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4届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解析版)
(完卷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6题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涂答题卡上)
1. 198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坎垅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墓中随葬器物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随葬品大部分是实用陶器,陶器轮制,器体高大厚重,主要器形有簋、碗、盆、豆、瓮、釜、罐等。据此可推知,该遗址( )
A. 具备了早期国家的特点 B. 具有较理想的农耕环境
C. 陶器制作水平日臻成熟 D. 社会动员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4年(中国)。根据材料,高坎垅遗址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不同,器形高大,种类很多,这就反映出其陶器的制作水平较高,陶器制作水平日臻成熟,C项正确。陶器仅能反应其制作水平的高低,无法得出早期国家的特征,排除A项;较理想的农耕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材料只是对于陶器的制作,不涉及农耕环境,排除B项;社会动员组织能力强大是进入到奴隶或者封建社会后体现出来的,这一时期处于原始社会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 汉代豪族在地方社会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如图显示了两汉时期豪族大姓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西汉时期 东汉时期
(注:图中“人”是指史书上仅提一人之名姓的豪强大族,其背后也是以家族为后盾)
A. 人口增长数量 B. 土地兼并程度 C. 政治中心转移 D. 儒学传播范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图可知,西汉时期,豪族主要分布在长安为中心关中地区,东汉时期,豪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据所学可知,两汉的政治中心不同,西汉都城是西安,东汉定都洛阳,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这些豪强大族的控制,强迫其迁至都城附近,C项正确;材料中两汉时期豪族大姓都分布在北方,两汉时期我国仍然是北方人口多于南方,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看出土地兼并的情况,材料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豪族大姓的分布情况,排除B项;两汉时期,儒学的影响较大,中国很多地方都受到儒学影响,材料中两汉时期豪族大姓分布于儒学传播范围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 《元史》记载:“春,帝居万安宫一月,居揭揭察哈殿二月;夏,避暑于昔刺斡儿朵;秋,居于阔阔脑儿行宫;冬,大猎于汪吉河”,“率以为常”,后在此基础上元朝建立了两都(大都和上都)巡幸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 )
A. 适应了民族传统和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 B.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 表明元朝政治治理奉行因地制宜的原则 D. 利于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都巡幸制一方面是皇帝因为游牧民族的习俗及气候的变化而采用的制度;另一方面,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避免内忧外患,安抚蒙古故地以及中原汉族的需要,所以这一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民族传统和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不符合史实,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具体的政治治理原则,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边疆和内地管理一体化体现的是边疆与内地的管理体制的相同,排除D项。故选A项。
4. 在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成汤祈雨”的故事基本定型。下表为该故事在唐中晚期至明中晚期书写内容及特点的变化。这表明( )
时间 书写内容及特点
唐中晚期 汉儒的祥瑞灾异理论受到士人群体的挑战。
宋至明初 水旱天定观念融入士人的叙述中。
明中晚期 士人常援引“成汤祈雨”讥刺时政,表达对治世明君的期待。
A. 封建制度日益僵化 B. 天人感应理论已被摒弃
C. 历史记述角度多元 D. 儒学复兴影响士人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在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与“唐中晚期:汉儒的祥瑞灾异理论受到士人群体的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晚期至明中晚期的士人知识分子中,唐代儒学地位受冲击,唐朝的知识分子质疑汉代儒学,但在宋代之后,由于理学形成,汉代儒学的部分观点被知识分子赞同,D项正确;本题主旨是“儒学复兴”,“封建制度日益僵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天人感应理论已被摒弃”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表述士人的看法,没有体现“历史记述的多元角度”,排除C项。故选D项。
5. 史载,明朝嘉靖初年,南京普通民众“犹循礼法”“凡百用度取给而止,奢侈其少“民皆畏法而从正统至正德年间,“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于是出现“浑厚之风亦少衰矣”。这一化的出现( )
A. 表明主流价值观发生变迁 B. 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体现出君主专制日渐衰落 D. 说明等级界限的消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材料中“民气渐舒”“浑厚之风亦少衰矣”即为其具体体现,B项正确;明代儒学仍然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排除C项;明代中后期,等级制度森严,排除D项。故选B项。
6. 魏源在修《海国图志》时将各国分册页制图, “每图一国, 山水城邑, 钩勒位置,开方里差,距极度数,不爽毫发。于是从古不通中国之地,披其山川,如阅《一统志》之图……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欤”。这表明魏源( )
A. 主张唤醒国人救亡意识 B. 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C. 掌握了系统的地理知识 D. 突破了传统的天下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海国图志》中介绍了各国的地理知识,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D项正确。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唤醒国人的救亡意识,但材料只提到其介绍各国地理,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关知识,排除B项;掌握了系统的地理知识夸大了《海国图志》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7. 新文化运动以后,很多学者提出要对中华文化进行“西式”或者“苏式”的改造,实现文化救亡;但三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把中西文化比较从文化层次扩大到经济层次,“中国文化出路”的争论逐渐向发展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论倾斜。这一转变是源于当时( )
