努和恩利尔神让我统治苏美尔和阿卡德,他们把缰绳交到我手里,让我开挖水渠,并说:‘汉谟拉比会给人民带来富足’。”由此可见,在两河流域( )
A 河水定期泛滥 B. 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C. 民众生活富足 D. 水利灌溉至关重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巴比伦。据材料“当安努和恩利尔神让我统治苏美尔和阿卡德,他们把缰绳交到我手里,让我开挖水渠,并说:‘汉谟拉比会给人民带来富足’”可知,汉谟拉比之所以能统治美尔和阿卡德是因为安努和恩利尔神让其统治,这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表明汉谟拉比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材料没有河水定期泛滥的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神说汉谟拉比会给人民带来富足,但不一定此时已经是富足状态,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水利灌溉的重要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英王亨利二世向林肯城颁发“特许状”,规定:城中人民以及商人之商会,将充分而自由地保有自爱德华国王以来的司法与财政的自治权利,……凡居住于本城并参加本城市场之人,在城市贡税以及法令,一如原来。亨利二世此举旨在( )
A. 促进城市发展 B. 维护中央王权 C. 削弱地方力量 D. 强化司法建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70年(法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英王亨利二世向林肯城颁发“特许状”,规定城中人民和商人的商会将充分享有自治权利,并且居住于本城并参加本城市场的人在城市贡税以及法令方面也将一如原来,这些规定得到了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的支持,有利于王权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王权的加强,而非城市发展,排除B项;亨利二世颁布特许状促进林肯城的发展,加强了地方的实力,排除C项;材料没有单独体现司法建设,材料里还提到了财政,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注重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德川家康曾亲自邀请“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为诸侯公卿讲授“四书”。这反映德川幕府( )
A. 强化统治的思想基础 B. 推崇中国儒家思想
C. 重视忠义和孝行品性 D. 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德川幕府时期(日本)。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德川幕府之所以把理学奉为官学,是因为理学的内容有利于强化“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这反映了德川幕府强化统治的思想基础,用理学巩固统治,A项正确;推崇理学是材料内容的概括,并非材料反映的问题,排除B项;据材料“将朱子学奉为官学”“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可知,德川幕府通过推崇理学的封建伦理秩序来维护其统治,C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德川幕府将来自中国的理学奉为官学,仅据此只能得知德川幕府学习了外来文化,但不能得知其“善于”学习外来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4. 某时期一文献宣称“人人生面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该文就声称,政府的权力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并列举控诉了英国政府的种种言行,宣称应建立“自由独立的国家”。据此可知,该文献( )
A. 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
C. 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 推动了第一个工人政权的诞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76年美国。依据材料关键信息“人生面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并列举控诉了英国政府的种种言行,宣称应建立‘自由独立的国家’”可知,这是美国为反对英国的统治而颁布的《独立宣言》,其思想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排除B项;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C项;第一个工人政权是法国的巴黎公社,排除D项。故选A项。
15. 18世纪中期,英国普通人很难买得起钟表。19世纪初,因大规模生产,钟表从“奢侈型”转向“实用型”。工人生活稍有改善会优先买表,兰开斯特织工大都有表,曼彻斯特工人也须臾离不开表。工人生计不好时,还可以将表卖掉或典当。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时期( )
A. 钟表制造业成为英国的新兴行业 B. 钟表规范了生产生活的时间秩序
C. 钟表是工人经济地位提高的标志 D. 钟表具有较高的保值和升值功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英国)。据题意可知,19世纪初,英国因大规模生产,钟表从“奢侈型”转向“实用型”,工人阶级买表成为常态,由此我们可知,在当时钟表生产量很大,需求量也很大,已经成为英国的新兴行业,A项正确;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时期钟表业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未涉及工人的上下班时间,无法说明钟表规范了生产生活的时间秩序,排除B项;钟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了实用日用品,带表已经成为了日常,并不能由此说明工人经济地位提高了,排除C项;材料“工人生计不好时,还可以将表卖掉或典当”说明钟表具有一定的保值功能,但无法说明具有较高的升值功能,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63年,赫鲁晓夫宜称:“如果我们没有了和平,核弹纷纷落下,那么、我们究竟是资本家,或是中国人,或是俄国人,或是美国人,又有什么差别?谁会幸存下来告诉我们这一点呢?”这一言论产生的背景是( )
A. 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 B. 美苏的紧张局势暂告缓和
C. 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瓦解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冷战时期。根据材料“如果我们没有了和平,核弹纷纷落下……谁会幸存下来告诉我们这一点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10月至1962年10月,1963年因古巴导弹危机导致的美苏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是材料所述赫鲁晓夫言论的主要背景,B项正确;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这时期世界多极化趋势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不是很明显,排除A项;两大阵营的瓦解是在苏联解体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祈风是宋代市舶司主持的一种典礼。南宋泉州知府真德秀曾作《祈风文》,“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而不愆(过失)者,神也。是以国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岁而再祷焉”。泉州九日山保留的十段宋代祈风摩崖石刻是全国唯一的祈风石刻群。