A. 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扩大 B. 实业救国理念受到广泛的认可
C. 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求 D. 国民政府政治民主化有所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全面抗战爆发,中国以农业文明对抗日本的工业文明,因此中国人从关注文化改造到关注现代工业文明,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扩大,这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实业救国理念自甲午战后兴起,这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国民政府的政治民主化有所发展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廉洁政府”。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这些做法( )
A. 利于塑造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形象 B. 形成了完善的廉政制度体系
C. 摆脱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政治影响 D. 旨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建立“廉洁政府”,并且以各种方式进行宣传,这利于塑造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形象,A项正确;当时廉政制度尚不健全,排除B项;当时国民党对根据地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 建国初期,上海股市刚开市时,投机商们看到有棉纱售出,即拿出全部资金争相购入,有的人不惜借高利贷,但他们发现,上海等地的国营纱布公司,源源不断地抛售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这从反映了( )
A. 共产党主动运用了市场经济规律 B. 政府依靠组织手段应对银元危机
C. 社会主义改造帮助打赢米棉之战 D.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材料所描述的场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米棉投机活动的“米棉之战”。人民政府在投机商人哄抬物价时,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出售米棉等,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迅速下跌,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建国初的“米棉之战”,与银元危机无关,排除B项;材料描述事件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C项;国民经济调整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下图为《人民画报》封面女性形象(部分)据学者统计,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文体工作者,而90年代以来,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演艺明星。这一不同( )
A. 适应了社会传媒的市场化趋势 B. 促进了“双百方针”的重新恢复
C. 体现入世前后的价值观念转变 D. 不利于女性社会形象多元化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80年代的封面女性多为文体工作者,90年代的封面女性多为演艺明星,这是因为90年代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传媒行业日益市场化、商业化,这一现象适应了社会传媒的市场化趋势,A项正确;1978年,“双百方针”得到重新恢复,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C项;材料现象展现了女性不同的社会形象,有利于女性社会形象多元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学者指出: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主要是因为( )
A. 生产类型较为原始 B. 国家组织尚未成熟
C. 宗教信仰地位崇高 D. 军事技术比较落后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代美洲与世界其他地区长期处于隔绝的状态,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都相对较为落后,城市发展相较亚欧大陆水平要低,所以之所以将玛雅人的城市称呼为举行仪式的中心,是因为玛雅人的生产类型较为原始,A项正确;玛雅人的城市被称为举行仪式的中心和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有关,并不是国家组织尚未成熟、宗教信仰地位崇高和军事技术比较落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2. 雅典年轻人的军事训练主要是18岁到20岁这两年的军校训练。这个时期,男孩们必须学会军事演习、防卫方法以及进攻策略,探究城邦的地形特征,开始在骑兵、步兵和海军演习方面进行专业训练。这反映古代雅典( )
A. 热衷对外扩张 B. 公民意识强烈 C. 军队战斗力强 D. 城邦利益至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雅典)。根据材料“这个时期,男孩们必须学会军事演习、防卫方法以及进攻策略,探究城邦的地形特征,开始在骑兵、步兵和海军演习方面进行专业训练。”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公民是成年男性且父母祖籍在本邦,这些专业的军事训练有助于提高雅典公民的军事素养,对于城邦本身而言,公民军事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维护城邦整体利益,体现了城邦利益之上的原则,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注重雅典公民军事素养的提高,未涉及对外扩张,排除A项;这是对雅典公民的硬性要求,并非公民主观要求进行军事训练,无法得出公民意识强烈,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雅典年轻人要经历军事训练,但并不意味着古代雅典军队战斗力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2世纪,炼金术从阿拉伯传入欧洲。13世纪,欧洲炼金师盖伯完成了炼金教科书《完满大全》,书中提出“最小自然物”的概念,以此作为铁汞化为金银的理论。教会对炼金术却充满敌意,多次发布训谕禁绝炼金术。从炼金术的历史中能够推知( )
A. 现代化学脱胎于炼金技术 B. 科学研究遭到教会的压制
C. 宗教对立渗透社会各领域 D. 商业发展刺激了财富追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炼金术的目标制造金银,体现了人们对财富的追求,这与12、13世纪西欧城市和商业发展有关,D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现在化学,无法推断出现代化学脱胎于炼金技术,排除A项;炼金术不是科学,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到教会和炼金术的对立,并未涉及到社会各领域,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5一16世纪,但丁本人及其作品为画家们提供了重要素材。下图所为1450年意大利画家安德烈·德·卡斯塔格诺所绘《但丁》。画像中的但丁身着学士长袍,头戴毛边软帽,这与但丁同时期的人所描述的“沉思而忧郁的诗人”形象毫无二致。这表明当时的意大利( )
A. 人文主义精神得到认可 B. 文化市场呈现繁荣局面
C. 文艺创作崇尚精致高雅 D. 学术活动突破教会限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450年的意大利。根据材料“1450年意大利画家安德烈·德·卡斯塔格诺所绘《但丁》”“但丁身着学士长袍,头戴毛边软帽,这与但丁同时期的人所描述的‘沉思而忧郁的诗人’形象毫无二致。”及所学可知,但丁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画像中的形象符合当时人文主义精神的特征,突出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和价值,说明人文精神在意大利得到了认可,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意大利文化市场呈现繁荣局面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艺术品精致高雅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学术活动与基都教会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5. 1650—1760年英国的奴隶贸易