——摘编整理自《泉州祈风石刻考释》
材料二 元代泉州被非洲大旅行家白图泰称之为“世界大港之一”。马可·波罗就是从泉州返回意大利的。在海外贸易的带动下,泉州周围的柑橘、甘蔗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并大量出口。据考古发现,泉州一地属于元代的瓷器窑址,就多达几十处。随着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大批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商人来到泉州长期定居,被当地居民称为“南海蕃客”。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热那亚商人建立“商站”,在官方的监护下聚族而居,并享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治。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几乎所有世界性的宗教都传到泉州,使泉州发展成不同宗教和谐共存的一个“圣地”。
——摘编自周中坚《梯航万国,誉播遐方——元代泉州港的极盛》
(1)概括指出材料一文物、文献有哪些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世界大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泉州海外贸易发展的历史意义。
【答案】(1)史料价值:祈风石刻是研究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第一手史料;研究宋代的贸易政策和管理体制;研究宋代的书法艺术、民间信仰等。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发展海外贸易;造船航海技术发达。
(2)意义:推动泉州社会经济发展,泉州成为世界大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泉州成为多元文明融合之地;体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点,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
【解析】
【详解】(1)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一中“祈风是宋代市舶司主持的一种典礼”“泉州九日山保留的十段宋代祈风摩崖石刻是全国唯一的祈风石刻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祈风石刻记载了宋代市舶司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相关情况,是研究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第一手史料;根据“南宋泉州知府真德秀曾作《祈风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体现了宋代市舶司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是研究宋代贸易政策和管理体制的珍贵资料;通过观察泉州祈风石刻照片可知,石刻可用于研究宋代的书法艺术;根据“能使风之从律而不愆(过失)者,神也”等信息可知,石刻内容可用于研究宋代民间信仰等。原因: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科技、社会等方面分析可知,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世界大港”的原因主要有,宋代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经济中心南移等,为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的经济基础,南宋政府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为海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造船、航海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福建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外贸易十分活跃等。
(2)意义:根据材料二中“宋代泉州被非洲大旅行家白图泰称之为‘世界大港之一’”“泉州周围的柑橘、甘蔗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并大量出口”“泉州一地属于元代的瓷器窑址,就多达几十处”可知,泉州成为世界大港,推动泉州社会经济发展;根据“马可·波罗就是从泉州返回意大利的”“大批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商人,来到泉州长期定居”可得出,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泉州成为多元文明融合之地;根据“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热那亚商人建立‘商站’,在官方的监护下聚族而居,并享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治。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几乎所有世界性的宗教都传到泉州,使泉州发展成不同宗教和谐共存的一个‘圣地’”可得出,体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点,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叶扁舟起家的叶澄衷叶澄衷(1840–1899),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1岁时,迫于生活压力被母亲送至邻近油坊做帮工,受尽欺凌辱骂,坚持3年后离开油坊。
1853年,14岁的叶澄衷身无分文地闯入上海滩,先在法租界的一家杂货铺当学徒。17岁时,叶澄衷决心离开杂货铺独自经营。起初他驾着一叶扁舟在黄浦江上漂泊叫卖,还经常以食品和杂货,到外国商船上换回一些船用五金工具和零件,然后设摊售卖。
1862年,叶澄衷在虹口美租界开设了近代上海第一家五金行号“老顺记”。由于注重信誉,得到外商信任,业务不断扩大。1870年以后,他陆续在上海开设若干新商号,经营范围扩大到五金、煤油、机器、钢铁、洋烛、罐头食品等。
随着实力增强,叶澄衷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先后在汉口、九江、天津、烟台等商埠开设“老顺记”分号。他还不断开拓新的投资领域,1890年开始陆续创办火柴厂、纱厂、地产公司、钱庄、船舶运输公司等。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与奋斗,叶澄衷成为实力雄厚的宁波帮首富,是当时上海商界的顶尖富豪,人称“五金大王”。
叶澄衷经商致富后,热心于赈济救贫和发展教育事业。每遇灾荒,他都踊跃输财劝赈;还在上海设立怀德堂,赡养故友及同业中无所依靠的家属;建“义庄”“忠孝堂”,周济族内的贫困者;创办牛痘局施药救贫;设义塾教育同族子弟;捐出土地、白银,用于创办“蒙学堂”。
——据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提取树料信息,对叶澄衷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商贾和企业家的奋斗品质加以阐释。