西非(买入) (价格:英镑/个) 牙买加(卖出) (价格:英镑/个) 利润估算平均 (英镑/个)
1651—1675年 2.68 23.12 14.68
1676—1700年 3.68 22.04 12.85
1701—1720年 10.28 24.98 8.46
1721—1740年 14.92 24.10 3.16
1741—1760年 14.18 30.68 8.83
根据上表信息可知,英国的上述活动( )
A. 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性 B.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来源
C. 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D. 助推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650年至1760年的英国。根据材料“1650—1760年英国的奴隶贸易”可知,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利颇丰,这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英国的奴隶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排除B项;《柏林会议》确定了西方列强在非洲拓展殖民地的共同准则,助推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人中流行的一首歌曲唱道:“有位残忍无情的国王,超出了诗人的想象;一位暴君自天而降,白人奴隶都熟知,此无情的国王就是蒸汽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生产工具改进强化了等级观念 B. 工业革命造成阶级分化和对立
C. 工人阶级觉醒并登上历史舞台 D. 工人运动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英国)。据材料可知,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人流行歌曲中有些歌词将蒸汽机视为无情国王,因此可以判断出在工业革命推动之下,工人阶级的利益遭受削弱,他们表达出维护自身利益的需求,D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生产工具的改进,不能反映等级观念的强化,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主要表达出工业革命中工人阶级遭受剥削,他们想维护自身利益,排除B项;C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
第一次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第二次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
第三次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第四次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剌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剌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
第五次 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贵捧金叶表文朝贡。
第六次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第七次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做出说明。
【答案】 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人员、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平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
【解析】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可从碑文记录郑和下西洋事件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实物史料对后世记载郑和下西洋事件的参考修正价值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例如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郑和下西洋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与各国的人员、经济、政治交流,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船头坎坎者,自由之鼓耶?船尾舒舒进,独立之旗耶?当十八、十九两世纪中,相衔相逐相提携,乘长风冲怒涛以过渡于新世界者,非远西各国耶?顺流而渡者,其□□□耶?乱流而渡者,其□□□耶?方舟联队而渡者,其□□□、意大利、瑞士耶?攘臂冯河而渡(冯河:徒步涉水)者,其美利坚、匈牙利耶?借风附帆而渡者,其门的内哥、塞尔维亚、希腊耶?维也纳温和会议所不能遏,三帝国神圣同盟所不能禁,拿破仑席卷囊括之战略所不能挠,梅特涅饲狙豢虎之政术所不能防。或渡一次而达焉,或渡两三次而始达焉;或渡一关而止焉,或渡两三关而犹未止焉;或中途逢大敌,血战突围而径渡焉;或发端遇挫折,卷土重来而卒渡焉。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
(1)写出方框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名字
(2)结合所学,阐释美利坚如何“攘臂冯河”而“渡两三关”
【答案】(1)原文:顺流而渡者,其英吉利耶? 乱流而渡者,其法兰西耶?方舟联队而渡者,其德意志、意大利、瑞士耶?(英国、法国、德国亦可。)
(2)攘臂冯河: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独立战争的胜利使欧洲人的殖民地第一次赢得独立,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革命热情。渡两三关:独立之后的美国内外交困,1787年终于制定出合众国宪法。成为实行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国,落实了启蒙思想家的制度构想,维护了美国独立的革命成果。并通过数次宪法修正案保障了公民的自由,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典范。(但宪法本身仍然存在巨大缺陷,经过南北战争,最终消灭了奴隶制,解放了黑人奴隶,将自由权利扩大到非白人族群。(本题不必完全表述成文,出现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南北战争等相关关键词就可以得分,其他18/19世纪的有关代议制演进的史实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知,顺流而渡是英国;结合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制度确立的艰难可知,乱流而渡的是法国;结合德意志统一以及联邦体制可知,方舟联队而渡是指德国。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攘臂冯河:结合所学可知,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独立战争的胜利使欧洲人的殖民地第一次赢得独立,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革命热情。
渡两三关:结合独立之后的美国内外交困、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体制、联邦制等进行说明。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盟约具有国际司法和调节功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与此同时,儒家也力图将国际法纳入“礼”的范畴,构建和谐的“天下秩序”。
——据高旭《先秦国际法的溯源与探究》等