【答案】(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
1840—1899年;贫苦、帮工学徒、欺凌辱骂;一叶扁舟、漂泊叫卖;租界、外国商船、外商;注重信誉、不断开拓、艰辛努力与奋斗;商号、钱庄、火柴厂、交通运输;赈济救贫、发展教育等。
(若从材料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
阐释内容
(1)叶澄衷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商贾和企业家面临的时代背景。
(2)叶澄衷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商贾和企业家奋斗品质的内涵。
(3)叶澄衷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商贾和企业家奋斗品质的时代意义。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设问要求,提取材料信息,对近代中国商贾和企业家的奋斗品质加以阐释。首先提取信息,在材料中选择能够体现叶澄衷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商贾和企业家的奋斗品质的信息进行提取,同时提取的信息中要体现基本的时空观念,如提取以下信息:1840—1899年;贫苦、帮工学徒、欺凌辱骂;一叶扁舟、漂泊叫卖;租界、外国商船、外商;注重信誉、不断开拓、艰辛努力与奋斗;商号、钱庄、火柴厂、交通运输;赈济救贫、发展教育等。在阐释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叶澄衷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商贾和企业家面临的时代背景,叶澄衷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商贾和企业家奋斗品质的内涵,叶澄衷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商贾和企业家奋斗品质的时代意义。在背景方面可以从,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工业产生,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在奋斗品质内涵上,主要体现近代中国商贾和企业家在面临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发展过程和他们成功后的社会责任感,在时代意义上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推动中国社会转型角度进行说明。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认同国家,是因为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这种转变“根植于对荣耀过去的颂扬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这一政治话语相比“民主”“法治”“群众”而言增长趋势更明显。在党代会报告文本中,有“全国各族人民”“带领人民”“造福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摘编自殷冬水、范京京《“人民”话语与国家认同当代中国国家认同话语建构的政治学分析》
材料二 亨廷顿的《我们是谁?》(2004年发表),通过考察“国家认同危机”的现实,揭示出因移民问题导致的“次国家认同”和“跨国认同”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正如该书扉页强调:美国面临着自身安全的空前挑战,重新估价“之所以使我们成为美国人”的核心价值极为重要,因为没有什么比我们的“国家认同”对国家安全来说更为重要的了。在他看来,宗教虽是国家认同的最主要因素,重建宗教信仰对建立美国认同至关重要,但这还不足以确保国家安全,况且“仅靠信念无法立国”“美国面临易受外来攻击的新局面”,为此他把关注的侧重点转向了在国际上“寻找敌人”。
——摘编自余潇枫《“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
(1)指出材料一、二论述“国家认同”的不同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认同”增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亨廷顿解决“国家认同”危机的方案。
【答案】(1)角度:材料一民族发展角度;材料二国家安全角度。原因: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实践。
(2)评析:亨廷顿对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挑战所进行的研究是独特的,勾画出了美国国家安全新的挑战类型与背景,揭示了认同因素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强调了国家利益来自于国家认同,这些理论努力,不仅为国家安全研究的理路重开了新河,而且为以认同为主要因素的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挑战的分析开辟了新的视角,具有相当的理论创新意义;亨廷顿的理论不反对美国人用善恶去判定美国与别国之间的"异质"冲突,表明他仍坚持着“霸权护持”的伦理立场,陷于传统国家中心主义的思维"误区"而不能自拔。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角度:根据材料一“是因为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可知,材料一从民族发展的角度论述“国家认同”;根据材料二“美国面临着自身安全的空前挑战”“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可知,材料二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论述“国家认同”。原因:从根本原因来看,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根据材料一“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不断深入;根据材料一“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可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实践。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美国)。评析:根据材料二“美国面临着自身安全的空前挑战,重新估价‘之所以使我们成为美国人’的核心价值极为重要,因为没有什么比我们的‘国家认同’对国家安全来说更为重要的了。”并结合所学,从研究视角、理论创新看,亨廷顿的理论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即亨廷顿对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挑战所进行的研究是独特的,勾画出了美国国家安全新的挑战类型与背景,揭示了认同因素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强调了国家利益来自于国家认同,这些理论努力,不仅为国家安全研究的理路重开了新河,而且为以认同为主要因素的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挑战的分析开辟了新的视角,具有相当的理论创新意义。根据材料二“‘美国面临易受外来攻击的新局面’,为此他把关注的侧重点转向了在国际上‘寻找敌人’。”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局限性来看,亨廷顿的理论不反对美国人用善恶去判定美国与别国之间的“异质”冲突,表明他仍坚持着“霸权护持”的伦理立场,陷于传统国家中心主义的思维“误区”而不能自拔。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