材料二: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依托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而实现,主要适用于欧洲主权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在这一进程中,主权平等原则得到承认,但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有限承认,如柏林会议商讨非洲国家的国际公约时,列强是以西方的文明标准决定非洲国际事务,非洲国家却无从参与。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偏离了主权平等原则,这种单一性的话语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的“国际”属性。
——据冯胜勇《国际法史背后国际法话语权体系的现代性反思》
材料三: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中国应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应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据韩逸畴《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全球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国际法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际法体系。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的认识。
【答案】(1)背景: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经济联系增强;各国矛盾加剧、战争不断;专业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出现;百家争鸣。(任答3点即可)
应用:诸侯会盟;制定国际规范;调解国际纠纷;确定外交原则。(任答3点即可)
(2)评价:西方崛起和殖民霸权的产物;规范了国际秩序;将国际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平等;形成欧洲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损害了亚非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任答4点即可)
(3)挖掘传统外交思想的现代价值,赋予当代中国外交鲜明特色;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体现大国担当;为国际法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完善全球治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 、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问: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可得出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根据材料“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可得出各国矛盾加剧、战争不断;根据材料“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可得出专业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可得诸侯进行会盟,并制定国际规范,以此来调解国际纠纷;根据材料一“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可知,诸侯国之间确定了外交原则。
【20题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根据材料二“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可得,近代国际法体系的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结合所学可知,积极方面主要包括规范了国际秩序,将国际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平等;消极方面主要包括是西方崛起和殖民霸权的产物,形成欧洲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损害了亚非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等。
【21题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三“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可知,中国从国际法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在国际法体系的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应挖掘传统外交思想的现代价值,赋予当代中国外交鲜明特色;根据材料三“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可知,中国在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时,应充分履行国际义务,体现大国担当,为国际法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辛亥革命曷为成功于武昌乎?论者 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巧、种豆得瓜。
——摘编自张春霆《张文襄公治鄂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武汉)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的观点进行论证。
【答案】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历来是华中重镇。近代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各国在汉口建立租界,影响了武汉地区的发展。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兴办汉阳铁厂及兵工厂,奠定了武汉的工业基础。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武汉地区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为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武汉新式教育的发展,使很多青年接受了革命思想。清末湖北新军创建后,一批先进青年加入其中,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综上,武汉地区在辛亥革命之前具备了一定的物质、阶级、思想基础,故而能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
【解析】
【详解】根据晚清武汉地图,根据图片中的铁路、道路、长江、汉水等交通线,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历来是华中重镇。根据图中各国租界,可以得出近代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各国在汉口建立租界,影响了武汉地区的发展。根据图中有铁厂、兵工厂、水电厂等,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兴办汉阳铁厂及兵工厂,奠定了武汉的工业基础。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武汉地区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为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根据图中博学书院,结合所学的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可以得出武汉新式教育的发展,使很多青年接受了革命思想。清末湖北新军创建后,一批先进青年加入其中,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最后综上所述,武汉地区在辛亥革命之前具备了一定的物质、阶级、思想基础,故而能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